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情只在官夫人之间流传,并未在京里传开。

秦夫人听说时,冷冷撇了撇嘴。

她就说呢,哪怕永王妃一开始想相看的是顾云锦,在亲眼看到这姑娘动手之后,肯定不会再选了。

顾云锦想进王府,根本是不可能的。

秦夫人想以此再去指点单氏几句,可想了想又作罢了,毕竟,单氏从未说过顾云锦和永王府有瓜葛,那些都是流言传出去的。

不曾想,秦夫人当了回明白人,却也有不少糊涂的。

念夏从外头回来,气得脸都涨红了,她不好去顾云锦跟前讲,就拉着抚冬抱怨了一通。

“说我们姑娘粗鄙,又爱打人,肯定嫁不出去,还说什么之前打豫二爷,满京城的看热闹,没几个人站出来说姑娘做错了,让姑娘变本加厉,以为打人是好事…”念夏越说越气,“真想撕了那些人的嘴!”

抚冬也气得不行,低声骂了一通,才稍稍舒坦些,分析道:“好些人见不得我们姑娘好呢!不说别的,杨家那儿肯定盼着姑娘倒霉,还有王大人家那个女儿,金大人家那两姐妹,还有还有,卫国公府二姑娘!谁知道那些乱七八糟的话是谁传出来的呢!”

两人嘀嘀咕咕说了一通,收拾好了情绪,才进去伺候顾云锦。

顾云锦刚刚看完新出的话本,正整理着思路写给蒋慕渊。

念夏一面研墨,一面想,也不晓得小公爷什么时候回京来,她下次还是问问听风吧。

而这个时候,蒋慕渊刚刚才收到顾云锦的第二封信,这封信很厚,看来是写了许多话本故事,他坐在椅子上一页一页看,不由就笑出了声。

第二百一十章 生动

听别人概括转述一个故事,按说是没有原本的丰富和精彩,可蒋慕渊却觉得,顾云锦笔下转述的故事,依旧十分好看。

除了最初听过的那一个,还另有两个故事,蒋慕渊从头看到尾,意犹未尽,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他想,应该是面前少了那个生动说故事的小姑娘吧。

声音、神态,全部变成了文字,到底还是缺了滋味。

蒋慕渊记得那天,顾云锦就坐在他不远处,声音清脆,随着故事的进展,时而稳重,时而抬高,等到了要紧地方,她的语速都变快了,一双眸子晶亮晶亮的。

生动得叫人挪不开眼。

指腹拂过信纸,蒋慕渊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故事,想着若顾云锦就在跟前,她说到这儿的时候会是什么神情,又会是什么语气…

这么一想,倒是有趣极了,蒋慕渊不由勾着唇,眉梢眼角都是笑意。

笑过了之后,胸口留下的就是满满的思念了。

顾云锦在信上还说了练骑术,等练好了与寿安一道去骑马。

寿安的骑术是蒋慕渊亲自教的,彼时寿安还小,从马驹背上摔下来过两次,亏得是穿得严实,蒋慕渊护得也仔细,并没有摔伤。

她是个不肯认输的,一张脸哭花了,还抓紧缰绳要再翻上去,如此被马儿折腾了几回,反倒是练出了一身好本事。

只论骑马,京中同龄的姑娘里,就没有能胜过寿安的。

回头顾云锦与寿安一道去马场,怕是要输得一塌糊涂了,就是不知道,寿安会不会暗悄悄让一让她…

寒雷在外头禀了一声,说是几位大人都到了议事厅了,蒋慕渊这才把信和前回的那一封一块细致收好,起身过去。

议事厅里,气氛依旧凝重,应该说,自从两湖受灾之后,不管是存了什么心思的官员,都没有轻松过。

眼下,秋风瑟瑟之中,太医院的院判梁大人总算带来了一个勉强算是好消息的消息。

梁院判拱手道:“天气转寒,疫病比夏日里好控制。”

对大夫而言的好消息,对其他官员们而言,并非顺耳。

百姓在灾后流离失所,虽然朝廷想了不少法子,但终究不能安置全部的灾民。

天气热的时候还好,仰天铺盖都能过,可一旦天寒地冻了,没有屋舍没有衣被,那是要出人命的。

能调度的都调度了,依旧缺口不少,说到底,就是缺银子。

蒋慕渊拧眉,目光从一众官员脸上略过,心里透亮。

不管表面上有多哥两好,京里来的官员和地方上的官员的想法,肯定是差异颇多的。

这些矛盾,也不是蒋慕渊一刀切就能解决得了的,时间越久,埋在地下的矛盾就越发酵,迟早爆发出来。

与其拦着,蒋慕渊宁可一并爆发,才好彻底去了那些毒瘤。

那些瘤子,只看曹峰的病故,就晓得光养着是养不好的,只能以毒攻毒了。

而现在,缺了一个激发的点。

不管是总督金培英,还是底下州府的官员,只要他蒋慕渊在这儿一天,应该都不会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儿。

两方争论了小一个时辰,才堪堪作罢。

蒋慕渊这才偏过头问马知府道:“金大人怎么没有来?又去哪儿忙了?”

马知府忙道:“金总督前天去王家庄了,回来就染了风寒,一早就使人来说了,要休息几日,免得把风寒传给了各位大人。”

王家庄是荆州治下的一个小村落,就在水边,受灾严重,良田水塘被损不说,许多百姓都没有活下来。

“金大人是该保重身体,”蒋慕渊顿了顿,转了个弯,道,“金大人去王家庄,有些什么想法?”

“这…”马知府摆了摆手,“应当是有些想法的吧…来传话的人没有告知下官,可能是总督大人觉得想法还不够成熟…”

蒋慕渊挑眉,道:“历朝历代,灾后安置重建都是那么一套,前人栽树,我们后人乘凉,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成熟不成熟的了。”

“小公爷说得是…”马知府正要顺着蒋慕渊的话,把金培英提过的事情讲一讲,就被李同知暗悄悄踩了一脚,便把所有的话都憋了回去。

蒋慕渊看破没有说破,金培英需要人当枪,马知府眼下不说,隔几天就会说了。

只是,蒋慕渊猜错了一点,三天后,金培英自个儿开口了,准确说,他送了一份手书到府衙。

信上称他风寒加剧,实在不能来见小公爷,又说这些日子一直操心受灾百姓,怕他们冬日居无定所,因此他有些主意要跟蒋慕渊探讨。

受灾的城镇村落极多,大水褪去之后,屋舍大量损毁,但也有些坚固的,并没有坍塌,而屋主却遇难的,这些房子简单修葺一番,少量的人力财力就能让百姓有挡风避雨之所,勉强过冬。

与其让失去家园的百姓在故里举步维艰,不如让他们去其他能够生活的镇子村子,把失去主人的田地分给他们,几年扎根生活,后续朝廷再扶持些,总能渡过的。

蒋慕渊看完,冷哼了一声。

果然就是这一套,半点都不新鲜。

他让寒雷先去请徐砚过来,却不想,徐砚还没有到,惊雨又送了书信来。

“京里送来的?”蒋慕渊疑惑,明明三天前才收到过听风送来的信,怎么今儿个又到了,莫非是京里出了什么状况。

蒋慕渊打开一看,眉头一点点皱了起来。

信是听风送来的,上头说,永王妃正给孙恪相看妻子,而她属意的应该是顾云锦。

这消息,让蒋慕渊愣了良久,他离京前特特问皇太后讨了一句话,摆平了后顾之忧,没想到,他这儿没出意外,顾云锦那里却生出变化来了。

好端端的,永王妃到底是怎么想到顾云锦的?

孙恪前回说要另辟蹊径,就辟成这样子了?这是帮腔还是拆台啊?

若是孙恪在跟前,蒋慕渊真想先砸两拳再说话。

惊雨只看蒋慕渊神色,就晓得这封信很糟心,他正猜测着,外头来人唤他。

他出去一问,又赶紧回来禀蒋慕渊道:“小公爷,皇太后传了懿旨来。”

第二百一十一章 怀疑

从京城到荆州,自然不是慈心宫的内侍来传懿旨,而是快马加鞭由驿官送来的。

上头内容很简洁,说是蒋慕渊离开京城数月,皇太后实在想念得慌,眼下已然是冬日,再不久就要腊月了,她老人家让外孙儿赶紧回京去。

蒋慕渊把懿旨收好,想到听风刚刚的那份信,不由哭笑不得。

皇太后对他是不错,但他到两湖是办正事儿的,她轻易不会越过圣上让他回去,突然来了这么一段,这懿旨应当是孙恪替他求来的。

看在孙恪一心想补救的份上,回头动手时,他一定会手下留情的。

此时,徐砚也到了,拱手向蒋慕渊问了安。

蒋慕渊让徐砚进了书房,示意惊雨和寒雷守好,把金培英写的东西递给了徐砚。

徐砚接过来一看,迟疑许久,才道:“这安置的法子并非不可,就看…”

后半截话,徐砚没有说透。

蒋慕渊见他有所保留,就知道徐砚跟他想到一块去了,他走上前,压着声音道:“皇太后的懿旨到了,我明后日要启程回京。

我不在也好,免得金培英顾忌我,不把尾巴漏出来。

只不过,要辛苦徐大人了,仔细盯着金培英的动作,也千万要小心自身安危,不要跟曹大人一样…”

提及曹峰,徐砚的神色凝重了几分。

这几个月,他看了不少堤防,虽然损毁严重,但徐砚对此颇有心得,看得多了,就晓得这堤防的用料、造工与当年工部的估销、稽核相去甚远。

城镇附近的相对好一些,底下村落的,一塌糊涂。

之前,徐砚只是不明白,为何曹峰坐镇两湖,还能修建出这样不过六年光景就决堤的水利来,近段日子,心里倒是越来越透亮了。

他甚至怀疑起了曹峰的病故,虽然没有证据,但他就是疑心了,这会儿听蒋慕渊这句“不要跟曹大人一样”,徐砚就知道,不止他一人在怀疑。

只是,现在还不到和两湖官员算账的时候,徐砚把那些漏洞记在心里,等到合适的时候再发难。

徐砚的目光再一次落在了金培英的信上。

他来两湖,数月辛劳,于公是为了替百姓谋生存,于私是想要替自身累功绩,他不是来混日子的。

除开蒋慕渊,京城过来的官员当中,属他官位最高,任务也最重,他一心一意要做好,这会儿就不能打退堂鼓。

况且,打退堂鼓是没有用的。

不管曹峰当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以退为进、先稳住两湖状况回京再从长计议,他都没有成功,徐砚不想步曹峰的后尘,那就只能直面风险,与金培英一争高下了。

蒋慕渊交代道:“金培英安置的到底是不是灾民,还要徐大人看仔细了。”

灾民离开故乡,到新的地方生活,土地、田产,都会有补偿,这对一些乡绅亦或是徇私的官员而言,不失为一个好时机。

一个不留神,百姓们失去了财产,那些人赚得盆满钵满。

徐砚深知这一点,颔首道:“小公爷放心,会仔细盯着的。”

知道蒋慕渊要回京,徐砚夜里送了一个箱子过来,里头装了些石料,标注着是从哪一段堤坝上弄下来的,又写了一份单子,把他所有看到的发现的有问题的地方都写明白了。

蒋慕渊看着那工整又细致的说明,偏过头与寒雷道:“徐侍郎在处置家事上挺糊涂,做正事倒是不差。”

这也不奇怪,徐砚年纪轻轻能在六部爬到侍郎之位,除了当年杨家的支持,本身肯定也不是庸才。

那等扶不起来的,即便有岳家引路,也会在官场里沉寂下去。

隔日,蒋慕渊就知会了马知府要回京一事。

听说这位爷要走了,马知府面上满是不舍,嘴上表着会继续为百姓治理灾情的忠心,心里却是长长松了一口气。

前脚蒋慕渊出了荆州城,后脚马知府就给金培英送信去了,在他看来,没有蒋慕渊坐镇,那些京里来的官员都好拿捏着呢。

而此刻的京城,落了今冬的第一场雪。

雪不大,半夜里落了一小会儿,只在树梢屋顶积了薄薄一层,天亮后出了太阳,慢慢就消了七七八八的。

单氏来寻徐氏,又把吴氏、顾云锦叫来,一块商量腊八和顾云锦及笄的事情。

“照着往年,腊八时城门口会施粥,都是皇亲勋贵府上,我们这样的官家都不参与,”徐氏给单氏介绍道,“西山上的道观也会施粥,尤其是灵音观,去取粥的百姓很多。”

徐氏这两年身体不好,冬天就不怎么出门,前年吴氏不得空就没有去,去年倒是去了的。

今年府里人多了,肯定大不同。

单氏已经备下了府里煮粥的食材,列了一份要送粥的人家的单子,与徐氏商量着定下了,又道:“我们腊月里事情多,尤其要准备云锦的事儿,都抽不开身。不如让云齐带路,与云熙一道去取粥,他们哥俩,一来一去也方便。”

事有轻重缓急,单氏早听说了灵音观灵验,她早想去拜一拜的,只是抽不出身来,腊八时也不是个好时候,就想着等正月里再看看方不方便去。

安排妥了腊八节,最要紧的就还是顾云锦的及笄了。

顾云思、顾云霖在京中,顾云锦又有好些相熟的小姐妹,有司、赞者都好请,最操心的还是正宾的人选。

身份高的,单氏不认识几个,身份低的,又觉得委屈了顾云锦,眼看着就二十来天了,愣是定不下来。

若是之前,单氏还想着让秦夫人来当正宾,现在是绝口不提了,及笄这么要紧的事儿,才不叫顾云锦受那等气呢。

“腊月里各家事情都多,要早些定,”徐氏想了想,道,“真不行,一会儿使人去乌太医府上问一问?看看他老人家能不能帮着牵一牵线?”

搬来西林胡同之后,顾云锦和吴氏已经去乌府问过安了,乌太医也来看诊过一次。

单氏听闻是告老的太医,很是吃了一惊,待晓得是沾了贾妇人的光时,越发感念这邻居的好了。

徐氏不爱麻烦人,她都要厚着脸皮开口了,单氏也就不再磨蹭了,心一横,道:“那我也问问傅太师府上。”

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宾

镇北将军府虽然是要和傅太师府上做姻亲了,但两家在定亲之前没有走动过,再者,婚事未成,到底不比顾云思已经嫁过去了,单氏开口还是要掂量掂量的。

只是,现在不是继续拖着的时候了,厚颜请姻亲帮忙,总比及笄礼办得不好,惹人笑话强。

这些日子,单氏也看出来了,京城里想要看顾云锦笑话的人还是不少的。

当日要宴请的宾朋,名册一定下,帖子都是顾云锦自己写。

徐侍郎府里,杨氏从嬷嬷手里接过了帖子,面无表情地看了看。

前回搬新宅,将军府并没有给徐家送帖子来,这回是顾云锦及笄,小姑娘毕竟在侍郎府住了四年,比着规矩,这帖子也是少不了的。

若是搁在之前,杨氏定会登门观礼,哪怕是面子上的和睦,也总比真的跟将军府闹翻了强。

可眼下,她当真没那个精力。

杨家那里正筹备着杨昔豫和阮馨的婚事。

要杨氏说,眼瞅着要腊月要过年了,这个时候瞎折腾什么?等明年开了春再定就好,可贺氏不管,阮家那儿似乎也想早些行大礼,就排算起时间来了。

人家结亲是有商有量,这两家从一开始就跟结仇一样,算日子都算出了一堆芝麻蒜皮的事儿。

腊月前后,与娘家走动得也多,杨氏压根避不开,几次回去,都被烦得脑壳儿疼。

真的是闭起门来的事情也就罢了,可大大小小的消息,哪里能瞒得过京里相熟的人家?

杨昔豫和阮馨的婚事,本就说头极多,几次下来,这个跟姑姐说两句,那个与妯娌提一回,那些东拉西扯的状况就在官家后宅传开了。

若不是那些茶馆酒楼这会儿还在瞩目永王妃要选儿媳妇的事儿,指不定杨、阮两家又要被满京城的指指点点了。

为此,杨氏近来根本不想见客。

顾云锦及笄,西林胡同会请不少人的,女人们凑在一块跟唱大戏一样,杨氏才不想去了之后被追问杨昔豫的婚事。

杨氏自个儿不去,却让徐令意和徐令婕去。

徐令意和顾云锦本就交好,徐令婕和顾云锦没有扯破过脸,去了也不会闹出状况来。

杨氏把帖子送去徐令意那儿,让她给将军府回个帖子。

仙鹤堂里,闵老太太听说了,张口又说顾云锦的不是,杨氏听了烦,干脆岔开了话,道:“过年了,也不晓得老爷回不回来。”

提起徐砚,老太太就顾不上顾云锦了,脸上满满都是心疼和记挂:“这都好几个月了,只靠家书报个平安,我哪里能放心的下。这会儿都没有来信,过年大抵是回不来的,这么多年,头一回除夕时人不齐整,我这心呐…”

老太太一开口,不说上一刻钟是不会停的。

若是前两年,杨氏可能还会耐着性子听她说完,现在压根没有那个心情了,她直接打断了老太太的话,起身道:“那我还是再收拾些衣裳行李的,让驿站的给送去两湖,免得老爷吃得不好、穿得还不好。”

说完了,杨氏抬脚就走,至于老太太在屋里叫唤些什么,她是一个字都不听了的。

西林胡同里,乌太医应下了会帮着问问认得的官夫人,隔了两日,乌太医这儿还没有送回复来,傅太师府中,傅唐氏亲自来了一趟。

傅唐氏是傅敏峥和傅敏芝的母亲,圆脸富态,笑起来很是亲切。

单氏引她进屋里坐下,道:“帖子让人送来就好,怎么还辛劳亲家亲自来一趟。”

傅唐氏笑道:“正好寻个由头来看看我还未过门的儿媳妇。”

在两家定亲、长房进京之前,单氏与傅唐氏是从未见过的,在西林胡同落脚后,单氏设宴请过傅家人,也登门去拜访过,和傅唐氏十分说得拢。

傅唐氏也不说虚的,直接问道:“那天云宴媳妇来送帖子,我听她的意思,你们六姑娘及笄时的正宾当时还未定下,不晓得现在定了没有?”

单氏闻言,暗暗松了一口气。

她之前让葛氏在送帖子时简单跟傅家提一句,人家若是能帮忙,自然会接话的,若是不好帮,就掠过去,彼此都不尴尬。

现在傅唐氏有此一问,可见是能搭把手的。

单氏叹道:“不瞒你说,还没有定呢,可真真愁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