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嬷笑着放下手里的针线活儿,从石头上站起身,迎上去,抱住明月。

这孩子连路都还走不太稳当,然而在水里,却不知多么自在灵活。

“话给阿嬷听,这是什么鱼?”她顺一顺明月被海风打湿的额发,问。

“…龙头鮳…”小明月奶声奶气地说,一边把鱼往阿嬷手里放,“…阿嬷…吃…”

阿嬷哈哈笑起来,“明月乖,不能生吃,要回去让你阿嬷用盐腌一腌,再搁油里炸得金黄酥脆才好吃。”

小明月懵懵懂懂,金黄酥脆却听得懂,不由咽了咽口水。

阿嬷摸摸她的头,“我们叫上你姐姐,回家吃饭去。”

她一手拉住明月,一手拿起搁在石头上的针线笸箩,扬声招呼,“阿英,回家啦。”

“哎!”孟英听见阿嬷召唤,与一同赶海的小伙伴道别,挎上背篓,跑过来。

祖孙三人一起,踩着夕阳归家。

回到家里,阿妈已经从镇上卖完渔货回来,饭菜都已经烧好了,摆在饭桌上。

阿爸孟海的拖网船出海还未回港,两个孩子年纪小,饿不得,阿妈总是先给她们俩吃饭,而她和阿嬷等阿爸回来才吃,无论多晚都等。

小明月跑进屋里,向阿妈展示她捉到的小鱼:“阿妈…看!”

阿妈看见女儿手里那条已经奄奄一息的小鱼,夸赞:“妹仔真厉害,捉到一条龙头鮳,阿妈给你腌了,明天吃好不好?”

明月乖乖地将鱼交给阿妈。

孟英则将一小篓贝壳蛤蜊小螃蟹递过去,阿妈说一声乖,摸摸她的头,然后叮嘱孟英,“带妹妹去洗手,洗完手来吃饭。”

等两个女儿都去院子里洗手,她轻轻对婆婆说:“我从镇上回来的时候,碰到孟校长了。”

阿嬷将夹在肋下的针线笸箩放到一边,在饭桌旁桌下。

“孟校长说什么了?”

村里只得一间学校,两个老师,兼着小学中学的所有科目。村里人对有学问的孟校长,比对村长还敬重,有时家长里短,邻里纠纷,都少不得要请孟校长调解。

“孟校长说,到九月份,阿英就该上小学了,让我把阿英送去。”

“读书啊…”阿嬷沉吟片刻,“读书是好事,孟校长让我们把阿英送去,我们就送。”

“可是…”阿妈望一眼在院子里水喉边上洗手洗得不亦乐乎的两个女儿,“可是阿英上学去,我和阿海都要做活计,您一个人,照顾不过来妹仔…”

“诶,读书要紧,我又不是七老八十,照顾明月一个还照顾得来。”阿嬷挥手,阻止媳妇,“你看村里镇里,读书有出息的,都到城里赚大钱去了。我们没文化,只能守着海看天过活。阿英明月读了书,以后也能到城里去,不用再在海边吃苦。”

阿嬷虽然没有文化,可是天增岁月人增寿,到底见得比较多些。村里那些读过点书的孩子,好些都进了城工作,过年过节,大包小包地拎东西回来探望阿爸阿妈,那家的阿爸阿妈多得意多高兴?逢人就要说自己的孩子在城里如何如何有出息赚大钱。一大家子人走在外头都与有荣焉。

强过他们,没有学问,也没有其他手艺,只会靠海吃海,遇到点什么事情,一开口,总讲不赢读书人。

阿妈闻言,在心里合计片刻,便不再反对,“等阿海回来,我和他讲一声,如果他也赞成,那到时候就让阿英去学校里读书。”

这嬷笑了开来,向洗完了手领着妹妹明月进屋的孟英招招手,“阿英,你阿妈要送你去学校读书了,你高兴不高兴?”

孟英听了,眼睛一亮,“真的?!”

可随即星子般的眼睛便黯淡下来,“妹妹怎么办?我去读书,谁帮阿妈阿嬷照顾妹妹?”

阿嬷伸出干枯粗糙的手,抚摩孟英的头顶,“阿嬷还没老,能照顾得了明月,你放心去读书,以后有出息了,把你阿爹阿妈都接到城里去享福。”

到底是小孩子,孟英闻言,再没有任何担忧,弯下.身,一把抱起明月,在屋里转了两圈,“明月你听到了吗?我要去读书了!我要去读书了!”

两岁大的明月还不知道“读书”是什么,只是见姐姐这样高兴,也开心地“咯咯”直笑。

这时带着一身海腥味儿的阿爸推开小院的门,回到家里。

看到两个女儿在老母亲和妻子跟前笑得那样欢快,妻子同母亲眼里也都有欣悦之色,也不由得露出一口洁白牙齿,笑问:“我们家四朵金花,什么事笑得这样开心?”

“阿爸,阿妈说要送我去读书呢。”孟英微笑,仍将妹妹抱在怀里。

阿爸闻言一愣,抬眼去看母亲和妻子,见两人都笑眯眯的,脸上并没有勉强之色,遂将捏在手里的腰包朝旁一扔,然后连带大女儿怀里的明月一起,将两个孩子统统抱起来,搁在臂弯里,“我们阿英要去读书,当文化人了,跟阿爸说,想要什么礼物?阿爸阿妈进城去给你买。”

“礼物!”两岁的明月伸手去揪阿爸微微长出来的胡子,语气肯定地说,“礼物!”

阿爸拿嘴亲一亲明月的手心,“好好好,也给明月买礼物。”

这一晚孟家的院子里充满欢声笑语。

等到晚上,阿嬷年纪大,熬不了夜,早早歇下,孟英也领着妹妹回房间,哄明月睡觉去了。

孟家阿爸阿妈两个人在屋里,低声交谈。

“…阿英去读书,你和阿嬷带着明月,行不行?”孟海问妻子。

孟红霞摇摇头,“我生阿英的时候,才出了月子,把她背在背后,就下地赶海了。现在明月都大了,自己能跑能跳的,我还有什么行不行的?”

孟海嘿嘿一笑,“我只是不想你和阿妈太操劳。”

“你不赞成阿英去读书?”阿妈挑眉问,手底下使力去掐孟海坚如磐石似的胳膊。

“没有没有!”孟海赶紧握住妻子的手,阻止她乱掐,“读书是好事。你看孟校长多有文化,起的名字都比我们没文化的人起的好听。再说我们家是两个姑娘,总不见得以后也下海捕鱼罢?有了文化,以后可以进城去工作,不用再受风吹日晒雨淋的苦。我怎么会不赞成?”

两夫妻又喁喁细语,商量着多打两船鱼,给大女儿买学习用品,给小女儿买样玩具,一直到深夜,才双双睡下。

作者有话要说:谢谢大家对新文的支持~

在这里先祝大家十一国庆节快乐!假期愉快!

其次跟大家请假,国庆安排得满满的,实在抽不出时间来,只好假期后见了,抱歉。

3

3、第2章 流光的记忆 ...

九月的时候,孟英上学了。

上学头一天,阿妈给孟英穿上节庆日子才拿出来的白底碎花斜襟上衣,蓝布裤子,一双从城里买来的白色胶底布鞋,挎着土布料子做的书包,走进学校大门。

明月被阿妈抱在怀里,和阿嬷一起站在学校门口,目送姐姐三步一回头地走进学校去,忽然意识到姐姐与自己的分离,整个身体朝着学校大门方向扑去。

阿妈眼疾手快,才避免她从怀里掉下去。

“姐姐!姐姐!我要姐姐!”明月哭起来,原来“读书”,会把姐姐和她分开,她不喜欢“读书”!

“明月乖,阿英下午就回家了,不哭。”阿妈连忙抱着她往回走,免得让大女儿听见,“我们明月快点长大,长大就可以跟姐姐一起来读书了。”

阿嬷跟在媳妇孙女身后,拿枯瘦的手去握明月的小胖手,“明月不哭,明月不哭。”

又对阿妈说,“明月舍不得阿英呢。她们两姐妹,还没分开过。”

阿妈一边拍抚女儿的背,一边对婆婆说,“是啊,明月从生下来到现在,还没有和阿英分开过。两姐妹亲厚是好事,以后大了,相互帮持。”

姐姐去读书,明月头几天十分寂寞,连话也不大肯说。不过到底是孩子,被阿嬷抱到海边,一看见其他不上学的孩子在海边跑来跑去,渐渐便活泼起来。

沿海的九月,一年之中台风最集中的季节已过,虽然多雨,却并不影响渔村中的渔民出海捕鱼,并且渔获颇丰。

而这个季节的孩子,倘使没有进村里唯一的学校读书,那就多半如脱了缰的野马,并无大人管束,满海滩乱跑。

明月很快就成为这群孩子中的一员,赶海摸贝,挖沙筑堡,十分快活。

阿嬷总坐在海边的大石上,一边做针线,一边时不时望一眼明月,嘴角带笑。

一日,村里开来一辆大客车,沿水泥路开进村里的时候,有不少野在家里没人管的孩子追着大客车跑了一路。

明月年纪小,阿嬷怕磕碰着她,没有让她跟过去,而是抱着她,远远看着那辆大客车,往村里学校的方向开去。

“阿嬷!阿嬷!”明月扳住阿嬷的脸,一只小胖手指一指客车消失的方向,“那是什么?要去看!”

阿嬷笑起来,“好好,去看,去看。”

抱着明月慢慢往学校方向走,“那是大客车,里面可以坐很多人…”

“客…车?”小明月从出生到现在,还没有机会进城,自然也不晓得外面有叫“城市”的地方,有宽阔的马路,成荫的绿树,林立的楼房和衣着光鲜的城里人。她的世界,还只有这座海滨小渔村,然而她从出生开始,眼里已经装着大海。

阿嬷抱着明月来到村中心的学校门口,村里没有出海去的大人孩子早已经将学校门口围得水泄不通。

阿嬷挤不过去,就抱着明月站在学校门口一棵古老的沉水樟树周围砌的青石花坛上,踮脚朝学校里望去。

学校操场上,大客车停在一旁,车上的乘客已经从车上下来,正在与孟校长一一握手,互相拍打彼此肩背,然后由孟校长领着,同在操场上活动的学生进行交谈。

阿嬷眯起眼睛,看见那车上下来的几个乘客,个个肩宽背厚,长手长脚的,其中有人还上前去,捏一捏学生的肩膀,然后转过头去与人耳语。

阿嬷看看日头,就领着明月回家吃午饭,哄着她午睡了。

明月一觉睡醒,已经是下午要放学的时候,阿妈阿爸都还没回来,阿嬷给她洗了一把脸,吃了几颗龙眼,这才领着她去接阿英放学。

孟校长同每一天一样,站在学校门口,目送学生走出学校。看见阿嬷和明月来接阿英,便出声叫住她们,“阿海妈,小明月,来接孟英啊?”

明月点头,奶声奶气地叫,“孟校长好!”

孟校长笑着俯身,伸手摩挲明月头顶,“明月真懂礼貌。”

随即直起身子,向阿嬷说,“阿海晚上回来,阿妈让他别走开,我有事和他说。”

阿嬷看了看牵着妹妹站在她身旁的阿英,不由得心中一紧,“可是阿英做了什么错事?”

“没有没有!”孟校长连连摆手,“是好事!您别瞎猜。”

“那就好,那就好。”阿嬷这才放心,领着孟英和明月往家去。

明月玩心重,扯住阿嬷的手要往海边去,孟英笑着对阿嬷说,“您和妹妹去海边罢,我自己回家做作业。”

“回去路上小心,阿嬷在家里给你留了龙眼,你吃了再做作业。”阿嬷叮嘱孟英。

“恩,我知道了。”孟英朝着阿嬷妹妹挥挥手,回家去了。

明月则扯住阿嬷的手,一路小跑冲向海滩。

小村的海滩,平日白天人迹寥寥,只有几个家里大人出海,未够年纪读书或者辍学在家的孩子,嘻嘻哈哈凑在一起,追螃蟹拣贝壳,恣意玩耍。

然而今天海边多了几个十二、三岁年纪,理着干净发型的男孩子,同渔村里赤膊在海边野惯了,晒得皮肤黝黑的孩童们相比,他们皮肤洁白,即使年纪不大,已经能看出将来长大以后必将是一副高大挺拔的倒三角身材。

与渔村孩子穿着家里阿妈给他们做的四角短裤下海不同,这几个男孩子统统穿着黑色紧身游泳短裤,勾勒出紧窄而完美的臀型,引得为数不多的三两个女孩子在一旁窃窃私语,过不一会儿就嘻嘻哈哈笑起来。

小小年纪如明月,还不懂得什么叫美男子,然则这并不影响她辨别美好事物的本能。当其中一个男孩子站在海滩边的岩石上,伸展手臂,然后深吸一口气,踮脚,跳入海中时,明月只觉得如同有一道流光,在视野中划过,落在碧蓝大海中,只溅起些微浪花。

明月屏住呼吸,生怕一霎眼工夫,就失去那少年的身影。

未几,海面上微澜起伏,少年游鱼般回到岸边,自水中慢慢走上岸来,伸手抹去脸上的水珠,甩甩头发,四下滴落的水珠在阳光下幻化成一片彩虹。

这一幕,成为明月生命中最初的、不可磨灭的记忆。

即使很多年后,明月耄耋,仍记得那少年黑色的头发,精瘦的身材,阳光下彩虹色的水珠,犹如缓缓从海底走来的希腊神祗。

此时少年上岸来,朝同伴招手,“跳下来试试看,和游泳池感觉大不相同!”

其他男孩子便纷纷伸展身体,鱼跃入水,人人姿势优美,教人目不转睛。

渔村的野孩子们见了,多少生出些自卑来。

同这些少年相比,他们平时穿着肥大短裤扎手扎脚跳进水里的样子,简直笨拙无比。

明月却并无太多顾忌,轻轻脱开阿嬷的手,迈着两条小胖腿,向着少年们的方向跑过去,任阿嬷在后头叫她,也不理睬。

等跑到大岩石边上,明月才意识到,于她而言,岩石太高太大,叫她望之莫及。

已经走上岸来的少年见了,笑问:“小妹妹,你想爬上去?”

明月不怕生,点头,指一指岩石,“唔!爬上去!”

少年看一眼不远处观望的明月阿嬷,见老人并无上前阻止之意,便弯腰一手抱起明月,另一只手攀住岩石,三两下带着明月来到岩石上。

明月在少年怀里,蹬一蹬脚,扭动身体,示意要他放她下来。

少年想一想,叮嘱明月,“放你下来,你要拉住哥哥的手,不可以放开,知道么?”

明月笑嘻嘻,少年将她放到岩石上较平坦的地方,忍不住捏一捏她胖冬冬的小脸。

明月的脚踩到实处,就探身向岩石下面望去。

海水碧蓝一片,清澈见底,能看见下头柔软的细沙,随波荡漾的海草,灵活游弋的小鱼…

有生以来头一次,自这个角度俯瞰大海,小小明月心中并无害怕感觉,只是忽然生起一股想要同大哥哥一样,投奔大海怀抱的冲动。

明月没有太多顾虑思量,小腿一迈,就打算学少年的样子,从岩石上跳下去。少年眼疾手快,一把拦腰抱住她,弹她额角,“调皮鬼,不是说了不可以放开哥哥的手么?从这里摔下去可不得了,很危险哦!”

明月噘嘴,“要跳!”

少年为难,“小孩子不能跳。”

这时候早前跳入海中的其他少年先后游回来,走上岸,看见他同明月在岩石上头,纷纷笑起来,“林渊总是最得女孩子喜欢!这么一歇歇工夫已经有小妹妹缠着你。”

少年薄嗔,“你们别瞎说!她想跳水,我正拦着而已。”

“她想跳就让她跳嘛,我们这么多人,还怕不能顾她一个周全?”其他少年不以为然。

“少年仔,让她跳!”一直站在海滩上观望的阿嬷倏忽扬声道。

“是啊,林渊,你就让她跳嘛。”少年们起哄。

这时候一管醇厚男声,在阿嬷身边响起,“林渊,让小朋友跳,你晚一秒跳下去把她带上来。”

阿嬷回首,只见一个高瘦清癯的中年男子,向她温雅微笑,“阿妈,那是你家的孩子?”

阿嬷点头,神情里有骄傲颜色。

“颇有胆色。”中年男子浅笑。

少年林渊见状,终是放开明月,摸一摸她头顶,“想跳就跳罢。”

九月的海风吹在身上,热意蒸腾,明月站在岩石边缘,深吸一口气,学林渊的样子,踮起脚,伸展手臂,并无胆怯犹豫,一个纵身,跃向大海。身姿舒展,竟已有四、五分模样。

林渊不及多想,在明月跳下去的刹那,也随之一跃而下。

两人一前一后落入海中,林渊在清浅的水里,一眼看见穿碎花细布小褂,土蓝布肥腿裤的明月,如同一条灵动的小鱼,蹬着两条肥腿,一收一展,向着海边游去。

林渊恍然失笑,靠海吃海人家的孩子,哪有不会水的?到是他多此一举了。

随在明月身后上了岸,阿嬷已经在海滩上侯着,一双手抱起她,也不管她身上湿淋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