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子只知道哭,卢老夫人气得直跺脚:“你做不了主,去叫你家老爷起来!”

后院传来脚步声,不一会儿,九房的男主人顾宜同一脸苍白虚弱地被大儿子扶着出来了,身后还跟着满面惊惶的小儿子。顾宜同见了卢老夫人,先是拜倒:“六伯母…”卢老夫人忙摆手让他起来:“行了行了,都什么时候了,还顾着这些虚礼!你既病着,就叫你儿子带人去救你媳妇回来!”

顾宜同长子文顺,不过是个十二岁大的少年,向来是被父母宠溺着长大的,虽然身为长兄,性情比弟弟稳重些,到底年纪还小,才得了母亲遇险的消息,父亲又病重,早就没了主意,此刻听到卢老夫人的话,才一个激灵:“是!父亲在家等着,儿子这就带人去!”

他点了几个有力气的仆妇跟着,正要出门,外头已经熙熙攘攘地,来了一群人,人人身上都带着血,血腥气一下就冲进了宅门,连卢老夫人都大吃了一惊。

文怡心知这是把人抬回来了,忙道:“快,十五婶他们被抬回来了,快找干净的房间安置!还有请大夫稳婆!”众人这才惊醒,急急忙活开了。

被抬回来的正是十五太太徐氏,她躺在一块门板上,低低地哀叫着,下身满是血,血沿着门板一路滴回来,看见的人都慌了。文顺一见母亲的惨状,便忍不住哭喊:“母亲!”顾宜同身体一晃,摇摇欲坠,文怡忙抢过一步,扶住了他,然后挡住了十一堂弟文全的视线,不让他看到母亲的情形。

文全惊慌地看着她:“九姐姐,我娘…”文怡低声道:“没瞧见你爹病得厉害么?还不快扶了他回房?!”文全才六岁大,哪有力气扶住父亲?文怡只是怕他见了母亲身上的血,会受了惊吓。所幸文全愣愣的,还算听话,真个扶了父亲往回走,一个丫头飞快的赶上来扶住了另一边。

文怡回转身,见文顺还在哭,跺脚道:“你哭什么?!你母亲还没死呢!还不快去安排救人的事!”文顺恍然大悟,忙叫过一个小厮往外冲。文怡皱着眉回到祖母身边,担心地问:“祖母,真的能救回来吗?”这九房上下,可是慌得连章程都没有了。

卢老夫人面无表情地答道:“当然能救回来!他们家的人不中用,还有我老婆子在呢!”

老太太说到做到,当文顺和二房的四太太带着大夫和稳婆赶到时,她已经将九房的人手安排妥当,每个伤者都睡上了干净的床铺,换下了湿冷的衣服,伤口被清理包扎好,床边烧起了火盆,屋里有人看护。也许是因为救得及时,车夫和几个丫头婆子伤得虽重,却没有太大危险,其中两个甚至能清楚地开口说话,在大夫诊治过后,只有车夫因为双腿折断而昏迷不醒,其他人都醒过来了。

最危险的,只有没什么外伤却面临分娩的徐氏。

四太太刘氏立时便带着人进屋去了,不一会儿,她走出来对卢老夫人道:“多亏婶娘来得及时,事情也都安排妥当,不然十五弟妹只怕就交待了。”转眼看到文怡,有些意外。

文怡忙道:“祖母一个人出门,侄女儿不放心,就跟着过来了。”顿了顿,“四伯母,十五婶不会有事吧?”刘氏叹了口气,道:“只能听天由命了,实话说,你十五婶着实凶险!”

文怡听着屋内十五婶越来越弱的叫唤声,看到时不时捧着一盆血水出来的媳妇子们,心中一紧。

卢老夫人从袖中掏出一个小匣子来,递给刘氏:“这是家里存的百年老参,已经用了些,我出门时想着说不定有用,就带了出来。你叫人切几片煎了参汤给侄媳妇灌下去,看能不能管用吧。”

刘氏惊喜地道:“唉?六婶!您可是帮了大忙了!”忙接过人参,指派了一个贴身大丫头去煎参汤,又道:“我们家里也有几味老药材,指不定能派上用场,我这就回家拿去!”才走出两步,又停住了,回过头。卢老夫人知道她要说什么,淡淡地道:“这里就交给我吧,你快去快回!”刘氏屈身一礼,忙忙叫了仆妇打伞,出去了。

文怡扶着祖母,走到产房旁边的厢房坐下,听着里头的喊叫声,心里七上八下的,有些没底。无论如何,她都想帮上点忙,请示过祖母后,她就跑到厨房去,指挥着惊惶的仆人们烧热水、煮参汤、熬药,想到秋天夜凉,人都淋了雨,又吩咐煮姜汤和细粥,以备万一,想起十五叔还病着,又问厨房的人可把男主人的药备下了。

等忙活完,她想着没什么事是自己能干的了,方才回厢房去照看祖母,走到廊下,看到文顺怔怔地站在厢房窗外,右手紧紧抓着窗棱,产房里叫一声,他就发一回抖,一张小脸白得象纸一般。

文怡不忍心,叫住他:“别担心,十五婶吉人自有天相。”

文顺呆呆地点头,忽然哭了起来:“早知道,我无论如何也要拦着母亲…”

卢老夫人从厢房走了出来,厉声质问:“你母亲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样的天气出门?!你们父子几个没跟着不说,除了车夫,随行的都是女子,若是遇上点什么事,连个援手都没有,你这个儿子居然还不拦着!还不快把缘故说出来?!”

文顺哭道:“侄孙原本拦过,只是母亲不听…是舅舅派人送信来,说是外祖父在雨天里滑了脚,摔得重了,让母亲回去看他老人家。父亲病着,劝母亲等明日雨停了再出门,可母亲心急知道外祖父的情形,就只带了几个人回去。原说到了外祖父家看看情况,等明天一早就会派人送信回来,到时候父亲再带着我们兄弟过去…”

卢老夫人知道徐氏娘家就在平阳城外,离顾庄不过六七里地,一路都是大道,坐马车很快就到了,怪不得她没放在心上,但还是责备了文顺几句:“即便如此,也该好生点几个有力气的家人跟车。今天晚上,你母亲在庄外遇险,也没个人知道。若不是我正好差人去庄口的糕点铺子,怕是到天亮才有人发现你母亲呢!”

文顺低头哭着听训,这时,邻近的产房里传来了婴儿哭声,听得三人精神一震。卢老夫人忙扶着文怡的手走过去,在门外高声问道:“是男是女?产妇可平安?!”

稳婆抱着一个襁褓走了出来,露出大红锦被中红通通的小脸,笑道:“恭喜老太太,太太生了个小少爷,母子平安,只是太太力竭,睡过去了。”文怡闻言,忙伸头去看孩子,只见他红红的,皱皱的,小得象是只猫儿似的,紧紧闭着双眼,一双小手握成拳,只有鲜枣那么大,时不时晃一晃。她心中微动,只觉得心窝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拂过,有点发痒。

卢老夫人看着孩子,怜爱地伸手摸了摸他的小脸,暗暗松了口气,吩咐道:“快送回房去吧,外头冷,别着凉了,产妇也要好生照看,参汤马上就送来了。”转头看到刘氏回来了,忙道:“已经生了,是个男孩,可有合适的奶子?”刘氏念了句佛,上前看了孩子,也喜得满脸是笑:“平安是福!大难不死,这孩子日后必有造化!”又对卢老夫人道:“方才侄媳妇也想到了,已经打发人去找。”说罢吩咐丫头们几句,便抱过孩子,带着两个媳妇子进了产房。

有刘氏在,孩子又平安出生了,卢老夫人自然不用再操心。忙了大半夜,她也支持不住了,忙扶了文怡回厢房歇息。回头看到文顺一脸激动与担心的模样,便骂道:“愣着做什么?!还不快去给你父亲报喜?!”文顺一个激灵,忙不迭去了。卢老夫人看得直摇头:“老十五是个老实人,生的儿子也傻愣傻愣的!”

文怡心情正好,闻言笑道:“六哥只是实诚些罢了,倒比那些浑身心眼的人强呢!”

卢老夫人看了她一眼,扶着她走到没人的地方,才道:“今儿这件事,算是你的功德了,倒不枉费佛祖给你提了醒。”

文怡心中一阵激动,忙低头掩去眼中的泪光:“看到十五婶母子平安,孙女儿心里也高兴…”

这个孩子,按排行应该是十七堂弟,在前生,是连人世都没来得及看一眼,就逝去的小生命。可是他出生了,再过几日,便会睁眼,看到这个世界…

文怡忽然觉得,重生后的这一世,充满了希望。

第二十四章 闲言碎语

更新时间2010-12-13 19:13:12 字数:4544

 九房新生的婴儿虽是早产,生来比人虚弱些,但经过数日经心看护,渐渐强壮起来。十五太太徐氏隔天也醒了,虽然伤了元气,又失血过多,但神智清醒,能吃得下几口细粥。遭此大劫,居然能母子皆安,九房上下都欢喜不已。

只是这份喜气很快就打了折扣,徐氏娘家传信过来,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徐家老爷没了。为了治丧,徐家人抽不出人手来照顾刚刚生产的女儿,只有徐氏的嫂子过来看了小姑一眼,便匆匆离开。

顾庄渐渐地出现了一些闲言碎语,说这个孩子出生的时辰不好,居然是七月十四日夜里子时前的最后一刻降临人世的,若是再迟一点,赶上七月十五出生,也还罢了,偏偏在鬼门大开时出世,实在太不吉利了些,而且一出生,就克死了外祖父,连亲生母亲都差点丢了性命,亲生父亲也沾染了邪气重病在床,以后怕是难养得很。

九房的男主人顾宜同其实没两天就病愈了,正为妻子再度平安添丁而欢喜,一听到这种话,顿时火冒三丈。不论是谁,只要被他听见有人说这种话,都要跟人大吵一顿。没两天功夫,九房的五姑太太被娘家哥哥赶出大门的小道消息就传得顾庄上下人尽皆知了。众人都知道这位五姑太太表面上斯文守礼,背地里是个不修口德的,都在暗里取笑。俗话说,打人不打脸,就算心里有话,也不能当着人面说出来呀?更何况她还是孩子的亲姑姑呢!

相比之下,六房待产妇与新生儿的态度倒是毫无异样,该送的礼物一点不少,隔天就去探望一次,以两家的距离来说,不算殷勤,但也不算冷淡。因六房在救人的事上是出了大力的,族中见状,都说老太太是个厚道人。

卢老夫人因为十四日夜里冒雨上门助人,次日早上离开后又不顾饥寒疲惫跑到清莲庵里拜佛,给九房母子祈福,不慎感染了风寒,因此每次都是派孙女儿上门的。九小姐虽是个孩子,但她祖母教养得好,小小年纪,就稳重知礼,一派大家风范,见过的顾氏族中女眷看在眼里,都暗暗点头。六房虽是败了,但根基还在,两代主母都是大户人家出身,脾气虽然执拗些,但礼数是不缺的,绝不会因为家境差了点,就耽误了孩子教养,真不愧是顾氏百年望族的后人。

文怡面带微笑地听着众人的夸奖,不温不火地谦虚几句,面上却一点异样都没有。她不是真正的十岁孩童了,自然知道,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眼下不过是周围众人顺着九房的口风夸自己几句,将来自家遇到难事,该翻脸的人,绝不会因为六房知礼而有所犹豫。因此她只是淡淡地面对众人的夸奖,也没因为有人夸了她,就跟那人亲密些,只把注意力放在正主儿身上,安慰着十五叔父子,又说十七弟长得玉雪可爱,没几天功夫,就长大了许多,将来必定会生得壮壮的。

顾宜同听得嘴巴咧到了耳根下,文顺更是笑得象个傻瓜,活象文怡夸的是他似的,只有文全有些不满,抱怨母亲生的不是妹妹,他盼了妹妹好久了。这童言童语自然是惹得众人大笑,顾宜同一巴掌拍上他的后脑勺,笑骂:“胡说什么?!弟弟有什么不好?!”文顺也在旁劝他:“二弟,小弟也很可爱,将来母亲再生个妹妹就好了。”

这时,九房的丫头丹儿送了花生糕上来,说是主母吩咐招待客人的,才收上来的新花生,最是香甜。来做客的顾家女眷说来都不是外人,但也没忘记客气一番,文全却早已忘记了方才的抱怨,两只眼睛盯着花生糕不放,嘴上还在跟着父亲说请客人吃糕的话,因为眼神太明显了,文顺暗地里直扯弟弟的袖子。

文怡抿嘴笑着看他们一家人互动,心下有几分黯然,这种天伦之乐,她怕是一辈子也享不了的。不过想到祖母这两天越发温煦的态度,她心底又一暖。有真心关爱自己的亲人就足够了,她何必一心羡慕别人呢?这样想着,她脸上便笑得更甜了些。

待她告辞离开后,稍晚才离开九房的一位女客九太太胡氏便跟同行的四太太刘氏悄声嘀咕:“平时倒是不觉得,方才近前一看,才发现九丫头长得也挺清秀的,虽比不得六姑娘俊俏,却不比五丫头差呢。”

刘氏神色不动:“九丫头本来就长得不差,如今年纪小,还没长开呢,过几年只怕就盖过五丫头了。六丫头虽然长得好,可惜不够贞淑娴静,到底是高门大户教养出来的,跟咱们这样的书香人家不同。”

胡氏干笑几声,眼珠子一转,笑道:“其实咱们顾家的女孩儿,都比外人强得多,不论容貌如何,至少知书识礼这一点上是叫人挑不出错的,待人接物也极好,光看九丫头那一番气度,就知道咱们顾家的家教好了。不过九丫头到底年纪太小了些,六老太太也是的,先前已经救过人了,族里也挑不了她家的理,她家本没什么人,她又病了,对十五弟妹母子便是少过问几句,大家也都能体谅,何苦天天派个孩子过来?”

刘氏瞥她一眼:“十岁的孩子也能顶用了,六婶也是一片心意,到底是亲眼看着出世的孩子,别说是她老人家,就算是我,也忍不住多来瞧几眼。大难不死呢,日后必有后福,小娃娃白白嫩嫩的,多有福气?难道弟妹看了就不爱?外头那些不三不四的话,听了也脏耳朵,弟妹还是少理会的好。”

胡氏讪讪地道:“嫂子这话说的…我何尝理会过那些闲话?!我也是见小十七长得讨人喜欢,才多心想一想,哪里就嫌了他?!”顿了顿,压低了声音,“六房一向少理会族里的事,这回可是露了脸了,可老太太跟九房向来不见有多亲近,怎的在十五弟妹生产前,就来往多了起来?!孩子出生后,她又见天的送东西上门,也不知道打什么主意呢!嫂子,六房可是绝了户的!九房如今有三个儿子,老太太该不会…是打着小十七的主意吧?”

刘氏肃然道:“休要胡言!六房绝户多年了,当年多少人劝着老太太过继,她都没应,如今怎会平白无故地想起这桩事来?!更何况,族中每年出生的孩子也不是没有,几房嫡支谁不愿意帮六房一把?!老太太谁都没应,又怎会看上偏房庶支的孩子?!弟妹向来没少向六婶娘请安,当知道她的为人,这种话,以后休要再提了!万一传了出去,你叫九房如何自处?!那可是救命大恩呢!”

胡氏讷讷地不敢多说,低头认错,刘氏又教训了她几句,方才甩袖走了。只是刘氏坐着马车走在回家路上,想起妯娌的话,也不由得多想:六房向来是不理族中俗务的,这一回的确是显眼了些,先是六房的仆役发现了遇险的九房主仆,药材担架雨具又大都是六房出的,六房的祖孙俩更是连夜冒雨去九房帮着主持大局。这种种事迹,说是巧合,也未免太巧了些吧?

念头一起,她便再也压不住心头的疑惑,便借着探病,到宣和堂打探来了。

文怡站在祖母病床前,听到四伯母刘氏的疑问,心中暗暗松了口气。那天为了救人,一时没顾上,事后才想起自己留下了许多破绽,幸好祖母为自己想好了圆谎的借口,不然还不知道要怎么混过去呢。

因为早有腹案,她没怎么慌张,看到祖母双眼望过来,她便上前微笑道:“四伯母正问着了呢,其实说来也巧,那日不是七月十四么?城里的大寺庙都有法会,家里也备下了供奉祖先的供桌。本来祖母还预备下一些糕点、时鲜果子、棉布和雨具,打算到庙里施舍的,因为大雨才耽误了。原想着十五日雨停了再去上供也行,没想到那天晚上就用上了呢。几块门板是因为坏了不能用,先拆下来放着,等天放晴了就请人来换新门。至于药材,是备着自家用的。眼下正是秋收的日子,每年秋收,佃户中总有人割着手呀,砸着脚什么的。祖母心慈,想着多备些药材,给佃户们使,也是行善积德呢。说来都是十五婶和十七弟福大命大,那晚因家里供奉祖先的糕点坏了,祖母疑心石老板卖的不是新鲜做的,或是以次充好,一时气愤,才会派张叔去找石老板问个究竟,正好在庄口看见了九婶的马车。若是换了别的日子,我们家便是想帮,也帮不上忙呢!”

刘氏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果然是碰巧了,也是十五弟妹母子俩的福气。”

卢老夫人冷冷一笑:“原是他们母子的福气不错,只是如今看来,这福气却是碍了人的眼了!我们祖孙俩不过是看在同出一族的份上,帮九房做了点小事,老十五夫妻俩都是老实人,感念几句我老婆子,就惹来闲话了。敢情我老婆子就该一辈子窝在家里,任凭族中人都死绝了,也不理会才好?!”

刘氏脸色顿时有些不自然:“六婶怎能说这样的话?这原是好事,哪里就碍了人的眼?”

“没碍了人的眼,你跑来问我这些话,又是做什么?!”卢老夫人直盯着她,浑身寒气逼人,“那天晚上救人的人这么多,你为何偏偏疑心我们家?!难道在你的心里,我就是个冷心冷情的?!既如此,不如索性把话都说开吧!我们请全族的人都来评评理,若是大家伙都觉得我老婆子救人有古怪,是不怀好意的,那我从今往后,就带着孙女儿走得远远的,不再理会族里的事,也不再跟你们来往,只管吃斋念佛,教养孙女,免得偶尔犯犯好心肠,就让你们觉得又被算计了!”

刘氏满面通红,忙起身赔罪:“六婶熄怒,原是侄媳妇说错话了,不过是听人几句闲谈,就犯了糊涂。侄媳妇知道六婶向来最是慈悲为怀的,还请六婶饶恕了侄媳妇这一回!”

卢老夫人扭过头去不理她,文怡小声道:“四伯母,您的话委实叫人寒心。我祖母原本没多想什么,不过是在九婶家里遇上十五婶,多说了几句话,觉得还算投缘,才上门探望了两回。那天晚上听说十五婶遇险,祖母二话不说就过去看望了,若不是十五叔病着,无力主持大局,我祖母也不会多管闲事。从九房回来后,我祖母还到庵里为十五婶和十七弟祈福了呢,原是一片诚心,没想到反落了埋怨…”

刘氏听了,更加惭愧,又有几分埋怨九太太胡氏,她明明知道六房与九房是怎么开始来往的,偏又说这种话惹人误会!

文怡瞧着她的神色,觉得差不多了,便回过头来劝祖母:“四伯母也是一时糊涂,听了别人的话,就当成说笑般问上一句罢了,祖母别多心。四伯母向来处事公正,待祖母也恭敬守礼,绝不会是那种背地里闲话伤人的小人。”

卢老夫人面色和缓了些,刘氏见状忙道:“正是,六婶请放心,有侄媳妇在,绝不会再有这样的闲话传出来了!谁敢说一句嘴,不用六婶和侄女儿开口,侄媳妇就先骂回去!”

卢老夫人淡淡地道:“罢了,老婆子脾气不讨人喜欢,行动就惹人嫌,你不过是受了我连累而已。说来也是叫人灰心,这年头,连好人都不能做了。我也不知道我是哪里讨了人家的嫌,不过是家境清苦些,早年间,我们六房何尝没有风光过?只是老爷当年没预料到老妻和孙女会有今天罢了。”她看了刘氏一眼:“你也不容易,我不怪你。说来长房虽是族长,族务却是你们两口子在管着,一年到头辛苦不说,有了好处,也不是你们的功劳,遇到坏事,却是你们在顶缸。都是一样的苦命人,我又何必跟你们过不去?”

这话说得刘氏眼圈一红,几乎要掉下泪来,哽咽道:“有六婶这话,就够了…至少我们夫妻的苦处,还有人知道…”

文怡掩下面上的惊讶之色,一直忍到刘氏离开,方才问祖母:“您方才…为什么要那样说?四伯父四伯母虽然还算公道,只是…”她顿了顿,没把后面的话说出来。

卢老夫人淡淡地道:“还能为什么?不过是为了结善缘罢了。长房是不能指望了,一族里,还有几房族人是能来往的。我们先对九房有了救命之恩,再交好二房,其余偏房旁枝里,也有几家老实的,可以来往。祖母先出面为你打点,将来便是祖母不在,你在族中也不会没有依靠。这才是刚开始呢,将来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她忍住酸楚,摸了摸孙女的头发,哽咽道:“若是依照你梦里看到的事,是不是因为祖母不在了,或是有心无力,你才会被人欺负到那个地步?”

文怡忙摇摇头,也红了眼圈:“是他们不安好心罢了,跟祖母不相干!”

卢老夫人叹了口气:“你也不必哄我。我到底是个诰命,官上总有人过问的。无缘无故,他们何必坏自己名声?”顿了顿,忽然直起身来,文怡忙扶住她,只听得祖母严肃地道:“你在梦里,都看到了什么?!且将一应事物,无分大小,都细细给我说来!”

第二十五章 祖孙交心

更新时间2010-12-14 19:00:32 字数:4512

 当文怡将前世最初八年的经历大概讲了一遍时,已经是华灯初上了。虽是大概,但她将能想起来的事都说了,毕竟事隔多年,她那时又年纪尚小,许多事别人根本不会在她面前提起,因此她只能凭记忆中周围人群的谈话和行为去推断。饶是这样,也听得卢老夫人满面寒霜,脸色发青。

文怡见祖母气愤到这个地步,犹豫了一下,便忍住没把自己为抗婚而出家并离开顾庄的事说了出来,只是道:“孙女儿只记得四伯父与四伯母为孙女儿说了一门不大如意的亲事,就在孙女儿为这门亲事置气的时候,隐约听到了赵嬷嬷的叫唤,随口应了一声,梦就醒了。那时候孙女儿正发着烧呢,因此一些细节上的事,也记不大清楚了。”

卢老夫人两眼直盯着孙女:“照你方才所说的,你四伯父两口子待你只是冷淡些,吃穿上并不算刻薄,在族里还得了好名声,那又怎会给你安排不如意的亲事?!你可记得是哪一家?!”

文怡略一迟疑,低声道:“孙女儿并不认得,是长房的三姑母保的媒,说是柳氏一族的子弟…”

卢老夫人皱了皱眉头:“恒安柳氏的人?那倒也罢了,是旁枝的子弟?为什么说不如意呢?!”

文怡迟迟没回答,卢老夫人双眼一瞪:“还不快说?!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三姑母性子虽不大好,却也不会平白无故地祸害娘家侄女!若不是好人家,她为什么要保媒?!”

文怡一个激灵,忙道:“祖母熄怒!实则是…孙女儿也说不清楚。三姑母虽说那是柳氏旁枝子弟,但有人告诉我,那人实际上是三姑父的庶长子,因占了个长子名分,不为三姑母所容,因此才会对外人说是旁枝出身…”

卢老夫人一听,脸色都变了:“是庶子?!欺人太甚!”

文怡小声道:“虽说是庶子,但听说参了军,在边疆立下大功,又得了官爵的…别人告诉我,三姑母是怕他得了势,将来会压住柳家表哥,因此要在娘家人里给他选个嫡妻,好绑住他的手脚…”

卢老夫人脸色略为缓和了些:“既是个有出息的,出身差些也还罢了,只要性情好,知道上进,未必做不得亲。”顿了顿,微微冷笑,“怕是因为看中了对方的身份,你四伯父四伯母才会将你嫁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