文怡再不敢大意,忙走到赵嬷嬷身边,依着她的指示,用烧得温热的水洗了脸、漱了口,又听话地在衣服外头添了件薄马甲。

赵嬷嬷摸了摸她的头,笑道:“你这梳的是什么头发?活像道观里的老道姑似的。”文怡脸一红:“忽然忘了怎么梳头了,嬷嬷替我梳吧?”赵嬷嬷掩口偷笑:“这么大的人了,再过两年就是大姑娘了,还这么爱撒娇!”说罢便拉着她在妆台前坐下,打开镜匣,把她头发上的绸带解了,小心梳顺头发,再梳成两个简单的丫髻,然后再从镜匣中翻出两个银丝扭的小花簪来,往她头上一插,又添了朵小绢花,便大功告成。看着镜中的小文怡,赵嬷嬷脸上笑开了花:“瞧瞧,咱们小小姐出落得多水灵呀!”又打开粉盒去寻脂粉。

文怡一闻那脂粉香气,便觉得很不习惯,忙忙躲开,小声道:“又不出门,何必擦粉?时候不早了,我也该向祖母请安了。我答应嬷嬷,一定会乖乖吃药的。”

赵嬷嬷听了高兴,便不再强求,拉着小文怡的手出了房门,越过院子进了正屋。

这是文怡祖母的居所,正屋三间。正堂是吃饭理事的地方,有时也会在这里招待近亲女眷,东边暖阁是卧室,西边则是佛堂,供奉着她祖父、父母的灵位。

赵嬷嬷让文怡到圆桌边上坐下,道:“方才住后廊西的九太太过来说话,老夫人便出去见她了,眼下一时还回不来。老夫人特地嘱咐过,让小姐先用早饭呢。”一边倒热茶,一边高声唤“张家的”。

文怡看着佛堂的方向,微一迟疑,便起身走过去,来到祖父与父母灵前,眼圈一红,跪了下来,正正经经磕了头、上了香,然后对着佛祖默默祷告,感念佛祖慈悲,让她得以重生。

赵嬷嬷看得直叹气,劝道:“小姐心意到了便好,难为你小小年纪,就这般孝顺,病才好了些,便来为老太爷、老爷和太太上香。只是这屋子早上不见阳光,略嫌阴凉了,老夫人向来不在这个时辰过来的。你年纪小,又是刚刚病愈,哪里受得住?快起来吧。”

文怡在心中已念完了一遍经,转头对赵嬷嬷笑笑,便乖巧地应了。待回到外间,已有一个三十来岁的妇人捧着托盘站在桌旁,笑着对文怡道:“小姐今儿好了?阿弥陀佛,真真是佛祖保佑!”

文怡认得这妇人是自家执役多年的厨娘张婶,祖母去世后,赵嬷嬷也没了,她被族长家收养,这张婶便与她丈夫张叔一同另投了长房,弃自己于不顾,致使自己孤零零地寄人篱下,连个助力都没有,她心中有些硌应,只勉强笑了笑,说了句客气话:“这些天辛苦张婶了。”

张婶哪里知道她心里的想法,还以为小主人真个在跟自己道乏,顿时笑得眼眯眯:“哪儿呀?张婶不辛苦,老夫人才辛苦呢,幸好小姐如今平安无事了,大家才松了口气。”

文怡只是淡淡笑了笑,赵嬷嬷问张婶:“可炖好了?盛上来吧。”

“是是。”张婶忙将托盘里的瓦盅放在文怡面前,揭开了盅盖,一阵热香夹杂着人参的味道散发出来。

文怡怔了怔,忙往盅里看了一眼,果然见到有几块鸡肉,心里顿时打起了鼓:她自打出家后便一直茹素,重生后两天来也是清粥小菜一点荤腥不沾,因而就一直没想起这件事。如今这人参鸡汤放在眼前,要她怎么下得了手?

赵嬷嬷还在那里道:“大夫说了,小姐病后体弱,正该进些滋补的汤水,补补元气。这参是老夫人好不容易才托人觅得的,虽然年份有些短了,但小姐年纪还小,吃它却是正好,汤是用上好的山泉水作底,又拿两年的母鸡炖了,喝了它,小姐一定不会再生病了!”

文怡勉强笑着,有些无措地偷看赵嬷嬷一眼,后者还在催促她:“快喝呀?趁热,老夫人再三交待嬷嬷一定要看着你喝完的,若是嫌那肉粗,随便吃两口便罢了。”

看着赵嬷嬷关切的眼神,文怡即便是忌讳荤腥,也没法说出“不喝”两个字。她如今不过是个十岁女童,若跟人说她茹素,未免太惊世骇俗了些,只是真叫她一口吃下去,她心里又不自在。想了想,便问:“既是补身的好东西,祖母可吃过了?我是小辈,怎能撇开祖母她老人家,自己享用?”

赵嬷嬷怜爱地道:“老夫人有自己的补汤,吃这个却有些不合适。这原是专为你做的。好小姐,别问那么多了,当心再不吃就凉了,那样药效就要大打折扣。来,嬷嬷喂你。”说罢真个伸了手过来。

文怡忙拦住她:“不用了嬷嬷,我…我自己来。”拿起勺子,心想:“我如今不是出家人,无所谓戒律不戒律的,若是不喝,只怕还要引得祖母与嬷嬷忧心。”久违的亲情与关爱,以及迫切想要长久留下这种温暖的心情让她抛开了对清规戒律的顾虑,心中默念了几句佛,便喝了起来。

汤很香,火候恰到好处,鸡肉也嫩,咬一口便化在嘴里。文怡只觉得肚里死了多年的馋虫又活过来了,待喝下最后一勺汤,才惊觉自己居然将全部汤喝了个精光,鸡肉也都吃尽了,不由得脸一红,心中又念“阿弥陀佛”。

赵嬷嬷与张婶见她把人参鸡汤喝完了,却是无比高兴,后者乐呵呵地将碗筷收了下去,还边走出门边道:“小姐最爱吃鸡汤银丝面了,我今儿一大早起来擀了几挂,厨房还有鸡汤,小姐什么时候饿了,就跟我说,我立刻下面去!”

文怡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纠结了一会儿,心一横:都已经破了戒了,也不在乎是一回还是两回,只要心里有佛祖就好。

赵嬷嬷取了温水,沾湿了手帕给她擦手,叹道:“看到小姐如今吃好睡好,嬷嬷才算是放心了。前两天凶险得紧,差点儿没把嬷嬷的心肝都吓破了。若是小姐有个好歹,可叫老夫人怎么办呢?熬了几十年,只剩了你一个血脉,从小小的婴儿拉扯到如今这么高,又乖巧又贴心,心肝儿似地宠着,眼看着再有几年便成人了,若这时候出了什么差错,别说老夫人,就算是嬷嬷我,也没法活了…”说着说着她就伤心起来,泪水也止不住了。

文怡忙掏出手帕为她拭泪,又柔声安抚着,心里也有些难受。

她祖父早在十几年前就没了,祖母卢氏千辛万苦将她父亲教养成人,看着他娶妻生女,读书有成,原是盼着他能重振家业的。父亲自小聪慧,才二十多岁就考中了举人,却偏偏在赴京赶考途中,患了急病死了。消息传回平阳,母亲聂氏受不住打击,也跟着去了,只留下年仅七岁的独生女儿。接着又因为家中没了男丁,算是绝了嗣,族中按例要收回祖产,除了田地外,连他们六房这一支世代居住的“宣和堂”宅子也分了一部分出去给其他族人住。祖母已上了年纪,哪里受得了这个委屈?大病一场,心灰意冷,但为了唯一的亲骨肉,才勉力支撑了下来。

可以说,顾文怡就是卢氏老夫人的命根子,若是连这仅有的孙女儿也失去了,她就再无在这世上存活下去的理由了。

文怡哽咽道:“文怡不孝,让祖母忧心了…还叫嬷嬷也跟着担忧,是我不好。往后我一定会好好保重自己,孝顺祖母的…”

赵嬷嬷擦了一把泪,呜咽道:“我知道小姐最是乖巧的,这回若不是七少爷顽劣,那起子势利眼的小人又跟着起哄,断不会害得小姐受了惊吓,还病得这么重…小姐又不曾招惹他们,他们却差点儿害了你的性命。阿弥陀佛,老天爷有眼,必要叫那些做了坏事的人得报应!”

文怡一听,不由得沉默下来。

第三章 不得已

更新时间2010-11-22 17:23:24 字数:4011

 为什么会得病?文怡这两天里一直从遥远的记忆中寻找着答案,由于“年代久远”,她只记得大概,似乎是族中一位长辈过寿,她随祖母去贺寿,老一辈们叫了戏班子,吵吵嚷嚷的,很多人,很热闹。她好像是跟着某位堂兄弟姐妹去了后院玩,不知怎的到了一间屋子里,就被困住了。屋子门窗紧闭,又是夏季阳光正烈的中午,她叫了半天都没人来开门,只觉得浑身热得厉害,头发晕,眼又困,再后来便不记得了。醒过来时,她已经回到家中,大病了几日,后来问起祖母,祖母只是板着脸不说话,旁人也只说她是被欺负了,以后不要再到那家去,但前因后果却不甚清楚。

这对她来说已是十几年的事,当时她年幼又有病在身,就没弄清楚,直到现在才从旁人的话中知道了是怎么回事。

本族长房“宣乐堂”,是全族最显赫的一支,大伯父顾宜敦不但是一族之长,还在朝中任高官,他的嫡长子跟在他身边读书,嫡次子与嫡女都送回老家陪伴祖母——其中这位嫡女,就是六堂姐文慧——那次子在兄弟中行七,比文怡大一岁,名唤文安,自幼顽劣非常,但因书读得好,又会卖乖,很得祖母溺爱,加上父母都不在身边管教,越发放纵了,在顾庄一带可说是横行无忌的。前几天因他祖母于氏老夫人过寿,文怡陪着祖母前去祝贺,长辈们在一处听戏,小辈兄弟姐妹几个不耐烦听,便另找乐子。她性子安静,又向来少与姐妹们往来,别人嫌她不合群,又怕撇开她不管会惹来长辈指责,这文安便使了个花招,只说要拉她去瞧新奇物事,将她诓到后宅一处僻静的院落,锁进屋里,又交待下人不许放她出来,便自去玩耍了。

她在那小屋中又怕又急,窗户又是关紧了的,从门缝里看出去,一见有人影经过她便大喊,奇怪的是经过的人都象是没听见似的。她喊得嗓子都沙哑了,始终不见人来,只说等到戏散场了自有人来寻。谁知文安怕她告状,居然告诉于老夫人的丫头,说她跟姐妹们在花园里玩得正高兴。祖母卢氏听了于老夫人的话,只当是真的,便没多问,等到晚间开宴时四处找不着她,才从五堂姐的丫头那里听说了实情。祖母吓了一跳,跟老妯娌于氏说了,众人找到小屋时,文怡已经因为中暑晕了过去,抬回家后便大病一场。

想必于老夫人也知道自家理亏,特地请了附近一位致仕的老太医前来为她看诊,药材、补品都自己掏腰包。只是祖母卢氏这回惊怒至极,始终不肯谅解。那文安脾气又倔,哪怕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也不肯低下头来赔罪。于老夫人心疼孙子,单骂了他几句,便把跟在他身边的丫头叫来打一顿了事。

只是文怡如今回想,那小屋说是偏僻,到底是在后宅,她那样大声叫唤,怎可能没人听见?那些人自然是为了讨好小少爷,才不管她一个稚龄女童的安危,让她在小屋里关了半日的,如今挨了打,也算罪有应得,怕是还有好些人应该负责的,也都逃了过去。

赵嬷嬷仍在那里哭道:“原是一个祖宗生下来的,咱们六房也是嫡系,哪里就比长房的人差了?只不过他家占了个‘长’字,咱们才成了旁枝。即便如此,也是一样的族人,谁又比谁高贵些?!当年咱们老太爷还加封过正二品资政大夫呢!说起来品阶比他家大老爷还要高些,我们老爷还中了举人。只不过因为没了男丁,才衰落了,但族中老妯娌们在一处说话,也就只有我们老夫人和他家大老夫人身上的诰命品阶最高,他们居然敢这样欺负咱们家,分明是见咱们没人撑腰,不把老夫人放在眼里,实在是太过分了!”

老人家哭得伤心,文怡怕她身子吃不消,忙劝道:“我已经没事了,嬷嬷不必再担心。他家的确显赫,但他们老夫人待祖母还算客气,应该不至于如此势利眼,不过是七哥小孩子家不懂事罢了。”

赵嬷嬷不以为然:“他虚岁都十二了,又是人人都夸他聪明的,还会不懂事?即便他不懂事,他身边的人也不懂么?什么大不了的事?小姐又不稀罕跟他们一处玩耍,有话直说便是,何必耍这样的诡计?差点害了小姐的性命!小的太可恶,大的也太纵容了!但凡有个懂事的早早报到大老夫人处,哪怕是只告诉她身边的丫头呢,小姐也不至于吃这样的苦头。他们分明是小看了咱们六房的人,认定咱们奈何不了他家!小姐放心吧,老夫人一定会替你讨回公道的!”

文怡小声安抚着她,听到这里,手中一顿,心情沉了下来。

上辈子这件事发生时,她年纪太小,又刚刚病愈,只知道吃药养病,哪里顾得上其他?因此许多事都是长大以后才发觉的。因为这场风波,祖母跟长房的人翻了脸,那位于老夫人原本是心怀愧疚的,但挨了几回冷言冷语,也灰了心。两家人从此断了来往。长房本是族中嫡长,又是最显赫的一支,他们的态度对其他族人不免会产生影响,祖孙俩在族中本就备受冷落,从那以后越发难过了。

起初只是公中分派钱粮给他们家的日子比别家都迟,后来那米面也都成了陈米陈面,甚至是不能吃的,她们家不得不花钱到外头去买;接着又有婶娘伯母明里暗里的议论,说他们家祖孙俩带着三个仆从只有五口人,用不着住三进的院子,竟将原已大为缩水的宅院占了一进去;她十四岁那年,邻近的平阴城发生民乱,舅舅家遭了殃,上门来索要母亲陪嫁的奁田,族中没一个人帮她们说话。祖母气得生了病,她哭着到长房求他们帮忙请老太医,头一回见到了于老夫人,请得太医回家看诊,谁知开的药方中却有不少昂贵的药材,她再一次去求于老夫人,结果连对方的面都没见着,就被二伯母用几根参须打发出来。为了买药,家中几乎耗尽钱财,连祖母和母亲的陪嫁都卖了,祖母去世时,后事还是族中花钱办的,不过草草完事,才过了“头七”,族人便将宅子收回去了。

如今想来,若不是跟长房翻了脸,日后也不至于连一个助力都没有。那些族人敢这样欺负她一个孤女,还不是因为看准了长房不会为她撑腰么?本来她对长房的无情多少有些怨怼之心,不愿意再看他们的脸色过活,但一想到祖母,她也就顾不了这么多了。无论那些二伯母六堂姐七堂兄之类的如何薄待她,至少,那位伯祖母于老夫人面上对她们家还过得去,只要能说服祖母消气,这个助力还是能留得住的。不为别的,单为了那位医术高明的老太医以及今后祖母可能需要吃的药,她就不能眼看着两家翻脸。

文怡心中拿定了主意,想到赵嬷嬷是祖母的陪房,感情最笃,有些话做孙女的说不出口,赵嬷嬷却没有顾虑,而且祖母也一向肯听她劝的,便打算先说服赵嬷嬷。正要开口,她忽然想到:也许重生后,改变命运就从这一步开始了?她深吸一口气,下决心定要办成这件事。

于是她想了想,开口道:“嬷嬷心疼我,我心里知道,七哥这样过分,我也有几分埋怨,只是有些话,我不知该不该说,要是祖母听了,一定要骂我的,我只能跟嬷嬷讲了。”

赵嬷嬷向来疼爱文怡,听她这么说,忙问:“是什么话?你只管跟嬷嬷讲,嬷嬷不告诉老夫人。”

文怡这才道:“七哥将我关进小屋,本来是小孩子家不懂事,可旁边侍候的人不去阻止,事后又为了讨好七哥不放我出来,自然是认定咱们家没人了,不把祖母和我放在眼里的缘故。长房的伯祖母又疼他,不肯重罚,他家的人又怎会上心?我如今是病好了,没事了,倒还罢了,若是有个好歹,祖母再恨他们,他家也不会让七哥给我偿命。咱们家没有男子支撑门户,祖母就算想打官司,也找不到人出头呀?若是到族里讨说法,长房势大,七哥的亲生父亲又做着大官,怎肯叫自家骨肉吃苦?可见这个公道是讨不回来的。”

赵嬷嬷听了,越发心酸:“我可怜的小小姐啊,怎会这样命苦?你说得有理,七少爷的父亲就是族长,事情闹大了,他顶多就是叫七少爷给咱们家赔礼道歉,老夫人也奈何不了他们…”

文怡一呆,她记得族长不是长房的亲长,难道曾经换过?她将这个疑问压下,接着道:“比起那样的结果,至少我如今完好无缺,身体也没事了,伯祖母又是遣医又是送药的,也算尽了心,若我们继续跟他们斗气,怕是反会得罪他们,因此…”

不等她说完,赵嬷嬷便瞪大了眼:“这是什么话?小姐难不成想就这么算了?!你可是差点儿丢了性命的呀?!他家不过是费点银钱,又算得了什么?连赔罪都不肯来,若是放过他们,他们就越发欺到咱们头上来了!”

文怡忙抱着她的手臂哀求道:“好嬷嬷,不是我想纵容他们,实在是…他家势大,我们得罪不起呀!”

赵嬷嬷不以为然:“有什么得罪不起的?咱们家是没人了,可老夫人身上还有诰命呢,要真的摆起架子责问他们,他们也不敢不给面子。”

文怡又是着急又是心酸:“嬷嬷,诰命这种东西,都是虚的。他们就算赔了罪,道了歉,两家也撕破了脸,又对我们家有什么好处?嬷嬷,您忘了?我看病是他们家下帖子请来的太医,祖母每年秋冬犯了旧疾,也都是他们家出面请太医来的,还有吃的药和补品,哪样不是他家帮衬着?那位老太医的医术在平阳方圆百里内都享有盛名,再无人比得上,架子又大,除了长房,连知府大人的面子都不给。咱们跟长房翻了脸,今后祖母再生病,还有谁能把这位太医请来?除了这位太医,平阳地界上又有谁能治得了祖母的旧疾呢?”

赵嬷嬷被她一言惊醒,细细想来,果然如此。药材补品之类的,除非是极珍贵的东西,不然自家多花点银子,也能买到,但那位老太医却是当今皇帝亲口褒奖过的,还有好些徒子徒孙在太医院供职,若没有长房开口,凭六房如今的脸面,还真不一定能把他请来,而平阳一带,已经没有第二位医者能治得了老夫人的旧疾了。她不由得更加心酸:“要这么说,难道我们就这么饶了那些恶人?好小姐,你差点儿丢了性命呢,还是为了芝麻绿豆那么大的小事!”

文怡深知她和自家祖母都是心疼自己,才不肯原谅长房,心中不禁产生了几分羞愧,低头轻声道:“是我没用,才会让祖母和嬷嬷如此操心…只是我如今已经没事了,只当是为了日后,还是不要太得罪他家比较好。嬷嬷,你好歹劝着祖母些,让她别太生气了。”

赵嬷嬷又是摇头,又是叹气:“这真是…有钱有势,便是害了一族的姐妹,也奈何他不得。谁叫他有福气,托生在长房大老爷家里呢?只盼着他哪天得了报应才好!”又心疼文怡:“小小姐才这么大年纪,就已经知道为长辈着想了,实在难得,不像那些败家子儿,心肝都叫狗吃了,一点良心都没有!”

文怡听她语气,知道她已经答应了,心情放松了些,忙笑着安抚她。忽然听到张婶急匆匆跑来,叫道:“不好了,老夫人发作了,要把长房的人赶出去呢!”

文怡吃了一惊,忙问:“怎么回事?!长房来人了?!”

第四章 左右为难

更新时间2010-11-23 17:38:18 字数:3891

 长房的人是于老夫人派来给侄孙女儿送药送补品的,也不知道说错了什么话,竟惹得卢氏老夫人大发雷霆,当即便要叫人把她们赶出去。

文怡匆匆赶到前头花厅时,正看到祖母坐在正座上,猛握椅子扶手,青筋暴起,脸色铁青。下手站着一个三十来岁的媳妇子,一脸恭顺状,小心低头听训。她后头跟着两个婆子,手上分别捧着几个锦盒和一个包袱,只是她们左手边又站着另一个婆子,穿着比她们体面些,看起来有点年纪了,正扭开头盯着左边第三张交椅的椅腿,面带几分不悦。

文怡不知道刚才花厅里发生了什么事,也不记得这媳妇子和婆子是谁了,但看她们的穿戴,也猜到是有头有脸的管事娘子或伯祖母、伯母们手下得力的人物,想到祖母要是得罪了她们,她们回去了也不知道会怎么编排自家呢,当即也顾不了许多,赶到祖母跟前轻抚她的背,小心道:“祖母别生气,就当是看在孙女儿面上,请千万保重才好!”

卢氏见是孙女儿,眼中闪过一丝慈爱,神色放缓了些,但面上仍旧结着霜,板着脸道:“如今哪里是我要跟人生气?分明是别人存心惹我生气!”

那媳妇子小心地赔笑道:“六老太太熄怒,原是小的管束不力,没好生教导底下人规矩,让她们说错了话,您要打要骂,小的们都甘心领受。可您千万要保重身体,不说看在咱们老夫人与您几十年妯娌的情份上,只当是为了九小姐,您也不能气坏了自己的身体呀?!”

卢氏冷笑道:“我若不是为了孙女儿,也就不跟你家打这官司了!怎么着?我跟你们老太太当了几十年的妯娌,如今她儿孙出息了,就不把妯娌们放在眼里了?!她的孙子金贵,我的孙女就是草,被欺负了也只能忍气吞声?!我还没把事情闹大了叫族人们替我评个公道,你们倒嫌我多事了?!如今拿这些东西来,是打发叫花子呢?!”

方才那扭头的婆子皮笑肉不笑地插了句嘴:“六老太太这话说的糊涂,我们老太太不过是依平日的旧例照拂族人罢了,哪里就成了打发叫花子呢?我们家打发叫花子,可不会送这些金贵东西。”

卢氏大怒,一口气上不来,咳个不停,文怡忙倒茶给她,又轻轻替她拍背抚胸。走慢一步的赵嬷嬷赶到,见状忙从袖里掏出一个小银扁瓶,递到她鼻下晃了晃,卢氏才喘过气来。

那媳妇子瞥了婆子一眼,眉间闪过一丝不悦,淡淡地道:“刘嬷嬷,老太太让你来,是叫你替七少爷赔不是的,可不是叫你来气人的,你也一把年纪了,怎的一点规矩都不懂?!”

那婆子不以为然地回瞥她,也淡淡地道:“陆三家的,你虽是二太太跟前的管事娘子,但这事儿关系到我们七少爷,我替小主人委屈几句也是应当的,怎的就不懂规矩了?”

陆三家的眼睛瞪大了些,刘嬷嬷不为所动地瞪回去,看得卢氏与文怡祖孙俩好不生气。眼看着祖母又要发作了,文怡还没忘记自己的初衷,便先一步开了口:“这位刘嬷嬷,不知是宣乐堂哪一位长辈的贵仆?又是奉了伯祖母什么命令来的?”

卢氏怔了怔,没想到一向只会乖乖听从自己吩咐的孙女儿会主动问话,但她心里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便没说什么。

刘嬷嬷勉强道了个万福,眼睛盯着一旁圆光罩上蒙了尘的葡葡雕花,道:“我是大太太亲口点了派到七少爷身边侍候的,老太太叫我来看看九小姐病好了没有,若是还没好,就去请王老太医上门,再送些药和补品过来。”接着眼中闪过一丝不屑,皮笑肉不笑地道:“顺便把秋天换季做新衣裳的银子还有入冬后买炭的银子也一并送过来,毕竟,我们七少爷还顶着害九小姐生大病的罪名呢,总不能亏待了六老太太和九小姐不是?”眼珠子一转,往文怡身上扫了几扫,眼中不屑之色更浓了。

卢氏听得手上发颤:“这叫什么话?!难道我们还冤枉了他?!你这是在替他叫屈?!还是他真心这么想?!说不定你家老太太也是这么想的吧?!”

陆三家的忙赔不是:“六老太太误会了,我们家老太太也好,大太太二太太,还有少爷小姐们也好,都绝没这么想过!原是这老奴眼空心大,不懂规矩!”她在心中暗暗埋怨这刘婆子好不会说话,不管这六房家世如何,到底是主家的族人。只是对方是大房的人,她又不好将人骂下去,只能拿眼瞪对方,心想回头定要向老太太告一状。

文怡面上却不见一点气恼的模样——这种冷言冷语她早在前世听惯了,自然不会放在心上——只是这刘嬷嬷嘴不好,说的话实在叫人生气,容她在这里继续浑说,只怕祖母会更加气恼,事情就越发不好收拾了。她瞥了陆三家的一眼,留意到对方是二伯母手下的人,而刘嬷嬷却是大伯母派给七堂兄的,心中已经有了成算,便淡淡地对刘嬷嬷道:“原来你是七哥身边的人,既如此,你如今已看过我了,差事也办完了吧?”

刘嬷嬷怔了怔,傲慢地道:“看是看过了,只是不知道九小姐是不是已经好了,可别回头…”

“既是已经看过了。”文怡平静地打断了她的话,“嬷嬷的差事就办完了,请回吧。”

刘嬷嬷一时没反应过来:“什…什么?!”这不起眼的旁枝末系之家的小丫头居然在逐客?!要知道她可是侍郎大人家的嬷嬷!是奉了侍郎夫人的名义来照料小主人的!连七少爷那样尊贵的人都给她几分脸面,一个靠着她主家立足的小门小户之女,连生了病都要靠她主人请大夫抓药的穷亲戚,也敢在她面前摆主人的架子?!刘嬷嬷的脸色顿时难看起来,脚下更是连半步都迈不出去。

陆三家的掩住面上的一丝快意,瞄着她道:“刘嬷嬷,九小姐发话了,你没听见?你越发连个礼数都没了,回头老太太知道了,可不敢再派你出门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