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婴与他们说完话、许完诺,又和戴亭回去接着聊其他收获。戴亭这次往北走时听人说起一种瓜,又大又圆,只是每次到那边都没赶上瓜熟时节,所以他讨了批种子回来,还移栽了几株带土的一路运回大唐,现在瞧着好像还能活。

李元婴听戴亭的形容,觉得是自己没吃过的,立刻问:“好吃吗?甜不甜?”

戴亭道:“听人说瓢是红的,鲜甜多汁,劈开之后里面全能吃,据说比甜瓜好。”

李元婴上回在吴家村尝了这边种的甜瓜,觉得不错。他说道:“葵园那边现在已经种了红景天之类的药材,这瓜就在鄠县这边找个地方种好了。”

戴亭点头。

李元婴又去寻魏姝她们,带她们一起去看大圆瓜秧苗。魏姝几人也没见过这样的瓜,听李元婴一说也来了兴趣,纷纷跟着去一探究竟。那秧苗跟着商队走了一路,看着蔫蔫的,没点精神,不过经董小乙拯救了小半天,其中几株已经精神奕奕地立起来了,藤儿积极地到处攀爬。

李元婴仔细找了半天,发现了好几个鼓鼓囊囊的花苞!这瓜的生命力可真顽强,一路舟车劳顿都挡不住它开花结果。

李元婴拉着小伙伴们对着黄黄的圆瓜花和下面隐隐有长大趋势的小圆瓜围观了半天,觉得世界之大,什么都有!他给魏姝她们比了个圈,说道:“戴亭说,这瓜能长这么大!”

魏姝她们不是很信,毕竟眼前的小圆瓜最大的也才一个拇指大小,瞧着还圆溜溜的,怎么可能变那么大!

李元婴道:“等它们长大就晓得了!”他吩咐董小乙寻个庄子把大圆瓜秧苗挪去种,顺便把剩下的西瓜种子和其他植物种子都拿去种一种,若是能种活,味道又不差,到时一定有大用处。庄子也挑别的地方,就挑吴家村和太和宫之间的地方,钱不是问题,只管和人买过来就是。既然那边种的甜瓜好吃,种这种大圆瓜应该也好吃!

至于养马,他写封信和他皇兄把太和宫荒弃的草场借来用用就好,他白给县衙和朝廷送马,难道他皇兄还不要吗?

李元婴拿好了主意,便把活摊派下去让别人忙活去,自己回去给李二陛下写了封请示信,大意是想借太和宫草场用用行不行?等养出好马可以全献给朝廷!要是你想过来打猎,我再帮您翻修一下这个破宫殿。接下来李元婴又用好几百字描述这太和宫到底有多破,由于这么多年没人过来检修,瓦片都被人偷拆了不少,看着太惨了!

这信一送到李二陛下面前,李二陛下又是一番吹胡子瞪眼。最近魏征老逮着他骂,连他修个阁子都得劝谏一通,他哪来的钱去翻修太和宫?李二陛下回信骂了李元婴一顿,末了才说你要有钱只管自己修!

李元婴收到回信,琢磨了半天,看明白了,他皇兄同意了!想想他皇兄每年转悠来转悠去都是那几个行宫,好不容易修个襄城宫还是个毒蛇窝,李元婴觉得有必要给他皇兄准备一个空气清新、风景宜人的避暑佳地。

李元婴当即又写了封信去和李二陛下讨人,让阎立德过来帮他搞搞设计,看看怎么翻修才带劲。

李二陛下也很干脆,什么都没给,让阎立德自个儿过去和李元婴商量,反正要钱没有,要人也没有,你能搞就搞,别被人弹劾你劳民伤财就可以了!

第 135 章

阎立德往鄠县出发时心里还在琢磨, 怎么李二陛下突然派他到鄠县了。到了以后他才晓得是李元婴找李二陛下要人的, 李元婴热情地宴请了他, 把事情原委给他说得清清楚楚。

阎立德道:“你准备自己掏钱翻修太和宫吗?”阎立德没等李元婴回应就说出自己的看法, 他觉得李元婴就算有钱也不该这么挥霍,且不说你修好了朝廷那边愿不愿意派人过来维护,就是你出钱这件事也可能会被喷。

李元婴道:“我给皇兄修个避暑的地方还不行吗?”

阎立德道:“你总不能自己动手修吧?肯定要征调人手, 眼下田里样样都离不开人,圣人又没命令说要修,你不可能把人强征过来。要是你那么干了,一准有人要说你劳民伤财了!”

李元婴觉得这些弯弯绕绕真麻烦。

他琢磨了一会,对阎立德说:“反正你帮我去看看怎么修,别的我自有办法。”李元婴还给阎立德画了个简单的太和宫草图出来, 强烈要求阎立德在上头给他修个视野好风景妙的阁子,不拘花多少钱, 只要修出来可以一揽太和宫全貌就好。

阎立德来都来了,自也不好直接回去,点头答应下来, 歇了一宿, 第二天便去实地考察。

李元婴安排完阎立德,又去安排戴亭带回来的牛马。马好说,连着人送去太和宫的草场便是, 太和宫一些侧屋休整休整也可以让他们暂住。

牛倒是要好好安置, 李元婴大手一挥,全记到鄠县县衙名下, 叫新招的差吏出去摸摸底,看看县里还有哪些荒地可以开垦的,摸清牛脾气后都带上套去开垦出来。到时种西瓜也好、种葡萄也好,总能让县里多些进项!

荒地的开垦是不受限制的,只要县里的人力畜力够使,你把整个县挖翻了也不会有人反对。不过李元婴特别叮嘱山林不能随便砍,得留着保持水土用,只开垦那些受人力所限没法耕作的地方。

有想要开垦屋前屋后、山上山下荒地种点葡萄的,也可以来参加这次开垦行动,只要前一天帮着开垦一块地,第二天就能组队去葵园取葡萄枝条回来扦插,到时还会有葡萄种植专家专门给他们讲种植要点。

葵园离鄠县也不算远,许多鄠县人都听说葵园善酿葡萄酒,在李元婴提出可以匀些葡萄给他们种时都又惊又喜。葡萄那可是大伙舍不得吃的稀罕物,山里的野葡萄当然也能寻找,但都又小又酸,可人家高昌人种的葡萄又大又红,光是看着就让人口水直流!要是懂酿酒就更好了,葡萄酿成的酒更是闻着都醉人!

县衙班子换人后的第一道政令很快传遍鄠县:给县衙出工垦荒,教你种高昌葡萄,包种包活、童叟无欺!

那可是葡萄啊,从前只有贵人能吃上,他们只能远远看一眼的葡萄!又大又红,肉鲜汁甜!要是自家能往棚子上种一棵,一到葡萄成熟的时节每天都闻着葡萄香醒来,日子还不美死了?

要是不会种就算了,可要是有人教,怎么能不学?县衙出耕牛,开垦那么一小块地又不费多少工夫!

没过几天,李元婴叫人圈起来的荒地陆陆续续有人赶着远道而来的吐蕃牛去开垦了,县里一派热火朝天景象,但凡有来入籍的都按律给分了田地,还叫底下的人搭把手帮他们把房子建起来。今年风调雨顺,大伙都愿意李元婴这个代理县令一个面子,因此鄠县的隐户入籍工作做得最迅速。

本来隐户一般要返还原籍再入籍,以免人都往富庶之地挤,但李元婴可不讲究那么多,人都来了,怎么能放走?有人才能干大事!

李元婴叫武媚别管那么多,只要人来了她就编成鄠县的,全给分田安家。人口突然多了又怎么样?咱县里就是这么能生,不行吗!

李元婴和武媚商量完,还怂恿狄仁杰带人鄠县边界上溜达,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把隐户往外赶的,他们赶多少,鄠县收多少,反正鄠县够大,总有可以分给他们的地。

李元婴这边抢人抢得明目张胆,很快落入不少人眼中,至少邻县的人都晓得了。邻县的县令们那叫一个气啊,就你喜欢人多?我们也想啊,人多税就多,人多能做的事也多!可朝廷不是要求逃户一律返还原籍吗?既然这件事已经传到李二陛下面前了,他们不得规规矩矩照章办事?!

邻县几个县令一气之下,联名告了上去。目的很简单,朝廷到底管不管这事?不管,我们也照办了!多几个人落户自己县,年末考课也好看点!

魏征一大早去上朝,发现有的人看向自己的目光很不一样。凭借着他多年来的经验,魏征只觉觉得朝会上可能会发生点什么!

果然,朝会刚开始不久,唐俭就把底下县令上报的情况拎出来讨论。唐俭这几年沉迷酒色,已不大管事,怎么看都是越活越低调的一个人,偏他最近这段时间的出镜率却大幅度提高!

不少人都侧目以对。

唐俭也是不得已。他甚至可以喊冤说自己最近数次出镜都是被李元婴逼的,要不是李元婴把殷家的罪状往户部捅,他才不要掺和这些破事。现在这次也是,李元婴自己暗搓搓把隐户安排妥当就算了,没出什么事也没人特意喷你,可你自己县里的安置完了还打起别人的主意!

你要不要脸啊?

你到底要不要脸?!

你这又不是非常时期得招兵买马,用得着跑两县交界之地捞人吗?!

唐俭觉得这种做法实在太无耻了,不得不帮几个县令出个头,让大伙好好批判一下这家伙的可耻行径。

李二陛下一脸镇定地听着唐俭陈明事由,没对李元婴过界抢人的事发表什么看法,只当自己没听见。

魏征一看李二陛下这模样就知道李二陛下想糊弄过去,他高举象笏,表示自己有话要说。

李二陛下一看到魏征“我有话讲”的架势就头疼,不过好歹忍了这么多年的喷,不能前功尽弃。

李二陛下只能让魏征发表他的意见。

魏征张口便说:“此事过不在滕王,而在陛下!”

众人一惊。你这老小子,袒护你孙女婿也太明显了吧?明明是你孙女婿干的事,你还能找到由头喷李二陛下?!

魏征才不管别人的想法,他当场洋洋洒洒地开喷:要是您不让他代理鄠县诸事,他哪有机会做这样的事?前些年让诸王为刺史已经实践出结果来了,让少未经事的人当一把手就是不可行,您怎么不吸取教训?现在还不到半个月,就闹出这样的事情来,周围几个县令都不满了,底下的百姓难道能满意吗?长此以往,怨声载道,民怨沸腾,便是天子脚下也会生出乱子来!

所以说,这件事错在根子上,打一开始就不该让他们几个小娃娃管理一县之务!前头是时间仓促,一时没来得及挑人去接手鄠县,现在案子审理得差不多了,大可以派人过去把滕王一行人换回来了!

魏征直接提出把李元婴召回来,众人倒是挑不出问题来,反而还觉得魏征的话挺有道理。问题可不就出在李二陛下身上吗?要不是李二陛下让李元婴去鄠县,也不会闹出这么多事来。

许多人反应过来,当即都表示赞同魏征的意见,县令官阶虽不高,却得管好一县之事,这可是关乎上万户人的要紧职务,岂能儿戏?一时间,所有人你一句我一句地批判起李元婴难当此任、应该尽快宣召回来,照他们的意思,李元婴应该最好乖乖去封地,待在自己的王府里什么都不干,那才省事。

李二陛下听着众人有志一同地抨击起他的决定来,顿时勃然大怒,起身骂道:“难道朕连一个县令都不能做主吗?!”说完他便没再管底下争相让他召回李元婴的百官,带着怒气拂袖而去。

魏征眼观鼻鼻观心坐在原处,等其他人讪讪然散了,他才走出殿外,往长廊上取了自己那份工作餐回自己当值的地方细嚼慢咽地吃了起来。李元婴在他家中蹭饭时总凑他边上叨叨,说吃饭要慢慢吃、慢慢嚼,这样才不伤着肠胃,活得长长久久。

人在身边时魏征觉得这小子挺烦人,屁大点事来回念叨,现在人跑外面去了,这小子来回念叨的事忽然就变得清晰起来。是得慢慢吃慢慢嚼,活得长长久久,要不然这些个横冲直撞、总长不大的小子还不知会被谁欺负了去!

魏征这边独自吃工作餐,其他人却借着集体用餐的机会在议论朝会上的事。

一通讨论下来,大伙都发现自己着了魏征的道,如今已是贞观十七年了,也就是说李二陛下已经继位十七年,眼下的李二陛下早不再是那个能和手下同吃同住的秦王。他能忍魏征,可能是因为忍了大半辈子,差不多忍习惯了,但他绝对不可能忍受其他人无故挑衅他的权威!

他们联合起来说李元婴当不得这个县令,正巧触到了李二陛下的逆鳞!

不得不说,他们都猜对了李二陛下的想法。

李二陛下自己待在议事堂生闷气。

一个县令他都不能让他的兄弟暂代,天下还是李家的天下吗?他可没给一整个州!他都没嫌地方给小了,他们还要来劝他把李元婴送到封地去,再不许李元婴出来。

他这么多兄弟、这么多儿子之中,就这么一个活得最快活,就这么一个活得最自在,他们还要这样劝他!他为这天下圈起来的兄弟、圈起来的儿子还不够多吗?为了不让青雀和承乾相争,他把最疼爱的青雀都送走了!

这一次,他偏就不让他们如意!

第 136 章

李元婴不知道朝会上因为他撕过一场, 他正跟着阎立德去考察太和宫。太和宫背靠终南山, 有山涧自山中潺潺而出, 早间云蒸霞蔚, 好不漂亮。到日上中天,山腰仍别着一根缥缈云带,景色着实养眼。

阎立德于建筑设计上是老行家了, 在太和宫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倒不算什么难题,所以他集中力量完成李元婴要求的高楼:楼必须高,必须大,必须能一览太和宫全貌。要达成这个标准,能选的建楼位置其实不多!

阎立德忙活了几天,把选址敲定下来, 又按照李元婴的要求绘制草图。

李元婴看了草图,跟着阎立德一起跑选址上眺望一番, 非常满意,又开始提要求,什么砖头上要画画、檐头上要雕花, 不拘花多少钱, 反正给弄上就好!

阎立德皱着眉说:“那样的话,花费可就大了。”

李元婴道:“只这一栋楼弄,其他的慢慢再说, 花费应该大不到哪里去。回头我去工部借点工匠, 让手艺最好的人过来给鄠县的工匠们培训培训,他们能学一门好手艺, 不都说有一技傍身比什么都强吗?他们肯定愿意学的。花样和砖画,我可以交给一些家贫的士子去画,这样他们也能靠自己的双手养家糊口,不至于每天埋头苦读、毫无进项。”

阎立德听李元婴有自己的主意,便不再多言。

李元婴又兴致勃勃地和阎立德说起自己的计划:“我准备把这楼叫‘滕王阁’,是不是很气派!”

阎立德脸皮抽了抽,不知该不该发表自己的意见。

李元婴还觉得这样起名不足以惊吓到阎立德,又扔出另一个更具震撼性的想法:“我准备请鄠县的乡老们吃个饭,让他们回去问问有没有愿意认领其中行宫里头那些亭台楼阁的,若是他们愿意认领,我便把那些亭台楼阁的命名权送给他们,再把他们的家族和姓名标注在匾额旁。当然,名字起得不好,就是有钱我也不许他们认领的!”

阎立德都听呆了。

还能这么修行宫的吗?

他只花一栋楼的钱做个示范,余下的亭台楼阁全交给别人去翻修,那些人不上套还好,若是上套了,不得比照着李元婴的滕王阁来修?要是翻修的成果和滕王阁对比起来过于寒酸,那不仅没讨着好,还会让人觉得你压根没有用心!

李元婴见阎立德呆若木鸡,不由问:“怎么?我这想法不可行吗?”他哼了一声,“皇兄每天日理万机,忙得连轴转,他们难道连帮忙修栋楼都不愿意吗?皇兄真是白为他们操那么多心了!”

阎立德道:“没有的事,他们当然不会不愿意。既然如此,我也捐一栋楼好了。”

李元婴顿时喜笑颜开,很仗义地说道:“这怎么好意思?你每天跑来跑去已经出了力,断没有再叫你出钱的道理!大阎你放心,我会在滕王阁前立个碑,叫人好好写篇文章纪念你的功劳!”

阎立德也不知该感动还是该哭。看来这桩逼捐行宫的事儿他是抽不了身的了,只能看看李元婴是不是真有那心想事成、逢凶化吉的本领!

李元婴说干就干,正巧赶上丰泰楼分号在鄠县开业,李元婴便按照县里的规矩将各乡乡老、县中长者全请来吃酒,由于一次性请的人多,丰泰楼里里外外楼上楼下全摆得满满当当。

称心也过来了,这段时间丰泰楼在筹备鄠县分号,称心也在准备适合的节目当是开业献礼。李元婴还在音乐班子里看到个有点眼熟的少女,正回想着在哪里见过,那少女已经娉娉袅袅地朝他走来,十分得体地朝他行了一礼:“见过殿下。”

李元婴想起来了,这不是苏七娘吗?李元婴朝苏七娘笑了笑,问道:“在丰泰楼做事可还快活?”

苏七娘抿唇一笑,色若春花:“很快活。”她本就是个心气高的,自得了自由身更是想把控住自己的人生。苏大郎一家对她极好,但那种生活不是她想要的,她曾试着去接受、去适应,但最终还是想要更广阔的天地。苏七娘给了李元婴一个迟来的祝贺,“听说殿下定亲了,恭喜殿下。”

虽然得了媳妇几个月了,有人提起来李元婴还是很乐呵:“谢了谢了,等我成亲一定请你们来吃酒。”

苏七娘见过李元婴后便去和称心他们一起核对今天的节目单,李元婴也径自去寻魏姝她们问问还有没有需要准备的。到底是这么多人的宴会,不管是治安还是位次都要悉心安排,趁着武媚她们都在忙活,李元婴溜达到魏姝身边问她累不累,名单那么长,写起来手酸不酸,要不要他给揉揉!

魏姝道:“没个正经!”

李元婴理直气壮:“对我王妃,我要什么正经啊!”他说完了,又和魏姝说起见到苏七娘的事。他和苏七娘见面的次数不多,头回见面魏姝也是在场的,所以他说起来很是坦然。

魏姝听了问他:“她是不是更好看了?”

李元婴一听,他姝妹妹这话酸酸的啊。李元婴笑嘻嘻地道:“对,她更好看了,那眼睛啊,又黑又亮的!”

他话刚说完,手心就被魏姝轻轻掐了一下。

李元婴心道,他姝妹妹也就舍得轻轻掐这么一下!

他美滋滋地哄魏姝:“我骗你的,我都没仔细看。我可是有王妃的人,才不会看别人长得好不好看。从小到大,我就没看过不好看的人,有什么稀罕的!”

魏姝还只是个小女孩儿,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的心思,听李元婴这么说便不在意了,还自我反省起来:“我不该拿人家说事。”他们两个人私底下说说没什么,要是传了出去岂不是会影响别人的声誉?

李元婴可不会想这么多,他还遗憾魏姝只酸那么一下下,应该多酸一会儿,他喜欢看!他姝妹妹酸起来都这么可爱!

李元婴和魏姝凑一起说了会话,便拉着魏姝出去面见各乡乡老。

眼下天下安定,不是乱世那种朝不保夕的年岁,所以各家小娘子抛头露面的少,瞧见李元婴带着个小娘子出来,众人都有些吃惊。只是李元婴态度太过自然,各乡乡老又都晓得县衙里现在有四个管着要紧事务的“娘子军”,所以很快接受了这不符合他们过往认知的事实。

称心他们准备的开场演出很精彩,看得一干年岁已高的乡老们都来了精神,摇头晃脑的摇头晃脑,跟着打拍子的跟着打拍子,个个都觉得这位滕王殿下果然名不虚传,瞧瞧这气派,瞧瞧这歌舞,哪样是他们平时能见识的?

很快地,一干乡老就发现不仅歌舞是他们没见识过的,更千年难得一见的是李元婴的脸皮。

李元婴待场子热起来了,便亲自上台发表讲话,先说他头一次到太和宫的痛惜之情,说恨自己生得晚,未能在自己耶耶身边多尽孝几年,如今一看,有的人连行宫的瓦片都偷走了,想重游他耶耶曾经去过的地方缅怀一番都不行。这是一个民风淳朴之地该有的风气吗?不该啊!都怪那些个坏蛋败坏我们鄠县的风气!

为了不让别人看低了我们鄠县,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才行!李元婴表示自己冥思苦想,想出一个主意,他准备在太和宫中修一栋楼,名为滕王阁。滕王阁落成之后他将会邀请陛下过来登楼揽胜!

接着就是重头戏了,大伙想看到陛下吗?想在陛下心里留下好印象吗?想让陛下记住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家族吗?机会来了!你们只需要出点钱挑其中一些亭台楼阁修缮一番,到时候给这些地方重新命个名、挂个匾额,你的名字就能写到匾额边上!当然,起的名字要好听,不好听的不要;出钱出人要诚心,勉强的不要。

到时候统计出名单,统一做匾额,统一由李二陛下在滕王阁上主持挂牌,天底下谁能有这样的荣耀呢?没有的!心动不心动?心动就赶紧行动起来吧!

李元婴讲完,一干乡老鸦雀无声。

李元婴也不尴尬,笑眯眯地站在那等着众人回神。这时候混在人群里的托儿就起用处,不知谁先起的头,只听几声喝彩响起,各处便响起啪啪啪的掌声。气氛顿时热络起来,众人齐齐称赞殿下英明,竟能想出这样的好主意!

这种事也只有李元婴能许诺,要知道李二陛下可不是你想请来就能请来的,天底下大概只有李元婴敢夸这样的海口。李元婴都开口了,而且还说是为了给鄠县的豪强富户们着想,不这样干,可能鄠县父恶名在外!他没有逼迫大家的意思,单纯是为鄠县的好名声操碎了心!

到场的乡老们能说什么?他们只能表示自己一定会把这个意思转达给拿得出钱来的人。

李元婴听了很高兴,又给大伙说起自己的滕王阁准备建多大、建多高,并着重强调梁上要雕什么花、壁上要画什么画。然后李元婴还点了几家已经通过气的人,比如说殷家!

李元婴笑眯眯地说殷家也准备照这个标准还来搞,大家要是有难处不必勉强,把机会留给不觉得为难的人!

现在众人不觉得李元婴年纪小、长得过于可爱了,这哪是什么小王爷,简直是索债阎罗!那殷家也真够怂,自己家的隐田隐户被人搞了,现在还得笑呵呵地响应这位小王爷牵头的行宫改造计划!

李元婴当然知道不能只索取不付出,他见众乡老一副饭都吃不香的模样,便给他们留了个好处:“我近来得了一批瓜种,据说能长大比人的脑袋还大,里头的瓢红艳艳的,鲜甜又多汁,暂且还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的。劳烦诸位传话时再补上这桩事:等我把它们种出来了,会开一个赏瓜宴请出资修行宫的人来尝个鲜,到时优先给大家分些种子回去种。都说物以稀为贵,这瓜短时间内别家不会有,我觉得兴许也算是个稀罕物。”

众乡老听李元婴这么说,顿时又精神起来。

这位殿下可真是明白人,若是能搭上他的线,以后稀罕的东西还能少吗?要知道李元婴可是大方地培养了好几批种葡萄的人,把自己庄子上独有的种葡萄秘诀白白教给了鄠县百姓!对底下的百姓尚且如此大方,要是他们办好这桩事、与李元婴打好关系,往后李元婴有好事时难道会撇下他们?

远的不说,就说李元婴说的这种又大又圆的新鲜瓜果就是个香饽饽!若是独独鄠县有,别的地方都没有,李元婴再把它往御前一送,慕名而来的人就多了!

最重要的是,这事确实也能在李二陛下面前露个脸、讨个好啊!

思及此,所有人都情真意切地表示自己回去一定力劝乡里的人出资修行宫,要是有不肖子孙不愿出钱,看他们不打死他!

第 137 章

按照地理位置来算, 太和宫不能算在鄠县境内, 也不能算在万年县境内, 它坐落于终南山脚, 与长安遥遥对望,有南北对峙的势。从鄠县县衙出发去太和宫,跟长安城出发去太和宫的距离差不离, 不过这不影响李元婴打它的主意。

来都来了,不如骑马到鄠县走走,摘点葡萄,尝个西瓜,不挺好吗?李元婴搞完动员,对鄠县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兴致勃勃地拉着魏姝去看瓜。不想这个时候消失许久的系统却给他泼了个冷水,告诉他这瓜可能不会太甜, 也不会太红。

李元婴瞅着那没过几天就长得比拳头大,有点纳闷。不是说又大又甜又多汁吗?怎么就不甜了?怎么还不红了?系统给他介绍了一下这瓜的情况,这瓜因为是从西边传入的, 所以后来叫西瓜, 虽然经过一代代人工选育,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比方说这个时代可能也有玉米, 但是玉米粒可能又瘪又小, 和普通野草没什么区别。

李元婴又问系统人工选育是怎么个选法。

系统给他介绍了一番,最普通的人工选育当然是每代挑好的留种, 你想要粒大的就挑粒大的,你想要汁多的就挑汁多的,你想要瓢红的就挑瓢红的;还有常见的嫁接之法,把一种果树的枝条嫁接到另一种果树上,比如说一种果子好吃但不易成活或者生长奇慢、容易害病,一种果子不好吃但生得健壮,那就可以把前者的枝条嫁接到后者上面,让它抗寒抗病;到后来,还出现了杂交之法,想法子把这株花的花粉人工授粉到另一株花上面,得出更多可供挑选的品种;再往后,甚至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随意地改造动植物。

至于怎么改造法,由于那些技术都离这个时代太遥远,系统并没有继续透露。

不过这已经足够了,李元婴琢磨了一下,把系统所讲的东西抄录抄录,叫人拿去给董小乙摸索着试试。李元婴还和系统打商量:“不是说搞研究都要有对照组吗?你给我弄点你说的又大又红的西瓜种子,我种些出来给他们比对着选育,好叫他们有个方向。”

系统听着觉得这话挺在理,实验可不就得有对照吗?既然玉米花生都弄来了,也不差西瓜一样,正巧上回恐龙化石的奖励它还没发,系统便给李元婴开了个兑换通道,让他自由兑换西瓜种子,甚至还能选品种。

李元婴看得眼花缭乱,对未来人的生活很是艳羡:“他们吃都能吃出这么多门道来啊!”光是西瓜就有有籽的、无籽的,瓢红的、瓢黄的,还有皮花的、皮黄的、皮绿的。再看看吃法,那也是榨汁匙挖两相宜,冰冻酿酒都可以!还有人闲得用西瓜来雕花!

因为暂时只能选一个品种,李元婴看了一圈,最后还是舍弃了没籽的,选了个有籽且皮薄汁多的兑换了一批,总要让董小乙那边能自己种出种子来,要不然总叫他自己兑换多费劲。他换出一批种子,叫来戴亭让他把种子拿去给董小乙,叫董小乙好生伺候,若是天气不对就挪进暖房养着,总之得把它给种出来。

戴亭看了眼,李元婴给的显然也是西瓜种子,只是长得有微小的不同。他点点头,没有多问。他现在有的自由、他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李元婴给的,李元婴好,他就好;李元婴遭难,他也讨不了好去。所以他永远不会质疑李元婴的话,更不会出卖李元婴的任何事,包括这些来历不明的东西。

戴亭领命而去,李元婴也没再多想,能动员的人都动员起来了,剩下的就看看大伙能不能一起发力。事实证明李元婴抛出的饵还是很香的,鄠县这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家底殷实的人还真不少。李元婴过来没几天就把县衙撸个底朝天,还把殷家的隐田隐户刮个干净,许多人都觉得这位小王爷不好惹,谁知道要是结果让他不满意他会不会故技重施?

很多人都抱着这样的心思捏着鼻子认了。

结果他们准备勉为其难地认个亭子阁子什么的,到了地方才发现小的建筑全被认领了,而且几乎都不是鄠县人认领的,而是邻县路过的商贾们认领的。这些外来的商贾得了消息,本着问一问的原则看看能不能凑自己一份,结果还真可以,县衙那边说,虽然是为了给鄠县人一个机会,但是大伙有这个心也不能不接纳,所以只能分他们一些小建筑,大头还是得留给鄠县人!

得了,这些他们要是不认领个大家伙,岂不是要说他们没这份心?!

偏那些个外地来的商贾还围在县衙前不走,纷纷表示要是鄠县人出不起钱,全给他们认领好了,他们不差这个钱。

是可忍孰不可忍!

真叫这些外乡人出了大头,他们往后在乡里面前怎么抬得起头?而且有人来抢了,他们才发现这确实是桩大好事,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所以前来登记认领亭台楼阁的仆从又匆匆回去请示家中意见,最终各家主事都亲自过来了,这次他们也不拘楼大楼小,先下手抢了再说,要不然等会他们可能抢不着了!

李元婴悄悄领着阎立德过来看各家争先认领的画面,怂恿阎立德画一幅画送回京去,让他皇兄知晓鄠县百姓的拳拳爱君之情。

阎立德坚定拒绝。

李元婴没法子,只能亲自操刀画了一幅《万民爱君图》,连着自己的请示折子送到长安去,和李二陛下夸赞起鄠县百姓一心向君的美好品质。这折子与其说是请示翻修太和宫之事,不如说是花式夸李二陛下勤勉为政,为大唐江山的长治久安殚精竭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鄠县百姓知道李二陛下如此辛劳,时时感君念君不说,还拿出了实际行动来!为了表示这不是劳民伤财、不是夸大其词,特附上《万民爱君图》一幅,瞧瞧这画上的人一掷千金多么好爽,表情都很欢喜,没有丝毫勉强!不信的话,你们可以问问阎立德,他也亲眼看到的!

李元婴这次写的不是私人信件,而是走正经程序递的折子。他现在可是鄠县的代理县令,怎么能不玩一玩这个上书渠道?不玩是不可能的,好玩的事情一定要全部试个遍!

李元婴的折子还在路上,长安那边已得了消息,许多人案头都摆着李元婴忽悠人的那通讲话。大部分人看了都倒吸一口凉气,觉得李元婴这厮着实是,既不要脸,又天马行空,非逼着人家给他送钱,他还挑三拣四,说什么名字不好听不要,给人不甘不愿不要。

谁真心甘情愿给你送钱啊?谁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

所有人都好整以暇地等着看笑话,结果隔天又来了消息,说李元婴秘密指使戴亭串通一批外地商贾哄抢认领权,弄得鄠县的豪强富户全都坐不住了,竞相争抢大建筑认领权,生怕慢了一步会叫外县商人抢了去!这威逼利诱的手段真是高啊!

众人都服气了,又把目光聚集到魏征身上。这一次,魏征是不是还会袒护他孙女婿?这种行径,和强抢人家的钱财有什么不同?断没有修个行宫还让百姓掏钱的!

魏征每天接受众人的注目礼,愣是一声没吭。这事一没动国库的钱,二没胡乱征调民夫,三也没有任何人往上申冤叫屈,他又不是傻子,为什么要出头?

事实上李元婴想出这个计划之初,就给魏征讲过这些想法,李元婴说要是行宫修的好,益处很多,反正这次出血的是豪强富户,受益的是工匠和百姓,等整个鄠县都带动起来了,大伙能干的营生就多了。

将来鄠县可以当成对外展示的示范县来搞,吐蕃人来了,突厥人来了,都把他们往这边领,好叫他们领略领略大唐都有哪些好吃好玩的东西。

提到这个,李元婴还挺遗憾,说他三侄子才去吐蕃走那么几天就回来了,哪里能玩得尽兴?可惜了皇兄不让他去,要不然他一准把吐蕃跑个遍!

魏征觉得还是找个地方拴着这小子为好,要不他指不定连吐蕃那连片的雪山都能翻过去,再跑尼婆罗那边玩一圈。

所以,魏征决定对李元婴的胡作非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全当看不见。

魏征不动如山,其他人心里十分唾弃。呸!就知道你个老魏是最狡猾的,专挑圣人能接纳的来喷,骂完圣人还能得赏!真触雷的,你全避得远远的,压根不吭声!

李元婴怂恿鄠县人出资修行宫的事,李二陛下也有所耳闻,他虽觉得此法有点…不怎么体面,但要是能朝廷能白得一处修缮一新的避暑行宫,那也是件好事不是吗?此事若成了,李元婴所说的“不花朝廷一文去泰山”不也有望成真?到那时,魏征怕也不好反对了!

各方怀揣着各自的想法按兵不动,李元婴的折子便在一片风平浪静中如期送到长安。

第 138 章

李元婴这折子一石激起千层浪。

李元婴画得如何就不说了, 要紧的是,后头还附上了鄠县出资者的名单, 等同于提前让他们在李二陛下等人那边露了把小脸。若是寻常县令, 即便上书也不一定能上达天听, 但李元婴不一样, 他可是李二陛下的亲弟弟,还是李二陛下最偏爱的那个,他的折子哪怕是废话李二陛下都会单独拎出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