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节事小,饿死事大上一章:第 29 章
  • 失节事小,饿死事大下一章:第 31 章

文素浑身裹得像个包子,身子还有些哆嗦,下车时简直是被摄政王给夹了下来。

脚一沾地,她忙不迭的站稳身子,抬头朝门口看来,只见平阳王似笑非笑,老管家左顾右盼表示什么都没看见,而傅青玉则怔怔的盯着她,眼神复杂难言。

这视线蓦地让她畏缩了一下,不自觉的往旁边走开两步,与摄政王拉开了些距离。

萧峥眸光一闪,终于抬眼扫向傅青玉…

“叔叔可算回来了。”平阳王适时的出言打断了这诡异的气氛,笑容满面的迎上前来,关怀备至的看了看文素,“怎么了素素,病了?”

“嗯…”文素心不在焉的应了一声,眼神不时的瞄向傅青玉,后者却垂着眼丝毫没有要上前的意思。

她失望的轻叹一声,身边有人轻轻扶着她的胳膊,低声道:“进去吧。”

像是故意要诏告天下一般,萧峥一手托着的她的胳膊,一手揽在她的肩头,带着她朝府中走去。

萧端微微勾唇,转头对赵全挤了挤眼,“莫非他们…”

赵全轻咳一声,凑近他耳边低声说了两个字:“有戏。”

“那便好…”他满意的点了点头,黑亮的眸子里因满含笑意而光辉熠熠。

眼看摄政王与文素就要到跟前,傅青玉终于抬眼看来,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

萧峥淡淡的应了一声,脚下几乎没有片刻停顿便带着文素跨进了院门。

文素有些不安,本以为上次留了信该解释清楚误会了,可不知为何,从下车到现在便没看到傅青玉的好眼色,再加上刚才摄政王这样的举动…

唉,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在王府中休养了几天,终于重拾活力。

正是午间休息时分,文素提着裙摆,精神奕奕的冲进了平阳王居住的东暖阁。

萧端舒舒服服的偎在软榻上,怀中抱着暖炉,好似冬眠了一般。

“哟,怎么有空到本王这儿来?”见到文素神采飞扬的奔进门来,他笑着坐直身子,“有事?”

文素闻言顿时不悦,“平阳王爷,您这话问的…莫不是想赖账吧?”

“赖账?”萧端一怔,眼珠微微一转,顿时明了,摇头笑道:“你倒是记得清楚,好了,这便给你就是。”他慢条斯理的搁下手中暖炉,走进内室,不一会儿出来,手上捧着一沓厚厚的银票。

“喏,这么多,不少吧?”

“应该不止吧?”

文素不相信看了他一眼,刚要去接,萧端手一抬躲了过去,“嫌少就算啦。”

“哎哎,不少不少…”

文素连忙表态,萧端这才将银票重新递给她。看着她笑容满面的点着钱,他叹息着坐回到软榻上,“你一个姑娘家,要这么多钱做什么?”

“王爷您衣食无忧,又要这么多钱做什么?”

“本王自有用处。”

“下官也是。”

萧端眼角微挑看向她,“莫非你是打算靠这些钱以后出府去生活?”

文素愣了愣,还真被他给说中了。

“劝你莫要多虑,叔叔怎会忍心你受苦呢。”萧端捂着嘴轻笑,眼中满是戏谑。

“平阳王爷你…”文素一张脸红了个透,一时语塞,将银票往怀里一揣便要出门。

萧端看了一眼她的背影,摩挲着手中暖炉,不紧不慢的道:“你也委实铁石心肠,这一行数月,竟还无法打动你不成?”

文素的脚步一顿,尴尬不已,这姑姑跟侄子一家子人怎么尽喜欢做媒人!

她拖着步子心情复杂的往回走,一点点理着思绪。

摄政王在江北为她做的一切她都看在眼里,梁庆德跟她直言时她还未曾去揣摩摄政王的心思,现在再被平阳王一说,真的不得不好好思考一番了。

若是摄政王真的对她有意…怎么办?

可他是高不可及的摄政王,只要愿意,天下都是他的,凭什么会看上自己?就算看上自己,她又凭什么与他比肩而立?

文素耷拉着脑袋叹息,她果然还是适合简单点的生活,尔虞我诈的官场或者深不可测的摄政王都不是她的归宿。

“文大人!”

前方忽然有人叫她,文素抬头看去,管家站在回廊尽头朝她神神秘秘的招手,“文大人,刘大人得知您已回京,在外候着呐,老奴悄悄来通知您一声。”

“刘大人?”文素一怔,反应过来后顿时倒抽了口气,转身就走,“就说我不在,不在!不在!”

管家莫名其妙,“怎么了这是?”

谁知刚要拐进后院,管家又匆匆追了上来。

文素无奈:“就说我不在,真的!”

现在要怎么见刘珂?她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给他答复。

管家急忙摆手道:“不是这个,刘大人走了,现在是太后身边的公公来找您,说是太后急召。”

文素一头雾水,指了指自己的鼻子,“太后急召我?”

管家坚定的点头。

关于李太后此人,文素脑中几乎只有个模糊的印象,除去上朝透过珠帘看过几眼,便是那次琼林宴见过一回,约摸记得是个美人,仅此而已。

到皇宫时已是午后,太后却并未午休,似乎一直在等她,文素直接被那位公公引着带到了她老人家的寝宫。

殿中点着安神香,一室安宁。帷幔轻垂,太后窈窕的身影端坐在纱帘后的榻上,堪可入画。

特地着了朝服的文素垂目走近,敛衽下拜,“下臣文素参见太后。”

太后闻声立即掀了纱帘走出,几步到了她跟前,伸手扶她起来,“文爱卿切莫多礼,哀家找你前来,是有要事相商。”

“太后有事尽可吩咐。”文素压根摸不清楚状况,只有随着她的话说,悄悄看她神色,黛眉轻蹙,似乎有些焦急。

“文爱卿,此次江北贪官一事,哀家亦有耳闻。”

文素皱了皱眉,突然说这个做什么?

“其实哀家请文爱卿前来,乃是为了求助。”

“求助?”

“不错。”太后叹息一声,却没有松开她的手,状似亲昵,“实不相瞒,江北那些贪官之中…牵扯到了哀家族兄…”太后面露赧色,叹息一声接一声,再也说不下去了。

文素顿时回味过来,“那太后该去与摄政王商议啊。”

“摄政王岂是好相与之人。”太后摇头,眼中盈盈泛出泪光,叫人视之不忍,“文爱卿此次亦是除贪功臣,摄政王还向陛下为你请功,哀家更是听闻你与摄政王私交深厚,所以还请爱卿好好帮帮哀家啊。”

“这…”

文素十分为难,那些贪官肆无忌惮,必然朝中有人,但是谁也想不到牵扯出来的竟是太后一族。她一个挂牌女官,怎么插手?还说跟摄政王私交深厚,也不知道是谁造的谣!

正纠结着,太后又道:“文爱卿,哀家也不瞒你,此次不仅是哀家请你相助,陛下也有此意。”

“太后是说…陛下有意保住国舅?”

太后点了点头,盯着她的眼神炽热又暗含威压。

这可真是进退两难,文素垂着眼暗暗思索对策。

门外忽然传来一声惊呼,似乎是那个带她来的公公,她诧异的转头,便见摄政王施施然走了进来,面若冰霜,“适才听太后说陛下有意要保住国舅?”

“…”

小皇帝正在御书房内读书,自太傅被革职后,便一直由左都御史王定永负责教导其课业。

萧峥将文素从太后那儿解救了出来,一路带着她到了御书房前,抬手示意她等在门边,而后径自推门而入,片刻之后王定永也被赶了出来,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文素有些紧张,恐怕这叔侄二人又要闹得不可开交了。

正想着,里面已经传来小皇帝的怒喝声,随即是呼啦啦一阵摔东西的声音,而后门被打开,连福贵给被撵了出来。

王定永见状摇了摇头,转身朝宫外走去,留下一脸苦闷的福贵与文素大眼瞪小眼。

很快门内就恢复了平静,没一会儿门便打开,萧峥从里面走了出来,经过文素身边朝她微一颔首,示意她随自己回去。

“王爷,您与陛下说什么了?”快出宫门时,文素终于忍不住问萧峥。

“本王只说他已经不小了,该有自己的抉择,是要舅舅还是江山,得靠自己决定。”

文素暗暗点头,的确是该让皇帝自己想清楚,转眼便要长一岁了,是该成熟起来了。

走到马车边上,萧峥侧头看她,“太后没有为难你吧?”

“没有。”文素回答的自然而然,下一刻却又忽然醒悟,睁大双眼诧异道:“王爷莫非是特地因下官赶来的?”

萧峥眼光微微一闪,干咳了一声,什么也没说便登上了车。文素瞧得清楚,他的耳根似乎都红了。

她忍不住笑了起来,心中一阵柔软。

三七章

第二日早朝。

皇帝陛下正襟危坐于金銮殿上,冕冠高束头顶,十二旒垂于眼前,纹丝不动,半遮住他微微泛青的眼圈。

母后哭泣的脸和舅舅往日对他的疼爱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他思索了一夜,也暗暗骂了摄政王一夜,可是最后对着父皇的画像时,终究还是做了决定。

今早穿戴整齐后,他先是去了李太后寝宫,恭恭敬敬的向她磕了几个响头。而后便直奔早朝,宣布将国舅收押定罪,所有李家从犯概不饶恕,该革职该充军,绝不手软。

文素因为这次立了功,被擢升为户部侍郎,直奔正三品,当然摄政王不会忘了将这消息往青海国透露。另外,除去林瑄未曾暴露之外,齐简等一些有功之人皆获得了赏赐。

文素站在玉阶之下悄悄抬眼看向龙座,仿佛一夕之间长大,皇帝脸上少了往日的浮躁,多了些沉稳,但同时笑容也是极难见到了。

然而作为一个帝王,这是必须要经历的转变,无论愿不愿意,都要尽早懂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

退朝之时,摄政王因为一些事情留了下来,文素只好自己先回去,谁知刚走出殿门便听见身后有人叫自己。她一惊,根本不敢回头看一眼便急急忙忙的朝前跑去。

不过因为还在宫里,也不敢跑太快,眼看就要被追上,她干脆改变了出宫的路线,提着裙角一阵左闪右避,最后看见一间正在修葺的藏书阁开着门便干脆冲了进去。

那负责监工的太监一见文素的朝服就看出她是摄政王手下的女官,哪里敢怠慢,连忙跑上前来招呼,却被文素一把推去堵在了门口,“替我挡着,若是有人找我,就说没人来过这里!”

太监讶然的看了她一眼,乖乖的守在了门口。

果然,没一会儿就见一位眉清目秀的年轻官员朝这里跑了过来,稍稍顿了顿,看了一眼书阁大门,又转身朝另一边继续跑去。

太监倚着门纳闷,这不是陛□边的大红人刘珂刘大人么?追着文女官算是个什么事儿啊?

文素正躲在层层书架后面,不知道外面情形也不敢随意露面。想了想,干脆随手找了本书翻了起来,躲上他半个时辰的,就不信刘朝卿不走!

哪知这里的书籍都是极为深奥晦涩的古籍,还未翻看几章就叫人头晕目眩了。她无奈的找了一圈,最后发现了本记录名人轶事的书才算是有了消遣。

翻了几章,忽然看到有记录文氏名人的,她来了兴致,立即津津有味的看了下去。

书中记载文氏出自周文王,上可追溯至黄帝轩辕氏之姬姓,自古身份贵不可言。文素看了几句就觉得没意思,便直接撇去这些空话去看下面详细介绍的名人。

春秋时代助勾践复国的大功臣文种,宋代文天祥,嗯,这些都听过,不过再往下看说的就有些不熟悉了。她正打算跳开去看别的,忽然眼角扫到一个名字,顿时一愣。

文子衿。

是林瑄给她那本书的作者?

那书她后来翻过,里面全是一些有关国家大事政治策略的探讨,竟比她当初背的那本策论还要详细,其中许多论点精妙非常,纵使她一个不爱看此类书籍的人也被吸引的欲罢不能。

看那书的纸页发黄还有些许霉味,可能已经保存近百年之久,却不知她族中何时出了这么个有才能的人,竟能写出这般精彩绝伦的书籍。

可惜只有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