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束也不喜欢这些贵胄子弟。这些人大多素餐尸位, 仅凭家族荫蔽就执掌大权, 又有几个有真本事?难得谢家出了个谢无疾,还早早与谢家断绝了关系!

想当初马束为了往上爬,的确曾极力笼络过这些人,他原本以为他有真才实学,只要有机会爬上高位,就能掌控大局。可如今他当真建功立业了,却发现终究是他太天真了……

真才实学又如何?这些人昨日看不起他, 今日看不起他, 明日仍旧看不起他!他们只把他当做一颗棋子, 这颗棋子好用, 他们就捏着鼻子继续用;若不好用, 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一脚踢开!没有人会让棋子反过头来控制棋局的。

方才出言指责他妄图贪墨军费的子弟见他脸色阴沉,迟迟不说话,不由得气焰愈发嚣张:“马将军被我说中心事,无话可说了么?”

马束环视四周。坐在韩如山身边的那群子弟们脸上的神色或是幸灾乐祸的, 或是不屑一顾的,或是冷漠的。根本没有人有站出来帮他说话的意图。就连柳惊风也不悦地转开了视线, 不想与他对视,急于撇清跟他的关系。

马束袖筒下的手不由捏紧了拳头。

片刻后,他强压下火气, 转向韩如山道:“陛下,莫须有之罪名臣不愿回应,也无须回应。臣方才所言皆是为了江山社稷,还请陛下仔细思量!”

韩如山有些心烦。他虽然知道那名子弟是在故意刁难马束,却也同样觉得马束主动请战有揽权之嫌。他谁也不想追究,只想让这件事尽快不了了之,以免最后难以收场。

局面僵持之际,座上忽然有人开了口:“陛下,今日诸位所言皆有道理。此事毕竟兹事体大,牵扯极广,难凭几句口舌之争定论。不妨改日请各部官员共聚协商,看若往徐州边境增兵,究竟利弊如何,再做决定。”

众人皆朝说话的人看了过去——正是卢清辉。

在大多人都对马束的提议不屑一顾的时候,卢清辉却是难得说了句公道话的人。

韩如山顿时颇为欢喜,道:“卢爱卿所言极是。那便改日召集各部官员再行商议吧。”

卢清辉此言不仅给马束解了围,也给了韩如山一个极好的台阶下韩如山本来就不欲理会此事,因此前几日才将马束所上奏折都搁到了一旁。如今一句改日再议,就与他搁置奏折一样,仍然是把此事搁置了。改日?改到何日?以后再说吧。

马束自讨了个没趣,还被人当众羞辱了一番,他亦知再坚持下去不会有好的结果。于是他深深看了在场众人一样,朝着韩如山行了个礼,转身离开了。

今日诗会的兴致已被扰了,再加上天色不早,于是没过多久,众人也就纷纷散了。

……

卢清辉出了宫城,他的马车早已在宫外候着了。他正欲上马车,忽听附近有人叫他:“卢尚书。”

卢清辉扭头一看,只见早已出宫的马束并没有离开,竟然还在拐角处站着。他微微一怔,停下脚步:“建武将军。”

马束道:“卢尚书,我的马车轮轴有些松动,车夫将车拉去修理了。不知可否麻烦卢尚书搭我一程?”

卢清辉心知马车坏了是假,马束有话想与他说是真。他暗暗叹了口气,道:“建武将军若不嫌弃,就请上车吧。”

马束面色一喜,走上前钻入马车,卢清辉紧随其后。两人放下车帘,很快,车夫驾着车缓缓上路了。

正如卢清辉所料,马束特意在此等候卢清辉,只是想与他私下说话罢了。方才马束将众子弟的反应看在眼中,似乎只有卢清辉是赞成他的。马束知道自己势单力薄,想要以一己之力说动韩如山和各大世家是不可能的,于是他转变了思路,打算逐一击破,先笼络了卢清辉,再让卢清辉帮他一起争取更多支持者。

于是马车上路以后,马束开口道:“素闻卢尚书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我早已十分钦佩。今日青竹池旁,多亏卢尚书仗义执言,否则,有些人胡搅蛮缠,我真是有理难言呐!”

卢清辉淡淡笑了笑,道:“建武将军过誉了。”

马束试探道:“卢尚书,我想与你说几句心里话。我相信以卢尚书之远见,也早有同感——如今天下局势动荡,外界虎狼辈出,我们却偏安江南,疏于练兵。长此以往,只怕难保平安啊!”

卢清辉不作声。

马束说的这些他能不知道吗?很多年前他就知道。他也曾上书建议过,尝试过改变,但是最后他的意见没被采纳,他也就不再做徒劳之功了。

因为他看得很清楚。陈国如今的局面,绝非一二日所成,也绝非一二人能撼动。须知江南土地富饶,又水系发达,乃是鱼米之乡。由于地产丰富,世家豪族们互相之间无需厮杀博弈,更乐意联姻互利。天长日久,世代相传,这些上流的豪族世家们合抱成了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共治江南。

好处自然是江南权贵团结凝聚,治安太平。坏处却是这棵大树的根扎得太牢太深了,每一根根须都互相纠结捆缚,难以挣脱。若无外敌时,陈国或许可以长治久安;可是江南之地又非遗世独立,怎可能不被外敌觊觎?注定长久不了的。

难道除了他们之外,没有人意识到长此以往,陈国国祚将难以延续吗?不,并非如此。只是牵扯的利益实在太多,谁也没有能力、没有动力去改变罢了。

陈国如今的太平安康,根本在于各股势力用了百年的时间达到了平衡而已。如果想要大刀阔斧地整改,这股平衡先会被打破,势必会伤筋动骨。谁也不愿看到这种局面,也怕自己是被伤的那根筋。于是只能富贵一日算一日,偷安一日算一日。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

片刻后,卢清辉道:“建武将军一腔热血,令人钦佩。只是形势错综复杂,非三言两语可道尽。卢某也不便多言。”

马束顿时有些急了:“卢尚书分明年纪尚轻,如何说话却像个龙钟老者?我听说前些年卢尚书也曾上书进言,卢尚书分明与我所见略同,如今又是有何顾虑才不便多言?”

卢清辉不由愣了愣。

马束急切的质问忽然让他想起数年前在成都府的时候,他也常常与徐瑜这般据理力争。他看不惯徐瑜做事拖泥带水,徐瑜却说他不懂为官之道。那时候的他势必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心性会被磨成如今这样。也想不到,当年四处和稀泥的徐瑜如今在蜀国竟然成为了独当一面的辅政大臣。

他和徐瑜之间缘何竟似互换了身份一般?答案他心里有,只是不足为外人道。

何况磨平他心性的也并不止是岁月和经历。当初在成都府时他孑然一人,了无牵挂,纵使成天与袁基录针锋相对也毫无顾忌。如今回到陈国,他全族上下皆在临安,卢家也是这棵大树之中的一条根系啊……

马束仍不死心:“卢尚书,我知道你是深明大义之人,这话我也只敢对你说。如今朝堂腐朽,真正的有识之士却无出头之日,若经年累月,必定江山难保!那谢家分明也出过谢无疾这般人物,缘何却留不住,拱手送给蜀国做了大将?还有入那位效力于梁国的田畴,不也是越州人?缘何没留在陈国,却去了梁国?还有……”

他话还没说完,卢清辉便平静地打断了他的话:“建武将军,你既如此不忿,何不索性效法谢无疾呢?”

马束一怔,脸色瞬间就变了。

卢清辉的这句话在他听来无疑是一句讥讽,或说一句试探。效法谢无疾?让他离开江南,前去投奔蜀国吗?他要是真敢接这句话,那就是叛国通敌之罪啊!

他原以为卢清辉是这些世家子弟里难得目光深远的异类,卢清辉手下的衙门也是少有任人唯贤的。他在卢清辉面前抱怨这些,本是希望卢清辉能撇开门第之见帮助他在朝中争取权势,然而卢清辉的冷漠让他发现是他过于自大了。

归根结底,卢清辉仍旧是个世家子,跟他无亲无故,帮他说几句话都算是天大的情分了,还能指望真心实意地帮他吗?

他心里气恼不已,暗自愤然道:如果陈国注定亡国,他没准还真会效法谢无疾呢!

当然,他心里这么想,也不敢在卢清辉面前这么说。他慷慨的情绪很快收敛,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卢尚书切莫误会,我绝无他意。我对陈朝的忠心日月可鉴。我只是见到我们江南儿郎投身敌营,心痛激愤,才会言语失当。还请卢尚书见谅。”

卢清辉脸上无甚表情,让他猜不透想法。

车厢内沉默下来,一路尴尬。直到马车停下,车夫在外喊道:“建武将军,府邸到了,请下车吧。”

马束拱手道:“今日多谢卢尚书。我告辞了。”他深深看了卢清辉一眼,转过身暗暗咬了咬牙,撩开车帘下车了。

卢清辉望着他的背影,若有所思。

马束一走,原先坐在车轼外的贴身书童钻进了车厢,抱怨道:“公子,那姓马的真讨厌。他就知道四处攀附,攀上了柳家还不够,如今又想来攀公子。我看他怕是连自己姓什么也忘了!”

卢清辉瞧了书童一眼。小书童今年不过十几岁,从小养在卢家。他祖上世代都在卢家为奴为仆,因为人机灵,卢清辉才将他留在身边做事。

这小书童生性其实颇为良善,路上遇到乞讨的,总愿意慷慨施舍。但他却会如此厌恶马束。

“我也不喜欢他的为人。”卢清辉摇头道,“但他若不是在这里,其实本可不必如此。”

小书童眨眨眼,不太听得懂卢清辉的话,但也不好意思多问。

过了一会儿,小书童有些担心地问道:“公子……方才他说的那些话是危言耸听吗?咱们当真变得不太平吗?”

卢清辉淡然道:“不是危言耸听。梁国存,陈国存;梁国灭,陈国灭。”

小书童震惊地瞪大眼睛。梁国原先不还是他们的敌国么?什么时候他们跟梁国绑在一块儿了?

而这么可怕的事,卢公子又为何能用这么淡定的语气说出来?他难道就不害怕吗……

276、第二百七十六章

此时邺都的皇城内, 陶北正在设宴款待陈国来的使者。

陶北暗中观察着一旁的柳江平, 见他从酒席开始后只吃了些菜, 酒水却沾得很少, 不由问道:“柳公子, 可是今日的酒菜不合你的胃口?”

柳江平忙道:“怎会?陶公费心准备,这酒菜佳肴样样都是极好的,尤其这酒回味甚甘。若不是怕喝醉了,我倒真想多喝几盅!”

陶北笑道:“那只管尽兴喝就是,喝醉了又何妨?倘若柳公子喜欢,到时候我让人装几车给柳公子一并送回江宁去。”

柳江平半开玩笑道:“这不是怕喝醉了,陶公给我灌**汤么?哈哈, 我可不喜欢醉了的滋味。”

陶北笑容一僵。他打的还真是这个主意, 巴不得把柳江平灌糊涂了, 没准自己能得些好处。然而他嘴上是不会承认的, 很快也哈哈大笑道:“柳公子说哪里的话!我这不是想尽地主之谊, 好生款待柳公子么?若柳公子在我这里若没有吃好喝好,传出去了,别人还以为是我陶北小器呢!”

柳江平道:“怎么会?我满意得很,多谢陶公的美意!”

两人相视一笑, 表面上一团和气,心里却各自腹诽。

此番柳江平来到邺都, 乃是奉命出使梁国,与陶北协商如何共同抗蜀的。虽说是共同抗蜀,但陈国不打算出兵, 只打算出钱。而且钱也不是白给,柳江平带来的人会与陶北协商一些政策与经商的条件,以便日后有机会从别的地方把钱赚回来。

然而陈国并不知道梁国在军费上究竟有多大的缺口,因此柳江平要先探探陶北的口风,看他们究竟需要多少钱,以决定这条件该怎么谈。

而此刻偏殿里,就有不少度支官员们正在加急核算账目,以便尽快给陶北和柳江平一个准确的答复。

珠算声、翻页声不绝于耳……

正殿上又奏罢两支乐曲,舞娘们行礼退下,一名度支官员悄悄上殿,来到陶北身旁,与陶北附耳说了几句。陶北听罢脸色一苦,点点头,又摇摇头,连声叹气。

柳江平注意到了这一幕,问道:“陶公,有结果了么?”

陶北舔了舔嘴唇,赔笑道:“柳公子,如今我们国库空虚,实乃危难之际。贵国肯出手相助,实在是雪中送炭啊!如此恩情……”

柳江平笑着打断道:“恭维的话不必说了,咱们还是赶紧说正事吧。这事儿越早定下来越好,不是么?”

陶北默了片刻,道:“希望贵国能慷慨解囊,襄助我国一万五千石谷。”

“噗!!”柳江平听到这个数字,顿时被自己的口水呛到了。饶是他做好了准备,也没想到竟会这么离谱!

“咳咳,咳……”柳江平不住咳嗽,他的侍从忙上前帮他拍背。陶北则坐在一旁神色尴尬。

好容易止住咳嗽,柳江平又好气又好笑:“陶公,粮食也是从地里收上来的,可不是白白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只能帮你们解燃眉之急,你总不能指望我们陈国替你养活你梁国的大军吧?”

一万五千石粮草,合十五万斗粮草!!这是个极为庞大的数字,即便是富饶的江南,国库一整年的收入也不过如此了!这叫柳江平如何能不惊诧生气?

陶北十分无奈:“不瞒柳公子,此诚燃眉之急。陶某绝无欺瞒之意啊。”

柳江平瞪大眼睛,一脸不可思议。

陶北道:“柳公子应该知道,梁国有军队三十万余众,军费耗用巨大。陶某已竭尽所能筹措军费,奈何收不抵支,实在难以维系啊!”

其实陶北此番确实是狮子大开口,有意把价钱喊高了,因为他也知道陈国主动找上门来与他联手,是因为陈国害怕梁国被蜀军剿灭,他们陈国也会唇亡齿寒,所以必然会鼎力相助。但是他的这番诉苦却是真情实感的。

如今鼎足天下的三国之中,梁国的兵马是最多的,有接近三十万人。按说梁国的实力也该是最强的,实则却并非如此。

梁国兵马众多,那是因为天下大乱时,中原先乱,各路人马纷纷起兵,打得昏天黑地。中原霸权在短短几年里几番易主,然而权力的更迭,并不每一次都是厮杀到底的。在这些年里,各路人马相互兼并、收降、吸纳、制衡……最终使得中原暂时平定,才有了梁国。

陶北登上霸主之位的同时,也接管了大量他的前任刘平留下的兵马。而这些兵马又有刘平从他的前任那里接手的……总之鱼龙混杂,怎一个乱字了得?

而这么庞大的兵马,虽然名义上归他这个梁国大将军管辖,实际上他真能差遣得动的部队并不多。就说先前上官贤在蒲州被困,陶北给多支军队下达了前往蒲州解围的命令,但是那些军队要么推诿拖延、回避战事,要么趁机诉苦哭穷,非要陶北先下发一大笔钱粮来才肯出兵。结果就是嫡系军队被牵制住了无法调遣,那些非嫡系的军队又调遣不动,这才导致了四个月后孤军奋战的上官贤被蜀军生擒。

至于陶北为什么不遣散那些不听话的大军?他倒是有这心思,可他上位的时间还不久,为了坐稳自己的位置,他岂敢轻举妄动?他原想着等自己坐稳了位置,再慢慢除掉这些异己,奈何敌人不给他时间和机会啊!

而且由于军队裁撤不掉,为了加强自己的权柄,他还不得不继续招兵扩军,强化自己嫡系的势力,这更导致了梁国的军队尾大不掉。

陶北已经想尽办法筹措军粮了,屯田、加税、借贷……就连先前剪除上官贤当与之事,他也有意牵连了许多人下水,也是为了趁机收缴一些豪强大户的家产,以充作军资。就这样,他仍然维系得极为艰难。

如今河南这一丢,投敌的军队事小,损失了梁国最肥沃的土地事大。梁国朝廷的周转变得愈发困难了……

自古便有人将军队称作貔貅,称其有镇守平安、开运避邪之能。但貔貅同时也是可怕的吞金兽,以八方之财为食,吞万物而不泻。这一点,陶北实在深有感悟。

柳江平对于陶北的狮子大开口极为不满,但是现在陈国确实无法放任梁国陷入混乱,于是他也只能跟陶北讨价还价,以便协商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来。

经过好一番交锋,最后双方勉强达成了一致——陈国可以援助梁国谷物一万石。为此,梁国需要在多项国策上给予陈国相应的好处。不过这些国策的详细内容便需要由双方的官员们坐下慢慢协商了,并非柳江平与陶北在宴席之间可以商定。

而除了那些国策之外,陈国为梁国资助粮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

柳江平将信将疑地问道:“陶公,你当真有把握击退蜀军,收复河南吗?”

陶北面如寒霜,掷地有声道:“收复河南关乎我大梁国运,不用柳公子说,我梁国上下都会竭尽所能!”

柳江平见他语气坚定,似乎胸有成竹,不由放心了许多。

陈国向梁国资助军费,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陶北许诺得到了这笔军费以后,梁**队会立刻击退蜀军,收服河南!

须知陈国的权贵们之所以惊慌失措,正是因为蜀军节节胜利,先取长沙,又取河南,眼瞅着马上都要打到江南来了,这能不慌吗?而陶北只有夺回了河南,才能继续跟蜀军势均力敌,才能让陈国继续维持目前的局面。所以陈国才愿意出钱让梁国收复他们的疆土。

可陶北虽然做出了许诺,他实际上真有收复河南的把握吗?——柳江平不知,陶北固然有这个心,把握却实在谈不上。

陶北之所以如此信誓旦旦地承诺,一来是因为他必须得到陈国的资助,否则他就连今年都过不了;二来,对于收复河南这件事,他有许多文章可做。

梁国那些庞大的、混乱的、非嫡系的军队,对他来说非但没有好处,还成为了随时会将他拖死的累赘。他早就想除掉这些军队,但如果简单粗暴地将几万人的大军遣散,那这些士卒们一定造反的。而如果要自己动手剿灭这些人,一来难以下手,二来仍然有逼反的可能。所以处理这些军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死在战场上。

之前陶北就三番四次想要调集这些军队去作战,但那些贪生怕死的军队总是以粮饷不足为由拒战。现在粮饷有了,又有了与陈国的盟约,这些军队再想拒战可就难了。为了领取粮饷,他们势必得向河南进发。

陶北也知道这些军队虽然人数多,但战斗力并不强,对于他们能否击退蜀军。陶北没有信心。但没关系,无论最后谁胜谁负,对陶北来说都是好事。蜀军胜了,便是他借蜀军的手除掉了异己,同时对蜀军也造成了一定的消耗;若这些乌合之众击退了蜀军,帮他收复了河南,那就更好了,他们挽救了梁国的国运啊!

这样稳赚不赔的买卖,陶北当然不可能错过。

两人达成了一致,天色也已经不早,余下的详细将由双方官员一起商定,于是陶北便命人将柳江平送回去休息了。

……

……

暝色四合,夜风渐起。

一更天,暮鼓敲响,城门关闭,城里的百姓回到住处,关上房门,开始宵禁;二更天,天色昏黑,除却城楼、宫墙等处有守军的火光照耀,其余地方皆已伸手不见五指;三更天,云雾散去,星河闪耀,万籁俱寂;四更天,玉轮西沉,天星黯淡;五更天,天际吐白,鸟雀始鸣,万物苏醒。

一些房屋已打开了门窗,然而还未到解禁时分,城内的街道上仍然空无一人。

城楼上站了一夜岗的守军们哈气连连,掐指算着还要多久才能换岗,忽然间,安静了一宿的平原上响起了马蹄声。

守兵们被蹄声惊动,纷纷向城楼下望去。只见一人骑马逆着晨光而来,红光中一团黑色剪影,谁也看不清那是什么人。

“什么人过来了?”

“不知道……还没到解除宵禁的时候,先扣下他再说。”

不多时,那单骑驰近,在城楼下勒停了马。

“来者何人?!速速下马!”守城的士兵高声质问。他们生怕来者不善,弓兵们甚至架起了弓,随时准备放箭。

城楼下的人不语,也不下马,只怔怔地望着高大的城门出神。

负责守城的军官站在上方观察了片刻,见那人身上不像有武器,也不像来刺探情报的探子,于是下令道:“出城去把他扣下。”

很快,城楼的偏门打开,一队持刀的士兵冲了出去,将那骑在马上的人团团围住。

“你是何人?可有通牒?缘何半夜行路?还不速速下马!”一名士兵再次大声质问。

直到凑近了众人才发现,骑在马上的是个消瘦的男子。他的脸颊和眼窝深深凹陷,仿佛逃难而来的灾民。可他身形挺拔,又似习武之人。更何况马乃稀罕之物,若是普通百姓,哪里弄得到这样的好马?

面对士兵的质问,那男子只是缓缓环视四周,动了动嘴唇,似想说什么,却依然没有开口。

双方僵持片刻,士兵们失去了耐心,正要上前强行将人拿下,忽然有一人不可思议地开口:“你是……上官……将军?”

众人顿时愣住。

这梁国除了上官贤之外,没有第二个上官将军。而上官贤在常驻河南前,也曾在邺都待过一段时间,主持过一些军中大事,因此颇有几个士兵见过他。只是方才有些人只觉得此人眼熟,却想不起他是谁,被人这一提醒,认出他的人才多了起来。

众人顿时哗然!

——还真是上官贤!!他从前强壮魁梧,如今却骨瘦如柴,从前的精气神也似被人抽空了一般,这才导致人们没有第一时间认出他来。

这下守城的士兵全都傻了。不是说上官贤已经被蜀军俘虏了吗?缘何又回来了?!而且他怎么变成了这幅样子?现在该怎么办??

按说违反了宵禁,且又是已经投敌的将领,士兵们应该立刻把他抓起来才是。可上官贤声名犹在,士兵们犹犹豫豫,竟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将他拽下马。

守城的军官也不知如何是好,忙朝边上一名小卒下令道:“快,快去通知大将军,说上官将军回来了!”

那小卒连连点头,撒腿朝着内城的方向冲去。

上官贤仍站在城楼下,将他围起来的人越来越多,城墙上探出的脑袋也越来越多,人们争先恐后地观察他,议论他。

而他一语不发,垂下眼望着地面,安静地等待……

277、第两百七十七章

一整晚, 陶北都没有睡着。他与柳江平谈妥了陈国资助的军粮数目, 便立刻构想起要如何出兵河南的安排来。

由于彻夜无眠, 早上天尚未明, 陶北已干躺不下去了。他索性起身点了蜡烛, 来在桌边写起了军事布置。

而让他想了一整晚,想到失眠的便是应该安排谁担任此次出征河南的主将。

虽然说最终结果无论是胜是负,他都可以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随便派遣将领。恰恰相反,他需要指派一个绝对忠心、且经验丰富的老将才行!因为这场仗会非常难打,一来他要尽可能地消耗蜀军,哪怕最后让蜀军赢了, 也一定是惨胜, 绝不能让蜀军胜得太轻松;二来, 他也不能让被派遣出去的军队发现他的本意就是让那些人去送死, 否则引起前线哗变, 后果将不堪设想!

要打出这样两败俱伤的局面,还要让士卒们乖乖听令行事,庸才将领是绝对做不到的。必须是能征善战的老将才行。

而在陶北手下,既忠诚, 又能干,还拥有足够威信可以调遣不同军队的将军根本没有那么多, 上官贤出事后,就只剩下高洪、田畴两人了。现在这两人正分别为他驻守着冀州、徐州两大门户,若贸然将他们调回, 又可能造成许多隐患……至于其他的将领,或是忠诚不够,或是能力不足,总有不合适的地方。

陶北想得头都疼了,在纸上写了七八个名字,又纷纷划掉,最终也没能定出一个让他满意的人选来。

“啪!”

他想得急火攻心,猛地将笔往笔架山一拍,烦躁地倒回椅子上。

“唉……要是上官贤还在该多好……”

陶北想到上官贤,心口不由一阵绞痛。河南本就是上官贤管辖的地方,无论是忠心、能力、威望,上官贤分明都是这次战事最好的人选。可他却再也回不来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陶北仍在椅子上呆坐着,外面天光渐渐亮了。忽然,院子里响起匆忙的脚步声。紧接着,外面传来了敲门声。

“陶公,”屋外的人小声问道,“陶公醒了么?”

陶北以为是侍候他洗漱的人来了,便将桌上涂得乱七八糟的纸揉成一团:“醒了。现在什么时辰了?”

“快卯时了。”屋外的人犹犹豫豫道,“陶公,陈校尉在府外求见,说有要事需立刻禀明陶公……”

“陈校尉?陈钰?”

“是。”

陶北不由心生疑惑。陈钰是负责城门防务的校尉军官,这一大清早的,有什么事需要亲自跑到府上来找他?过会儿就是早朝了,不能等到早朝上说?难道……是出了什么大事?!

陶北神色一凛,也顾不上自己尚未洗漱打点了,立刻道:“把人带进来吧!”

不多时,陈钰被人带入屋中。

府里的侍者正在为陶北梳理发髻,陈钰来到屏风外,隔着屏风向陶北行礼:“大将军。”

陶北道:“你有何事禀报?”

陈钰舔舔嘴唇,胆战心惊地开口:“下官方才收到东城门的上报,说丑时三刻,有一人骑马来到东城门外。经守城士兵辨认,来者极有可能是……可能是……是上官将……上官贤……”

他越说声音越清,说到上官贤几个字时,已轻如蚊叫。

隔着屏风,他看不到陶北的表情,但他可以想象,这件事对陶北来说一定不是个好消息……

屋内一阵静谧,陶北似乎没有任何反应,倒是梳头的声音停下了。

陈钰忐忑不安,疑心陶北是不是没听见他说的话,正在考虑要不要再说一遍。忽然“砰”的一声巨响,木制屏风被人狠狠扫到了墙上!

陈钰吓了一跳,一屁股跌坐在地。仍披头散发的陶北扑上来,一把揪住他的衣襟:“你说什么??东城门外发现了什么人??”

陈钰被陶北那吃人般的表情吓得舌头打结,磕磕巴巴道:“是上、上官贤……”

“你确定???”

“下、下官确、确定……”

“你亲眼认过了???”

“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