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屑回击那些人的刻薄,也不想应付这些人的讨好。

对于如今的宜臻来说,她满脑子都是那日在入京的马车上,表妹戚夏云与她说的话。

“卫公子回京后,第二日就被圣上遣往北疆。”

“臻姐姐留在黎州,酆王非要讨了你回府去做妾室。”

“二伯上衙时,一个不慎,坠马而亡了。”

“还有二伯娘,她闭着眼,被人从河里打捞出来......也没能救活。”

“夏云一言一行全然赤诚,倘若我心存一点儿不轨,便叫我天打五雷轰,不得好死。”

宜臻已在邢府住了有小半月,但卫珩还过的好好的,依旧是他的吏部侍郎,天子宠臣,还请了赐婚的旨意,并未有任何失势的迹象。

那么戚夏云说的“卫公子回京后,第二日就被圣上遣往北疆”一事,显然就不能信了。

正当宜臻不知是恼怒于她的愚弄,还是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对方微微叹息,又开口了。

“臻姐姐,我并未愚弄你,也不是记错了。因在我梦中,卫公子是小半月后才到的京城,他在黎州多呆了两日,行至江夏时,又因江夏地区流民暴动耽搁了好几日。这也是为何,我当初与你写信时,特地嘱咐了让你们千万要行水路。”

她的目光静静的,满是诚挚和认真。

没有半丝开玩笑的意思。

她说:“臻姐姐,明日就是圣上派遣卫公子去北疆的日子了,我知晓你未必能信我说的话,但我盼着你还是能早做准备。”

少女垂下眼眸,沉默片刻:“好,我会考虑的。”

“臻姐姐,倘若事儿真的如我梦中一般发生了,你定要想好了。北疆......不是什么好地方。”

“......我知晓了。”

——知晓是知晓了。

但宜臻现在思绪乱的很。

自那日在马车上说完话后,她足足有好几日没有与戚夏云深谈,甚至还刻意避着她。

因为卫珩教过她,若有一日,当她几乎就要对某个人交付信任,却又不能确定他是好是歹时,最好的法子,就是离那个人远着些。

只有远离了,才能保持清醒。才能以冷静的目光去瞧对方,去判断他究竟是怎样的性子怎样的目的。

毕竟这世上,最清楚的永远都是局外人旁观者。

远离了之后反复思量,若是还觉得他可信,那么就反着再想一回,想着若是他是个恶人该如何办。

他若是真怀着恶意,你该如何为自己留下后路和余地。

等着一切都思量清楚了,觉得寻不出破绽了,那信他一次也无妨。

毕竟做好万全的准备之后,生死依旧有命,富贵还是在天。

宜臻一一照做了。

直至今日清晨,她终于想的有些明白了,才来到戚夏云的院子,主动寻她商议这些事。

就像戚夏云自己说的,梦与现世未必全然相符。

卫珩被派去北疆一事,不是不应,只是时候未到而已。

毕竟她之前与她所说的总总,每一件都成真了。

没有一桩例外。

她说二皇子妃会因难产而亡,腹中的一对龙凤胎,男婴活了下来,女孩儿却一生下来就是个死胎。

果然。

第二日,二皇子妃薨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京城。产下一子一女,只活了一个。

活的是儿子。

如果二皇子妃是被人为害死的,那么提前知道消息也不无可能。

只是,戚夏云为何能够那么肯定,死的那个定是女孩儿?

她还说,江夏不出几日便会发生流民暴动,整个江夏城死伤极其惨重,郡守一家的尸首,被流民挂在城门口曝晒了整整三日。

除此之外,京城这两日夜里会刮大风,雨势下的极大,一连下好几日,京郊外山洪爆发,泥石堵路,不少过路人都丧生在这场毫无征兆的山洪泥流里。

还有旁的许多。

譬如江御史幼女因染上天花而夭折。礼部侍郎家二小姐和德宁侯府世子的婚事告吹,是因为她被人发觉和她表哥私通,还珠胎暗结,京城里流言纷纷,那小姐因受不了这份屈辱,竟上吊自戕了。三皇子和七皇子在马场赛马时,一言不合吵了起来,还动了手,一路闹到圣上面前,却仅仅只是为了一匹小马的名字该取追风还是雪影......等等等等。

她说了好许多,有天地之灾,有人为之祸,一桩桩一件件,全部应验了。

而这些,是连卫珩都不知晓的事儿。

甚至有许多事儿,不论怎么精心策划,都根本无法在发生前就预判出结果。但戚夏云全说准了。

宜臻不知道,上辈子的这个时候,因为戚夏云的资助,祝家并未离开京城,尚还住在小巷子内,拮据度日。

那个时候,许是为了稳住她这个钱罐子,祝亭霜每日都会来寻戚夏云说话,与她讲外头的新闻,也不知为何,明明许多都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戚夏云却一直记到了现在。

祝亭霜当时与她说的每一句话,在此刻都还清晰的很。

许是因为,后来的日子太过艰辛,她一遍遍回想往事,一遍遍悔恨往事,就把所有的琐碎,都记在了心底。

所以她说的那样详细,言之凿凿,证据就摆在眼前,哪怕背后的理由再荒唐,也由不得宜臻不信。

如今,倘若宜臻还有所犹豫的,便也只因那剩下的最后一个消息了。

——戚夏云说,卫珩即将就要触怒宣帝,被贬往北疆。

......

京城与黎州不一样,这儿的春季格外短暂。

四月中旬,在京城就已是入夏的时节了。

而今岁的夏日来的格外顺遂,五月伊始,天气就逐日逐日地燥热起来。

前几日的大风和大雨还在脑海里未散去,关于京郊山洪的折子还呈在御案上未批,天就已然放晴,万里无云,每到午后,日头就格外的大。

蝉声从细微羸弱一点,到聒噪满耳,偶尔瞒着府里的人出了门去,已经能瞧见街头巷尾的铺子走摊,都摆出了凉饮与冰酪来。

而事实上,与昨日戚夏云的谈话,才过去不到五个时辰。

这日午后,卫府又派人驾了两辆马车来,一辆里头装着药材补品,还有些布料海货,照例是送与邢府女眷的。

另一车装的是一筐筐冰与新鲜瓜果,却是指明了要送与祝宜臻祝姑娘的。

邢府的管事千恭百顺地收下了,还未向主母禀报,就先派人把冰块和瓜果搬进了祝姑娘的院子里。

经过这么几日,这位祝姑娘在卫大人心里头的地位,他们已然看的十分清楚,连老爷都嘱咐了一万遍不许有丝毫怠慢,他们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下人们把东西搬进院子里的时候,宜臻正在屋内练字。

这样热的天气,按照往常,她本该是倚着窗,借着竹林和冰块乘凉,一边悠然自在地翻阅游记话本的。

但今日,她压根儿连一页纸也读不进去,只能挽了袖子练字以静心。

尽管成效甚微。

她练了足足有一个多时辰,心里头还是烦乱的很。

戚夏云的话,一直在耳畔不停地打转,打转,一刻也不肯停。

戚夏云与她说,就是今日。

就在近日,卫珩回因触怒圣上而被派去北疆,虽不是贬官,还升任了大将军一职。

但谁不知道,如今北疆形势严峻,军需补给不足,连周栾将军都节节败退,被鞑子占去了不少领地,整个北疆的大宣子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早朝时,每每提到北疆,满朝的文官,不是说和亲,就是说割地,甚至还有的提出要赠粮的,简直让人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

毕竟也有提出要武降的,譬如太子,便是强硬派的表率。

可他只建议武降,却说不出要如何武降,大宣如今内政都还未解决妥善,民乱四起,国库空虚,既供足不了军粮,又造不够兵器车马,如何武降?

边疆能苦苦支撑到现在,都已经算是周栾将军的本事了得了。

在这时候被指派去北疆主持大局,甚至官职还在周栾之上,那压根儿不是升任,根本就是送死。

宜臻越想越心浮气躁,直接摔了笔,盯着桌案上写的一塌糊涂的字发呆。

戚夏云只与她说,要她做好准备,在京城好好立住。

因为卫珩去北疆,与他是机遇不是危机,而北疆对她来说,确是最险峻的虎狼之地。

她说:“臻姐姐,你不妨先留在京城,左右这几年,京城都是平安的,待日后真的不安稳了,卫公子就回京了,你有他庇佑,定不会出什么差错。”

——是了,她说的含含糊糊,不清不楚。只告诉她北疆危险,却又不说为何危险。

宜臻再细问,少女就垂了眸,声音细弱蚊吟:“臻姐姐,我与你说实话,倘若只有你一人,我定然不会有一丝隐瞒,所有事儿都与你全盘托出。但卫公子......他未必肯留我这样先知先觉的人一条性命,所以我,我必须要为自己做打算。我只是,想平平安安地活下去而已。”

这话里的意思很明了。

她确实是知晓更多的事情的,但她不愿意全部告诉自己,因为她怕她转头就和卫珩出卖了她。

而卫珩的名声一向狠厉,戚夏云怕自己没有利用价值了,卫珩不愿留着她这样一个未卜先知的祸害,会痛下杀手。

宜臻完全理解她的担忧。

所以当她又问了几句,发现确实问不出什么之后,便识趣地不再问了。

因为最起码,戚夏云坚称在她的梦里,卫珩不会死在北疆。

对于宜臻来说,这就是最重要的消息了。

——但说归这样说,宜臻还是不安的很。

祝宜臻,祝五姑娘,莫说是京城,便是在整个大宣,都算得上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极镇定,极稳得住的姑娘。

可她这会子,竟然烦的想摔杯子摔碟子了。

“啪!”

瓷器的碎裂声格外刺耳。

就响在屋内,伴随着一声暴怒的训斥,吓得屋外的人忍不住颤了颤。

“卫珩,你有胆子再给朕说一遍!”

守在延和殿外的太监已经跪下了,额头触地,屏息静气。

大内总管梁汤还能稳得住,轮值的小太监却浑身抑制不住地打颤,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偌大的延和殿,里头就两人,一位是当今天子,一位是天子往日里最崇信的重臣,吏部侍郎卫珩。

这两年来,每每下了朝后,倘若入延和殿商议朝事的臣子里有卫侍郎,皇上的心情都会好上不少。

闹的像今日这般凶的,是卫侍郎入朝做官后的第一回。

放在以往,莫说怒斥了,皇上对卫侍郎的宠爱,甚至能越过太子去。

而事实上,延和殿内的情况,其实比他们想的更严重。

因为压根儿就不是宣帝单面在斥责卫珩,而是有来有往地在争吵。

宣帝怒火中烧,面色铁青,整个桌案上的奏折全都被掀落在地。

地面上还有一只碎裂的茶杯,茶水四溢在散落的奏折上,狼藉的很。

而卫珩就跪在那只茶杯后头,额头上有明显被茶杯砸过的红印,衣衫上还有茶叶和被茶水浸湿的痕迹,瞧上去同样狼狈的很。

但他神情漠然,语气毫无起伏:“臣方才已经说过两遍了,臣是越州霁县人,父亲是越州通判卫成肃,母亲嵇氏出身江南,从未来过京城,臣有父有母,绝非圣上亲子。”

“你母亲如何没来过京城!现如今那寺庙后头,还立着你母亲的墓碑!朕当年没护住她,是朕对不起你母亲,这五年每逢她生辰,朕都出宫为她守夜贺生,也算为她尽最后一份心。”

说到后来,许是想起了那个温柔似水的女子,皇帝原本还暴怒的神情渐渐平静了下来,微微叹息,语气里竟然有了几分愧疚。

“皇上应是认错人了。”

很可惜,跪着的少年并没有因为天子这样的态度而有半分动容,嗓音平淡,“微臣亲母早在八年前便已逝世,葬在了越州霁县,是微臣亲自守的灵。”

“朕不是傻子!”

皇帝一瞧见他这个油盐不进的样子,怒气再次升了起来,抬起手,又砸了一个杯子过去。

卫珩没躲,但也没砸中,因为力道不够,杯子落在了桌案前,骇住的只有外头守夜的太监。

“卫珩,你少在这跟朕装痴弄傻!你这样的本事,朕不信你半点不知。早在你科举殿试之时,朕就派人去查了,那卫成肃和你没有半分亲缘关系,你姓周不姓卫,是朕的儿子!”

“不是。”

皇帝眯了眯眼睛:“卫珩,你不要以为你是朕的儿子,就可以如何没分寸!父子君臣,你首先得是朕的臣子。”

“微臣是皇上的臣子。”

卫珩抬起头,直视上首的男人,眼神桀骜,“但不是您的儿子。”

“你......”

皇帝拿手指着他,怒火攻心,连印堂都黑了几分,颤颤巍巍的,因为气的急了,一个字儿也没能说出来。

换做是旁人,见着皇帝这副模样,说不准都已经吓得磕头告饶了。

但是卫珩不。

他扯了扯唇角,似嘲非嘲:“倘若我真是你的儿子,我还不如死在娘胎里了。”

“做我父亲,你配吗?”

......

整个大殿沉默了许久。

静的连夜风落在折子上的动静都听得一清二楚。

“嘭!”

这一次,不是茶盏碎裂的声音。

而是整个桌案都被掀翻了。

莫说是殿外守着的小太监大宫女,便是伺候宣帝几十年的大内主管梁汤都忍不住颤了颤。

殿内传来宣帝暴怒的吼声:“卫珩,你莫要以为朕不会杀你!”

而下一瞬,里头就传来了剑出鞘的声音。

“梁、梁公公......”

“闭嘴。”

梁汤眉头紧皱,转身盯了后头的小太监一眼,满是沟壑的脸上全是风雨欲来的威吓和狠厉。

吓得小太监一抖,连忙垂下头,战战兢兢地俯跪在地上,一句话也不敢再多说。

里头究竟是发生了何事,居然闹到了如此地步。

明明圣上今日刚吩咐人去宣卫侍郎时,心情还极好,晚膳都比平时多用了一碗羹。

怎的卫侍郎才进去不到半个时辰,竟惹的圣上连剑都拔出鞘了。

也不知卫侍郎究竟说了什么,万一圣上到时一个迁怒,他们这些守夜的太监宫女全都得死。

只盼着卫侍郎能力挽狂澜,让圣上怒火平息了才好。

.......

也不知过了多久,里头的动静终于渐渐平息了下来。

殿内静悄悄的,听不见半点人声。

而后又是许久。

若不是还能透过窗户纸隐约瞧见两个身影都在动,他都差点要以为圣上真把卫大人给杀了。

隔了好半晌,久到梁汤腿都已经跪的彻底麻透之时,殿门忽地被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