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东行面沉如水,半晌,才冷冷一笑:“那可不行,我未婚妻子也与他们同行呢,又有你四婶和妹妹们,怎能让她们沾染上那样的麻烦?!少不得 ...要使点手段了!”

(猜猜这两只会用些什么手段?)

第一百二十三章 再度出发

在罗家做客的这两日,顾家上下似乎都觉得很愉快。

于老夫人与罗家几位太太的交情在短短的两天里增长到了世交好友的程度。她们在彼此的亲戚故交中寻找着可以给两家情谊增添份量的信息,于是毫不意外地发现,平阳顾氏闺学的女先生罗蝶君,原来是归海罗氏位于京城的一个分支的女儿,而罗四老爷刚刚离任的驻所,原来离顾家姻亲柳家的姻亲苏家的家主苏瑞廷任职布政使的衙门只有不到一百里的距离。至于偏支旁系或姻亲故旧中,同年的、同窗的、联姻的…顾罗两家的太太们都满面笑容,非常高兴地看到,其实两家人早就关系密切了,只是没得机会亲近。

长辈们彼此交好,小辈们自然也不例外。罗家的小姐们看者温温雅雅,不声不响的,其实都是好性儿,对着顾家六小姐与十小姐的坏脾气,一点儿气性都没有,而且不论是嫡出还是庶出,都对顾十小姐十分客气,却又不显得太过殷勤。文娟长年在顾庄长大,身为长房女儿,自然是自重身份的,偏又是庶出,因此私下没少被人看低,如今得了几位性情相投又贴心的朋友,哪有不高兴的?

罗家大老爷嫡出的四小姐明秀,还特地求得罗大太太与于老夫人的允许,带着文娟姐妹们出门逛街,当然,是逛罗家的铺子,随行的丫鬟婆子护卫一堆,来回有马车接送,小姐们还戴了帷帽,绝不会被人看到一点容貌。文娴不敢去,文慧早就自个儿带人出了门,于是文娟在罗家姐妹的陪同下,玩了大半天,又搜刮了一堆海外来的小玩意儿,十分尽兴。

相比之下,文慧是带着自家奴仆出门的,虽然寻了熟悉归海的家人作向导,到底没法跟本地人比,且身上的银子也不多,又不肯拉下脸来与人砍价,看上什么,丢下钱就拿走。虽买到几件新奇物件,也有些类似于珊瑚盆景儿,嵌螺钿的首饰匣,菱花小银镜,西洋宝石镯子之类的上等货色,但回来后,跟文娟买的小玩意儿一对比,就发现自己多花了钱,买来的物件成色还不如文娟得的,不由得暗暗气恼,把才买来的那些刚刚还爱不释手的物件,全都让丫头丢进箱子里,眼不见为净了。

文娟见得了便宜,又气了文慧,心中得意无比,从此跟罗家姐妹更亲近了。

没出门的顾家人也得了不少好处。罗家新近有一批药材运到,其中激扬名贵又极难得的人参、鹿茸等物被罗大太太送给了于老夫人,而蒋氏则从罗二太太那里得了几张保养方子,据说是宫里御用的,罗家担着内宫脂粉的采买大权,有这样的东西也不奇怪,蒋氏高高兴兴地收了,对罗二太太的观感也好了许多,在罗明义来请安时,也笑着夸了几句,并且开始在心下盘点顾氏族中未许婚的女儿,看有哪个可以与罗明义相配。

文娴一直陪伴在长辈们的身边,也有所收获。罗家五小姐明婉也喜欢弹琴,便送了她一本前朝的古琴谱,也算是珍品了。她虽然自诩是个官家千金,不愿同商人之女太过亲近,但拿人手短,便不好意思再拦着妹妹与罗家姐妹往来,自己偶尔也会放下身段,跟罗明婉论一论琴。

至于文安,倒是由罗大老爷的几个儿子陪着出门逛了几回,看遍了各国商船运来的各种珍奇货物,也算是见了大世面。几位罗少爷或许没什么特别的本事,但全都不会对他脸上的疤痕多加留意,让他很是舒心。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惊喜。

罗明敏自从见过一面后,便消失了两日,再出现时,就送了他两个小瓷瓶,道:“令表兄与我们罗家也有些交情,三个月前曾写信来,托我们去寻些去疤的灵药,当时我们也不清楚原委,好不容易得了一个海外奇方,正打算捎信给令表兄呢,只是手头事多,便一时忘了。正巧昨儿我那兄弟过来,与我见面时说起,我才忽然想到那药必然是为七少爷寻的,如今也省下托人转送的麻烦了,七少爷就拿了去吧。药我们已经寻人试过了,确有效用,只是不知七少爷用着如何。若是用着好,只管跟我说,我再托人寻去。”

文安愣住了,柳东行与罗家一个子弟交好,他是早就知道的,但他万万没想到柳东行会一直惦记着自己的伤,甚至早早就写信向罗家求助,一时间,百感交集,半晌才接过药瓶子,低声道:“多谢了罗明敏笑着摇摇头:“朋友亲口相托,我怎能不帮?况且咱们也算是朋友了,朋友有难,本就该两肋插刀的,况且只是这点小事?!日后若换了我遇到难处,你也一样会帮我不是么?”

文安郑重点头:“这是当然!你若有难处,只管跟我说就是!但凡我能办的,绝不推托!”

罗明敏翘了翘嘴角,也不再提这件事,只拉着文安在城内四处玩耍,累了便到罗家开的酒楼茶楼去吃本地名菜,不到一天,文安对他的称呼便从“罗二少爷”变成“罗大哥”,接着又从“罗大哥”变成了“明敏哥”,越发亲近了。

罗明敏不动声色,多喝了两杯后,便一副醉意,把自己遇到的一些不如意事拿出来发泄发泄,偶尔也埋怨几句家里的母亲和姐妹。文安毕竟只是个少年,经的事也少,喝得多了,听着罗明敏的话,不由得生出几分同病相难怜的心来,一时大意,便把自己对母亲与姐姐的些许怨言都吐露光了。等酒醒之后,想起这件事,他便开始后悔。

罗明敏却对他道:“咱们是朋友,说话时又没别人在,你心里有气,对我说说无妨,但日后若遇到别的朋友,还是不要把这些心事轻易说出口的好。令姐毕竟还是闺阁女儿,若有好事之人,把你那些话传了出去,不但于你家声名有碍,令尊令堂也会生你气的。到头来受苦的还不是你么?”

文安心下感动,忙道:“明敏哥,多亏是你,若换了别人,断不会对我说这样的话!”

罗明敏叹了口气:“我在家的处境,却与你有几分象,心里的苦闷,也是一样的。因此我看着你,倒觉得比旁人更亲近些,然我是外人,不好劝你什么,看到你行事不谨慎,除了劝两句,暗地里帮点小忙,也做不了什么。其实好不好,都在你自己,难道别人还能替你过日子不成?”顿了顿,又劝他:“还是少在外头喝酒的好,今日都是喝酒误事。日后有了空闲,咱们寻个清静院子,把旁人都赶走了,咱们自个儿喝个疼快!”

文安笑了:“好!就这么说定了!明敏哥几时进京?小弟一定做东!”

将人送回别院后,罗明敏转身离开,却没走远,在路口处便上了一辆马车。柳东行在车中已经等候多时了:“如何?还算顺利么?”

“你对他的脾性倒是了解!”罗明敏笑得有些讽刺,“不过我看他对你倒还算真心,你这般算计他,心里倒也过得去?”

柳东行淡淡地道:“我何尝算计他什么?他的心事压得久了,发泄出来,也不必再郁结于心,对他身体反倒有好处呢。我知道他是个直脾气,也知道他待我不错,因此我是不会害他的。”

罗明敏看着他,叹了口气:“罢了,计划还算顺利,明儿我再约他出来玩,也就差不多了。

四婶那里已经定好了日子,今儿知会过顾家了。”

柳东行点点头,有些迟疑:“听澜院.....没再点香么?”他这两天有事办,没再守在罗家别院后方的林子里,因此对那里的事不大清楚。

罗明敏的神色缓和了几分:“没有,这几日我四婶时不时请文怡妹妹过去吃茶说话,想必没那空闲?”

柳东行看了他一眼,有些无奈地道:“我真不是有心要算计安弟的......其实这事儿于他无害,反倒有可能帮他家避过大祸呢!”

罗明敏想了想,也笑了:“说得对,你这位便宜表弟,性子委实太天真了,若把实话告诉他,还要担心他会不会坏事呢。也罢,且这么办吧!”虽然心里有些不舒服,但仔细想想,他既然选了通政司这条路,日后这种事只怕只会多不会少的,其实好友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他又何必太过纠结?对他来说,顾文安......终究不能跟柳东行这个认识多年的挚交相比。

柳东行稍稍放下了心,视线已飘向车窗外:罗家进京的海船后日一早出发,他是否......还有机会见文怡一面?

文怡不知道柳东行此时纠结的心事,她这几日常常跟罗四太太在一起,相处得十分愉快。罗四太太性情柔和,知书达礼,又随夫在任上待了几年,见识不凡,罗家两位小小姐也是活泼可爱,她与她们在一处,总有一种仿佛在家里跟亲人相处般的亲切感。她开始关注罗四太太的身体,小心地打听对方的症状,打算回家后向萧老大夫请教,看是不是有法子为罗四太太调养一下身体。

顾罗两家离城的日子很快就定下来了,文怡得了消息后,一边吩咐丫头们收拾东西,一边留意着多宝格上那只香炉,终于还是没忍住,在出发前一晚上,再度将它搬到窗前香案上,点燃了百合香。

只是,这一回她失望了。柳东行一晚上都没过来,第二天早上出发,罗家人前来相送,她才听说了罗明敏临时遇到急事,已经在昨日傍晚去了外地的消息。

罗明敏有事离开,那柳东行呢?他是不是也有事离开了?

文安在旁埋怨着昨日与罗明敏在外头闲逛,才逛到一半对方就走了,害得他不能尽兴。文慧则心神不宁地想着昨儿见到的一个宝石盆景,小声磨着母亲,求她派人去把那盆景买来,好作不久之后太后寿辰的贺礼。蒋氏为那盆景的不菲侨格犹豫着,迟迟不肯点头。文娟拉着文娴,正依依不舍地与罗家小姐们告别。

文怡安静地站在大船甲板上,安排随行众人上船诸事,自己则一次又一次地往码头的方向瞄,却始终看不到柳东行的身影。她咬咬唇,觉得有些委屈,又有些后悔:她若是前儿晚上点了香,就好了......船要开了。

这次的海船要比先前坐的船大三倍有余,舱房的数目也更多,格局也要大一些。文怡自己占了一间房,另外还有两间邻房,是给随行的赵嬷嬷与丫头媳妇们用的。自打船离开码头后,她便先带着人到房里安顿行李,踩着船板,倒觉得比先前坐的河船要稳当许多,只能察觉到些许沉浮之感。

冬葵见她没精打采地歪在床边,便去问人要茶水,但回来时.手上却是空的,脸色还有些古怪。

秀竹问她:“姐姐这是怎么了?不是说去要茶么?”

冬葵清了清嗓子,道:“热水还没烧好呢,我过一会儿再去问。

你到隔壁赵嬷嬷那儿瞧瞧,看有没有能帮得上忙的吧?这里交给我就好。

秀竹不疑有他,便依言去了。冬葵却没去整理行李,只是走到文怡身边,欲言又止。

文怡抬起眼:“怎么了?有事?”

冬葵别别扭扭地,打开紧握的手心,露出里面的一个纸团来:“这是....方才罗家一个婆子家到奴婢手里的..奴婢不认得她,不过她说....她说.....这是有人吩咐她捎过来的......”

文怡皱了皱眉头,接过那纸田,打开一看,心下立时便重重地跳了一下,再看冬葵一眼,耳根红了:“知道了,你去做活吧,别.....别跟人说去。”

冬葵很有眼色地低头应了,转身去整理行李。文怡深吸一口气,方才背转身,将那纸团重新展开,仔细看着上头的宇。

这是柳东行写的,看笔迹,似乎是仓促写就,也没别的话,只是告诉她,东平不稳,尽可能不要与东平府的人有接融,尤其是东平王府的人。

文怡轻轻抚摸过那几行宇,虽然更觉不舍,但心下的委屈却完全消散了。不管怎么说,至少,他在急着离开的时候,也没忘记她不是吗?

愿佛祖保佑,她此去京城,能顺顺利利地与他定下鸳盟......

第一百二十四章 认干亲

海船确实要比内河船只稳当。

这是文怡离开归海城三天后,心里产生的最大感想。因为在海上风浪渐大的前提下,文娴出人意料地没有晕船。于老夫人特地交待蒋氏事先准备的晕船药完全没派上用场,倒是拿去送给罗四太太的两个女儿,使得罗明芳与罗明菲小姐妹俩没再受晕船的苦楚,大大改进了她们与罗四太太的交情。在一行人在海船上度过六天后,于老夫人与蒋氏婆媳俩与罗四太太已经十分熟稔,甚至开始在私下唤她的闺名“嘉柔”了。

罗四太太本姓许,闺名嘉柔。文怡自打知道她娘家姓氏后,便仔细回忆自己认识的平阴大户人家,发现确实有一户姓许的,家住平阴县城以北的三元庄,家中成员是两个儿子带着各自的家眷聚居,共同奉养老母亲,另有两个年长的女儿已经出嫁了。但这户人家与聂家在今年之前几乎没有来往,倒跟秦家还能拉上点关系,好象是秦家少爷与这许家的儿子同在县学读书,直到聂家在救济贫民一事上出了头,在平阴一带威望大涨,许家才开始上门。文怡隐约记得,大表哥那位曾替他送信到顾庄的朋友君敏行,似乎就跟这许家有些亲戚关系,但具体是什么关系,她已记不清了,只恍惚记得,大表哥娶亲时,许家的一位太太似乎曾带着儿女过来吃喜酒,舅母为表姐看人家时,也曾提过他家,不过没有下文。

罗四太太的娘家与聂家有这样的渊缘,文怡对她的感觉就更亲近了,便常常陪在她母女身边。

船上的生活是相当枯燥的,即便海船再大,能活动的地方也有限。

文怡早已厌倦了陪在于老夫人和蒋氏身边说笑讨好的日子,自从听到她们的密谈后,这种厌倦感就更深了。而文安则天天窝在自己的舱房里捣鼓新得的一种去疤药,几乎足不出户,连饭也是在舱里吃。文慧与文娟见面就要吵架,本来还有个文娴可以说说话、下下棋,偏她与文娟姐妹俩是秤不离砣,砣不离秤的,随时都要为文慧与文娟之间的冲突劳心劳力。文怡不耐烦再为她们姐妹劝和,更不喜欢被她们当作争闲气的工具,便索性躲到罗四太太这里,说说话,吃吃点心,做点针线,再陪着明芳明菲玩要,十分轻松悠闲。

她们玩的游戏有许多种,文雅一些的对对子、精宇谜,斯文安静一些的翻花绳、九连环、七巧图、华容道、孔明锁,动静大些的有踢毯子、鞭陀螺、竹蜻蜓等等,明菲还嚷嚷着船上太闷了,等明年春天爹爹回来,便要爹爹带她们姐妹到城外去放纸鸯。

罗四老爷夫妻教女,似乎并不强求贞静娴雅端庄,反而鼓励她们多活动身体,以求身体康健,罗四太太又日日教导女儿读书,因此她们姐妹颇有些文武双修的意味。文怡跟着她们在一处玩,倒是学会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游戏,两三日下来,出的汗比先前在庄子上巡视田地时出的还要多,不过笑得也更多。

她在这时候才发现,自己还是个孩子时,错过了许多孩童的游戏,而重生后,也是无时无到不为家事操心,根本就没有过放松玩耍的时候,在这海上短短的几日行程中,能重温一下童年乐趣,实在是意外之喜。她只是有些不好意思,自己明明已经快要及笈了,连亲事都订了,却还象个小女孩似的,行事太过无礼了些。

罗四太太却一直笑着看她与两个女儿玩耍,完会没有笑话她的迹象,反而还细心地为她准备更换的衣裳与茶点,又帮着她在人前遮掩,省得顾家长辈责备于她。文怡心中感激,对明芳明菲便更尽心了,晚上无事,便从随身的行李中翻出先前在青州时得的料子,为小姐妹俩各做一件新春衫,其精致之处,比给自己做衣裳还要用心十倍。

这样舒心平和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船经过泰城后,便行进到北方海域,这时,天气越来越冷,天空已经开始飘雪花了,风也越来越大,象是割刀子似的,吹得人脸上生疼。顾罗两家人能不出舱房的,都不再出舱房,只有粗使的家丁与婆子媳妇小丫头职责所在,只能硬着头皮在船上跑来跑去。

海船本是沿着岸边行驶的,但由于海面上的浮冰越来越多,船工不得不把船驶离近岸海域,免得被浮冰所阻。即使如此,船的行程还是大为减低了,底下人报上来后,罗四太太亲自去向于老夫人与蒋氏解释说明,言道这种情况不会太严重,顶多只是日程略为延迟,但船是不会被堵在半路上的。若照目前的水程,大概还有两三天功夫,就会到达东平府。

顾家人见状也不好说什么,毕竟这种事并非人力所能及,而且罗家的船比他们原先安排的要好得多,这些日子以来,各种日常供给也十分周到,侍候的奴仆们很有规矩,又不必顾家花费银钱,不过是比预想中略晚几日到京,他们怎么好抱怨呢?自然是客气一番就算了,于老夫人还反过来安慰罗四太太,让她不必为坏天气恍心,还嘱咐文怡多陪陪她,为她解闷。

文怡应了,送罗四太太回房后,便劝慰了几句。

罗四太太淡淡地笑了笑,道:“其实,确实是我想得不周到。

这种天气,北方的海域有浮冰,原是常事,正因为如此,在这时节走海路北上的船才会这么少。但因为我身体不好,不想走陆路,方才勉强改坐船。是我连累了你们呢。”

文怡忙道:“罗四婶何出此言?我们本就一早打算走水路的,若不是您愿意让我们同行,我们还得另外找合适的船呢,那行程就更慢了!

大伯祖母年纪大了,大伯母的身体也不甚康健,若是改走陆路,她们一定吃不消,又怎能说是您拖累了我们呢?!快别这样说了,这种时节,走水路还能舒服些,走陆路.....怕是连骨头都要颠散了!且天又冷。

罗四太太闻言也笑了:“这话说得也有道理,我最怕走陆路,一天马车坐下来,便是没病也要添些病症的。”顿了顿,有些黯然,“不过在冬天里自归海北上,走陆路确实要快一些。明敏眼下出远门,也是北上,若非要急着赶路,他便跟我们同行了,就是怕船走得慢,方才骑马的。”

文怡心中一动:“罗大哥......也是往北边去?不知是去哪里?”罗明敏应该是跟柳东行一起走的吧?会不会也是回京城去的?她心里生出几分雀跃。

罗四太太却道:“好像是要往北华山那边去,他走得急,也没说清楚。可惜了,若是在夏天,走水路要比陆路省时间,他兴许会跟我们一起走,镫等过了东平府再与我们分道呢。”北华山位于京城西北方向,方圆五百里,从东平过去,大约需要三四天的路程,就能抵达其东麓。文怡在心中回想了一下前世关于北华山的记忆,微微有些失望。若非海面又浮冰,延迟了大船的日程,她兴许还能在东平府遇到柳东行,眼下却是没什么希望了。他们既然是要走陆路赶往北华山,路上多半不会经过东平府。文怡暗暗在心中叹口气,便将话题吃开:“明菲方才好像在缠着明芳做什么呢,一屋子丫头婆子热闹得紧,罗四婶不如与我一道去看看?”罗四太太想起女儿,脸上现出愉悦之色:“不用看,我也知道是怎么了。你正给她们做的那春裳,她们瞧着喜欢,便跟我说,也要学裁衣,真真笑死我了!她们这点年纪懂得什么?怕是连块料子都剪不好。偏她们喜欢,我就随她们去了。”文怡忙道:“我竟不知两位妹妹这样有志气,这是好事呀!我瞧她们平日里跟嬷嬷学针线,也有个样子了,说不定真有天分呢,罗四婶就与我一道去看看,夸她们两句,给她们添些兴致,也是好的。”罗四太太笑着依言过去了,果然看到两个小女儿一个拿着一块一块绸料比划,另一个拿着把剪子,想要剪那料子,不由得吓了一跳,连忙呵斥在边上笑闹的丫头们:“还不快把那剪子拿走?!也不怕伤着了小姐们!”丫头们见是女主人来了,都吓得收了笑,低头不敢吭声。有知机的大丫头迅速将明菲受伤的剪子拿了下去。文怡上前问道:“两位妹妹这是在做什么呀?便是真要裁衣裳,也不必亲自动手,告诉丫头们怎么剪就好了,若是不小心割破手,岂不是让四婶心疼?”明菲缩了缩脖子,怯怯地看了母亲一眼,便连忙低下头去。明芳见母亲生前,担心妹妹会被责罚,忙道:“是女儿与妹妹商量着,要亲自做一件衣裳送给外祖母。

她老人家大寿快到了,我们做外孙女儿的,想要表一表孝心,并不是有意让母亲担心的。”明菲也连连点头:“是呀是呀!我与姐姐说好了,这件衣裳一针一线都要我们姐妹自己做,不能叫旁人帮忙!”罗四太太神情缓和了些,但还是板着脸:“我知道你们有孝心,但也要看看你们自己才多大年纪!你们俩几时做过这样的事?那剪子是你们这样的孩子能动的么?!还不让人帮忙!侍候的人也是糊涂,居然就看着你们姐妹俩拿着剪子挥来动去。。。。。。”丫头们闻言都露初了惊惧之色。明菲连忙一把抱住母亲,扯着她的袖子撒娇道:“我们再不敢了,母亲饶了她们吧!”明芳也道:“是我们硬要胡闹,不听姐姐们的劝说,并不是她们的错。”又求文怡:“求九姐姐帮着劝母亲两句吧!”文怡便对罗四太太道:“其实她们也是一片好意,四婶何苦凉了她们的心?再说,她们平日里做针线也有用到剪子的时候,还不至于冒冒失失地割了自己的手。”罗四太太叹了口气,瞪了两个女儿一眼:“既然你们九姐姐帮你们说情,我就饶了你们一回,暂且记下,下回再不许犯了!那衣裳你们只管叫丫头们裁好,自己亲手缝起来,也是一样的!”明芳明菲齐齐点头小脑袋,罗四太太方才消了气离开。 文怡陪她回了舱房,见她面上仍有怒意,便劝她:“妹妹们原是一片净心,您就别再生气了。”

罗四太太叹道:“我怎会为她们孝顺外祖母而生气?只是觉得她们才七岁就闹着自己动手用利剪裁衣裳,实在太胆大了些,都是老爷纵的!”顿了顿,脸上又重新现出笑容:“不过她们会有这个念头,也是因为你做了个好榜样!你做的那两件衣裳,又精致又好看,花费也不多,会是靠针线上的好功夫!她们瞧着眼热,这几天没少闹着要嬷嬷教她们女红呢!”

文怡忙道:“妹妹们孝顺长辈,好学上进,怎能说是因为我的缘故呢?这都是罗四叔与四婶教导得好!”

罗四太太拉着她的手直笑,看看文怡,越看越顺眼,心里忽然有了个会头:“怡丫头,索性我认了你做干女儿吧?难得我们这样投缘,你做了我女儿,明芳明菲也能多个好姐姐。你可愿意?”

文怡吃了一惊,但细心一想,又觉得欢喜,忙道:“若干娘不嫌弃,女儿自然是愿意的!”说罢便起身要拜。

罗四太太立时高兴得合不拢啃,忙扶她起来:“且不忙这些俗礼,等回了京,咱们再正经摆一桌酒,请上几位贵客做见证,到时候你再拜不迟。”

文怡知道富贵人家女眷,认个把干女儿,原是极常见的事,不过是平日来往时叫叫罢了,真遇到大事,再多的干亲都不管用。她本就与罗四太太亲近,因此心里也乐意认这个干娘,却没想到对方会这样郑重,便有些迟疑:“这......会不会太麻烦了?”

“这有什么麻烦的?!”罗四太太嗔她一眼,“我要认干女儿,自然是要照规矩来。我们罗家虽不比顾家世代为宦,却也是重规矩的人家,可不能叫人看了笑话!”

她这么说,文怡也不好多嘴,只好过后向于老夫人和蒋氏通报此事,免得她们心里有想法。

于老夫人皱了皱眉,没说什么,蒋氏却有些不乐意:“你认她做干娘做什么?我正打算跟罗家做亲呢,认了干亲,以后你们姐妹们见了面,如何称呼?!”

文怡睁大了眼,做亲?这是怎么回事?!

于老夫人看了儿媳一眼,止住了她要说的话,对文怡微笑道:“兴许罗四太太只是说笑罢了。船上行事多有不便,等到了东平府再说。”

文慧也在旁插嘴道:“可不是么?咱们虽然是坐罗家的船北上,但他们是要赶路进京的,我们还要在东平逗留两日,到时候不同路了,九妹妹你还认什么干亲呀?!”

文怡顿时心下一震.眯起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