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阡陌是回到郢都之后,第一次听到穆夫人的消息。

楚王听说穆夫人身体不适,笑容敛起些,少顷,应道,“知晓了。”

再看向阡陌,她望着他,神色平静。

“我去去便来。”他故作轻松,亲一下她的额头。

“侣。”阡陌拉住他的衣袖,犹豫片刻,道,“我与你一道去吧。”

“你去做甚。”楚王一口拒绝,“你不必去。”说罢,微笑地握握她的手,不再多说,转身离开。

这些日子,穆夫人一直禁足于延年宫之中。宫中的守卫全都换了人,楚王来到的时候,前来迎接行礼的郎中都是崭新的面孔。

穆夫人的寝殿中,宫人环伺,庭中有巫师在驱鬼,医师刚刚出来,见楚王驾到,连忙行礼。

“穆夫人如何?”楚王问。

医师道:“穆夫人病无大碍,不过偶感风寒。小人观夫人似有愁绪,当是郁结在心,故而愈重。”

楚王看看他,不接话,径自入内。

室内,烛光昏暗。穆夫人在榻上躺着,旁边的宫人寺人见到楚王,连忙行礼。

楚王示意他们噤声,亲自从寺人手中接过一碗汤药。

“夫人不久前已用过膳,刚躺下。”寺人道。

楚王颔首,走过去,在穆夫人榻前坐下。她闭着眼睛,保养得宜的脸上,双眉却似乎微微蹙着,两颊有些消瘦。

自从上次的事,母子二人的关系便一直僵持着。

楚王伐舒回来,也曾到延年宫来探望,可是来了几回,穆夫人都不见,如今,竟是他们头一次见面。

想到穆夫人,楚王也往往感到无奈。

她是他的母亲,他自然敬爱,继位之后,尊她为穆夫人,奉养在延年宫。可是穆夫人的脾气他也是知道的。从前父亲还在的时候,她虽然生下太子,却并非夫人,多有忍气吞声。但她并不懦弱,操持后宫,勉励儿子,甚至为了他能够顺利继位,对一个幼儿下了毒手。

楚王虽并不认同母亲此举,但是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能有今日,她功不可没。将责任全都推给她,并不公正。

“母亲。”楚王唤一声,语气平和。

少顷,穆夫人的眼睛缓缓睁开。

“母亲,”楚王将汤药端到她面前,“母亲,来用些汤药。”说罢,用铜匙搅了搅,凑到她的嘴边。

穆夫人看着他,并未推拒,少顷,将汤药喝下。

喝了几匙,楚王再喂,穆夫人皱眉,摇摇头。

楚王让人取水来。

半碗水下去,穆夫人似乎舒坦了些,缓一口气。

“母亲,怎病成这般才告知寡人?”楚王道,“寡人来探,还不许入内。”

穆夫人看他一眼,淡淡道,“老妇怎敢劳大王探望,听闻大王迎了美人归来,老妇贺喜尚且不及。”

楚王此番来,就是做好了让穆夫人出气的准备,微笑,“母亲哪里话,寡人只有一位母亲,便是迎了帝子来,亦不敢疏忽了母亲。”

穆夫人显然对这话感到受用,面色好些,却仍然没好气。

“若真是帝子,老妇沐浴焚香,伏拜相迎。可如今听说,大王迎的是樊姬。”她冷冷道,“那樊国的游聃父总算未空手而归。”

楚王听得这话,面色微微沉下。

“母亲,阡陌之事,寡人心意已决。就算她不曾归宗,也当得起楚国夫人。”

他话语缓缓,却是坚定。

穆夫人望着他,眼圈忽而一红。

“我还不是为了你好…”她叹口气,“你看诸国之君,何人不想着与强国联姻,就连晋国、齐国,国君娶妇,亦是唯利唯强。你倒好,为一个不知来由的女子失了心一般,还要为她归什么宗。”

“母亲为寡人思虑,寡人心中知晓。”楚王缓缓道,“可母亲真以为当今世道,联姻可保一切?”

穆夫人愣了愣。

“母亲,寡人一向明白,这王位得来不易,守来则更不易。故而寡人可隐忍蛰伏,可受人耻笑无用,亦可受人怒骂无情。寡人可昂首而言,所为一切,皆是为了楚国与王室。”他望着穆夫人,“唯独此番,寡人无法自辩。母亲,亦是此事之后,我方才知晓已经离不得阡陌。儿与她,互为知心,有她在侧,儿可安心治国,她亦可为贤良之助。恳请母亲莫再厌弃,应许我二人,儿感激不尽!”说罢,楚王端坐,郑重地向穆夫人深深一拜。

穆夫人注视着楚王,目光不定,唇角动了动,终是没有再多言。

阡陌待在高阳宫中,等了许久,心里惴惴。

她知道,因为自己,穆夫人和楚王在冷战。当然,那件事里面,她是占理的,她也知道楚王站在哪一边。

但是,穆夫人毕竟是楚王的母亲。她并不担心楚王会有什么态度转变,而是担心,他会因此而为难,背负更多的压力。

直到深夜,楚王才终于回来。阡陌迎上去,两只眼睛盯着他的脸色,下意识地解读那上面的每一点变化。

“怎么了?”楚王被她瞧得不自在,无奈道。

“穆夫人如何?”她也终于忍不住,问道。

“什么如何?”楚王到椸前宽衣,“身体如何还是对你看法如何?”

这家伙明知故问,阡陌只得道,“都有。”

“我若说她已不再反对你我婚事,你高兴么?”楚王看着她,意味深长。

阡陌愣了一下,又惊又疑,“真的?”

“我何尝骗过你。”

阡陌还是有些不太相信。

楚王脸拉下来:“你不高兴?”

“高兴。”阡陌忙道。

“那你怎不笑?”

阡陌无语,只得弯弯嘴角。

楚王莞尔,在她的唇边亲了一下。他将外袍交给寺人,拉着她坐到榻上。

“母亲其实不难说话,只是时而气急些。”楚王道,“你日后是夫人,她不会再拿你如何,你若有难处,告知与我便是。”

阡陌看着他,应一声,想到穆夫人那张怒气冲冲的脸,心中却是苦笑。

是啊,气急些又不难说话的人…穆夫人的性情,阡陌已经见识过,就算她不再反对这婚期,阡陌也并不奢望她能够对自己有好脸色。她也知道,自己不可能真的遇到困难就去找楚王,日后的相处,恐怕更多的是要自己去解决问题。

二人依偎在一起,安静片刻,楚王忽而道,“明日,我带你去市井中如何?”

阡陌怔了怔,抬头,“市井?”

“正是,”他抚抚她的头发,“你不是很想念你那逆旅?”

阡陌听着,眉间忽而一展。

“它…”她有些结巴,“它还在?”

“为何不在。”楚王一脸不情愿,“有人还欠了寡人二十只羊…”

阡陌的双眸中登时光采乍现。

楚王却对寺人渠使个眼色,寺人渠了然,笑眯眯地将几张牍片呈来。阡陌接过,只见都是她当时置办的契书,有逆旅的,还有那三位馆人的。

她高兴得几乎跳起来,两眼笑得泛光。

“侣…”她感动地搂住他的脖子,用力亲了一口,“你真好!”

他说要娶她的时候,也没见这么高兴过…楚王想给她一个白眼,却也忍不住弯起唇角,眼底俱是笑意。

“这下高兴了?”他咬着她的耳朵,“那今夜…嗯?”

阡陌脸一红,却忽而想到一个问题。

“你还了伍大夫二十只羊?”她挡住他的爪子,问道。

楚王被打断,有些不喜,“嗯。怎么了?”

“那么,还少了一份契书。”阡陌说,“我要与你立契。”

楚王结舌。

“立契?”他问,“立何契?”

“羊契。”阡陌认真地说,“那债是我向伍大夫所举,如今既然转给了你,我便要与你立契。”

楚王被噎住。

他从小当了太子,现在又当了国君,头一次有人要为二十只羊跟他立契借钱。

“不立。”他拉下脸,“传出去,寡人成了什么?市井中的商贾么?”

“商贾又如何,商贾走南闯北,皆是有能耐的人。”阡陌不以为然。

“立了契又如何?”楚王道,“我是王,楚国都是我的,你立不立契,都是我的。”

阡陌哭笑不得。

“侣,你这般想法不对。”她耐心地说,“既然立契,你我便是契书中的双方,你为债主,我为欠债人。我欠你的,乃是契书上写明之物,你也只可向我索要契书之物,与你我本身何人无关。”

“哦?若不然呢?”

“若你我不按契书所言行事,有所争执,便要由官署裁决。”阡陌道,“侣,你不是与我说过,上回那鬬氏与蒍氏争地之事?此事亦是同理。国中赏赐之时,未明界限,故而各执一词。而相争起来,往往无所依据,便偏袒势大者或强赖者,是以官府亦难为,最后要闹到你亲自出面。”

楚王目光一动。

“依你之见,要如何?”他问。

阡陌结合自己往日所见,亦说得兴起:“首先要明确法度,如何可为,如何不可为,官府权责之类;其次,便是那契书。我见一般契书,所言之物过于草率,亦无条目规矩,若可定下准则,则便捷许多,亦可为官府定论。”说罢,她请寺人渠拿来笔墨,按着自己的设想,亲自写了一份契书。从双方姓名,到数目,再到期限,各种说明,整整齐齐,一目了然。

楚王没想到这么一份小小的契书竟有许多道理,深思不已。

直到自己跟着阡陌的指导,在上面书了名,又见阡陌按了指印,方才忽而明白过来。

“你可知这是欺君?”他拿着那份完整的借债契书,气极反笑,“就这般想要那逆旅?”

“那本就是我的!”阡陌亦真相毕露,得意地说,“大王已经署名,不可反悔!”

楚王眸色深深,忽而将她按住。

“说起来…”他在她的脖子上咬着,“你欠我的似乎不止二十只羊…其余如何还?”

阡陌轻哼着,手缠在他的脖子上,忽然,翻身将他住。

注视着他惊诧的双眸,她嫣然而笑,在那唇上碰一下。

“我早还过了,如今,是你欠我的…”她低低道,却将手伸进他的衣底…

第72章

第二日,楚王与大臣们议完了事,就立刻回到了高阳宫。

他看看被侍婢环绕的阡陌,对她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样子表示十分满意。

“这是何物?”他看到她手中拿着几颗五彩斑斓的珠子,颇为好奇。

“是陆离。”掌宝货的玉尹在一旁忙回答道,“大王说有珍奇之物,必先呈与樊姬,小臣便送到了此处。”

“哦?”楚王饶有兴味,“这般模样的陆离,倒是从未见过。”

“此乃行商之人带回,说是出于外方,刚刚送到宫中。”说罢,他笑笑,“樊姬甚是识货,一眼便看到了它。”

阡陌笑道:“我亦不过觉得新奇,便看一看。”说罢,将它们放回椟中。

楚王却将那木椟拿起来,交给侍婢。

“喜欢便收下,本就是要给你的。”楚王不以为然,说罢,却吩咐侍婢,“换一身寻常的衣衫来,我等要出宫。”

阡陌听着这话,目光一亮,“去看逆旅么?”

“逆旅?”楚王看她一眼,似笑非笑地捏捏她的脸,纠正,“非也,是去看寡人的债物。”

楚王这次出宫不过走走,不想招摇过市,侍卫尽量精简,他和阡陌同坐在安车之中,车帘遮蔽,俨然不过是普通的贵族出行。

阡陌心情高兴不已,还在路上,就已经左顾右盼。

隔着半透的车帘,王宫的宫墙飞速后撤,待得出了宫门,周围渐渐喧嚣,御士不得不放慢了速度。

楚王看阡陌兴奋的样子,过了会,将她拉回来。

“东张西望作甚,又不是头一回出来,坐好。”

阡陌看他一眼,不太情愿,但楚王的手臂力气很大,将她牢牢圈着,根本挪不开。

车马的辚辚声不绝于耳,她挣扎了一下,只得放弃。车帘外,光影流动,行人的喧闹声时时传来,车内,却是一片安静,阡陌倚在楚王的怀里,忽而觉得有些惬意。

“你还拿着?”楚王见她手中把玩着一颗陆离珠,问道。

“嗯。”阡陌将那颗蓝绿底间着黑白花纹的珠子凑前,“好看么?”

楚王点头:“好看。”

阡陌笑了笑。

陆离,是楚人对琉璃的称呼。她之所以对这小珠子爱不释手,是因为她曾经在博物馆里见过。只是博物馆里的,在土里埋藏年代久远,斑驳无光;而这手上的,却颜色新鲜,闪闪生光。

这种珠子叫做蜻蜓眼。它起源于西亚,通过漫长的商路来到中国。楚人十分喜欢这种舶来品,后来还能够自己仿制,但是阡陌从刚才众人那种新鲜的眼神判断,现在它应该还是个新事物。

“你很喜欢?”楚王看看她,饶有兴味,“我让玉尹再去多寻些。”

阡陌讪然,忙道,“不必。”

这种东西现在是稀罕物,得来不易,自然价格也不菲,阡陌拿来玩赏,也不过一时兴起罢了。

“侣,”阡陌好奇地说,“玉尹说此物由行商之人带来,不知这些行商之人,最远到过何处?”

“嗯?”楚王想了想,道,“行商之人无地不往,东与南皆可至海,北可至鬼方,西可至翟国。”

翟国,阡陌知道,那是比秦国更靠西北的地方,而那里正是中国与西亚的通道。但现在的东西商业规模,还远达不到汉唐的丝绸之路那样庞大,她手里的这颗蜻蜓眼,也必然是经过无数转手,才得以来到楚国。

阡陌想着,不禁有些唏嘘,愈发觉得这个东西来之不易。

楚王看她神色变换,感到奇怪。

“问这些作甚?”他把她的脸转过来,“莫不是想去?”

阡陌无奈,把他的手拉下来。

“我只是想,此物可是十分贵重?”她说。

“再贵重楚国也买得起。”楚王豪气地说,“我让玉尹再多寻百十颗,给你项上绕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