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这年关就到了,吴氏给家里人都做了新衣服,以为赶不及,所以买的成衣,款式也好,这可是第一次全家都有过年的新衣服,以前叶柱是舍不得穿,今年是吴氏做主,给叶柱也买了新衣服,自家的男人这一年的贡献也大,而且不像过去那样啥事儿都听上房的,是个不小的进步,日子越过越好了,就买一身新衣服又咋样?要不是叶柱反对,她肯定还要给他买一身了。

84去不去?

因为叶惠儿说了一个好亲事,所以今年过年的时候,上房那边倒是没有弄出啥幺蛾子,只是叶惠儿如今跟个凤凰一样,被上房的人护着,叶小桥明显的觉得小姑叶惠儿身上的衣服和首饰越来越好,徐氏如今也不说叶惠儿的风凉话了。

本来除夕的时候,还没有下雪,但是过了一晚上,这鹅毛般的大雪就下了下来,农村的娃对雪是很喜欢的,去拜年的时候,就捡着雪到处玩,被大人们呵斥几句,也就嘻嘻哈哈的跑开了。

不过大人们对这雪也很喜欢,俗话说瑞雪兆丰年,有了这厚厚一层雪,庄稼地里的麦子就能冻死很多害虫,来年收成也好。

而到了初二的时候,叶小桥一家子就赶着牛车去了张家湾姥爷那里,吴山也在腊月就从县学里回来了,每年这村里的对子现在都是他在弄,两个舅舅见小姑母一家子过来了,都给迎了进来,而两个舅母也都在厨房里准备中午饭了。

小桥姥爷打量着这头水牛,只点头,说道:“这牲口的牙口好,顶用!”庄户人家对牲口都有一种天然的喜欢,小桥姥爷也不例外,他们家里本来就有一头骡子和一头驴子,主要是给吴大舅贩山货用的,平时都是好草料伺候的。

而小桥和小凤随着吴氏去了姥娘的屋子里,“快点上炕来,暖暖手。”小桥姥娘家里砌了炕,可暖和了,小桥家里也准备弄一个的,到时候冬天晚上睡觉就不会那么冷了,如今还是烧炭呢,虽然也暖和,但是到底不比炕头舒服。

吴氏道:“今年二弟咋没有回他岳父家呢?”

小桥姥娘说道:“唉,这大过年的,说这事儿都有些不舒服,年前你弟妹的嫂子过来,说要借钱娶媳妇,你弟妹稍微慢了一点儿,就不高兴了,说是不想借,这不把人给得罪了,今天也不好回去了。”

小桥的小舅母武氏娘家爹娘都不在了,只有一个哥哥嫂子,关系也一般,如今成了这样,还真是不好说。

小桥姥娘说道:“一会儿见了你弟妹可别说这个茬。”

“娘,我知道了,幸亏你提醒我了,不然我还问错了。”

“这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你兄弟和你弟妹如今也想攒钱自己给别人盖房子呢,天天跟着别人干,赚的钱也少,这个当头借钱,人都还没说啥,都不高兴了,这借钱的反倒成了大爷了,不是我偏心自己的儿媳妇,她那嫂子也太不像话,平时没事儿不上门,有事儿也是借钱借东西,我都说了,咱们这个家还没有分呢,要借也是我松口了才成,我年纪大了,也不怕别人说我是老不死的。”

“娘,瞧你说的,弟妹知道你对她好呢。”吴氏笑道。

“别说这个了,说了心烦,你现在日子过的宽敞了,我心里高兴啊,你这给我们送来的洋芋,我吃着觉得好,特别软,烂,嚼着也有劲儿,女婿出息了,不愧是出过院门的,我咋还听说你大姐夫还夸他了呢?”

吴氏道:“那是大姐夫瞧得起他,娘,您现在和大姐那边走动了没有?”吴氏问道。

小桥姥娘叹道:“你哥去过一回,还好,给你大姐的孙子带了一些东西,她倒是也让你哥带回来一些东西,不过都是给他们小一辈的,我看还是心里不原谅我和你爹。”

“娘,可别这么说,大姐既然能给小山他们送东西,那以后肯定就会好起来,这要慢慢来,想一想,比以前不好多了?”吴氏开解道。

小桥和小凤浑身暖和了,就出去找荷花去玩,而大表姐梅花也过了不多久回来了,屋里更热闹了,小峰和小金不知道在哪里捡的鞭炮,拿着个香一个一个的点,调皮的不得了,最后被小舅母武氏给臭骂了一顿才算是好了一些。

立秋早就找到吴山,像他请教学问上的事儿了。小桥和小凤疯玩了一会儿,觉得没意思,就去厨房看看能不能帮忙,不过大舅母和小舅母都把她们赶出来了,说是厨房里烟子多,别把新衣服给熏脏了。

中午大家吃了一个团圆饭,吴山今年要参加举人考试,他在县学里呆了也有一年多了,第一年的时候,县学的教谕觉得他火候还不够,就没有让他去考,今年倒是觉得差不多了,就把他的名字报上了。吃完饭,大家都是围绕这个话题说的,要是吴山真的能中举,那可是吴家的大喜事了,秀才虽然好,但是只能免一个人的税赋,要是中了举,那就是可以免好多税赋,并且成了举人,都可以当官了,成为乡绅一点儿问题也没有。

社会地位也会大大的提高,不过全家人不希望给吴山太多的压力,要知道,能考上秀才,对吴家已经是很好了。

“二姑父,我看立秋书读的不错,要是能在县学里读就更好了。”吴山对叶柱说道。

叶柱听吴山夸自己的儿子当然是从心底高兴,他当然也希望儿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只是去县学,能成吗?“小山,到县学里不是只有秀才才能去吗?”叶柱问道。

吴山笑道:“也不是,城里也有读书人在县学里,只要交一定的费用,按时通过考试,就可以入学了。”

立秋听了这话,忙说道:“爹,表哥,我现在不想去,还是在我们那边的学堂多读几年再说吧,小山哥也不是在县学里读书的,还不是照样能考上?我自己努力了,谁都不愿。”一听到去县学要交钱,立秋心里就心疼上了,家里好不容易有了起色,绝对不能因为自己读书而变得不好起来。

吴大舅听了立秋的话,很是欣慰,说道:“立秋这孩子懂事了,小山,既然立秋不乐意,那就算了。等以后有了条件,咱们再去县学吧。”吴大舅说的有条件,是等着吴山考上了举人,那时候和县学的人说几句好话,自然有人给他面子,现在吴山只是县学的一个秀才,说话还没有那么大的分量。

吴山自然听出了自己爹的话的意思,想着也是自己没有考虑清楚,于是说道:“那好,就再等一等,我看能不能和教谕说说。”他是可以资助立秋,但是那样对立秋的自尊心是个打击,就是姑父那边,也不会同意的。

而叶柱听了他们的话,心里却是有想法的,等从岳父家里回家,叶柱就把全家叫到了一起,说的内容就是商量立秋要不要去县学的事儿,按说立秋到了县学读书,那肯定对他的学问大大的有帮助,立夏也是同意的,他这弄鱼塘,还有做别的,都知道一个道理,家里有个读书人确实是方便许多,只要立秋有了出息,那么暗地里想要打自己家里主意的人,也会少很多。

不过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欲速则不达,立秋才读书一年多,不可能这么快就出成绩的,他们不能把立秋逼的太狠了,一切要顺其自然。

吴氏和小凤小桥都是舍得给立秋花钱的,不过最要紧的还是听立秋的意思,立秋道:“我就才读了一年的书,就是到了县学,也还是从最基本的入手,我想这点儿在咱们这边的学堂也能读出来,小山表哥是一片好意,但是我不想这样,这边学堂离咱家近,每天我还能吃家里的饭菜呢,要是到了县学,那我就不容易回来了,爹娘,我不想这样,而且我想凭着自己的本事到县学里去,你们相信我好不好?”

凭自己的本事,那就是要考上秀才了,立秋的志气倒是大,吴氏听了说道:“立秋说的也有道理,那就还是到咱们这边的学堂读吧,咱们不能老是麻烦小山,我知道你们经常找小山要书看,这我不反对,但是不能耽误他的正事儿,你舅舅和舅母这么多年来供着他读出来不容易,立秋,你自己也不要想太多,咱们是啥样就是啥样,只要长见识学问了就成,爹娘也只希望你能好好的,别的都随意。”叶柱也想到了,如果真的要离去去县学里去,那就是给他压力,这也实在不好,于是这个想法就作罢,吴山不知道自己一句好心的语句,还让小桥一家子开了家庭会议,但是通过这次家庭会议,全家更是拧成一股绳了。

等拜来拜去的新年过去后,小桥家的鸭子已经在河边欢快的游玩了,上次孵小鸡的时候,小桥让吴氏找了鸭蛋,也弄了十来只鸭子,如今都已经长大,开始下蛋了,过年前,吴氏就腌了一些咸鸭蛋,过年的时候拿出来,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可以说,这个时候的鸭蛋,完全全天然无污染,里面的蛋黄都流出了一层油。

吴氏腌的鸭蛋不像别人那样,特别的咸,咸的都吃不下去,而是口味适中,叶家村也有人腌鸭蛋,但是却跟打死卖盐的一样,弄得特别的咸,有些吃不下去。

刘氏开了春,就有些着急起来,因为立春开了春就十六岁了,这个年纪的小伙子已经可以开始说亲了,看叶根不是也是去年十六就娶了媳妇?就是叶惠儿,和立春同年,人家也定下了人家了,自己这个儿子怎么着也得先定下婚事吧,就是现在不成亲,也得把人找好啊,好姑娘都要提前给定下来,不然都被人抢走了。

刘氏让吴氏和郝氏都注意瞅瞅,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姑娘,不求人家有多少嫁妆,乡下姑娘,也没有多少,只要人塌实肯干,是个过日子的就行。

这叶家村还有附近几个村的,都有媒婆,刘氏等过了年,也和媒婆打了招呼,好在现在分家了,他们的日子还过的下去,要不然像以前那样一大家子乱哄哄的在一起,肯定没有人乐意。

而叶柱已经趁着天气热起来了,开始种洋芋了,因为叶惠儿找了个好人家,给的东西也多,所以人家也不稀罕叶柱的这个洋芋了,毕竟,你再怎么赚钱,也还是那么多,怎么比得上章家的一根手指头?

吴氏说那些人都是想着靠不劳而获,只指望着别人,没有啥出息,咱家还是踏踏实实的,好好的赚钱过日子,叶小桥深以为然。

就是他们现在日子比过去过的还可以了,叶小桥还是在开春了去挖野菜,干活儿养鸡,就是小凤也开始做针线,准备把拿的出手的弄到绣铺去卖呢。对上房也没有眼红啥的。

85终于嫁了啊

“小桥,我以后不能经常在叶家村了。”张孟还是带着小厮丰收,过来找叶小桥。

“你这是要去哪呢?“对张孟,她当成了是童年的玩伴,或者因为心理年纪比较大,一直觉得张孟就是个小娃子,或者是年纪小的弟弟一样。而且张孟虽然是张地主的孙子,但是却没有那种有钱人家的看不起人的脾性。平易近人好像说的就是他。

“我爷要让我去康县读书去了,我姑在那边,以后我就住在那里了,唉,可是我真的不想去,我读书又不咋样,为啥我爷就是想让我去读书呢?小桥,要不你也去康县呗,我一个人在那里没有意思,我姑家里的房子多,你肯定住的下。”

听了张孟的话,叶小桥真的觉得这小子还真是个孩子,说话都是孩子气,小桥道:“我去你姑家干嘛?我家里还有爹娘呢,我不跟她们住在一起,我跟你姑住一起,算个啥?我说,你去康县读书也行,好歹也长长见识,别像以前一样,读书都逃跑,那样会让人看不起的,你爷就你一个孙子,你要给他争气呢。”

张孟听了叶小桥的话,说道:“那好吧,不去就不去,反正我也有时间会回来的,到时候给你带好吃的,你等着我啊。”

小厮丰收在一边催张孟,“少爷,老太爷还有话要和您说呢,咱们赶快回去吧。”要是回去晚了,老太爷肯定直接找自己的麻烦了,这当小厮的不容易啊,小少爷就喜欢偷偷的溜出来,自己也管不住。不过这个小桥姑娘说话倒是很靠谱,他得感谢这个小桥呢。

“就你啰嗦,小桥,等着我回来,给你带好吃的啊,别忘了我啊,到了康县直接去县衙那边找我,我姑父是县尉。”张孟依依不舍的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家都在奔前途呢。

刘氏是在打听未来儿媳妇,而叶惠儿开春了也开始备嫁了,因为章家送的定礼比较多,郭氏倒是没有刻意过来找吴氏他们捣乱,不过也是跟叶老爷子说了,唯一的妹子要嫁人了,怎么着也得表示表示。

吴氏等人也就是按照正常亲戚往来,给了礼钱就成了,他们又不要以后巴结着章家,分家就是分家了,不能再一味的惯着他们了。

郭氏还要说些难听的话,不过叶惠儿对她说:“现在给的少,正好,以后也别有事儿找上我。”

如今叶惠儿觉得那三家就是想巴着自己,捞好处的,在她眼里,那三家就是个包袱,这个时候甩的远远的正好。

郭氏听了叶惠儿的话,才没有再闹腾,她觉得自己的闺女说的对,现在闺女有了好人家,只有别人巴结自己的,哪里有她求别人的?她也怕前面的三个儿子和儿媳妇沾光呢,要沾光也是给自己的根儿沾光,哪里轮得到他们?

现在他们不给自己面子,那以后有啥好事,也没有他们的份儿。

叶惠儿的婚礼,这次郭氏专门请了做酒席的人,弄得很是壮观,叶家村的人都知道叶惠儿这次要嫁进城里富贵人家做少奶奶了,不管咋样,都过来捧场了。

好多人也在吴氏等人面前说恭维的话,无非就是现在有个好亲戚了,以后发达了咋样。不过好多人也知道吴氏一家子和上房这边关系不咋样,也就没有说这些话。

小桥还在旁边听了一个不知道是哪里过来的人,在说着闲话,“说起来是城里有钱人家,不过我妹子的妯娌的小姑子是住在章家附近的,听说这个章公子身边的丫鬟都有了身子了,你说说这是啥好人啊,大老婆都没有娶进门,这丫头倒是怀上了,真真是不知道说啥好了。也不知道这老叶家的人清楚不清楚,这不是明晃晃的打脸吗?我看他们定亲也有一段时间了,怎么就一点儿顾忌也没有?

唉,幸亏不是我闺女,要是我闺女,我非上门打个稀巴烂不可。”叶小桥心道,还有这样的事儿?那确实是太过分了,这亲事定了,好歹也该收敛一下,怎么能让丫鬟这个时候有了身孕呢?这是明晃晃的不把人放在眼里啊。这下不知道自己的小姑进门了会怎么做。小桥也就是心里那么一想,凡事儿有因就有过,她就不信这上房的人看不出来那章公子是个啥样的人,老爷子别看他喜欢装糊涂,毕竟有那个阅历在,看人还是有一定的眼光的,为啥不拒绝这门亲事?还不是看中了章家的钱财和权势?

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那么该受的就得受,怨不着别人。

果然另一个人听了说道:“你还打上门呢,现在都要成亲了,而且人家为啥定了这乡下的亲事?真的是因为人家找不到人了吗?还不是就觉得这乡下的媳妇好拿捏一些?再说这大户人家,丫头怀孕也是正常,咱们不操心,又不是咱们过日子。”

小桥正听得起劲儿,吴氏悄悄的过来,把叶小桥给带走了。叶小桥只好对吴氏说道:“娘,我不是故意听得,我要经过这边,她们说话声音太大了。”小女娃子听这怀孕不怀孕的确实是不好啊,小桥觉得吴氏肯定要生气了。

吴氏叹道:“听见就听见了吧,你记住了听见就算了,别说出去了,这事儿你就当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