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道:“是不是苦果,陛下自己最清楚。”

既然天家无私情,那天家的父子、夫妻、兄弟之间必然与百姓之家不同。李二陛下杀了两个嫡亲兄弟,又先后失了父亲与发妻,平日里虽有膝下儿女慰藉,总归还是寂寥了些。

有李元婴这个混账弟弟在,别的没有,热闹永远是有的。除了想法天马行空、做什么事都理直气壮的李元婴,还有谁敢这样天天捋李二陛下虎须、觉得委屈了还去找魏征来骂李二陛下?

要不是舍不得这幺弟,李二陛下也不会留着他不放他去封地。

看看其他藩王,有些也没比李元婴大几岁,还不是早早被李二陛下分封到各地去了?至于长没长大,能不能管好封地,那根本没关系,自有朝廷派下去的人会做好该做的事。

李二陛下跟长孙无忌聊完,怒火全没了,想起自己撂下一干朝臣不管,便起身招呼长孙无忌一块回去继续开朝会。

魏征还直挺挺地站在诸官前列。他身上有个职位叫特进,意思是三公之下就是他了,自然和房玄龄他们一起站在最前头。

李二陛下看了眼魏征,虚心承认自己的错误,表示自己会好吃好喝地养着这个弟弟,绝不让他再受半点委屈。

其他人闻言不由齐齐看向魏征。

魏征面色僵了。李二陛下来了这么一招,整件事倒像是他在为李元婴出头!

朝臣和藩王往来过密终归不是什么好事,即便李元婴年纪还小也是这个理。都说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他常在朝中挑别人刺,自然也有人会盯着他看他出不出错!

他们这位陛下,心眼其实也不大,心胸并不宽广!

李二陛下见魏征呐呐不语,心中畅快,哈哈一笑,揭过此事,改议别的朝务。

李元婴很快发现,自己的“特供饭菜”又换了。

这次更狠,每顿全是青菜!

李元婴最讨厌吃青菜了!

李元婴想去李治他们那边蹭饭,结果底下人端上来的还是一样的“全素餐”,李治他们则纷纷对他投以爱莫能助的眼神。

李元婴故技重施再去找魏征告状,这回魏征却说冬日里蔬菜昂贵,李二陛下供给他这么多蔬菜是疼爱他的表现,让他好好吃饭别再胡闹!魏征还教育他,外头有许多人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哪有机会这样挑挑拣拣?让他们吃一口鸡肉,他们能得高兴到哭出来!

李元婴无计可施,啃了几天蔬菜之后只能跑去向李二陛下投降,认错卖乖发誓一条龙刷过去。

李二陛下拿着本奏疏老神在在地看,任由李元婴在一边怎么献殷勤也不搭理他。

李元婴只能强行抱住李二陛下的胳膊往下掰,不让李二陛下再看手里的奏疏,瞧一瞧自己可怜的弟弟:“皇兄您看我都饿瘦了!”

李二陛下直接起身,抬手把李元婴拎起来掂了掂,说道:“这么沉,哪瘦了?”

李二陛下一开口,李元婴就知道他气消了,赶紧继续可着劲装乖卖好,直接在李二陛下身边赖了一天,不是给李二陛下倒水就是给李二陛下捏肩,期间还自告奋勇帮忙磨墨,可谓是世上难得的贴心好弟弟了!

一天下来,李二陛下终于大发慈悲让他蹭了顿丰盛的晚膳,并吩咐膳房取消他的“滕王特供饭菜”。

李元婴吃得饱饱的,走过长长的回廊回自己住处,身后跟着董小乙。

李元婴边散步消食,边在心里感慨:自己的弱点还是太明显了,皇兄拿一个吃字来威胁他,他就没了办法,只能乖乖投降认输!所以,他一定要多攒点钱,往后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这对天家兄弟幼稚的互杠落下帷幕,大唐也迎来了贞观十四年的正月。

年前李二陛下命孔颖达搞了次大扩招,这一年国子监生员招了足足两千两百多人,再加新罗、高昌、吐蕃各国慕名来求学的旁听生,林林总总竟有八千余人。

这个庞大的生员数让李二陛下非常满意,决定亲自前往国子监主持释奠。

所谓的释奠,是《礼记》中记载的一种奠祭往圣先师的祭礼,奉礼器,置酒食,师生同祭,坚立学之心,明向贤之志!

李元婴是从系统那听说这件事的,系统表示这是很值得纪念的事件,不如去记录记录。

这么冷的天,光是动动嘴皮子就想让李元婴去掺和那种冗长的祭礼,李元婴自然是不乐意的。系统只能祭出奖励**:要是能将这个盛大的释奠过程记录下来,奖励会是和前两个任务奖励的同款爆米花!当然,由于这个季节不适合种植原材料“玉米”,所以系统建议和上次的鱼皮花生一样先不要开封,以免保存不当导致种子无法种植。

简而言之就是,又有新的好吃的!

李元婴前段时间刚被李二陛下用吃食拿捏过,对食物有了点执念。一听有好吃的,他顿时来了精神。

这一次等他拿到奖励,他要连着花生一起偷偷种,谁都不让知道!种得足够多了,他再卖给所有人尝鲜,独独不给他皇兄吃!

李元婴也是很记仇的!

靠着“一定要馋死皇兄”的坚定信念,李元婴天天追在孔颖达屁股后面跑,表示自己有拳拳的向学之心,很想去参加他皇兄主持的释奠!在李元婴持之以恒的骚扰下成功把孔颖达磨烦了,答应带他一起参加释奠。

李元婴还没去过国子监,对这地方的印象是一堆人坐在那儿念之乎者也,搁在从前他是一点兴趣都没有的。不过李元婴自认也是个读过很多书的人了,对国子监也产生了一点点好奇,磨得孔颖达答应之后便去和李治他们炫耀此事。

可惜没等李元婴高兴几天,李二陛下就下了道旨意,让李元婴和一干皇子一起出席释奠,感受感受国子监的求学气氛,认识认识大唐未来的国之栋梁。

这下轮到李治嘲笑李元婴了:“幺叔,你看,根本用不着去求孔祭酒,我们可以直接跟去的!”

李元婴哼了一声,不理李治了。

释奠这天,李元婴一大早被李治叫醒,慢腾腾地穿好正儿八经的礼服,由太子李承乾领着前去国子监。

李元婴觉着干走一路太无聊,屁颠屁颠跑到李承乾身边找这位面色不大好的大侄子说话:“承乾啊,你眼底下怎么有点黑,莫不是没睡好?”他一副长辈关心后辈的模样,谆谆劝诫,“年轻人不要仗着自己底子好就胡搞瞎搞,要爱护自己的身体!”

李承乾本来心情阴郁,听李元婴又来自己面前装大人,一时竟不知好气还是该好笑。

李元婴生性顽劣,却又很好面子,当初母后耐心地李元婴说他们几个比他大好几岁的小孩都是他的侄子侄女,李元婴自觉自己是长辈,便整天装出小大人的模样喊“大侄子”“四侄子”“大侄女”,还时常学着别的大人模样奶声奶气地叮嘱他们这叮嘱他们那。

随着年纪渐长,母后不在了,长乐嫁到舅舅家了,弟弟李泰越来越得父皇宠爱,身边逐渐聚拢了许多野心勃勃的人。

该变的人都变了,只有他们这幺叔还没心没肺地天天乐呵。

李承乾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对李元婴说:“我记住了,谢谢幺叔。”

李元婴得到了李承乾的回应,非常高兴,又凑得更近一些,要和李承乾说悄悄话:“我听说,你在外头弄了个大火炉,可以做烤全羊烤全牛!是真的吗?下次你去做烤全牛的时候,能不能带上我啊?”

这事儿还是戴亭去高昌前探听到的:去年年底李二陛下又罚了李承乾,说是因为李承乾在外面玩耍不学习。

李元婴不关心李承乾被罚得多惨,只关心李承乾到底是怎么玩的。据说,李承乾弄了个非常大的大火炉,能把整头大牛悬在上面整只烤熟,李元婴听完就惦记上了,一直念念不忘!

可惜每次见到李承乾都有不少烦人的老古板在,李元婴没法和李承乾提出想一起去!

李承乾听李元婴装了几句便暴/露了本性,心中更加怀念少时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去年年底被训斥之后他便把“秘密基地”搬了个地方,谁都没让知道,听李元婴提出想去,李承乾便悄声答应:“下次我要去的时候,叫人去知会你一声,你有空便来。”

李元婴两眼一亮,也把声音压到只有他们两个人才听得见的大小,高兴地应道:“一定有空!”

有了烤全牛之约,李元婴决定了,从今天起李承乾正式顶替李治成为天底下最好的侄子!

叔侄俩边走边聊,不知不觉间已行到国子监大门前。

作者有话要说:

小王爷:我宣布,承乾是天底下最好的侄子,雉奴你走。

李治:?????

*

第三更更完!!

勤奋如斯!!!

谢谢大家的支持!!!

入V三章随机掉落大红包!!!足足19点晋江币!!可以看足足两章!!!爱大家!!!

注:关于现行时间线,参考《李世民大传》和通鉴记载,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百家讲坛啊啥的,不一定准,开心就好!

第 24 章

李元婴昂起脑袋看了眼大门上悬着的“国子监”三个字, 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他认为太子排第一, 剩下的按辈分排, 他该排在第二,所以仍是不慢不紧地挨着李承乾走。

进了国子监, 李元婴才发现李泰没跟他们一起走, 而是早早跑去跟着李二陛下做准备,这会儿李泰胖乎乎的身影正立在李二陛下身边陪着说话, 显然是不让别人看见他是他父皇最疼爱的儿子不罢休。

这也符合李泰一直起来的好学人设,毕竟他那么喜欢文学创作,喜欢到在长孙皇后生病时还要求李二陛下给他在府里设个文学馆。

李元婴看到李承乾脸上的笑意又渐渐隐没,取而代之的是一如既往的沉郁。

李元婴想起长孙皇后病重时曾交待李承乾好好照顾几个弟弟妹妹,那会儿他还不太懂生死,偷听到长孙皇后那样说还兴冲冲地凑上去问“那我呢那我呢”,长孙皇后听后便笑了起来, 温言托付道“我也托元婴你这个幺叔好好照顾几个侄儿侄女。”当时他就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现在看看, 李承乾这个当大哥的真辛苦,得照顾这么多弟弟妹妹。弟弟要扎你刀, 你真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

李元婴戳了戳李承乾这个好侄子。

李承乾垂眸看他,目光幽沉。他已经不小了,今年满二十一, 算是成年人。玄武门之变发生时他年纪不大,但不代表他一点印象都没有, 为了天子之位,兄弟阋墙很寻常, 你死我活更是常态。

李元婴被李承乾沉沉地望过来,有点心疼这个大侄子。

唉,作为太子不仅不能像李泰一样跟他爹撒娇,还早早有一群人盯着他等他犯错。

要知道太子一犯错,那就是一场狂欢!谏官纷纷上奏,东宫属官纷纷劝谏,瞧瞧李二陛下给他大侄子东宫里塞的都是什么人,孔颖达、于志宁、张玄素,个个都是严肃到可怕的老头儿,动不动就给你摆大道理,想想就可怕!

李元婴觉着李二陛下一定是怕自己被他们骂,所以让他们把目标转移到李承乾身上。

他大侄子这个爹啊,坏得很!

李元婴大逆不道地在心里揣度完李二陛下,继续和李承乾说起了悄悄话“我跟你说,现在在青雀府上修书的萧老学士学问很好,你有没有见过?”

李承乾听李元婴突然提起萧德言,有点纳闷,说道“见过几次。”这位萧老学士八十多岁还能精神矍铄,李承乾自然也注意过他,可惜李二陛下把萧德言派去帮李泰修《括地志》了。

李元婴一听李承乾知道萧德言,立刻说“那下次我们出宫时一起去拜访一下萧老学士,我老喜欢他了。青雀天天喊他老师,我还以为皇兄真让萧老学士给他当老师了呢,后来才知道皇兄只是让萧老学士去帮他修书。你说青雀这书怎么修老久都没修完?我的书一下子就印出来了!”李元婴自己挖不动墙角,又想怂恿李承乾去挖,“承乾,不如你也和皇兄说你要修书,等青雀那书一修完你就把萧老学士请过来。”

李承乾觉得李元婴的想法着实跳脱得很,摇摇头,无奈地说“我修什么书?”他对这方面的事没什么概念,不得不承认于吸引文人这方面还是李泰更在行。

李元婴知道李泰修的是《括地志》,一本地理相关的书,讲的是各地的地形地势与风土人情。

不得不说,李泰这个选题很好,既有现实意义,又容易掺入文学意向,妥妥的好书苗子。

别的李元婴不敢说,论开动脑筋他是最擅长的,稍一思索便说“他修地理,你修天文便是,天文涵盖四时变化,可以用来指导农桑。你就说,农桑是要因地制宜的,论天文也得知地理,把修《括地志》的人全都要过来。”

李承乾听得心中一震。

其他人不像李元婴一样亦步亦趋地跟在李承乾身边,自然没人听得见李元婴和他说的这些话,只看到李承乾突然停下脚步。

李元婴当李承乾停下来是认真听自己讲话,高高兴兴地说出自己的最终目的“这样的话,我去找萧老学士请教问题就方便了!”

在李元婴看来,要去魏王府拜访萧德言实在太远了,把人拉到东宫多近啊!

李承乾静默片刻,答应下来“好,我试试。”

李元婴觉得大侄子很棒,果然是好侄子!不像李泰,防他跟防贼似的!不就想和他借个人嘛!

李承乾领着李元婴和后头那群弟弟前去见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也刚到歇脚的地方不久,才坐定便见李承乾一行人过来了,李元婴还凑在李承乾身边不知和他说些什么!

待李承乾上前行礼,李二陛下注视着这个从小聪颖的长子。

自从长孙皇后去世,这个儿子便有些消沉,学业日渐懈怠,反而喜欢上出宫打猎游玩。罚他骂他他也认,就是不怎么改,眉宇间还越来越阴郁。

相比起来,还是李泰更讨他喜欢,胖得可爱,又喜好文学,瞧着就让人开心。

李二陛下免了他们的礼,目光转向李元婴,总觉得这小子又要闹出什么幺蛾子。

若不是这小子跑去磨孔颖达说想来参加释奠,他也不会下旨让李承乾带着李治他们一并过来观礼。要论这群小子里头谁最能闹腾,当属李元婴无疑!

李二陛下瞥着李元婴,毫不留情地警告他“这次释奠不仅有大唐的生员参加,还有新罗、百济这些附国慕名派来求学的生员,你小子要是敢捣乱,往后就别想再踏出宫门半步!”

李元婴觉得自己太冤枉了,他只是来做个任务而已,李二陛下居然怀疑他会捣乱!

李元婴决定不理李二陛下,撒腿就跑,提前去看看李二陛下夸口的八千个学生。

抵达举行释奠之处,李元婴趴在栏杆前往下看,只见下头挨挨挤挤站着许多人,仔细数的话,怕真的有近万人立在那!

只可惜学生们对排队这件事似乎不太习惯,压根没列好队,三三两两站一起说话,吵吵嚷嚷的,瞧着乱糟糟。

果然有人的地方就有乱子啊!

这时孔颖达也过来了,看着下头的乱象直皱眉头。

李元婴瞥见了孔颖达,跑过去和孔颖达感慨“老孔,我看你们国子监的生员也不怎么样,连个队都不会排!”

孔颖达懒得理他。

李元婴想了想,跟人要了张大大的纸,卷成喇叭状,拿在手里颠儿颠儿地跟上孔颖达,随着他一同下了集队地点。

李元婴年纪小,胆子却挺大,拿着个纸喇叭狐假虎威地朝着那群监生喊话“你们,都按班次排好队,没看到孔祭酒来了吗?孔祭酒那是谁?孔圣人的第三十一世孙,你们国子监的祭酒!看看你们一个两个的,经义学得不咋地就算了,连队都排不好,像什么样,丢人!看看人家百济新罗的人可比你们强多了,为了学习新知识,跋山涉水来我们大唐求学!”李元婴批评起人来一套一套的,见那堆监生都静了下来,顿时更来劲了,“我听说,新罗那边可是女王当政,可见人家女孩子比你们厉害多了,能当一国之主!要是你们再吵吵嚷嚷连个队都不会排,赶紧回家种地去,好好供养你们的姐姐妹妹、媳妇母亲来念书!”

见李元婴年方九岁,说出的话却句句扎人,众监生顿时面红耳赤,自觉地闭上嘴巴列起了队。

李元婴还在那中气十足地指挥“从矮到高排好,前后左右对齐,这都不会吗?看好前面的后脑勺!”

这时一众国子博士和助教们也反应过来,在孔颖达难看的脸色里下去按李元婴的法子督管诸生。

李元婴见国子博士们不再干站着试图用眼神组织诸生排队,便把手里的“喇叭”送给其中一个国子博士,溜达回孔颖达身边,很是关切地对孔颖达说“老孔,你们国子监管得不太好啊!”

孔颖达瞪他。

这不是头一回搞这种大集合吗?按照孔颖达的想法,诸生全都是有一颗向学之心的人,连军队那些莽夫都能把队排得整整齐齐,读过圣贤书的监生怎么可能排不好队?是以,他只让人把事情通知下去,也没想着吩咐底下的人组织组织队伍。

其实只要他过来了,再让国子博士们管一管,很快也能镇住这群监生。也就李元婴这小子嘴快,冲到前头就打着他的名号开始训人!

李元婴见自己好心帮忙,孔颖达还瞪自己,觉得这老头儿真坏。李元婴哼道“说实话你还不听!”他也不想跟孔颖达一块玩了,准备另找点好玩的事搞搞,结果他才一转身,就被李二陛下派来的人拎了回去!

李二陛下可不放心李元婴自己乱跑,早叫人注意着他跑哪儿去了。得知一眨眼的功夫,李元婴就跟着孔颖达跑去训斥诸生,李二陛下额头青筋直跳,立刻命人去把李元婴逮回来。

这糟心玩意,一眼都不能少看!

瞅见李二陛下那张写着“再闹我真禁足你”的臭脸,李元婴安分下来。他溜回李承乾和李治那边,悄悄问李治“释奠要开始了吗?”

李治点点头。

李元婴便不跑了,与李治他们一起等待。

爆米花,马上要到手了!

吉时将至,李二陛下便领着李元婴他们出发。

整顿好的国子监监生精神头还挺不错,瞧起来个个都是一表人才的大唐好儿郎。两千多人按照国子、算学、律学、书学等六学整齐排开,预示着将来大唐将会收获一波搞政治、搞会计、搞法律、搞书法艺术等等方面的人才。

监生后头还站着将近六千的“旁听生”,这些旁听生都是从外邦来大唐留学的,有的想学习基础知识,有的想接受深造,也都按照不同的班次排好。算起来这类“旁听生”竟比国子监本来的监生多了一倍都不止!

李二陛下见状心情大好。

这就是他想要的国子监。

占地要大,生员要多!

越大越好,越多越好!

不仅大唐的人才他要栽培,外邦诸国的人才他也要招揽,好叫天下英才都为大唐所用!

第 25 章

李二陛下神色肃穆地开始主持释奠。

周围的人都神色严肃, 李元婴不好搞出什么动静, 只好安安分分地跟着大伙一起该拜的拜、该喊的喊。集体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 近万人同行庄严肃穆的释奠祭礼,每一次齐声高喊的声音仿佛真的能响遏天穹。

李元婴原本是滥竽充数的, 后来竟也庄而重之地行完了大礼。到祭礼结束, 李元婴终于忍不住戳了戳旁边的李治,和李治说“我感觉怪累的, 下次再也不来了。”他天生是好玩的性子,受不得这种庄重的场合,平日里连年节的祭天都想赖掉。

李治本来还觉得李元婴今天没闹幺蛾子挺稀奇,听李元婴这么说倒觉得这才像他。李治小声回道“你小心往圣先贤们还没走远,等他们听到你这么说,你今天就白来了,他们不会保佑你!”

李元婴觉得李治这话好没道理, 反驳道“我学东西学得好不好, 难道还靠他们保佑吗?那我不用看书了,天天起来拜一拜, 看看是不是躺着就能学会。”

李治语塞。

准备给监生们讲个话的李二陛下目光扫向交头接耳的李元婴和李治。

李治赶紧端正身姿,闭嘴不言。

李元婴一脸无辜地看向李二陛下,一副“我很乖你看我做什么”的模样。

李二陛下没再理他, 开始向监生们发表他精心准备的新春讲话。

李元婴接收到任务完成的提示,把里头赠送的玉米种子在个人图书管理存好, 爆米花则用自己专用的零嘴小布包装起来。趁着李二陛下沉浸在自己的演讲之中,李元婴掏出爆米花尝了一颗, 嗯,脆脆甜甜的,真好吃!

李元婴自己吃还不算,还接着袖子的遮掩暗中递到旁边的李治面前,让李治也尝尝。

李治这个乖宝宝瞪李元婴。

李元婴压低声音怂恿“可好吃了,保证是你没吃过的!”

李治知道李元婴的性格,与其让他一直递过来,还不如直接拿算了!李治拿了一颗爆米花,发现确实是他没见过的吃食,散发出一种香香甜甜的味道,很吸引人。

李元婴和李治分享完,又看向另一边的大侄子,没想到李承乾离得有点远,中间隔着个四侄子!李元婴想了想,拿着小布包朝李泰面前递去。

李泰也瞪他。

李泰不仅瞪他,还义正辞严地说“父皇在劝导监生们向学,你们这是做什么?!我是不会和你们一起胡闹的!”他可早看到了李元婴和李治刚才的小动作,包括李元婴光明正大往嘴里塞爆米花!

李元婴很奇怪地看了李泰一眼,理所当然地说“谁让你胡闹了?又不是让你吃,让你帮忙递几颗给承乾而已!”

李泰涨红了脸。

他气道“不帮!”

唉,就知道这四侄子老小气了!李元婴也不在意,他知道闹出太大的动静不太好,便自己咔嚓咔嚓地就着爆米花听李二陛下慷慨激昂地激励诸生。

李二陛下讲了大半,余光扫了眼皇子们那边。

李承乾目光炯炯,听得聚精会神。

李二陛下暗自点头。

李泰目光炯炯,听得聚精会神。

李二陛下满意点头。

再到李元婴…

李元婴迅速把手里的爆米花塞进嘴里,收起另一只手上托着的小布包,眨巴一下眼,也摆出聚精会神的模样回望他,脸上写着“我什么都没干您继续讲”。若不是他不忘嚼巴一下塞进嘴里的爆米花,李二陛下还真以为是自己眼花了!

李二陛下气得差点忘词。

他气势万钧地把自己的开春演讲收了个尾,听得监生们纷纷感慨吾皇英武,连讲话都这么中气十足、大气磅礴。

李元婴觉得有点不妙。

他决定一会要马上开溜!

可惜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李二陛下经过他们面前时特别指示两个禁卫盯紧李元婴,务必把他提溜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