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柳洪涛他们几人被被安排下去,小婉已经命人给他们准备好了住处和加工场所。柳洪涛几人欢喜地跟着紫鹃去了,一路上低声交谈,多是讨论那风车的事情。

小婉这边的事情办得顺利,但张陵那边就有些不太顺畅,在赈济灾民的时候,乡绅们大大地出了一次血,心中若是一点儿怨言没有,那也不太真实。因此当张陵再次将那些乡绅聚在一起商议井灌的时候,有些人便支支吾吾地不痛快。

张陵对于这一点也不强迫,他淡淡地笑道:“诸位,旱灾是个什么情况你们也知道,我就不多说了,现在你们担心的就是这井灌是否有效对不对?”

“大人明鉴”

罗冰翼在座上拱一拱手道:“这水车之法草民也曾经见过,多是用于江河湖渠之畔,这打井汲水,没有一定的深度是不成的,而现在的水车根本无法做到从井中汲水,恐怕打井也是做无用功啊”

张陵不以为怪,井灌的方式在山阳取得成功,当日王守拙曾经上禀李世民,在关中也有不少地方使用井灌这一方式,连水车就有仿制的,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在河北道未见使用,这可能也是由于一些官僚主义的原因…反正他是无力扭转的。

“罗先生,我现在跟你们说得天花乱坠也无用,我已经命人打造一架水车,等过两天做好之后,我们一起去看看效果如何。不过在此之前,我需要一口实验井。”张陵说道。

这个问题倒是好解决,罗冰翼概然答应在自己的一块地附近打一口井,支持县令大人做实现,并拍胸脯代表在座乡绅表示,如果这水车确实如张陵所说的一般好,那他们一定会给自己的田里按上这种浇灌工具。

且说柳洪涛声那边,场地和材料小婉已经派张用给准备停当,几名帮工也已经请到…在这个时候,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工,使用的工钱少得可怜,倒是准备材料多耗费了些许的时间。

过了三、四天,小婉便有些坐不住了,她命人备轿,上了轿后,直奔木器作坊…她估摸着柳洪涛那边应该有眉目了。

县衙位于县城的中心,而木器作坊的位置在城西,大约走了半个时辰,小婉等人才来到木器作坊。轿夫将轿子稳稳当当地落下,紫鹃上前打开轿帘,小婉这才举步出轿。

这时门上已经有人看到小婉她们,立即有人向里面禀报,在小婉来到门口的时候,柳洪涛已经匆匆地迎了出来,见到她便行礼:“小人见过夫人”

“柳匠头,不必多礼,我是来看看让你做的东西出来没有?”小婉边往里走边问道。

柳洪涛恭恭敬敬地答道:“回夫人的话,您来的正是时候,那些部件刚刚做完,请里边走”

老书回顾

《新一品修真》:都说凡人常懵懂,神仙也会犯错误.

雷天君的一次失误将少女沈月影的肉身击毁,为了弥补过错,几个不负责任的神仙用甜言蜜语将她哄骗到一个叫亚马迪斯大陆的地方附体重生…

第一卷乱世第二百一十六节出水

第二百一十六节出水

“哦,那快点儿去看看。”

小婉脸上顿时露出喜色,兴冲冲地跟着柳洪涛进入作坊,那几个木匠带着招募来的帮工正丰忙碌,见她们进来,连忙过来行礼。

“你们忙你们的,我就是过来看看。”小婉摆摆手,示意他们不必拘礼。

虽然只是生产出一套样品,但作坊里已经按照小婉所建议的,有了流水线的雏形,事实上,在山阳和长安的家具厂也都是如此做的,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技术保密,而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木器这个行当,几乎没有保密这一说,无论什么样的新式东西,只要找个老师傅一上眼,立即就能模仿个八九不离十,就算是水车这个技术含量比普通木器要高的物件,也没办法进行保密,只是这个时候资讯本来就不发达,而大多数人更加着眼于势力扩张,就算是李唐,如今还在平定南方一些州郡。

来到成品区,柳洪涛指着数十个木制零部件道:“夫人请看,这些就是水车的全部零件,就待着最后的组装了。”

“你们没有试组装?”小婉问道。

她走过去仔细验看了一下那些部件,柳洪涛他们几个人的技术确实不错,加工质量和尺寸完全满足要求。

“没有总体组装过。”柳洪涛摇摇头,“只是在试验各零件是否契合的时候,进行过部分的组装。”

“你给组装起来,我们要试一下,样品展示的时候,可是有上官来观看的。”小婉说道。

“是。”柳洪涛声答应一声,立即命人开始组装。

在观看众人组装的时候,小婉已经向柳洪涛问询了关于量产的事情,而柳洪涛也如实地回禀,目前工匠们已经在开始利用简单的流水线进行生产,一边生产一边改进,按照目前的条件和力量,每天可以制作三、四架水车,预计磨合一段时间后,日产量可以提高到七、八架左右。

小婉低头默默地计算了一下,现在是四月末,到六、七月份,那时应该是旱情最为严重的时候,如果规划好了,应该来得及。

“柳匠头,我希望一个月至少要达到二百架水车,如果需要增加人手,你尽管找张用,材料也要备足。”小婉严肃地道:“我要的是结果,需要什么,你尽管提,但结果出不来,我就要找你,现在已经是四月末,转眼便是旱季,我们不仅要供应怀柔,整个州、道也都需要我们的水车。”

柳洪涛沉吟了一下,道:“二百架水车不是很难,再多…质量就难以保证了。”

刺史府。

归顺州刺史宗如俊的案头放着一份文件…嗯,确切地说,是一封邀请函。

邀请函具名是张棱,新任的怀柔县令。对这位怀柔县令,他有些头疼…前朝张须陀大将军的儿子、当朝卢国公的义子,最难办的还是他那位夫人,据说与平阳公主有密切关系。

这位怀柔县令刚一到任,便把三驾马车中的县丞甩下去,然后又将当地的百年世家的家主郑元让下狱,不仅将当地那些乡绅挨个儿在火上烤了一圈,连累得他这个刺史也跟着如坐针毡,幸好最后将这些事情都抹平了,这也让他看到那位张县令在京中的能量确实足够,竟然连荥阳郑氏都沉默了。

“你说,这张鸿渐到底做什么,难道本官还没有看过水车?”宗如俊皱着眉头,看着案头的文书。

站在他旁边的是归顺州别驾罗达伟,他仔细看了一眼那份文书,点着上面的一段文字道:“大人注意到没有,这上面写的是井灌。”

“井灌…这有什么不同吗?”

宗如俊愣了一下,突然恍然,一把抓起文书:“在井上用水车?最潜的水井也有五、六丈深,什么样的水车能够将井水汲上地面,这不是劳民伤财嘛”

“大人,那张陵虽然年轻,可不是个糊涂人,据说他那位夫人更是精明,恐怕这水车是另有讲究…我想起来了”

罗达伟双手轻轻一拍:“我去年在京里的时候,就听说关中现在正使用一种非常特殊的水车,缓解了去年的旱情,否则去年关中大旱,哪里还有粮食往河北拨”

“噢?如果是这样,我们倒要去看看了。”宗如俊沉吟道。

“我也觉得应该去看看,听说怀柔那边搞得不错,灾民都得到了赈济,现在已经陆续返乡,而且田亩都已经补种,今年的秋粮应该没问题了。”

“嗯,那我们就走一趟,如果那个井灌真的有效,我们就可以在全州推广。”宗如俊微微点头。

没几日,州里便行文怀柔,通知县衙,州刺史宗如俊大人,不是将来怀柔县视察。

这可是件大事,由于县丞停职…哦,不,现在已经是免职了,新任县丞还没有到任,所有的事情都集中到主簿姚永国和县尉孙晔的身上,张陵这个县令反倒要悠闲许多。

宗如俊一行人来到怀柔县的时候,倒是将张陵吓了一跳,除了护卫之外,归顺州的别驾和录事参军,还有周边几个县的县丞,都一起过来,后来还是别驾罗达伟悄悄地告诉他,刺史大人的意思是让这些县丞看看井灌的效果,如果可以的话,那就在全州推广。

在张陵的带领下,宗如俊等人在城内各处转了一圈,原有的六、七处赈灾用的粥棚,现在仅剩下一个,灾民的数量也大大减少,尤其是在看到县城的修缮进度之后,宗如俊等人都连连点头,看到上官们赞许的模样,张陵等人当然也是心中暗喜。

“这些民工都是灾民?”在一段未修缮完毕的城墙跟前,宗如俊看着那些汗流浃背的民工,非常感兴趣的模样。

“是的,我们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他们不但可以吃饱饭,而且还能够得到工钱,县里已经跟他们讲好了,等修缮完城墙,由县里出资送他们返乡。”

“很好。”宗如俊微微点头。

出了县城,张陵等人又陪着宗如俊去看田地,望着田里绿油油的庄稼,众人都频频点头,对于张陵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出这么多的成绩,都是非常赞许。

今天的重头戏当然是井灌的展示,张陵一边介绍,一边领着宗如俊一行来到试验田跟前,此时在地头已经围了一大群的乡绅和农户,见到刺史大人来了,顿时间矮了一大片。

“呵呵,大家请起,今天本官和你们一样,也是观众”

看得出来,宗如俊心情不错,他笑呵呵地跟乡绅们打着招呼,来到最前面,颇有兴致地看着水井上的那架造型有些古怪的水车和旁边的耕牛。

“这是畜力水车,能够将深井里的水汲出来?”宗如俊问道。

“是的,大人。”张陵应道。

“出水量如何?”宗如俊很关心这个。

“刺史大人,等出水之后您就知道答案了”张陵示意耕牛旁的农夫开始。

‘啪’的一声,鞭梢在半空中甩了个鞭花,耕牛慢吞吞地迈开脚步,随着一阵‘吱吱’的响声,水车开始转动起来。

地头上所有的目光都眼睁睁地看着水井和水车,唯恐漏掉了什么,这中间倒是只有张陵镇定自若,他根本不怀疑水车的能力能够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在众人的目光注视下,水车的底端突然喷出一股略显浑浊的井水,这股井水顺着地面上预先铺设好的管道缓缓流出去。

“出水了”

“出水了”

地头响起一片欢呼声,那些乡绅们尤其是兴奋,看着汹涌的井水,汩汩地向外流淌,出水量竟是不小。

“呵呵,鸿渐啊,贵县这次可是做了一件大有功德之事,本官回去就将这件事情禀报于皇上,皇上一定会有重赏的。”

“多谢刺史大人”张陵恭恭敬敬地答谢道。

“呵呵,不必客气。我们做官的,就是代皇上守牧这一方土地,保境安民,你可为我们归顺州的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啊”

“大人过誉了,这是卑职份内之事,不足挂齿”张陵连忙逊谢。

“对了,鸿渐,我听说这种水车最早是在关中使用的,对不对?”宗如俊突然想起罗达信所说的话。

“是的,刺史大人。准确的说,这种新式水车是在山阳最先使用的。”张陵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旁边的罗达伟突然问道:“张大人,我记得贵县好像就是山阳县人氏吧?”

“是的,罗大人,这水车也是我们家先用起来的。”张陵老老实实地答道,这本来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原来如此”

宗如俊点点头,这一来就全明白了:“这是怀柔之幸,归顺州之幸”

视察完毕后,宗如俊一行人回到县衙,张陵立即吩咐杀猪宰羊,款待上官。在席中,趁着宗如俊高兴,张陵直言县内有一家刚刚组建的木器作坊,但木匠严重缺乏,希望许大人能够帮忙解决一下。

宗如俊慨然应允,今天的收获很大,将归顺州预防旱灾的办法上报,一定会得到皇上的嘉许。

第一卷乱世第二百一十七节惊喜连连(上)

第二百一十七节惊喜连连(上)

宗如俊说话算话,回去之后,便征召了一批工匠遣来怀柔,小婉也不考虑是否泄密的问题,大体上也是为了张陵的官途,同时也是因为这些木器保密的难度太高…在关中地区,无论家具还是水车,都有不少仿制的,这已经不足为奇了,只是别人要想达到张氏这种规模,还真是不太容易。至于刺史大人怎么上奏,那就是他老人家的事情了。

长安,御书房中,李渊正看着一张张奏折发呆,脸色颇为难看。

一份奏折被他掷于地上,清脆的声音让昏昏欲睡的安总管吓了一跳。

“万岁息怒”安总管连忙劝慰,他不清楚李渊为什么发怒。

“看看这些混帐御史,嗯?这才有几天不下雨,就急着催朕下‘罪己诏’,连太子都建议去祭拜天地,难道真的是朕的德行有亏,以至于鬼神降罚?那为什么鬼神不普通降罚,而单罚河北、河南?”

“皇上息怒”

安总管知道,李渊气的不是那些言官的话…这种奏折,看着顺眼也就罢了,若是不顺眼,也权当是野驴放屁。令李渊恼火的是,太子也跟着乱掺合,没有自己的立场。

他不知道那些折子上写的是什么,只好小心地将那份奏折捡起,放在案角…就在不经意间,他的目光掠过一份奏折,微微惊咦了一声。

“看到什么了?让你惊讶成这样。”李渊靠在椅背上,揉着太阳穴问道。

“恭喜皇上”

安总管先道喜,指着桌上的一份奏折道:“看来皇上所忧虑的事情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了。”

“哦?”

李渊一愣,伸手取过那份奏折…他没看内容,先看署名:“宗如俊…这是归顺州刺史所上的折子。咦?竟然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李渊从头细读这份奏折,脸上的惊讶之色愈浓,不过眉宇间洋溢着一层喜色,嘴里喃喃道:“井灌…这个词我怎么好像听说过,不过,这种办法真的不错,竟然能够从五、六丈深的井里取水,这办法确实执得推广,呵呵原来是这小子”看到后来,李渊竟然笑了起来。

“皇上为何发笑?”安总管在一旁凑趣儿地问道。

他这一句,正搔到李渊的痒处,他笑着道:“老安,你可知道这怀柔县令是哪个?”

安总管脸上露出思之色:“怀柔县令…老奴不知。”

这个时候,就算是知道也不能扫了皇上的兴,而且还要配合…这哄皇上就跟哄小孩差不多。

李渊果然笑道:“呵呵,就是张须陀的儿子,那个叫张陵的小家伙?”

他摇摇头,意似好笑:“这个小家伙也是够能折腾的,去了还没有坐稳,就把郑家折腾得鸡飞狗跳。不过,这次他倒真的给我一个惊喜,这井灌之法就是他现出来的。”

井灌?

安总管想了一下,也记起来了,据他所知,这井灌之法早就开始在关中地区使用了,据说也是张氏所献的办法,只是那些人眼前光看着皇上是否有失德之处,想着触怒鬼神的事情,哪里是真心做事的?

寻思归寻思,但现在说出来不仅于事无补,反倒容易招惹李渊的怒火,以安总管的老奸巨猾,自然不肯做出这等事,便笑道:“那些言官只会夸夸其谈,真正需要‘罪己’的正是这些人,而且动辄将事情归于鬼神之属,更是无稽之谈”说完后一句话,安总管惊觉自己失言,恨不能打自己一巴掌…这分明将太子也给囊括进去了。

李渊倒是没生气…他根本没注意听,而是在琢磨明天怎么整治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言官。

河北怀柔。

“呵呵,婉姐,现在不仅河北道,连河南道都过来习这井灌之法,如果能够将井灌之法推行全国,那百姓幸甚,朝廷幸甚。”张陵在小婉面前还是没有完全脱掉少年习气,兴奋得手舞足蹈。

“那是当然。”

小婉微微点头,这是一举两得之事,既利民利国,同时也是自利,仅两个月的光景,木器作坊便已经开始盈利了,虽然只是薄利,却预示着不用吃老本了。

不过,还有一重最大的惊喜小婉还没有告诉张陵,因为她还没有确定,已经派人下去走访,消息很快就会传回来了。

早在刚到怀柔的时候,她就听当地百姓说过河北道三害:第一害当然是天灾;第二害却是土匪;第三害却是世家…对于怀柔百姓来说,当地的那些世家才是天灾人祸的源头,没有他们,这世界就算不会更美丽,也绝对不会更糟糕。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旱灾的苗头,但提出井灌这个概念后,河北甚至河南各地,响应者甚众,尤其是那些土地多的地主,每家都打了不少的井,购置了不少水车。

第二大自然灾害自然是水患,那条河是好事,可也是个麻烦事,小婉在了解了那条河的情况之后,就有了几分主意。

首先就是要在上游修建一个水坝,这样在春秋两季的防涝就有了根治的办法,而且水坝建成后,还可以蓄水防旱,一举数得。

但这项工作有个难办的问题,那就是用什么建筑材料来修建水坝…石头这里有的事,不成问题,但以泥土做浆的话,恐怕这坝就算是修成了,也是一个豆腐渣工程。

小婉前世虽然不是搞土建的,可由于要了解各种古墓的情况,甚至是国内外一些古代建筑的情况,因此对于建筑材料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呵呵,大家想必也能猜到…那就是水泥的制造与使用。

水泥在国外很早就有使用的了,她所知道的是最简单的一种水泥制作方法,就是用石灰石和粘土这两种材料烧制水泥,大概的配方比例和制造工艺她也清楚,都是非常简单的,而且这种水泥特别适用于与水紧密接触的工程。

在木器作坊的生产走向正轨之后,小婉又将李语等人找来,想查找石灰石矿和粘土矿的消息,而李语听完之后,挠了挠头,给了她一个相当惊喜的答案。

(不足的字数,明天补)

第一卷乱世第二百一十八节惊喜连连(中)

第二百一十八节惊喜连连(中)

石灰石和粘土都不是什么稀罕玩意,李语家就住在怀柔附近,对这一带非常熟悉。据他说,在怀柔附近,石灰矿和粘土矿很多,开了不少石灰窑和瓷窑,但由于长年战乱,许多窑子已经停产了,甚至连窑主都失踪了,弄一个易如反掌。

弄一个窑当然是易如反掌,可问题是小婉可没兴趣自己经营…堂堂的县令夫人跑去烧窑,未免太有**份了,而且她不仅要一个大窑,还要一批有经验的管理者和工人。

听了小婉的要求后,李语沉吟了半晌,道:“回禀夫人,我倒是知道这么一个地方,那个窑够大,也有足够的工人,而且窑也快倒了。不过…”

“不过什么?”小婉催促道。

“那个…窑主是我的一个亲戚。”李语挠着头回答。

“亲戚?那就更好办了”小婉看到李语的模样,忽然醒悟,“你们是不是有什么矛盾啊?”

李语脸一红,道:“回禀夫人,那窑主名叫宫天培,是小人的舅舅,只因小人当差后,那个…舅舅对小人的所为颇不谅解”说到后来,声音却是低了。

小婉听了倒对李语高看了几分,不管什么原因,能够直言自己的错误,这也算是难得,而且通过最近这些日子的观察,这些衙役之所以胡作非为,倒也不是本性使然,环境和他们的上官都是有责任的。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张陵掌衙之后,以身作则,平日最为重点督促的就是不要扰民,李语这一段时间的表现绝对是让人刮目相看。

“李语,你带我去看看你舅舅的那个石灰窑。”小婉想了想还是决定亲自去谈一谈。据李语所说,宫天培的这个石灰窑倒也有想买的人,可人家买过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辞退一批人,宫天培是个倔脾气,直接告诉买家道:“想要我的窑,就要胜我的人,否则坚决不卖”

这么一来,这事情就僵在那儿了,现在窑上连工钱都发不出来了,若不是宫天培义气,恐怕那些工人也早就散了。

李语过去找宫天培的时候,宫天培正在喝酒解闷,现在生意不好做,烧好的石灰放在那儿白白的生潮,可就是卖不出去,干着急也没有办法,看到李语过来,宫天培就有些不待见,可听说县令夫人要过来,宫天培便有些清醒了。

他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可能。虽然知道新来的县令大人是个好官,可宫天培不觉得一个石灰窑会有什么值得县令夫人观赏的。不过,在看到小婉的轿子之后,他才反应过来…这竟然是真的。

“草民宫天培,见过夫人”宫天培几乎是小跑到小婉轿前。

紫鹃打开轿帘,小婉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微微点头:“免礼,袁先生,可以带我参观一下你的石灰场吗?”

一个县令夫人参观石灰场干嘛?

宫天培有些奇怪,但他不敢多问,便走在小婉的轿旁,领着路边走边介绍,小婉问得很细,包括烧制的工艺、产品的质量、产能…宫天培被问道最后,需要想一下才能够回答,免得露出笑话。

“宫先生,不知道这周围有没有粘土矿?”小婉问道。

“有。”宫天培指着左边道:“前面边有一个瓷窑,那里的粘土质量非常好。”

小婉又详细地问了一下,发现他对那里的情况非常熟悉,便有些奇怪,宫天培回答,那个瓷窑的主人是他的一位好友,可惜现在瓷窑已经破产停工了。

“哦,你那位朋友在烧瓷方面应该是很出色了?”小婉问道。

“别的地方不敢说,在怀柔可是首屈一指的”宫天培说道。

在石灰场转了一圈,宫天培请小婉等人来到场院中一间大厅中喝茶歇息,犹豫了半天之后,才请问小婉的来意。

“听说你的石灰场有意要卖出去?”小婉问道。

“啊…是有这个打算。”宫天培愣了一下,点了点头。

“那你打算卖多少钱?”小婉单刀直入地问道。

“我想卖…夫人,请问您问这个的原因是?”宫天培有些不明白了。

“宫先生,我想想这个石灰场,你开一个价格,我们再谈,行不行?”小婉问道。

“您要这个石灰场?”宫天培讶然问道。

“不是要,是买。”小婉寒了一下,宫天培这话怎么把她弄得跟抢人家东西的恶霸似的。

“噢,恕草民失言。”

宫天培犹豫了一下说道:“夫人,如果您想要这个石灰场,那就一千两银子好了,不过我有一个条件,你不能解雇目前的这些工人”

“宫先生,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

小婉微微一笑:“这些工人我当然可以留下来,但他们也必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你觉得是不是这样?”

宫天培点点头,小婉的这个要求是正常的,如果留下这些工人,而他们又不听使唤,那就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了。

“只是这价格嘛…”小婉有些犹豫。

“呃,夫人,如果您认为高了,我们可以再商量”宫天培还是比较憨厚的,竟然提前告诉人家可以杀价。

小婉笑了:“别误会,宫先生,我考虑的是另外一个问题。”

她微微停顿了一下,然后问道:“宫先生,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是不是经营这个石灰场有几年了?”

“十年了,是我亲手将这场子一点点地扩张起来,唉”宫天培的眼中露出几许沉缅。

“那你怎么舍得将这石灰场卖出去呢?”小婉现在表现得跟八婆似乎没什么区别,所问的事情似乎有些偏离主题。

“人穷志短”宫天培这四个字言简意赅,道尽了无奈。

小婉微微点头:“宫先生,我有一个建议,你既能解决经济上的麻烦,同时也不会完全失去这个石灰场。”

宫天培目光一闪,道:“草民愿闻其详”

“我给你八百两银子,算是买下这座石灰场十分之八的股份,另外二百两银子就算是你在场里的入股,每天可以分红。而且这个石灰场的管理还是由你来负责,并且另外支取一份酬劳,你觉得怎么样?”

“入股?”宫天培沉吟起来。

“没错。”小婉很诚恳地说道:“宫先生,你是知道我的身份,再说我一个妇道人家,谈谈生意还行,若是成天地在这里管理,那就有些不合适了。”

“这个…草民从命。”宫天培最后一丝疑虑也消除了。

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宫天培看似憨厚,却是最知道取舍,小婉的解答恰好解答了这个问题。

“很好,”小婉满意地点点头:“紫鹃,把准备好的合同给他看一看,然后准备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