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从他们的反馈,又吸引了他们的同事、同行、朋友。

九月份开学,再没有嬉闹的青少年们,整个桃溪村重归宁静,步调放得更加缓慢,气氛也变得柔和。

这些来度假的人们爬爬山,玩玩漂流,钓钓鱼。

他们以为这里就只是这些常规活动,哪知道早上起来还有一种灵雾浴可以做。

清晨,露水还没有散去,一个老大爷正在地里边干活。

他身边的地埂上慢慢的跑过去一个穿着运动服的年轻人。

老大爷已经见怪不怪了,早晨起来总有城里来的客人游客们不嫌弃泥泞,早早的跑到山野当中。

他弯着腰拔掉一根杂草,那个跑过去的年轻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倒着回来了。

年轻人低着头,看着地埂上的一个草墩。

他拿起那个草墩在手里边捏了捏。

这个草墩是用稻草搓成草绳,然后再用草绳编织成一个圆圆厚实的小蒲团。

这样的草墩在村民家里随处可见,有的时候村民家里来多了客人,地方不够坐了,就拿这样的草墩往地上一放,坐在上边聊天说话。

年轻人看见这个草墩,觉得它很方便,又很轻。

这些来度假疗养的人早晨起来去做灵雾浴,山上的树叶上全都是晨露,地上根本就没有办法坐。

铺一块报纸或者是布料,不一会儿就湿透了。

村子里边没有卖折叠小凳子的,别说那种折叠小凳,就连马札凳都没有。

看到这个草墩,年轻人就觉得有这么一个草凳子往地上一放坐在上边,就再也不用发愁衣服被弄湿了。

“大爷。”年轻人冲着地里干活的老大爷喊了一声。

老大爷直起腰,看着地埂上的年轻人拿着他家的草墩:“有什么事?”

年轻人双手捧着草墩,问:“您这个草凳子卖不卖啊?”

老大爷有点蒙,他家一个破草墩子竟然还有人来买。

“你要啊?你要就拿去吧,不值得什么钱。”老大爷挥了挥手。

这些人来他们村子就是客人,是来给他们增收的。

老大爷很朴实,客人想要点什么东西,又不是特别值钱的物件,给就是了。

“别啊,您这样我可就不敢要了。”年轻人说道。

再怎么不值钱,这东西也是人家里有用处的,要不然怎么会被老大爷放在这里,而不是留在家中呢?

这东西放在这里,也就是老大爷家的人送饭过来给他吃,他坐在那里用的。

“没事儿,我家里还有呢。”

“这样吧,您这个好歹也是个手工艺品,我用十块钱买下。”年轻人从兜里掏出了十块钱,放到了地埂上,用一块石头压住。

“你这人,也太客气!”老大爷有点不高兴了。

年轻人捧着草墩,临走的时候说:“大爷,我给您支个招,你要是有空就多做点草墩。在村子里边卖卖,来度假的人肯定很多人买啊。”

说完,他就捧着草墩跑了。

那大爷从田地里边走出来,捡起压在石头下的十元钱,抬头看那年轻人跑到山上去了。

“做草墩卖?”老大爷狐疑的看那年轻人的背影。

这老大爷是赵大军的父亲,名字叫做赵全。他的手很灵巧,会点木匠手艺,也会草编。

他家里边用的箩筐,还曾经得胡晓雯青睐,编了好多用来放桃子。

草编的家用工具很多,比如说簸箩,箅子,收纳盒等等,这些小玩意赵大爷都会做。

晚上赵大军回了家,赵大爷就跟儿子说了一下这个事情。

“要是真能挣到钱,我就多做一些。”赵大爷说。

最近他家的儿子在谈亲事,赵大爷就想着多攒点钱。

赵大军跟着胡晓雯干有三年多了,胡晓雯给他们这一批最早的员工工资涨到了两千五百元,每年丰收季结束和年底的时候都会给发一个厚厚的红包。

这些钱积攒下来也有几万块钱,再加上家里种地,村里边的收购价高出收购商很多,也赚了几千。

老赵家这些年也攒够了媳妇本,准备给儿子娶媳妇了。

以前他家的儿子是个哑巴,本来就不好说媳妇。好不容易家里攒下点钱,赵大军他娘又病了,钱都用来看病,更没钱取媳妇。

现在家里老婆子身体大好,能下地做饭送饭,儿子也成了果园里的领导,赵全就请了媒婆,打算给儿子说个媳妇。

赵大军三十多马上就要四十了,这样的年纪原本是说不上什么条件好的媳妇的。

可是他们桃溪村最近两年发展的红火,家家户户只要是能动就能挣上钱。

再加上村里边有了自己的企业,只要是个人头,就是襁褓里边吃奶的娃娃都有钱领。

这样的条件,让十里八乡的单身男女都想着从桃溪村找一个对象,要是能跟桃溪村的姑娘小伙结亲,一辈子就不用愁了。

给赵大军说上的是一个二十多岁快要三十岁的姑娘,跟胡晓雯差不多大。

只不过这个姑娘可没有胡晓雯那样的福气。

她家里边父母双亡,只有一个奶奶,底下还有两个弟妹。

为了拉拔家里的弟妹,她年纪轻轻就出去打工,几个城市辗转,用微薄的薪水供两个弟妹上完了学。

两个弟妹毕业之后,她就回到了家乡,照顾奶奶。

她嫁人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带着她的奶奶。

就因为这么一个条件,吓退了不少人,让她一直等到了现在。

赵大军家里商量了一下,觉得这个姑娘性格坚强,有情有义,是个好的。

家里边有一个老奶奶要带过来也不算什么,好歹现在赵大爷身体硬实,老婆子身体也慢慢变得比以前好。

两边说了说,都对彼此的条件能够接受,就见了个面。

姑娘长得不漂亮,但是利利索索,干干净净。

赵大军虽然不会说话,却体格不错,看起来也很实诚。

俩边都很满意,又见了几次面,相处了一下觉得可以,谈婚乱嫁就提上了日程。

第134章

姑娘名叫史学芸,因为自己家里边做主的就只有一个奶奶,就自己跟奶奶商量。

她出嫁之后,带走了奶奶,家里边的房子就空了。这房子史学芸自己不要,将来留给弟弟结婚,这样弟弟结婚的房子也有了。

他们家里边比较穷,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嫁妆。

史学芸很直白,既然家里拿不出什么嫁妆,也就不打算要男方什么聘礼,只要能置办起新房,人就嫁过去。

她说是这么说,赵大军却不可能真把婚礼办得那么寒酸。

赵大爷给儿子凑了凑钱,赵大军就去村委批了宅基地。跟葛师傅的施工队打了商量,让他们加工加点,先把房子给盖起来。

宅基地的位置,赵大军听了胡晓雯的建议,选在了将来要修辅路的地方。

将来也开个门脸,可以让史学芸做点小买卖。

把这钱用来修新房子,赵大军家里边是真的没啥钱了。为了明年春天的婚礼能办得像样一点,赵全对任何可以挣到钱的途径都很关心。

听了那个年轻人的建议,赵大军也不知道靠谱不靠谱。

他去果园上班之后,就向胡晓雯询问意见。在赵大军看来,胡晓雯最是有能耐、有本事。

要不是胡晓雯跟他说,赵大军还想不到把宅基地选到辅路边上,将来能做门脸赚钱呢。

胡晓雯听了之后觉得挺新鲜:“做草墩的生意能挣钱?”

赵大军点了点头,用手机记事本打字:“是啊,我觉得这个事情挺玄的。咱们这边有集市,集市上边也有卖草编物件的。五块钱,十块钱,买的人很少。”

集市上都卖的那么少了,更别说开在他们村子里边。

胡晓雯想了一下,眼珠子转了转,突然笑了:“我明白那个年轻人的意思了。他是想要赵大爷编点坐垫卖给来做灵雾浴的人。”

这么一琢磨,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生财项目。

赵大军还是没能明白,胡晓雯就跟他说了一下。

现在早上有晨露,山上湿漉漉的,人走过去裤腿都能湿透了。更别说要坐了,长时间坐在地上很容易着凉拉肚子。

胡晓雯说:“你这样,回去跟赵大爷说编点草垫子,要厚一点,方便这些来疗养的人做灵雾浴。”

赵大军点了下头,回道:“做草垫子?我明白了。那草墩还做不做了?”

胡晓雯说:“赵大爷要是愿意做就做。草墩和草凳子、草垫子都可以做,这些就算作便宜的,十块钱一个。另外可以做一些精细的,游客们在这边度完假,可以带回家里边去继续使用。”

“比如说,一边是草编的,另外一边则缝上棉布坐垫。这样坐起来软乎乎的,想来那些讲究的人会更喜欢。这种的就卖得贵一些,二十块钱,三十块钱你们看着卖。”

赵大军跟胡晓雯道了谢,中午抽空回了一趟家,跟他爹娘把这件事情给说了。

赵全觉得这个事情不难,就是费点功夫的事情。

赵大军去上班了,赵全就背上竹筐上了山,专门去山上找材料去了。

他家的草墩是用稻草做的,这个时节还不到收粮食的时候,稻草没有。

不过可以做草编材料的草类很多,只要是纤维结实的就可以。再说就算是草类不行还有滕曼类,赵全做了一辈子草编,对这些东西了若指掌。

赵大军他娘则在家里用花布封棉布坐垫,等到赵全做好了草垫再缝到上边去。

老两口在这边忙活,都是抽时间,毕竟还有地里边的活要做。

史学芸听说了之后,就主动过来帮忙干活。

她家里边的地都租出去了,也不用干农活,在家里边也没什么事情做。

史学芸过来也就是帮着晾晒材料,搓搓草绳。

她这么勤劳肯干,最重要的是人有情义,又难得的通透懂事。让赵全和赵大军他娘高兴的合不拢嘴,每天干活都充满了力量。

史学芸在城市里边打过工,见识也有一些。

她见赵全手艺灵巧,也就跟着学。

她知道有些城里人很喜欢这些草编藤编的东西。

不过这些东西要做的精巧,在家里边还能用的上,要不然就只能是个摆设,白白占地方。

史学芸自己琢磨又跟赵全请教,逐渐的除了做草墩、草凳子、草垫子之外,还做了脏衣篮、收纳盒、隔热垫、草地毯等等各种草编藤编类的小东西。

他们家里边还没有店面,这些东西做好了之后,史学芸就主动骑着一个三轮车到桥头去摆摊卖。

村里边来度假的人正需要这些草编的凳子垫子呢,铺一开张这些凳子垫子就卖了个精光。

除了凳子垫子之外,也有不少人买了其他的东西回去。

不只是这些疗养的人光顾她的小摊子,也有村民过来买东西。

现在家里边客人多,用的东西也就多。这些小东西便宜,买回来布置客房或者自己用,都挺好的。

这小小的草编,一天就挣来了五六百元,把史学芸和赵家三口全都惊呆了。

尽管头一天开张,草墩和草垫子是大头。一天之后,村里就没有那么多人买了,已经算是达到了饱和。

可是就算是这样,抛去这一部分,光游客就买走了不少的篮子、收纳盒、隔热垫什么的。

再说了,这些来疗养的人是走一批来一批。这批人买饱和了,等到下一批人来疗养,还是需要这些东西的。

于是四个人一致决定,等到赵大军家的房子盖好了,就专门用来卖草编制品。

赵大军的钱用来盖房子之后就不剩下什么。史学芸以为结婚之后,两个人要先熬一阵子才能把家里边家具填满。

有了这个进项,他们不只是能办婚礼办得热闹体面,甚至能够把房子好好的装修一番。

她眼中一下子燃起了光亮,觉得日子从来都没有如此的有盼头过!

赵家这边热火朝天的投入到新事业当中,胡晓雯的日子却随着父母和面面回家而冷清了下来。

这一年夏天,胡晓雯忙着果园和相亲的事情,都没怎么陪面面玩耍。

小孩子长得很快,九月一号,他就要去上小学了。

面面头一天上小学,爷爷奶奶都不愿意错过,于是胡新民也跟着回去了。

随着淘淘的生产时间越来越近,所有人都围着淘淘转,连霍红霞休息的时候也常常跑去看它。

胡晓雯几乎都以桃园的宿舍为家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淘淘周围的气氛太过严肃紧张,五只猫咪出现的时间越来越短,行踪越发的神秘莫测。

这一天,胡晓雯被陈子嘉从狗舍赶开。

原本淘淘的状况还算是不错,静静地窝着。

可是看见她这个主人,却总是忍不住兴奋。明明胡晓雯都没有斗它,淘淘就主动凑过来。

淘淘现在的肚子很明显,不宜活动太过剧烈。

胡晓雯很无辜,却没办法和陈子嘉抗议,只能垂头丧气的走开。

闲的没事干,胡晓雯就开上自己的皮卡,从桃园回到了村子里。

她去了村委,找赵贵。

“赵贵叔。”

赵贵抬头看她:“晓雯,有事啊?”

胡晓雯笑嘻嘻地对赵贵说:“你知道咱们村里边谁比较懂马?”

赵贵诧异的看她:“怎么你想要养马?”

胡晓雯点了下头:“嗯,我想养一匹马。”

赵贵古怪的看她:“你养马干啥?你家又不需要畜力,养来吃肉?”

胡晓雯大力的摇了摇头:“不是吃肉,我是想要养来骑。”

养马用来骑?

赵贵理解不了胡晓雯的爱好,家里边明明有几十万买的车,还养马来骑。

不过他还是说:“咱村里边没有懂马的。以前有人养也是用来拉车,拉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