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马母就明白他怎么这个时候回来。大儿子一家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都没在家。

马母把脸一板:“我还是那句话。好好的县城里的孩子,干嘛要跑到村里边去买房子。你还年轻,又不是退休的老头老太。”

马力耐心的对母亲说:“我买这房子,一个是为了有个地方安身落脚。另外一个也是为了投资理财。”

这一次,马力决定换个角度说服家人。

马母听了果然愣住,态度没有上一次那么坚决:“什么理财?”

“我现在工作的单位属于落云山景区,您知道吧?”

“知道啊,怎么不知道。你当兵的时候,咱家人夏天的时候还去过那边呢。真别说,那边的桃子就是好吃,越新鲜越好吃。”一说这个,马母的口水就开始泛滥,“就是超市里边卖的真贵!”

马力无语的顿了顿:“你想吃我再回来去桃园的时候给家里捎带回来,现在有打好了包装的。”

“好好好。”马母笑了起来。

“您既然去过那边的景区,就应该知道那边将来发展的肯定不差。而且等到高速路修好了,游客们只会增多,不会比现在少。”马力坐在沙发上,“我现在就跟一般在景区里开观光电车一样。虽然每个月工资不多,只有两千多。可是有三险一金,胜在稳定。”

马母不说话,就坐在那里听着。

“怎么说我也能在那边干个五六年吧?”马力歪头看了看她。

他知道自己的父母,一辈子的安分人,就喜欢安定没有变化的生活。端上铁饭碗,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有保障的了。

“再加上我想学个A1的驾照,从电力车队调到公司的客车队去。那边拿得工资更多,给得加班费更高。”

马母一下子就心动了。

开小电力车确实不是干一辈子的事,说出去有点没出息。开大客车就不一样了,就光有这个驾照,就算不在桃溪村干,在市里都能轻松的找一个工作。

“所以说,我怎么也要在那边待上个几年,买个房子住总比我现在租房子住农家院舒服。”

马母想了想,是这么个道理。却还是不甘愿的说:“你把工资攒起来,咱们在县里买套房子,将来你也好说媳妇。”

马力却是摇摇头:“我常年在那边上班,找个县城的姑娘,平常见不到面,怎么谈?现在桃溪村年轻人也不少,说不定就能在那边找到个合适的。要是万一结了婚,有了孩子。就更不可能回来了。”

也是落云山景区在临水县的名气不小,都知道那边将来要建设成四A以上的景区。要不然马母的态度还能更反对一些。

“就算将来要调动工作,以现在这个价格买了,将来卖掉能赚几万块。总比存在银行里的利息要多。”

最终马母终于被说动了。

“那好吧。”她点了点头,“你想要买个多大的?”

马力大喜:“我想买个九十多平的,三室一厅。到时候你跟我爸过去住,也有地方。那地方空气好,水土也好,特别养人。”

说服了母亲之后,马力就先回了桃溪村。之后第二天,马力的银行、卡上就收到了一笔转账。

马力看着手机短信提示,松了口气。要不是小产权房不能贷款,以他的工资收入,根本就用不到向父母伸手。

银光小区一期的房子还没有开始建就卖出去了差不多一半,大多数都是来打工的外地人。相比之下,本村户口更愿意去长青区申请一块宅基地自己盖房住。

除了这些打工的年轻人之外,来这边长期度假的人也都动了心思想要买上一套。

彭英卓的母亲就有这个想法。有高瞻远瞩美名的毛老太太推荐,再加上自己本身的需要。

“怎么想起买房子?家里又不是没有地方住。”彭英卓莫名其妙的问她妈妈。

现在他们住在联排别墅区,这房子有二百多平米。又宽敞房间又多,门前还有小花园。怎么她妈妈就想着去银光小区了?

“我知道家里边地方是宽敞。”彭英卓母亲推了推老花镜,抬眼看女儿,“可问题是跟亲家住在一个屋檐底下,总感觉不自在。”

彭英卓生了孩子之后去村里的小学当了老师,她的孩子就交给长辈照顾。

桃溪村的环境这么好,两边的老人也喜欢来这边生活。有的时候到了轮换的时候还不愿意回老家去,一家人好几口子都住在联排别墅里。

之前房子没下来的时候大家租房子住,隔着院子还没有这么别扭。这住到一块,彭英卓父母就感觉浑身不自在。

彭英卓笑了起来,不以为然的说:“这有什么不自在的。”

双方父母客气的很,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并没有红过脸,所以彭英卓不能理解母亲的想法。

“我跟你妈的意思一样。唐睿爸妈虽然人挺不错,可是毕竟咱们不是一家人。互相客气着生活,太累。”彭英卓的父亲也这么说到。就是因为这种客气,才让人疲惫。谁在自己家里边不愿意自在些?

都说到“太累”这种程度,彭英卓自然没办法再反对。

“好吧。那你跟我爸妈打算买多大的?”

“买个小点的就行。就我跟你爸两个人,要个六十多平米的小户型就可以。两室一厅,一间做卧室、一间做书房正好。”

商量买房的对话不只是发生在桃溪村,就连周边的几个依靠旅游服务业挣了钱尝到了甜头的村镇也有不少人动了心思。

黄哲投入的钱还没有花一半,就已经把一期工程的成本给赚回来了。

胡晓雯对银光小区那边的销售情况并不关心,她现在把全部的心神都放在玉坠空间的再一次升级上。

能不能够给克拉伦斯医治他的左手,就看这次升级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254章

熟悉的腾空而起,胡晓雯的意识越升越高,伴随着轰隆轰隆的声响,玉坠空间的高度再次增加,水域再一次的扩大。积攒一年的浓厚灵雾消耗一空,又只剩下薄薄的一层。

可是比起以前,胡晓雯能够操纵灵雾做更细微的变化了。

为了避免升级的能量不够,这次胡晓雯没有选择凝结子玉。她并不觉得可惜,用子玉重新布置落云山可以等,克拉伦斯的左手受伤部位修复,却等不起了。

时间越久,恢复起来花费的精力越大。

胡晓雯在黑暗当中睁开眼睛。别看刚在空间升级天翻地覆一般,在玉坠空间却没有引动一点声响。

胡晓雯适应了房间里的黑暗,小心翼翼地找到丈夫的左手,轻轻的覆盖到上边。

她借住玉坠的力量,引导出薄薄的灵雾,意识一下子沉入到微观世界当中。

在微观状态当中,一切都被放大到极致,宛如一个瑰丽无垠的迷宫世界。要不是凭借手指上的触感,她肯定就迷路了。

她找到克拉伦斯受伤后被手术医治过的地方,留下一点灵雾激活失去活性的细胞。

她并没有一下子就让克拉伦斯的手恢复到车祸之前那样灵活,而是打算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克拉伦斯能够自己发现。

包裹着胡晓雯意识的灵雾轻飘飘的落在克拉伦斯的身上,让他沉睡当中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自己的灵魂脱离了身体,在空中越升越高。他在黑夜当中仰望漫天星斗,随后又随风涌动,飘过山野和河流。他忽然高高在上俯瞰桃溪村全景,又忽而低低的贴服地面,小草和野花变得特别大。

如果胡晓雯能看见,一定很惊讶,这不是她意识离体,夜游山间时的情景吗?

在这种神奇的状态下,他能听见风吹过草地带动的沙沙声,能听见泉水趟过石头的哗哗声,也能听见夜间活动的生灵制造地声响…

那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好像一场大自然的盛大演出。

早晨五点,克拉伦斯突然醒了过来。他一反平日起床困难,枕在枕头上回味梦中的情形。

梦中的情景很清晰,记忆了片刻,克拉伦斯翻身打算起床去书房把这灵感记下,却发现自己的左手被妻子的手压在下边。

他抬起身,轻轻挪开她的手臂,在胡晓雯淡色的嘴唇上亲吻一下。

胡晓雯没有被惊动,大概是晚上业务还不熟练的关系,消耗了太多心神。

克拉伦斯看她睡得熟,弯了弯唇角,给她拉好被单,起身离开的卧室。

胡晓雯一晚上一晚上偷偷的活化他手部受伤的部位,只可惜克拉伦斯忙着乐团的排练,一点都没有注意到手指的灵活度正在逐渐恢复。

可把胡晓雯急的不行,却又不能突兀的提出这个变化。

克拉伦斯父亲生前的好友弗兰克·海森,也就是那位国际知名的钢琴制造大师,已经完成了那份尘封的订单。

这台名叫“艾丽西亚”的钢琴目前就被摆放在西式别墅的一楼大厅里。

这架钢琴全身漆黑,琴盖上带着金属铭牌,用华丽的花体字镌写着它的名字和制作者的祝福语,还有签名。

“历史会铭记你,唯爱与音乐永恒。——弗兰克·海森”

原本这家钢琴的身价就不菲,再加上这铭牌更是让它身价倍增。弗兰克年事已高,很可能这是他晚年最后的一台亲手制作的钢琴。

知名乐器大师的作品问世,都有专门的一场演出,就为了向世人展示它。

这台钢琴同样也不例外。

弗兰克知道克拉伦斯需要这个机会,所以完工前一个月就开始透漏出了消息,为这场演出造势。

克拉伦斯就在省城的艺术中心定了场地,打算在八月底正式举办一场演出。

这是“艾丽西亚”的第一次亮相,也是蒙马利特重回舞台的重要一步。

全团上下在克拉伦斯的监督下日夜紧张的排练着。

那一天的演出晚上八点开始,到十点结束。

首先由一部协奏曲开幕。然后是一首经典的交响乐曲目,之后三首全都是钢琴独奏,落幕则是蒙马利特曾经最为拿手的一部乐曲。

克拉伦斯如果手没问题,肯定是自己演奏钢琴。而现在,他特别邀请了一位交情很好的钢琴家代替他。

他的那位朋友在古典音乐圈名气很大。一来是为了帮助朋友,二来也是为了这架钢琴的首演,他很干脆的就答应了下来。

确定了时间之后,克拉伦斯就开始了宣传。

同时他还散出去不少邀请函。邀请的都是他以前的朋友,还有一些就是乐评人。

这场演出有知名钢琴大师的作品亮相,再加上钢琴家的名气,还有车祸之后第一次复出演出的克拉伦斯的影响。票一挂到网上,很快就卖光了。

购买门票的除了对古典音乐了解的比较多的相关人士,本地的居民购买的也不少。毕竟自己家门口难得举办一场格调这么高的演出,自然不容错过。

彭英卓和唐睿夫妻两个都购买的门票,他们以前在首都的时候每逢有古典乐演出都回去欣赏,是年份很长的古典乐爱好者。当然,更大的理由是这个交响乐团就在身边,算是半个自己人,怎么也要捧捧场。

毛老太太也买了两张票,除了她自己本身比较时髦之外,邀请朱兴文一起去大概才是重点。

克拉伦斯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对乐手们的要求就会变得很严厉。蒙马利特原先的乐手还好,已经习惯了这样风格的指挥。

可是新来的那些国内乐手却是第一次领教这个传说当中私底下有着“暴君”“魔鬼”名声的指挥。很快就有刚毕业没多久的小年轻被虐哭,新外号“阎王”也不胫而走。

国内乐手经历了严重的打击之后,在原班乐手的安慰下才明白这个幕后老板就是这样的风格,并不是针对任何人。

排练、被骂、改正,再排练、又被骂、继续改正。如此这般循环着,脆弱的小心肝,被骂呀骂呀,慢慢地就变得坚强了。

这种艰苦排练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强烈被美食安抚的需求。

国内这些乐手可以去桃花小筑、金雨楼胡吃海塞,那些吃不惯中餐的就比较苦逼了。

玛瑞安开的小店只提供简单的餐饭,西式美食大餐却不会做。伊莎倒是有这门手艺,可她没有义务为这些人服务。

幸好胡晓雯这个老板娘仁慈,给他们准备了一批味道甜美的水蜜桃做慰问品,才让他们度过这个难熬的时期。

“你说,我们是不是要在村里增加一家西餐厅?”

这一天,霍红霞歪着头问胡晓雯。这时她、霍红霞、田桂英三个人正在桃花小筑的办公室里边对账。

“你的魔手终于要伸向西餐了吗?”田桂英调侃的说道。

胡晓雯头也不抬的说:“是你老公的意思吗?”

霍红霞老公可是正经的蓝带烹饪学校毕业,还曾经担任过老师。

霍红霞挠了挠鼻尖,不太好意思的说:“他在云市办的学校上了正规,我就想反正他平常也没有什么事,不如在这边开个餐厅。”

“那挺好啊。”田桂英说,“不过你们俩的资金够了吧?没必要拉上我们。”

霍红霞闻言就更不好意思了:“可是咱们一直以来都是一块开餐厅的…”

胡晓雯抬头笑了笑:“我自己有其他的产业,桂英姐以后要想开办自己的事业也可以。我们是合作伙伴没错,却不代表有什么都必须拴在一起。”

霍红霞露出个笑:“嘿嘿,他要是在这边开个西餐厅,我们就可以经常在一块了。”

她的婚期定在秋天,本来就是大龄青年,要是婚后长期分居状态。霍红霞妈一定会押着她住在云市,直到她有了孩子才能放她再干自己的事业。

在老一辈人眼里,婚姻和孩子都是大事。

第255章

“不过,你们打算把西餐厅开在哪里?”胡晓雯问道。

桃花小筑的位置在村子里比较靠东的位置,连接村北和村南的那条主路两边经营饭馆的店铺很多。再来就是位于福禄街上的“街角”西式简餐店。

桃溪村的饭馆经营就是呈现这样的分布。

“还是在福禄街上吧。”关于这个霍红霞也思考的挺多,“今后福禄街要修建一个商业中心,这里的客流量并不会比主路那边差。而且西餐厅和一般小饭馆的定位也不同。”

胡晓雯赞同地说:“嗯,主要面对的是村里来的那些欧美国家的人,另外就是小资情调比较浓的白领阶层。”

随着蒙马利特交响乐团搬迁过来,桃溪村常驻人口增加了外国谱系人员,连商品结构也开始发生了改变。

以前福禄街上卖衣服的小店卖得都是中低档服装,流转速度慢,款式更是落后。现在也开始购入一些中高档的衣帽鞋包,流转速度变快,更是紧跟潮流都是当季度的新款。

原本只卖花卉、蔬菜种子的小店准备了一个保鲜柜,每隔几天进一批鲜花,卖得还特别的快。

原本只卖一些简单的西式蛋糕的点心店,现在也出售烤得蓬松柔软的面包。

这变化速度,让胡晓雯都惊叹。桃溪村的这些生意人,商业嗅觉算是彻底被锻炼出来了。

田桂英扭头问霍红霞:“你有什么中意的地方吗?”

霍红霞犹豫了一下,然后摇摇头:“现在的店面都不合适,不是结构不行,就是面积太小。”

现在福禄街临街的门脸,都是前边店铺后边住家。每个店面几十平米。对于想要好好装修一下开个西餐厅来说太小。

田桂英给她出了个主意:“这样吧,一会儿我给你一个电话。你找这家人谈谈,把他家的宅基地买下来,自己盖一个二层建筑。”

霍红霞又惊又喜:“他家宅基地在哪?”

胡晓雯也挺惊讶:“谁家的啊?怎么想着卖宅基地呢?”

福禄街上的宅基地面积比起长青区要小一百多平,就算是这样,也有不少人抢着要。

前边开了门脸,后边住家小是小点,却凭白多一个收入。没谁会愿意把这会下蛋的母鸡给卖掉。

“赵贵他亲戚家的一个小孩。”随后田桂英又笑:“也不算是小孩了,有二十五六了。他占了赵贵的光,得到的消息早,早回来一年在福禄街路东划分了一块宅基地。”

福禄街路东就是靠山的那一侧,路西则是农田。

“他怎么想的?竟然会想要把那么好的位置的宅基地给卖了。”胡晓雯不可思议的问。

田桂英说:“这人吧,分了宅基地没起房子就回省城面试了。现在在一家大企业工作,每个月工资上万。找了个对象一个单位的,俩人加一块一年二十多万。人家这不是工资挣得多嘛,就不在乎这店面的收入了。”

“主要是这人喜欢住楼,不喜欢住院落。说是一楼太潮湿,对关节不好。”田桂英摇摇头,这样挑剔的人在桃溪村是比较少见的,“还一个就是觉得每年冬天自己烧暖气,嫌弃太麻烦。宁愿住楼房交点取暖费。”

胡晓雯听得直眨眼。

“这家人现在就盼望这人能顺顺利利地和现在这个对象结婚,对这块地就不那么在意了。他家里边的人意思是把宅基地卖了,买一套银光小区的跃层。”

“其实把地基垫高,一楼一点都不潮湿。”胡晓雯说了一句。

霍红霞摆摆手:“你管他呢,他愿意卖正好!”

田桂英点头:“你们要是想要就赶紧行动。这是昨天我妈去串门听回来的消息,还没有别人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