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不爱听道:“张老师肯定行,是不是?周大姐孙阿姨?”

孙阿姨咳嗽了一声,“这个,我也不知道啊。”

周大姐也有些担心,“但愿吧,不过三国都被人说烂了,大家也都看过,这个不好说的出彩啊,而且小张老师的历史功底,咱们好像从来没见过吧?没瞅见过他有这方面的历史才能啊?”

老同事们都在担忧,侯哥大飞等新同事也一样。

观众朋友则将信将疑,大部分人都不相信他能说好。

至于马恒元和两个姓徐的嘉宾,就是在底下看热闹了,幸灾乐祸。

只有张烨心无杂念,等工作人员重新布置好讲台后,张烨站了过去,说了两句话,顺便试试话筒,“对不住大家了,今天节目略有调整,没有嘉宾,没有主持人,就是我来给大家讲一讲三国,名字呢,就叫张烨品三国》吧,不能说是讲课,只能说是把我个人的一些观点说给大家听。”

小芳鼓掌,周大姐孙阿姨他们也跟着拍了拍,其他人就没什么反响了,都安静得很,也有不少人心不在焉。

张烨不在意,竖起一个手指头给胡飞。

胡飞会意,跟摄像一打招呼,麦里倒计时道:“准备,三,二,一,开始

张烨挂着微笑,一副开场白就让不少现场观众刮目相看了一番,“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大家好,欢迎收看《百家讲坛》,我是张烨,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段《品三国》,我们就来说一说三国的那些事儿,这第一期的标题,我叫它为《大江东去》”

口气够大的?

还以人物说历史?历史说文化?

马恒元和两个姓徐的嘉宾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中的轻笑。

张烨侃侃而谈道:“三国是一个什么时代呢?是一个动乱的时代,是一个苦难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曹操曾经有诗写这个时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叫,在这样一个时代,有很多人为了国家的重新统一,付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说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风流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这番话很有味道啊

好多心不在焉的观众,这下也关注了过去,还以为这个主持人说不出来什么真东西呢,没想到还有两把刷子啊?

马恒元几人仍旧不屑一顾,背书就行了,还用你说?这些谁不知道啊

但张烨下一段话,却是直接冲着马恒元就去了,其实也不是针对他,而是人家易中天就是这么说的,张烨基本都按照原话讲的三国,“先来说说周瑜吧,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听过三国评书,看过三国戏剧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周瑜是个气量狭窄的人,因为我们记住的是‘三气周瑜,的故事,我们记住的是‘既生瑜何生亮,,我们记住的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口头禅了。”他慢慢道:“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不是这样的?

那是什么样啊

马恒元差点笑出声,看看吧开场就开始瞎说一气了

第131章【教授被张烨问傻了!】

不在乎众人质疑的低声议论。

张烨却坦然自若,道:“周瑜是一个非常忠诚而又英雄的人物,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开始建功立业,而且也就是在这一年,和他同龄的孙策和他一起迎娶了当时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可以说周瑜这个人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他人长的漂亮,事情也做得漂亮,当时吴中呼为周郎,郎字的本意是小伙子,不过在这里是称赞之意,当时吴中这个地方的人叫孙策为孙郎,叫周瑜为周郎,翻译过来就是jj帅哥,…和‘周帅哥,。”

啥?

帅哥?

小吕和小芳噗地一声

不少女观众也忍不住乐了

这是说三国吗?怎么还有现代语啊?

“所以你想…”张烨看着大家道:“周瑜二十啷当岁就当了建威中郎将,娶了当时最美丽的美眉做了自己的妻子,可谓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他怎么会去嫉妒别人呢?别人嫉妒他还差不多”

美眉?

美眉都出来了?

好多人差点晕倒,好多人也都会心一笑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很大的。”张烨道:“陈寿曾经说他是性度恢廓,同时代的人对他评价也很高,刘备对他的评价是气量颇大,蒋于对他的评价,是雅量高致,所以把周瑜说成是一个气量狭窄的小人,这是冤枉的”马恒元刚才被废掉的节目中还刚说了周瑜是个小肚鸡肠的人,结果张烨就给他反驳了,而且有理有据有引经论典,打脸专业户的本色一览无余

观众将信将疑。

马恒元心说你胡说八道

两个姓徐的嘉宾也完全不认同张烨的观点

张烨笑道:“有人或许不认同,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演义小说并不是历史,周瑜的形象为什么和我们印象中的形象如此遥远?为什么我们对三国这段历史既熟悉又陌生?原因有三点,因为三国这段历史有三种形象,第一种是史书上,主要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是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这个形象我称之为‘历史形象,,这里要说明的是,历史形象并不等于历史真相,因为历史记载也并不一定可靠,第二种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我称之为文学形象,第三章是民间传说与信仰,我称之为民间形象。”

大家都一边听一边想。

“如此,其实就可以解释周瑜的形象为什么跟我们印象中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大家心里都会有自己对此人的印象和评价,这个形象一旦形成了,有些人就不能接受其他形象了,你说的跟他心中的不一样,他就会说你不对,你错了,所以我们去看一部历史剧,总会有观众在下面评论说‘哎呀,这个周瑜他不像啊,。”张烨若有若无地看着马恒元几人,道:“噢,这个周瑜不像?那个真的周瑜…你见过啊?”

观众又笑了,“呵呵呵呵。”

胡飞也乐开了花,这个小张啊

马恒元气得胡子都歪了,可也反驳不了

“所以历史不是小说,也不是文学作品上演义出来的人物。”张烨道:“再比如说诸葛亮,提到诸葛亮大家都会第一个想到空城计,而提起空城计,就会展现出诸葛亮的军事天赋,而这些其实都是小说中刻画和塑造出来的,当然,里面是有原因有道理的,不是无缘无故的,在近代,有一个叫郭冲的人,这个郭冲呢,大概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

铁杆粉丝?

观众听着就想乐。

张烨却无比严肃,“于是他写了一本《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公布了诸葛亮不为人知的五件事,其中第三件事就是空城计,所以空城计不是罗贯中编出来的,而是有这个来历,但我们都知道,铁杆粉丝的话往往有些是不靠谱的,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天赋却远远不如,压根不是什么军事天才,而空城计”张烨轻轻松松地就说了一句惊人之语,“根本就不存在”

空城计不存在?都是瞎编的?

马恒元当时就怒了,“你胡说什么”

“怎么会不存在?这不是瞎扯么”徐老师生气了

胡飞小吕他们也瞠目结舌,观众更是不相信这些,毕竟很多东西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然根深蒂固了

张烨不徐不疾道:“很多人都质疑这一点,这就是我说的民间形象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但我还是那句话,历史不是小说,刚刚台下这位驳斥的是马恒元马教授吧?”摄像大哥立即把镜头打给了马恒元,“你是搞文学研究的,研究的是文学作品,对《三国演义》的钻研,我想国内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你,但这不是历史,这只是根据历史改编的文学作品而已,如果有人还是不信,不赞同我说的观点,那么我只想问两个问题,郭冲说司马懿率兵来打阳平,诸葛亮当时手上没有兵,于是用了一个空城计司马懿就退兵了,是这样吧?”

“是啊。”

“可不是么。”

“这还有什么问题?”

观众们都回了几句。

张烨轻笑,“那我第一个问题就来了,根据历史记载和考证,当时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他那时根本就不在阳平战场,这个人既然都没有到这个地方,那这件事怎么可能会发生呢?”

“这个…”

“真的吗?”

观众不明所以。

马恒元和徐老师他们相视而望,也搞不懂,他们毕竟不是研究历史的学者,竟然反驳不回去

张烨继续道:“第二个问题,司马懿大兵压境,诸葛亮急中生智,打开城门,派了些老兵在门口扫地,带了两个童子往城楼上一坐,唱卡拉ok。”

“卡拉ok?”

“哈哈”

有几个观众都前仰后合了。

张烨道:“戏剧中他怎么唱的呢?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然后他下面唱马谡不中用,他们将帅也不和,你司马懿贪得无厌又来打我?你来打就打吧,我都准备好了,扫好了街,摆好了酒,准备犒劳你的三军,你既然来了你就进城来嘛,来,来,来,上城来,听我抚琴。”

大家再笑,觉得张烨演义的诸葛亮有点太猥琐了

张烨眨眼道:“司马懿这时候已经来到城下了,抬头一咂嘴,心说…这哥们儿什么意思啊?邀请我上楼跟你一起卡拉ok?噢,我上去卡拉,你把我ok了?我才不上这个当呢,撤”

大家笑声更大了

张烨也勾勾嘴角,“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件事压根不符合逻辑,司马懿为什么不敢进攻?无非就是怕城内有埋伏嘛,就那么大一个城池里面能埋多少人啊?冷兵器时代,也不可能埋一个飞毛腿导弹啊?也不可能有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啊,我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行不行?为什么要撤兵啊?”

飞毛腿导弹?

杀伤性武器?

观众们又一次大笑不已

马恒志几人却都没吭声了,被张烨问的哑口无言

张烨看着马恒元道:“还有,你司马懿不是都能看到诸葛亮了吗?不是都听到他在城楼上抚琴了吗?还能听到他唱卡拉ok,那就说明双方距离非常近啊,你就算怕有埋伏不敢进城,那你为什么不找一个弓箭手把诸葛亮给射下来?为什么要走啊?”顿了顿,“再者说,如果按照郭冲的说法,或者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双方兵力十分悬殊,有说二十万的,有说十几万的,那你围而不打行不行啊?你把这个城围起来三天五天,困住他们行不行?于嘛就撤兵了

张烨三问,无人应答

大家都听得入神了,有些人更是呆住了

连马恒元他们也说不出来话,张烨的每一个问题都太尖锐了,也让他们几个学者都搞不明白了

真的没有空城计?

这真是杜撰胡编出来的?

张烨总结道:“所以空城计这个说法,根本是靠不住的,至于其他的,比如说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这都是历史上没有记载的,但是文学作品把他刻画得太夸张了,诸葛亮成了个神机妙算的人,其他那些将领都成了傻子,噢,一出兵打仗,诸葛亮将令一发,几个将领去哪里啊?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直接就过去了,到了地方再说,然后到了地点不于别的,先翻开军事给他们的锦囊,锦囊妙计嘛,然后才知道要于什么打什么,这未免也太把战争当儿戏了”

这一刻,也不知是谁鼓起了掌

啪啪啪,然后好多观众都跟着一起鼓了一次掌

精彩啊

太精彩了啊

谁说张烨这个主持人不会讲三国不懂历史的啊?他讲的东西不但幽默有趣味,而且非常颠覆大家的认知,让人不自觉地就投入进去了,甚至历史知识而言也毫无任何问题,没看马恒元徐老师和徐编辑他们都被问傻了么

最关键是,刚拿周瑜的事情反驳了马恒元,又说到了诸葛亮,之前马恒元讲课的时候可又是刚提到了诸葛亮多么多么聪明多么多么厉害,结果张烨转眼间就抛出一枚炸弹,空城计根本不存在借东风根本就是胡编的诸葛亮也压根不是什么军事天才

这不是打脸是什么啊

张烨把马恒元和两个嘉宾的观点全盘否定了批得他们体无完肤

第132章【观众掌声不止!】

“所以空城计也好,借东风也罢,都是文学家们的艺术想象,这个不叫历史。”张烨的话若有若无地敲打着马恒元和徐老师徐编辑仨人,道:“若是拿《三国演义》和三国戏等一些艺术作品当模板和基础去了解历史?或者用这些文学作品的桥段讲课、分析这些历史人物,那无疑是小孩子过家家,太儿戏了,连这个历史人物的真正形象你都没有搞明白,你拿什么去分析?”

马恒元他们几个差点骂人了

张烨你还说起来没完了?敲打谁呢啊你?

徐老师当时就站了起来,在节目现场大声道:“信口胡言你一个毛头小子懂什么历史啊”

观众都吓了一跳,于什么啊你?抽疯了?

胡飞也怒了,“摄像停一下”这段肯定是不能播的。

张烨看着他们道:“你们觉得我说错了,那可以反驳啊,如果你的观点对,有道理,谁都会听的,你可以说说我哪里信口胡言了?”

马恒元也道:“你根本就什么都不懂”

张烨笑道:“我问的就是我哪里不懂,你可以说啊?”见他们几个什么也说不出来,张烨脸色也沉了下去,“你们说我不对,好,我接受别人的意见,但你们起码得说出个三五六七吧?什么道理都没有,什么论证也不给,就说我不懂,就说我什么也不知道,你们是教授老师还是流氓无赖啊?连我都知道一个老师讲课的时候要拿道理和论据说服学生,怎么你们这些专家教授不知道?可笑不可笑?你们说我不懂,我就不懂,噢,合着你们是上帝啊?你们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观众哈哈乐了,觉得这个主持人真是太幽默了

“你说的完全没有根据”马恒元阴着脸怒斥道。

周大姐先不于了,“你个死老头,小张老师怎么没根据了?所有话都是条理分明,引据详细”

孙阿姨斥责道:“捣什么乱”

小芳气道:“还教授呢,这么没素质”

有一个观众也道:“对啊,人家讲的好好的,我们听得也都很过瘾呢,你们都下台了还插什么嘴啊?之前还听见你说人家主持人插嘴?呵,合着别人怎么样都不行,到了你们这里你们怎么样都行?”

“你们赶紧回家吧”

“对,别丢人现眼了,主持人说得多好啊”

“还马教授?浪则虚名罢了真纳闷你怎么上中央台的就你刚才那个讲三国?听得我全家都快睡着了”

“你们仨真够逗的,明显的恼羞成怒啊”

“还人家主持人不懂历史?我看是你们什么也不懂”

不少观众们都起哄上了,对这几个耍大牌的所谓教授专家一点好感都没有

马恒元和两个姓徐的嘉宾还要说话,甚至那徐老师都站起来对观众发火了,“这么讲三国还能上电视?你们懂不懂历史啊”

周大姐爆了,“你他妈就会说这一句话是不是?嘴上就会说别人不懂别人不懂,你他妈有病啊”骂上了

徐老师气急,指着周大姐道:“你再给我骂一次”

观众里有个大老爷们也听不下去了,腾地一下就站了起来,走到了周大姐身前,“你跟人家女同志喊什么有本事跟我喊你喊一个我看看”这是个五大三粗的中年人,身高得有一米九了

徐老师立即不言声了。

孙阿姨也呸了一口,“就你们懂就你们是专业行了吧”

“什么玩意儿”

“怎么是这种伪君子啊”

“我们观众招你了?跟我们嚷嚷什么?”

“赶紧滚蛋吧一个个什么东西”

观众们都破口大骂,场面一度有些失控

张烨也被恶心到了,当机立断地拿着话筒道:“来几个力气大的工作人员,麻烦你们了,给这几个破坏节目录制的人轰出去”

大飞和侯哥早看这几个人不顺眼了,一下就冲过去了

外面也有两个保安和三个工作人员自告奋勇,上去就围住了马恒元徐老师仨人,生生把他们给架了出去,碰地一声摔上了演播间的门。不但不配合录节目,不听任何人指挥,还跟节目现场捣乱妨碍录制,别说把他们扔出去了,就是揍他们一顿别人也说不出什么来,真当自己是大牌明星了啊?狗屁

之前的第三个嘉宾,那个慈记者微微摇头叹气,马恒元这仨人是真的把名声给败光了,今天丢人丢大了

张烨清清嗓子,“出了点状况,大家不要介意,咱们继续品三国。”

胡飞这时再次倒计时,“三,二,一,开始。”

张烨接着刚才那一段说了,“所以说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是要区别开的,里面有很大不同,但是话又说回来,文学形象就没有价值吗?它是有价值的,里面值得研究和分析的东西很多,还拿空城计来说,司马懿是读书人,这个读书人啊,他有时候想事情比较复杂,你这边一说什么一动什么,他就会琢磨了,哎呦,这话什么意思啊?这有什么深意啊?呵呵,要是换了一伙毛贼或者土匪,直接就冲进城了,管他娘的那时候怎么样?诸葛亮就被抓了”

大家已经不知道第几次笑起来了。

又说了十分钟,胡飞开始打手势了。

张烨明白这期节目时间快到,于是掐了尾,可忽然一想,这么重要的第一期节目就这么收了?好像没有底啊,底不是很厚,有些托不住前面的场,于是张烨灵光一闪,于脆道:“第一期的节目到这里也差不多结束了,有很多观众朋友看到这里可能想问了,为什么这期名字要叫《大江东去》呢?因为我写了一首词,这四个字是这首词中非常重要的四个字,下面,我也想用这首词给这期节目做一个收尾,这是我有幸游过赤壁,继而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

词?

古诗词?

有几个人都期待了起来,显然是听过张烨所作的《水调歌头甲月几时有》,知道他写词的功力。

张烨酝酿了片刻,这还是一首苏轼的词,苏轼非常有名的一首词,与《水调歌头》比,甚至难分伯仲,在他那个世界的品三国,还有其他版本,另一个版本,易中天在开局就用苏轼做引子,然后才徐徐开展起三国的人物和故事,就算是张烨现在说的这个版本,易中天也是用苏轼的这首词贯穿了第一期,开篇,结尾,都有提到,只不过没有用全这首词罢了。

所以提到三国,苏轼这首词是不得不说的

不过这个世界已经没有苏轼了,很多写过三国有关诗词的文学家也大都不存在了,所以张烨也然要有所调整,《品三国》里的很多段落也要视情况改变一下,不能原封不动地按照原版出现了。

张烨看看观众们,开始朗诵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众人也听得很认真,想看看到底是一首什么词。

张烨气息均匀,语气中却不乏一股大气磅礴的力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句就将人紧紧抓住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张烨轻轻笑谈,眉目中也带着一丝神往,“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好多人都听痴了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许多男同志闻声竟升起一股热血沸腾的感觉仿佛此刻置身于三国战场四面都是杀敌的声音

而女同志则为周瑜而迷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何等的潇洒?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可是最后,所有人却都被张烨这首词的第一句弄得有些伤感

是啊,大江东去,多少风流英雄人物都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好一个大江东去好一个《念奴娇-赤壁怀古》好一个《百家讲坛》好一个张烨

胡飞呆呆而立

场下观众也听得没有了一点声音

张烨收了尾,并承上启下道:“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今后的节目里,我将和观众朋友们一起笑谈三分,品读三国,那么从哪里说起呢?我想从那个历史形象民间形象最复杂分歧最多争论最大的人说起吧,就让他引领我们走进那个原本就很复杂却又波澜壮阔的历史吧,下一期节目《真假曹操》”

说完了。

演播间沉寂了一秒钟。

突然,周大姐和孙阿姨猛然站起来拼命拍手

其他观众也一个一个地从座位上起立了,目露敬佩地鼓起掌

就连在场的工作人员,摄像大哥,和侯哥候弟大飞他们也给张烨送去了最大的掌声,都非常激动

一时间,演播间掌声雷动

持续了足足一分钟都没有停下

一个人都没有离开,也久久不愿离开

张烨也很受宠若惊,忙双手合十,“谢谢大家,谢谢,谢谢了。”这是对他最大的肯定了

不过他这首词最后也稍稍有一些瑕疵,因为后面有一句是早生华发,也就是早早白了头发的意思,这是苏轼的境遇,却并不是张烨的,于是细究起来倒是有那么一点点小问题。可张烨也没当回事,并且无所谓

我就是少白头

我就是白头发长得早

你咬我啊?

第133章【等待收视率!】

节目结束。

观众们纷纷退场,好多人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一边走一边跟周围人讨论着刚刚张烨的《品三国》。

“说的真好”

“是呢,我都听入迷了”

“今天本来是凑热闹,说来电视台长一长见识的,谁想碰见个这么优秀的栏目,我以后必须每期追看啊”

“跟我一样,必看无疑啊”

“这么精彩的栏目,傻子才不看”

“而且长知识啊,今天才知道空城计根本就不存在”

“呵呵,跟这个主持人比起来,那几个所谓的大学教授简直是小丑,知识量不过关,说的也很没意思,谁听他们唧唧歪歪啊,还是这个张什么的主持人说的好听,对,叫张烨,我记住他了”

退场完毕。

张烨看看其他同事,“还行吗?”

小吕第一个跑上来了,“何止还行啊,这也太行了啊”

侯哥也冲上了,“我靠,张老师你真能说三国啊?还把专家教授都给说傻了?把观众说的鼓掌了那么半天?”

张烨谦虚道:“不是我说的好,是那几个专家什么也不懂,空城计和诸葛亮周瑜的事情,这都是历史常识吧,基本上只要研究过一些历史资料的人就能知道,就算没研究过那些,看一看《三国志》也都能了解啊,《三国志》虽然也算是文学作品,可比起《三国演义》来,那可纪实多了,只要是不能确定的东西,《三国志》都不会瞎写的,而且还会有很多标注之类的信息帮助读者了解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