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夫人从二夫人那里回来刚刚歇下。秦姨娘说佟姨娘有些不好,让小丫鬟去通禀一声,小丫鬟说,先夫人刚发了好大一顿脾气,要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事,不如明天再说,或者是找陶妈妈也一样。秦姨娘就问陶妈妈在哪里,小丫鬟说,陶妈妈刚回了自己的屋。秦姨娘又去了陶妈妈那里。陶妈妈正在梳洗,小丫鬟让她等了一会才去通报。陶妈妈问秦姨娘什么事,秦姨娘这人本来就不会说话,陶妈妈的样子又十分严厉,她磕磕巴巴的,说了半天也没说明白。陶妈妈烦起来,让她到院子里站着,什么时候想明白了,什么时候再来跟她说。

“秦姨娘当时只好跪了下去,求陶妈妈去看看佟姨娘。

“陶妈妈这才换了件衣裳,跟着秦姨娘去了东厢房。”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十一娘沉声道。

“佟姨娘已经小产,而且出血不止,人也昏死过去。”文姨娘点头,“陶妈妈这才急起来,忙差人去报了先夫人。先夫人匆匆赶过来,佟姨娘已是进出多,出气少,眼看着活不成了。先夫人不敢隐瞒,忙差人去报了太夫人…”

“那时候,徐府正是危急之时。”十一娘喃喃地道,“老侯爷去世,七皇子陷入夺储之争,侯爷前程晦涩,侯府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男孩。一来是侯爷承了爵,就是嫡支了,三爷也好,五爷也好,都成了旁支。侯爷有了后代,嫡支血脉得续;二来先帝要是不愿意放过徐家,侯爷有后,至少可以想办法周旋,保住徐家的爵位。要不然,侯爷无嗣,师出无名,纵然有力也使不上劲。永平侯府也就只是历史了。”

“嗯!”文姨娘微微颌道,“那时候五爷年纪还小,没有子嗣;三爷只有一个长子,总不能把大少爷过继到侯爷名下,断了三房的香火吧?所以太夫人一见,气得浑身发抖,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就要走。伏在佟姨娘床边哭得死去活来的秦姨娘突然昏了过去…”

“昏了过去?”十一娘吃惊地望着文姨娘。

“昏了过去!”文姨娘很肯定地道,“是二夫人,又是掐人中,又是用绣花针刺她的中指,这才把人给救过来。”

“所以太夫人决定把秦姨娘交给二夫人照顾?”十一娘思忖道,“结果二夫人不负太夫人所托,秦姨娘平平安安地生下了健康活泼的长子徐嗣谕。”

事情到这里,已经有了一个淡淡的轮廓。

元娘因为对两位婢女出身的姨娘很是严厉,连带着影响了妇仆对两位姨娘的态度,当偶尔因素碰到了必然结果,就产生了质的变化。

秦姨娘虽然有些木讷,但并不糊涂。在太夫人和侯爷、二夫人这样精明的主子面前有些胆怯,可十一娘曾经听见她和文姨娘说话,语词虽然说不上伶俐,可也清楚明白。佟姨娘动了红,这么大的事,她就算是再害怕,哭也要把元娘哭起来才是,怎么那小丫鬟一说,她就乖乖去了陶妈妈那里?而且陶妈妈身边的小丫鬟让她等,她就乖乖地等在那里?

再联想到易姨娘的话,和自己要秦姨娘去祭拜五房去世小妾时的心虚…

十一娘心中微动,问文姨娘:“出了这样的事,侯爷回来,太夫人是怎样回的侯爷,你可知道?”

“知道。”文姨娘道,“太夫人说,佟姨娘怀像不好,孩子到四个月的时候小产了。因是晚上,大夫来的不及时,大人也没能保住。”

“那侯爷?”十一娘道,“侯爷没有多问吗?”

第四百三十九章

“没有!”文姨娘道,“侯爷没有多问。只应了太夫人一句‘知道了’。”

十一娘默然。

如果换成自己,回到家里,走时三个怀着身孕的小妾,现在一个一尸两命,一个关起门来只管过自己的小日子,一个被母亲送到了二嫂那里照顾,而母亲却告诉自己,一切都很正常,死的那个,完全是意外…作为儿子,做为丈夫,做为永平侯的当家人,除了一句“知道了”,恐怕也无话可说。

可敏锐的徐令宜会因此而什么也不想吗?

十一娘很怀疑。

要不然,对于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佟姨娘,他又怎么会说出“对不起”的话来?

走出文姨娘的屋子,赤日当天,树荫合地,静无人语,让人的心也跟着安静下来。

十一娘缓缓地回了太夫人处。

徐嗣谆依旧睡着,被五夫人拉去看长春道长做法事的太夫人还没有回来。

玉版见十一娘额间有汗,脸上红扑扑的,忙打了水进来服侍十一娘梳洗:“今天的天气真热。夫人脸都红了”并不问十一娘到哪里去了。

“是吗?”十一娘笑着净了脸,重新换了件衣裳,太夫人和五夫人回来了。

“…说我们家歆姐儿的命格有六斤。”五夫人抱着歆姐儿,眉宇间无限欢喜,“当初长春道长给我看命的时候,我才四斤八两。”

太夫人呵呵地笑,问十一娘:“谆哥儿没吵你吧?”

“没有!”十一娘简短地应了一句,吩咐玉版帮太夫人和五夫人等人打水来净脸,又问起外院的情况来,把话题岔开了。

待晚上遇到徐令宜,她把易姨娘叫她去的事告诉了徐令宜。

徐令宜听着不屑地冷笑:“这种人,为了活命,什么话都说的出来。你别听她胡说八道。”又道,“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你怎么也要知会我一声。要是她狗急了咬人,伤着你或是孩子了怎么办?”

十一娘心里有事,轻声应了句“是”。

想到徐令宜这十年来对秦姨娘的维护,显然在徐令宜的心里,秦姨娘并没有错。她不禁道:“侯爷,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语气里透着几份迟疑。

徐令宜的表情就渐渐凝重起来:“你想说什么?”

那种严厉的态度刺痛了她。

十一娘笑道:“没什么。就是有点好奇。”说着,站起身来,“我叫小丫鬟进来服侍侯爷梳洗吧?听五夫人说,长春道长明天还要在家里做一场法事。侯爷明天还有一天忙,早点歇了吧!”

她心情不快的时候,就会笑得很明艳,然后噼里啪啦地说上一大堆的话。

徐令宜上前两步,拉住了转身要去喊小丫鬟的十一娘:“十一娘,你是不是听到什么流言蜚语了?你姐姐…虽然有些任性,却不是那种…”

却不是那种什么?

十一娘猛然醒悟。她抬睑直直地望着徐令宜。

他在为元娘辩护。

也就是说,徐令宜觉得这件事是元娘的错。

可秦姨娘就真的没有一点错吗?

清透黑亮的眸子里,映着他的倒影。

澄澈的让想起从前那些旧事的他有些自惭形秽。

元娘最后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要不然,十一娘怎么会嫁他为妻?要不然,十娘又怎么会年纪轻轻就守了寡?

可逝者已逝,再去追究从前的事,已没有了任何的意义!

徐令宜叹了口气,轻轻地把十一娘搂在了怀里:“好了,别生气了。明天我要送易姨娘走,做法事的事,已经推了。”又道,“那些都是从前的事了。知道内情的人我都处置了。就是有人说三道四的,我们不理,自然也就平息下去了。”

知道内情?知道什么内情?难道还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自己也是因为秦姨娘这次对徐嗣谆施展巫咒之术所以先入为主了?

十一娘心中微惊,推开徐令宜,把文姨娘告诉她的事理了理思路,简明扼要地告诉了徐令宜:“…在我看来,姐姐当年错在太过疏忽大意,文姨娘错在太过小心谨慎,秦姨娘错在行事呆板,太不灵活。就是去世的佟姨娘,也不是一点错也没有──她怀着子嗣,没有比这更大的事了,既然不舒服,就应该说出来才是。姐姐知道了,决不会放任不管的。虽然各有不是之处,做为主母,姐姐的责任更大一些。可我听侯爷的口气,好像这件事全是姐姐的错,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徐令宜望着她义正言辞的小脸,表情有些怅然。

如果当初,元娘也能这样坦然地望着他…

“我不相信你姐姐会做出那样的事来。”他声音低沉而缓慢,如凝滞了的河水,“我只要她一句话。可她声色俱厉,不是说那些妈妈们懒惰怠慢,就是说秦姨娘没有把话说清楚,甚至连二嫂也责怪上了,说二嫂不该插手管四房的事,就是没她自己什么事…”语气有难掩的失望。“她以后是永平侯夫人,这个家以后都要靠我们两个支撑起来。就算这件事她有错,我和她是夫妻。她为什么不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我们一起想办法把这件事渡过去而不是一会责怪这个,一会责怪那个。别说二嫂当时是奉娘之命接手照顾秦姨娘的,就算是二嫂越僭,管了四房的事,看在二哥已经去世了,二嫂又没有孩子,孤零零的一个人,以后要靠我们生活的份上,为什么不能宽容些。”多年来藏在心底的话,一旦有了宣泄的地方,就会以不可阻挡之势奔流而下,“让秦姨娘带孩子跟着二嫂生活了一年多,这让外人知道了会怎么看?又会怎么想?让那些仆妇们知道了会怎么做?她这不是把刀柄递到别人手里好让别人随时可以捅她一刀吗?为什么不能大度些,低头向娘认个错,向二嫂说几句感激的话,再把秦氏母子接回来…又何至于闹到最后不可收拾的地步。”

徐令宜面沉如水。

“我甚至希望这件事还有挽回的余地。”他眸子中闪过一丝羞惭,“竟然私底下去问秦氏,按照秦氏所说的,从东厢房到正屋,再到陶妈妈的住处,来来回回地走了好几遍…不仅没能证明秦氏所说有不实之处,反而还问出来…”他欲言又止。

“问出什么来?”十一娘不由紧紧地攥了拳。

徐令宜沉默半晌。

“元娘屋里值夜的丫鬟听见秦姨娘在外面哭!”

值夜的丫鬟通常都睡在床榻板上。

十一娘吃惊地望着徐令宜。

徐令宜微微点头。

十一娘垂下了眼睑。

“你知道我回来,”徐令宜沉声道,“娘对我说什么吗?”不待十一娘回答,他已道,“娘让我好好劝劝元娘,让她别像小孩子似的,七情六欲全都上脸。高兴的时候就对姨娘们又是赏又是笑的,不高兴的时候对姨娘们又是板脸又是不理的,和那些人生气,哪有一点主母该有的心胸气度?我当时听着,狠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就好。要知道,当年二嫂刚进府的时候,娘可是手把手地告诉二嫂行事,和二嫂像母女似的,不知道有多亲热。可元娘呢…娘有话要对她说,竟然要我帮着传。”

徐令宜坐到了美人榻上,眉宇间有着浓浓的倦意。

十一娘不由走过去坐在了美人榻旁的锦杌上。

“侯爷,那个时候,我姐姐也不过十六、七岁的年纪吧?”她声音轻柔,如徐徐晓风,“她不想告诉侯爷,肯定是怕侯爷责怪。如果侯爷当时清清楚楚地告诉姐姐,就是姐姐有错,也会原谅姐姐,也会帮姐姐善后,姐姐为了侯爷,肯定什么事都愿意去做!”

徐令宜神色一震。

“这天下哪有委屈,”十一娘柔声道,“只有值得不值得!”

徐令宜愣愣地望着她,半晌没有说话。

第二天一大早,在徐令宜屋里值夜的小丫鬟悄悄地告诉十一娘:“四夫人,侯爷一夜都没有睡!”

十一娘笑着点了点头,赏了那小丫鬟一把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