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出来了之后,这份文件被张贴在村委大院外边的黑板上。除了村北通往桃源村的那个方向是林地,其他的地方都属于荒山,其中当让包括三道弯的范围。

  面对着这样的结果,村民再无疑问争执,胡晓雯承包三道弯的事情终于尘埃落定。

  事情办成了,胡晓雯非常兴奋。她快速的拉着赵贵和黄哲敲定了承包三道弯的合同,这一签又是七十年。

  只不过这一回,赵贵不再给她优惠,允许她一年一交承包费,而是改为正常的五年一交承包费。

  这让胡晓雯有点措手不及。

第 39 章

  测量过后三道弯的土地刨去桃园的三十亩,共计有两千三百三十亩。每亩地按照他们省承包荒山的价格为一年二十五元,五年一下交就是三十万左右!

  三十万她不是拿不起,而是之后还有木材费,这就让胡晓雯有些吃力了。

  这是黄哲之前也没有想到的。一时之间村委办公室里的气氛有些凝重。

  赵贵一脸沉重的说:“晓雯,你也别怪叔。这次跟之前承包果园的时候不一样了。”

  那个时候是因为急于摆脱这个鸡肋桃园,村子里通融才可以一年一交承包费。按照正常的承包合约,都是五年一交,最少也要三年一交。

  “之前开会的时候,为了说动那些中立的人家,答应了要借钱给他们修缮房屋。另外几家管事儿的也同意把周家、赵家的祖屋,还有蔡家的祠堂加入到村子里边的旅游计划里。他们的条件是翻修钱一样从承包款里借贷。”

  周家、赵家的祖宅都是大屋,当时用的好料子,地基打的结实,房梁用的木材也是能够用上百年的上好木料。需要修缮的地方有脱落的墙体、腐朽的门窗,以及碎裂的瓦片、漏雨的屋顶,另外就是屋内的有点塌的土炕——重点是这个土炕。

  整体来说外观条件不错,内在住宿环境糟糕,比那些条件差到达不到招待客人的十几户好不到哪里去。之前赵贵和黄哲就没有把这两家的大屋算作在内。翻修这两家大屋的钱,都够修别人家四五家了。

  另外就是这蔡家的祠堂了,这钱要是出了,到时候谁家来还?

  这个事情还有的扯皮,内情赵贵不好跟胡晓雯黄哲讲,他这个村长也不容易啊。

  胡晓雯在最初蒙了一会儿之后,就冷静了下来。她想了想,说:“我明白,就按照正常的程序来走吧。”

  也是她自己想的太简单了,竟然一直按照一年一交的模式来考虑,活该遭受这样的措手不及。

  黄哲担心的看了她一眼,胡晓雯笑起来,说:“放心,我会搞定的。”

  事情有变,胡晓雯打算变通一下,她先跟赵贵签署了一个合同意向书,正式的合同等到她筹备到足够的钱再来正式签署。以防有人跑来突然抢地——虽然这个可能性不大。

  离开了村委大院,黄哲问她:“你打算怎么办?贷款?”

  原本胡晓雯就打算用桃园抵押去银行贷款,她还以为不需要这样做了,结果还是得去贷款。胡晓雯点了下头,黄哲说:“我帮你一起跑吧。”

  胡晓雯勉强笑了一下说:“别,这件事我自己来办。你跟赵贵叔的事情还多着呢,那么多家翻修等着你去做预估。”

  黄哲想了一下,他确实抽不出时间:“让子嘉陪你去,那小子整天跟个宅男一样,在这么下去一点富二代的气质也没有了。”

  胡晓雯笑出声,拍了他肩膀一下说:“你就别操心了,我自己能办妥的。”

  这件事情让她认识到,自己的经济实力还是不够。除了贷款之外还是多准备一些钱,以防万一,她再也不想遇见今天这样措手不及的情况了。

  胡晓雯初夏的时候从桃溪里边捉了很多的鱼,这些鱼过了几个月在玉坠空间里边被养的膘肥体壮,也是这些鱼派上用场的时候了。

  他们省的人都爱吃鱼,尤其喜欢吃野生鱼。现在市场上出售的野生鱼价格一斤有二十元钱,也有一斤三十多的,这都要看野生鱼的品质。有人说是野生鱼,实际上就是用肥水喂出来的。虽然长在湖泊里,却是人工投食喂养,并不算真正的纯野生。

  胡晓雯从桃溪里边捉到的这些,因为溪流的宽度和深度没有什么太大的鱼,是一些十斤上下的纯野生鱼。可以按照市场上野生鱼类品质最高的去卖,再加上这鱼在玉坠空间里边养过一段时间,只能更贵。

  她的这鱼经过高级吃货霍红霞的鉴定,马路边上摆个摊子卖上四十五到五十五一斤不成问题。当然,前提是买鱼的要识货。

  有霍红霞的话,胡晓雯想要筹措资金的时候首先就想起了这些鱼。

  胡晓雯把给自家淘淘还有那只花猫喂食的工作拜托给陈子嘉,自己则打算去一趟省城,把这批鱼卖掉,筹措一笔资金。

  胡晓雯没有跟家里人说这件事,虽然她知道只要她开口,家里肯定会想办法给她挤出一笔钱。起步困难的时候,胡晓雯还可以厚着脸皮去找爸妈借,而现在手里有着丰富的资源,她就不能再这么干了。

  胡晓雯去了省城之后,跟在云市时一样租了一台活鱼运输车,用意识从空间当中捞起两条大鱼做样品,就开着车向着省城的水产批发市场开去。

  省城有一大两小三个水产市场,现在胡晓雯去的就是最大的一个。

  她把车开进了批发市场外边的停车场上,锁了车门,走进了这栋两层的建筑内。水产市场里有着南来北往各地的水生产品,为了保证鲜活,很多摊位的水池子骨碌碌的冒着气泡给鱼类充氧。空气当中充斥着潮气,还有各种鱼腥味混合的奇怪味道。

  也有的摊位上寒气四溢,雪白的冰层上放着一排排的冷鲜冻鱼。胡晓雯眉毛皱了一下,从这些摊位跟前走过。

  市场上摊位卖的鱼类大多数都是养殖户养殖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打着野生鱼的名号。只是这些鱼身上的色泽比起胡晓雯空间里边的黯淡很多,鱼也呆呆木木的,不怎么游动。

  胡晓雯问了一下,这些野生鱼的市场价在三十块至三十五元一斤不等。

  她在这个水产市场转了很久,一开始她想要把空间里的鱼批发出去,但是问了好多商家,这些人要不是有固定的货源,要不然就是欺负她眼生,价格压的很低。

  胡晓雯心里被弄的火起,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商家。她离开这个水产市场,又跑了另外两个更小一些的地方。之前的市场地点还是一栋楼,另外两个小的则干脆在一个菜市场的角落占了一片摊位,气候可小多了。

  这两个小一些的市场可消耗不了她这么多的鱼。

  胡晓雯想了一下,干脆调转车头,在导航系统的指引下,来到郊区的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

  胡晓雯知道这个地方是因为这是省城最大的蔬菜批发地,她以前租房住的地方小摊贩都会跑到这个地方来进货。

  这个农产品市场不只是卖蔬菜,另外还有水果,粮食、食用油,以及各种肉类。

  胡晓雯顺着分类,终于找到了这边卖鱼的地方。这里卖鱼的跟肉类挤在一起,没有专门规划出来一块地方。别看这地方不大,每天的走货量去不小。

  批发市场真正热闹的时候是凌晨,现在这会儿都收摊回家了,只在地上留下了水渍的痕迹还有一些残余的鱼鳞。

  胡晓雯在郊区找了一家干净的旅馆住下,第二天凌晨早早的起来。这个时间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灯火通明,人来车往,比起有些清冷的白天热闹多了。

  胡晓雯去卖鱼的地方看了看,那里面对面摆着两排简易水池,里边的鱼活蹦乱跳的。摊位旁边停着活鱼运输车,伙计手里抄着一个大网兜,技术娴熟的一条一条的把鱼从水池里捞出来,翻转手腕一抖,那鱼就落进活鱼运输车里。

  胡晓雯看着这些车,有的上边写着某某超市,也有的上边写着某某酒店,看到这些车,她终于有了一点信心。

  昨天碰了好几个钉子,让胡晓雯不再向着把她的鱼批发给鱼贩,她改变主意打算找一个合作者。

  她从黑漆漆的凌晨转到天蒙蒙亮,整个市场开始消散,才终于锁定了一个目标。

  那是一个市场角落的位置,摊位上一个简易水池,水池里边空空如也,只在摊位前边铺着一块塑料布,上边堆着一些刚死掉的鱼。

  摊位后边坐着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坐在一个凳子上缩着脖子玩手机。

  “你是这家的老板吗?”

  年轻人抬头看胡晓雯:“我是,你要鱼吗?”

  胡晓雯微笑道:“不,我有一笔生意想要与你谈谈。”

  年轻人的名字叫做文利勤,上有父母,下无子女,至今单身。他的成绩一般,上了一个三流大学,随大流学了一个计算机专业,毕业之后光荣下岗。

  他父母都是双职工,家里的条件还算不错,也不着急找工作。游手好闲了两年,被他爹一脚踹出了门,拒绝让他继续啃老。

  文利勤为生活计,四处打工,机缘巧合之下跟人倒腾了一下海产品,发了一笔小财。后来他自己盘了一个摊位干起了批发水产的生意。

  但是他没有稳定的货源,实力又不够雄厚,常常是卖三天歇两天,勉强不赔本而已。

  后来这小伙问胡晓雯,怎么就选了他做合作伙伴。胡晓雯说的很坦然,别人家都热火朝天的,就他哪里冷冷清清,摊位前摆的还不是活鱼,一看就知道进货渠道有问题,经营不善。

  胡晓雯跟文利勤的合作,由文利勤提供场地,胡晓雯提供货源,双方二八分账。

  当胡晓雯把作为样品的野生鱼亮出来,文利勤就知道自己终于开始交好运了。他在水产这一行做了三年,眼光还是有的。

  这野生鱼的品质非常的高,跟对方合作,他不会吃亏。反正也抢不过周围那些老鱼贩的货源,干脆就跟这个人一起卖野生鱼,说不定能打开一个新局面。

第 40 章

  头一天凌晨,胡晓雯早早的就开着活鱼运输车把鱼拉过来,俩人充满信心的守着摊子。

  期间倒是有人来问,但是那五十块钱一斤的价格吓退了不少人,一直坐到天亮也没有卖出去一斤鱼。

  这出乎意料的情景让胡晓雯跟文利勤都有点沮丧,该怎么才能把鱼卖出去呢?

  不是胡晓雯的鱼不好,而是这鱼太贵,超市和一般酒店进货的价格是有一定范围的。这鱼跟桃子还不一样,又不能切开让人现场品尝,自然就让人心有顾虑。

  胡晓雯不死心,她找了一块小黑板,写了“正宗野生鱼”,用砖头把那块板子固定在显眼的位置。

  也不是没人来问,只不过问话一般都是诸如一下这样:“你这鱼多少钱一斤?”“五十块钱一斤。”“怎么这么贵?”“我家这是正宗野生鱼。”“别人家也是正宗野生鱼,也没有你们这鱼贵啊。”“…我们这鱼比他们的鱼要好。”“我怎么看着没什么区别?”

  对话到这里就往往就无疾而终了。

  霍红霞对胡晓雯说过,这鱼要识货的人才能看的出来好在哪里。胡晓雯只知道这鱼好,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胡晓雯抱头低嚎:“难道这整个省城就没有一个识货的人吗?”

  好像是听见她这句话,弯着腰在对面看鱼的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转头看了一眼。他一眼就看见了那个牌子:“哟,正宗野生鱼,我看看有多正宗。”

  那男子转身走过来,低头往简易鱼池里看,这鱼乍一看跟市场上那些野生鱼没什么区别。然后仔细一看,这男子的眼睛却亮了起来,像是发现了什么宝贝一样。

  胡晓雯受到的打击次数太多,见人弯腰看鱼也没抱多大的希望:“买鱼吗?我这可是正宗的野生鱼。”

  那男子抬头看了她一眼,说:“是河里的野生鱼吧?”

  胡晓雯一愣,这还是有人一口就说出这鱼的底细来:“您是怎么看出来的?”

  那男子伸手指着水池里的鱼说:“河流里的鱼为了吃食,往往要在流动的河流里边游很远的距离,在水流的作用下,河里的鱼比起湖泊里的鱼体型要更瘦长一些。”

  胡晓雯顿时肃然起敬:“您是学者啊?”

  那男子笑了下:“我可不是学者,我就是一个跑采购的。认识一下,我叫胡辉。”

  胡晓雯也笑了:“还是本家,我叫胡晓雯。”

  胡辉乐了:“说不定五百年前还是亲戚呢。”

  胡晓雯没再接这个话茬,反而是虚心请教:“您能给我讲讲,这河流野生鱼的特点吗?”

  胡辉诧异的看她:“你这卖鱼的,还不知道自己鱼的优点?”

  胡晓雯不好意思的说:“这鱼是我们村子里边捕获的,就知道是野生的,别的还真不太懂。”

  胡辉倒是不藏私,仔细跟胡晓雯讲了讲野生鱼跟养殖鱼的区别:“这养殖鱼的脊背都是白的,或者是银灰的。而野生鱼则是黑的或者是黑黄的。养殖鱼比较肥,而野生鱼比较瘦。养殖鱼的活动较少,它身上的肉一按一个坑,野生鱼的肉按下去就弹起来了。”

  胡晓雯恍然,这意思就是不运动的胖子跟运动健将的瘦子的区别。

  胡辉继续说:“养殖鱼的运动量少,肉质松散,稍微煮一煮就散了,吃到嘴里的口感有点柴。野生鱼则不一样,浑身上下的肉都是紧致的,弹性极佳,吃起来口感柔韧。”他咂了咂嘴,说:“另外就是野生鱼更出味道,更加的鲜美。”

  胡晓雯感兴趣的说:“那野生鱼和野生鱼之间的区别又是怎么区别的?就是那种散养的野生鱼,和真正的野生鱼。”

  胡辉似笑非笑的看着胡晓雯:“你这是要把我的老底问光啊?”

  胡晓雯不好意思的说:“难得遇见一个懂得这么多的,要是不趁机请教,我什么时候也弄不清楚啊。”

  胡辉说:“看在本家的份上,我今天就给你好好的讲一讲。像是三十多块钱一斤的那种虽然算是散养野生鱼,却是肥水里长大的,就是说有人工投食的。这种鱼吃了之食后游动的较少。而真正的野生鱼为了填饱肚子,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游动,有的时候还要跟天敌斗争。在这样的环境下,它们的鱼鳍更加强壮,身上的鱼骨更坚硬,捞起来之后表面的粘液更多,尾部比前一种鱼要肥厚…”

  胡晓雯听的认真,文利勤也聚精会神。随着胡辉讲解,几个路过的人不由也驻足听他讲解。

  “今天真是长见识了,多谢您。”胡晓雯感激的说。

  胡辉笑呵呵的说:“我可不是凭白做好人的,你这鱼要便宜些卖给我才行。”

  胡晓雯和文利勤顿时激动了,这可是要开张了啊。

  胡晓雯赶紧点头,说:“别说什么便宜不便宜的,我送您两条。”

  胡辉却摇头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其实是一品楼的采购顾问,专门为一品楼寻找新鲜食材的。你这个鱼非常符合我们的标准,所以打算向你大量采购。”

  一品楼是省城近几年新开的,以食材新鲜出众而闻名。因为选用的都是最好的食材,一顿饭下来动辄成千上万,老百姓轻易消费不起。但是因为在食材上的严格把关,一品楼名声越来越大,又在省城开了两家连锁店,办得红红火火。时常看见能看见各种达官贵人,名流明星出入。

  胡晓雯被这好消息都要冲击的要乐疯了,她点头说:“好,没问题。”

  胡辉说:“那我们谈一下价格吧。”

  胡晓雯稍微冷静了一下说:“您要是一次性购买一百公斤以上,我可以给您按照九五折;两百公斤以上九折;三百公斤以上八五折。”

  胡晓雯给出的价格非常实在,胡辉没什么可挑剔的,当场要了三百公斤,只是要求胡晓雯亲自送货上门。一品楼总店加上两个分店,一个店一百公斤的野生鱼,不过是试试水而已。

  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眼看这边生意谈成了,刚才在旁边驻足的人也过来买鱼。这些人有专门跑到批发市场买菜的附近小区的居民,也有小饭店的采购。

  摊位上的鱼池没敢多放鱼,只有一百多斤,一上午的功夫很快就卖完了。

  胡晓雯下午开着车去一品楼送鱼。因为她没有多余的人手,自己也不会抄鱼,只能让一品楼厨房的员工自己捞。

  一开始那员工还没有当回事,结果这野生鱼太过野性,捉不好捉,捉住了还活蹦乱跳,拼命的挣扎,弄得一品楼的员工狼狈不已。

  员工狼狈了,厨房的主厨却乐得眉开眼笑的。这年头,开养殖场的越来越多,相对的纯野生鱼也越来越少见。

  主厨专门为这鱼设计了新菜品。菜的价格并不固定,一品楼主推这道菜,然后让客人自己选多少斤的鱼,论斤卖。客人要是感兴趣,可以去现场看怎么捞鱼。捞鱼的场景太过斗智斗勇,让这些客人更是赞不绝口。

  一百公斤的鱼,在一品楼主推之下,很快就消耗殆尽。胡辉又向胡晓雯要了第二批,这一批他要了六百公斤,足够一品楼一个星期的使用。

  一边向一品楼供货,农产品批发市场上每天也能够卖掉两三百斤。每天来要货的多数是小饭店,还有就是附近的居民。

  这些人知道野生鱼的数量不可能像养殖鱼那样多,胡晓雯的这一批野生鱼指不定哪一天就卖光了,这野生鱼是吃一顿少一顿。

  当胡辉想起要问问胡晓雯还有多少鱼的时候,胡晓雯玉坠空间里就只剩下两千来斤了。

  一听这话,胡辉问:“这批卖完还有吗?”

  “没有了,至少今年没有了。”胡晓雯肯定的说。

  胡辉也能理解,毕竟野生鱼跟养殖鱼不一样,不可能总是有:“那这样,明年你们村要是还能有,到时候给我打电话。”

  最后剩下的这些胡辉一口气要走九百公斤,剩余的一百公斤,胡晓雯在批发市场摆了一天都卖掉了。

  这次总共卖了三十多万,因为一品楼后来要走的货并没有从摊位上走,文利勤主动放弃了这两批的分成。

  尽管这样,三个礼拜的时间他还是赚了三万多。他觉得赚钱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他凭借着胡晓雯给他留下的最后几十斤鱼成功跟一个大渔场老板搭上了线,有了一个稳定的供货渠道。

  胡晓雯卖的这批鱼,选的都是三斤以上的。

  因为桃溪村流域的水不太深,最深的地方也就三米多。水域浅就导致大鱼向着水域更深的地方游去,那样的环境更适合它们隐蔽和生存。

  胡晓雯把这些鱼抓进来的时候,最大的也就六、七斤。在空间里边养了五个多月,就长到十斤上下。在空间里五个月,跟外界生长一年一样,这还是在没有刻意用灵雾去催发的情况下。

  这么一想,每年光靠卖鱼,就能挣不少钱呢。不过就不知道这鱼长大了之后品质是什么样的,算是散养野生鱼,还是纯野生鱼?这个问题,只能等洒下去的鱼苗长大之后才能知道了。

  胡晓雯揣着赚来的三十万,飞快的回到桃溪村签订了合同。

  望着进入冬季,满山的枯枝落叶,胡晓雯豪情万丈。这两千多亩的土地,可是属于她的了!

第 41 章

  估算了树木的整体价值,支付完了二十七万木材费用。时间已经来到了十一月下旬,距离来年春节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了。

  好在现在农闲时节,请人来干活还是比较容易的。胡晓雯让表舅和大舅两个人牵头,各找了十个人,共计二十个人。

  胡晓雯打算先把桃园这一面的山坡给整体开发出来。这一面加上桃园共计有五百多亩地,需要平整土地,修出一条道路,另外还需要拉几根电线杆过来。

  关于灌溉用水,胡晓雯打算把贷款跑下来之后,就安装滴灌系统。这样只用在果园里边铺设好管道,就不用再为灌水而操心。

  胡晓雯去问过了,滴灌系统一亩地是一千块钱,她一口气安装五百亩地,厂家可以给她一些优惠,整体安装下来就是四十五万。

  她去跑贷款手续,大舅和表舅两个领着二十个人在荒山上干的热火朝天。他们先把这一面山坡的树木给砍伐了下来,把这些树拖到山脚下。

  大舅跟胡晓雯说,这些树里边有几十棵胸围还不错,可以做成木板。胡晓雯想了一下,就让大舅留下一批,她打算在半山腰的位置上再盖一个工房。

  之前桃园里的工房小了,不足以应付这么大的作业面积。这些木料可以到时候起一排木屋,直接省去胡晓雯购买建筑材料的功夫。

  剩下的一大堆不好的,不成材的那些歪脖子树,就直接打电话给一家木料场,让他们给了两、三万块钱拉走了。

  三道弯这边干得热热闹闹,桃溪村里边也不逞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