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知不觉的,才几个月不见,竟然就要结婚了,回头我让紫鹃将礼物给你直接送过去,先恭喜你一声了。”小婉笑道。

张孝要结婚的消息是回来之后才知道的,古代可没有什么恋爱阶段,三媒六证之后就可以下聘,然后选日子迎娶,方便的很,张忠、张孝他们几个人都是张须陀帐下的亲兵,虽然是张府的管家,可并没有卖身,所以他们娶的都是小家碧玉。

“少夫人,如果方便的话,下月初六还请你和夫人去喝杯酒。”张孝连忙说道。原以为张陵夫妇二人在河北回不来,没想到这么快就调任京官,只是张陵又跟着上官去视察水利了,看来是赶不上了。

“喜酒当然要喝,我那天…好像没什么事情,一定会去。不过,娘那边可说不定,你直接去请她老人家不就可以了嘛”小婉笑道。

“是,小的糊涂了。”

张孝也笑了,然后开口问道:“少夫人,你找我来有别的事情吧?”

“远宏商业协会是河东张氏开的吧?”小婉问道。

“是,他们有什么不妥吗?”张孝问道。

“远宏商业协会没什么不妥,但里面的人有些不妥。”

小婉将事情跟他说了一遍,最后道:“张孝,这件事情你把握分寸就行。”

“是,少夫人,我明白了。”张孝点点头,转身离去。

第一卷乱世第二百三十一节那一年

第二百三十一节那一年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已经是公元626年的夏秋之交,也就是武德九年。

墙壁上挂的是一付松鹤图,画上那只仙鹤一腿支地,一腿握爪藏于腹下,目光深邃,额头上丹朱如血。王守拙眯缝着眼,目不转睛地看着那点丹朱,心里不由得厌烦起来。他轻轻叹了口气,将窗户和房门打开,一阵略带几分温热的空气涌进屋里,外面传来啪啪的打牌声。

“这就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王守拙苦笑着摇摇头。

这里是鹿鸣春茶苑的高级套房,第三次扩建的鹿鸣春茶苑又增加了一个客房餐饮部,多了住宿和餐饮的功能。这套房间是小婉吩咐留给王守拙的,有时候他会带着贾师爷来这里思考些问题或商讨事情,偶尔也会带妻儿来这里休闲一下…这里休闲服务还是不错的。

“娘,我又赢了”

儿子清亮的笑声响起来,多少对他脆弱的神经是个挑战。

他有些头痛,连鹿鸣春茶苑的优质服务都难以让他松驰下来。

六月初四,秦王在玄武门伏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高祖退位,传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之后,首先册封的自然是天策府一系的人员,做为天策府早期的一员,王守拙也得到擢升,现在是工部侍郎,他分管的是水利堤坝这一块,在工部诸官中,仅次于尚书大人,也算是名符其实的二号人物。

唐朝初期,由于前朝杨广长年的穷兵黩武,以至于水利方面的建设处于废弛状态,许多该修的地方没修,该建的地方没建,细数起来,杨广做的唯一好事却是开凿了运河。

现在,所有的地方都在叫若,要求整治水利,可钱呢?钱从什么地方出?李世民不是不给钱,实在是国库空虚,无钱可拨,现在到处都在要钱,突厥人也屡屡在边境做态,有牧马中原的意图。

钱啊

河北黄河那一段,是工部上下集体的痛,今年又有两处溃堤,虽然损失不如以前大,可工部上下的官员们依然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而且在朝中受到言官的弹劾,连一向对他信任有加的李世民也破天荒地训斥了一番…训斥也是一种爱护,但如果多次训斥,那就是一个灾难即将到来的信号,王林不能不防止这种信号的到来。

从某种角度来说,压力转化为动力,在痛定思痛之后,他连续上了几个奏折…第一份奏折的内容是要求黄河、长江沿岸各州县,因地制宜,大量植树或植草,避免水土流失。虽然古代的环境远比现代好,但黄河、长江流域积累下来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就是因为缺少这方面的忧患意识,所以才频频出现问题。

第二分奏折是整治各地河堤,要求单独设立一个主管地方水利,负责专款专用的衙门…被言官们弹劾得最厉害的就是这个奏折…反正是被批得一无是处。那些言官信只顾着嘴皮子痛快,却没想到这两份奏折被李世民拿回去之后,好一阵在长孙皇后面前赞扬,称赞这是‘老成谋国’之论。但没有人知道,这两份奏折不是王守拙一个人写出来的,创意完全是来自于另外一个人。

王守拙心情焦虑地关注着大唐至尊的反应,也关注着河北怀柔,希望她早一些返回长安,可是最近的消息说还要等上一段时间。

对于那个人的预测能力,王守拙佩服的是五体投地,他甚至觉得钦天监的监正应该由那个人来担任,她早在年初的一次谈话中隐约谈到了六月时发生的那件事情,并且说了一个很奇怪的词…什么‘量变积累为质变’。当时他可吓得不轻,但局势的发展似乎完全按照她的预判进行,王守拙一直在内心说服自己要相信她,因为从山阳开始,自己的每一步前进都有那个人的助力,而且随着时间的过去,他愈发相信对方的判断。

王夫人出现在门口,微笑道:“老爷,孩子们想跟你一起玩一会儿。”

王守拙歉然一笑:“夫人,这都是为夫的错,说好了要陪你们一起玩的。”

“老爷考虑的都是正事,何错之有”王夫人微笑道。

“呵呵,还是夫人贤明,现在我们就去打牌。”说着他轻轻拉起王夫人的一只手向外间走去。

“老爷”

王夫人嗔怪地看了他一眼,却也没把手抽回去。

长安城外十里亭。

看到张陵跑这么远来接自己,小婉心里有些小感动,“阿陵,你专门跑出来接我,娘知道了会生气的。”

“嘿嘿,我是被娘赶来的”张陵嘿嘿笑道。

“噢?这么说你根本不想来?”小婉的脸色顿时一变,张陵的汗立即就流了下来…这变脸也就忒快了些,旁边的下人很辛苦地忍着笑。

“河北那边的情况怎么样?”张陵问道。

“你问的是什么?”

二人已经上了同一辆马车,车夫在半空中甩了个响亮的鞭花儿,马车便碌碌地走了起来。

“如果说水泥厂,那我告诉你,生意一片大好,你没看我那辆车的车辙?那印子都是被银箱压出来的,路上提心吊胆的,连觉都没有睡好。”

小婉说道:“可要说起当地的情况…我跟你说,非常不好。当地真正肯将钱用于治理水患的官员太少了,这次水灾虽然没有像武德七年时那么惨,可依然有不少百姓的家园变成了泽国。”

“那些短视的家伙”张陵骂道。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小婉叹了口气:“花钱治理水利、堤坝,可能很长时间才能见到政绩,可用在其它方面就不一定了,有政绩才能有乌纱啊”

轻轻叹了口气,在工部待的这两年,张陵对于官场上的事情也是有所了解,这也是个无奈的现象,至少比起那些中饱私囊的贪官,这些官员还算是好的。

“前天王侍朗透露了一个消息。”张陵慢吞吞地道:“他有可能去河北道任职。”

“是王守拙吗?”小婉问道。

“是的。”

“那个…是什么官?”

“刺史。”

张陵说道:“王大人跟我说过,想让我跟他一起过去。”

“没说让你做什么?”小婉问道。

“可能是长史吧。”张陵不确定地道。

“如果是长史,那应该是从五品,比现在稍高一些。”小婉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情,她记得贞观年间,李世民将天下正式划为十道,现在应该还没有开始,王守拙作为当今皇上宠信的大臣,这个时候派去做刺史,很有可能是为做河北道观察使做铺垫。

“你说我应该去吗?”张陵问道。人都有些堕性,刚开始回来的时候,他还有些不太愿意,虽然这两年有很多时间都是在外面奔跑,可家在长安,很多时候下了衙就可以直接回衙,感觉大不一样。

“什么时候?”

“不知道。”

张陵摇了摇头,这只是个风声,王守拙也和自己无意中说了那么一种可能性,在圣旨未下之前,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你愿意去吗?”小婉对张陵还是很有信心的。虽然刚开始当县令的时候还显得有几分稚嫩,但经过这两年的磨练,他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大男孩了,而且还读了许多的书。

“恐怕由不得我。皇上肯定是要大肆整顿吏治的,可结果怎么样,都很难说。”张陵皱着眉道。

“和母亲谈过吗?”

“没有,我怕母亲担心。”

“担心也要谈。”

小婉轻轻地拍了拍他的手:“你可不要小看娘,好歹当年也是见过世面的人,说不定就会有什么好的建议。”

马车在家门口停下,小婉和张陵二人下车,吩咐车夫老张明天过来接她去平阳公主府,这次她去河北之前,平阳公主让她多注意河北的情况,而且一定要亲自听汇报。下午她的安排是去郊外的工厂。

走进院子,天色已经有些黯淡了,在一座假山后面隐隐传来轻松的呼叫声,应该是那些不当班的下人玩扑克喽。

小婉走进大厅,路过那块假山石的时候,她向那边看了一眼,果然是有几个人在那里打扑克,小婉对这些悠闲的人们产生由衷的羡慕,什么时候自己也可以像他们一样闲适?

小婉觉得有些累,是那种从身体到心灵的累,这两年以来,她一直在高强度地运转,带动全家上下一起走过。张氏的那些工厂,带动自己的工厂也像换了更强马力的发动机。这种生活真是无奈啊那现在很少有时间陪同张杨氏,更别说囡囡她们了。

意外的是,张杨氏却没有休息,看到小婉回来,连忙问道:“小婉,这次辛苦了,事情办顶怎么样了?”

“娘,这次谈得很成功,你应该早点儿休息。”小婉连忙说道。

第一卷乱世第二百三十二节张孝的外遇

第二百三十二节张孝的外遇

“人啊,就像是一艘在急流中行驶的船,放开了索子就不容易收。咱们家人丁不旺,什么事情都落在你肩上了。”张杨氏爱怜地道。

“娘,你和阿陵也很辛苦啊。”小婉说道。

“阿陵有什么辛苦的,一个坐衙门的官儿。不过我老婆子真的有些老了,精神越来越不济了。”张杨氏说道。

“娘,怎么会呢,您现在精神旺盛,比过去好多了”

小婉扶着张杨氏坐下。

“别坐,这么晚才回来,你饿为饿?我吩咐厨房给你弄点儿吃的?”

“我回去让紫鹃弄点儿就行了。”

“那好吧。”张杨氏点点头,“那你也早点歇息。”

看着她的背影,小婉突然有些羡慕,就四十岁的女人而言,张杨氏的体型容貌保持得相当不错,这和现在的生活当然有关…随着家庭经济的好转,小婉又请孙思邈开了个补养的方子,张杨氏的身体已经恢复到了最佳状态。遗憾的是,张麒兄弟还小,内事虽然被她打点得井井有条,但在外事方面,主要还是靠小婉来支撑,虽然有人在帮衬,可毕竟不是自家人。

进屋和张陵说了几句话,紫鹃便带着一个大食盒过来,热腾腾的菜香霎时飘满房间,本来还想跟老公聊聊人生理想啥得,一闻见这股香味,就全部让路了。

看着媳妇大口小口地吃着,张陵眨了眨眼睛,探头在小婉耳边嘀咕道:“良宵苦短,你说我们是不是做点什么?”

“去你的”小婉嫣然一笑,风情无限。

第二天中午,小婉去城外工厂巡视,如今的张氏工厂,面积比原有的增加了两倍,工厂这块儿的事情也多由张忠和张孝处理,厂房也是重新翻新的。

张孝一直在门口转悠,这一次小婉回来,没有第一时间见过,让他心里有些不安,他让人打听了几次,可紫鹃那面回信总是说,少夫人有事情,暂时没时间。张孝知道,这是因为自己恐怕惹少夫人生气了。

张孝的性格在这两年当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适合很符合规律,当一个人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剧烈变化后,性格也会随之改变,就像俗话所说,饱暖思yin欲。

在进入张家以前,张孝他们哥几个离开军队之后,一直在江湖上闯荡,后来到了张府。可以说,张府能够发展到如今的局面,张孝他们几个人居功至伟。他们虽然顶着管家的名头,但他们可不像其他下人那样立了卖身契,在工厂发展起来之后,他们虽然还顶着管家的名头,其实已经相当于现代的经理人了,管家的事条另外有人做。

两年前,张孝娶妻卢氏,是个小家碧玉,当时张陵不在家,而小婉和张杨氏都参加了他的婚礼。张孝结婚后第一年,卢氏便生了一个儿子,而张孝也正式辞去管家事务,专心打理工厂。按照小婉的规定,张家的产业里都有他们的股份,这些股份所带来的收益足以让他们保持体面的生活方式。

卢氏非常贤惠,知道张孝的身世之后,并不因为他没根没底而瞧不起他,反而经常提醒他,现在的一切都是张家带给你的,没有张家,你不过是在江湖流浪而已,或许在江湖层出不穷的火拼当中消失。

张教承认卢氏的话是对的,当年是张须陀照顾他们兄弟几个,投奔张家原本就是为了感恩,谁知又蒙受了更大的恩情。张氏带给他们兄弟的不仅是经济富裕的生活,而且还有身份地位的变化,现在出去遇到熟人,那个不拱手叫一声‘张掌柜’。虽然商人在‘士农工商’中的排名依然没有变,但在普通人当中,一个成功的商人还是非常受尊敬的。

只是…在卢氏怀上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张孝就养了个外事,那个女子也是小户人家的女孩子,在张氏开办的浴池里工作,模样颇为俊俏,他几乎没费多少力气就将那个女子搭上了。

张孝刚开始的时候没有想太多,只是在外边寻了个宅子,而且每个月给那女子一笔钱…那是一段很幸福的时光,张孝并没有觉得有多愧疚,当时找外室、娶小妾的情况多了去了,并没有人说什么,女人要求的是三从四德,但男人在这方面就没有什么严格的道德约束,他觉得已经很照顾卢氏的面子了。

不过,这事情不知道怎么就传到了卢氏耳中,一向温婉的卢氏竟然带领娘家人赶到外宅之后,将那个女子暴打了一顿,得到消息赶来的张孝气得就要以‘善妒’为名休了,卢氏立即哭着去找张杨氏和小婉,要求为她做主。

张杨氏也生气了…不为别的,卢氏找到她没说几句话,就晕倒在地,幸好及时将大夫找来,开了安胎的药,这才保住了腹中的胎儿。将卢氏安抚之后,她让小婉处理这件事情。

小婉先找人将那个要寻死觅活的女子安抚了之后,派人将张孝找来。从内心上来说,小婉在他们这些人的心目中,威严尚盛于张杨氏。但是,这种事情张孝并不认为是错,这个时代男人三妻六妾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他觉得这完全是自己的私事。所以,小婉询问的时候,他完全承认,并且指责卢氏善妒,大不了休了她。

小婉怒了,这个时代三妻六妾确实不足为奇,她甚至没有想过张陵会不会为她坚守到底,但事情不是这个样子的,如果张孝正式的纳妾,她说不定还会随上一份礼物。可张孝不是,他是在卢氏怀孕期间…用现代的话说,他是饥不择食,管不住下半身了。这边女人辛辛苦苦地为他怀着孩子,那边他跑去找外室,这才是张杨氏和小婉不能容忍着。

小婉冷了脸道:“张孝,我问你,你体了卢嫂,儿子才那么大,怎么办?跟他娘还是跟你?”

“当然跟我,他是我儿子。”张孝理所当然地回答。

“看来真需要和你好好谈谈了。”

小婉看着手旁的茶杯,真想扔过去给他清醒一下,“你一个大男人怎么养他,请奶娘还是让你那位相好的养?她们能像亲娘一样疼他?等他长大后问你亲娘哪去了,你又如何回答他?再说,前面的问题都解决了,你把卢嫂休了,她肚子里的孩子怎么办?生下来就没有父亲,你觉得他的未来会怎么样?”

“我也不是非休她不可,男人纳个妾很正常嘛”张孝确实觉得小婉有些小题大做,这是他的私事。

“男人纳妾是正常,可牵涉到人品就不正常了。”小婉冷冷地道。

张孝真的觉得小婉不可理谕了:“少夫人,你说我老张别的都好,可为什么别的男人纳妾正常,我老张纳妾就是人品问题了。”

“不是人品问题吗?嫂子现在正怀着身子,有多辛苦你不是不知道,做为她的相公,你不知道安慰体贴她,反倒趁这个时候立个外室,害得她险些动了胎气,这不是人品问题是什么问题?如果孩子真的没了,你就是谋杀他的凶手”小婉严厉的道。

“没那么严重吧?”张孝嘟囔了一声,突然他像才反应过来似的:“那孩子…不,我是说他们母子俩没事吧?”

“我以为你不会问呢。”

小婉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看他欲语还休的样子,还是说道:“幸亏我娘及时请大夫过来,否则,就算是嫂子没事,孩子也够呛。”

“谢谢老夫人,谢谢少夫人。”

“这是两回事。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

“我如果坚持不承认错误呢?”

“简单啊。我会免去你的所有职位。”

“就因为一个女人?”张孝头上青筋暴跳。

“那看是哪个女人。”

小婉直盯盯地看着他:“我和张陵一直将你们看作是自己的大哥,卢氏是我们的嫂子,我们不能为了另外一个女人,让嫂子和未出世的侄子受委屈。男人不是不可以纳妾,但你出发的角度稍微偏了些,我也是女人,所以我理解嫂子的感受。”

张孝当晚就冷静了下来,张忠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也跑去将他训斥了一顿。小婉这边则安排那个女孩去鹿鸣春茶苑工作,给了她一百两银子当‘安抚金’,警告那个女子不得再与张孝联系,同时逼着张孝给卢氏认了错,事情就此按下了。

事情的解决对于那个女子似乎有些不公平,在很多人看来,将那个女孩纳了妾似乎就简单多了。但人都是一种感性动物,在小婉看来,卢氏和那个女子之间似乎不太可能和睦相处,没有理由往家里安上一支随时都有可能点燃的导火索。

“你这算不算是棒打鸳鸯?”张陵知道了处理结果之后,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能打散的鸳鸯还是鸳鸯吗?事实上那个女孩很高兴地拿走了一百两银子,我估计张孝可能另外给他一笔银子,不吃亏,这就要怪张孝自己,如果他提前正式纳妾,卢嫂子就是不喜,也不能闹到那种地步。”

说到这里,她突然疑惑地看向张陵:“你该不是也想这个了吧?”

张陵一脸愕然,这火怎么烧到自己头上了?

第一卷乱世第二百三十二节稻香村

第二百三十二节稻香村

在武德七年的时候,张氏的工厂已经有好几个了,店铺也不少。工厂主要是水泥厂、家具厂、皮革厂、养殖厂、糖果厂、香皂厂等;店铺主要是鹿鸣春连锁,长安城内的几个直销店和山阳县的馒头铺子。

在这两年中,张氏在稳步扩大水泥厂的生产规模和鹿鸣春连锁的规模之外,并没有开办其它的新产业,但并不是没有动作,小婉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积蓄力量,用三年多的时间在洛阳、长安等地的城市中心区收购房子和土地,累计达百余处,每块地皮小婉都会亲自过问。

另外就是培养各种人才,在这个法律不建全的时代,小婉也只能入乡随俗地培养下人,早在山阳的时候,张氏就陆续买了几批战乱后遗下的孤儿,并对这些孤儿进行了培养。几年来,这些孤儿陆续长达,小婉已经将他们安排到各个工厂或店铺里实习,并承诺他们,根据他们的表现将在适当时候还给他们卖身契。现在,这些人当中已经有不少人完全可能独挡一面,经营一家店铺,从某个角度来说,颇有些人才过剩。

两年的缓慢扩张,并不等于小婉就此收手,她也是在不断的积累、圈地,在山阳、河北、长安附近都买了不少的田地。虽然张氏起家是从小作坊开始的,但农业始终是大唐的重中之重。

处理完张孝的事情,还要解决张杨氏的问题。这几年家里的生活好过了,积累越来越大,虽然小婉将大部分的利润购买土地,但留下来的现金还是相当可观的,于是张杨氏便想到了修桥铺路…这似乎是积德行善的代名词。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行为本来是政府职能,用当时的话说,那是朝廷官府应该做的。这种事情偶一为之可以,但做多了,那就会惹出各种麻烦。

有人眼馋那是正常,但麻烦的是有人将其当成必然,因此,当张杨氏在山阳县修建的两条路和三座桥完工之后,小婉立即就说服张杨氏,停止了这种过于显富的举动…她可清楚记得,在明朝的时候,有位眼光奇准的小沈同志,看出朱元璋有帝王像,便乐颠颠的跑去捐赠,又是修城墙又是劳军的,最后被老朱同志发放到云南中傣族人过泼水节去了。

后车之鉴啊

有人说,那是老朱眼馋小沈同志的亿万家财,其实这里面未必没有牵强附会的地方,这天下都是老朱同志的,而且小沈同志也不是很吝啬,哪里至于为了这亿万家财就灭了小沈同志,多半还是小沉自恃散财之举,招了老朱同志的忌讳。

大凡当政之人,没有不喜欢遇上善财童子的,可问题是要将这善财之名安在谁的头,小沈散财搏的是一己善名,偏偏他散的是大财、搏的是大名,以老朱多疑的性格,又岂能饶过他?

李世民是名主不假,但这种皇帝制度的本身就决定了他的多疑,纵观历史,李世民虽然治理国家称得上英明,但在处理父兄和儿子的事情上,就不足为人称道了。所以小婉才劝张杨氏打消这个念头,与其拿出钱大量的造桥铺路,还不如多办几个场子,招收更多的人做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这才是大善。为了让张杨氏安心,小婉又加大了对张氏学堂的投入,免费招收更多的学生,并且给成绩优秀者一定的经济补助,以供他们继续完成学业。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这个举措得到了张杨氏的赞同,她也是识文断字的,圣人不是办学出身的吗?而且张杨氏的脑筋并不乱,以她们娘俩,支撑起张家几十年内并无问题。可以后呢?前人栽树的目的就是为后人乘凉的,等几十年后,只要有几名学子有所成就,对于张氏的利益就有相当程度的保证了,所以这种慈善活动还是划算的。

在确定了大体的慈善方式之后,张杨氏也是满意,而且小婉还单独拔了一笔钱,留给张杨氏专款专用,内宅的事情各有所司,其实消耗不了多少精神头,让她有些事情可做,也是好事情。

十一月的下旬,20日,辰时刚过,朱雀大街上一家新装修过的铺面前便响起了劈哩啪啦啦队的爆竹声,一名掌柜模样的年轻人亲自揭开了招牌上蒙的大红布。

每当这个时候,看热闹的人都很多,这家铺子是在小婉去河北之前便开始筹备的,到现在也总算可以营业,当牌匾上的红布揭开之后,便有人指指点点的念上了:“稻-香-村,这个名字听得就喜庆。”

“喂,这个铺子卖什么?难道是卖粮食的?”

不识字的不一定没见识,听了这个名字,有人立即往稻谷上想。

“那下面的字就是卖的东西,各种干果、点心、蜜饯、糖果…嗯,全是好东西。”有人立即向众人解释。

“这些东西倒是挺全的,可味道怎么样?”还是有人不放心。

“知道鹿鸣春吗?那就是张氏开的,而且那些糖果就是张氏发明的,你说能不好吃吗?张氏做的东西不仅干净,而且用料足,味道好,许多点心都是以前没有见过。”

“真的?那可要好好尝一尝。”

“那当然,我也要买一些,听说里面还有腌制的咸菜,别的地方根本没有卖的。”

这边的店铺是后来添置的,长安城里就没有便宜的地方,小婉这些是捡了个漏,在玄武门事变之后,不仅朝局变动,还有许多从事其它职业的人也因为站队的问题不得不黯然收场,能够全身而退已经是侥幸,许多地段都卖出了白菜萝卜的价格。小婉果断出手,而且还鼓动平阳公主和长孙无垢也拿出体己钱购置了几块地皮。

在筹备稻香村的时候,小婉以地皮的出资比例和她出配方的比例,合资开店…也就是说,稻香村里有平阳公主、长孙皇后和小婉三人的股份。

这可是大能啊

钱这个东西是永远赚不完的,关键要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唐朝接下了隋炀帝的烂摊子,李渊在位时,虽然是有不少宽松的政策,可当时的局势不好,各地的反王和一些小势力都没有整合完毕,突厥、吐谷浑、吐蕃…那些周边的少数民族就没有一个消停的,都惦记着从中原这块大馅饼上咬下一块。

但到了武德后期,各地的烽火渐熄,除了周边越来越强势的突厥外,腹地已经是渐渐地安抚下来,一些政策得到了贯彻执行,小婉也是借着这个机会先将鹿鸣春扩张到各个大城市,同时也开始在主要城市的主要地段圈地…无论商业化社会还是农业化社会,土地总是不会贬值的。而在长安这块风水宝地,王公贵族举目皆是,有平阳公主和长孙皇后这两块金字招牌,就不怕有人歪嘴。

除此之外,稻香村的招牌也是有讲究的,那是长孙无忌亲手所书。稻香村开张,不仅仅是这一家,在同一时间,长安城一共有六处铺面同时开张,形成了一个小范围内的连锁。由于交通运输的不发达,小婉也不急于将稻香村开得太多分店,但洛阳是一定要有分店的,毕竟那是大唐的东都。

新店开业,总是有人捧场的,张氏这些年在长安也积累了相当的人脉,来贺的宾客不少,铺子里给每一位客人都备了礼品…就是一些新式的点心和干果、蜜饯之类的。平阳公主和长孙皇后当然不能亲自过来,便是李承乾也不能过来,只有柴氏兄弟过来祝贺,小婉也准备了两份分量十足的回礼。

开业第一天,生意就好得出奇,等宾客们各自归去,剩下的就纯粹是顾客了,店内店外人头攒动,伙计们紧张的很,一面要赔笑着脸招呼客人,另一方面却要保护着货架,免得出了事情。

铺子里的布置也和普通的店铺不同…用的不是那种沉重的柜台,而是靠在墙壁上的橱窗,最妙的是,那橱窗的表面用的是一种伙计们介绍的叫做‘玻璃’的东西,这种东西跟从波斯那边过来的夜光杯有得一比,只是质地似乎要差一下,安置在橱窗的表面,既能够让客人们看清楚货物的样子,又利于防护和卫生,一举数得。

“这个店铺可能够有钱的,这些玻璃若是拿出去卖,能够换一个铺子吧?”有人揣测道。

“不好说这些玻璃的质地不好,恐怕卖不出那么高的价格。”

不管大家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但中心却还是这间稻香村和它身后的东主。

街道的尽头,一辆马车不引人注目的顺着街道来到稻香村斜对面的地方停下,马车车窗的帘幕拉开,露出张杨氏和小婉的面孔。

“娘,这就是咱们家的稻香村。”小婉轻声介绍道。

“这么多人,看来今天的生意不错。”张杨氏欣喜道,看到铺子里人来人往的景象,她是由衷的高兴。小婉笑了笑,没有说出实话…这第一天开业,再怎么热闹都是虚的,大部分人就是来瞧热闹的。

第一卷乱世第二百三十三节张行书的不公

第二百三十三节张行书的不公

“娘,咱们也进去看看?”

小婉笑问。

“好,进去看看。”张杨氏心里也高兴,不过,她是很少到自家铺子买东西的,需要什么,自然有下人送过来,却是没有了购物时的意趣。

“这匾额的字不错,可不像你和阿陵写的。”张杨氏道。

小婉和张陵一般用的都是仿宋体,偶尔在给别人写字时,用的是瘦金体,但这‘稻香村’三个字写得气势恢弘,绝对不是小婉和张陵这等年龄和阅历的人所写。

“娘,你的眼神可真够厉害的”

小婉笑道:“这是长孙大人的字,我和阿陵是模仿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