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怡心中感叹柳素小小年纪就思虑周全,便领了她的好意,坐下来匆匆吃了迟来的午饭,还剩了许多,都赏给两个丫头了,自己捧着一杯热茶,在窗台下寻了个通风的座儿,略作休息。

她无意中扫了窗外一眼,却有些意外地发现,秋水正在对面廊下与两个柳家的婆子说话,神情十分亲热,那两个婆子的态度颇为热情。润心不知几时走到了她身后,看到这个场景,便压低声音道:“那两个人,一个是奴婢的表舅母,另一个是二夫人的陪房,今日应是受了二老爷的吩咐,为二夫人打探消息来的。”

文怡心中暗叹。虽然不知道秋水是怎么与这两个婆子拉上关系的,但这不过一小会儿的功夫,她就做成了这样的事,文娴不能慧眼识能,实在是可借了。但从另一方面说,正因为秋水能干,又不甘心就此沉寂,若文娴迟迟不能改变态度,等到这秋水有了自己的打算时,只怕文娴就更难过了。

喜宴结束后,文怡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家里,想想日间的见闻,仍旧感叹不巳。但这是文娴自己做的决定,对方又不信任她,她也不好说什么。

一夜无话,次日是新娘子认亲的日子。文怡早起后,在家料理了一番事务,方才再次带人坐车去了学士府。柳七老爷一家同行。

文怡坐在车中,想到近来的奔波劳累,决心等今日事毕,便派人去把祖母接回来,从此关起门过小日子,再不做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了。

柳家亲眷不多,认亲的过程很快就结束了。一切都很顺利,其中只发生过一个小插曲:柳东行与柳东宁都被称为”大爷”,文怡与文娴同是”大奶奶”,各自在家时倒没什么,如今大家没在一处,弟妹们与家下人等倒有些犯难,仍旧只能把柳东行与柳东宁的名字带上,以作区别。柳七太太便道:”麻烦得很,下人倒罢了,他们兄弟姐妹们叫哥哥,还分什么行大哥、宁大哥的,听得人头疼。为何不按族中排行,称宁哥儿做二哥?如今这样称呼,倒家是把行哥儿排出族中小辈排行似的,外人听了也不象话。”

柳顾氏今日难得地有了精神,在丫头们的搀扶下坐在正座受礼,听到柳七太太的话,脸色立时便难看起来:”各家各论就行了,都叫了十几年,谁也没说麻烦,这会子改什么呢?!”

柳七太太看了她一眼,没吭声。文怡笑说:”各论各的也好,若是忽然要改口,就怕家里人自己倒分不猜楚了。”柳七太太却道:“话不是这么说的,行哥儿本就居长,若是宁哥儿成了大少爷,那后面的佐哥儿、乔哥儿排行就要乱了。乔哥儿在族中本当是行九,如今在这府里要叫三少爷,可要是把行哥儿算上,他就是老四,而四房的启哥儿在族中行四,这府里的人却叫他启少爷。我家冉丫头有时候都不知该称呼哪一个是四哥呢!”

众人一想,果然是一笔乱账。柳家与顾家不同,因为族人分散各地,子弟排行并不统一。但这种事又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说清的,于是到最后,认亲会便成了讨论族中小辈排行的商议会,结论仍旧是各家各论各的,到了族人会聚的场合,再启用族谱上的排行。不过柳七太太仍旧觉得,应该是一起序齿才是,坚持让儿女们叫文怡“大嫂”,文娴就成了“二嫂”。

柳东宁带着文娴退下时,后者的脸色有些不大好看。

第二百八十章 主与仆

文娴一派柔顺地跟在东宁身后回了房间,便亲自侍候他换回家常衣裳鞋子。

东宁觉得有些不自在,便稍稍挡开了她的手道:这些事让丫头们做就行了,何需你动手?然后叫了两个大丫头妙露,佳露来侍候。

文娴咬了咬唇,走开两步,回头看一眼东宁,心情有些黯然。

东宁换好了衣裳,佳露便笑问:大少爷方才在外头累了半日,可饿了?还没到饭点,奴婢去小厨房给您蒸些点心来如何?东宁点头:也不用多,有两碟子就行了,再把 我前儿说的那枫露茶砌来,你亲自砌,别叫小丫头糟蹋了好东西。

佳露笑着应了,妙露小心看了文娴一眼,问:大奶奶,您要什么点心?

东宁这才想起自己方才忘了新婚妻子就在一旁,只顾着照平常那样行事了,忙道:是啊,你想要什么吃的,只管吩咐她们做去。

离午饭就剩不到一个时辰了,这会子吃什么点心呢?文娴想到自己是新媳妇,若是要求太多,指不定这府里的人就要嫌她 多事,便端正的道:我不饿,不用了。东宁讪讪的,轻咳一声,起身走到了书架前拿了 本书翻看。两个丫头对望一眼,双双行礼告退。出门的时候,侍立在门边的侍琴盯了她们一眼。东宁一直在看书,不说话,不一会,佳露送了点心茶水过来。他掀起茶碗盖看了一眼,笑道:你沏茶的手艺是越发好了。又见点心都是自己爱吃的,便赏了露。待丫头退了下去,他正要喝茶,手上一顿,抬头看文娴,干笑一声:娘子。。。。也吃一些吧?方才都累了。

文娴咬了咬唇,低头沉默不语。她方才已经说了不饿了,这时候又吃,丫头们也不知会怎么笑话她呢。东宁见她没动静,也不多言。他早起只吃了一碗桂花莲子百合汤,磕了许多头,行了许多礼,早已饥肠辘辘了,这几样点心都是母亲特地嘱咐厨房日日做的,最是养人,他正该多吃一些才是。吃了个半饱,东宁总算缓过气来,慢慢地品着茶,翻着一本喜欢的诗集,神情颇为平静。文娴却是犹豫了半日,方才决定要开口:相公,方才。。。。。会亲的时候。。。。。东宁有些意外地抬起头:怎么了?文娴欲言又止,东宁有些不耐烦了,究竟怎么了?可是哪一位弟弟妹妹你记不清?文娴一下涨红了脸,觉得东宁这话是在侮辱自己,委屈地道:我娘家的兄弟姐妹人数更多呢,我个个都记得,怎么会记不清几位弟妹?我是想说。。。。大哥既然已经分家出去了,就算是另立房头了,既然长辈们公议小辈是各家各论排行,为何七婶娘一定要说他是长子,你是次子呢?

东宁皱了皱眉,他本与我同是长房血脉,又比我年长一起算排行也没什么要紧。况且七婶娘也说了,要在族人会聚时,方才按族谱上的排行来称呼。都已经商量好的事,你又提起来作甚?文娴咬咬唇,我只是觉得。。。你我既然是要做宗子宗妇,日后族里称呼起来,叫什么二哥二嫂。。。若有人问起大哥大嫂是哪一个。。。

东宁沉了脸,把诗集往桌子上一丢,不耐烦地说:又是这种事!不过是个虚名罢了,何必在意?母亲是这样,如今你又是这样!要折腾到什么时候?便是大哥这回死在北边,我也仍旧是长房的老二,谁叫母亲没早生我两年?在这种无聊的事情上纠缠不休,最是可厌了!大哥又不曾说要抢我的宗子之位,你们一个两个防他做什么?更何况,这所谓的宗子之位,我看也无趣的紧,若非我是父亲唯一的嫡子,我还不屑去坐呢!他猛地站起身,冷冷地看向文娴大嫂是你同族姐妹,你本该与她亲近些才是,如今却平白 无故就要生事,真叫人心冷。莫非你对待娘家姐妹,都是这般无情?说罢连茶都不管了,摔袖就走。

文娴眼圈一红,便拿帕子捂住口鼻呜呜哭起来,侍琴拦不住东宁,茫茫回头安慰文娴:姑爷定时累着了,心情不好,并不是有意凶小姐的。。。。文娴哽咽:我不过是为他不平,略说两句罢了,哪里就要生事了?我是他明媒正娶回来的妻子,昨日才拜了堂,他怎么能这般对我?

侍琴围着文娴,不停的安慰,好不容易才让她平静下来,劝道小姐,您别着急,想来姑爷是一时半会没转过弯来,等日子一长,他就会明白你的苦心了。

文娴抽泣道:你没听见他的话吗?他说我待九妹妹无情,其实哪是再说九妹妹?竟是再说六妹妹呢1这婚事是他家提出来的,他也应了,到头来木已成舟,他反倒怪我对六妹妹无情?他有情,为何当初不娶她?

侍琴愣了一愣,脸上闪过一丝无奈,眼珠子转了几转,方道,小姐,照奴婢看,姑爷当初既然答应了这门婚事,又对六小姐不理不睬的,未必就是余情难忘,说不定是有人在姑爷耳边谗言中伤小姐呢。您瞧见没有?方才那个叫佳露的丫头,跟姑爷多亲热,眼里简直就没把小姐放在眼里,您还记得表小姐说过的话吗?表小姐虽不是好意,但是他的话未必就是假的1!

文娴心中一惊,眼泪都顾不上擦,便急急抬起头来:真的?不会吧?我认得妙露,去年表弟。。。。不,相公去平阳时,带的就是她,这佳露相比也是一拨儿的,都是老人。

段表妹当时说的是老人都被撵走了,受宠的是新挑上来的丫头。可这屋里,并没有那样的丫头呀?

侍琴道:您仔细想想,那佳露的眉毛眼睛,是不是有几分象六小姐?她虽名字跟妙露差不多,却未必是一拨儿的老人,兴许是姑爷想让丫头们得名字齐整些呢?

文娴回想,原本还不觉得,却越想越觉得有两三分象,心下顿时如坠冰窟。若这通房丫头的事是真的,那段可柔提到的其他事。。。。莫非也是真的?

秋水在门外听得分明,暗暗咬牙,忍不住掀起帘子进去道:奶奶休要听侍琴姐姐的挑拨,奴婢已经打听过了,那个佳露是大少爷跟前侍候的老人,在这屋里当了五六年差了,平日行事也最是公正大方,与妙露同为大少爷的左膀右臂,在府中素有威望。奶奶无缘无故便猜疑她,若是露出痕迹来,岂不是寒了这院里其他人的心?

文献一愣,神色略缓和了几分,侍琴却说,小姐别信她,她定是被那丫头收买过去了,不然就是奉了家里二太太的意思,要哄着小姐呢!文献闻言又是一愣,既不知该信哪一个好了。

秋水不理侍寝,径自对文娴正色道:奶奶,您如今已经是柳家的媳妇了,除了奴婢们几个,还有两方家人,就没别的人手了,要在这府里站稳脚跟,正该恩威并施,多收拢几个得力的人才是。大少爷身边的大丫头,便是头等要紧的人选,只要把她们收服了,有她们弹压,底下人又有谁敢违了奶奶的令?您可别在这时候犯糊涂啊!

侍琴反驳道:呸!你脸皮还真够厚,也不知道得了人家多少好处,就反过来为柳家的人说清了?你可别忘了,你是谁的奴婢!又对文献说:小姐别信她,那佳露算什么?凭她是谁,不过是个丫头罢了,脸面都是主子给的,别说她存心挑拨姑爷与小姐,就算什么错都没有,撵了就撵了,难道老爷夫人跟少爷还会为她与小姐争吵不成?您是这府里正儿八经的大少奶奶,怎能叫个丫头辖制住了?

文娴挺起了胸膛,瞥了秋水一眼,冷冷地道:不是说了叫你在外头时候,我还没吩咐呢,你跑进来做什么?侍寝更是得意地睨着她,快到午饭了,你赶紧去厨房看看,饭菜都备好了没有?

秋水眼中闪过一丝屈辱,也不多说,低下头屈膝一礼,便退了出去。听着房中侍寝劝文娴该如何把柳东宁安抚过来,她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摔袖去了厨房。

通往厨房的路,她昨日就已经走过了,因此认得,但她走到半路,却故意拐进了另一处院子,跟里头的几个婆子问好,其中一个婆子笑着跟她打招呼:这不是秋水姑娘么?你怎会到咱们针线房来?可是大奶奶有什么吩咐?

秋水笑道,大奶奶让我去厨房看看午饭可备好了,我顺路经过这里,便来向妈妈们问声好。妈妈们在做什么?凑过头去瞧她们手上做的针线,叹道:好鲜亮的活计,我们这些小辈们。可没这么好的手艺。几个婆子一听,都乐了,这是当然,我们几个绣了几十年呢!我瞧秋水姑娘的针线也不错,只看你这手啊,就知道也是个熟手,姑娘若是喜欢,闲了只管过来坐坐,老婆子大约还能教的起你。

秋水自然千恩万谢,有奉承了她们好一会儿,方才走了,她前脚刚走,那几个婆子边小声交头接耳:大奶奶陪嫁过来的四个丫头里,就数这姑娘最和气了。

可不是吗,其他几个,建了咱们连正眼都没一个,更别说笑着打招呼了。可惜她不是屋里侍候的,我倒奇怪了,她模样也不差,说话做事又老成,怎地就不如其他几个体面呢?听说在大少奶奶哪里,是个做粗活的。这婆子啧了两声,从没听说过谁家嫁女儿还会陪哥做粗活的丫头过来。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我听我外甥女说,大少奶奶不喜欢她呢,因此她虽能干,却不受重用。

你外甥女儿怎么知道这事?我那小姑子的大姑子嫁给了舒从安,做了行大爷的奶娘,你们知道吧?行大爷分家出去后,舒家也跟着一并过去了,如今全家上下都得了极体面的差事,他家大闺女就在行打奶奶身边侍候,这消息是从他们那边听来的。行大奶奶跟咱们大少奶奶是姐妹,定是在娘家听到得风声。咱们大少奶奶啊,跟亲家老爷后娶的那位太太不太合得来,这秋水姑娘,就是那位太太的人。

呦。。。。。一个婆子砸吧砸吧嘴,那位亲家太太咱们也远远见过,瞧着挺和气的,说来两家本事亲戚,从没听说她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呀?大少奶奶这样做不好吧?到底是娘家人。

谁说不是呢?方才提供了重要小道消息的婆子瞥了瞥嘴,我瞧这秋水姑娘就不错,不受重用真是可惜了,换成是在咱们府里,不定什么时候就出了头,白衣娘就是最喜欢提拔这样的人,大小姐身边的丫头也常说,若有个能干人帮衬就好了。

别的婆子晒道,既是大少奶奶陪嫁过来的,出了大少奶奶,别人是不能用的,你说这些又有什么意思?

谁说没有?那婆子挑了挑眉,我昨儿妯娌才见过这秋水姑娘,她亲口跟我说的,若是老爷太太凯恩,大少爷与大奶奶又不反对,她家里好几个小子还未娶亲呢,这不就是好媳妇的人选?

别的婆子便笑话她,美死你了,那可是大少奶奶的陪嫁丫头!再没脸,也不是你们家小子能高攀的,说这话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那婆子一窒。白了她们一眼,仰头道,我们家攀不起又怎的?大不了我去做媒,这府里多的是没娶媳妇的小子,我们家的孩子攀不上,那几个管事家的又如何?不过就是大少奶奶一句话的事?

秋水不知几时已经从厨房折返回来,在院外默默地听着里头的对话,闭上了双眼,但很快又重新睁开来。

她知道自己是在赌,她身为陪嫁丫头,除非犯下大错,否则是不可能回顾家去了,既然文娴那里已无出路,那就只能从柳家找!她就不信,文娴真的会因为私心的厌恶,就不顾自己的脸面,将她嫁给位卑之人,只要能嫁给柳家世朴子弟,她今后的命运,便不再掌握在文娴手中!

第二百八十一章 变化之初

文怡抬头看了看天色,皱眉道:“天又阴沉下来了,大概又要下雨。”一旁秋果道:“这可麻烦了,小姐,要不要跟老夫人说一声,提早回去吧?若是雨势大了,路上恐有不便。”

文怡心里也赞成,便点点头,脚下稍稍加快了速度,来到于老夫人院子,先对她与卢老夫人妯娌俩见过礼,便提起要尽早回家的事。

卢老夫人倒也无可无不可的:“我也来了好几日,原该回去了。早些动身也好,省得一会儿下起雨来,忒多麻烦。”

于老夫人得了她几日陪伴,却有些不舍:“多住两天吧,这几日咱们老妯娌俩彼此作伴,倒比往日更自在些。你这会子动身,就怕走到半路,雨就下来了。再说,五丫头今日回门,还没到呢,六弟妹好歹要受她一个大礼。”

卢老夫人微笑道:“这是当然的,总不能不等五丫头回来便走,我不过是让丫头们先去收拾东西罢了。”

文怡抿了抿唇,没有再劝。于老夫人的理由十分正当,而她会在今日过来接祖母,原也是想着文娴今日回门,长房大事皆办妥了,祖母就可以不必留下来了。

天气越发阴沉了,但文娴与东宁却迟迟未到。于老夫人有些急躁,几次三番叫人去二门外探问,蒋氏得了消息便过来道:“婆婆别急,想是天色不好,姑太太怕宁哥儿与五丫头走到半路会遇到下雨,才推迟了出门的时辰。媳妇这就叫人去问。”于老夫人便连声催她:“快去,快去!”

蒋氏领命去了,出门时正好与段氏交错而过,两人对视一眼,却未停下见礼,前者径自离开,后者笑着上前对于老夫人道:“婆婆,二老爷刚刚接到一位朋友的帖子,请他中午去家里吃酒。这位朋友在吏部有门路,二老爷正想求他帮着探问消息,不巧正遇上今日五丫头要回门。二老爷让媳妇来问一声,可否让他先去剪了朋友,再回来见女儿女婿?想来留两个孩子在家里吃晚饭,也是可以的,眼下时辰已经不早了。”

于老夫人白了她一眼:“什么朋友这样威风?人家亲闺女出了嫁回门都要往后靠,先紧着他家那顿酒?我瞧老二能结交的也不见得是什么贵人,他要谋个官儿做,还不如叫他女儿女婿帮着说项,请柳姑爷出手。柳姑爷如今是当朝大学士,朝中故交好友无数,想来也认得吏部的大人们,不是比他的那些朋友强?他这样低声下气地求人家,也不怕落了他哥哥的脸面!”

段氏低头听训,心中却不以为然,若非这哥哥无心为兄弟谋官,他们夫妻何苦另寻门路?至于那柳姑老爷,若是有新的,早就在儿女成婚前替亲家寻好官职了,那样两家联姻,脸上也光彩。但他没有,那现在也未必肯出手。

然而她早在去年便吃过苦头,这会儿当着六房婶娘的面,便不去反驳婆婆的话了,只柔顺地应下,却未就此告退。

文怡悄悄看了卢老夫人一眼,后者便笑着对于老夫人说:“大嫂子,容我稍稍失陪一下。”说罢扶着文怡的手便站起身来。于老夫人只当她是要去更衣,也没阻拦,她便带着孙女文怡一路回到了这几天住的厢房里。

屋里已经没有了别人,文怡搀着卢老夫人的手笑问:“祖母这几日过得可好?睡得可香?吃得可受用?”

卢老夫人微微一笑,拍了拍她的手背:“在哪儿过不是一样的?长房的饭菜都是平阳口味,我吃着倒比柳家人做的好些。”

文怡闻言有些惭愧:“孙女已经让舒伯留意了,只是一时半会儿的,找不到会做平阳菜的厨娘,只能叫春实帮衬着,尽量照咱们家的口味来。”

卢老夫人并不在意这些小事,只是压低了声音:“那日你在柳家吃喜酒,昨儿又是会亲,你冷眼瞧着,觉得你五姐姐跟柳家宁哥儿之间如何?你二叔二婶又对你五姐姐如何?”

文怡怔了怔,细心一想,答道:“也不觉得如何,孙女儿没见着二叔,只觉得宁哥儿似乎不大欢喜,至于二婶,她在拜堂与喜宴的时候不曾露面,对外头说是病了,婚礼是四婶主持的。昨儿会亲,二婶倒是出来了,瞧着并没什么异状,但脸色确实不大好。”顿了顿,“孙女儿觉得五姐姐跟宁哥儿之间倒还算相敬如宾。”这已经是往好里说了,事实上这对新婚夫妻在会亲过程中从头到尾没有对视,文娴倒是看了东宁好几回,但东宁似乎并没察觉。

卢老夫人叹息一声:“两家本是亲戚,小辈们自幼就认得的,新婚第二日,却只是相敬如宾,五丫头日后怕是不好过。”

文怡没接话,这种事她不好议论。

卢老夫人又开口说:“这几天我在这府里住着,与你大伯祖母闲话家常,倒听她说了些长房的家事。方才你二伯母过来说起你二伯父要出门应酬,她说与其到外头寻门路,还不如叫女儿女婿帮着说项。其实这话她也知道不成的,柳姑爷若是真的有心帮忙,早在你五姐姐嫁过去之前,就有动作了,哪怕是个县令也好,你二伯父县令嫁女,总比一个光头今世嫁女体面,柳家有了官宦千金身份的嫡长媳,脸上也有光。但他没有出手,可见是不在乎的。你大伯祖母曾私下跟我说,这门婚事怕是做得亏了,只可惜,长房除了你六姐姐,就只有这一个嫡女,如今你大哥已经娶了妻,你七哥又没有功名,往后怕是再难结下体面的好亲家了。”

文怡皱了皱眉:“什么样的人家叫体面的好亲家?依孙女看,长房剩下几位为定亲的兄弟姐妹们,个个都有机会结得好亲家。以顾家的名声,也不会为儿女胡乱订下不体面的亲事。”

卢老夫人微微一笑:“她口中的体面好亲事,跟咱们家想的可不一样,长房的心头都高。比如东行这样的,在未中武举之前,也是名门子弟,身家清白,你瞧长房哪一个瞧得上他了?便是婢妾所出的是丫头,当时也不情愿嫁过去,觉得是低就了。你与东行订了亲事,长房的人还觉得你可怜呢。结果东行如今出息了,有了品级,又升了官,瞧长房的人待你我祖孙都殷勤起来,你大伯祖母还曾酸溜溜地说我好福气呢。哼,我是好福气,可当年他们家又是怎么说来着?”

文怡抿嘴笑了:“祖母,人家不过是不甘心罢了。段家妹妹也曾跟我说过这样的话,我都当笑话听呢。”

“那丫头居然也这么说?”卢老夫人冷笑,“她从十多天前开始,就叫你二伯母关了起来,只说是病了,怕过了病气,不让见人,但开始那几天,真是没一天不闹的,底下人都在议论,说她对身边的丫头又是哄骗,又是收买的,想要出来,都叫你二伯母给拦了,听说是段家那边给她定下了亲事,她不愿意,闹着不肯回家,你二伯母才会把她关起来,只等近日事毕,便要送她回南了。之前你二伯母的人暗地里没少笑话你大伯母与六姐姐,如今你大伯母的人也笑话起你二伯母来,一天到晚,不知在你大伯祖母跟前争多少闲气官司,不过是在小辈与外人面前装和睦罢了。”

文怡吃了一惊,并不知道有这种事发生,忙道:“祖母为何不早说?孙女若是知道,一定早就把您接回去了。”

卢老夫人摆摆手:“这有什么?当着我的面,她们也不敢胡来,你大伯祖母更乐意我留下呢。”接着凑近了孙女,“如今这长房两家人各有各的烦心事,你二伯父的官职又迟迟未定,你大伯祖母想是没办法了,才会打起了你五姐姐与宁哥儿的主意,想着若是他们夫妻和睦,宁哥儿或许愿意在柳姑爷面前帮岳父说项。我看悬得很,你二伯父与柳家素来疏远,有没什么资历,如今柳姑爷自己也不如先前有权有势了,那大学士之位不过是个虚衔,能帮得上什么忙?可若事情不成,你五姐姐在柳家就越发不得脸了。你以后少过那边去,省得被卷进这笔糊涂帐里。”

文怡忙道:“孙女儿也正想着,这喜事过去了,就把祖母接回家,然后关起门来过清静日子,也不去理会这些亲戚族人的烦心事了。若两边的长辈问起,我就说相公不在家,我做妻子的不好出门走动。”

卢老夫人笑道:“这倒是个好理由,只是委屈了些,这样一来,便连李家与罗家都不好去了。”

文怡笑道:“不过是个借口,若真是要去给表姑母与干娘请安,到时候再想理由就是。”

这时外面丫头报:“五姑奶奶与五姑爷回来了。”文怡忙扶起祖母,重新回到正房去。

文娴回门的礼数一应周全,段氏早就安排妥当了,也没出什么岔子,只是段氏以母亲的身份给文娴训话时,文娴脸上绷得紧紧的,还微微撇开了脸,看得段氏心头暗恼。

顾二老爷很快就拉着东宁去外头吃酒闲聊了,文娴留在于老夫人屋里,一众祖母、母亲辈的长辈问起她这几日在柳家的生活,她一概答说“很好”、“姑母很照顾她”、“下人很安分”又或是“相公对她很好”这类的话,若不是面上半点喜意都没有,可能众人就相信了,但瞧她这个模样,众人心中如何不生疑?

于老夫人想要再深问几句,有碍着卢老夫人与文怡都在,文怡还同是柳家媳妇,若是真问出什么不好的事来,传回柳家,孙女儿更不好做人,便给段氏使了个眼色,示意她带文娴回去说私房话。段氏犹豫了一下,还是开了口,文娴却似乎不大乐意:“祖母,孙女儿想多陪陪您。”

于老夫人笑道:“我也想你多陪陪祖母,不过我现下有些乏了,你且去跟你母亲说说话,回头吃了饭,咱们再好好聊。”

她发了话,文娴只能不情不愿地应了,跟着段氏离开。文怡想了想,便趁机向于老夫人与蒋氏提出了告辞。蒋氏要留,卢老夫人笑道:“我也确实该走了,在这里住了那么久,怪想孩子的。”蒋氏又说:“好歹吃了饭再走。”文怡道:“天快要下雨了,只怕吃了饭雨势加大,路上难走。”蒋氏无奈,只得说:“六婶娘和九丫头得了空就常来,婆婆平日常想有人陪着说话呢。”于老夫人也点头说是。

卢老夫人应下了,扶着文怡,叫上早已收拾好行李的丫头婆子们,便出门上车离开了。马车驶出侍郎府后,卢老夫人还笑着看了孙女一眼:“你倒利落,这么快就走了,不想听听后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