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胡说。”太夫人笑斥道,“只能在园子里玩,不许出去。”

五夫人嘻嘻笑,拉了太夫人的手:“那我们等会去园子里放风筝?”

“这猴儿,真是一刻也坐不住。”

“要不怎么姓了孙呢!”黄夫人在一旁打趣道。

大家也跟着笑起来。

甘家的七小姐和十娘差不多的年纪,悄声对姐姐道:“难怪大家都说丹阳县主好玩…等会可以去放风筝了!”语气里带着几丝兴奋。

她姐姐却皱了皱眉,为难地道:“毕竟是在别人家做客…你要是实在是想放风筝,回家了让你放个够。”

妹妹心不在焉地“嗯”了一声,眼睛却一直追着五夫人。

站在她们旁边的十一娘不由微微一笑。

这位甘七小姐却还保留着几份小姑娘家的纯真,真是难得!

五夫人和林小姐是表亲,和其她几人也不陌生,大家见过礼,太夫人就招呼大家入席:“…好早点听戏。”

大家笑着分主次坐了。

丫鬟们端了净手的桔子水给大家净了手,又有丫鬟轻手轻脚地上了汤羹。

几位夫人奶奶都略略喝了些酒,小姐们却是规规矩矩地由着身边的人服侍着吃饭。

饭后,大家移到西敞厅喝了茶,然后才去了点春堂。

点春堂戏台上背景已经搭好,院子里静悄悄不见一个人影。戏台后面的厢房紧闭,对面北面的厢房却大开着,里面燕翅摆开几张矮足长榻,榻前几上摆了果盘、茶茗,左右还各置一掐丝珐琅的西瓜形漱盆。

三夫人引导着大家进了北面的厢房,一阵客气后,众人按年纪两两坐了,太夫人自然和那郑太君坐到了一起,大太太则和年纪最轻的甘夫人坐到了一起。

就有丫鬟搬了锦杌放在长榻边。

奶奶、小姐们就各自围着各自的长辈坐了。

丫鬟们上茶。

有穿着杏黄底团花锦衣的修长男子走进来:“请夫人们点戏。”说着,微微低头,拱手将烫金帖子献上。

林小姐几人就惊得站了起来。

夫人们却都笑起来,调侃道:“我们五爷什么时候做了德音班的班主了?”

那男子抬头,露出一张如阳光般灿烂明亮的英俊脸庞。

“听说几位夫人在此,我特讨了这桩差事。”他戏谑道,“不知道几位夫人是听文戏呢?还是听武戏?要不,我报个戏名?”颇有几分玩世不恭,却惹得几位夫人又是一阵笑。

林小姐几人也掩袖而笑地坐了下来。

一时间,屋里的气氛欢快极了。

第四十四章

太夫人就笑着训徐五爷:“就爱做怪,也不怕吓着妹妹们。”又往后望了一眼站在自己身后的五夫人,“丹阳,你得好好管管才是!”

五夫人搭了太夫人的肩膀,拿眼睛揪着丈夫抿着嘴笑。

“五叔也是好意!”三夫人笑道,“看着这么多长辈、姊妹们在这里,总不能让那些唱戏的进来献戏单吧?”说着,亲自过去接了徐五爷手中的戏单呈给太夫人。

太夫人却将戏单递给了郑太君:“您看看,哪出戏中您的意!”

郑太君推辞,执意让太夫人点戏:“客随主便!”

太夫人见她推得诚,就将戏单递给了旁边的黄夫人。

黄夫人不客气,笑着接过了戏单:“你们都推来让去的,有这功夫唱都唱了一折了。”身后就有丫鬟递了玳瑁眼镜过来。

她接了眼镜细细地看起戏单来:“《织锦记》、《同窗记》、《琵琶记》、《金貂记》、《金印记》…还是看文戏吧?这武戏噼里啪啦一通打,不过是翻来跳去的,也不知道唱的是些什么?”说着,看向在座的众人。

大家自然没有异议,都说:“就听您的。”

黄夫人合了戏单,笑着对徐五爷道:“那就唱《琵琶行》,我喜欢听!”

徐五爷学着戏园子里的伙计喝了个喏,拿着戏单去了戏台后面的厢房。

不一会,厢房开了一扇门,有几个男子拿了各种乐器走了出来坐到了戏台右边。

有个四旬男子上台说了一句场面上的俏皮话,然后锣鼓一声响,戏就开了锣。

戈阳腔高亢激扬,铿锵有力,器乐以大锣小锣鼓板为主,钪钪戗戗十分有力,还没开腔,场面已经热闹起来。

这还是文戏,要是武戏,声音岂不更大。

十一娘有点怀念起越剧来。咦咦呀呀地水袖长舞,多有意境。

这种剧种她没见过,也沉下心来仔细地看。

《琵琶行》第一场是分离。讲新婚不久的书生蔡伯喈因要进京赶考,与妻子赵五娘分别。

台上演员唱得情真意切,举手、眼神很到位,可惜他们是用方戏唱念,十一娘要集中精力才能勉强听懂七、八分。

要是能把台词印在小册上给看戏的人对照就好了…十一娘记得以前陪外公、外婆去戏院看戏,都会发这样一个小册子。

突然有人拉她的右边的衣袖。

十一娘不用回头也知道是五娘。

“十一娘,不能让十娘出了风头…”她声音很低很低。

十一娘索性回头,睁大了眼睛:“姐姐说什么,我听不见!”

锣鼓声刚巧停了一拍,她的声音清脆洪亮。

大家的目光都望了过来。

十一娘朝众人露出一个歉意地笑容。

五娘则讪讪然地笑了笑,道:“我说你坐过去一点,挡着我了!”

“哦!”十一娘笑着挪了挪位置,靠大太太更近了。

锣鼓声再次响起。

第二折是《高中》,写蔡伯喈高中了状元,准备衣锦返乡的喜悦,结果却牛丞相看中,欲招之为婿。

十一娘看着甘七小姐坐在那里偷偷地左右张望,一副无奈、忍耐的样子,而甘三小姐却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在牛丞相说要招蔡伯喈为婿的时候紧紧握住了拳头。

再看其他几位小姐。

乔莲房有些心不在焉,林小姐眉头微蹙,康小姐虽然正襟危坐,脸上的表情却随着唱戏人的喜怒哀乐而时笑时忧。

十一娘不禁莞尔。

看五夫人。

没想到,她竟然和唐小姐一样,一副全然进入剧情的模样。

十一娘思忖片刻,回头看了五娘和十娘一眼。

五娘脸色铁青,脂粉也掩不住她的气极败坏,哪里有心情听戏。而十娘呢,笑眯眯地望着戏台上,表情惬意满足。

十一娘突然想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来。

第二折唱完,中场休息了片刻。

有演滑稽戏的出场插科打诨。

这下不管老的少的都被吸引,看得笑颜遂开。

太夫人打了赏。

有人用红漆描金的梅花茶盘托了五个明晃晃的大元宝过去。

十一娘啧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