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修严顿了顿,微微挑起眉毛,睨着袁宁说:“怎么?舍不得请你堂哥吃顿好的?”

袁宁呆了一下。他请吗?想到自己和袁波已经两三年没见面,想到自己挺富裕的小金库,袁宁顿时不再纠结价格,抱着菜单离开座位,找到门口的服务员问对方有什么好推荐。

服务员又把袁宁请回座位上,耐心地向袁宁介绍店里的招牌菜。已经是八月下旬,是吃螃蟹的好时节,鲈鱼也非常肥美。

店里的螃蟹不是有名的阳澄蟹,而是店长的私人农场那边供应的,每年定量供应。那农场圈着个大湖,放眼望去接天连地的都是那波光潋滟的湖水,山暖水清,气候宜人,养出来的螃蟹个大肉美,蟹壳光滑平整,蟹肚莹白如玉,光是卖相就远胜于市面上的其他螃蟹。

清蒸鲈鱼也是招牌菜,鲈鱼都是挑最好的,过了这个季节就不再上。就连用的水和配料都是精挑细选的,换了一种就不能凸显出鲈鱼的鲜美。

还有清淡些的,比如桂花糯米藕。这道菜用的食材都是农场那边提供的,桂花的香味浓而不腻,入口反而清甜宜人。糯米挑的都是向阳生长的那部分,吸足了阳光,颗粒饱满,香糯可口。藕就更了不得了,是店长得了几颗三百年前的莲子,悉心栽培出新莲,种在离活泉的池子里,前前后后培育了五六年才开始供藕。

袁宁听得入了神。得是什么样的人,才能这样在食材上花心思啊!

袁波也听得目瞪口呆。听了这些介绍,再看菜单上的价格,似乎就没那么难接受了。

袁宁等服务员把菜色一一介绍完,问了问章修严和袁波的意见,把服务员介绍的特色菜都点了。他们才三个人,为了不浪费,袁宁礼貌地对服务员说:“每样菜只要上一半就好。姐姐你要是不嫌弃的话,把多余的带回家吧。”

服务员愣了一下。这家店以贵闻名,能上门的都是有钱有权的人,客人们的素质都很不错。只是素质好归素质好,不等于平易近人,有时礼貌客气底下藏着的其实是更深的冷漠与轻视。也有家里一夜暴富的,不知从哪听说了这家店的存在,过来豪迈地点了一桌菜,最后吃不完就摆在那儿,店长知道后气得胸口发闷,好几天都不愿再过来。

像袁宁这样说的,服务员还是第一次碰到。服务员露出比一开始更真切的笑容,目光也柔和下来,温柔地对袁宁说:“我会问问师傅可不可以这样。”

走出包厢外,服务员觉得眼眶热热的,抬手擦了擦眼角,只觉手背湿了。当了这么多久的服务员,她以为自己早就习惯遭遇任何为难和漠视,可一想起刚才那孩子亮亮的眼睛她就觉得心里发烫。

服务员正要去厨房那边,就被个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喊住了。对方拄着拐杖,左脚和右脚一高一低,本应是个大大的缺陷,却没有影响他的魅力。中年人问:“里面的客人做了什么?他们骂你了?”他是热爱美味的人,最不喜欢的就是有人来店里摆架子逞威风。

服务员看清来人是谁,连忙摇了摇头。这是她们的店长,平日里平易近人,可发起火来却挺可怕。据说店长背景很不简单,是以来的客人来头再大,店长也敢把人赶出门。服务员把袁宁的话转述给中年人,并夸了一句:“虽然三个客人年纪不大,不过看着都被家里教得很好。”

中年人握着拐杖的手轻轻动了动,对服务员说:“跟厨房那边报完菜名后先别回包厢,先到我那边拿盒莲子给他们。”凡是热爱食物而且对别人心存善意的人,他都不吝于送点好东西。中年人补了一句,“既然客人说要给你一半,你就叫宋大厨帮你装好带回家吧,让家里人也尝尝。”

服务员高兴地去了厨房。

中年人看了看包厢紧闭的门,拄着杖回自己处理店中事务的地方。桌子是上好的梨花木,价值不菲。他拉开抽屉,取出一个小小的紫檀木盒,打开看了看,五颗圆润可爱的莲子整整齐齐地呆在里面,每一颗都经过精挑细选,看着饱满又漂亮。他将木盒合上,放到桌上,拿起拐杖走到窗边,看着远处浮浮沉沉的山色。

服务员过来了,中年人转头示意:“在桌上。”

服务员看见那精致的小木盒,小心地拿起来,脚步都变得比刚才轻多了,生怕把手里的木盒给摔坏了!在店里呆久了,她也算是识货的人了,光凭这盒子就能卖出大价钱!

服务员带着甜美的笑容回到包厢,把中年人的话转达给袁宁,并把紫檀木盒递给了袁宁。

袁宁愣了愣,接过紫檀木盒。他不懂这是不是名贵木材,不过上手后觉得这木盒摸着很舒服。再看上头那精细漂亮的花纹,直觉就觉得这盒子很不一般。更重要的是,他感应到一种奇妙的生机从盒子里传出来,叫他觉得浑身上下都舒服无比。

袁宁看了眼章修严。

章修严说:“既然是你请客,送的东西自然你拿着。”

袁波很好奇:“打开看看盒子里装着的是什么?”

服务员说道:“是莲子,店长亲自培育的莲子,据说很受欢迎的,很多人想买都买不到。”听说一颗就值好几万,比金子做的更贵——可就算有人拿出几万来店长也不卖给他们!这些话服务员没说出来,她怕袁宁听了心里会有负担,毕竟一颗莲子就能顶一顿饭钱了,里面有足足五颗。

袁宁见袁波想看,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盒子。五颗莲子躺在柔软的绸布上,看着不像食材,而像是莹亮的美玉,在阳光下散发着淡淡光晕。袁宁感觉手心一阵波动,好像是鱼儿拼命地想往外游。他明白了,刚才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并不是错觉,那股生机是这五颗莲子透出来的——这不是普通的莲子!

袁波没有袁宁的奇妙能力,但他能看出这些莲子很不简单。他对袁宁说:“你可得好好把它们收起来,别把它们给弄丢了!”

袁宁认真点头,把盒子合上,珍而重之地放进进口袋里。

菜陆续上桌,每样菜分量都不大,不过菜色很多。闻到饭菜散发出来的诱人香味后,他们都默契地贯彻食不言寝不语的行为准则,埋头把每个菜都尝了个遍,吃得肚皮滚圆滚圆,连章修严都忍不住伸手摸了摸自己很久没撑起来的胃,觉得它好像被填得太满了。

离火车开车只剩两个多小时了,章修严决定带袁宁和袁波去逛逛街买买东西,好好消化消化。袁波起初以为不好带为由什么都不愿买,章修严一句“我会让人带到邮局用邮政包裹寄回去”,把袁波的借口堵掉了。

于是章修严负责帮袁波挑选辅导资料,袁宁负责帮袁波一家挑选衣服鞋子袜子,甚至连内裤都挑了一打,让袁波恼得恨不得戳着袁宁脑门叫他别这么败家。章修严说:“袁宁暑假去他孟老师的实验基地帮忙做记录,拿了笔不小的工资。”意思是袁宁虽然能花钱,但也已经能赚钱。

袁波心情很复杂。章家真的把袁宁养得很好,对他既是疼爱又宠爱,又注意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判断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章家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别人努力再久也无法获得的机会。

袁宁能到章家真的太幸运了。

袁波安心地在火车开走前赶到车站。

章修严和袁宁送袁波到月台。今天他们已经说了很多话了,到了离别的时候什么都说不出来。袁宁乖乖站在章修严身边,看着袁波三步一回头地走上火车。好不容易见了面又要分开,说不难受当然是假的,可是更多的却是关于未来的、坚定的决心。这一次他不会再哭了,因为他知道袁波跟自己都在努力着,而且他们一起努力的目标很有可能在不远的未来里实现。

所以有什么好伤心的呢!他们会再见面的,他们会再重聚的——他们会一起考上首都大学,让二婶再也不会皱起眉头,让自己离“优秀”离得更近。即使他要追逐的目标离他那么远——远得像天上的星星,但他也不会因为永远追不上而停下脚步。

袁宁悄悄看向章修严。

章修严正巧也看向他。

袁宁立刻收回目光,看向已经上了火车的袁波。袁波挤到了靠窗的位置,趴在窗边看向他们,眼里满是不舍。袁宁跑到车窗外,站在白线里朝袁波喊道:“袁波!我们说好的,要一起考上首都大学!”

袁波用力点头。如果这两年没有卯足劲去学习,没有卯足劲争取一切能争取的机会,他也不可能代表省里来参加这次竞赛。不管这次有没有拿到名次,能来这一趟就已经给他吃了颗定心丸。连全国性的比赛他都能挤上来,高考怕什么!别人肯花的功夫,他照样肯花——家里的条件也正在变好,别人能有的东西他也能有!

袁波坚定地说:“我们说好了!”

这时火车开始鸣笛。

章修严拉着袁宁退后了两步,把袁宁圈在怀里,免得袁宁被火车启动带起的风卷下月台。

火车缓缓拖着笨重的躯体往前驶去。

袁宁很想跟着火车往前跑,最终却还是定定地站在原地。

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不急,一点都不急,他们不用为短暂的离别难过。

袁宁注视着火车,直到火车开出视线之外,他才转过身,把脑袋埋进章修严胸前。他鼻子还是酸酸的,抱住章修严说:“大哥,我知道不该难过,但还是很难过。我又要很久都见不到袁波了,”袁宁把脑袋埋得更深,“等大哥来首都念大学了,我是不是也要很久才能见到大哥一次?”

章修严一顿,抬手扫了扫袁宁的头发。明知道该把怀里的小脑袋推远,他却还是做不到。等真的不在眼前了,也许就能狠得下心了吧?在那之前不必特意疏远也不必刻意冷淡,免得这小结巴又多想。

章修严缓声安慰:“不管多久才见一次,他还是你堂哥,我也还是你大哥。”

第62章 小红本

首都书法协会。

会客室里坐着个金发碧眼的外宾,他脸上爬满皱纹,精神却非常不错。坐在他对面的,是年逾古稀的书法协会会长,是书法界泰斗般的存在。

老会长早就想退,想给后人让位,但大家都不让,因为老会长在这儿就是标杆、就是象征,就能吸引不少人关注书法、坚持书法。现在这一代被普及义务教育的孩子,大部分人都是练老会长的字帖长大的。

会见外宾这种事,本不该再劳动老会长,不过这次来的是故人,自然例外。当初老会长到国外呆了一段时间,这位外宾热情地接待了他,让他在异国不至于举目无亲、举步维艰。

老会长感慨地说:“没想到你居然能到华国来。”

外宾爽朗一笑:“其实自从你住在我们家一段时间以后,我母亲和妻子她们就喜欢上了华国文化,碰上你们华国过年时还会买个唐装穿上。还有啊,家里的碗碟都换成了华国的瓷器,她们口里不说,心里喜欢得很。而且现在形势不一样了,国会那边巴不得我们多来走走,看看有没有加深两国联系的新契机。”

老会长一点都不想掺和这些事:“我这里可没有你要找的契机。”

外宾抬手揉了揉太阳穴,身体微微垮下,背脊陷入椅背中,垂下肩膀直叹气:“我也是累得慌,想来你这里清静清静。用你们的话怎么说来着?接受绚烂美丽的华国文化的熏陶,找到可以让心灵栖息的宁静之所。”

老会长瞅了外宾一眼:“我们才不会说这样的酸话。”他很少承认自己是文化人,因为他们这一代人经历过最动荡不安的一切,下过地、进过城、逃过荒、扛过枪,哪一行都干过,什么事都经历过一点,这一切造就了如今的他,同时也随着岁月流转融入到他的血骨深处,他不愿抛弃其中的任何一部分。过去容易让人忘怀,所以总该有人将它们铭记。

外宾知道老会长固执,也不多说什么。他站了起来,挺了挺背脊,走到会客厅挂着的书画前站定,说道:“这是你画的吧?连我这种外行都觉得这上面的山峰和河流气势非凡,配上你的字真是一绝,怪不得你那些后辈们都舍不得放你走。”

老会长摇头:“我还是更希望有后辈能越过我走到更高的地方。我现在所在的位置还远远不是顶峰,”他的目光悠远而哀伤,“曾经我也以为自己已经站到了顶峰,后来才发现自己所窥见的不过是小小的一角。”

外宾来了兴趣:“难道华国还有人比你更厉害?为什么我好像没有听说?”

老会长说:“他已经很久没有画画,更没有留下什么书画作品。”他也站了起来,“文化馆的展厅这边倒是收藏了他后期的一些作品,不过不是书画,而是风筝。”

“风筝?”外宾惊讶,“为什么是风筝?”华国是风筝的起源地,在很多文化作品里是象征着矛盾的自由与束缚。难道这个人曾经遭遇了什么,才会把心血倾注在那小小的风筝上?

“因为他喜欢小孩子吧。”老会长苦笑着说。那家伙的脾气就是这样,说不再画就不再画,说不再写就不再写,多少人重金相求都不为所动。倒是回到乡间后谁都不认识他,见村里的小孩都没大人带着,只能每天上山下河到处乱蹿,他却再次拿起了画笔,给小孩子们画了不少风筝。小孩子们知道那家伙脾气好,整天笑呵呵的,每次见那家伙回去都围着那家伙说话,那家伙越活越年轻,越来越像个老小孩。

可惜岁月不饶人,一眨眼那家伙带着没解开的遗憾与心结溘然长逝。

老会长拿起一边的拐杖:“我带你过去看看,你看了就知道了,即使是再普通不过的风筝,经他的手一画也变得完全不同。”

外宾欣然跟着老会长前往展厅。不一会儿他们就到了,老会长推开展厅门走进去,心情一瞬间就又酸又涩,也顾不得向外宾介绍什么,自顾自地走上前,隔着防护玻璃抚触着展位上已有些破旧的风筝。

其实从一开始,那人都没想着当个画家或书法家,他的字铿锵有力,透着股蓬勃的生意;他的画不是艺术品,是可以融入到生活中每一样东西里、给每一样东西赋予生命的宝贝。就像叶文清刻的砚台,有了他的画就活了。

也正因如此,老会长才会觉得自己远远没有走到顶峰。

艺术不应该是脱离生活的。

老会长带着外宾转了一圈,拄着杖走出展厅,脸上有着少见的沉郁。这时全国青少年书法比赛的负责人走了过来,脸上满是急切:“会长!”

老会长定了定神,抬眼看向负责人:“怎么了?多大的人了,还毛毛躁躁的。”

负责人不好意思地笑笑,说的话却颇有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味道:“我就是这德行,改不了了。”他往前迈了一步,向外宾问了好,才说,“会长,我刚才仔细看了看今天那些孩子们的参赛作品,发现其中一个作品很有您最推崇的薛老先生的味道。您要不要去看看?”

老会长绷起脸,想拒绝,却又想到负责人是自己的学生,眼力不会太差,负责人说的像肯定不是虚有其形。正犹豫着,旁边的外宾已经替他做决定:“参赛作品?是你们华国的孩子们写的吗?那我算是来得巧了,可以一起去看看。”

外宾都这么说了,老会长只能让负责人带路。负责人领着老会长两人到摆放参赛作品的地方,都是当天写的书法作品,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墨水味道。没等负责人把他们领过去,老会长的目光已经落在那一幅幅参赛作品上。

参赛者年纪都不大,练字时间不长,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不多。老会长扫了半圈,也就觉得其中一幅很不错,一看落款,原来是某个老友的爱徒,正正经经练了好些年的。老会长再往剩下的一半看去,目光蓦然被其中一幅字给吸引住了。看到后半句,他不由得跟着念了出来:“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明明这只是字,不是画,那一个个字眼却像是化为了一棵棵卯足劲钻出蓬蒿从中的小松——

强烈的熟悉感让老会长心脏剧跳。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明明是字,却像是活了一样,仿佛能让人看见字的背后藏着的东西。若是单纯从水平去评价,这远远比不过刚才他那位老友的爱徒,力道不够,技巧不圆熟,可是这么一眼看去,就是打心里觉得好——瑕不掩瑜!

“我觉得这孩子该是第一。”负责人由衷说道。反正这幅字他越看越喜欢。

“老张徒弟那幅也不错。”老会长客观评价。刚才那幅作品不管是技巧还是意境都已经小有所成,在同龄人之中说是鹤立鸡群也不为过。

“是不错,就是跟张老先生一个模子印出来似的。”负责人嘴巴努了努,显然不太喜欢,“没点自己的东西。”

“你啊,别拿那么高的标准来要求小孩。就算是成年人,作品里又有几个能有自己的东西?”老会长语重心长。

负责人顿时来劲了:“您知道写这首《小松》的孩子几岁吗?”

老会长微讶:“就算是初一,也该是十二三岁了吧,难道还能更小?”

“更小!”负责人的声音简直掷地有声,“九岁,三年级!”他向老会长说起比赛时发生的事,“初赛时就挺有争议,不过那时这孩子的作品还缺了点什么,只堪堪踩中入围线。老实说,我刚看到这孩子时也挺怀疑他是不是被人塞进来拿奖镀金的。没想到我就是多看了这孩子几眼,这孩子就绷着小脸认认真真地写了起来,走过去一看,写的就是这首《小松》。嘿,这是在刺我呢!”

“刺你你还挺高兴的?”老会长斜睨负责人一眼。

“您又不是不知道我这人什么脾气,反正我觉得这孩子特别对我胃口!”负责人说,“不管您同不同意,反正我的一票是给这孩子了!”

老会长被他给逗乐了:“看来你是真的很喜欢这孩子。”他看着那幅《小松》,眉头微微松开,像是被人轻轻熨平了,又像是染上了悠远的叹息,“是不错,是很不错。不知道老师是谁,是不是和老薛有关系。不过这么小就能写出这样的字,以后肯定能见到,不急。”

负责人点头。

*

袁宁不知自己已经入了许多人的眼,也不知负责人在为他争取拿个一等奖。他和章修严回到酒店住了一宿,第二天又去首都大学看了看住宿环境。章修严不是挑剔的人,不过他有很多事要做,也有挺多不能让别人乱动的资料和文件,看过宿舍之后他决定按照原来的计划先买个房子备着。首都大学附近的房价节节攀升,独门独栋的房子基本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的商品房。

章修严领着袁宁到几个有现楼的楼盘走了一圈,问袁宁哪里好。袁宁认真回想刚才看过的样品房,挑了个阳光充沛、视野好、绿化也好的。章修严点点头,到售楼部敲定了房子。他还不到十八岁,不能办贷款,不过章修严也不在意这个,直接要了间带装修的房子,爽快得让售楼姑娘笑容大得脸都盛不下了。

章修严又和袁宁去现房那边里里外外验收了一遍,把钱付了,收好钥匙,打算和袁宁回家去。袁宁有点恍惚。别人家买房子都来来回回折腾很久,怎么到章修严这里却这么简单,一眨眼就搞定了呢?

袁宁眨巴一下眼睛,看着章修严不甚在意地把钥匙放进口袋,就知道章修严是想到时直接入住。章修严做什么都很周全,把全家人都照顾得很好,可是对自己却不怎么在意。衣食住行之类的,只要不太影响,章修严一向都是不上心的。袁宁拉住章修严:“虽然房子是装修过的,但也不能直接住进去!”

章修严看着袁宁严肃的小脸。

袁宁掏出本子和笔:“我们再去看看,然后列个清单,看看有什么需要改的、有什么需要买的。大哥你至少要在这里住四年呢,一定要改得舒舒服服才行!”见章修严不为所动,袁宁伸手抓住章修严宽大的手掌,眼睛里满满的都是坚持。

章修严只能领着袁宁去看房子。

袁宁拿着小本本从里到外地记录,不时询问章修严的意见。章修严原本不想花太多心思,见袁宁这么上心,也慢慢提出点自己的意见,不过他的意见无非是“方便就好”“不用麻烦”。袁宁把章修严的意见统统无视掉,认真研究种种缺陷:地毯和沙发要选什么样的;窗帘质量有点差,得换双层的,可以透光也可以遮;应该买点绿植和日常用品;桌子如果不换的话应该选些桌布;还有日用电器应该也添置一些;屋子里的灯花里花哨,光线却不足,看书、看资料会看坏眼睛;水龙头用起来不太顺手,应该挑可以用手背一顶就关上的…

章修严:“…”

袁宁绷着小脸,严肃地批评章修严:“如果我有自己的房子,我可一点都不会马虎。”

章修严抬手揉乱袁宁的头发:“年纪这么小,想法却多。”

袁宁说:“才不多!”他仰头望着章修严,努力说服章修严,“住的地方要舒服,要像家!每天上完学回到家,可以舒舒服服地吃个饭,舒舒服服地睡一觉,第二天精神才会好!”

对上袁宁执着的眼睛,章修严只能说:“那好,我们再多留几天,顺便把电话装上,到时方便联系。”

袁宁高兴极了,兴致勃勃地整理清单。

袁宁以前听妈妈说起过,等他再长大一点,等村里的孩子都考出去了,他们就调到市区去,到时候他们也会有宽敞的房子。房子有大大的阳台,可以种上花草。屋里呢,要养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爸爸妈妈不在家时小猫小狗可以和他作伴,他不在家时小猫和小狗也不会孤单。妈妈说起这些话时表情温柔又柔和,声音也想春天夜晚徐徐吹来的风,他高兴极了,乖乖挨在妈妈怀里睡觉。

一闭上眼,他仿佛能看见那大大的阳台。花草们长得很好,娇嫩的花儿随风摇曳。有只小猫从叶丛里钻出颗脑袋来,喵地一声,懒洋洋地伸了个懒腰。没想到它这么一动,叶子上的雨珠子突然啪啦啪啦地往下掉,把它柔软的细毛都打湿了。它不敢再动弹,只能抬起毛茸茸的爪子扫扫自己的后背,时不时扭过头用舌头舔两下。

亮亮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又温暖又舒服。

袁宁握着笔的手一顿。他转头看向章修严。章修严也正巧站在阳光里,脸庞虽然与章先生那么像,眉宇之间却有着让他想要亲近、想要霸占的温柔。这种温柔藏得很深很深,就像深埋在底下的泉水,只有永远不肯放弃的人才能把它挖出来,享受它赋予的世间最美好的甘甜。

袁宁小声喊:“大哥。”

章修严转头看向他。

“我可以来吗?”袁宁直直地望着章修严,“要是我想你了,可以来看你吗?可以在这里留一个我的房间吗?我数过了,从家里坐火车过来,只要一个多小时,很快就到了,很短很短的假期也可以过来的!”

章修严蓦然想起梦里那个十六七岁的少年。

都是一样的,想要一直在一起,不想分开太久的想法——都是一样的。从袁宁到章家的那天起他们就没分开过,每天起来后看见的第一个人就是对方。

所以,他会做那样的梦也很正常吧?对上袁宁期待的眼睛,章修严无情拒绝:“不行,不能来。”

袁宁沮丧地垂下头。

“你才九岁,不能自己乱跑。”章修严看着袁宁那低低的脑袋,“房间可以选,有人带着才能过来。”

袁宁又惊又喜地抬起头。

章修严一脸严肃。

袁宁踮起脚抱住章修严的脖子,吧唧一声,在章修严脸颊上亲了一口。他就知道大哥不会拒绝他!大哥总是这样口硬心软,永远不会让他难过、让他失望!袁宁紧紧抱住章修严,由衷夸道:“大哥最好了!”

袁宁已经不是五六岁的孩子,高度已经到了章修严胸口,不过他身上永远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没有其他男孩那种运动过度、活力过剩的汗味儿。他柔软的头发扫过章修严颈边,让章修严微微一僵,耳根不自觉地泛红。他板起脸:“多大的人了,别学你四哥亲亲抱抱那一套——你可没在国外呆过!”

袁宁知道章修严不习惯和人亲近,语气这么凶绝对是害羞了!他喜滋滋地松开章修严,继续精神奕奕地写采购清单,时不时拿不同的选择给章修严选。袁宁早就摸到规律了,凡是问章修严“要不要”,章修严肯定会说“不要”;但如果问章修严“要蓝色好还是要黑色好”,章修严就会回答“黑色”或“蓝色”。

花了小半天敲定要改装的地方,章修严领着袁宁去找家装公司,让袁宁和对方沟通。负责人见章修严和袁宁这么小,本来不太重视,后来看了袁宁带来的户型图,马上就改了态度——能在那种贵到死的地方买这么个大房子,就算是三岁小孩他都会当上帝伺候着!等仔细听完袁宁的要求,负责人彻底没了随意糊弄他们的想法,老老实实地接过袁宁写着改装要求的图纸准备开工。

袁宁拉着章修严跑超市、跑家具行、跑商城各种小店,认认真真地把清单上所有东西都挑了个遍。他们买的东西多,最后只能让人给送到家门口,而被褥之类需要清洗的东西则都送到洗衣店洗好再送过来。

因为不用大改,家装公司派来的人已经按要求把该改装的地方都改装好了,还给里里外外地清洁了一遍。章修严结清了钱,又叫人来换了个门锁,等着商家陆陆续续把家具和其他东西送上门。花店离这边最近,很快把袁宁定的绿植都送来,袁宁在选绿植时心里定下了大概的摆放位置,拿着图纸给章修严分工,让章修严把大盆的绿植都摆到指定位置,自己则把小盆的植物摆到屋里各个角落。

忙活到傍晚,整间屋子已经焕然一新。沙发变得软软的,但又照顾章修严的喜好,没选太花哨的颜色和样式。地上铺着浅棕色的地毯,细细软软,赤着脚踩上去,脚掌立刻会被那软乎乎的触感征服。桌上铺着与沙发搭配的桌布,玻璃果盘摆在中央,被夕阳余晖照得熠熠发亮。

落地窗外的大阳台,摆着个铁质的绿植架子,上面放着易于打理的植物,只要给它们阳光,哪怕一个月不管它们也还精神奕奕地往上伸展枝叶。在旁边是张茶桌和两张非常舒服的椅子,可以窝在上面看看书晒晒太阳——或者和朋友喝喝茶。

房间就更不用说了,从床上的枕头到地上的毯子都是袁宁选的,叫人一看就想躺在上面。

袁宁一整天都很亢奋,根本不觉得累。到晚饭时间到了,他才觉得自己浑身发酸,一点都不想动了。

章修严挑挑眉:“累坏了?”

袁宁趴到了沙发上。

章修严说:“累坏了才正常,别人得花几个月才弄好,你却想一天弄完,能不累吗?”

袁宁抬起脑袋,很不放心地指出事实:“可是要是不弄完的话,大哥你自己肯定不会弄的!”他刚到章家的时候,章修严连自己每天戴的护腕已经磨坏了都没发现。大哥总是不注意自己的事情!

章修严沉默。

他让袁宁去洗了个澡,带袁宁出去吃饭。

第二天袁宁继续忙活,章修严留他在家,自己去把产权证书办下来。他还没满十八,照理说还得监护人过来,不过他打电话和章先生说明情况,章先生又和负责人通了气,产权证书没经太多周折就到了他手上。

是本薄薄的小本子,封面红通通。

章修严把那小红本打开,只见上面写着两个连在一起的名字——

章修严,袁宁。

第63章 送别

会加上袁宁的名字,章修严也只是一时冲动。兜里揣着两本小红本,章修严不打算直接给袁宁。现在家里一切都好,他没必要把袁宁拴在裤带上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章修严决定等袁宁日后又流露出不安或忐忑的时候才把小红本给他。在那之前,还是让袁宁先学着独立比较好。不在眼前的话,他也不用担心自己狠不下心。

章修严回去的路上都在想着袁宁,打开门见到袁宁在客厅忙活,给桌子铺上托店里熨平了的桌布,给桌面上摆上了精致的陶瓷花瓶和陶瓷杯具。

听到开门的动静,袁宁抬头看向章修严,眼里有着显而易见的高兴,声音也雀跃又欢快:“大哥!”没等章修严点头回应,袁宁就兴高采烈地说起自己的发现,“大哥,这边有很多鸟儿,你要是觉得太安静了,可以撒一些面包碎或米粒在阳台上,它们会欢快地飞上来!真可惜,我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袁宁觉得自己真不够聪明,要是他能跟大哥一样厉害就好了。

袁宁正想着,窗外又传来啾啾的鸟鸣声。他拉着章修严跑到阳台,几只背部有淡蓝色羽毛的鸟儿落在阳台上,一点都不怕生,轻轻震动着翅膀,小脑袋一点一点,啄食着袁宁放在上面的米粒。袁宁蹲下,认真盯着小鸟们看。小鸟们吃饱了,昂起脑袋朝袁宁唧唧啾啾几声,袁宁没听懂,但看得出它们很高兴。他转头看向章修严:“大哥,它们多可爱!”

章修严却注意到另一点:“你哪来的米?我们好像没买米!”

袁宁说:“我下楼扔垃圾时碰到个拐到腿的老奶奶,扶她上楼回家。没想到她家就在对面!对面的老爷爷说这边鸟儿很多,给我点陈米,可以用来喂它们。”他望着章修严,“老爷爷和老奶奶都很好的!陈米还有挺多,大哥你有空的时候可以撒一些在阳台上。”

章修严点头。

袁宁到哪都能碰见点事,章修严早就习以为常,要是什么时候袁宁没招上谁他才会觉得奇怪。

袁宁继续拉着章修严布置屋子。昨天只是大致弄了弄,今天摆得都是细节,东西都买回来了,章修严自然也不会苛待自己,照着袁宁的指示把屋子里里外外改了个遍。到傍晚时他们才停下来,分头去洗澡。

章修严从浴室里出来,发现袁宁那边没动静,去袁宁房间一看,才发现袁宁趴在被子上睡着了。八九岁的男孩儿,精力终究没有成人好,这两天可把他给累坏了。章修严走上前拉开被子,轻轻把袁宁放进被窝。刚洗过、晒了一整天的被子,带着暖暖的阳光的气息。章修严盯着袁宁安恬的睡颜,心里莫名有些不舍。还没有分开,他已经有点想念这小结巴了。

章修严俯身亲了亲袁宁额头,走出门下楼买了些熟食,再弄了点速煮面条,准备带回去等袁宁醒来吃。上楼时章修严遇上个精神矍铄的老人。老人打量了他几眼,边上楼梯便开口:“小伙子,新搬来的?”

“嗯。”章修严礼貌地回应。

“呵呵,我应该就住在你们对面。今天那孩子是你的弟弟吧,看着特别机灵。”老人看了看章修严手里提着的食物,“小伙子啊,不要仗着自己年轻就糟蹋身体。外面的食物看起来好吃,实际上加了很多不该加的东西。我老伴研究这个的,听说这些熟食里加了不少激素,小孩子吃了会提前发育。别觉得提前发育是好事,身体还没有做好准备就开始发育,跟揠苗助长差不多。不该长个头的时候长了个头,到了该长的时候再高都有限。”

章修严听着老人语重心长的劝说,皱起眉头看着手里拿着的熟食。

老人说:“煎鸡蛋会吗?我给你拿几个鸡蛋,你等会儿煎着吃,都是我老家那边送来的土鸡蛋,健康!”他拍拍章修严肩膀,“今天多亏了你弟弟把我老伴送回来,要不然我可急死了。她啊,以前可聪明可聪明,现在不行了,很多事都记不住,有时连家门都找不着,偏偏还喜欢自个儿摸出门。以前都是她念叨我,现在我得把她念叨的都给念叨回去。”

章修严看着老人的神色,知道老人没把有点老年痴呆的妻子当负担。什么样的感情能够维持这么多年呢?章修严有些好奇,但他不是爱说话的人,只认真聆听着老人的絮叨。到了家门口,老人让章修严等着,转身进了屋,干瘪却有力的手抓着几颗鸡蛋出来。

章修严已经把买回来的熟食和面条放到厨房,他接过老人手里的鸡蛋,觉得它们都微微发暖。他向老人道谢,进了屋,踏入厨房,拧了拧眉头,回想了一下煎鸡蛋的做法,往新买的锅里加了点油。结果锅里的水没倒干净,遇到油之后滋滋作响,紧接着就噼里啪啦地溅起了油星子。章修严自觉物理化学都学得不错,碰上这仗势却有点一筹莫展。他决定不管油星子,直接把鸡蛋敲下去。

蛋黄散了!

掉了点壳在锅里!

章修严:“…”

猛火之下,锅里的鸡蛋瞬息万变,章修严速度没跟上,不一会儿就有浓浓的焦味钻进他鼻端。

章修严:“………”

想要吃得健康可真不容易。

章修严关了火,正要把锅里的鸡蛋毁尸灭迹,就看到袁宁揉着眼睛站在厨房门口。

袁宁是被厨房里的动静和空气里飘荡着的焦糊味弄醒的。他揉完眼睛,整个人清醒了不少,吃惊地问:“大哥你在做什么?”

“煎鸡蛋。”如果没被袁宁逮个正着,章修严一定会把厨房收拾得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不过袁宁已经看到了,章修严可不允许自己逃避现实、隐瞒错误,“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