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晌午, 李元婴的答卷就写完了。李元婴拿着瞅了一遍, 没写错别字, 没写违禁内容, 行文也挺流畅, 至于文采,反正他就这样了, 实在改不出什么好文采,写通就成了。

李元婴对自己的发挥很满意, 早早交卷离开贡院。他左看右看,魏姝她们还没出来,便跑贡院外头的酒肆里借了个茅房解放一番,坐下叫人给他煮茶喝。

酒肆的掌柜还是头一回听人说来酒肆里要茶喝的,一脸无语地说自己店小,没脸面没门路买达官贵人爱喝的茶叶。李元婴知道茶叶卖得好,却不知道普通人根本买不到,他让掌柜派个跑腿的去千金堂取些茶叶来,反正他要喝茶。

李元婴给钱大方,掌柜和伙计都乐意做他生意,收了钱便帮他跑腿。茶有了着落,李元婴便问掌柜茶到底有多难买,他爱听这个,越难买,表示卖得越好,他们赚得越多!

不久之后,伙计回来了,不仅带回茶叶,还带来黄莺黄鹂等人。今天李元婴来贡院考试没让人跟着,说是不想搞特殊,打发她们在千金堂和图书馆那边看看书或者学点医理。

酒肆伙计过去取茶,她们一听李元婴考完了,自是带着侍卫和内侍赶过来伺候,顺便把煮茶的家伙全带来了,占了人家酒肆的一角熟门熟路地开始给李元婴煮茶。

此时酒肆中人虽不算多,但也不少。见两个豆蔻少女行云流水般煮茶,众人都觉赏心悦目,有大胆的便跟李元婴讨茶喝,说自己想尝个鲜。

李元婴大方答应:“有何不可。”

众人听他如此慷慨,不由自报家门,要与李元婴通个姓名。

李元婴也痛快地报了自己的名字,可惜旁人只知滕王,却不知李元婴是谁,只觉得有点耳熟,不知在哪听过。

得知李元婴是刚考完出来,有几个人顿时过来和他搭桌,问他今科考了什么题,难不难,又问他答得怎么样。李元婴一一答了,表示觉得自己一准能中,考题一点都不难!

见李元婴不过十三四岁的年纪,众人都觉得他过于自信了。看在李元婴请大伙吃茶的份上,所有人默契地没说实话,只对李元婴报以真诚的祝福。

李元婴和酒肆里的酒客们分完茶喝了,才陆陆续续等到武媚三人出来。至于狄仁杰他们,他们考的内容比较繁杂,暂时还没见到人影。李元婴坐在临窗的位置呢,见到人出来便打招呼,把三个人都喊进酒肆吃茶等人。

酒肆里的酒客都没散去,看到三个小娘子自考场里出来,年纪还一个比一个小,顿时都想起最近的传闻。听说今年的进士科很乱来,当今陛下不仅把他弟弟塞进去考,还把他女儿也塞进去了,另外还有两个女考生,其中一个是他弟弟的未婚妻!

看着三个小娘子丝毫不在意旁人的侧目,都很大方地在李元婴周围落座,酒客们莫名地觉得她们这么光明正大地走进酒肆来没什么不妥,倒是他们过久的注视有点失礼。

接着很多人知晓李元婴的身份了:原来他就是当今陛下最小的弟弟!难怪连身边的两个小婢女都这么娇美可爱!

李元婴当然不会知道酒客们转来转去的心思,他等来武媚三人便问她们发挥得怎么样。

武媚三人都觉得自己正常发挥,武媚眉宇间更是带着几分明媚光彩。虽然她知道自己哪怕拿了好名次也会被撸掉,但既然给了她这个机会,她就要牢牢把握住!

李元婴知道武媚三人的身份容易被人拿来说事,已经想妥了一个好主意:“你们还能把文章重新写一遍吗?要是能写出来的话,我们把文章刊到馆报上去,让天下读书人都评议评议。我们领个头,再对外说但凡今科应考的举子都可以把文章投过来,分批次刊出,馆报这边给他们一笔稿费,好让他们在长安吃住都宽裕些。”

魏姝点头说:“我可以写出来。”

武媚和城阳也表示没问题。

李元婴还提议,每期都公布四篇文章,也不署名,只让别人自己看好与不好。真正的好文章是没有界限的,只要给它一个展示平台,它就能广为传播!

这时狄仁杰几人也出来,李元婴与刚才互通过姓名的酒客们话别,告诉他们明天他们四个人写的文章会印在馆报上,让他们记得来看。

一干酒客本就是好事之人,闻言自然表示一定去看,还会叫亲朋好友一起去看!

狄仁杰几人听李元婴说要公布自己写的文章,都有些后悔当初没选进士科,要不然可以和李元婴他们一起热热闹闹地玩。

唐观倒是有点担心:“你这么做,圣人会不会生气?”排名都没出来,李元婴就提前往外公布应试文章,叫外人来评个高低,看着有逼迫圣人给他们个好名次的嫌疑。

李元婴道:“我又没让他徇私,他生什么气啊。”他只是让众人来读读文章写得怎么样,又没做什么!贡院那边阅卷期间是封闭的,外头即便闹出什么动静也影响不到阅卷结果,凭什么不能放?

李元婴说干就干,当场带着魏姝几人往图书馆跑去,赶在天黑前把应试文章默写出来。

第二天一早,习惯看馆报的人便发现这天的馆报多了个特别版,这个特别版附带四篇没署名的应试文章,这四篇文章风格各异,有的细腻缜密,有的自然大气,有的尖锐犀利,但总的来说读来都让人觉得酣畅淋漓。

不酣畅是不可能的,因为过去几个月他们四个人几乎每天都会写至少一篇文章,写得自己要吐了,相互看对方的文章也要看吐了,不管给他们什么考题,他们都能闭起眼写出几千字来!

拿到馆报的人都忍不住反复品读这四篇文章,在心里默默地评出个高低来。有的应试考生读了,顿时失魂落魄起来,觉得若是其他考生都是这个水平,他们肯定要落榜了!

有的人心里没底,想知道别人的评价,也大胆地把文章送到图书馆让馆报帮忙刊出。既能摸清自己的水平,又能拿笔稿费,何乐而不为?

于是第二天馆报又刊出四篇应试文章。

考生们放宽了心:感觉也不全是高手。

贡院评卷还得好多天,很多人都等不及了,提议图书馆别四篇四篇地放了,每收到一篇就立刻叫人传抄,这样大家时刻都有新文章看,也能比较比较自己到底是什么水平。图书馆那边从善如流地改成即时传抄、即时张贴,已经平静运营许久的图书馆又重现了刚开张时的热闹景象!

外头闹出这样的大动静,朝中众人自也得了消息。

孔颖达一听就知道这是李元婴的主意,气得胡子直翘。这小子才刚考完就不消停,居然还砸钱让考生把应试文章往外公布!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今科的应试文章哪篇最好,大多觉得公布出来的这些文章里面应该在第一天那四篇里挑一个!

这明摆着就是觉得定名次可能不公平,先下手为强把文章传播出去。他们对自己的文章可真自信!

孔颖达没帮李元婴兜着,直接把这事捅给了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黑着脸叫人把李元婴逮回来。

李元婴做完公布应试文章的安排便没再管这事,欢快地叫董小乙调拨人手、和国子监商量实习安排,筹备接下来的太原之行。

眼下没什么殿试的说法,考完就是等放榜,然后来个御前觐见、衣锦还乡什么的,这些对李元婴来说都没什么意思。要是武媚得个榜头,他倒是可以安排着到丰泰楼摆个流水席,搞个大的!

因此李元婴做完能做的事,就不关心了,积极地准备来个考后旅行,带上兕子她们一起去太原找李治玩耍,看看李治的大胖儿子。

李二陛下叫人把他拎过去,李元婴还挺莫名其妙呢,凑过去问李二陛下怎么突然找自己。

李二陛下把馆报最近出的那堆“特别版”扔李元婴面前,问他是怎么回事。

李元婴说:“交流交流!”他理所当然地反问李二陛下,“皇兄你读书时考完了不和别人讨论的吗?这些文章又不是见不得人,怎么不能放出去了?”

李二陛下瞪他。

哪怕李元婴没署名,他也能猜出头一天的四篇文章是他们这几个人写的,只是一时还摸不准写得最出彩那篇到底出自谁的手笔。

只要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其中一篇写得深刻又尖锐,远远甩开所有文章一大截,连弘文馆的学士们都表示这篇文章拿来应试有些可惜,这是一篇句句正中痛处、足以让作者流传千古的好文章!

能把时论写到这程度,但凡缺了见识、缺了眼界、缺了胸襟都不可能做到。

李二陛下私心里很想认为这文章是李元婴写的,但推敲了几次,发现不可能出自李元婴之手。

李元婴完全没有这篇文章里透出来的尖锐,另一篇字里行间透出种“其实我还可以更奔放”之感的文章才是李元婴的风格,看得出他很努力地在收敛自己的小尾巴!

魏姝和城阳也不可能。

那就只有一个人了:武媚。

这个“媚”字还是他给起的,认为她长相出众、媚态天成。

结果这武媚出了宫,渐渐如利剑出销、锋芒逼人!

李元婴见李二陛下脸色很不好看,积极地给自己解释:“皇兄,虽说内举不避亲,但是我是你弟弟,城阳是你女儿,姝妹妹是你未来弟媳,都连亲带故的,难免会有人张嘴就扯闲话!我知道你难做,所以先把文章放出去让别人看看。到时他们要是觉得自己名次低了不公平,骂你偏袒自家人,我就让他们睁大眼睛好好看看去!”

李二陛下冷哼:“要是贡院给你们的名次低了,你们也能叫人评评理是不是?”

李元婴断然否认:“不可能的,皇兄您要是没一视同仁的胸襟,直接不许我们考不就行了?当初突/厥人来降,您给他们地方安家落户,您让他们当官为将;不管是哪儿来的百姓,只要愿意当大唐人,您对他们就跟对其他大唐子民一样,许他们入籍,许他们从军,许他们科举;不管哪来的使者,只要他们想学大唐的文字、大唐的学问,您都许他们到国子监旁听。皇兄容得下天下人,难道还容不下几个大唐女子?”

李二陛下听了李元婴一番话,脸色稍缓。他倚在凭几上揉揉额角,神色有些疲倦,问道:“你近来和范阳卢家的子弟交好?”

李元婴见李二陛下看起来挺累,机灵地凑上去给他按摩太阳穴,口里说道:“对啊,就是上回去翠微宫时老房带去的,您还夸他诗写得好!我跟您说,他可聪明了,学什么都快,我觉得他被家里耽误了,他家让他去学什么苍雅之学,清贵是清贵,就是难学得很。要是他早点来长安,一准能和我们一起考进士!”

李二陛下正舒舒服服地让李元婴献殷勤,听李元婴这么说又想起那些令人恼火的世家大族。

要是世家子弟都来考进士科,怕就没李元婴什么事了!虽然朝廷设立了官学,给了寒门子弟进学的机会,但寒门子弟一来没人开蒙,二来地里离不开人,能选出来真正地用的人还是太少了,能马上上手就用的人才基本都攥在世家大族手里。

其实李二陛下也不介意用这些世家大族的人,问题就是,他们不太瞧得起李唐皇室,很多人甚至不来应试。像这次进士科他让李元婴和三个女考生应考,就有一些考生默不作声地罢考,认为这样的科考侮辱了他们!

李二陛下也是有气性的,这些世家大族不爱和他们李唐皇室玩,他对这些拥据一方的世家大族也不太喜欢,前些年叫高士廉编纂《氏族志》时还特意让高士廉把这些家族往后挪了一等。

李二陛下听李元婴由衷夸赞卢照邻,颇觉稀奇。若说世家大族最瞧不起什么,那肯定是李元婴这种名声不大好的皇亲国戚。这小子是怎么让人对他另眼相看的?

李元婴听李二陛下不信他能交上卢照邻这个朋友,不高兴地说:“我诚心和他相交,他自也诚心和我往来,有什么稀奇的!我还和他许多朋友有书信往来呢,平时我们遇到不会的问题,便写信问他们!”

李二陛下道:“看来他确实把你当朋友。”

若非真心往来,卢照邻断然不会和友人们提起李元婴,更别提捎带上李元婴一起和友人们通信。

李元婴得意起来:“那当然,我最会交朋友了!”

李二陛下见他这么得瑟,不想再听他炫耀,让他玩自己的去,别再搞东搞西。

李元婴矢口否认:“我没搞东搞西!”李二陛下赶人他也没走,而是追问,“皇兄是不是遇到了什么烦心事?”

李二陛下本不想和李元婴提,但李元婴和孙思邈学过几手,替他揉头揉得挺舒服,他便靠在原处和李元婴说了一嘴。

烦心事关于带不带人去打高丽,前两年高丽就不安份,主要是高丽那个叫盖苏文的权臣不□□分。盖苏文全名渊盖苏文,渊是姓氏,大伙默契地只称他为盖苏文,或者随便给他改个姓。

盖苏文手握兵权,在高丽为所欲为,上一个想弄死他的高丽国主已经被他大卸八块了,现在的高丽国主是他扶持上去的,听话得不得了,他干什么都支持。这盖苏文搞完内部斗争,又把手伸向了周边国家,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新罗,毕竟新罗自己内部不平静,高丽百济两边联合搞它,它完全没有还手之力!

这些都是大唐的附属国,附属国不听话,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衅天可汗权威,李二陛下觉得不能忍,必须打!

对此,朝中武将都表示赞同,他们很久没活动筋骨了,一心想要捞点军功。至于什么国库空虚、什么百姓困苦,那都不是他们会考虑的,武官要能把这些都搞定,要你们这些文官做什么?

对于这种增加自己工作量去帮别人添功劳的行为,大部分文臣自然都不赞同。

其中魏征反对得最激烈,逮着空就追着李二陛下劝谏,说这些年连年征战,又是突厥吐谷浑,又是吐蕃高昌,百姓苦啊!

高丽远在辽东,土地贫瘠,物产贫乏,即便打下来了也没什么益处。最重要的是,这战线太长了,不管调兵还是调粮都太难,真要远征高丽,百姓的徭役加重、成年男丁又全部出征,日子要过不下去了!

李元婴这才晓得自己闭关复习这段时间你朝中已经吵过一轮,戴亭一如既往没什么消息传回来,也不知新罗那边是什么情况。

听李二陛下说那盖苏文那么可恶,李元婴紧张了:“戴亭和曼曼她们会不会有事啊?”

李二陛下道:“相里玄奖回来时说他们早已平安到达新罗,没别的消息。怎么,你派去的人都没给你传信?”

李元婴道:“戴亭向来不爱写信,说隔这么远,写了信也没什么用处,回来一并禀报就好。”

以前李元婴也想派人专门跟着负责写信,后来想想这有点像在监视戴亭,也就作罢了,由着戴亭自由发挥。

李二陛下挑眉道:“你就不怕他带着你的钱一去不返?”

李元婴说:“戴亭眼里要是只有钱,他就不会辛辛苦苦天南地北地跑了。”

李二陛下道:“哦?那他眼里有什么?”

李元婴语塞。

他哼道:“我怎么知道!反正他看不上那点钱。”

李二陛下觉得这小子要不是运气好,挑上的人都不错,肯定早把他手里那点钱败光了。

这时有人说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求见,李二陛下便让李元婴去找李靖,李靖那边有军报,可能有新罗的消息。

李元婴也不爱听他们讨论政务,撒腿跑了。

长孙无忌入内,见李二陛下心情变得不错。他坐下问了句李元婴怎么来了,李二陛下就一脸“糟心弟弟太爱往我身边凑了怎么办”的无奈表情:“那小子从孙老那边学了一手,非要给我按一按,就顺便聊了聊。”

长孙无忌能怎么办?

长孙无忌只能顺势夸李元婴真是个孝顺弟弟。

李元婴不知道自己又不小心让长孙无忌恶心了一把,径自跑去寻李靖讨军报看。

李靖本来都申请退休了,李二陛下没让,最近还让他接着干兵部尚书的活。

听李元婴是李二陛下让来的,李靖自是把军报都给他看。

李元婴只从李二陛下那儿了解了几句,看完军报后对那堪称罪魁祸首的渊盖苏文印象颇深。他和李靖讨论:“这人有点厉害。”

李靖道:“辽东诸国独据一隅,不过是自恃偏远才这么胆大妄为。一旦王师北上,他们肯定很快降了,算不上什么厉害。”

李元婴道:“那打过去他们降了,我们还要不要打到底?”

李靖道:“既都降了,自是不打了。”

李元婴道:“听起来打着没什么意思,不就是投降吗?他们本就是大唐属国,降不降都是要称臣的。要是碰上不要脸的,这头跟你降了,等你前脚一走又继续乱来,难道又得倒回去打一场?”

李靖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总不能别人愿意降你还把人赶尽杀绝。”

李元婴唉声叹气地感慨:“这世上最难对付的,就是不要脸的人啊!”

小王爷没看到和新罗有关的军报,不过金胜曼顺利归国的消息是使团带回来的,他倒也没太担心,谢过李靖便走了。

第二日一早,贡院那边要放榜了。天才蒙蒙亮,坊市大门初开,分散在各坊的士子们蜂拥而出,齐齐赶往贡院看榜。

第 157 章

这可是关乎自己能不能考中进士的重要时刻, 李元婴也没睡懒觉, 早早呼朋唤友过来等候放榜。

李元婴不知道的是, 关于这次进士科的排名, 阅卷考官们的意见很不一致, 差点没捋起袖子打一场。

一开始大伙都还挺冷静的, 心平气和地坐一起改卷子, 毕竟卷子都是糊名誊录的,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拿到的是哪个考生的考卷, 便都按照自己的看法给评了等次。

今科考官都是李二陛下点的将, 主考官是马周, 当然,李二陛下挂名进士科主考之后,他就光荣退位为副主考了。

但是活依然都由马周来做。马周是个很有想法的人, 当初李二陛下登基后给昔日伙伴布置作业, 让他们都写点心得总结交上去给他瞧瞧。结果其中一个人写得特别好,李二陛下一看, 这不对啊, 怎么这大老粗想法这么多这么细致了?

李二陛下把人叫来跟前一问, 才知道这家伙找人代笔了, 代笔的人正是马周。李二陛下于是给马周安排了官职, 时常听取马周的意见。

比如以前宵禁时一直是派人奔走呼告,马周看了觉得费人费力, 当即上书表示可以击鼓为号。自那以后,坊市开门关门都以鼓声为准!

马周就是这么个思维活跃的人, 他出身寒门,锐气十足,一力推举自己评阅的那份考卷为第一。他认为这个考生能着眼现实、针砭时弊,同时还兼顾文采,整篇文章读来痛快淋漓,其中提出的许多举措又不失可行性。不管怎么看,这都当得头名!

别说什么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篇好文章和一篇普通文章摆在一起,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有人喜欢,自然有人不喜欢。有人就认为这个考生语气太狂傲,带着点指点江山的狂妄,不太符合他们中庸和谦和的追求。

如果说这时候大家只是因为个人偏好不同而争执的话,那等到初始排名拟定出来、找出原卷核对名状之后,两边的争执就彻底白热化了,甚至有人临阵倒戈认同了反对一方的观点,认为这不仅不能得头名,还应该黜落!

马周虽也觉得这个第一不好定,但是听其他人说不仅不能得头名还要黜落,他反而坚定了保它第一的想法。他直接提出最终解决方案:“那就让陛下定夺!”

没办法,这份答卷出自武媚之手。这武媚曾是李二陛下的才人,外头现在还偶尔能听到“莽国王一言失美”的传奇故事,武媚该不该得第一还真得李二陛下来定夺,毕竟谁也不知道李二陛下是不是和故事里那个“莽国王”一样痛失所爱、辗转反侧!

有武媚这个靶子在,其他人的排名反而没人在意了,都按照草拟的排行直接定下,由马周拿着这份极具争议的排名去找李二陛下核定。

李二陛下接过看了起来。

这次进士科取了二十五人,比原定的二十人多了五个。

这也是李二陛下授意的,因为哪怕城阳她们考上了也没法外出为官,等于白占了名额。为了保证人才输入,他多许了五个名额,允许他们有符合要求的就挑足二十五个,没有的话自然宁缺毋滥。

看到马周写在最前面的名字,李二陛下脸就黑了。虽然早有预料,但马周真把这样的名单呈给他,还是让他心情不太好。主要是,武媚曾经是他后宫里的女人,现在不仅混进了科举里,还占了榜头!

哪怕李二陛下觉得李元婴编的什么“莽国王一言失美”完全是瞎扯淡,这一刻还是忍不住代入那个看着“心爱的女人”吐气扬眉、越活越精彩的“莽国王”。

让他来决定让不让武媚排第一,岂不是等同于让他自己打自己的脸?!

李二陛下不满地看了马周一眼,觉得马周一点都不会做人,居然让他来做这样的事!

可惜李二陛下比马周清楚外面的情况,武媚那篇文章已经越传越广,基本上长安城里能识字的人都能几句!

主要是李元婴这厮觉得光在馆报上刊出不太够,还叫人把里头振聋发聩的几段话编成歌儿在丰泰楼里唱,现在人人都知道今科举试出了篇精妙绝伦的好文章!

要是把这个头名换给别人,那最好就是把这个人的文章死死捂好,绝对不叫外头的人看到,否则两篇文章很容易被摆在一起比较!偏偏这一年的考生之中没有特别出彩的,完全没人的答卷能明显压过这篇文章!

这件事其实一如李元婴所说的那样,既然他已经允许她们参加科举,就该有容忍她们可能金榜题名、名列前茅的胸襟。

人的才识与学问,一靠天赋,二靠培养,缺一不可,所以真正的人才都得万里挑一。既然武媚的才学已经达到这种程度,那么给她一个头名又如何?

至于这会不会导致天下女子争相效仿,都来走这科举之途,其实也不必担心。朝廷招贤令发了不是一天两天,放不下锄头的百姓依然是大多数,连许多男丁都迈不出读书这一步,更何况是女子?

退一步来说,倘若她们当真都能读书,那也不是坏事,须知教养儿女大多是由女子来做的,世家一家有女百家求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教出来的女儿知书达理、□□过人,少有愚昧无知的蠢妇!

李二陛下有了决断,便细细看起余下的排名来。前头一直没找着李元婴的名字,到第十个,李二陛下才看到“李元婴”三个字。

这名次不算靠前,但也绝不算靠后,毕竟这次来应试的人可不少,李元婴能排到第十已经足以让许多人吃惊!

再往后,李二陛下才依次看到魏姝和城阳分据在名单末尾几位。考虑到这三个小鬼的年龄,李二陛下觉得他们四个人都能榜上有名就很了不起。

想找的名字都找到了,李二陛下心满意足地把名单交还给马周,竟是一个名次都没改动,难得好说话地让马周直接按这个名单公布!

这时众考官重新细看排名,才发现仅有的三个女考生竟都入选了,李元婴的名次居然也抓住了前十的尾巴!

众考官趁着马周去和李二陛下核定名次的空档,把几篇文章找出来重读几遍,想挑点错处,却发现这几篇文章都流畅得很,没有半分淤滞感。

能当上考官的都是饱学之士,又颇得李二陛下信重,做不出故意找茬的事来,只能叹了口气,在心里感慨自己的学生天分太差,连几个才十来岁的小孩都比不过。

所有人都没意见,名单便被拿去抄录,于放榜当日按时放出。

李元婴等人虽来得早,却也没挤进前排,只能和平时一样守在外头等着里面的人往外递消息。不知道为什么,礼部的人将榜贴出来之后,最先看到排名的那圈人都静默下来,每一个人都不敢置信地盯着榜头位置上的名字。

外头里三圈外三圈的人都有些焦急了,推搡着前头的人追问:“怎么了?榜头是谁?你们怎么都不说话?看完了就让一让,让我们也看看啊!”

这时里头那圈人才如梦初醒,失魂落魄地惊叫:“怎么会这样?”“武媚?女的?”“榜头是女的?”“不可能!怎么会是这样?”

有人甚至当场失声痛哭起来,觉得老天着实不公,怎么让个女的占了头名,自己却连尾巴都上不去!

李元婴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很是骄傲地让人给他们让路:“让让让让,都让让,榜头在这里呢,都让我们进去瞧瞧!”

别人一听他这么说,都给他腾出道来,让他领着武媚等人挤进前头看榜。李元婴往最上面一看,上头果然写着武媚的名字!

这可把李元婴高兴坏了,转头朝武媚贺喜:“媚娘,真的是你,你得了头名!”

武媚也有点不敢置信,她看着榜上的名字,心情有着从未有过的快活与明朗。她出宫之后,母亲与姐姐都曾写信来责问她,问她为什么这么糊涂,好好的才人不当,竟跟了个众人口中的混世小魔王。

只有她知道,她现在的日子有多快活。

李元婴活得自由又放肆,想做什么便做什么;最要紧的是,他不仅自己这样活,也愿意让身边的人都这样活。

也许这份快活是有代价的,但是那又如何,世上本就没有尽善尽美的事。至少这一刻,她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离宫之后她一次都没有后悔过。

武媚高兴地跟着李元婴笑了起来,又在榜上找起了李元婴他们的名字。等确定他们四个考进士科的人都中了之后,他们才挤出人群去和狄仁杰几人会合,几个月的魔鬼式复习还是有用的,但凡今年下场应考的人都榜上有名,狄仁杰这厮平时不显山不露水,这次竟也拿下了明经科的头名!

李元婴有想过自己的小伙伴们都能考上,但没想到两边的榜头都是自己的小伙伴。他一手拉着一个头名跑去和来看榜的考生们炫耀了一圈,说自己左手一个进士科榜头、右手一个明经科榜头,天底下再没有比他更厉害的人了!

瞧见李元婴那嘚瑟样,很多人都想套麻袋打他一顿,对武媚和狄仁杰的羡慕妒忌恨反而少了。

很快地,许多人都诚心诚意上前向他们道贺,尤其是同在国子监里念过书的同窗们——他们都很为李元婴这几个为国子监增光的新科进士们感到骄傲!

李元婴就喜欢这种热闹,当场发出邀请,说今天下午丰泰楼摆流水席,所有人都能来吃,想吃多少吃多少,想喝什么喝什么。

贡院一放榜,报喜的差役在大街小巷里奔走,今年榜头是个女子的消息很快传遍整个长安城。

丰泰楼也第一时间得了喜讯,知道不仅李元婴成了大唐头一个进士王爷,他们还将有个进士王妃!更了不得的是,榜头也是他们家的!

这可怎么得了,不等李元婴叫人来传摆流水席的口信,丰泰楼这边已经第一时间广收食材,着手开始准备宴席。

称心最近醉心于琢磨舞台设计,听了这喜讯便把整个丰泰楼当舞台来装扮,往楼里楼外装点了许多彩绸,还叫人扎了个漂亮的彩门立在丰泰楼外头用来迎客,将丰泰楼整成了整条街最亮眼的风景,一看就知道东家有喜!

苏七娘跟着称心出来看彩门扎得如何,见所有伙计都干劲十足地忙里忙外,心里也欢喜得很。她仰头望着高高的彩门,笑着和称心感慨:“这样的日子,我以前想都没想过。”

称心一顿,也笑着回道:“以前谁想得到呢?”

现在这样的日子,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