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刘肃记载,高宗的病情之所以极度恶化,就是因为武后“幸灾逞己志,潜遏绝医术,不欲其愈”,武后希望高宗的病情加重,以便早日实现她的个人意志,所以暗中阻止良医诊治,不希望高宗病愈。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作了类似的表述:“(武后)不欲上(高宗)疾愈。”

尽管大秦医生秦鸣鹤的医术确实高超,可令人遗憾的是,短暂的复明对此刻的高宗来讲只能是一次回光返照。

十一月末,高宗下诏命太子监国,数日后返回东都。

十二月初四,高宗李治在病势垂危的情况下,宣布改元弘道、大赦天下。

本来高宗还想登上则天门楼亲自宣布赦令,可是严重的气喘已经让他无法骑马,只好召集百姓代表在殿前听宣。大赦典礼结束后,躺在病榻上的李治轻声问侍臣:“百姓们都高兴吗?”

侍臣答:“百姓蒙赦,无不感悦。”

李治苍白的脸上缓缓露出一个笑容,可最后凝结在他嘴角的竟然是一丝凄怆。他微微地叹了口气,说:“苍生虽喜,吾命危笃。天地神祇,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旧唐书·高宗本纪》)

这是史书记载的高宗李治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个心愿。

然而,他已经回不去了。

弥留之际的李治只能在美丽而忧伤的回忆中静静地遥望自己的故乡长安。当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烟云和人世沧桑从他的眼前倏忽飘过,李治无力地伸出了手,想抓住什么,然而他终究什么也没有抓住。

最后他无力地垂下了手。

同时垂下的,还有他噙满思乡之泪的疲惫的眼帘。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初四深夜,唐高宗李治崩于东都洛阳的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

高宗留下遗命,由宰相裴炎辅佐朝政,同时留下了一份政治遗嘱,史称《大帝遗诏》。

〖天下至大,宗社至重,执契承祧,不可暂旷。皇太子可于柩前即皇帝位,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以日易月,于事为宜。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一个时代就这样终结了。

在这个时代里,唐高宗秉承贞观时代之余烈,将帝国的文治和武功都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并且将大唐的疆域拓展得比太宗时代都更加广袤而辽远。然而也是在这个时代里,帝国的命运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外交和军事频频受挫,内忧和外患纷至沓来,李唐的江山社稷也面临着从内部被颠覆的危险。

随着高宗时代的终结,一个新的时代就此拉开了帷幕。

此时的大唐臣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终将令天地变色、令历史改辙的时代。

这个时代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女皇。

她的名字就叫武曌。

【不流血的政变:废黜中宗】

高宗留下的那道遗诏是耐人寻味的。

除了一些政治上的惯用说辞之外,诏书中最值得人们关注的就是最后一句——“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嗣皇帝对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的,应该听取天后的意见。

这一方面固然是授权,可同时也对武后形成了双重限制:一,普通的行政权仍然在李哲和宰相手中,只有特殊的军国大事,武后才有发言权;二,只有当李哲碰到难以定夺的军国大事时,武后才有最终裁决权。

面对这份授权与限制并存的遗诏,武后的心情自然是喜忧参半。

不过,宰相裴炎很快就出面替武后打破了这个限制。十二月初七,也就是高宗驾崩的三天之后,裴炎就奏称:“由于太子尚未即位,所以没有资格发布诏敕,若遇紧急情况,应由天后发布政令,交与中书、门下两省施行。”

武后笑了。

如此一来她就大大突破了遗诏的限制,拥有单独处理政务的权力。

十二月十一日,二十八岁的太子李哲正式登基,是为唐中宗;同时尊天后为皇太后。李哲虽然在名义上成了皇帝,可仍然处于服丧期间,因此朝政大权自然还是掌握在武后手中。

然而,按照遗诏“以日易月”的规定,民间服丧一月,李哲只须服丧一天,所以,最迟在新年到来之际,武后就必须归政于皇帝。

除非武后真有“还政于君”的心思,否则她就必须在这短短二十天的时间里,利用手中短暂的过渡性权力,全面控制局势,以便在新君李哲脱下丧服之后,仍然能够把帝国的最高权柄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时间异常紧迫,可武后还是以一副胸有成竹、举重若轻的姿态,不慌不忙地出手了。

在短短二十天之间,武后一共完成了四项意义重大的政治举措:第一,安抚李唐宗室。十二月十七日,武后下令,将李唐宗室中一批“地尊望重”的亲王加封为一品大员:高祖诸子韩王李元嘉为太尉,霍王李元轨为司徒,舒王李元名为司空,滕王李元婴为开府仪同三司,鲁王李灵夔为太子太师;另封太宗诸子越王李贞为太子太傅,纪王李慎为太子太保。此举有效地安抚并拉拢了李唐皇族的大部分重要成员,让他们成了武后临朝的利益共享者,从而彻底麻痹了他们的心志,让他们不但对随后的废黜中宗之举视若无睹,而且对即将降临他们头上的灭顶之灾也毫无察觉。

第二,调整宰相班子。首先,把资深望重的老臣刘仁轨提升为从二品的左仆射,借此笼络其心;而在外示尊崇的同时,又任命他为西京留守,实际上就是把他闲置在长安,让他无法插手东都的政务。其次,将不久前提拔上来的几个新宰相转正,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改成“同中书门下三品”。最后,同意裴炎的要求,把他从门下省的侍中调任中书省的中书令,同时对宰相制度进行了一次配套改革,将政事堂从门下省迁到了中书省。

这项改革看似不经意,实际上却是唐朝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众所周知,从贞观时代开始,唐朝的宰相制度就实行三省合议制,亦即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驳议、尚书省颁布施行。也就是说,唐朝所实行的是一种集体宰相制。然而就是从这次改革之后,门下省的驳议之权就被大大削弱了,掌握出旨权的中书省取得了一种独尊地位,原本属于“三省宰相联席会议”的政事堂,逐渐变成了中书令一人独大的“一言堂”,裴炎成了唯我独尊的首席宰相,不但每次会议都由他主持,而且各台省官员要进入政事堂也必须经过他的批准。从此,唐朝三省合议的集体宰相制就名存实亡了。

裴炎通过这次改革独揽了相权,这无疑是他前不久出面替武后打破权力限制的回报。说白了,这就是裴炎和武后之间的一场政治交易。而这笔政治买卖对武后来说显然是非常合算的,因为三省合议的宰相制度不仅是对相权的分化和制衡,同时也是对君权的监督和制约,如今武后借裴炎之手削弱了门下省的驳议之权,这自然为她日后畅通无阻地行使最高权力打开了方便之门。

第三,控制禁军。高宗去世前,在武后苦心经营的权力之网中,军队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武后当然知道,倘若没有军队的拥戴,任何执政者的地位都将是不稳固的。所以这一次,武后特意提拔了两名将领,让他们分别掌管左右羽林军。这两个人就是程务挺和张虔勖。当初裴炎为了排挤裴行俭,就把平定东突厥的功劳归给了他们。而这一次,武后又让他们掌管了禁军,程、张二将无不对此感恩戴德,从此成为武后的铁杆拥趸。正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武后接下来废黜中宗的行动中,程务挺和张虔勖的禁军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镇抚地方。弘道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中宗李哲即将除丧的最后日子,武后派遣了四名心腹将领:王果、令狐智通、杨玄俭和郭齐宗,分别前往并州(今山西太原市)、益州(今四川成都市)、荆州(今湖北江陵县)、扬州(今江苏扬州市),与当地的府司共同镇守。这四大都督府是唐朝地方上的军事和经济重镇,其中,并州是李唐的龙兴之地,又是防御东突厥的桥头堡,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益州素称天府之国,历来享有“沃野千里”“民殷国富”的盛誉,是唐朝中央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荆州是中南地区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四通八达,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扬州富甲天下,是唐代最大的经济都会,也是有唐一代最重要的赋税来源地,与益州正相颉颃,被时人称为“扬一益二”。

在权力过渡的敏感时期,武后以心腹将领出镇这些重地,足见她在政治上的深谋远虑。此举具有双重作用:从积极意义上讲,是为了防止地方叛乱;从消极意义上讲,即便武后在朝廷的权力斗争中失势,她也还有许多后路可退。所以,武后的这最后一着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的万全之策。

公元684年注定是李唐王朝的多事之秋。

这一年,朝廷先后更换了三个年号:嗣圣、文明、光宅。这背后,是一段波谲云诡、变幻莫测的历史。朝野各种势力在这一年里竞相登场,展开了一幕幕有声或无声的博弈和厮杀。而武后则独自一人站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翻掌为云,覆手为雨,把各式各样的对手一个个打入万劫不复之地,或者径直推入死亡的深渊。

第一个被她从天堂打入地狱的对手,就是她的第三子:中宗李哲。

新年的正月初一,刚刚脱掉丧服的新君李哲就迫不及待地改元嗣圣、大赦天下,同时册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

然而,此刻的李哲却不无郁闷地发现——尽管他已经贵为皇帝,可武后丝毫没有还政于君的意思。

而更让他感到悲哀的是——满朝文武,宫廷内外,几乎都是他母亲的党羽。放眼所及,根本就没有一个可以让他信赖的人。

李哲愤怒了。

既然让我当这个天子,你就要给我天子的权力!

李哲开始愤而行使自己的天子权力了。就在册立韦后的同一天,李哲就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从小小的普州参军(正九品下)一下子提拔为豫州刺史(从三品)。正月十日,李哲又把韦后的一个远亲、时任左散骑常侍的韦弘敏任命为太府卿、同中书门下三品,让他一步跨入了宰相的行列。

很显然,血气方刚的中宗李哲既不想当傀儡天子,也不想当光杆司令,所以他必须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如今既然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值得他信赖,那他当然只能倚重外戚了。

又过了几天,李哲再次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宣布要将岳父韦玄贞从尚未坐热的刺史交椅上再度擢升为侍中,并且还想把乳母的儿子提拔为五品官。

面对新天子任性而鲁莽的惊人之举,顾命大臣兼首席宰相裴炎顿时有一种啼笑皆非之感。尽管他很了解新君李哲此时此刻的心情,可他对李哲的行为却不可能抱有丝毫同情。

没错,韦玄贞贵为国丈,天子想任用他、提拔他,实属人之常情,原也无可厚非。可问题在于——国家有国家的法度,朝廷有朝廷的规矩。要想升官可以,但也要讲条件、论资历,岂能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就把一个小小的九品参军一下子擢升为堂堂的三品宰相?你李哲虽然是天子,可你也要按规矩办事,像这种有违法度的事情,对不起,我裴炎万难从命!再者说,门下省握有封驳之权,假如让韦玄贞当上了侍中,那岂不是恰好对我这个中书令形成制约?我裴炎好不容易独揽了宰相之权,又岂能让他韦玄贞来分我的蛋糕?

因此,裴炎十分坚决地把天子的旨意顶了回去。不管李哲说什么,裴炎就是两个字——不行。

最后李哲终于勃然大怒,忍不住指着裴炎的鼻子咆哮:“我就算把整个天下送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何况一个小小的侍中?”

李哲的首次帝王生涯,就在这句没头没脑的气话中悄然地画上了句号。

裴炎看着暴跳如雷的天子,什么话也没说,一转身就去晋见太后,并把天子的话原封不动地向太后作了汇报。

武后的嘴角掠过一丝冷笑。

她比谁都了解自己的这个儿子。她知道,以他的能耐,不可能在天子的位子上坐太久,迟早有一天,他自己就会露出马脚,然后乖乖滚下台。只是让武后有点始料未及的是——李哲竟然这么沉不住气,才当了几天皇帝就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真是不长进的东西!

当天,一个废立皇帝的计划就在武后与裴炎的密谈中定了下来。

嗣圣元年二月六日,武后把文武百官全部召集到洛阳宫的正殿——乾元殿,准备举行一场特殊的朝会。按惯例,从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开始,朝会都是间隔一天举行的,也就是逢单上朝,逢双不上朝。而这一天是双日,武后却突然召集百官上朝,她到底想干什么呢?中宗李哲对此大惑不解,同时也隐隐嗅出了一丝不祥的气息。

当文武百官鱼贯进入大殿时,所有人都感到今日朝会的气氛有些异样。天子端坐在御榻之上,神情略显张皇;太后依然隐于透明的帷帘之后,人们看不清她的脸,却分明可以感受到一股威严和肃杀之气正在整座殿庭中弥漫。

百官按班位依次站定后,赫然发现班首的位置少了两个人。

中书令裴炎和中书侍郎刘炜之。

就在百官们满腹狐疑之际,殿门口忽然响起一阵急促而杂沓的脚步声,人们看见裴炎和刘炜之带着一脸凝重之色双双步入殿中,紧跟在他们身后的是禁军将领程务挺和张虔勖,后面还有一大群铠甲铿锵、杀气腾腾的羽林军士兵。

百官们不约而同地在心里发出一声惊呼——

要变天了!

中宗李哲的脸色也在这一瞬间变得煞白。裴炎径直走到丹墀前,用一种略带轻蔑的眼神瞥了天子一眼,然后转过身去,面向百官高声宣读了太后敕令:自即日起,废皇帝李哲为庐陵王。话音刚落,两名全副武装的羽林军士兵迅速冲上丹墀,不容分说地把天子架了下来。李哲一边挣扎一边扭头大喊:“我有何罪?”

帷帘后传出了武后不容置疑的声音:“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资治通鉴》卷二○三)

蓦然听见这句话,刚才还在拼命挣扎的李哲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软下来,任由士兵把他架出了大殿。

目睹这突如其来而又惊心动魄的一幕,百官们面面相觑,整座乾元殿鸦雀无声。

一个由高宗亲自指定的接班人,一位登基还不到两个月、实际当政不过三十六天的皇帝,就这样说废就废了。武后似乎连一根小指头都没动过,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就这样在转瞬之间宣告完成!

次日,武后的第四子豫王李旦就以一个普通亲王的身份被武后直接册立为皇帝,是为唐睿宗;同日改元文明、大赦天下,并册立睿王妃刘氏为皇后、六岁的嫡长子李成器为皇太子。然而,李旦虽然挂了一个皇帝的头衔,可只不过是个政治花瓶,一切政务皆由太后处置。李旦被安置在别殿里,不得参预政事,实际上形同软禁。

二月八日,武后将高宗所立的皇太孙李重照废为庶人,将李哲的岳父韦玄贞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市)。

二月九日,武后派遣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前往废太子贤的流放地巴州(今四川巴中市),表面上是让他监视李贤,其实是暗示他逼李贤自尽。

二月十二日,武后亲临武成殿,由皇帝李旦率王公大臣向武后重上太后尊号,正式确立了武后临朝称制的合法性。从此,洛阳宫的紫宸殿上赫然升起了一道淡紫色的纱帐,在薄如蝉翼的纱帐背后,端坐着一个睥睨天下、拨弄乾坤的女人——太后武媚。

这是武后独断朝纲的开始。

这一年,武后六十岁。

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妇人,此时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含饴弄孙中优游卒岁,在天伦之乐中安度晚年。可对未来的女皇武曌而言,她传奇人生中真正的华彩乐章才刚刚奏响,由她领衔主演的一出空前绝后、精彩纷呈的历史大戏也才刚刚开场!

好戏还在后头。

【帝国唯一的主宰】

李旦被立为皇帝的那天夜里,洛阳城中爆出了一条令人不寒而栗的新闻。

那是十几个禁军飞骑因为一句牢骚话而全部脑袋搬家的故事。

这十几个禁军士官在前一天参与了废黜中宗的行动,可能是领到了一些赏钱,于是结伴到一家妓院中饮酒作乐。酒过三巡,其中一个就借着酒劲发牢骚:“早知道才赏这几个酒钱,没有加官晋爵的赏赐,还不如拥护庐陵王呢!”

其他人深有同感,连声附和。大伙发完牢骚,继续喝酒,话题自然也就转到别处去了。可谁也没有料到,正当他们酒酣耳热、浑然忘我的时候,其中一人已经悄然离席,拍马飞奔玄武门,向他们的长官告密去了。

片刻之后,一群凶神恶煞的羽林军就冲进这座灯红酒绿的妓院,把这十几个沉醉在温柔乡中的飞骑兵悉数逮捕,一起扔进了禁军监狱。当天夜里,带头发牢骚的那个就被砍掉了脑袋,其他人以知情不报的罪名被处以绞刑,唯独告密的那个被授予了五品官。

这条爆炸性新闻很快就在洛阳坊间传得沸沸扬扬。

不过,人们对这十几个惨遭杀身之祸的飞骑兵并没有多大兴趣,他们谈论最多的还是那个因出卖同僚而加官晋爵的告密者——一次轻轻巧巧的告密就能换来一袭五品官服,一次聪明的选择就可以让人少奋斗几十年,这种出人头地的方式实在是让很多人艳羡不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这次告密事件,人们蓦然发现了一条升官发财的捷径。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出卖朋友为荣,以知情不报为耻;以拥护朝廷为荣,以议论时政为耻。

“告密之端自此兴矣!”(《资治通鉴》卷二○三)

到了武周王朝,由于女皇武曌的大力倡导和丰厚赏赐,告密之风更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大周帝国的每个角落,甚至渗入了武周臣民的呼吸和血液之中。

人生就像是一场可笑而荒诞的梦。

这是睿宗李旦在这个变幻莫测又杀机四伏的春天里最为强烈的生命体验。

一夜之间,他就被母亲的权力铁腕从亲王直接推上了皇帝宝座,成了这个帝国名义上最有权势的人;旋即又被打入冷宫,成了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囚徒。

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

李旦实在看不透这大起大落的命运背后隐藏的玄机。

他只知道——自己并不喜欢当皇帝。从小到大,李旦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静静地待在书斋里,读书、写字、研究、思考,除此之外,别无他求。(《旧唐书·睿宗本纪》:“及长,廉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他对政治根本没有兴趣,对权力更无野心。这辈子,他只想做一个自在逍遥、无忧无虑的亲王,而不愿意像大哥李弘和二哥李贤那样,被关进那个由欲望、阴谋、权术、暴力所编织的政治樊笼中,压抑心灵、斫丧天性,到头来又落得个身死流放的可悲下场。因此,李旦一直很庆幸自己是排行最小的儿子。他一直以为,不管是当太子还是当皇帝,这种烦人的事情肯定不会轮到他,这种大起大落的凄凉命运也绝对不会降临到他身上。

可是,李旦错了。无情的现实还是一举击溃了他纯真的梦想。就在他二十三岁的这个春天,母亲武后还是把这顶沉重的帝王冠冕不由分说地扣到了他的头上!

这是普天之下人人垂涎的冠冕,唯独李旦从来对它缺乏好感。然而人生就是如此荒诞——喜欢这顶帽子的人硬是得不到(如大哥李弘和二哥李贤)、戴不长(如三哥李哲),不喜欢它的人偏偏又逃不掉、躲不开。

面对如此人生,李旦唯有苦笑而已。

面对这囚徒般的帝王生涯,李旦也唯有苦笑而已。

因为这是来自母亲的囚禁,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也最残酷的囚禁,让你无从辩驳、无力反抗,更让你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从戴上帝王冠冕的那一刻起,李旦知道自己已经变成天底下最高贵的一只金丝鸟,从此没了灵魂、没了意志,只能披着一身虚有其表的光鲜羽毛,在母亲的恩赐和施舍下作感恩和幸福状、在金碧辉煌的牢笼中发出温良恭顺的啼啭。

除此之外,他还能做什么呢?!

这一年二月末,巴州的瘦山枯水迎来了武后的特使丘神勣将军。李贤第一眼看见丘神勣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的末日到了。

因为丘神勣的嘴角虽然挂着微笑,但眼里却布满杀机。

丘神勣告诉李贤的第一句话是——你母亲让我转达对你的问候。

话音未落,李贤就突然发出了几声刺耳的笑声。

母亲?

对李贤而言,这是一个多么温暖又多么冷酷、多么熟悉又多么陌生的称谓啊!迄今为止,李贤依然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到底是韩国夫人给的还是武后给的,但是有一点他很清楚——自己这条命早就在武后手里头攥着了,早一天拿去晚一天拿去,对他来讲实在没有半点分别。

所以,当丘神勣字斟句酌、拐弯抹角地表明来意时,李贤忍不住再次仰天狂笑。

这笑声是如此凄厉,以致在场的人都觉得毛骨悚然。

李贤用一种近乎蔑视的眼神最后看了丘神勣一眼,返身走进内室,把一条白绢抛上了房梁,毫不犹豫地结束了自己三十一岁的生命。多年以后,当丘神勣偶尔回想起李贤临死之前的笑声,脊背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阵阵发凉。

三月,丘神勣圆满完成任务,如期返回东都。武后很满意,但表面上还是以误解太后懿旨、错杀李贤的罪名,把丘神勣贬为叠州(今甘肃迭部县)刺史。但是这样的贬谪形同公费旅游,丘神勣去叠州待了一阵子,很快就被武后召回洛阳,仍旧当他的左金吾将军。

对于李贤的身后事,武后自然也是做得相当体面。她不但追封李贤为雍王,并且亲率文武百官,在洛阳宫的显福门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举哀”仪式。武后此举,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爱子之情;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将李贤已死的事实昭告天下,让所有拥护李贤的人死了翻盘的这条心。

四月末,庐陵王李哲被流放房州(今湖北房县);几天后,李哲再次被押往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软禁在当年魏王李泰住过的那所旧宅里。

在高宗去世后的短短几个月里,武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废黜李哲、挟持李旦、逼杀李贤,轻而易举地排除了所有障碍,把帝国的最高权柄紧紧攥在了掌心。做完这一切,武后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开始回头料理高宗的后事,命睿宗李旦护送高宗灵柩返回长安,于八月安葬于乾陵。

随着高宗的入土,武后顿时有了一种如获新生之感。

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她将不再扮演别人的妻子和配角,而将彻底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从这一刻开始,她将不再是天皇李治的天后,而是这个庞大帝国至高无上的唯一主宰!

从四十六年前入宫到今天,武后历经各种曲折艰险与荣辱悲欢,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击败了各路对手,阅尽沧桑,几度浮沉,如今终于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蓦然回首,四十余载的岁月恍如一梦。

从今往后,她将独自伫立于仅容一人驻足的权力之巅,笑傲天下,指点江山,再也无人可以阻止她去实现改天换日、翻转乾坤的宏大梦想…

第四卷 走向开元盛世

第一章 今日域中,谁家天下

【李敬业兵变】

公元684年阴历九月初六,武后宣布改元光宅,大赦天下,将东都洛阳改称神都,将洛阳宫改称太初宫,并且将所有旗帜旌幡全部改成了鲜艳夺目的金黄色;同时,中央各级政府机构和官职名称也全部都更换一新:〖尚书省——文昌台;中书省——凤阁;门下省——鸾台;左仆射——文昌左相;右仆射——文昌右相;中书令——内史;侍中——纳言;吏部——天官;户部——地官;礼部——春官;兵部——夏官;刑部——秋官;工部——冬官。〗此外,御史台改为左肃政台,并增设右肃政台,以左肃政台监察中央,以右肃政台监察地方,从而加强了对全国各州的掌控;与此同时,其他中央机构如“省、寺、监、率”等,也全部易名。

这是自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以来,武后对中央机构和官职名称所做的第二次改弦更张。大唐臣民再度陷入了一片眼花缭乱之中。许多人百思不解,不知道武后为何如此热衷于玩弄文字游戏。而且没有人料到,在未来的日子里,武后还将在世人诧异的目光中乐此不疲地改文字,改名字,改年号…

然而,这绝不仅仅是文字游戏。如果说龙朔二年的更换官称是武后正式踏上权力之路的一声开道锣鼓,那么这一次改弦易帜无疑是武后意欲改朝换代的先声嚆矢。再打个比方,假如女皇武曌的一生是一部传奇大书,那么所有那些深深带着她个人烙印的文字、官称、年号,就相当于这部书的封面和目录。

它们华丽,典雅,意味深长,引人入胜,既摇曳多姿又凝然厚重,既端庄肃穆又风情万种…

不先读懂它们,我们就读不懂女皇武曌。

紧接着这次规模宏大的改弦易帜之后,武后不等朝野上下回过神来,再度做出了一个令人心惊肉跳的举动——授意她的侄子,时任礼部尚书的武承嗣上表,奏请追封祖先爵位,并建立“武氏七庙”。

按照礼制规定,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建立“七庙”(祭祀七代祖先的宗庙),如今武后竟然作出如此明目张胆的僭越之举,到底是何居心?

面对武后越来越出格的举动,首席宰相裴炎终于忍无可忍了。

在随后举行的一次朝会上,裴炎鼓足勇气站了出来,对武后说:“太后母临天下,当示至公,不可私于所亲…独不见吕氏之败乎?”(《资治通鉴》卷二○三)

这是裴炎自当上宰相以来,第一次和武后公开唱反调,而且言辞激切,直接把历史上最典型的反面教材——西汉初年的“吕氏之祸”给搬了出来,实在是大出武后意料之外。

武后目光炯炯地盯着裴炎,冷然一笑:“吕后是把权力交给那些在世的外戚,所以招致败亡。如今我只是追尊已故的祖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裴炎不敢直视武后的目光,但嘴上还是寸步不让:“凡事皆当防微杜渐,不可助长!”

武后闻言,顿时怫然作色。满朝文武噤若寒蝉,人人缄默不语。

当天的朝会就此不欢而散。

当裴炎迈着沉重的步履走出朝会大殿的时候,望着空中变幻不定的浮云,心头忽然掠过阵阵悲凉。实际上他很清楚,只要是紫宸殿上这个老妇人想做的事情,普天之下已经没有人可以阻拦。但是,作为高宗临终前亲自指定的惟一一位顾命大臣,作为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席宰相,裴炎认为这是他的职责所在,因此不能不谏。

也许在别人眼中,他今天的行为完全是螳臂挡车的愚蠢之举,可无奈的裴炎也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说裴炎是武后一手提拔的,而且在此前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废黜太子李贤,改革三省制度,废黜中宗李哲,拥立睿宗李旦——裴炎也一直是武后的得力助手,双方配合得相当默契,但是对裴炎来说,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能违背儒家的纲常礼教和几千年来的政治传统。

这是裴炎的底线。只有在这样一个合乎道统和法统的范围内,他才愿意和武后通力合作,实现政治上的互利双赢。然而,如今武后却在背离传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已经暴露出篡夺君权、颠覆李唐的野心,这就把裴炎的底线彻底突破了,他当然不能无动于衷。所以,除了硬着头皮出面谏阻,裴炎实在没有别的选择。纵然要为今天的这一谏付出代价,他也绝不愿意助纣为虐,成为了这个野心勃勃的老妇人篡唐的帮凶。

至于说自己将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裴炎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鉴于裴炎的强烈反对,武后也不得不有所收敛,随后放弃了建立“七庙”的打算,只追封了五代祖先,并且在家乡文水建立了“五代祠堂”。

虽然武后在这件事情上作出了让步,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会放缓改朝换代的步伐,更不意味着她会原谅这个公然背叛她的裴炎。

当武后正在紧张思考下一步应该如何行动的时候,扬州突然爆发了一场来势凶猛的叛乱,一下子打乱了她的步骤。

这就是震惊朝野的李敬业兵变。

李敬业是一代名将李勣之孙,承袭了祖父英国公的爵位,时任眉州刺史,不知道因为什么事被贬为柳州司马。李敬业为此愤懑不平,于是纠集了一批同样遭到贬谪的郁郁不得志的低级官吏,在扬州揭起了造反大旗。

李敬业打出的旗号是——讨伐武氏,拥立李哲,匡扶唐室。他自称匡复府上将兼扬州大都督,以唐之奇、杜求仁为左右长史,李宗臣、薛仲璋为左右司马,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记室,短短的十天之间便集结了十几万军队。为了加强号召力,李敬业还千方百计找到了一个相貌酷似李贤的人,以他的名义号令天下。

大军未发,骆宾王的一纸《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便已经传遍四方州县。

骆宾王是享誉后世的文章圣手,与卢照邻、王勃、杨炯并称“初唐四杰”。他的这道檄文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文采绚烂,辞锋犀利,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并誉为“唐赋双璧”,堪称千古绝唱。此文后来被收进《古文观止》,改名《讨武曌檄》。下面,就让我们奇文共欣赏,一起来拜读一下这篇绝世美文:〖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huī)翟,陷吾君于聚麀(yōu)。加以虺(huǐ)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chí)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叶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武后拿到这篇檄文,很认真地把它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尽管落魄文人骆宾王在檄文中把她骂得狗血喷头,体无完肤,可武后还是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才华。尤其是当她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不禁悚然动容,急问左右:“这是谁写的?”左右答以骆宾王,武后长叹:“这是宰相之过啊!如此人才,竟然让他流落民间!”

李敬业既然打出了讨伐武氏、匡扶李唐的旗号,身为外戚的武承嗣和武三思自然就坐立不安了。为了防止李唐宗室与李敬业里应外合,共讨诸武,武承嗣和武三思屡屡上表,怂恿武后找个借口处置目前资格最老的两个宗室亲王:韩王李元嘉(高祖第十一子)和鲁王李灵夔(高祖第十九子)。武后拿着二武的奏章试探宰相们的口风,想看看他们的屁股究竟坐在哪一边。中书侍郎刘祎之和黄门侍郎韦思谦都保持沉默,一言不发,唯独裴炎据理力争,坚决反对。

武后静静地看着裴炎那张因激愤而涨红的面孔,心里不停冷笑,眼中隐隐掠过一道杀机。

其实武后现在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诛杀裴炎了。暂且不说他先前公然反对建立“武氏七庙”的事,就说眼下,武后便有三条理由足以治裴炎一个谋反的罪名。

一、叛军首领之一、李敬业麾下的右司马薛仲璋是裴炎的亲外甥。对于这层关系,朝野上下一直议论纷纷,有人甚至认为薛仲璋正是裴炎派过去的。换言之,人们有理由怀疑裴炎就是这场叛乱的幕后主使。

二、自从扬州叛乱爆发以来,裴炎身为朝廷的首席宰相,却只字不提讨伐大计,成天悠哉游哉,像个无事人一样,人们当然也有理由打上一个问号:你裴炎究竟是何居心?

三、洛阳坊间近日风传一首神秘的歌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显而易见,歌中所唱正是裴炎,而且暗指他将登上帝王宝座。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你裴炎若无谋反迹象,何以会有如此耸人听闻的谣谶在坊间风传?

凭此三条,就足以让裴炎死无葬身之地!

此时此刻,武后心中杀机已炽,可脸上却丝毫不动声色。她不再言及李唐宗室之事,而是话题一转,询问裴炎有何良策讨伐叛乱。

裴炎似乎对武后眼中的杀机浑然不觉,又似乎已经抱定必死之心。只见他猛然趋前几步,一下子跪伏在地,用一种凄怆而决绝的语调高声奏答:“皇帝(李旦)年长,不亲政事,故竖子得以为辞。若太后返政,则(叛乱)不讨自平矣!”(《资治通鉴》卷二○三)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在一瞬间全都变了脸色——惶恐不安者有之,惊怖错愕者有之,瞠目结舌者有之,幸灾乐祸者亦有之。

原本气定神闲的武后也终于按捺不住了。人们看见她腾地从御榻上跳起,整张脸因暴怒而变得异常狰狞,看上去就像一头毛发倒竖的母兽,仿佛随时会把匍匐在地的裴炎一口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