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累个去啊”

北大学生们都骚动了起来

即便是曾教授和少数几个对楼梦》有深刻了解的老师,他们脸上也明显第一次露出了震惊的神色张烨此刻的这个引据和资料文献的支撑跟分析推理,好像真的不是没有可能的

吴则卿笑了,这下也不假装玩手机了

中文系的常凯歌和甄书全俩人也终于有些面带动摇了

第309章【这是改写历史的节奏啊!】

礼堂又静了

又是一番颠覆认知的言论

好多人都在咀嚼和思考张烨的论点

下面角落里的一个北大经济管理系的五十多岁的男老师忍不住道:“这个张烨是哪里蹦出来的?”

旁侧一历史系女老师道:“您不知道他?”

那男老师道:“我不太看新闻,也不关注娱乐圈和文学圈。”

女老师道:“这个张烨,在京城还是有一点名气的,文学素养很高。”

经管系男老师道:“我看出来了,所以才好奇这是哪里冒出来的奇才,楼梦》我也很喜欢,曾经关注过一段时间,看过很多关于楼梦》的点评和分析,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和红学家的高谈阔论,可是敢质疑楼梦》作者是谁的,就只有张烨一个人,光是敢提出这个观点的人,就绝对不简单。”他看着台上轻轻松松表情的张烨,道:“你们发现没有,他自始至终都没有稿子,他上台只带了几张资料,全部都是脱稿在讲,这是已经把楼梦》给吃透到骨子里了”

女老师微微叩首,“这个言论确实太新颖了,张烨要是不提出来,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人考虑和质疑红楼的作者。”眨眨眼,道:“不过他说的虽然有那么一点点道理,可我还是保留意见。”

男老师嗯道:“还得再听听,这么点证据依旧不够,想颠覆这么一个全世界都已经盖棺定论的认知,起码得拿出不止一个让人可以服气的铁证来,用大量文献从大量角度上来证明,否则没人会认同”

后面挨着他们的一个北大刚来的实习老师道:“我看是没了,毕竟红学家们研究了几十年楼梦》都没什么进展,文献资料也被翻遍了,证据哪里是那么好找的?张烨能找出这么几个小细节上的佐证支持他的观点,已经是奇迹了”

记者那边也在交头接耳。

北大学生们同样窃窃私语。

“神了啊”

“这观点太吓人了”

“如果是真的,那…那文学界就乱套了啊”

“我头一回知道,原来楼梦》还可以这么讲啊”

从张烨还没有来北大的时候,从刚宣布张烨加盟北大中文系的那一刻,几乎所有人都在质疑他的水平和资历,学生们虽然对张烨很感兴趣,很希望有这么一个独树一帜风格的老师,但那只是从娱乐的角度上看的,真要谈到张烨能把这门《古典名著鉴赏》教导的多么好?恐怕这些北大学生们也没有报什么期待,更别说教育界和文学界的人士了,甚至北大中文系的同事老师教授也大都对张烨保持着将信将疑甚至于脆就是不信任的态度,对张烨很排斥然后张烨说要讲谁都不敢碰的楼梦》,又抛出一个惊天言论,大家对他的不信任越来越大,比如下面坐着的中文系闫教授,比如系主任常凯歌等人,都拿张烨当疯子一样看了

可一小时过去

可是到了现在

到了第一节课进入尾声的现在

很多人都收起了轻视,第一次开始正视张烨这个人,第一次开始正视张烨提出的那“不可思议”的观点了不管张烨说的到底对不对,不管他们有多么不相信这番论点,可是他们现在也不得不放下那份抵触和自尊,承认张烨对《红楼梦》的研究和考证真的已经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和地步了

曾教授?

闫教授?

中文系的老师?

甚至之前专修这门课的王教授?

毫无争议,在对楼梦》的考证上,他们确实谁也不如张烨,在这个领域,张烨另辟蹊径的手法让大部分人都服气了光是所有古本都来源于脂砚斋版本的证据,就已经足够让红学界轰动了

这是一个大发现

这是红学研究中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甚至那个清代诗人送给高鹗的诗,也是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资料

听张烨讲到这里,许多人不禁有些匪夷所思了,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关键的资料和文献,别人都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却没有注意到?为什么就偏偏张烨一个人察觉到了这一点?这厮一个人你妈能顶的上整个红学界了啊

十几秒钟过去了。

众人都已经从思考中回过神。

宋学姐吸着气举起手臂,“张老师”

张烨收了一下投影的资料,笑道:“小宋你说。”

“您的这个发现确实很有价值,但是…”宋学姐死倔死倔道:“即便是很多红楼的古本都源自脂砚斋的版本,非要较真儿的话,这还是说明不了问题,不能用脂砚斋的批语就说楼梦》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所作,就算脂砚斋跟曹雪芹关系十分紧密,或许也参与了讨论和创作,但还是那句话,脂砚斋写批语的时候红楼可能还没有创作完,结果后来曹雪芹改动了,没有按照原来的意图写,您刚才反驳我说脂砚斋评语很肯定,说他看过全本的楼梦》,这还是没证据。”

曾教授一点头,小宋这个刺儿挑的好,研究学术就是这样的,不断挑刺,不断找问题,这才越看越清楚。

宋学姐说着,她思路也愈加清晰,“所以这只是脂砚斋的一言之词,照这么推理的话,很多东西也都说得通了,那个时代的人都没有看过全本的楼梦》,跟曹雪芹关系最近的脂砚斋也只是知道一个大概思路和提纲,于是乎才造成了那些脂砚斋自以为的评语,这也是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古本中都没有记录下全本一百二十回楼梦》的原因,他们记载不了,因为谁也没看到后面的情节,曹雪芹写完《楼梦》后,稿子就因为某种不知道的原因封存了,很多很多年后被高鹗得到,这才得以传播,才在那个时候流传出来的至于高鹗为什么参考脂砚斋的评语,还误入通行本了,这也只能说明高鹗学术上的严谨,他礻卜充,楼梦》的时候研究过脂砚斋的评论,甚至可能曹雪芹流传下来的一百二十回完本楼梦》里前面内容就带着脂砚斋评语的,高鹗是作为一个整理者,结果误抄了,所以一百二十回红楼就是曹雪芹写的”

“是啊”

“这学生说得好。”

“宋学姐威武啊说的对”

“这么猜测的话,一切都说得通了张烨老师的观点就都有点站不住了果然是学霸宋学姐啊”

北大学生们都豁然开朗

有几个北大老师也多看了宋学姐一眼,这学生很机灵

然而张烨却并不在意,反而笑起来,看着宋学姐道:“你的意思是,那个时代没有人看过全本楼梦》?”

宋学姐肯定道:“必然是这样的,这么推断的话,您的观点都可以推翻,全本一百二十回《楼梦》是在高鹗手中第一次流传出去的,所以脂砚斋的评论根本站不住脚。”

张烨笑着摇摇头。

“您不同意?”宋学姐瞅瞅他。

张烨道:“呵呵,我其实很高兴,为什么?因为最开始我说出一些观点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我是在狡辩,觉得我是在用一些不靠谱甚至带着主观臆测的资料来强词夺理,但是你们发现没有,现在的情况反过来了。”

宋学姐脸一红,“我这个不是强词夺理和主管臆测,确实有这个可能,不,肯定就是这样的”

“肯定?”张烨道。

“肯定”宋学姐坚决道。

“那这个肯定你得打问号了,其实,那个时代是有人看过《楼梦》的”张烨早都做好了一切准备,怎么会被一个学生给问住了?他飘飘然地又拿出一份资料来,放入投影,“大家请看这个。”

这什么?

诗?又是诗?

众人全神贯注地盯住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总使能言亦枉然。

大家面面相觑的很,这什么诗啊?怎么没听过?

张烨道:“这个资料,是我从京城图书馆里花了很多时间才跟内部系统录入中找到的,写这首诗的人叫做富察明义,自我斋,是清代的一个小贵族,但他不得志,到了他这个时候家族已经很没落了,他的诗呢,写的也不怎么样,比一般般的水平还要低一些,没有名气,他写诗也就是个自我欣赏,或者跟亲戚朋友小范围流传的,他这个诗集的名字叫《绿烟琐窗集》。”

大家莫名其妙,这人谁啊?

有些学生上网搜索,也没有查到。

张烨瞄着众人的表情,道:“看得出来,大家都不认识这个人,但是,请记住富察明义这个名字,在研究楼梦》上,这个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角色,大家请看投影上的这首诗,明显就是些楼梦》的,诗是什么意思呢?红楼里有一个金玉姻缘的故事,他就说了,不要再问了,不堪回首,为什么呢?因为富察明义既看到了里面金玉姻缘‘聚如春梦,的那些部分,那么他也看到了ul的部分,富察明义看的是一个有头有尾的全本楼梦》”

有人提出质疑,“历史上有这个人吗?”

“是啊,红学界可没有考证过这首诗?这真是写楼梦》的?那为什么没有人发现过?”

“这人看了红楼有什么稀奇的?”

“对,我也看过一百二十回红楼啊,也是有头有尾啊”

宋学姐也提出了很多疑惑,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被大家扔了过来。

这个世界,富察明义这人基本上没有任何人在意过,因为他的诗水平不行,连名人都算不上,没有人会去关心,而且那《绿烟琐窗集》是残缺的,原本的《题红楼梦》的几个字都不存在了,二十首写红楼的诗在这个地球也只剩下了三四首,没标题,没名气,藏得太隐蔽了,以至于在这个世界还从没有被红学家们发现过,但张烨作为穿越者却知道这些,知道这个人和这些诗的重要性。别人发现不了这些诗,但张烨知道结果反着去找,自然能轻易找到。

不能说他的水平比这个世界的红学家高,只能说张烨看得比他们多,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

张烨道:“我看到大家有些疑问,没关系,我会一一解答,首先说这个富察明义是在什么时候写下这首诗的,根据我的考证和研究,富察明义的《绿烟琐窗集》,他里面的诗是按照年代往下排列的。”一张张资料被他放到投影上,“你们看,这些都是考据的资料,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绿烟琐窗集》中最后的这些诗能考据出来,是完成在1781年的,而我刚刚给大家看到的那首写楼梦》的诗,却是在这之前,也就是说,富察明义是在1781年之前就看过一个完整的红楼并写下这首诗,但是高鹗的一百二十回通行本《楼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是1791年”

宋学姐一愕

好多人也愣了愣

张烨微笑道:“所以刚刚小宋的推断和臆测,是不成立的,在高鹗之前,是有人看过全本楼梦》的,但不是这个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

周学长帮着宋学姐说话了,“就算还有人看过,那也不算证据,这富察明义可能只是看了,但是没有手抄下来遗留下来什么古本,所以别人也都看过,而那个完本的古本被高鹗拿到了,才在很多年后被高鹗发行。”

张烨笑笑,“你们发现没有?你们争辩的理由是越来越窄了,而且也越来越主观。”

周学长硬着脖子道:“但就是这样的啊。”

“好,那我再给大家看一首诗,也是富察明义写楼梦》的一组诗中的一首。”张烨道:“如果刚刚那一首大家觉得说明不了什么,也理解不是在写红楼的诗,那么这一首就是铁证如山了。”

资料出来了。

馔玉饮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蛾红粉何归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张烨解释道:“什么意思呢?他说书里的贾氏宗族啊,生活很奢侈,但未几春,他们这种奢侈的生活没有经过多久,没有几个春天,那么我们就立刻回忆到了我们所读过的红楼前八十回里,里面说的很清楚,三春去后诸芳尽,勘破三春景不长,说的荣华富贵的生活也就三年时间,显然富察明义是看到了八十回之前的这样一些预言,但是同时,他也看到了小说里面的主人公,王孙公子贾宝玉,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瘦损骨嶙峋就是瘦成皮包骨头了

好多人若有所思。

曾教授和一些人不断回味着那首诗。

张烨看着大家,“那么我要问了,在一百二十回楼梦》通行本中,贾宝玉有这个形象吗?有瘦损骨嶙峋了吗?是完全没有的所以富察明义看到的全本楼梦》,跟你们看到的一百二十回楼梦》是不一样的因为大家看到的后四十回目,是高鹗的续书不是曹雪芹的原笔”

这个证据确实有点大

有几个北大教授相互对视了一眼

“老李,你怎么看?”中文系的一个老师问向另一个历史系的老师。

那历史系老师沉吟片刻,“我需要先验证一下。”说着,他拿起电话打给了几个朋友,“喂,帮我差几个资料,有关富察明义的…”张烨的惊天言论,已经不止会影响到文学界和教育界了,他们历史界也脱不了于系。

一个历史系的大三学姐道:“这富察明义说的话靠谱吗?”

张烨呵呵一笑,“我这儿有一段关于富察明义的资料,大家看一看,再来断定靠不靠谱。”把资料拿上去,他道:“资料显示,富察明义这个人比曹雪芹要生的晚,但是他们都属于一个时代的人,生命中有一段共通交叉的时间,也就是曹雪芹活着的时候,富察明义也活着,而且资料显示,他们两人都生活在京城地面,都是郊区,所以这两个人很可能是有来往的,不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

宋学姐不说话了。

很多人也都在拼命消化张烨给出的证据

张烨道:“大家可以思考,再一边听我说,这首诗的后半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佐证,青蛾红粉何归处?就是说书里的那些青春女性啊,最后都不知道去哪儿了,惭愧当年石季伦,古人说话爱用典故,石季伦是西晋时的一个人,他名字叫石崇,这个人是个大富豪,荒淫无度,但是这个人最后的命运很悲惨,在权力的角逐中失败了,当他的政敌追杀进他的家,他有一个侧室,叫绿珠,这个绿珠就采取了一个行动,表示反抗,也表示对石崇的忠诚,就跑到楼上,跳楼身亡了,成为了历史上一件有名的事情——绿珠坠楼,石崇这个人其实是很糟糕的,也没什么值得同情的,依着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绿珠这件事也没什么值得歌颂的地方,但是就是这样,在富察明义看到《楼梦》结局后都感慨,贾氏宗族到了最后覆灭的时候,连一个绿珠这样的人物都没有出,这些青娥红粉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表示哪怕一点点反抗,所以富察明义看到的是一个悲剧大结局的,是一个贾氏宗族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的楼梦》,这才是曹雪芹原笔原意的楼梦》”

众人又一次哑火了。

大家没有理清思路,也不知该怎么反驳。

张烨于是道:“那么综合来看,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如果非要说脂砚斋只是听了曹雪芹的大纲和思路,那时候《红楼梦》还没有写完?最后还被封存了?所以没有古本流露出八十回后的故事?那富察明义这几首诗该怎么解释?这已经太详细了吧?他明显是亲眼看到了楼梦》的大结局而且跟现在的一百二十回通行本不一样还是在高鹗之前很多年看到的这个背景下,谁来解释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莫名其妙情况?”

无声。

“没人吗?那我可以解释现今流传的楼梦》八十回后压根不是曹雪芹写的”张烨再次断言

这时候,那个历史系老师的电话也回馈回来了,他显然是有在图书馆工作的朋友,直接从内部索引上搜索,很快就查到了

“老李?”

“这人和这些诗真的存在?”

那历史系老师挂断电话,凝重地对同事点点头,“张烨说的不假,至少那些资料都是能查证到的,富察明义真的是有这几首诗的,他的生平,背景,张烨也说的不差。”然后把手机上对方传过来的资料给大家看,“而且不止这两首,还有其他的,而这些诗虽然没有写明是写楼梦》的,可字里行间的意思,确实是在说红楼,只不过太隐蔽了,不信心分析和观察根本察觉不到”

曾教授离得远,听了他们的话于脆换了个座位,飞快凑过来看那资料,“这…”

附近这几个北大老师一时间都服了,不是信服了张烨的观点,而是彻底服了张烨找资料文献的能力

这么不起眼的一个资料

这么不疼不痒的一个人物

这你都能找到?这都能被你发现??

从这一点上看,几个北大老师和教授都觉得张烨实在有些太变-态了以前就知道这个姓张的主持人就懂一点三国,说的也挺有意思挺有趣味的,可谁曾想,原来楼梦》他也研究得这么细致入微而且研究成果无论对错,在他们看来,张烨都已经走在了所有红学家前面了

吴则卿优雅的笑着,“看来小张老师还是能胜任这门课的吧?”

中文系教授闫建涛沉着脸道:“好多东西还有待验证。”他还是看不上张烨这个非历史非文学科班出身的人。

但其他人则不一样。

在场谁都看出来了,如果张烨下面要是还有更加强有力的佐证的话,这是要改写历史名流千古的节奏啊?

第310章【第一堂课结束了!】

小礼堂。

众多记者拼命拍照

众多北大学生们则“如饥似渴”,相比于那些专家和老师,学生对于新鲜观念或一些能颠覆认知的东西的抵触要少很多,他们是更容易能接受和理解的,所以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北大学生被张烨的一个个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给勾住了兴趣,都想听张烨老师接下来会怎么继续往下说。

“老师”

“您还有其他证据吗?”

“张老师,我要提问”

“楼梦》的所有逻辑错误您真的都能解释?”

北大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发问了

时间已经十一点半了。

学校原本给张烨的《古典名著鉴赏》定下的大课时间是一个小时,现在也超出不少了。

张烨看了一眼表,拿着话筒道:“不好意思,大家的问题我今天课上不能一一回答了,因为时间到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跟我讨论,也欢迎不是我选修课的学生们明天继续来听我的第二讲,我的课,欢迎一切喜欢求知喜爱文学喜爱古典名著的同学,那么,今天的课就暂时到这里了,下课”言罢,张烨从投影那里收好了自己的资料,装起来,下了讲台。

没有掌声。

一个鼓掌的都没有。

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一窝窝冲上来的学生,张烨刚一下讲台准备从过道出去,就被一大群北大学生里三圈外三圈地围住了

“咱们选修课考什么啊?”

“是考楼梦》吗?您透露点题目呗”

“老师,您观点我还是不理解,能不能跟您讨论?”

这一刻,《古典名著鉴赏》班的学生都已经在心里承认了张烨讲师的地位,张烨已经用他的学识震住了这帮学生如果说之前班里的那些学生只是因为喜欢张烨脱口秀》或他的诗以及张烨那敢做敢说的性格继而才对张烨尊敬的,那么现在,学生们则全被张烨扎扎实实的教育讲座水平折服了

就算有人不同意张烨的观点,就算有人不喜欢张烨的为人处世,但已经没有人会去质疑张烨会不会讲课了

谁说张烨一个主持人就不会教学生了?

谁说一个非教育界的人士就不会讲课了?

之前网络上和业内教育界专家对张烨的质疑,显然很可笑

从开头抛出论点,语言上的吊胃口,细节上的渐进推演,整整一堂课的逻辑顺序都非常完整,而且要知道,张烨在他们面前可是脱稿的啊,连底稿都没有准备,甚至课堂上还是以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和开展的辩论,谁也不知道学生们什么时候会质疑什么问题,可张烨却都严丝合缝地顺下来了,最后还圆满回归到了他的主要论点上,反而用学生们的质问更加深了他的观点,给大家以更大的视觉和认知上的冲击,关键这堂课还特别有趣味,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人睡觉,一千多人也愣是没有一个人分心,整堂课都掌握在了张烨的节奏里,全都被张烨的重磅炸弹牵着鼻子走了,如此之下,学生们对这堂课的记忆也更加深刻了,都知道了不少东西

有教育界专家还看不起张烨这个主持人?还对不是教育界人士的“行外人”持有偏见?扯淡张烨今天这个水平,即便是一个任教了几十年的老教授…也不过如此了吧?也不会比张烨老师讲的再好了吧?好,纵然有北大清华的教授真能和张烨一个讲座水平,也说得这么有趣味这么有逻辑性和冲击力,但如此长篇大论整整一个多小时,那些教授不可能没有稿子和讲案吧?但张烨没有从这点上看,在教育界就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比张烨会讲课了

这个老师太有趣了

所以学生们对张烨展开了“围攻”

当然,比他们更疯狂的则是那群记者

只见呼啦一下,二十几个记者都冲了过来,使劲往里挤,有的狠命照相,有的则拿着录音笔

“请接受一下采访”

“我是京华时报的记者”

“张烨老师,请问你知道今天你的言论将会引起多大的震动吗?”

“这是你第一次作为大学讲师的第一堂课,你就抛出了这么惊人的言论您认为有多少人能接受你的观点?”

“请谈一谈感想”

“您今天太语出惊人了不是语出惊世请问您以前为什么没有提出过这类观点?是刚刚才发现您所谓的红楼梦》的惊天秘密吗?”

张烨抬抬手,“麻烦让一让,今天我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采访,有需要的话,你们联系北大相关人员,系里同意我才能回答你们,抱歉,让一让。”他现在的身份不是主持人,而是一个北大讲师,接受采访的话必须得慎重,这边的体制性质可和电视台不一样,校方原则上是不鼓励教师接受非正式采访的。

保安也赶快过来维持秩序了。

末了折腾了七八分钟,张烨才在保安的护送下离开了礼堂,就是上一堂课而已,可感觉跟打仗似的啊,张烨哭笑不得,他本想下了课跟吴校长常主任他们交流一下呢,校领导和系领导都来听他的公开课了,他一声不响走了也不合适啊,可是也没办法,他现在已经找不到人了,左右看看,只好快步躲开人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礼堂内的侧门专用通道。

吴则卿和常凯歌他们往外走,同行的还有一个摄像人员和一个北大官网的工作人员,边走边说。

“全程记录了?”吴则卿问。

那四十岁左右的摄像道:“是的,都拍摄了。”

网站那工作人员恭敬道:“吴校长,按说北大以往的所有公开课,按照惯例是都会发布到北大官网的,也是对咱们的一个宣传和展示,可是这次张烨老师说《楼梦》的课,是不是…不发了?”

吴则卿柔和地笑,“为什么不?”

系书记甄书全道:“这堂课信息量太大了,而且也不能证明张烨观点在学术上的真假,如果抛出去的话,难免会引起乱子啊?现在也就少数一些学生们被张烨说服了一点点,还都不是完全相信呢,更别说其他人了,更别谈其他教育界人士和文学圈的专家了,还不得炸了锅啊?”

常凯歌唏嘘道:“现在已经快炸锅了,就算咱们不发,那些记者回去也得写稿子,我看啊,还不如化被动为主动呢,咱们先发上去,至少有个张烨详细的观点阐述,否则要是有记者断章取义,引起的反面议论会更大”

吴则卿道:“常主任说得很对,就像张烨说的一句话,理儿是越辩越明的,有争议是好事情。”

闫建涛眉毛都立了,不赞同道:“真的没问题吗?如果弄不好,咱们北大可就变成所有人炮轰的对象了毕竟现在张烨是咱们北大的讲师,他的观点一出来,出了多大的祸端咱们北大都得兜着了?而且小张的观点现在也不完善,也还没有阐述完全,他这么年轻,别再顶不住外界的压力,到时候后面的课程一塌糊涂了,是不是先推迟几天再发?再看看张烨有没有新证据?”

吴则卿断然道:“呵呵,不必等几天了。”对那网站工作人员道:“整理一下视频文件,回去就发上。”

“是,吴校长。”那人领命。

然后吴则卿才对闫建涛道:“闫教授,我知道你一向以学术严谨著称,但是楼梦》这一块的学术本来就严谨不了,本来就有着各种各样未曾解开的谜团,这时候,严谨已经并非第一要素了,大胆的观点和论证,才是最需要的,我相信小张老师也是希望外界和红学界能对他质疑的,这样,越分析越论证,多方发言多方交流阐述观点后,才能更清楚地解决那些谜团,这是好事儿。”说着,她笑了,“至于小张老师能不能顶住压力顶住质疑,我想,是不需要担心的吧?”

什么都能担心,什么都可能会出问题,但唯独抗压能力上,张烨这没心没肺的主儿是不可能会有问题的

曾教授闻言,乐了乐,“闫教授大概是不太知道小张老师的事迹,那次飞机遇到劫机,张烨一个从来没开过飞机的人愣是在最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惊险地将飞机降落了,救了百十条人命,这个人的心理素质,是不能用常理度之的

常凯歌和在场其他老师跟北大工作人员,显然也是听说了一点张烨的传奇故事的,表情也泛起苦笑。

当然,有些事大家都默契地没有说,你还怕张烨扛不住压力?他两次直播中一次骂了领导一次骂了广电,这么大的压力下张烨还没心没肺地一天一首骂人诗继续骂广电呢,可谓是越战越勇,就是这么一个文学流-氓,就是这么一个混不吝的愣头青,他你妈要是还都顶不住压力,那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人能顶得住了

第311章【捅了马蜂窝!】

午休了。

北大中文系。

一间教师办公室里。

有的讲师是带盒饭来的,拐角饮水机那边有微波炉,一热就行了,有的讲师是准备去食堂打饭的。

这时,张烨回来了。

一年轻女讲师瞅向他,“张老师下课了?”

张烨点头啊了一声,“刚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