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驾还在路上,洛阳这边的消息却已传回长安。这次李二陛下安排留守长安的宰辅人选是高士廉,是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舅舅,算是李承乾长辈中的长辈。

听了李二陛下行猎伊阙,顺便去看了伊阙佛窟的事儿,高士廉眉宇之间带上几分忧色。李泰有孝心是好事,可细观李泰这些年的行事,显然已经有了与李承乾一别苗头的心思,朝中不少朝臣不是暗中倒戈,就是两边押注,明眼人都能看出兄弟相争的苗头。

这两个孩子都是长孙皇后的嫡出儿子,高士廉的亲甥孙,他难道要眼睁睁看着这两个孩子重蹈他们父皇的覆辙、闹到手足相残那一步?

高士廉愁眉不展,带着刚得来的消息进了宫。

李承乾觉得于志宁他们挺烦的,不过对高士廉这个自己私底下可以喊一声“舅公”的长辈十分敬重。

高士廉来时李承乾正带李象玩木牌,李元婴让人送来的,据说玩法是全部按照一定间距排列起来,最后轻轻一推就能把所有牌推倒。

李象很喜欢这东西,每回看李承乾有空便拉着他一起摆。

听人通禀说高士廉来了,李承乾想了想,直接让人把高士廉领进来。高士廉见到李承乾父子二人其乐融融地在那玩儿,紧皱的眉心稍稍舒展开,先行向他们见礼。

李象好奇地看着头发发白的高士廉,软乎乎地按照李承乾的示意和这没见过的老人家问好,还邀请高士廉一起玩木牌。直至连推两次木牌过足了瘾,他才乖乖去找太子妃玩耍,让李承乾和高士廉聊正事。

高士廉见李承乾这么耐心地陪李象玩,以为他还不知道李二陛下前往伊阙的事,便与他说起自己刚得来的消息。

李承乾道:“几天前我已经收到幺叔的来信,里面提到过这事。”

想起李元婴在信里写的东西,李承乾就有些想放声大笑。

本来李元婴说他们一起去看了伊阙佛窟,又说李泰在那里凿了佛像替他们母后攒功德,他心里还在想李泰到底是真的记挂着母后还是想拿这事传扬孝名。可看着李元婴后头写的内容和附带的那篇《伊阙佛龛碑》,李承乾立刻疑虑全消。不管老四是什么想法,经李元婴这么一搅合怕都会气得半死。

于是李承乾一点都不挂心了,这几天都很好心情地陪儿子玩李元婴随信送回来的那套漂亮木牌。

李承乾还反过来开解高士廉:“青雀有这样的孝心,母后在天之灵一定会高兴的。”

高士廉见李承乾面无忧色,夸奖起李泰来颇有长兄的气度,心中大喜,觉得这大甥孙渐渐有了太子应有的姿仪。既然大甥孙能有这样的胸怀,高士廉自然不再多说,只夸道:“我看象儿如今也越来越懂事了。”

李承乾对这个儿子也很是喜爱。难得遇到可以好好夸儿子的长辈,李承乾马上挑拣着和儿子有关的趣事与高士廉分享起来,言语间这两年越来越泛滥的爱子之情简直要溢出来了。

第88章 第 88 章

御驾回到长安已是十二月多, 李承乾率百官闻讯亲自出城相迎。结果李承乾也被李元婴惊了一下,因为李元婴等双方会合之后悄悄溜过去找他, 说要他派点人出来帮忙搬东西,都是他给大伙张罗的礼物,在洛阳那边挑挑拣拣挑回来的!

李承乾本来没怎么在意,等顺着李元婴指着的方向一瞅, 就被那好几车礼物吓着了。他看了眼李二陛下,见李二陛下没说什么,便吩咐身边的人回去找人把东西搬回宫,按照李元婴给的清单送到每个人手上。

李元婴差遣完大侄子,就开开心心回宫见他母亲柳宝林去了。

柳宝林大半年没见儿子, 挂心得很,拉着他看了又看,又叫人端出自己亲手做的新菜让李元婴尝尝看。儿子不在身边,柳宝林每日便看着李元婴给他搜罗来的菜谱研究新菜式, 有时叫别人试着做,有时自己亲自动手, 一想到儿子爱吃, 她心里就有了着落,现在李元婴回来了,她自然是张罗了满案好吃的让李元婴尝个鲜。

提到吃的,李元婴自是期待不已, 柳宝林让尝哪道就尝哪道, 道道都夸好。他还和柳宝林合计:“娘, 等我们去了封地,我就叫人开个大店,里头专门卖您琢磨出来的菜,就叫‘柳家菜’。往后别人一提起这些好吃的,马上就想到您!”

柳宝林道:“好,我把菜谱写给你,让你寻人去开店。”

李元婴心满意足地把大菜都尝了个遍,又夹了一片熏蛋送进嘴里。这熏蛋是先用柳宝林秘制的作料煨着,稍稍晾一段时间熏干了,趁着它不软也不硬时切成薄薄的一片片,咸香入味,口感也极为特别,李元婴连吃了几块才满足。

母子俩边吃边叙话,一顿饭的时间很快过去,李元婴回房间午歇,发现被褥也换了新的,又暖又软和。他钻进被窝里躺着,心里合计着怎么去磨他皇兄早些放他去封地,想着想着便香香甜甜地睡着了,还做了个特别美的梦。

十二月临近年关,各地要回京的官员都陆陆续续抵京,得了李二陛下许可的藩王也赶在李二陛下生辰之前归来。藩王之中就有三皇子李恪,他回京后先去见了李二陛下,而后则去拜见他母亲杨妃。

杨妃乃是前朝隋炀帝之女,早年被赐予李二陛下的□□内,生下三皇子李恪,后来李二陛下登基后也跟着入了后宫,又生下六皇子李愔。只是她在前朝便不是什么受重视的公主,到李唐的后宫后更是不尴不尬,两个儿子也早早被放到封地去,十二三岁便离开了她。

得知李恪归京,杨妃自是早早盼着。只是藩王回京要住到专门的行邸去,不能在宫中过夜,杨妃心里有事开心又是酸涩,见了人便拉着李恪的手叙话。

李恪和弟弟李愔的处境差不多,处于做点什么事都会被挑出差错来的那种,他到封地之后打个猎都会被李二陛下下旨训斥一番。难得可以与母亲相见,他没与杨妃说这些不快的事,只挑拣着高兴的东西和杨妃讲。

与杨妃见完面,李恪又托杨妃让人给早前处得不错的弟弟妹妹们送些礼物。他远在封地,没法照顾杨妃,回来一趟自然得把好东西备上,期盼杨妃有个什么意外也有人能帮她说个话。

杨妃看着把所有事都想得十分周全的儿子,鼻子有些泛酸。

李恪虽然排行老三,与太子李承乾、老二李宽却是同一年出生的。李宽早薨,早前还过继给了太上皇之子,李恪其实就排在太子之后。若不是投生到她这个前朝亡国之君的女儿膝下,李恪也不会处处遭指斥,看看老四和老九,哪个不是被李二陛下带在身边舍不得放出去?

只是这种东西是比不得的,父母选不了孩子,孩子也选不了父母。杨妃一一应下李恪的叮咛,分别时忍不住抬手轻轻抚过李恪的脸颊,含泪说道:“宫里什么都不缺,伺候的人也很用心,你不用时时挂念,多听你父皇的话,做些让你父皇高兴的事。”

李恪点头应下,独自出宫时心里却在想,听他们父皇的话,便该像父皇给他们挑的名字一样,恪守本分,什么都别去想,什么都别去做。

高阳收到李恪的礼物,才晓得李恪回京了。她对这个皇兄还有点印象,小时候对她还挺好的,不像李承乾一样总给人一种不好亲近的感觉。

高阳乖巧了一段时间,早闷得不行了,第二天一大早跑去寻李元婴,央着李元婴带她出宫去见见这位去了封地还记得给她捎礼物的好皇兄。

李元婴一琢磨,他没和已经就藩的藩王接触过,还不晓得到了封地是什么情况,再加上这段时间他也天天在当好儿子,时常陪伴在柳宝林身边,没怎么跑外头玩儿,当下一口答应。

李元婴与柳宝林说了一声,又叫上一串小伙伴去找李恪聊天,主要是要捎带上李治,李治今年都十三了,算算日子也差不多能自己开府了,最应该早点了解封地诸事。

李治经李元婴长期洗脑,对长安的不舍也淡了,反而很想去封地施为一番,决不当那祸国殃民、混吃等死的皇室蛀虫。他跟着李元婴一起出宫去寻李恪,结果他们一行人赶巧和其他藩王撞上了。

李元婴想着各地有各地的风俗,当即便热切地拉着路上遇到的藩王一起坐下聊天,都是他的兄弟或侄子,李元婴拉起关系来根本不带含糊的,要么一口一个“哥哥”要么一口一个“侄子”,虽说彼此可能连面都没怎么见过,可抵不过李元婴热情啊,面皮薄些的,还没反应过来已经跟着李元婴走了。

冬至已过,天气渐冷,李元婴没挑那些瞧着风雅的露风地方,而是暖炉烧起来,暖被裹起来,热茶煮起来,等把相聚之地,李元婴才问起他们各地见闻,有什么奇人奇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碰到有封地离他滕州近的,李元婴更是拉着人家追问了许多事,整颗心都已经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了。

高阳她们一开始听着挺高兴,后来见李元婴一直问滕州那边的事,心里就不太开心。

高阳悄悄问李恪:“三哥,去了封地是不是都和你一样不能随便回来了?”

李恪点头答是。莫说他与高阳这些妹妹,便是他和杨妃也没多少机会见面,李元婴还好些,太上皇去了,他到时可以接上柳宝林去封地,母子可以一直不分开。

兕子她们坐在高阳旁边,也听得清清楚楚,想法都和高阳一样:她们幺叔一走,她们就没什么机会见到幺叔啦!

李元婴与藩王们聚会结束后,带着满满一本子的“就藩经验”和李治他们一起回宫,兴奋之余根本没注意到小萝莉们情绪十分低落。

回到宫中,兕子跟着姐姐妹妹去找李二陛下,围在李二陛下左右央求他:“父皇,我们不想幺叔去封地。”

李二陛下把兕子搂到怀里,问道:“怎么突然又提这事?”

兕子把李元婴和李治跟藩王们请教就藩事宜的事儿告诉李二陛下,不舍地抓着李二陛下的胳膊说:“父皇,我舍不得幺叔,就不能让幺叔像四哥一样一直留在长安吗?”

李二陛下笑道:“你只舍不得你幺叔,就不会舍不得你九哥?”

兕子马上补了句:“也舍不得九哥!”

高阳跟着央求:“父皇你把幺叔和九哥都留在长安吧!”

面对四个小萝莉满是期盼的眼神,李二陛下扛不住了,提前给她们透了个消息:“至少这两年内,我都不会让他们离开。”

兕子一阵欢呼,凑到李二陛下近前亲了他脸颊一下。

李二陛下道:“你这是跟你幺叔出去学了外邦人的贴面礼?”

兕子有些害羞,但还是开心地夸道:“父皇您最好了!”

李二陛下傍晚用过膳便在宫中散步消食,随意听着左右禀报关于白日里藩王聚会的事。得知李元婴见人就哥哥侄子地喊,还拉着人家一起去聊天儿,李二陛下没说什么,脚步顿了顿,拐往李元婴那边。

李元婴正在他的小书房里整理自己白日里得来的“就藩经验”,写到兴起还和在旁边伺候的人说说自己的规划,表示到时可以给他们全分派点好活计,让他们也能威风威风。

李元婴这么一说,陪伺在侧的内侍与宫女们自然都喜笑颜开。

这些人能长留在李元婴跟前伺候,自然都是脑筋活络、故事讲得好的,只有自己人的时候自是不拘着,纷纷给李元婴出谋划策。谁都知道李元婴对自己人大方得很,你提了好建议,随随便便就能赏你颗金珠子!

李二陛下走近时,听见的便是那刚点上灯的小书房里欢声笑语一片,也不知在聊些什么。

直至守在门前的人惊慌地向他行礼,屋里的欢笑声才戛然而止。

这似乎是李二陛下登基之后最经常遭遇的事,不管原本众人笑得有多开心,只要听到他来了,都会肃静下来,恭恭敬敬地迎接他。

李二陛下迈步走近李元婴的小书房。

李元婴跑上前迎李二陛下坐下,奇道:“皇兄您怎么来了?”没等李二陛下回答,他又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大好的夜晚,您该去后宫的,数数看吧,您宫里少说也有百来个等着您宠爱的妃嫔,您去得那么少可怎么才宠爱得过来!”

李二陛下横他一眼。

李元婴马上改口:“不过您少些去也是对的,孙师说,什么东西过度都挺伤身的,那事儿尤甚。他还教我说,要我多保持几年童子之身,要不然对身体不好!”

李二陛下道:“别什么话都挂在嘴边!”后宫之事也是他一个王爷能挂在嘴边的吗?有了武媚一事他还不长记性,真当后宫是他该碰的地方?!

李元婴乖乖闭嘴。

李二陛下拿起李元婴搁在案上那份“就藩经验”,细细一看,竟还写得挺有条理的。他把全篇都看完了,对李元婴说:“不错,你早些把它写完,赶在我生辰之前送过来,我叫人多抄几份分给你哥哥和侄子们看看,没回来的我也叫人送过去让他们读一读。”

换了别人,早因为李二陛下的肯定高兴得不得了了,可李元婴不一样。李元婴道:“我辛辛苦苦收集整理的,凭什么给您送去!”

李二陛下瞪他。

李元婴现在一点都不怕李二陛下,勇敢地腆着脸趁机要好处:“皇兄,听说南郊那边有一片山头是皇家的,漫山遍野都是竹子,您能不能把那些竹子给我?山我不要,要竹子就成了!”

李二陛下道:“你要竹子来做什么?”

李元婴道:“现在还不能说!”他凑到李二陛下近前神神秘秘地和李二陛下说悄悄话,“您要是答应给我,我开春就给您送一样宝贝!”

李二陛下瞅了眼挨到自己身边来的李元婴,痛快答应:“行,竹子都给你。”

第89章 第 89 章

李元婴得了一大片竹林, 便命人去通知作坊那边及时去挑选合用的竹子。

作坊如今的管事是脑筋灵活、想出芦苇造纸的邓庆,他不仅得了李元婴许下的赏金, 还在李元婴这里挂上了号。

今年入冬后,邓庆便带着人陆陆续续地采收周围的芦苇,这东西一般是无主之物,谁都可以收割。作坊这边人手不够, 他只需出点小钱便能让周围的人主动把杆子长得足够高的芦苇送过来。

远郊一带,本应处于农闲时期的百姓们纷纷眉开眼笑地把芦苇送到邓庆管着的造纸作坊里去,换些钱粮让家人过个好年。

邓庆忙完芦苇的采收,作坊便紧锣密鼓地按照反复调整过的苇纸制作工序开工。若是没有意外,第一批芦苇会在李二陛下生辰之前赶制出来, 等着李元婴过来验收。哪怕不能,工坊这边也有早前造出来的苇纸囤着,可供李元婴拿出去献宝。

李元婴说是要等明年开春在给李二陛下送宝贝,实际上李元婴根本等不到那时候, 他准备在李二陛下生辰那天就送出去!

听李元婴派人来说前头那片皇家山林的竹子全被李元婴要来了,邓庆精神一振。

竹子这东西比芦苇贵一些, 但胜在长得快, 一年四季都能咻咻咻地长,漫山遍野都能种!而且邓庆发现这几种好找的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可以改变纸张的色泽、软硬以及韧度!

邓庆当下便激动地带着人去看竹子,想着有这么多竹子在, 他们再也不愁产不出足够的纸张了!

李二陛下生辰前一天, 工坊那边便派人把新造好的苇纸送进宫。李元婴打开其中一卷一看, 但见这纸比如今朝廷惯用的藤纸差不到哪里去,瞧着要轻薄一些,却又更有韧性,不易撕裂!

李元婴欢喜不已,拿出造纸方子看了又看,确定用的材料都便宜得不得了,大大降低了造纸成本,才把这些东西都收到早前备好的锦盒里,准备明天拿去献给李二陛下当生辰礼。

柳宝林也在操心这件事,入夜了还过来问李元婴:“生辰礼当真备好了吗?”

李元婴道:“备好了,皇兄一准会喜欢的。”

柳宝林见李元婴信心满满,便也不再多问,只叫人把从库房收拾出来的宝物放到李元婴房中当备用的生辰礼。她说道:“凡事都有意外,这个你也带去,万一你准备的不适合,就把这个送上去。”

李元婴打开柳宝林让人带来的锦盒,发现里头是太上皇留给他的宝贝。

李元婴满口答应,等柳宝林一走则把宝贝藏到枕头里面去,严肃告诫身边伺候的人:“不许把这个带去,这是耶耶留给我的,我要留着当传家宝,可不能送出去!”

左右自是喏然应是。

李元婴挨着锦盒睡下,夜里梦见太上皇了。

太上皇把他抱到膝上和别人说话,他听着觉得太无趣,手便不安分起来,偷偷伸手去拔太上皇的胡子。

太上皇哎哟一声,低头瞪他一眼,他顿时开心地笑了起来。

小孩子嘛,最喜欢看别人夸张的动作、听别人夸张的声音,你一句我一句地唠嗑他才爱听呢!

太上皇看他笑得没牙没眼,也乐了,不仅没骂他,还和别人夸:“你们看看,我这幺儿个头小,手劲还挺大,都能拔我胡子了!”

有太上皇宽纵,他便不觉得拔人胡子有什么不对,还觉得特别好玩,最爱趁别人不注意偷偷地拔,听别人痛叫出声。连他皇兄也没能幸免,惨遭他祸害过两回!

李元婴早上睁开眼,看着太阳从外面照了进来,洒落满室清光。

他恍恍惚惚地坐起来,感觉自己还身在大安宫,不过揉揉眼睛看清楚周围的一切,他便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谁的胡子都能乱拔的小孩了。

李元婴叹了口气。

听到动静进来伺候李元婴洗漱更衣的人见李元婴叹气,不由问:“殿下怎么了?”

李元婴道:“马上要过年了,过完年我就十二岁了,再不能当小孩子了。”

伺候的人说道:“只要您想,您永远都能当小孩子的。”

李元婴想了想,觉得这话也对,他可有钱了,又是堂堂大唐王爷,想做什么还不是随他喜欢。再说了,哪怕他活到八十岁,他娘也会当他是小孩子的,到那时,他一准要当八十岁的老小孩!

李元婴马上高兴起来,抱起自己准备好的锦盒就去寻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今日生辰,不上朝,安排好的行程是中午大宴群臣,晚上搞个家宴和兄弟儿女们聚聚。不过他起得比李元婴早些,李元婴跑过来时他已经用过早膳了,兕子她们也赶早过来祝过一轮寿。

李二陛下正在练字,听人说李元婴来了,示意左右让人放他进来。

李元婴抱着锦盒跑到李二陛下面前,一看李二陛下在写大字,马上凑过去探头探脑地看了几眼,张口就夸:“皇兄您写的字可真有精神,瞧着就有龙腾虎跃之势,摆出去谁都会说好!”

李二陛下平时是受惯了夸的,自己也觉得自己的字写得挺不错,可不知怎地听李元婴这么一夸,他就觉得不对味。这日是自己的生辰,李二陛下就不和李元婴计较了:“一大早的,你怎地不睡懒觉了?”

李元婴道:“今天是皇兄您的生辰,我当然得过来和您祝寿!怎么样?我来得够早吧?我是第一个吗?”

李二陛下道:“雉奴来过了。”

李元婴:“…”

“兕子来过了。”

“…”

“城阳来过了。”

“…”

“衡山来过了。”

“…”

“高阳也来过了。”

“…”

李二陛下睨着李元婴,慢悠悠地问:“你说你是不是第一个?”

李元婴道:“起得早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还给皇兄您准备了生辰礼!他们一准没我送得早!”

这倒是,其他人都准备晚上统一送,没有一大早就拿过来献宝的。

李二陛下顿时好奇地问:“你准备了什么生辰礼?”

李元婴把李二陛下那幅墨迹已干的墨宝推到一边,拉李二陛下坐下,让李二陛下亲手打开自己带来的锦盒。

李二陛下见他卖关子也不生气,伸手把锦盒打开。

看里面放着一幅字画一样的东西,李二陛下觉得这小子太敷衍了,居然拿自己的字画来当生辰礼。他取出那幅“字画”准备好好批评李元婴一番,摊开一看,却发现李元婴送的居然是一卷白纸!

李二陛下看向李元婴,意思是让他解释解释。这是拿错了,还是准备说自己“礼轻情意重”?

李元婴一点都不急,拉着李二陛下说:“皇兄您写写看,瞧瞧这纸好不好用!”

李二陛下不知他葫芦里卖什么药,不过还是叫人把李元婴送来的纸摊开,提笔往上面写了起来。

李二陛下写的是“惠风和畅”四个大字,出自他最为喜爱的《兰亭集序》。

写完之后,李二陛下细细观察,发现这纸虽比他常用的纸薄,却不洇墨,质量很不错。可惜李二陛下常年用的都是上好的纸张,并不觉得这纸好到足以让李元婴拿来当生辰礼。

李二陛下道:“你就给朕准备了这样的礼?”

李元婴说道:“当然不是!”他把锦盒里的另一张纸取了出来递给李二陛下。这是邓庆他们这两年钻研出来的心血,李元婴砸了不少钱下去,眼下拿出来却也不心疼,只要是钱能弄到的东西,李元婴都不会吝啬。反正,这造纸新法献给他皇兄,邓庆那边还是能造的!

李二陛下不知李元婴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取过李元婴递来的文稿一看,眉目逐渐舒展开。他挑挑眉,转头问李元婴:“这法子当真能造出这样的纸?”

李元婴道:“那是自然,我不是都给您带来了吗?”

李二陛下龙心大悦,难得夸了李元婴一句:“好,这礼我很喜欢。”

李元婴心满意足,又给李二陛下说起这里头都有谁的功劳,什么媚娘给出了主意啦,邓庆出力最大啦,总之,每个人都很厉害,都为这份生辰礼出了一份力!

李二陛下很有耐心地听完,才把他赶去玩儿。

第90章 第 90 章

李二陛下中午大宴群臣, 受了百官的贺,兴起多喝了几杯, 便与他们夸起自己的幺弟。说他这弟弟越发长进了,近来越来越懂事,自己总算无愧于太上皇临终前的嘱咐了!

诸官听着,都觉得李二陛下这是亲哥眼神, 怎么看怎么觉得自己弟弟不错。要他们说,李元婴这小子虽然确实有点转变,但也绝不可能用“懂事”两字去形容。

至少,最近他们就听说李元婴读书读出自己的主意来了,时不时跑去国子监和监生们探讨问题, 这厮挑掐本领一流,差点引发国子监群殴事件。

若不是他一朋友在国子监内人缘颇不错,他怕是会成为监生们围殴的对象了,毕竟这小子专提刁钻问题, 把人难住就得意洋洋地嘲笑人家,再好的脾气都会忍不住!听人说, 这小子每次挑完事还要来一句:“你们啊, 全都不如魏兄。魏兄你们认识吗?就是郑国公魏征的孙子魏膺啊,他虽然还没进国子监,但马上就要进了呢!”

孔颖达私底下和魏征说了这事,告诉他心里要有个准备, 经李元婴这么一挑事, 他孙子还没进国子监就成众矢之的了!不过孔颖达也安慰魏征, 他孙子不会孤独的,李元婴迟早也要自食其果!

因此听到李二陛下酒后一顿夸,魏征嘴角抽了抽,不知该说什么好。那小子聪明是聪明,就是行事太肆无忌惮,李二陛下再惯下去不知会惯成什么样!是以魏征很赞成过两天让李元婴和李治他们一同参加国子监入学考的事,不管能不能制住那小子,且先让他吃吃瘪!

李二陛下见自己夸弟弟带来的反应不怎么热烈,当即让人把自己早上写的那幅《惠风和畅》拿出来展示给众人看。

李二陛下是个挺自恋的人,平时就喜欢别人夸他,兴头来了还会自夸一句“朕虽然是皇帝,但是经常会包揽将相的活啊”。当然,事后他就被人上书说了,说他当皇帝的怎么能贪功,和臣子抢功劳呢?

这回百官一看那字,认出来了,这就是御笔亲题的大字。因着日子比较特殊,连魏征都没开口扫兴,随着其他人一起夸了句这字写得好,寓意也好。惠风和畅,不就是预示着施仁政春风化雨,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嘛!

李二陛下听着百官挑着各种角度夸自己的字,从字形夸到字义,心情也极好。不过,这不是他的目的,他等人夸完了才问:“那诸卿觉得这纸如何?”

其他人被李二陛下这么一问,顿时愣住了。纸?这纸看着没多特别啊?不就和寻常的纸差不多?

长孙无忌大胆站出来:“恕臣眼拙,没看出这纸有何不同之处,还请陛下为我等解惑。”

李二陛下手拍凭几,哈哈一笑:“诸位贤卿都没看出不同来?这就对了,这纸和我们平时用的纸差不了多少,但是造价还不到原来的一成!”

众人皆惊,尤其是文臣如孔颖达之类的,闻言都激动不已:“陛下此话当真?”

李二陛下畅笑道:“这乃是朕的幺弟献给朕的生辰礼,自然当真。造纸之法,元婴已经献给朕了,改日工部便派些人去元婴那边学一学,早些把这种新纸造出来,好叫天下学子都能用上便宜的纸!”

孔颖达没想到这纸居然是李元婴捣腾出来的,心情有些复杂,甚至有点怀疑起自己的眼光来。

从前他觉得李元婴顽劣不已、不堪造就,结果经魏征和萧德言一教,李元婴居然展露了别样的天赋,读书做事写文章都透出远超于同龄人的灵慧。后来李元婴说“要让天下人都有书可读”,他觉得李元婴是在说大话,暗中觉得他也不怕闪了舌头,不想李元婴先是弄出个图书馆,现在还献上这么一种成本大大降低的新纸!

难道他当真看走眼了,错过了这么个好学生?

孔颖达转念一想,李元婴马上要进国子监了,到时候便是国子监的监生,到时候不还是他学生!孔颖达生出这么个念头,哪还坐得住,寿宴结束后便追上李二陛下,和李二陛下商量过了年就让李元婴参加考试,好让他们开春就能和其他监生一块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