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当为帝——如果当初蔡少公所断的谶语,真有如此灵验,那么就请让我也为自己自私一回吧。

我累了,真的累了……

原谅我,不愿再守在你身边陪你渡过今后的种种难关了。因为,再留在这里,留在你的身边,对我而言,只是一种煎熬,一种痛彻心肺的折磨!

将恐将惧,惟予与汝。将安将乐,汝转弃予……

当美好的回忆不复从前,当悲哀已成定局,无法逆转,我选择……放弃。

建武二年正月十七,建武帝刘秀下诏:“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惟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其显效未詶,名籍未立者,大鸿胪趣上,朕将差而录之。”

刘秀称帝半年之后,终于分封列侯于有功者二十人,其中梁侯邓禹与广平侯吴汉的采邑均为四县。古来侯爵,采邑均不超过一百里,刘秀这种超高“薪资”的做法,令许多文臣担忧,博士丁恭提出异议,却被刘秀毅然驳回。

阴识于不久前受封为阴乡侯,在打破邓禹、吴汉的先例后,刘秀又提出要增加阴识的侯爵采邑,另嘉许其战功,提拔阴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

“星陨凡尘,紫微横空……你在这世间找齐二十八人,封王拜侯……二十八宿归位之日,便是你归去之时……命由天定,事在人为!”

蔡少公当年所作谶语“刘秀当为帝!”,石破天惊,一语中的。如果当真顺应他的谶语,那他告知我的所谓封王拜侯,二十八宿归位之说也并非是当真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我让刘秀封侯,一面细数那些侯爵的名单,一面却又不禁忐忑。蔡少公的谶语不知道与我背上莫名其妙出现的星宿图有无直接联系,如果有,那……背上的图已经被我毁去,是否意味着,也许即使封了列侯,我找到了二十八宿,也没法再回去?

我不敢胡思乱想,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都期冀着上天能够垂怜,再次引发神迹。

“贵人,阴乡侯求见。”琥珀怯怯的频频倚门回顾。

我闻言一愣:“大哥?”话音未落,门外闪入一道颀长身影,阴识头戴远游冠,身穿玄端素裳,衣袂飘飘的大步走来。

打从入宫以来,我还是第一次在宫里见到阴识,想到阴兴所透露的弦外之音,阴识一般不会主动与我见面,他若进宫,必然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心头猛然一紧:“大……”

眼瞅着阴识迎面走来,他却并未到我跟前,突然折向正殿回廊,跪叩:“臣识,拜见陛下。”

我吃了一惊,刘秀居然在这!我以为他还未退朝,根本未曾留意他什么时候竟已经回来了。

刘秀含笑虚扶:“阴乡侯不必拘礼,这里是你妹妹居住的寝宫,并非在却非殿朝堂之上。”

阴识表情严肃,直挺挺的长跪在地:“天下初定,将帅有功者众多,臣托属掖庭,乃属国戚,若是再增爵邑,不可以示天下。”

刘秀笑容不变,目光无意似的掠向我,我蹙着眉头不吱声,只是一瞬不瞬的望着姿态卑躬屈膝,言语诚惶诚恐的阴识。

“阴乡侯多虑了。”

“赵国公孙龙曾对平原君赵胜言,亲戚受赏,则国人计功也。若陛下看在贵人面上格外赏赐臣,臣惶恐,愧不敢当,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无论刘秀怎么劝说,阴识只是跪地不起,叩首一再恳请刘秀收回对他的厚赏。刘秀最后只得无奈的向我求助:“丽华来劝劝你兄长吧。”

阴识表现出的那种谦卑让我的心格外刺痛,他在刘秀面前刻意保持的态度让我无法接受。这个人,还是平时那个睿智凛冽、优雅如风的阴家大公子吗?难道刘秀一朝为帝,就连这样清高孤傲的人也无法再和以前一样,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了吗?

帝王,天子……万人景仰,至高无上!

“哥……”我低低的喊,带着一腔不甘的愤懑与傲气。阴识这般奴性十足的做作姿态,让我实在不敢苟同。不管刘秀是不是皇帝,如果非要逼得我从心底也这般对待他高高在上,凌驾众人的帝王身份,不如让我去死。“大哥,起来吧。”

我尽量放柔声音,保持微笑的俯下身去扶阴识,双手拽起他的胳膊,看似不怎么着力,实际上我却使了极大的力气,倔强的想把他从地上拖起来。然而,阴识身子微微晃动,竟反将身子使劲往下沉,丝毫不理会我的隐怒。

“请陛下三思,收回成命。”

我气恼得恨不能把他拖起来打一架,刘秀什么时候变得让他这么尊敬和害怕了?难道仅仅是因为他当了皇帝?

我正要开口,阴识倏地抬高下颌,正俯身半蹲的我恰好接收到那抹凌厉如刃的目光,那丝充满警告意味的眼神,在那一瞬间震慑住我,竟让我失神的把想说的话忘了个精光。

“既如此……朕便先允了阴乡侯,你还是先起来吧,免得丽华难做。”

刘秀终于被迫松口,阴识继续叩首:“多谢陛下。”

刘秀冲我哂然一笑,笑容满是无奈,等阴识起身,他正待再说些什么,阳夏侯冯异突然匆匆赶来,一番见礼之后,没等我弄明白怎么回事,刘秀便跟着他走了,剩下我和阴识两个在西宫正殿门口凭栏远眺。

望着匆匆远去的人影,我终于忍不住抱怨:“难道他真有那么可怕,值得你如此畏惧?”

阴识不答反问,语气冰冷:“难道他不值得我畏惧?”

我气噎:“他是刘秀,那个会种田会卖谷的刘文叔,你别总把他想成是恐怖至极的危险人物。”

“是么?”仍是不阴不阳的语气,面寒如水,他嘴角噙着一抹极具嘲弄的冷笑,“你的聪明才智,碰上了一个刘文叔,果然便全部化为乌有。”

我被狠狠碰了个钉子,虽然阴识给我的感觉一向亲疏难定,却从不会像阴兴那样对我冷嘲热讽。今天的阴识,在我眼中,已经不仅仅只是怪异可以定论了。那个瞬间,脑子突然滑过一道警觉,我生硬的问:“出了什么事?”

阴识转过身,目光清澈的看着我,眼中终于露出一丝赞许,但随即他的眉心紧紧蹙了起来,那双眸瞳中倒映的尽是浓郁的忧色。

“丽华啊……在我看来,过去的刘文叔虽然城府颇深,到底不过是个一无所有的凡夫俗子,这样的人不论怎样厉害,我都不会将他放置于心。然而今时不同往日,今日若仍是把他当成以前的刘文叔一样对待,必会狠狠的栽个大跟头,甚至……死无葬身之地。”

我打了个冷颤,他的话说得有板有眼,丝毫不像是在危言耸听,我心里的不祥预感逐渐扩大,心湖泛起点点涟漪。

“大哥……”

“刘扬这回,必死无疑!”眸沉似星,阴识的话犹如一柄锋锐的利刃,瞬间锋芒万丈的切开一道血口子。

隔了许久,我才惊觉这道血口所带来的疼痛,震得我胸口沉闷,如压大石:“真定王……刘扬?”

“这事做得极为隐秘,陛下先遣骑都尉陈副、游击将军邓隆前往真定,奉诏召刘扬进京,刘扬倒也是个精明人,居然警觉的关闭城门不让他们入城。只是这一招固然好,却显然落了下乘,无故抗诏,仅是这项罪名便已不小,更何论其他?”

“你的意思……陛下……派人去杀他?这……这怎么可能?且不说对方是拥兵十余万的真定王,除去兵力,尚有姻亲在,他、他可还是郭贵人的舅舅。”

他冷笑:“正因为是贵人之舅,哼,外戚之家……前朝的吕雉、霍成君,活生生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陛下若是个明智之人,必然会对外戚势力有所约束,绝不容枕畔卧虎为患。这次是刘扬,难保下次不会轮到咱们家。”

我全身血液都快被冻得冰柱,阴识的话字字犀利,句句切中要害,我趔趄的倒跌一步,大口大口的深呼吸。

“那……我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不连累到阴家?”我无助的看着他。阴家的后台拥有一张强大到无与伦比的信息情报网,若有朝一日刘秀察觉到了这个情报网的存在,且意识到这个情报网会对他,对整个国家产生何等巨大的威胁,那对阴家而言,必将引来一场灭顶之灾。只要一想到未来这种灾难发生的几率有多高,我便不寒而栗,焦急中我带着哭腔嘶喊,“带我走吧,我不要再待在这里了。大哥……带我走!”

“你舍得么?”

我咬着唇,用力点头。本来就没再打算留在刘秀身边,本来就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要割舍掉这份感情,回到属于我的世界中去,我已经硬起了心肠,如今为了阴家,我更不能,也不敢冒险再留在宫中。

“可是……”他的眼神放柔了,带着一种无奈的怜惜,缓缓的说,“太迟了。你好好想想他为什么要除掉刘扬。”

我如堕冰窖,接着他的问话木讷的重复了遍:“为什么?”

“他要立你为后!你逃不掉了……他性子虽然柔和,面上丝毫不露声色,但心里一旦拿定了什么主意,那便是千阻万挠也无法抵挡他的步伐。性柔温厚之人,不等于说不会杀人,有时候为了达到某个重要性胜过自己的目的,会连本性都会狠心忽略,这样的感觉,你难道没有体会过吗?”

我如何会没有体会?为了刘秀,我甚至敢连命都不要,杀人算得什么?为了报仇,我手上沾染的无辜者的鲜血,绝对不会比任何人少。

但是……

“他杀刘扬……是为了我?”

他轻轻的笑,笑容看起来仿佛蒙上了一层薄纱,朦胧得让人看不真切:“你想当皇后吗?丽华,你想当皇后吗?你的男人,正在为了能替你戴上那顶后冠,而大开杀戒……现在只要你想要,那个后位,已是探囊取物,唾手可得。”

我退后半步,早春的风刮在身上,仍是冷得出奇,犹如一柄尖锐的刀子,一刀刀的割着我的肉。

他却跟着跨前一步,步步进逼:“真定王一除,郭家便只剩下个空壳子,满朝文武泰半出自南阳郡,即便是颍川郡、河北郡的大臣,也是和你一同经历过生死的旧识,若立你为后,汉国上下无有不应。不过你可要想清楚了,这顶后冠,戴上去容易,想再摘下来可就难了,你若没自信能稳稳掌控住陛下内敛深沉的心思,现今刘扬的下场难保不是日后的阴家……”

“大哥!”我厉声尖叫,打断他底下的话,心痛得声泪俱下,“为什么非得是我……为什么非要逼我活得那么累?大哥,你知不知道我现在活得很累?日日夜夜,总是在不停的顾忌这个,顾忌那个,算计这个,算计那个。为什么……为什么就不能像以前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

他叹气:“因为你长大了,因为你当初选择了刘秀……大哥没办法将你庇护得像以前那样,大哥也希望你能过得开开心心,无忧无虑。你是我珍视的妹妹,但是你现在只能去依赖你的夫君,他才是你后半生的倚靠。”

“大哥……”我掩面而泣。

阴识救不了我,路是我选的,刘秀是我自己要嫁的,所以这一切的后果都得我自己扛着,我无法逃避,我也无法自私的一走了之。

祭庙

阴识料得一点不差,真定王刘扬果然被诛。

刘扬奉诏不遵,将陈副、邓隆等人拒之城外,刘秀又改派前将军耿纯,持节北上,前往幽州、冀州,假慰问王侯之名,行密敕刘扬之实。耿纯到了真定后,入住传舍,邀请刘扬会面。他的母亲乃是真定刘氏宗室之女,与刘扬算起来也属远亲,他以亲友之名相邀,刘扬不疑有他,仗着自己兵力强大,欺耿纯人马少,且面上态度平和,瞧不出有何不妥,便带着弟弟临邑侯刘让及随从官吏们前往拜访。

刘扬也算是小心谨慎之辈了,他去见耿纯,留下自己的几个兄弟在门外严加把守,总以为这样便可万无一失,却不料耿纯先礼后兵,将他们兄弟几个都迎进传舍,一招请君入瓮,竟将刘扬等人当场格杀。随后耿纯集结兵马,率众冲出传舍,真定城震慑惊怖,竟没有一人来得及反应,稍加阻挡,任由耿纯等人扬长而逃。

已死的刘扬被安上了一个“假称病瘿,欲以惑众,且与绵曼县反贼私相勾结”的罪名,称其伪造谶语,“赤九之后,瘿扬为主。”有意图谋反取代建武帝之嫌。不过因为只有图谋之罪,没有实发之祸,建武帝念在主谋刘扬、刘让兄弟几人已被诛杀,便不再追究其亲眷族人的罪名,重新封刘扬之子刘得为真定王。

那个在刘秀落魄的时候,以姻亲手段强嫁外甥女,迫使刘秀做了他晚辈的真定王刘扬,就这么轻意的在建武帝的弹指间,灰飞烟灭。

不得不信,此时的刘秀,已经有足够的手段与魄力能将人的性命牢牢控于五指间,刘扬的死亡,连带着真定王势力的败落。继位后的刘得不敢再仗着外戚的名头肆意猖狂,对刘秀这位建武帝惟命是从,不敢再有丝毫拂逆之心。

也许刘扬的确是不太把刘秀放在眼里的,毕竟在他朝不保夕的狼狈时刻,全仗着刘扬那十万兵力襄助才走到了今天。刘扬把刘秀看成是个乳臭未干的后生晚辈,居功自傲,这些种种行为和心态都可以理解,但若要判定他敢在这个节骨眼上造反,却未免说不过去。

他当初嫁外甥女,与刘秀联姻的目的,为的又是什么?难道就为了今日的意图谋反?假如站在他的立场,与其当下造反,不如当初就灭了刘秀,既然肯与他联姻,自然是看中了刘秀这支绩优股,想在他身上做风险投资,谋取联姻的好处。而今,这支绩优股终于转亏为盈,才刚刚开始要出现分红的大好形式,他却要突然抛下自己投资的股份,意图造反,这样不可理喻的理由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

政治这玩意,说简单不简单,说复杂……其实看透了,也不过如此。

作为一个皇帝,刘秀玩弄这些政治手腕,并无原则性过错。但若是因为我的缘故,造成他对郭氏外戚痛下杀手,拼命打压其嚣张气焰,却足以令我寝食难安。

假如有朝一日,阴家隐藏的影士势力被曝光,刘秀又会怎么做?

帝王心术啊……君心难测!

那个勤于稼穑,精于买卖,重情重义的刘文叔,才是我所相知相熟的男人,而现在这个,头戴旒冕,君临天下的建武帝,他将会如何施展他平乱、治国、定邦、安天下的帝王心术,我却完全摸不到门径。

远在长安的邓禹,晋谒高皇帝刘邦的祭庙,然后收集了西汉十一位皇帝的神主牌位,派人送来雒阳。刘秀特选雒阳南郊,重建高皇帝祭庙,将神主牌位归位,联合献祭。又在祭庙西面,兴建祭祀土神与农神的祭坛,并建了座万神庙,共祭奉一千五百一十四位神仙。

刘秀在祭拜万神庙时,神情专注,眉宇间凝聚着沉重与正气,异常虔诚,让人不忍将他与雷厉风行的建武帝联系在一块。

虽然……建武帝也好,刘文叔也罢,本就是同一人。

如今仍只在建国之初,他手里仅仅控有河北、河内、河东、河南四地,西线的纷乱具备了长期性与复杂性,非短期内能收复,所以眼下重心只能放在关东地区,当初更始帝执意迁都长安,结果反而放弃了有利的据守地形。

雒阳作为建武政权的都城,同样也属于四战之地,若想要力求不败,保住京师,使军事前线转为战略后方,以目前局势,与占据关东地区的几个重兵势力的交战便在所难免。

这些地方势力中,占据梁地的刘永首当其冲。刘永为梁郡雎阳人氏,乃西汉梁孝王八世孙,他的父亲刘立在汉平帝时,因与外戚卫氏有牵连,被王莽杀害。更始政权建立后,刘永投靠了刘玄,刘玄封他为梁王,建都雎阳。更始政权在长安内乱,自相残杀之时,刘永趁机在自己的封国内起兵,并迅速招纳地方豪强,领兵攻下济阴、山阳、沛郡、楚郡、淮阳、汝南等地,占据二十八城,成为关东地区最具实力的武装势力。

去年十一月,刘永自称天子,他占据的地方主要在豫州、衮州一带,距离雒阳很近,对刘秀的政权威胁性极大。不仅如此,刘永还主动联络占据东海的董宪以及占据齐地的张步,分别任命这二人为翼汉大将军和辅汉大将军,借机与这些地方割据势力同气连枝,拉拢关系。

若要保全雒阳,首先第一步就要将这个刘永列为头号用兵对象。从阴识提供给我的情报,加上对天下局势的分析上看,刘秀的决策相当正确,就在不久前,他下令吴汉率王梁等九位大将,一起攻打魏郡、清河一带的檀乡农民军。两军在邺城东郊漳水畔交战,檀乡军大败,十余万人尽数投降。随后刘秀又命王梁与大将军杜茂,率军扫荡魏郡、清河、东郡等地方乱军势力的营垒寨堡。

“丽华!”

“嗯?”愣神的片刻,才惊觉原来自己竟又不由自主的想了那么多不该想的事。

“过几日我要离京去趟修武城。”我没应声,只是静静的看着他,他伸手过来,握住我的手,“和我一起去吧……”

我想了想,没表态答应,也没拒绝,只是很冷淡的反问:“还有谁去?”

他笑了,眼角起了淡淡的笑纹,让我心中一动,突然那么强烈的感觉到,原来……岁月的沧桑竟也开始一点点爬上那张原本年轻儒雅的笑脸。

“大姐也去。”

“湖阳公主?”

“嗯。”

“还有呢?”

“还有?”他挑了挑剑眉,手指替我抿着鬓发,轻轻抚摸着我略显冰冷的脸颊,“伯姬成家了,要照顾妹夫和孩子,所以没法去。你要害怕一个人寂寞,我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可以找大姐陪你。”

那样轻松自然的口吻,让我几乎遗忘了我们之间存在的那个隔阂,忘却了我们曾经失落的那段岁月,忘却他的另一个女人。时光仿佛又回到了两年前,新婚后的某个午后,暖融融的阳光照耀在我身上,他的手也是这么温柔的抚摸着我的脸颊,临出门前细细的叮嘱着,不断的提醒我该怎么打发枯燥的一天,耐心的等他回来。

那时候的我,眉飞色舞的享受着他给予的一切柔情,理所应当的认为作为他的妻子,他对我的宠溺和关心,就如同大哥对我的宠爱一样,是出于一种本能,习惯,自然。

嘴唇嚅动,我欲言又止,打量他极具杀伤力的笑容许久,我终于再次无奈的缴械妥协。

罢了,既然他刻意在我面前忽略某人,我又何必故意惺惺作态,时刻提醒他要注意另外一个女人的存在呢?

“我瞧你在宫里也实在闷得慌,不如……下个月把章儿、兴儿他们接来一起住?”

刘章与刘兴!心底的那片柔软净土突然被触及,我忍不住悠然向往,心头的抑郁之情也消散不少,语气轻快起来:“几年不见,他们也该长大了吧?嗯,个子肯定长高了,如果习武,肌肉也会变得很结实,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他掬起我的手,俯首在我手背上缠绵悱恻的印上一吻,沙哑的声音充满蛊惑力:“丽华,你一定是个好母亲。”我猛地一颤,第一反应就是想把手抽回来,可是他却紧紧握着不松手,“你喜欢孩子吗?”笑容如花般在他脸上绽放,纯真得像个孩子,仿佛我的沉默给予了他最大的鼓励和满足,“你会是全天下最好的母亲,聪慧,善良,仁爱,母仪——天下。”

宋弘

建武二年二月十六,建武帝刘秀车驾移往修武。名为公干,我却有些明白他更多的原因是想避开些什么,据闻自刘扬死后,郭贵人躲在寝宫日日感伤,夜夜惊泣,大皇子刘彊因为母亲的反常,无法得到妥贴完善的照顾,开始小病小痛不断。虽然也有遣派太医诊治,但郭贵人在私底下却仍是时常派人来哭求刘秀前往探视。

我也是女人,面对这样的情况,虽然她是我的情敌,却也不可能做到完全铁石心肠。甚至有几次,我建议刘秀去她宫中探望,并非完全是口是心非的在故意说反话刺激他,而是真的有些心软,可怜那对母子的处境。

一夕之间,要面对自己的夫君杀死自己亲人的残酷事实,将心比心,换作是我,不说跟刘秀操刀子拼命,但至少肯定会被伤得体无完肤,然后心灰意冷的与他彻底决裂。

然而处在目前我和刘秀两人关系微妙,暧昧不清的情况下,我越是积极劝说他往郭贵人那里多走动,他反而越加怯步。这种微妙情绪,只有我和他两个才心知肚明,落在旁人眼中,听到了一丝半点的传闻,从宫内逐步渲染开去,反倒变成西宫阴贵人贤淑仁德,堪为母仪楷模之类的赞誉。

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谬赞,最后夸得我这个脸皮厚比城墙砖的始作俑者也终于不敢再领受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刘秀再次提议一同前往修武,我二话没说,拉了他就跑。

虽然人是跑到了修武,然而平时的政务却一点都不能够落下。建国之初,建武政权,天子以下,百官之首,国内最高权位的三公人选,分别是大司马吴汉、大司徒邓禹、大司空王梁。

大司马由西汉的太尉、将军更名演变而来,被授予金印紫绶,掌管兵马之事,属于职位最高的武官;大司徒由西汉的丞相、相国更名演变而来,亦是金印紫绶,全面主持国家大政;大司空由西汉副宰相、御史大夫演变而来,掌管水土营造之事,兼有监察之职,秩俸与大司马、大司徒相同。西汉时御史大夫原为银印青绶,而今的大司空已改为金印紫绶,地位比之西汉有了明显提高。

三公设立之时,因邓禹长年领兵在外,无法兼顾国内政务,大司徒之职便一直由伏湛代理,主持朝政。

这三个人,在朝中权力相当,职能互不干涉,却又互相牵制。

王梁、吴汉二人原是渔阳太守彭宠的部下,刘秀北上落难之时,幸得渔阳太守彭宠与上谷太守耿况联合拥兵相护,此二郡太守在危急时刻伸出援手,其恩情比之开出附加条件的刘扬更让人感恩念情。

然而不知为何,刘秀似乎对彭宠怀有某种成见。彭宠的手下吴汉与王梁,位居三公之列,他以前的护军都尉盖延也受到重用,刘秀犒赏了一大批有功之臣,对彭宠却只是爵秩封侯,赐号大将军。

阴识曾为此提醒我要多加留意彭宠的情绪,说彭宠有可能因此对刘秀心怀不满。经阴识提醒后,我果然发觉与彭宠素来不合的幽州牧朱浮时常会在刘秀面前打小报告,密报彭宠聚兵,意图谋反。这小报告打得有理有据,不由得人不信。刘秀将信将疑,便故意将朱浮的密奏泄露给彭宠知晓,以此来试探彭宠的心意。

彭宠到底会有何答复还未可知,然而曾经是他手下的两位大汉重臣——王梁与吴汉却在征讨檀乡变民时发生争执。

在他二人共同领兵领兵征讨檀乡变民时,刘秀曾下令,军中一切指挥听从吴汉决定,然而王梁未经吴汉同意,私自征调野王兵力,

刘秀得知后,怒叱其擅作主张的行为,饬令他停在原地,不许再前进。结果王梁置之不理,仍然带兵进击,终于惹得好脾气的刘秀动了肝火,派尚书宗广持节前往军中斩杀王梁。

不知为何,一说起要斩杀王梁,我心头便有种不祥的异样感觉隐隐牵扯。宗广临去那日,正是我们准备离宫出城之时,借着宫门口的那通乱,我趁机挤到宗广跟前,细细叮嘱了番。宗广对我的嘱咐虽有诧异,却还是称诺离去。

王梁获罪,他的大司空之位便空了下来,该换谁继任便成了个当下得解决的大事。皇帝不在京都,京中要事,朝内政务全靠大司徒伏湛一人主持,这个时候,作为有监察之能的大司空便断然不可缺人。

“方才与尚书大人都说什么了?”与我同车的刘黄慢条斯理的问着,状若无心的表情下隐藏着一丝窃笑。

“公主何必笑话阴姬?”我抿着唇,轻笑,“陛下宅心仁厚,如今下令斩杀王梁,不过是一时气话,若是真杀了功臣,怕还不得激起朝中某些大臣不满?届时,陛下亦会后悔不迭。”

“你很了解他。”她拍着我的手背,既感欣慰,又带隐忧的说,“但到底不比从前了,他如今是天下之主,你若总是这样自作主张,只怕……”

“诺。”我垂下眼睑,心头黯然,“这点分寸,阴姬还是懂得的。”

“你能懂就好。”车内沉寂下来,我俩各自想着心事,过了许久,她倏地喟叹,“你说,这大司空之位,陛下会任命谁代替王梁?”

我猛地一愣,刘黄受封湖阳公主以来,虽然偶尔风评传闻她恃宠而骄,那副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公主脾气大有水涨船高的趋势,但却从未听说她曾有插手朝政之举。一个从不过问朝政的公主,突然对三公官位的任命感兴趣,不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吗?

我警觉的沉住气,不动声色的回答:“陛下从不对阴姬提这些,公主若有合适人选,不妨亲自向陛下举荐。”

刘黄赧颜一笑:“我能有什么人……”顿了顿,语气一转,贴近我小声问,“你觉得宋弘如何?”

“宋弘?”我只觉得名字耳熟,一时没反应过来,却惊异的发觉刘黄双靥绯红,眸光熠熠,心里猛地一惊,“宋弘——太中大夫京兆宋弘?!”

“你觉得他……怎样?”

我心里的警报线差点飙到爆,刘黄现在这副表情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古怪可疑。她说的这个宋弘,我虽然没有见过其人,却对他的大名早有耳闻。

前阵子宋弘推荐了沛国的一个叫桓谭的进宫担任议郎,兼给事中的官职。这原不是什么大事,我却对这个桓谭印象极深,因为他为人风趣,学识渊博,且精通音律,弹得一手好琴,就连冯异也曾对他的琴艺表示赞许。

我对音律一窍不通,幼时阴识逼我练琴,自始至终我都没能学出个名堂,弹奏一段像样的曲子来。但是郭圣通却是个中行家,她爱好音律,时常请桓谭在宫中弹奏,靡靡之音传遍后宫,这在我看来其实不算是件坏事。她心情不好,找个喜欢的东西分散下注意力也不错,且孕期做点胎教,亦是无可厚非。

然而这事最后却被宋弘知晓,宋弘认为他之所以举荐桓谭入宫为官,看中的是他的做官才能,而非是以靡靡之音魅主,为此他逮到桓谭一顿好批,吓得桓谭见到他跟老鼠见猫似的。不仅如此,此人还敢当面指责刘秀不该安于后宫享逸,整日沉浸在郑曲之中。

由此可见,宋弘秉性刚直,勇于直谏,若是举荐此人为大司空,监察官吏,倒也是极为合适。而我所惊异的并非推举候选人的问题,而是刘黄暧昧的态度。

眼前这个欲语还休的刘黄,分明便是一副女儿家爱在心口难开的娇羞姿态。

糟糠

二月十九,刘秀任命太中大夫京兆宋弘担任大司空一职。

宋弘赶来修武谢恩时,我特意躲在屏风之后,悄悄打量了眼这位能得刘黄青睐的男人。一看之下,果然名不虚传,宋弘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更难得的是他在晋见刘秀时也能保持一股凛然正气,并不因为高升而感到激动,也不因为见驾而临阶失态,从头至尾,他都与刘秀有问有答,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