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她不说俞宛秋也明白,普通的单面绣,因为只需要看正面,反面不管是什么样子,留有多少线头,都无所谓。双面绣却要求两面一样地平整美观,怎么隐藏线头,就成了最大的攻关难点。

看薛凝碧纠结成那个样子,俞宛秋有些过意不去,出言安慰道:“没什么啦,其实会出现问题很正常,要不你师傅也不会总参不透其中的玄机了。”

“也是”,薛凝碧释然一笑:“如果师傅一辈子都解决不了的难题,我两个月就给琢磨出来了,那我岂不是绝世天才?就我师傅那争强好胜的性子,准得从地底下爬出来跟我呛声。”

俞宛秋随口问了一句:“你师傅已经过世了?”

在她看来,能被薛凝碧这样的刺绣高手称为师傅,肯定年纪不小了,死了也是寿终正寝,没想到薛凝碧说:“是的,前几天我还偷偷跑到园子里祭拜了她一下,昨天刚好是她冥寿三十岁。”

俞宛秋吓了一跳:“冥寿才三十岁?那她死的时候多大啊。”

“二十五岁,就跟我现在一样的年龄”,薛凝碧脸上出现了哀戚之色,把师傅短暂的一生娓娓道来:“她喜欢太师傅的大儿子,太师傅也默许她跟大儿子往来,谁知后来迎娶的却是另一个女弟子。师傅从此郁郁寡欢,经常彻夜研究双面绣,以为只要掌握了这门技巧,就可以让太师傅同意她入门做平妻。劳心劳力过度,不满二十五岁就死了。”

“天,难怪研究不出双面绣的,那么年轻就死了。”俞宛秋其实想说的是,做人何必太痴,那男人都娶妻了,自己还念念不忘,结果断送了一条性命。痴心女子,是不是从古到今都没什么好下场?

薛凝碧告诉她:“江南一带的刺绣名家,好多都很年轻的。做这一行特别费眼睛,所以绣娘一般年过四十,就绣不出什么好作品了,眼力不行了。”

想来也是,这时代又没眼镜,又没电灯,全靠裸眼视力在昏暗的烛光或油灯下作业。而越是有名的绣娘,手里接的活儿就越多,那些大户人家一旦订货,就要限时验收,他们才不管你是怎么起五更睡三更呢。

便是沈府这样,近两年都没什么婚嫁喜事的人家,绣娘们的任务其实也很重,在俞宛秋的印象里,就没有不开夜工的。她晚上爱看书,又是在现代社会养成的作息,属于比较晚睡的,每晚她关灯歇下时,只要朝绣房的方向望去,总能看见一片灯火。

两个人嗟叹了一回,薛凝碧最后把手绢收进抽屉里说:“一时半会儿也看不出啥名堂,索性先搁它一阵子,免得我看了心烦。”

俞宛秋凑过去拍了拍她的肩膀:“别心烦,你能绣成这样,已经算成功了一半。要是给那些骗一笔就换一个地方的奸商,你已经大功告成,可以高价出售了。”

薛凝碧瞪了她一眼,从另一只上锁的抽屉里拿出俞宛秋给她的那块双面绣说:“还是我有先见之明,这块暂时还没还给你,也难得你没来讨要。”

俞宛秋手一摊:“这肉包子都打了狗,还能讨得回么,我比较知趣而已。”

薛凝碧气结,咬牙恨声道:“我是你师傅呃,哪有做弟子的骂师傅是狗,不管了,这块料子彻底归我,我不能白当了一回狗。”

俞宛秋忙拉着她道歉,怕她真的生气,心里懊悔地想:古人都比较正经,幽默细胞和搞怪因子没现代人发达,她怎么就忘了这茬儿呢?

好在薛凝碧也没真的计较,还捏着她的脸说:“就冲你这美美的小脸蛋,这么陪起小心来,谁还能真生你的气啊。”

又闲聊了几句后,薛凝碧问她:“你是不是很久没去给老太君请安了?”

俞宛秋不好意思地垂下头:“这个月还没在乐寿堂露过脸呢。”

薛凝碧批评她:“你这样不对,再怎么样,大场面上要过得去,凡事要做得没有疏漏处,才能避免无谓的中伤。”

“师傅教训得是。”

“少来了,你没拿我当师傅,我也没拿你当徒弟。”

“啊”,俞宛秋做泫然欲泣状:“跟你学了这么久的刺绣,竟然还被你排斥在桃李门墙外,我不活了。”

“好了”,薛凝碧先失笑,而后正色道:“我拿你当朋友。不知道为什么,你明明比我小了十多岁,我却有种朋友的感觉。”

俞宛秋心说:那是因为本姑娘乃高龄剩女穿越,年龄叠加起来比你还大了十几岁呢,你当然有“平辈论交,可称友朋”的感觉了。

既然是朋友,俞宛秋就不怕告诉她,自己不去乐寿堂,是因为见沈府最近多故,老太君又上了年纪,最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是以不敢去叨扰。

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她不敢说:因为跟世子的“私情”被安南王妃揭发,让她多少有点“做贼心虚”,不敢去见老太君和二太太。怕她们出言相讥,更怕出现在她们面前,反而提醒她们对付自己。

她很愿意被沈府的人彻底遗忘在山水园,就像跟赵佑熙认识之前的那五年一样。被人遗忘也就没人打扰,她可以心安理得的上学,弹琴,练字,再跟几个丫头打打闹闹,日子过得宁静而又快乐。

薛凝碧却不认同她的避世观点,自告奋勇地说:“我陪你去转转,就请个安,寒暄几句。至于沈府的那些烂事,她不提,你就不问;她主动提及,你就表示一下关心,很好对付的,别把应酬看得太难了。其实,这本来就是你该学会的功课,完全可以列在沈府钦定的几门功课之内,你将来出嫁做了当家主母,家里人来客往,你能躲到哪儿去?少不得要应酬起来。”

俞宛秋不在意地说:“到哪个山里唱哪个山里的歌,现在不是还可以躲躲吗?我何不先轻松一下。”

“你这个小没出息的”,薛凝碧又拧了她的脸蛋一把,还意犹未尽地说:“果然肤如凝脂,吹弹可破。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也就只能这样了吧。其实要我说,两位沈家小姐有什么好争的,去了也只是凑个数,还不如让你进宫去。”

一路戏谑着走过穿堂,等迈入乐寿堂的大门时,两个人都不自觉地严肃起来,装出再端庄不过的样子,轻提裙角走进了乐寿堂的正厅。

进门的那一霎那,俞宛秋的脚步迟疑了一下,因为她看到徐尚宫在座,平时极少露面的程夫人也在坐。

更怪异地是,看见她出现,几个人的目光竟齐刷刷地朝她扫射过来,那眼里的探究打量,就像第一次见到她一样。

俞宛秋心里顿时涌出了一股不好的预感,因为她们的目光太犀利,太冷漠,让她觉得自己变成了砧板上的肉,在给人挑肥拣瘦,称斤论两。

几天后,她的预感应验了,老太君派人把她传去,热情地嘘寒问暖后,告诉了她一件让她无比“惊喜”的事情:她名义上的大舅父沈鹏,想认她做女儿。

理由给得很冠冕堂皇,翻译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就是:大舅父和大舅母怜她父母双亡,想给她家庭的温暖。再加上过继沈涵清的事,因为沈涵净闹得很凶,他们不得不顾到侄女的情绪,改为把她纳入膝下承欢。以后她就是沈家嫡女,改名为沈涵秋。

第一卷 侯府寄孤女 第六十二章 事有转机

在突如其来的“惊喜”面前,俞宛秋一时陷入了无措状态。

心里知道绝对不能应承,因为神识中的第三只眼,几乎可以看得见那个黑黝黝的洞口,正张网设陷等着她往下跳呢。可老太君殷殷期待的目光是那样诚恳,大太太更是笑容慈霭,一副就等着她喊“娘”的样子,这个时候开口说“不”,实在是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好在有人及时出现为她解了困,而且正是她盼望的某位。

乐寿堂的正厅门口,沈涵净一袭粉荷色衣裙,小蝴蝶似地翩然而至,眉眼带笑地喊了一声:“老太君”。那长长的拖音,爱娇中略带轻嗔,除了真正受宠的人儿,谁又喊得出那个味道。

老太君脸上出现了一抹无奈之色,但也只是瞬间,很快就换上关心的口吻说:“昨儿我让红蓼给你送去的玫瑰清露吃了没有?这天气热,你又连喝了好几天人参汤,我怕你上火。”

“可不就上火了,人家牙齿都松了,中午连糖醋排骨都不敢吃。”沈涵净无视仆妇给她上好了茶水的座位,直接挤到老太君的罗汉床上,倚在老太君怀里撒娇。

老太君笑骂:“你才多大呀,就松了牙齿。”

“真的啦”,沈涵净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腮帮子,“昨儿早起时这里都肿了,喝了老太君给的玫瑰清露才好了一些。那露真好喝,又有效,老太君,还有没有嘛。”

老太君点着她的额头说:“搞了半天,原来不是请安,而是来哄我的玫瑰露的。”

这祖孙俩看似旁若无人地表演祖孙情,其实目光都有意无意落在俞宛秋身上,大太太则很有耐心地坐在一旁,悠闲地吹着茶杯里的ju花。俞宛秋知道,她们不过是在等自己表态而已。

老太君看俞宛秋当时没接腔,以为她需要考虑,就借着跟沈涵净说话的机会给她缓冲的时间,毕竟,改掉祖宗姓氏认别人当爹,不是一件小事。就这么随随便便提出来,实在是草率了一点。

可对方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又是在他们沈家长大的,现在被堂堂侯爷主动认作嫡女,还有什么不乐意的?沈涵清为了这个名衔,可闹了不只一次两次,这回甚至带伤膝行到大老爷跟前哭求,大老爷都没依允呢。

没想到,沈府这样抬举小孤女,却只换来了她的沉默和意味不明的笑。一时厅里的气氛有些凝重,老太君不悦,大太太的笑容也渐渐变冷,就在这时,沈涵净赶到,正好扯些闲话,活跃活跃气氛。

沈涵净的眼光不时瞟向俞宛秋,则是在向她示威,意思是:这是我奶奶,她心里疼的是我,你怎么蹦达也不过是个外人,有了嫡女身份又如何?假的终究是假的。

在沈家所有的人中,俞宛秋发现,到头来,反而是这位沈四小姐最可爱,因为她什么都写在脸上。沈涵清已经从小女孩急剧蜕化成了会耍手腕的小女人,只有这位还固执地躺在亲情溺爱的怀抱里不肯成长,即便争什么,也是以小孩子的耍赖或炫耀的方式。

祖孙情还在温馨上演,俞宛秋忽然从座位上站起来,敛衽一礼道:“老太君,大太太,四姑娘,你们慢聊,宛秋就先告退了。”

老太君愕然,大太太端着茶杯的手也停在半空中,只有沈涵净眼中有些许得色。

出门的时候,俞宛秋简直有些想笑,老太君和大太太如此错愕,是觉得她不该啥都不说,就这么转身走掉吗?她们难道忘了,有一句话叫“三十六计走为上”,遇到无法拒绝,又实在不能接受的要求时,有人来搅局,她不趁机走,更待何时?

转进穿堂,紧跟在身侧的知墨一脸愁容:“姑娘,这回恐怕不是那么容易蒙混过关的。”

“我知道”,她可以走掉一次,要是沈府的人知趣,应该不再提起才对。可利益驱动下,也许他们连脸面都不顾了,非要逼着她当沈府的女儿,好为他们所用。

知墨叹道:“姑娘以前还说,这府里唯一不那么利欲熏心,肯恬淡自守的,只有大太太。要真是这样,今儿她杵在那里做什么?还一副稳坐钓鱼台的样子,她就料准了姑娘一定会过去喊她一声‘娘’?真是够了,要女儿不会自己生去!”

俞宛秋失笑:“你瞎说什么,她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哪里还生得出来,只能捡现成的了。”

知墨扯了扯嘴角,很快又皱起眉头说:“姑娘,要是下次再把你传来,又像这样逼你,你打算怎么办呢?”

“别担心,总会有办法的”,俞宛秋安慰着自己的忠仆,同时也安慰自己:“这种事,我不点头,他们还能强迫不成。”

知墨担心的是:“真要当面拒绝,可就得罪沈家了。”

俞宛秋沉吟着说:“其实我不表态,已经等于拒绝了,她们心里何尝不明白。若这样还继续纠缠,只能说明,她们已经打定了主意,一定要设计我入宫。”

知墨气呼呼地嚷着:“真是有毛病,他家四姑娘、五姑娘哭着喊着要入宫,他们随便送哪个进去就是了,干嘛非要逼着姑娘去凑这个热闹。”

俞宛秋无奈一笑:“这不是争执不下嘛,所以干脆谁都不送,让我李代桃僵。”

知墨更来气了:“还不是看姑娘长得好,想靠姑娘博宠,好提携他们沈家。也不想想,谁又是傻子,会看不出他们打的什么鬼主意。”

“放心,你家姑娘我是绝对不会进宫的”,开玩笑,她可没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精神。沈家只管设计,她只管不上套,最后也只能白闹腾一场。

回到山水园,兰姨听了也很担心。她平时一心想让姑娘攀上什么豪门贵妇做干娘,现在机会送上门来,她的头脑反而清醒了:“五年前姑娘还是个病弱的孩子,千里迢迢来投奔,那时候怎么没人认女儿,现在突然发起神经来,若说没打什么主意,谁信那。”

俞宛秋笑眯眯地看着自己的奶娘:“咦,怎么这回没劝我赶紧认了好当侯爷嫡女去?”

兰姨“呸”了一口道:“你妈妈我还没老糊涂!这不就是钓鱼的饵么,什么侯爷嫡女,他们沈家的工具罢了。”

俞宛秋竖起了大拇指:“我家妈妈越来越聪明了。”

兰姨可笑不出来,唉声叹气地说:“你还乐呢,这事只怕没完。”

俞宛秋挽着她的手臂轻轻摇晃着说:“别急,车到山前必有路,从来只听说‘逼良为娼’,还没听说‘逼良为女’的。”

兰姨瞬间瞪大了眼睛,尖着嗓子说:“你,你,你,连这种话你都说得出来,还顺溜得很,真是气死我了,你是大家闺秀耶。”

如此插科打诨下,才稍微缓解了紧张情绪。

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她们预想的那么糟糕,沈府永不止息的内斗,总会消耗去她们一部分精力,和一致对外的凝聚力。

俞宛秋回山水园不久,薛凝碧就亲自赶过来告诉她:“且先放宽心,至少这几天他们不会再找你,因为沈涵清病倒了。据说晌午正打算出门的,下台阶时眼前一黑栽了下去,身边的丫头倒时及时扶住了,没磕破哪儿,嘴里却吐出了一口鲜血。”

“阿弥陀佛”,俞宛秋默念了一声佛,虽说人不能太坏心,希望沈涵清再吐几口,但她的这种表现,确实是减轻了自己的压力。沈涵清会吐血,显然是被这件事给气到了,沈家的人总不能置沈涵清的死活于不顾吧。

山水园的人俱松了一口气。

送走薛凝碧后,兰姨关起院门,准备把老爷太太的牌位拿出来拜一拜,让他们保佑姑娘逢凶化吉。戚长生却越墙而入,对俞宛秋下达世子指令:“世子让姑娘尽快收拾一下,最迟三天之内一定要离京,沈府想送姑娘入宫,这里不能再住下去了。”

俞宛秋很快分析了一下形势,便也没断然拒绝,而是告诉他:“再等等看好吗?也许情况会有转机的,如果沈府一定要逼我入宫,我除了离开别无他法,到时你不来找我,我也会去找你帮忙的。”

“可世子那里…”

“你跟他说,我答应过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叫他不要着急。”入宫就等于是嫁人,她可是答应了赵佑熙不私自许嫁的,这样回话,也算有诚意了吧。

————————分隔线

又拖到晚上2更了,没办法,下午4点之前已经写好了底稿,我现在改稿比蜗牛都要慢。

还是那句话:没有存稿的日子不是人过的!

第一卷 侯府寄孤女 第六十三章 裴氏示好

当日历翻到流火的七月,而沈府再没人就改姓认女之事找过俞宛秋后,她心里的那块大石头渐渐落了地。

沈涵清依然病着,没上学也没出门,俞宛秋便利用旬休日和薛凝碧一起去探望她。

沈涵清穿着白色中衣躺在炕上,整个人就跟蔫儿了似的,眼里再也没有上次养伤时那种飞扬的神采,尚未及笄的小女孩,竟给人一种暮气沉沉之感。别人跟她说什么只会咧咧嘴,话都懒怠说,屋子里窗幔低垂,药味弥漫,让俞宛秋回忆起了自己初到沈府那一两年的日子。

心里便想:单是过继之愿不遂,应该不至于如此消沉,她做了这么多年庶女也好好的呀,多半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既进不了宫,婚事也没着落。她眼看就要及笄了,沈涵净一天不许嫁,她就只能跟着蹉跎下去。

沈涵清的生日是十月初六,俞宛秋则是十一月初六。俞宛秋出生那年,十一月初七刚好是立冬,她父亲俞慕凡是个爱秋之人,便为女儿取名“挽秋”,意为:挽留住秋天,别让寒冬来临。后来可能觉得“挽秋”从字面上予人一种萧瑟迷离之感,又改成了“宛秋”。

从沈涵清屋里出来,薛凝碧叹息着说:“这病看来不是装的。”

俞宛秋横了她一眼:“一开始觉得你为人疏淡有礼,有世外高人之感,却原来也是个八卦分子。装病之说,又是那些绣娘传出来的吧。”

“八卦?”薛凝碧扬起眉。

俞宛秋才意识到自己竟脱口说了个现代词汇,忙笑着解释道:“就是说,你也喜欢听这些小道消息,你们那绣房简直就是沈府最大的小道消息集散地。”

对这一点薛凝碧也不否认,神情坦然地说:“大家整日坐在一起刺绣,总要寻些话头提提神,不然一天天只管埋头做事,很累的。”

“也是”,俞宛秋眼中所见,做绣娘真的很辛苦,扯些闲话调剂一下也是应该的。

虽然沈涵清确实是真病,但要说沈府就为了这个原因放弃送自己入宫是说不过去的。病可以慢慢养,进宫却刻不容缓,原定的选秀日好像就是七月中旬。

七月十八是皇帝的生日,俗称“千秋节”,全国放假三天以示庆祝,官员不上衙,学生不上学。锦文公主府上的小型选秀宴和全国各地的选秀活动,都是为这个日子准备的。一帮趋炎附势之徒,都卯足了全力,打算在皇帝生日那天,向他献上各自搜罗的美人,以满足他的猎色之心。

眼看千秋节就要来临了,沈府却毫无动静,这让俞宛秋嗅到了一股不寻常的气息。

灵机一闪,她转头问薛凝碧:“皇帝是不是贵体违和?”

薛凝碧点了点头:“听说前几天京城九门都贴出了皇榜,重金招揽天下名医入宫,皇帝只怕病得不轻。”

俞宛秋道:“帝王一般都是讳疾忌医的,难得这位皇帝不怕人家知道他病重,连宫里的太医都束手无策。”

薛凝碧却说:“这皇榜是太子悬赏的。”

原来是太子向全国人民表明他对父皇的孝顺之心,或从大的意义上讲,所谓地“宣化孝道”。

不是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太子可是眼巴巴地等着皇帝宝座空出来的人,若说他心里有多盼着父皇长命百岁,让他做白胡子太子,鬼都不会相信。

眼看绣房就要到了,薛凝碧告诉她:“其实这府里还有一个病人,已经卧床好些日子了,难得今天旬休,你要不要趁便也过去看看?”

“我知道你说的是谁,可我实在…”早就听说文氏病了,可对于去文氏房里探病,俞宛秋心里总觉得怪怪的,就怕会发生一些措手不及的事。

薛凝碧那双洞察世事的眼泛起了怜惜的笑意,安慰着说:“没事,我陪你去,咱们稍坐一会儿就走。”

俞宛秋还在犹豫,扯了个理由说:“看病人总不好空着手,还是下次吧。”

薛凝碧马上表示:“这好办,我房里还有半筐蜜桃,回去拿一些就是。”

俞宛秋便点头依允了。文氏卧病,自己于情于理,确实应该去看看,她可是几次带着礼物去山水园拜访过,来而不往非礼也。

于是两人相携着去了文氏房里。文氏一见俞宛秋,眼里先闪过异样的光芒,然后很快又凋谢了。

俞宛秋不禁苦笑,府里都表现得这样明显了,难道她还不肯死心么?若真认了沈鹏为父,改姓沈,和沈渊就成了兄妹,她那些莫名其妙的想法早该烂在肚里了。

文氏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所以对薛、俞二人的态度就谈不上多热情了。何况也确实病体支离,一张脸白得瘆人,眼窝深陷,俞宛秋简直不敢朝她看,只能在心里暗叹:这位奶奶只怕真的熬不过今年了。

没了那层指望,文氏也没什么话想对俞宛秋说,不过客套了几句,就冷场起来。

这时,外面有丫头禀道:“三少奶奶来了。”

竹帘掀起,娇小玲珑的林兰馨走了进来,她一惯能说会道,有她在,气氛活跃了许多。

她坐了没多久,外面又报:“大少奶奶和姨奶奶来了。”

俞宛秋正纳闷呢,沈湛的妻子裴氏一向眼高于顶,怎么会纡尊降贵和何姨娘同进同出,待看到来人,才知道自己想错了,姨奶奶指的是沈湛的妾小范氏。

小范氏是沈湛的表妹,他母亲范孺人的亲侄女。只因范氏娘家出身太低,即使是亲表妹,也做不了侯爷独子的正妻,只能做妾。

俞宛秋素日极少和沈湛的妻妾打交道,主要原因是,裴氏是那种典型的三白眼,看人总给人居高临下之意,尖酸刻薄之感,叫人看了就不舒服。

照常理,这样的人和丈夫的妾侍应该是处不好的,就像文氏和何姨娘一样。可偏偏这位三白眼的裴氏和小范氏关系最好,走到哪里都形影不离,有裴必有范。甚至连说话,裴氏发表了什么言论,范氏必附议。

总之,这妻妾二人组是沈府一道奇异的风景。即使已经看了好几年,俞宛秋至今仍很迷惑,沈湛到底用了什么手段,能让妻妾亲密无间到这种程度。

几个人又坐了一会儿后,俞宛秋正欲起身告辞,林兰馨先开口道:“我们别在这儿吵着二少奶奶休息了,不如到我屋里去吧,正好三少爷的朋友送了个哈密瓜,我们去把它开销了。”

林兰馨热情相邀,于是一行人又移驾到她的住处,边吃蜜瓜边闲聊。

其间,裴氏一反常态,不仅始终笑容可掬,对俞宛秋尤为热情。凡是俞宛秋起头的话,必是她第一个接上,然后范氏次之,林兰馨和薛凝碧反而插不上嘴了。

种种迹象,让俞宛秋不得不心生疑窦:如此这般曲意巴结,到底所为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