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顾诚心道,“姑姑,不必如此,我是诚心诚意的。”

陶姑姑目光中闪过一丝欣慰之意。太皇太后既然将自己指给了阿顾,自己日后的好坏便和这个小主子息息相关。她虽没有指望着跟着阿顾风云弄潮,但阿顾若是聪慧识趣一些,作为她的身边伺候人,自是能过的更好的。如今见阿顾聪明剔透,不会因仗着太皇太后和大长公主的宠爱恃宠生娇,心中总是庆幸的。“娘子谦逊,老奴自当竭力侍奉。娘子可知道如今这太初宫中的主子有哪些位?”

阿顾诚心行礼,“还请姑姑教我。”

“奴婢是不敢当。”陶姑姑避过了,给阿顾细细解说道,

“我大周承天景命,统治天下,因着应天女帝在位时大肆屠戮宗室,如今大周皇族人脉十分凋零。丹阳公主自娘子走失后,伴着太皇太后居住。神宗皇帝共有十二子,十女。如今在世的只剩下了五男四女。今年关中大旱,陛下奉着太皇太后前往东都,就食洛阳,圣人年纪尚轻,宫中并无高位嫔妃,因先帝大行未久,子女大多守孝,也没有跟过来,如今只有年纪最幼的燕王和十公主,如今在洛阳。

“燕王和十公主?”

“是的。”陶姑姑颔首,“燕王姬洛是先帝的十二皇子,先帝驾崩之后,年长诸王都去国离京,唯有燕王因着年纪尚幼,留了下来。他比顾娘子只小两岁,和圣人极为亲厚,因是男孩子,随着圣人在外宫居住,除了给太皇太后请安,少进内宫来。最近这些日子去了潼关离宫,不在太初宫中。十公主乃是谢才人之女,如今正在宫中。”

陶姑姑正要细细说起十公主,忽听的轩外细细声音,须臾,次间帘子打起,菊儿在帘下禀道,“小娘子,十公主来鸣岐轩,说是来贺娘子乔迁之喜。”

阿顾诧然,说曹操曹操就到。陶姑姑正跟自己说起十公主,这位十公主便到了。想着十公主乃是先帝幼女,正经的金枝玉叶,不敢怠慢,忙吩咐道,“快请公主进来。服侍我到堂间去。”

过得片刻,听得一个带着稚气的声音在轩外道,“听闻顾家表姐今日乔迁,阿鹄特来贺喜。”

只听得鸣岐轩帘子从外头被掀起,一个女孩绕过朱填漆彩绘关关雎鸠漆屏风,出现在阿顾面前,大约五六岁年纪,脸庞秀丽如雪,着一件白色撒花衫子,套橙色锦半臂,系一条红色高腰襦裙,黑色宽边裙头中系出一条棕麻裙带,裙裳色泽渐变如水波,一条棕红团花披帛搭在臂弯之间,额心一簇大红花黄俏皮可爱,雪腻的脸庞上一双眸子微圆,扬首之间,明亮如三月星辰。

作者有话要说:唐代时,皇帝多被称呼为圣人。宫中内侍则称之为大家。太监李辅国就曾说过,“大家但在宫中坐,外事听老奴处分”。所以平民和朝官可称皇帝为圣人,而太监和宫女则称为大家。

本章主要是情况介绍,这部分不能不写,但是确实没有太多情节,为了进度拉快一点,就一股脑全发出来了。嗯啦,明天就有重要情节人物了。星星眼!

第三章:今还燕巢梁(之十公主)

阿顾因着足疾的关系,并未迎出去,坐在堂屋铺着虎皮垫子的鸡翅木罗汉床上等候,待见着十公主,尚未做下礼去,十公主已经是上前一步,盈盈笑道,“想来这个就是阿顾表姐啊!”朝着自己福身道,“表姐万福。”

阿顾忙侧了半边身子,让了一半去,回礼道,“不敢当,该是我道公主万福才是。”

二人对视一笑,在榻上相对着分宾主坐下。先帝大行不过半年功夫,十公主身为先帝之女,如今尚在孝期里,身上不过着了一件月白素襦裙,衬着一张圆圆的脸蛋,玉雪可爱,偏头望着阿顾的目光中闪烁着淡淡好奇。

六皇姑丹阳大长公主多年前丢失的女儿顾氏找了回来,丹阳皇姑乃是太皇太后亲女,太皇太后对这个失而复得的外孙女喜爱非常,特命人收拾了鸣岐轩给这位顾家表姐居住。太皇太后冯氏威势权重,一生共有一子二女,其中这一子便是去年驾崩的神宗皇帝,长女便是丹阳大长公主姬长宁,次女为玉真公主。神宗皇帝子嗣繁衍,两个同胞妹妹却子女缘分皆不显,唯一所出骨血便是阿顾一人,丢失在外头七年之后方又找了回来,不说公主和太皇太后珍惜自己的爱女和唯一的外孙女儿,连弘阳殿中的圣人都看重非常,虽因忙于国事不能亲自探看,但也命了新任职的内侍梁七变往鸣岐轩送了一份重礼。

十公主是如今太初宫中唯一的皇女,在自己的寝殿临波阁中得了消息,便思忖着:自己与阿顾算起来也是嫡亲表姐妹,阿顾今日迁入鸣岐轩,自己这个表妹也该上门恭贺,便收拾了东西自行登门到贺,“早就听闻丹阳皇姑家有一位姓顾的表姐,可惜小时候走失了,心中也是想念的。”女童面上笑容十分真挚,声音甜蜜如一管沁泉,“阿顾表姐,我在先帝女儿中行十,闺名红萼,小名叫阿鹄,你就随十二皇兄一般喊我小名吧。”

十公主表现的这般热诚,阿顾颇有些招架不住,点头应道,“阿鹄。”

十公主回过头,吩咐道,“凝朱。”一个朱色半臂的大丫头上前一步,大约十七八岁年纪,容貌温和敦厚,手中提着一个八角金丝笼,向十公主福身道,“公主。”十公主接过凝朱手中的金丝鸟笼,笑着道,“阿顾表姐今日乔迁之喜。妹子上门恭贺,手上也没有些别的。这只绿尾鹦鹉还有几分逗趣,奉给表姐便作为阿鹄的乔迁之礼。”

阿顾微微一怔,凝目去看,见金丝玉竹八角笼待着一只绿尾鹦鹉,爪子抓着立在笼中横杆上,甩着扫把一样蓬松的绿色大尾巴,扑棱棱的张开翅膀,摇头晃脑的念道,“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乖巧又逗趣。不由心中喜欢,一双明亮的荔枝眸中露出明显的喜爱之情,却还是笑着道,“公主实在太客气了。表姐妹间哪里需要如此?”

“要的,自然是要的。”姬红萼坚持道,“表姐远道而来,我这个公主在宫中总也算是半个主子,哪里有空手上门的道理,”说罢,半转过身子,用袖子遮住身体,作势欲走,“阿顾表姐若不肯收,可是觉得我的礼不值钱,看不上眼?”

阿顾便没奈何,没了脾气道,“我哪里有这个意思?”转身吩咐菊儿,“菊儿,将这只鹦鹉挂在次间窗子下头,好好照顾。”

“哎。”菊儿脆生生应了,桃杏菊桂这四枝花的小丫头都是年纪小小的女童,瞧着这只神气活现会念诗的绿尾鹦鹉也是十分喜欢。菊儿上前一步接过金丝鸟笼,吟吟笑道,“娘子便放心,奴婢定会好好照顾这只鹦鹉的。”

姬红萼这才作色欢喜,重新在阁中坐了下来。

鸣岐轩外春光明媚,小丫头奉上扶芳饮和琳琅的糕点,“阿顾是从哪里过来的?”姬红萼好奇询问道。

“我这些年一直住在江南东道的湖州。”

“湖州?”姬红萼想了一下,“我十皇兄吴王的封地好像就在那儿附近。湖州的景色美么?”

“很美。——湖州邻近太湖,多产丝绸虾米。每年春天很早,桃花就开了。这些日子我一路从湖州到东都来,看到田野里的庄稼抽穗,绿油油的,很是惹人喜爱。”

“…真的有这么美么?”姬红萼脸上闪过一丝羡慕之色,“我从小一直住在宫中,还没出过宫门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去见一见阿顾所说的景色!”

阿顾怔了怔,不大理解姬红萼的感慨,笑着道,“这太初宫也很美啊。我前儿进宫的时候,从北苑那儿过,只觉得亭台楼阁不计其数,犹如神仙之境,可比湖州乡野之趣要美多了。”

“阿顾你刚进宫,怕是不大清楚,”姬红萼叹了口气,“这宫中就算再美,看上个一阵子,也就腻了。”她忽的抬头看着阿顾,抿唇微微笑道,“现在阿顾来了,我可高兴了。”十公主的脸蛋颇圆,笑起来的时候有着两个深深的梨涡,明媚动人,肌肤白皙如雪,“皇兄这一次奉着皇祖母巡幸东都,六皇姐和八皇姐年纪都大了,因着守孝需静心少行,都没有跟过来。十二皇兄虽然和我交好,但他毕竟是男孩子,成天喜欢往外跑,也不能时时陪我。我正觉得有些寂寞,可巧阿顾就来了。这可就好啦,以后我们两个就可以一处玩啦!”

这般天真明媚的女童,总是讨人喜欢的,便是阿顾也不例外,嫣然笑道,“我也觉得很好呢!阿鹄你太客气了,我刚刚进宫,正是很多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做,也希望你常常来陪我啊!”

姬红萼朝着阿顾眨了眨眼睛,盈盈笑道,“那我们可说好了,我日后常来找阿顾,阿顾可不许嫌我。”

阿顾心下微微有些愕然,笑道,“这可怎么会呢?”

二人又说了一会儿话,十公主便起身告辞了。

阿顾静静看着十公主的背影,小公主背影纤细,但落在地上的每一步,都十分的踏实。

姬红萼乃金枝玉叶,公主之尊,按理说当是极其尊贵的了。但在刚刚的相处之中,阿顾几乎能明显感觉到十公主的示好之意,甚至几近于讨好。要知道,十公主今年不过六岁,她这般友善示好,究竟是出于天性纯善,还是另有所图?阿顾微微沉吟,转头问朱姑姑道,“姑姑,你刚刚跟我说起十公主和燕王,只起了个头,十公主便过来了。如今能不能继续说下去呢?”

陶姑姑目中闪过一丝轻微的笑意,轻轻道,“娘子先前在民间,可曾听过唐贵妃的大名?”

“自然听过。”阿顾笑着道。传言,大周皇室姬家男子多出痴情种。太祖姬宏一生怀念早逝的穆顺周皇后,太宗皇帝姬兴敬慕文德谢皇后,高宗皇帝与应天女帝薛妩伉俪情深,英宗皇帝姬敬情归和恭容皇后,仁宗皇帝姬敛亦深爱肃明杜后。阿顾的舅舅,神宗皇帝姬琮自遇到唐氏女那一日起,所有的情爱便都投注在唐真珠身上。据说这位唐贵妃风华绝代,举手投足之间光彩照人,自唐氏女入宫之后,六宫粉黛无颜色,天子雨露皆落于唐贵妃一人。宫中人时称呼神宗三郎,呼贵妃娘子,二人相处如若民间夫妇,谱写了一段香艳动人的恋曲。

“先帝钟爱贵妃,自建兴五年后由唐贵妃入宫专宠之后,他生之子只有只有燕王和十公主。唐贵妃不喜燕王与十公主,燕王生母周嫔是太皇太后表外甥女,得太皇太后庇护,在宫中尚能过得一些好日子,十公主的生母谢才人身份低微,又无帝宠,就过的很不好了。说起来,此次圣人奉太皇太后幸东都,本只打算带燕王一人,是燕王在太皇太后面前为十公主说好话,才带上了十公主。十公主说是公主…在宫中日子过的也算可怜。”

阿顾看着窗下跳跃吟诗的绿尾鹦鹉,点了点头。

说起来,这会鸣诗的鹦鹉固然可爱,闺中姐妹相赠,也取得一个奇巧之趣,但若十公主手头松敞,又怎么会只送一只小小鹦鹉?境遇如此,态度低一些,便也是正常的事情了。

陶姑姑忽的望着阿顾肃声道,“顾娘子,你本是大长公主爱女,身份尊贵,你既敬着奴婢几分,奴婢便打算倚老卖老说一句话。”

阿顾肃然,“姑姑请说。”

“娘子身份,日后回到长安定会与其她贵女交往。宴饮之上一言一行皆有风仪规矩,一般贵女从小在绫罗富贵中长大,浸淫日深,礼仪规矩自然而然的也就会了,行止言语之间风范怡然。娘子之前落在外,不免在此之上有些欠缺,更兼着身子不好…这虽不是你的错处,但日后显于人前,总是不免受人低视。你若愿意听老奴一言,老奴便斗胆劝一句:正因着如此,娘子才更应该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将欠缺努力补足。”

阿顾悚然,朝着陶姑姑福身拜道,“还请姑姑教我。”

陶姑姑肃刻的面容上闪过一丝笑意,道,“娘子因着足疾的缘故,这行走一项便免了。其余坐姿,饮食,礼仪诸项行止都需详加磨练,这诸项之间第一要紧又是行礼…”

破晓的天空吐着一线淡淡的鱼肚白,晨风吹过满州的桂树,发出沙沙的声响。丹阳公主匆匆上了九州池上的小舟,舟楫一荡,在池心划出一道水痕,公主登上东洲,在小宦者的引领下穿过曲折环绕的着九曲游廊,淡淡的晨雾渐渐弥散,东洲遍植的桂树枝叶上宿露带着经夜的凉,微微晃了晃,滚落下来,碎成了几滴晶莹的珠子。行了一段路,远远瞧见登春阁上,一位银裳青年男子临阑干而立,一轮圆旭的太阳在他的身后刚刚跳出天际,射下万丈光芒,初春的晨风凛凛吹过,拂着银裳男子的衣襟,扬起广袖烈烈之势。

一位大约二十三四岁的朱袍宦官立在登春阁前,身条瘦削,面容精干,眼神峻刻,见着公主,拜了下去,“奴婢见过大长公主。”

“高无禄,”公主矜持的点了点头,“起来吧!”

高无禄让到一旁,作了一个请的手势,“公主请上阁,主子在上头等候你多时了!”

公主立在台下静了静,轻轻登上台阶,上了高台向着银裳男子福身而拜。男子伸手拦住,搀起欲屈膝下去的丹阳公主,“姑母不必多礼。”这位少年男子面容俊秀,年纪也不大,广袖之上用银线盘织而成的五爪升龙极为夺目,声音如行云流水流泻,“您和我本是亲人,如此太见外了!”

“礼不可废。”丹阳公主正色坚持道,目光微垂,盯着少年男子广袖上的银色五爪升龙, “妾身本就当全礼的。再说了,”她顿了顿,眸中呈现出诚挚感激之色,“您为妾身找回了丢失多年的女儿,对妾身之恩可谓再世,妾身铭感五内。”

“姑母客气了,”男子优容一笑,道,“这次是行人司的人凑巧寻到了那顾成勇的线索,这才寻到表妹下落。说起来,姑母之女亦是我的嫡亲表妹,我略尽绵力,也是应该的!”

一轮红日升到空中,洒在东洲之上,阳光一片暖煦。男子的声音一片絮絮,“今日我请姑母过来,乃是有事相求。”

“您请说。”公主垂眸,恭敬道,“只要妾身力所能及,决不推辞。”

“姑母言重了,”男子唇角微翘,似乎心情不错的样子,“我求姑母的事情,绝不至于令姑母太过为难。我想请姑母在太皇太后陈情碎叶城用兵之事。”

公主微微一怔,眉头微微皱起来。这段时间西域兵事在朝上吵的沸沸扬扬,她虽然平日里对朝政不大关心,在后宫中倒也听了一耳朵。月余前西域黑山以北的达奚部叛乱,占了碎叶城。碎叶城旧族腾里斯率残兵奔赴大周安西都护府,向安西大都护张孝瓘求救。安西都护张孝瓘上书朝廷,朝堂上为此争议不休。以左金吾卫大将军程伯献为首的武将力主当命张孝瓘派兵前往平叛,为滕里斯主持公道;而宰相朱潼等人则认为新主刚立,不宜动刀兵。且安西四镇疆土遥远,只要叛军首领康格尔愿意上书继续臣服大周,承认大周对碎叶城的统治,大周亦可命其治理碎叶城,不必派兵出征。双方在朝堂上相持不下。

中原南北朝分治,战乱数百年纷争不休,太宗皇帝姬兴辅佐高祖从太原起兵,统一全国建立大周朝。太宗皇帝乃一代令主,在位之时勤理文治,盛修武事,大周府兵战力强盛,平突厥,克高昌、龟兹,刀兵之名远播西域,西域诸小藩国尽皆臣服,奉太宗皇帝为天下共主,尊称为“天可汗”。高宗皇帝姬桦继承了太宗皇帝的遗志,平高句丽,兵锋远播西域,大周陌刀队到处,西域诸国望风云服。及至应天女帝临朝,以女子之身统摄朝政,朝中反对者至女帝朝终不绝如缕,女帝将大部分心力放在朝中提拔心腹,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统治上,大幅收缩对番邦军事力量。当是之时,吐蕃崛起,在西域地盘上与大周争雄,大周在西域的绝对优势渐渐沦丧,安西四镇几度陷入周朝和吐蕃争夺的局面中。之后几朝,大周皇帝在朝时间不长,对外武力始终不振。

天册六年,先帝神宗驾崩,新君登基,有意重振大周西域雄风,自是力主派兵打压达奚叛军。临朝摄政的太皇太后却政见保守,认为国内新君登基,当以内务为要,至于西域方面只要维持基本的稳定就好,属意和解。祖孙二人对峙,新君虽有锐意不可挡之势,但历经六朝的太皇太后在朝野之中威望颇高,不可能绕过太皇太后行事;而太皇太后虽拥泵甚多,毕竟只是女眷,也必须得尊重新君的意见。一时之间,这对嫡亲的祖孙在西域兵事之上形成了僵持不下的局面。

“朝中对西域达奚部叛乱之事说的很多,”公主迟疑半响,终缓缓开口,“妾身虽在后宫,也有所耳闻。太皇太后和圣人各主出兵和防守,政事堂的两位丞相也是相持不下。前次圣人也曾开口请过妾身在太皇太后面前进言,妾身推辞了,并非妾身不敬圣人,亦非妾身觉得大周不该出兵,而是妾身自觉,妾身虽忝为大长公主,薄有宠爱,却从不在国事上加一言,如此行事,非关妇德,只因妾身自知目光浅薄,于国事常怀敬畏之心,既不能辨别如何行事才于国于民最为有利,干脆缄口不言,也免得大周因我一个妇道人家之言而祸乱。说到底,我不过是个闺阁女子,太皇太后虽然疼我,但她为人坚毅,于达奚叛部之事上已有定见,又怎么会因为妾身进言而改变主意呢?”

青年男子唇角微翘,发出轻声笑音,登春阁上的日光照下来,照耀在他广袖之上银线盘绣织成的五爪升龙之上,愈发显得气韵生动,神气逼人,似有即将冲云而出,直上云霄之势,“姑母妇德兰馨,是仁宗皇帝都赞赏的,我自是佩服不已。但我也亦有我的道理。太皇太后固执,我想尽法子,也不能让她改变主意,只好求到姑母头上,虽不是病急乱投医,却也只是权且试试的意思。姑母是太皇太后爱女,素日最得皇祖母宠爱,若你能在皇祖母面前进言一二,我感激不尽。”

丹阳公主沉默半响,面上神情变幻,终是跺了跺脚,咬牙道,“妾身乃妇道人家,母后和您的争执,妾身着实不懂。但,罢了——留儿是妾身唯一的女儿,自当年延州走失之后,妾身思念她多年,几以为这一辈子再也见不到她了。您为我找回了她,这份恩情堪称再造,妾身便是粉身碎骨相报,也是甘愿的。这一趟,妾身少不得为圣人破一破例,试上这么一试了!”

作者有话要说:1:嘻嘻,终于写到大Boss出场了!(撒花!)

2:安西都护府:唐朝在西域的军事行政机构,首官安西(大)都护,领军队治辖西域。下辖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碎叶为其中离唐朝最远的一个治地。唐安西四镇在历史上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它对于唐朝政府抚慰西突厥,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3:大唐饮食手札之饮子

饮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中药汤剂,一般是用甘草等中草药研磨成屑和水煎成的。至迟到隋代时,宫廷已开始把饮子作为一种日常饮用的饮料了。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载:“先有筹禅师,仁寿间常在内供养,造五色饮,以扶芳叶为青饮,楥禊根为赤饮,酪浆为白饮,乌梅浆为玄饮,江桂为黄饮。又作五香饮,第一沉香饮,次檀香饮,次泽兰香饮,次甘松香饮,皆有别法,以香为主。”

阿顾在鸣岐轩中招待十公主的饮子就是扶芳饮(青饮)。

4:十公主姬红萼。曾经有读者跟我说过,看古言小说好不好看,可以先看看女主有没有闺蜜,如果是那种女主一枝独秀,自己好的高冷的像天山上的花似的,结果一个闺蜜都没有,那么就是再好看她也不看。我听了之后立即在心里算我的两篇女主,嗯啦,阿娇自然是有绝世好闺蜜刘陵助攻啦。阿嫣也有蒂蜜罗娜(虽然此女逻辑一直被书友不停狂喷各种看不上争议超大的。)

十公主姬红萼是阿顾最重要的闺蜜(考虑要不要加一个之一)。十公主是先帝神宗皇帝姬琮最小的一个女儿,小名阿鹄。人性复杂,作为一个宫中不受宠的公主,十公主自然不可能是一朵完全纯善的小白花,她有着她的心机算计,也有着她的理想抱负和柔软情感,我创作这样一个角色,希望用尽量客观的笔触描述她,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至于最后如何评价则交予读者自己!

十公主的形象,在我想象中,应该比较像李倩。李倩是我一直比较欣赏的一个演员,我觉得长的很小巧玲珑,很美,也很有灵气。放一张李倩图。

《天恩》第三钗,十公主姬红萼判词(本事诗):

当户桃花欲折珍,前尘梦里睡来春。

铅华弃御乘飞马,乱里狼烟逐赤巾。

大家可不可以根据判词中的字句猜测到姬红萼的人生事迹捏?(O(∩_∩)O~)

第三章:今还燕巢梁(之碧桐)

阿顾在六尺水磨楠木喜鹊登梅围子床上醒来,睁着眼睛看着张于头顶如烟似縠的绯色梅花绣罗帐,以及四角垂下的宝相花郁真香囊,过了好一会儿,才真正醒过神来。

“娘子,”宫人在帐外唤道,“可要奴婢入内侍候?”

阿顾坐起来,道,“进来吧。”

外面低低应了一声“是”,梳着双鬟,着白绫衫、红罗裙的宫人领着桃儿、菊儿进来,卷起湖罗帐子挂在两侧紫铜莲花钩上,跪在地上,服侍阿顾起身。

“绿儿,”阿顾惊喜道,“你已经过来了?”

“是的,”绿儿,也就是碧桐抬起头来,平常的眉眼中染上了一丝明亮的喜悦光彩,“是大长公主命人接了我入宫,奴婢如今已经叫碧桐了。奴婢身受顾娘子爱重,今后在娘子身边侍候,必当尽心尽意。”

阿顾望着她笑吟吟道,“无论你是叫绿儿还是碧桐,都是我心心念念记得的呢!”

碧桐心中感动,微笑着道,“劳娘子记挂,今儿,就让奴婢侍候你梳洗吧!”

阿顾坐在黑漆描金妆台前,桃儿捧着铜盆跪在一旁,菊儿将阿顾散落的青丝抿起,取了一条白罗帕子系在她的颈间,碧桐伸向铜盆,拧了盆中浸润的帕子,动作轻柔的为阿顾净了面,抹了香粉花蜜,又薄薄的施上一层太真玉面膏。这一套流程碧桐基本已经掌握,但因着动作生疏的缘故,很不熟练。她低下头,一张脸慢慢红了。

阿顾微笑赞道,“做的不错。”碧桐讶然抬起头来,听着阿顾笑吟吟的声音道,“真的,比你从前在湖州顾家服侍我的时候强多了!”怔了一怔,扑哧一笑起来,神色间也自然多了,“娘子,我给你梳个头吧!”

“娘子,”小丫头桂儿在帘子下头禀报,“十公主过来了。”

“知道了,”阿顾道,“让阿鹄在外头等一会儿,我一会儿就出来。”

待到阿顾从寝间出来,轩外阳光大盛,姬红萼正跪坐在西次间的罗汉榻上,持着一根芦苇棒逗着挂在窗下的金丝笼中的绿尾鹦鹉,鹦鹉在笼中扑啦啦的跳跃,呱呱张开嘴念道,“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听得身后声响,回过头来,眼睛一亮,将芦苇棒扔在一旁,道,“阿顾,我都已经吃完一碟巨胜奴了,你怎么才出来呀?”

阿顾扑哧一笑,将一碟莲花饼餤递到十公主面前,“有巨胜奴还堵不住你的嘴。我知道你在外头,这不是梳洗完就出来了么?”

姬红萼嘻嘻一笑,捻了一枚莲花饼餤,递到唇边尝了一口,问道,“阿顾可还喜欢巧巧?”

“巧巧?”阿顾怔了怔,顿时明白过来,笑道,“原来这只鹦鹉叫巧巧么?”

“是啊。”姬红萼微微怀想,笑道,“一只能学人说话的鸟儿,可不是占了个巧字么?”

“说的也是呢!”

丹阳公主打起猩红如意云纹织帘,尚带着九州池上未散的晨露,看着次间榻上阿顾和十公主互相说笑,容色十分明亮,一抹开怀的笑意便由唇角泻了出来。柔声问道,“留儿,昨儿个晚上睡的可好?”

阿顾荔枝眸一亮,唤道,“阿娘,”投在公主怀中,嘻嘻笑着道,“我好着呢,昨儿一个晚上躺在床上安睡,到天亮都没翻身。”她顿了顿,低声道,“阿娘,相比我从前在湖州的日子,如今在这宫中实在是一切都好的不得了,这鸣岐轩一切都好,陶姑姑和金莺几个侍候的也经心,你实在不必为我担心的。”

公主摇头道,“那怎么能成?阿娘好不容易找回了你,实在恨不得把你栓在我面前,一刻不在我眼前,就放不下心来。”她蹙了蹙眉,握着阿顾的手起身道,“不成。你还是太小了,还是先跟着我回去住一阵子,待到明年开春再独自出来住吧。”

“阿娘,”阿顾吓了一跳,“你说什么呢!”她道,“我知道阿娘是关心我,可是阿娘也要想想,连十公主这么小年纪都独自一人住了,我今年都九岁了,难道还能赖在阿娘身边不成?——再说了,这鸣岐轩离阿娘你的和光殿这么近,又和住在一起有什么两样?若阿娘想我了,就来鸣岐轩看我,我若想阿娘了,也可以到和光殿去看阿娘。这样不也挺好的么?”

公主握着阿顾腕子的手微微凝紧,过了片刻方叹了一声,“留儿说的有道理,依留儿你就是。”

十公主见了丹阳公主,束手站在了一边,这时候方上前拜道,“阿鹄见过六皇姑,皇姑万福。”

公主见到姬红萼,点了点头,“阿鹄,你和留儿是亲表姐妹,年纪又相近,日后在一处可要亲密些。”

姬红萼扬声笑道,“皇姑放心吧,我也很喜欢阿顾表姐呢!”

公主扑哧一笑,拍了拍怀中阿顾额边的碎发,“好了,你也不小了,这般腻歪,倒叫你十妹妹笑话。让宫人给你收拾一下,咱们去仙居殿给你阿婆请安。”转身问十公主道,“阿鹄,你可要一道去么?”

姬红萼一双圆目中闪过欢喜之色,点头畅快应道,“好呀!”

阿顾也挺直了身子应道,“也好。”转头吩咐道,“碧桐,你过来见见我阿娘。”

碧桐应了一声“是,”上前一步,恭恭敬敬的跪在地上,对着公主拜道,“婢子碧桐参见大长公主,大长公主万福。”

公主含笑受了,坐在罗汉榻上凝视着碧桐打量片刻,方点头道,“听说你从前在湖州顾家的时候,时时帮衬着留儿。我很是感激你。日后你在留儿身边,要好好服侍。”

碧桐垂头,凝重应道,“奴婢定当谨遵公主教诲。”

进了东次间,碧桐捧了衣裳过来伺候阿顾换上。玉色吴绫裳精致小巧,葱绿窄幅罗裙长长悬置脚踝,衬的少女阿顾鲜嫩动人,碧桐低头为阿顾系上腰间墨绿色裙带,阿顾不经意间转头,见碧桐面上神情虽然平静,眉宇之间却微微蹙起,似有一丝凝滞,显见的有着心事,于是问道,“碧桐,怎么了?”

碧桐笑着摇头道,“没事。”

阿顾凝视着碧桐,笑着道,“碧桐,我们之间难道还有事情瞒着么?”

碧桐面上神色微微震动,迟疑片刻,方抬头望着阿顾轻轻道,“娘子,您不在的这两日奴婢和紫儿住在东都驿馆中。奴婢今天入宫的时候,紫儿姐姐一脸渴望,扯着我的衣裳带子哭的稀里哗啦,只求我带话给娘子,盼着娘子念在她一路用心侍奉的份上,将她也要到身边,和奴婢一同服侍于您。”

阿顾闻言,低头不发一言,过了片刻,方微微一笑,“碧桐,你觉得紫儿如何?”

碧桐道,“紫儿姐姐做事伶俐,为人忠心,且性情和善,可比从前那个赤儿强多了。”

“是么?”阿顾悠悠道,“那你可知道一件事,赤儿、紫儿是一道从湖州刺史家出来了?”

“什么?”碧桐瞠目。

阿顾微微一笑,“赤儿、紫儿是罗姑姑从刺史府挑出来带去乌程服侍我的丫头,因着我离家的时候将你要在身边,罗姑姑只能择其中一个,罗姑姑选了赤儿。赤紫二人交好,当日玉臂环之事,赤儿为之便是为了驱逐你,将紫儿提到跟前一同服侍我。没想到我念着咱们的情谊,执意保下了你,赤儿再也无法,紫儿却反戈一击,向罗姑姑告密,将赤儿拖了下去,自己爬了上来。”

碧桐听得诧然,一双眸子瞪的溜圆,“事情竟…竟是这样的?”

“可不是?”阿顾的声音清淡,“这两个丫头,赤儿固然有些天真骄纵,但却总有一份对紫儿的真心。紫儿却不矜姐妹之情,背叛好姐妹赤儿,只为了向上爬,这般的丫头,我如何敢将她要到身边来?”

碧桐默然,许久之后,方开口道,“娘子,是奴婢想岔了。”

阿顾唇角微微翘起,她一向喜欢碧桐心性纯善,心念碧桐旧情,如何会因这些小事责怪于她,见说开了便放下心来,灿然一笑,“那些旁人的事不打紧,只要你到了我身边来,就好了。”顿了一顿,又低声道,“我这鸣岐轩中有陶姑姑掌事,又有金莺、绣春两位姐姐,这几个都是长辈赐下来的,需得好生敬重,你如今进了这鸣岐轩,须让着些她们,但你也须记得,你是我从湖州带过来的人,莫要太失了声气。”

碧桐抬头爽然一笑,“娘子,你待我好,我理会得,你就放心吧!”

仙居殿的宣州猩红团花地衣华丽厚重,铁红湖纱色泽带着太皇太后历经六朝的威重沧桑,阿顾和十公主向着太皇太后请了安,太皇太后坐在楠木罗汉榻上,牵着阿顾的手道,“小女孩儿家家就该打扮的鲜亮些儿。留儿这么打扮,就像初春抽条的杨柳枝儿,再清新漂亮不过了。”

阿顾盈盈笑道,“留儿也觉得这身打扮甚是漂亮,便特特过来给阿婆来看了。”

“是么?”太皇太后被逗的呵呵直笑,“留儿在鸣岐轩可觉得好么?”

“好着呢。”阿顾笑盈盈道,“鸣岐轩很漂亮,金莺、绣春两个姐姐服侍的好,陶姑姑也对我很恭敬。嗯,阿婆,我从进了这太初宫之后就觉得很快活,我从小到大从没有这么快乐,就感觉像在做梦一样。”

太皇太后目中泛出怜惜之色,摸了摸阿顾的额头,“阿婆的小留儿这场梦肯定一辈子不会醒。”目光随意投在一旁的十公主身上。十公主背脊微微一僵,垂头恭敬拜道,“皇祖母。”

太皇太后笑意慢慢道,“阿鹄已经有小半个月没见了吧,倒是清减了些。”

十公主眸子里顿时闪过一丝喜色,恭敬道,“劳皇祖母记挂,这些日子天气有些热,阿鹄每日里进的少了些,可能清减了些。倒是精神还是不错的。”

太皇太后点了点头,目光投向一旁的大宫人舒檀,吩咐道,“小孩子不可任性,让十公主身边的宫人警醒些。”

这几日天气有些炎热,太皇太后的胃气有些干燥,舒檀便吩咐人煮了丁香饮,这时候正奉了一盏轻轻调试着丁香饮的口感温度,闻言将热腾腾的丁香饮奉到太皇太后手边,笑着道,“太皇太后说的是。”

只是得了太皇太后的这样几句话,十公主便已经十分喜欢,一张圆圆的脸闪闪发亮,“孙女儿谢过皇祖母恩典。”

阿顾和十公主坐在暖阁中,手中捧着扶芳饮,相对品尝糕点玩乐。端紫在一旁服侍。她和怡朱、齐缃、舒檀是太皇太后身边四个最得重用的大宫女,金莺之前不过是太皇太后跟前的二等宫人,被给到了阿顾的鸣岐轩中,已是十分大方能干,这几个大宫女更皆是端方精干,独当一面,端紫掌管对外交际,怡朱管理仙居殿宫女,齐缃掌管太皇太后身边要紧的财物珍宝,舒檀则贴身伺候太皇太后身边细务,对于太皇太后的各种小脾气,习性,喜好最是熟悉不过。如今端紫奉命招待顾娘子和十公主,殷勤妥当,命两个小丫头没有一点不满意的。太皇太后远远坐在西次间楠木罗汉床上,望着暖阁两个小小少女相对而坐、喁喁私谈,面上一片明媚娇俏的模样,苍老的眸子中闪过一丝温和的颜色。“…她们两表姐妹倒有些投缘。”

公主道,“阿鹄也是个乖巧的。”

太皇太后点了点头,“如此,让她们常处一处就是了!”她转头,望着半生坎坷的长女,叹道,“宁娘,你要知道,留儿是你的女儿,我虽能庇护一时,却不能庇护她一世。你是她的阿娘,你要自己站起来,为她遮风挡雨。”

公主心中一酸,滴泪道,“儿臣知道了!”

她挥退了跪在太皇太后身后捏拿肩膀的舒檀,自己上前接替了她的工作,双手握在太皇太后肩上不轻不重的捏起来。太皇太后只觉肩上一片暖酸,唇角微微翘起,悠然道,“你也不用担心,我还在这个世上,没人能够欺负你。”

公主道,“母后对宁娘的爱护,宁娘心里都知道。”

过了一会儿,公主开口,声音带着些微迟疑,“母后,西域碎叶城那儿,你真的不能考虑发兵么?”

太皇太后原本放松的肩膀上微微一僵,过了一会儿,方重新放松下来,“宁娘,你平素从不关心这些军国之事,今儿怎么却忽然提了起来,”沉吟了一下,慢慢道,“是圣人找过你了吧?”

作者有话要说:唐朝饮食札记

巨胜奴:十公主吃的一种唐朝面点,一种粘黑芝麻的油炸蜜制馓子。出自唐人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做法是把蜜和羊油置入面中,外沾黑芝麻油炸而成。

莲花饼餤:餤是在饼的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一种面食,俗称饼餤。餤的特点是在造型和馅料上深下功夫,形成的一种外观诱人,含馅多样的面食。一般是薄饼加肉馅卷成的一种圆桶状面食。《清异录》卷下:郭进家能做莲花饼餤,有十五隔者,毎隔有一折枝莲花,作十五色。是以夹层居多而著称的餤。

丁香饮:唐朝饮子之一,属于五香饮之一。功能和气。处方为丁香30个,肉豆蔻1个,白茯苓1钱,甘草1钱,藿香1字。毎服2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舒檀服侍太皇太后饮用的饮子。

扶芳饮:阿顾和十公主喝的饮子,属于五色饮中的青饮。上一次介绍过的。典籍中有记载,“吴郡送扶芳二百树,其树蔓生缠绕它树,叶圆而厚,凌冬不凋。夏月取其叶,微火炙使香,煮以饮,碧深色,香甚美,令人不渴。”在我的想象中,扶芳饮应该是一种青碧色的饮料,味道酸酸甜甜的,适合年纪小的孩子饮用。

第三章:今还燕巢梁(之兵事)

暖阁紫金嵌宝香炉吐着淡淡青烟,十公主手中捧着一个金黄的橘子,正自笑意灿灿,和阿顾说着闲话,忽的耳朵一凝,倾意倾听西次间中太皇太后母女的话语。

“我果然不适合这事儿,”公主怔了怔,自嘲笑道,“这才刚刚张了嘴,母后就猜到了这许多。”她抬眼望向殿中西部,自己失而复得的爱女阿顾正坐在暖阁中的罗汉榻大张朱锦袱上,和表妹十公主说笑着什么,苍白瘦削的脸上露出淡淡的红晕,一双琉璃眸子亦亮的惊人。

“其实,圣人说的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她斟酌道。

太皇太后伸手摆了摆,阻住了公主的话语,重声道,“宁娘,这些国事你不懂,就不要多插手了!”她发出了一声哼声,声音中明显的带了一丝恼怒,“圣人虽然天资聪颖,但少年登基,难免有些气盛,他自以为治国只需要凭着胸中的一腔血气就够了,却哪里知道,其中尚有着许多繁复勾当,如今大周新君刚刚继位,时局不稳,一静不如一动。何必在万里之外妄动刀兵。”

公主沉吟了半会儿,抬起头来,一双和女儿阿顾一脉相承的眸子熠熠生辉,“母后说的这些动静之道,女儿并不明白,但女儿却十分明白一件事情:圣人血气方刚,颇有重振大周百年兴旺之心——”

那一厢,阿顾正兴致勃勃的说起湖州北上一路见闻,不经意间抬头,见姬红萼手中捧着大橘子许久没有剥的动作,心神不知飞驰何处,不由奇道,“阿鹄,你怎么了?”

“哦,”姬红萼回过神来,忙灿然一笑道,“没什么…”

公主的声音袅袅在殿中继续响下去,“这份雄心,母后可以压制一时,但终究是压制不住一世的。昔年西汉武帝自小有雄心壮志,窦太皇太后以黄老之道治国,认为当以无为清净为要,压制住了武帝,待到窦氏去世,武帝很快兴兵征伐匈奴,一切都按着自己的心意来,最终创下了不朽伟业,虽然晚年因自悔穷兵黩武在轮台下罪己诏,承认自己的错误。但纵然是错,也要年轻人撞个头破血流,知道痛了,才能够仔细悔改。宁娘倒是觉得,母后不妨允了圣人这一次,圣人年少气盛,心中既有此念,终究是压不住的。若他真的注定得跌这么一跤,才能成长,那这一跤还不如在母后盯着的情况下让他去跌,纵有错漏,母后在一旁补救扶助,反能掌住大局,不至于最后真的误了大事,也可在此事之中指点圣人,让圣人心服口服。否则的话,等圣人真正掌了大权,定会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反而动静更大。”

“这——”太皇太后皱起眉头,公主虽平素沉静不干国事,这一段话就说的似有几分道理,太皇太后眉目耸动,沉吟了半响,终于道,“让我考虑一下。”

一轮红日从东方高高升起,照在洛阳城巍峨的城墙上。大周首重关中,高祖姬宏攻下长安之后,便以长安为都城,统治天下。应天女帝以女帝之身治国,为避开关中地区关陇世族门阀林立之势,常年居东都洛阳,女帝退位后,仁宗皇帝又将大周重心迁回长安。太初宫作为洛阳历史最悠久的宫殿,驻立于洛阳城西北部,历经百年风雨,肃穆庄严,沉望天下。新帝此时登基未满一年,本当固守关中,但大周承平百年,关中人口渐多,兼着漕运淤堵不畅之故,粮食压力越来越大。去夏关中大旱,江南丰收粮食运不进去,帝都长安粮价陡涨,到了开春,已经到了一斗米三百余文。新帝无奈便照着大周先前皇帝的旧例,率文武百官,奉太皇太后冯氏东行就食洛阳。

这一日乾元殿大朝结束,百官持着笏板陆续离开宫门,政事堂的两位宰相却留了下来,则穿过乾元门,向着乾元殿一旁的武阳殿缓缓而去。

大周百年惯例,政事堂宰相员额满额为三员。神宗皇帝晚年启用奸相唐忠民,唐忠民乃唐贵妃堂兄,上台之后,与唐贵妃一内一外把持住了神宗皇帝,做下了很多劳民伤财的事情,百姓对之深恶痛绝。待到先帝驾崩后,新帝继位,立时黜了唐忠民,如今过去了小半年,依旧未提拔臣子入阁,政事堂如今便只剩下两位宰相。

四十五岁的宰相朱潼腰悬金鱼袋,脚踏黑皂靴,面上一片意气风发。对于一个这个年纪就进入政事堂的大周官员而言,他着实是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不免更踌躇满志,想要按着自己的心意,雕琢这片宏大的大周江山。他抬起头,将炯炯的目光投向走在自己身前的杨钧和身上。

政事堂的宰相中有一人居首,称之为“执政事笔”,杨安时老成持重,资历极深,便是如今大周的首辅。纵是在杨忠民叱咤朝堂的时候,政事堂的为首之位依旧牢牢把在这位老者身上。此时,这位老者在宫道上缓缓行走,一身紫袍,须发花白,背脊因着年纪的原因已经挺不直了。这个仕宦三十余年,历经五帝,曾经大起大落的大人物已经垂垂老矣,须发花白,步如同日暮西山,即将离开这片锦绣斑斓舞台了!

朱潼挺直胸膛一笑,伸手唤道,“安时兄(杨钧和字安时),请留步。”

杨钧和回过头来,似乎是顿了片刻,方看清楚朱潼的眉目,笑着道,“怀梓(朱潼字怀梓)啊,你有何事?”

朱潼唇角翘出一丝笑意,只是似乎因为心性进取的关系,怎么作势都没有和蔼的意思,反而看起来有几分阴鸷,“…自圣人登基,以雷厉风行的架势罢黜了杨忠民后,政事堂的三位阁臣便出缺了一位,不知安时公有何看法?”

“怀梓慎言,”杨钧和闻言微微板起脸来,“罢黜杨忠民乃大周幸事。至于今后启用何人为相,当有太皇太后殿下和圣人乾纲独断,我等臣子不该多言。”语罢,拂袖进了武阳殿。

朱潼立在身后,冷笑片刻,也在殿外除了靴履,踏入武阳殿,二人在殿中分开站在原处。大约过了一盏茶声音,听得殿内宦官略带尖柔的声音传来,“圣驾到,太皇太后鸾驾到。”一阵脚步声从殿内帘子外传来,不一会儿,冯太皇太后和皇帝从内而出。杨钧和和朱潼都恭敬的跪了下去,再拜道,“臣等参见圣人,参见太皇太后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