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太太破啼为笑:“你说得对,我不哭,我该高兴才是。”用帕子擦去眼泪,又拉起文怡的手:“你小时候就是个极稳重极聪慧的孩子,我一见你就喜欢了,没想到你会成了我的侄媳妇,当初收到行哥儿的信时。我真是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还是文怡头一回得到婆家长辈的赞许。便是来之前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也不由得一时红了脸。柳东行乐呵呵地道:“小姑姑。咱们进屋去说话吧,外头风大。”

苏太太这才醒过神来,笑道:“瞧我,一见了你们就欢喜得傻了。居然叫你们在北风里陪我站了这么久。快,快进屋去坐。”又吩咐身边的人:“快去前头衙门里请老爷回来。就说我娘家大侄儿过来了。”

那人顿了一顿。又拿眼珠子往柳东行与文怡身上瞄了几瞄,方才领命去了二她出二门时。与守在那里的一个婆子交换了一个眼色,那婆子点了点头。

文怡看在眼里,心中不由得咯噔一声。只觉得无比古怪。这几个人。瞧着可不像是安分守己的奴仆,主母有令,居然还要犹豫过后方才应声,但观苏太太行事,仿佛习以为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柳东行不是说过。苏姑父夫妻恩爱么?

文怡心中生出疑惑,柳东行又怎会毫无所动?他甚至留意到,方才那领命而去的仆妇穿着打扮不似寻常婆子。而且双手布满老茧,粗大而有力,哪里是个养尊处优的内宅体面婆子模样?分明是个拳脚功夫的好手!小姑母身边又怎会留这种人侍候?而守二门的婆子,外表看上去不起眼。事实上目光警惕,绝非常人。联系到这青州是郑王府的根基,而郑王又筹谋已久,他心里巳经有了个想法。

他们一行人齐齐往里走,因是自家人。苏太太便笑呵呵地带他们直接入了内院,便命人在上房摆两桌酒席,以屏风相隔,但两席相隔不远。说话极为方便。

丫头婆子们还在忙着布置席面,苏大人巳得了消息赶过来了.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身上穿着半旧锦袍,接受了柳东行与文怡的见礼后,便很平淡地对后者说:“几年不见,你做的事我都听说了,虽然不能走文举正途入仕,有些可惜,但你能识得大体,为国尽忠,也是好事。”

柳东行在这位姑父面前似乎有些拘谨。恭敬地束手低头答道:“东行不敢忘记姑父当年的教诲,个人义愤不过是小节,为国为民方是正。”

“好。”苏大人点了点头。便坐下了。“坐吧,难得你来,陪我喝一杯。”

柳东行拘谨地坐下了,文怡隔着屏风,有些担心。

苏太太笑着拉她坐下:“来,咱们娘儿俩说说话。别理他们。行哥儿自小见了我们老爷就象老鼠见了猫儿似的,再老实不过了,就算如今长大成人了,也还是个孩子呢,一点都没变。”

方才那名被派往前衙传话的婆子又回到她身边侍立,但为苏太太倒酒执箸的却是一个丫环。这婆子只是站着,什么都不做。文怡便多看了她两眼。

苏太太笑着挟了一颗鱿鱼球给文怡,又让丫头给她倒酒:“来。吃菜。这是咱们青州的名菜,我们雇的厨子就数这道菜做得最好了,你也尝尝,北边人可做不出这样的味道来。”

文怡收回视线,笑着谢过她。尝了一口。确实美味,但也说不上多稀奇,在京城固然是不容易吃到这样的海味。但苏家人刚从盛产海产的南安调任过来,应该对这样的菜色习以为常才是连自己一个长年生活在平阳的人。都能偶尔吃到从康城贩卖过来的海鲜干货,对这样的菜色不感新奇,更何况是苏太太?

鱿鱼球,鱿球…有求?文怡看了苏太太一眼,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多想了。

苏太太仍旧笑得十分亲切:“咱们也别光吃菜,喝一杯吧,这酒不醉人,喝了还暖和。给姑姑说说你们的事。成亲几个月了,他可有欺负?只管告诉我。看我收拾他!”又命丫头再给文怡倒酒。

文怡答应着,忙忙推拒丫头再给自只倒酒,她酒量可不算好,酒可是能醉人的。怎经得起苏太太这般殷切?但她的眼睛一瞥见那丫头手里的白瓷酒瓶。便顿住了,推拒的话也没说出口。

洁白光滑的瓷瓶上头印着一行簪花小楷:梨城白,字下方画着几朵枣花和杏花,而酒喝起来又有那么一点梨花香的味道…这花跟字也未免太不搭了吧?梨城白…梨城…离城?枣花杏花…枣杏,早行?!文怡又有些糊涂了。

柳东行还不知妻子在烦恼什么,犹在屏风那边抱怨说:“小姑姑,看您说的,我哪儿会欺负她呀?我可是最疼媳妇的了!”

苏太太白他一眼:“男人都是这么说的,实际上的情形谁知道呢?你别多嘴,我问你媳妇呢!”

柳东行只好不再说了,苏大人开始问他这几年的功课,他忙打起精神应答。文怡也陪苏太太拉起了家常,只是心里存了疑虑。不由得留意起对方的神情以及屋里的情形。

她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此番他夫妻二人前来探亲,按说不算外客。家中女眷是不必回避的,那么,苏英华为何没有出现?连苏厚华也不曾出席,这实在是太奇怪了。从礼数上来说。自己是进门后头一回见婆家的这门亲戚,苏英华于情于理都该见见表嫂才是。此前又不曾听说这位小姐发生了什么变故。那自然不会有已然夭折之说,那她缺席的原因又是什么?

文怡斟酌着这个问题不算冒犯,便小心探道:“记得当年姑母路过平阳时。侄儿媳妇还曾与表妹表弟相谈甚欢呢,怎么今日不见?”

苏太太笑容一顿,身边那婆子立时便紧张起来,双眼紧紧地盯住了她。但她很快就继续笑道:“说来不巧,英华这几日感染了风寒。我本想让她出来与你们相见,又担心会过了病气。只好让她在自个儿屋里养着。若你们能在青州多留几天。就等她病情好转了再见也不迟。至于厚华那孩子。正巧在前天往东平看望他姨妈去了。我还想你们说不定能在路上遇见你,现在看来却是没那缘分。”

那婆子松了口气,文怡看得分明,心中更为警惕,只是面上分毫不露:“原来如此,那真是太不巧了。表妹的病情不要紧吧?这寒冬季节里,真是最容易感染风寒了。小姑母也要多多保重啊。”

“放心,我会的。”苏太太笑说,“你们小夫妻也别大意。仗着年轻便不把这点风雪放在心上。年轻的时候不保养,等年纪大了,就要受苦了。”又命丫头给文怡倒酒。

文怡笑着谢过她的提醒,眼角留意到。这一回那丫头倒酒时.把酒瓶子写了字画了花的那面露出更多,还特地在她眼前多停留了一阵子,方才退下去。

文怡心念电转间。忽然道:“表妹卧病。我心里着实担心,不知能不能前去探望问候一声?”

那婆子又紧张起来了。文怡心中疑惑,方才她看得分明,这婆子似乎不希望她问起苏英华,这是为何?

苏太太笑道:“你这孩子真是有心,既如此,我便带你去她屋里看一看,只是她病得厉害,你别靠得近了,免得过了病气,那我就没法安心了。”那婆子欲言又止,似乎想要劝阻她。但听到后来,又放松起来。

文怡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多,索性顺水推舟,答应下来,又陪着苏太太吃席。柳东行那边继续与苏大人高谈阔论。说笑如常,似乎完全不知道这边席上发生了什么事。

酒足饭饱,苏大人要带柳东行去书房喝茶闲谈。苏太太身边的婆子起初有些担心,但一听说他们去的是书房。便松了口气。接着苏太太要带文怡去看女儿,她忙忙跟了上去。

文怡在苏太太的带领下去了后院,那显然是千金小姐住的地方。布置得精致华丽,但那几架子书本与大案E的两叠厚字帖又给这间屋子添了书香气息。房中暖香怡人,十来个清秀丫环内外侍立,排场十足o

苏英华在卧室里休养,听说文怡来见她。只是由丫环扶着坐起身,草草行了一礼,为自己的失礼而赔罪。

隔着一重纱帐,文怡看不大清楚她的容貌,只是心里隐隐有些失望。那年她在顾庄上遇见的温雅少女,似乎已经完全变了个样子。无论是气度还是容貌,都与她记忆中的模样差距甚远。

她们只是寒暄了几句话。苏太太身边的婆子便对女主人说:“表少奶奶远道而来,很快就要与表少爷一道上任去了,太太不如和表少奶奶多说说话吧,小姐身子不好。还当多多歇息才是。”

苏太太笑着点头:“你说得有理。行哥儿媳妇,咱们走吧,让英儿好好歇着。”又回头交待那婆子:“大夫一会儿就来给英儿看诊了。你留下来听听他怎么说,一会儿来回我。”那婆子连忙应下。

文怡扶着苏太太离开了苏英华的闺房。转回正院上房坐下。苏太太笑道:“叫你见笑了,英儿的身子弱,一年到头总要病一两回,其实也没什么要紧,偏要叫我们做父母的操碎了心。”

文怡笑着安抚了她几句,她又说:“罢了,其实我对行哥儿和你也是一样心疼的,只是从前离得远,不好时时照应。今儿你们南下,明明路程紧,却还记得绕道来看我,我很高兴。”

文怡忙道:“您对相公一向疼爱关怀。相公时时记得的,既然路过。又怎能不来看望您与姑父呢?”

苏太太笑道:“我知道你们的孝心,管不叫你们白来。我看你们夫妻俩身边侍候的人也不多,跟我们年轻的时候可不能比。康城那地方。素来繁华,若是排场略差一些,别的官就要小瞧了你。正好我这里有一对婢仆。还算伶俐,便送了你们,你们带在身边侍候吧。”说罢便给丫头打了个手势。那倒酒的丫头立时便退了下去。

文怡愣住了。她此前已经得了柳东行的话,有了心理准备。不论苏太太送什么东西,都会收下的,但却从没想到对方会送“人”!

而接下来更叫她吃惊的是。被丫头领进门的一名丫环打扮的少女与一个小厮打扮的少年。若是她的记忆没出问题,看那眉眼分明就是她曾经见过的苏家嫡长女苏英华,以及苏家独子苏厚华!

这是怎么回事?!

第三百五十六章 逃脱计划

苏太太的侍女守在门边放风,苏英华与苏厚华姐弟俩默默待在身旁,苏太太则含泪向文怡说起了缘故。

“老爷刚上任不久,就发觉郑王府有异动,又担心贸然上告,无法取信于人,因此便派了人去打探消息,结果一时不慎,叫王府的人察觉了。郑王亲自找上门来,请我们老爷代为掩饰,因他提起东平王府也参与其中,我们夫妻不敢妄动,只得虚与委蛇,寻机上报。”

文怡想起蒋瑶之父在密信里提及的情形,以及罗明敏的话,心里也猜到了几分。

“这也是人之常情,那到底是一位藩王,圣上亲子,若没才确凿的证据,如何取信于人?既然打草惊蛇了,那为了能将消息传出去,保全好自己,也是应该的,不然郑玉府的罪行岂不是无法大白于天下么?”

苏太太哽咽道:“不但我们老爷是这么想的,当时青州府衙三司长官,俱是这样的想法,只是没有明言,但那郑王实在狡诈,他不相信载们真心归顺,便派了许多爪牙潜入各家府第,不论是外院还是内宅,都安插了人手,日日监视,一有异动,便暗中将人监禁起来,甚至暗下杀手。我也不怕告诉侄媳妇你知道,知府衙门与布政司衙门里都有辅官因此被郑王府的人害了,对外头只说是急病而死,连家人都被送走,生死不明…”

文怡吃了一惊:“他居然敢这样大胆?那可是朝廷所派的官员!他就不怕惊动了京里?”

苏太太摇摇头:“不过是辅官罢了,比不得主官要紧,他这边把人害了,京里过后再派人来补缺,不知为何就成了他的心腹。至于其他不愿顺从的官员,他也一概将人全家软禁起来,再让亲信人手代为办理公务,连送入朝中的奏折与各衙门往采文书,均办得妥妥当当、滴水不漏。京城里的人又如何知造青州已经有了变故呢?””

文怡仍然不敢相信:“即使他在青州一地能只手遮天.又焉能做得滴水不漏?不说这一地官员出身籍贯不同,各人又才各人的亲朋戚友,只需有私信或是故交前来,岂不是极容易被发现?”

顿了顿,她试探道:“若是有哪位官员的亲朋前来探访,那郑王府又能如何?”

苏太太叹道:“被郑王府暗害或囚禁的官员其实并不多,多数人因为家人受制,只能受其胁迫,继续如常办理公务,否则仅凭郑王府几个幕僚又如何能将这一府公务办理妥当?就算有私信或是亲朋故交来访,只要本人不泄露消息,是不会发现端倪的。你方才也看到了,我见你们小两口,身边不就缺人‘伺候’着么?老爷的书房外头还有一个呢!”

文恰皱了皱眉头,才些担心蒋瑶,她既然去了锦南,自然不同于过路的亲朋戚友,是要长住的,可别露了陷才好;要知道.蒋舅老爷可是真真切切地泄露了消息呢!

苏太太又道:“本来.若郑王府只是这样,倒也罢了.我们夫妻暂且虚应故事。眼下时近岁晚,我打算以给姐姐姐夫道年礼的名义.派几个家人上东平府.途中悄悄转道京城送信.把这个惊天之秘报上去。谁知道那郑王居然…”

她咬了咬牙,“居然…”居然还未说完,便已泪流满面。

苏英华脸色白了一白,深吸一口气,平静地对文怡道:“郑王担心家父不是真心诚服.又想借机与东平王府拉近关系,便向家父提亲要迎娶我为侧妃,明年开春就妻过门。”

文怡猛地站起身来:“什么?”

她转向苏太太:“这如何使得?”

身为进士之女的文娴尚且不愿为藩王侧妃.更何况是正三品大员之女苏英华?

况且苏家也是世宦人家.又是皇家姻亲.怎肯爱此奇耻大辱?

苏太太含泪愤然道:“老爷不肯,郑王便去信东平,让姐姐姐夫来当说客。姐姐居然写信跟我说,郑王妃姚氏家世平平,又不识大体,所出独子也身体虚弱,资质平庸,等我们英儿过了门,再生下子嗣,那日后郑王得承大宝,便册封我们英儿为正宫皇后。有东平王府为后盾,不愁郑王会亏待英儿!”

文怡忍不住道:“东平王妃怎可说这样的话?表妹难道不是她嫡亲的外甥女么?”

苏太太冷笑:“他们夫妻眼里都只有权势了,哪里还顾楞上骨肉亲情?他们与郑王府勾结,约定等日后郑王登甚为帝,便将东平、泰城、归海一线全数指给他们为藩属。官员派遣与税赋皆自理,朝廷不得干预,郑王无亲妹,东平王府已有世子妃,又无郡主,他们是想借我的英儿来联姻呢!做梦,我家女儿自有父母,为何要听从姨夫意愿婚嫁?”

文怡又吃了一惊;东平王好大的胃口!

别的倒罢了.归海是天下至繁至盛之地,兼为东西南北水陆交通枢钮,一旦落入他手中,朝廷每年税赋所得便少了三成以上!

而且归海在他辖下,东江下游的百姓都要受其所制,东江以南的厂大领土必然也逃脱不了他的染指…

郑王真真是利令智昏,居然肯答应这样的条件,东平王根本就是想割地为王,得陇望蜀!

若真让他得了手,只要好生经营几年,京城里那个宝座说不定也要归了他!

想到这里.文怡就不由得急了:“东平王府既是这个意思,就靠不住了,姑母是打算让相公与我悄悄把表弟表妹带走?”

苏太太垂重她点了点头:“老爷与我倒不要紧,就怕两个孩子会被郑王所困。自打听说行哥儿要往这边来,我们夫妻就商量过,先是用探亲送年礼的名义,让厚儿的贴马书僮假扮成他,带着礼物北上东平,厚儿则暗中留在家里,扮作小厮,英儿也同样扮成丫环,藏在针线房里,再由她的侍女扮成她装病,鱼目混珠,等你们来了.就以赠送奴婢的名义把孩子交给你们带走。只要他们姐弟平安无事,老爷与我好歹与东平王府有亲,郑王不敢对我们如何的。”

文怡担心地道:“就怕他一怒之下,会对姑姑姑父不利,况且如今东平王府又…”

苏太太冷笑一声:“当初他们提亲的时候,我们夫妻都是明言反对的,姐姐也心知肚明了我们反对,不是因为郑王谋逆而是因为不愿女儿为妾。就算郑王知道我暗中把英儿送走.也只会以为我们夫妻是不满亲事,不会想得太多。青州布政使告病,整个布政司都无人办事办事,青州......若是连按察司都无人主持,他还想要瞒过朝廷?再说.他们还以为厚儿正在北上东平的途中呢?在东平王府发现真相之前,我们夫妻是不会有事的。”

文怡忙问:“那等他们发现了,姑姑姑父又如何?”

苏太太又冷笑了一声:“发现就发现了,到时候英儿厚儿早已成功脱逃,我们夫妻随他处置就是!我倒看看我那亲姐姐,为了多一点藩地钱财就牺牲亲外甥女的亲姐姐,是不是连亲妹妹的性命也甘愿舍弃。”

文怡眉头一皱,苏英华已含泪跪倒在母亲面前:“为了女儿,连累父母身陷生死危难之中,叫女儿如何心安!况且女儿若是逃走,郑王府知道了,必会派人追赶,又连累了表兄表嫂。倒不如舍了女儿,让表兄表嫂只带着弟弟,女儿便是真的进了郑王府,也不会堕了苏家清名的!”

苏太太脸色一白:“你想要做什么?别以为母亲不知道你的心思!你与你弟弟一样,都是母亲怀胎十月生下的。十几年来含辛茹苦,细细教养,把你拉扯了这么大,你怎忍心叫父亲与母亲受那锥心之痛,白发人送黑发人?”

苏英华再也忍不住,与母亲抱头痛哭。苏厚华虽然只本十岁出头,但已经懂事了,见母亲与姐姐如此伤心,便跪在姐姐身边,一宇一句地道:“姐姐不走,我也不走了。我不能丢下爹爹和娘在这里受苦!”

“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苏太太急了,抬手要打他,却又下不了手,只能抱住他一块儿哭。

文怡有些手足无措:“姑姑、表妹、表弟,你们先别哭啊…”

守在门外的丫环也急了,冲进来压低了声音道:“太太、小姐、少爷,小声点儿,别惊动了后头!”

苏太太与苏英华顿时停下了哭声,忙忙擦泪。

苏厚华有些迷糊,但也梗着用袖子檫了一把脸,再吸了吸鼻子。丫鬟退回门边去了,文怡心念电转间,已经拿定了主意。

虽然不知道苏大人会对柳东行说些什么,但以柳东行的脾性,是一定会答应救人的。既如此,自巳也没必要做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