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没什么……”陆甲其实想说卢清辉比当年在成都时成熟了不少。当年卢清辉人并不坏,只是气性太大,性子太倔,为此得罪了不少人,导致他即使他贵为少尹也吃了很多亏。不过这不算什么好话,因此陆甲也就不说了。

实则陆甲不知,在卢清辉还没有离开成都的时候,当他看见朱瑙处斩了袁基录时,他对朱瑙的看法就已然有些变化了。只是当年一来他拉不下脸面,二来蜀地大乱,朱瑙篡权上位,并未得到朝廷的认可,他也无法与朱瑙为伍,这才离开了成都。

而这么多年天下风起云涌,卢清辉都看在眼里。朱瑙为人如何,能耐如何,名声如何,他都看得清清楚楚。倘若天下只有一个朱瑙,他或许还没有那么深的感慨。可他身在江南,眼看着陈国的皇帝是什么模样,隔壁的梁国又是什么人在掌权,他纵使想亏心地说一句朱瑙算不上明君都不好意思说出口。正所谓人比人,气死人,便是如此了。

不过即便如此,卢清辉的心里也很纠结。

他愿意看到朱瑙统一天下恢复朝纲,但陈国的权贵们显然不可能乖乖配合。而他身为江南人,也不愿做吃里扒外的事,更不想看到自己的故土陷入战火。所以直到如今,他还是尽心力地为着陈国办事,旁的他无能为力,至少做好他自己的事。

卢清辉忽然想到了什么,问道:“对了。你们当真已收降了马束,还是故意放出风声,挑拨离间呢?”

陆甲愣了愣,摇头道:“这我可真不知道。我是文官,战场上的事我不清楚。”

卢清辉看他神色茫然,料想他说的也是实话。

“好吧……”他又问道,“那蜀帝找你来,有何目的?——我先与你直说,两面三刀,背信弃义的事我做不了。你若有此打算,就趁早离开吧。”

陆甲听了这话又是一怔,旋即不由喜出望外!卢清辉拒绝两面三刀,不会为蜀军做传递假消息迷惑陈朝的事,但他这话的潜台词却是在说,他并不反感蜀国,也愿意为朱瑙做其他不违背他原则的事!

陆甲忙道:“卢公放心!卢公的为人我与陛下都清楚,绝不会让卢公做任何违心之事的!”

卢清辉道:“那你们想要我做什么?”

陆甲道:“卢公,如今天下疲敝,民生困苦,陛下已不愿再穷兵黩武,只想尽快恢复江山社稷。据我所知,陈国境内亦有不少厌战主和之人,只是他们各自为伍,且心怀顾忌,不愿发声。倘若卢公能代为说项引荐……”

卢清辉顿时明白了。江南的豪强权贵们确实主张并不相同,有些人是愿意尽快投诚的,有些人则想抗争到最后一刻,有些人则左右摇摆,观望风向。目前最大的两个世家是谢家和柳家,他们不愿轻易投降,而其他世家的力量比不上他们,也就顺势而为了。

蜀人在江南缺少说得上话的人,因此希望由他出面,笼络凝聚所有主和派的势力,或许能形成一股压到以谢家柳家为首的主战派的力量。

卢清辉沉默了片刻,低声道:“如此能使江南和平收复么……”

陆甲郑重道:“这亦是陛下的希望。”

卢清辉又默然良久,长叹道:“我明白了……待我考虑几日,我会给你答复的。”

302、第三百零二章

汉中。

朱瑙正坐在殿上批阅奏折, 一名宫人小步跑了进来, 通报道:“陛下, 徐丞相来了。”

“哦?”朱瑙搁下笔, “请他进来。”

很快, 徐瑜走上殿来,手里拿着一份名单,上前递给朱瑙:“陛下,这是最近几日谈妥的人。”

朱瑙从他手上接过名单,看了起来。

他回到汉中后,立刻筹备起迁都的事来。迁都并不是一件小事,需要说服大量官员和大量势力一起随都城搬迁, 而人们大多是不愿离开故土的。当地豪强大族往往也不愿都城从自己的家乡迁走, 这意味着他们将远离权力的核心, 因此他们也会施加诸多阻力。

好在汉中本身不是龙气所在之地, 想当初朱瑙把都城从成都迁出来的时候, 他本可以在汉中和关中之间做选择。关中也是几朝古都,按理说更适合做都城,但他却选择了汉中,用的是汉中离蜀更近的缘由, 实则也是给自己留好了一条后路。

如今想要离开汉中,他们遭受的阻力就比从关中离开要小得多了。人人都知道汉中不适合当天下的心脏, 只是个临时的都城而已,所以从一开始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且当地的豪族势力远比关中要小得多,摆平起来也更容易。

再加上徐瑜为人八面玲珑, 最擅长平衡各方势力,一些难解决的势力就派徐瑜亲自出马,他总能想到办法说服。现在,他们已经和朝中最重要的官员、势力们谈妥了。迁都大事至此已没多大阻力,接下来的便是许多细节与杂务了。

朱瑙看完名单,赞扬道:“爱卿辛苦了,又为朕解决了一桩烦心事。”

徐瑜忙道:“都是臣该做的。”

朱瑙笑了笑。蜀国能有今日,除却他本人外,就属徐瑜居功至伟,一直为他将后方操持得井井有条。更重要的是,徐瑜从不居功自傲,一直脚踏实地地做事。否则他大权在握,但凡有不臣之心,都会给朱瑙造成巨大的麻烦。

朱瑙道:“徐丞相,这些年多亏有你在。”

徐瑜没想到朱瑙会忽然说这样的话,顿时有些无措。他受宠若惊道:“这……陛下……臣……”

片刻后,他镇定下来,先是付之一哂,又郑重道:“臣所立不过尺寸之功。能得陛下提携,是臣三生修来的福分。”

在跟随朱瑙之前,他早已在官场摸爬滚打十数年,是靠着自己的本事一步步从底下爬到成都府少尹的位置上。正是那十几年的经历,让他明白朱瑙是多难得明君英主,也让他明白,他今日所拥有的一切皆是拜朱瑙所赐。若不是朱瑙给了他这样好的一个局面,他在汉中又怎能如此顺风顺水呢?

朱瑙不再多言。对于徐瑜,他已无需用言语表达,他所给的绝对的信任和足够的权力已经说明了一切。

片刻后,朱瑙道:“汉中这里余下的事就麻烦爱卿继续操持了。”

徐瑜奇道:“陛下是急着要回河南去了吗?”

朱瑙摇头:“去河南前,我想先回蜀中一趟。”

徐瑜不由一怔。自从朱瑙出蜀南征北战后,就极少回蜀了。后来他称帝定都汉中,他更是没再回去过一次,迄今也有好几年了。这几年里,他只能通过书信与蜀中的那些人遥相交流,一直没机会见面。

片刻后,徐瑜道:“是,臣明白了。余下的事臣定会竭力操持,不负陛下所托!”

在汉中又待了几日,把所有大事处理完,朱瑙便带着禁卫军出发,向阔别已久的成都去了。

……

……

成都校场上,数千名士卒整整齐齐地排成方阵站立着。太阳高照,烤得每个人都汗津津的。不少人已有倦态,可他们仍站直了身体,仰头看着站在高台上的虞长明,等待虞长明的命令。

虞长明居高而下地审视着大军,过了良久,终于缓慢地、高声地开口:“我近日接到消息……”

全场鸦雀无声,等着他的后话。什么消息要把全军集结起来?莫不是又要开战了吧?

虞长明却故意吊人胃口似的,又过了好一阵才一字一顿道:“陛下——即将回蜀!一个月后将,陛下就会到达成都!”

全场仍旧安静,人们的脸上露出震惊的表情。很快,人群出现骚|动。紧接着,像是一盆水泼进了滚烫的油锅里,人群开始欢呼沸腾!

“陛下、陛下要回蜀了?!”

“太好了,太好了!!”

“陛下已经多少年没回来过了,终于要来了!!”

“他会来看我们吗?会吗会吗会吗?”

“会的吧,一定会的吧!咱们可是陛下的乡亲,是陛下的亲兵啊!”

“啊啊啊啊太好了,咱们也能看见陛下了!”

虞长明望着下方欢呼的人群,不由绽开一个笑容。朱瑙已经出蜀很多年了,蜀中百姓对他的爱戴却依然不减当年。可见他当初有多得人心。

过了一会儿,虞长明做了个制止的手势,然而大军还沉浸在喜悦中,一直安静不下来。于是传令兵连忙敲起了鼓,数声鼓响后,人群终于渐渐恢复秩序。

虞长明高声道:“陛下回来后,将会视察全军。这一个月里,我们必须要加紧训练,让陛下好好看看我等风范!”

“噢噢!!!”人群再度欢呼起来。他们还真有机会亲眼看到陛下了!!

原本炎热的天气给士兵们带来的烦躁和倦怠一扫而空,每个人都变得精神振奋。

为了能在朱瑙面前表现出最好的一面,军队很快在虞长明的指挥下,开始了新一轮的训练。

=====

一个月后。

朱瑙坐在马车里,连日的赶路让他有些疲惫,他在车里睡了一觉。车身忽然颠簸了一下,将他震醒过来。他挪到车窗边,撩起车帘,看着车窗外的景象。

“公子。”惊蛰骑着马来到车窗边,控制马速,与马车同时前进。

朱瑙认得这里的路,道:“还有七八里路就能到成都了吧?”

惊蛰点头:“是啊,今天太阳落山前应该能赶到。”

两人正说着话,忽然一名负责路情的禁军从前方打马跑了回来。

“程将军!”他驰到马车边,见朱瑙也在,忙向朱瑙行礼,“陛下。”

朱瑙问道:“怎么了?”

那禁军道:“陛下,程将军,前方约一里外发现大量人马聚集,卑职已命令手下去前方查探情况了。”

朱瑙与程惊蛰对视了一眼。

程惊蛰道:“让队伍放慢前行的速度,查明前方情况后立刻向我禀报。”

“是!”

没过多久,被派出去打探情况的人回来了,还带回来了一名成都的守军。

“陛下,是城里的百姓听闻陛下回蜀,都出城来迎接了。人太多了,所以排了好几里地。”

朱瑙和惊蛰失笑。

惊蛰道:“这么多人,也不知成都的守军有没有足够的人手维持秩序……让陛下的车驾再走慢点,我先带兵过去主持秩序。”

朱瑙点了点头,惊蛰便先带兵往前方去了。

马车又慢慢走了一阵,果不其然,大路两旁人群熙熙攘攘,全是闻讯出来迎接朱瑙的百姓。男女老少齐聚,当看见朱瑙的车辇靠近,欢呼声震得城楼都在颤抖。

“陛下!!”

“陛下万岁!!”

“啊啊啊啊陛下!!”

朱瑙称帝以后还是第一次回蜀,也没想到成都的百姓竟会比从前更加热情。他原本想从马车里出来,倒是惊蛰等人被吓坏了,就怕老百姓们看见他本人变得更加热情,连军队都控制不住,于是赶紧又把他劝回车里去了。

城门也让不断往外涌的百姓给堵住了,军队花了好一番力气,终于恢复秩序清出道路,让朱瑙有惊无险地进城去了。

在城里停留了三日,朱瑙了解了一下这些年蜀中的民情,确认官员并无虚报,蜀地一切安好,百姓安居乐业,各大工坊也欣欣向荣。第四天,朱瑙才出了城,向不远处的军队驻地赶去。

……

军队的纪律远比百姓要好,虽然也早就听说了朱瑙今日要来视察的消息,军队并没有发生争先恐后夹道相迎的事。

当朱瑙的车骑来到军营附近,远远的便看见一队人马站在路上相迎,为首之人骑在高头大马上,英姿飒爽。

直到圣驾接近,那人才从马上跳下来,跪地行礼,朗声道:“末将虞长明,在此恭迎圣驾!”

他身后的士兵随着他的动作齐齐下跪,山呼道:“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呼声地动山摇。

朱瑙从马车上下来,向前走去。他径直走到虞长明的面前,亲手扶起了虞长明,又眺望众兵,高声道:“诸位将士请起!”

众人再次齐声道:“谢陛下!”动作齐整地起身立正,千人如一,蔚为壮观。

朱瑙与虞长明已多年未见,两人对视片刻,尽付一笑。

虞长明道:“将士们勤加训练了一个月,就为了今日能在你面前表现一番。进去看看吧。”

朱瑙笑道:“进去吧!”

303、第三百零三章

校场上, 数千大军早已排列整齐。当虞长明带着朱瑙出现在高台上, 每个士兵脸上的表情都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他们站得如松般笔挺, 直到司礼官员高声宣布“见礼”, 众人才齐刷刷地下跪行礼, 高呼陛下万安!

朱瑙站在高台上,将大军的队列尽收眼底,笑意不住地加深。

这些都是他们蜀中的大好儿郎啊……

当虞长明开始指挥,训练有素的士兵们立刻跟随指令开始跑动起来。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完全做到了令行禁止。这架势若让敌人看到了,只怕当下便要闻风丧胆,军心溃散了。

一通演练之后, 虞长明不无炫耀地向朱瑙问道:“陛下, 我军将士如何?”

“气吞河山, 锐不可当。有如此将士, 才使蜀境这些年来太平昌盛。”朱瑙停顿了片刻, 望向虞长明,“虞将军,这些年辛苦你了。”

朱瑙称帝后率先封的四征将军里第一位便是虞长明。不仅仅是因为虞长明跟他起兵最早,资历最深, 而是因为虞长明对于蜀国确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蜀府是朱瑙发家之地,虞长明虽然不曾出蜀征战, 但这些年正是有他在,才使西南的异族和蜀中的盗匪流寇不敢作乱,使蜀地能一直太平。但凡蜀地陷入混乱, 朱瑙的处境就会与陶北相仿,而无法成就今日霸业。

不仅如此,虞长明也为朱瑙练出了大量兵马,这些年若非靠着蜀地输出的军队与军粮,朱瑙亦无法在外施展拳脚。

更难得的是,虞长明与徐瑜一样,纵使朱瑙常年在外,也从无不臣之心。军队毕竟是虞长明带出来的,朱瑙回蜀后仍然能够深受士卒的爱戴,除却他自己得民心之外,虞长明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是虞长明始终让军队效忠于朱瑙,铭记朱瑙的恩德。若不然,蜀军也不会如此忠心勇武。

视察完大军后,朱瑙和虞长明回到了军营。

进屋入座,虞长明命人奉上茶点后,率先开口:“陛下怎突然回来了?”

朱瑙道:“我准备往河南迁都,迁都以后回来的机会就更少了。因此趁这机会回来看一眼。”

虞长明沉默。片刻后,他轻轻叹了口气,低声道:“时间过得可真快。没想到陛下能走得这么远……”

迁都河南这件事让他颇为失落。去了河南,就离蜀更远了,朱瑙确实更少有机会回来了。可他也知道,如今朱瑙早已不是成都府尹,而是皇帝了。蜀地固然富饶美丽,可却是个四塞之地。想要做好天下之主,不可能停留在这里。

朱瑙没有说什么,亲手为他斟了一杯茶。

虞长明问道:“陈国那里形势如何?我听说最近徐州被陈国的军队占领了。”

朱瑙道:“嗯。我们握有荆州,徐州倒也不那么要紧。我希望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怕还要等一段时日形势方能明了。”

虞长明听朱瑙话语,似乎已有几分把握,顿时既欢喜,又有几分复杂。从太平年月到乱世是变化,从乱世到天下太平亦是变化。人在面对变化时,难免有些不适。

朱瑙似也明白他的心情,只缓缓喝茶,屋中又是一阵沉默。

最终还是虞长明先道:“你此番回来,除却看看蜀中的形势,应当还有别的事吧。”

朱瑙道:“是啊,我有事要同你商量。我想从明年起,就不再招募新兵了。”

虞长明点了点头:“如今梁国已灭,只剩下江南,战事不会那么频繁,确实没有必要再招募新兵。”

不等朱瑙开口,他又道:“如今蜀中的军队加上这些年你在外面收编的人马,也该有几十万人了。待江南平定后,是要裁军减税,与民休息了。”

当初朱瑙刚上任的时候便给蜀中百姓减过税,那时苛捐杂税太多了,他一口气减掉不少。不过随着后来战事频仍,兵马增多,税又逐渐加上了不少。好在他还有其他筹取军费的手段,才没使百姓不堪重负,却也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虞长明坦坦荡荡地主动提起了裁军的事,就像朱瑙坦坦荡荡独身一人走进他的营地一般。

朱瑙望着他道:“长明兄,你最明白。”

“是,我明白……”虞长明抿了抿唇,神色却并不轻松。裁军终究没有募兵那样简单,除了他自己手中的权柄将被大大削弱之外,他手下还有太多人的利益也将受损,必定会遇到不小的阻力。

虞长明深深吸了口气,又缓缓吐出。他郑重道:“我都明白,我会做好准备的……但我有个不情之请。”

“你说。”

“我希望等你准备裁军时,先从外面开始,最后再轮到我。”

最后一个裁军,意味着当天下各路兵马都开始减少的时候,唯有虞长明手里的人马最多,势力最强。倘若没有君主绝对的信任,谁也不敢把这项权利交给一位大将。

朱瑙没有立刻作答。屋子里异常的安静,唯有屋外的水漏缓缓滴着水。滴答……滴答……显得时间格外漫长。

朱瑙逐渐敛了笑意,认真地看着虞长明,缓缓道:“当初你是第一个为我募兵的。你手里的蜀军,我们蜀中的大好儿郎,才是江山稳固的保证。待要裁军时,你,当然会是最后一个。”

水漏声仿佛忽然变得轻快了。

虞长明脸上绽起一个笑意,道:“多谢。”

朱瑙但笑摊手:“纵使你不说,我本也是这么打算的。”

虞长明之所以提出这个不情之请,除却难免有为自己手下考虑的私心外,也是为了安抚蜀地的军民。纵使朱瑙要离开蜀境,定都河南,可他对蜀中百姓而言、蜀中百姓对他而言,仍是有情分的。

况且,虞长明手中的兵马也是朱瑙的子弟兵。这支人马留到最后,有他们在,其他的军队才不敢轻举妄动。发生乱局时,他们才有能力收拾。

虞长明举杯,以茶代酒,与朱瑙碰杯,一饮而下!

视察完军情,朱瑙又与虞长明促膝长谈了两日。两日后,他离开了成都,往东进发。

……

……

见过虞长明,朱瑙并没有出蜀,而是又去见了卫玥。

这些年虞长明驻守蜀中,卫玥则驻守巴中。与虞长明一样,他对蜀国后方的稳固有不小的功劳。

卫玥的兵马不如虞长明多,朱瑙给他招募兵马的权力有限,有不少兵是虞长明练好以后再给他送去的。不过卫玥由于才能特殊,他亦为朱瑙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像他的特勤营就为朱瑙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

为了避免沿路官府劳民伤财、耽误农事,朱瑙离开成都后便不再声张,他一路低调地来到巴中。他没有去卫玥的军营,只提前命人给卫玥送了信。卫玥接到信后,连忙带了几名亲随出来接驾。

郊外,朱瑙的车马来到一座亭前,卫玥带着几人早已在亭中候着了。

看见朱瑙从马车上走下来,卫玥两眼一亮,满脸堆起灿烂的笑容,忍住了失礼的冲动,率领手下毕恭毕敬地向朱瑙行了个大礼:“末将叩见陛下,恭祝陛下万安!”

朱瑙上前扶起卫玥:“我让你低调前来,便是不想声张。若让附近的官员知晓我来此,免不了要纠缠一番。”

卫玥起身,上下打量着朱瑙,忍不住嘿嘿直笑。

朱瑙道:“你笑什么?”

卫玥挠了挠头头:“你当了皇帝……好像和从前看起来也没什么区别。”

说完意识到自己的失礼,忙又一本正经地补充道:“末将是说,陛下看起来还是这么英姿飒爽,风度翩翩!”

朱瑙好笑道:“你做了将军,也仍与从前一样。”

“这陛下可有所不知,”卫玥挺直腰板,骄傲道,“我如今在手下面前可威风着呢!”

卫玥到底也是统帅万人的将军了,若无一套服众的手段,自然坐不稳这位置。只是到了朱瑙面前,他又如何摆的起架子?不知不觉间,便回到了从前的模样。

朱瑙道:“进城找个地方坐下说吧。”

众人进了附近的城池,找了间生意热闹的茶馆,朱瑙和卫玥入雅间坐定,其余卫兵则在雅间外和茶楼附近守卫。

卫玥打量着茶馆,忍不住想起当初他第一次见到朱瑙时,便是在茶馆里。那时他还是个无家可归的盗匪,带着一群流寇四处偷盗,若非不幸被惊蛰捉住,他也不会落到朱瑙手里。那是他还以为见了官自己就死定了,谁料想他非但活了下来,还活成了这副模样。

他看了看站在门口的惊蛰,又看了眼对面的朱瑙,心中不由感慨万千。

“老大……”他问道,“我记得你从前最喜欢茶馆,你到中原以后,还常去逛茶馆吗?”

朱瑙摇头道:“年景不好,没多少机会。”

卫玥笑道:“哎,年景也快好起来了……”

他停顿片刻,问道:“你特意到巴中来一趟,是有事找我么?”

朱瑙端起茶盏抿了口茶,开门见山道:“我来是想告诉你。待我收复江南后,便要着手裁军了。”

卫玥端茶的手顿时僵在半空中。他似乎有些吃惊,却又似乎在意料之中,神色颇为复杂。

过了好一会儿,他几番张嘴又闭上,终于纠结地问道:“要裁多少?”

朱瑙道:“会用几年慢慢来,最后留下四分之一足矣。”

卫玥登时倒抽一口凉气。只留四分之一!

历朝历代都是募兵容易裁军难,数十万的普通士卒要解除军籍回乡务农,若不能妥善安置,必出大乱;而比士卒更难安置的则是各级军官。军队一解散,军官们的权力与地位自然也就随之消失了。这其中有不少立下过功绩的人,他们一旦失权,难免会产生愤恨,认为君主卸磨杀驴。

卫玥的手下有一大批亲信,他们与卫玥情义深厚,一旦裁到他们头上,卫玥也不知该如何安置他们,更不知该如何向他们交代。莫说他人,纵使卫玥自己,又何尝舍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