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三十多年,也不是一次两次面对生死关头了。

1988年在处理一起家暴时,施暴的丈夫突然点燃汽油。

1997年围剿本市最大的黑社会性质组织,被五连发猎枪打中。

2002年抓捕一名抢劫犯,被嫌疑人抱着摔下高架桥。

2007年在某商业银行内解救人质,面对身缠炸药包的绑匪。

这次是躲不过去了。

杜成的嘴角微微上扬。死,并不可怕。他在二十三年前就已经死了。

对他而言,那是一条渴望已久的归途。

走进教室,魏炯挑了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偷偷拿出一杯尚有余温的豆浆喝起来。八点刚过,身材矮胖、梳着齐耳短发的女教师走上讲台。魏炯叼着吸管,从背包里拿出土地法教材,看到封皮的一刹那,忽然想起一件事。

他在教室里四处张望一圈,果真没有发现岳筱慧。

还真逃课啊。魏炯暗笑。教土地法学的王教授被学生们戏称为“土地奶奶”,是法学院的“名捕”之一,不仅给学生挂科时心狠手辣,而且每节课必点名,三次缺勤的学生直接就被取消考试资格了。

果不其然,“土地奶奶”喝了口茶水,就慢条斯理地拿出教学手册,开始点名。

应答声在教室里此起彼伏,魏炯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岳筱慧曾说让室友帮忙打个掩护,也不知道这个“掩护”该怎么打。

很快,“土地奶奶”叫到了岳筱慧的名字,一声闷闷的“到”在后排响起。

魏炯大为惊讶,循声望去。一个长发女生把脸躲在打开的教材后面,刚刚把捂住嘴的手放下来。

“土地奶奶”抬起头,似乎有些犹疑:“岳筱慧,站起来。”

长发女生不敢再应声,低头不语。教室里响起小小的哄笑声。

“土地奶奶”板起脸:“刚才是谁替岳筱慧答到的?”

长发女生一脸无辜状,跟着周围的同学一起四处张望。魏炯尽力不看向她,心里说这叫什么掩护啊,烂透了。

“土地奶奶”见没人出来自首,也无意再深究,拿出钢笔在岳筱慧的名字旁打上一个叉。

“岳筱慧,旷课一次。”“土地奶奶”从眼镜上方瞪视,“再有帮忙答到的,以共犯论处!”

点完名,开始上课。土地法本就枯燥,“土地奶奶”几乎就是在读教材,更加令人难以提起兴趣。魏炯勉强听了十几分钟,就开始走神。

先想到岳筱慧的缺勤,也不知道她被“土地奶奶”逮到过几次,还有没有考试资格。

然后想到岳筱慧不惜逃课也要去买的猫粮,以及流浪动物救助站里的猫猫狗狗。

随即就是自己的社会实践课作业。

紧接着,就是那栋三层小楼,以及老纪。

想到老纪,魏炯一手托腮,另一只手摆弄着圆珠笔,看向窗外。今天的天气略阴沉,没有阳光,室外的一切也失去了颜色,仿佛一张黑白照片。那些枯叶尽落的树,以及灰暗的教学楼,都被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霾中,看上去毫无生机。

据说,对于老年人而言,最难熬的就是冬天。一来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二来满目皆是凋零凄凉之景,总会让人心生步入迟暮之年,即将走到生命尽头之感。连魏炯这样的年轻人都打不起精神,更何况是纪乾坤这样孤苦无依的老人。

不知道老纪的小屋里,此刻是否同样阴暗沉闷?

魏炯轻叹口气,转过头,看着讲台上捧着教材诵读的“土地奶奶”,思绪却收不回来。

他打心眼里可怜老纪。老纪晒太阳、读书、吸烟、自己做饭、毫无必要地去探询一个法律问题,都是在自己所剩无几的时光里,苦苦地对抗着命运。他试图在囚徒般的生活中,培育出一朵希望之花,让它孤独地生长,欣喜地绽放,并在鲜亮的颜色和细微的花香中,说服自己:我没有老。即使我无法行走,只能在铁门后观望世俗烟火,但我仍属于人间。

岳筱慧整整失踪了一天,直到晚饭时,魏炯才在食堂里看到了她。

虽然身体疲惫,不过岳筱慧看上去精神不错。排队打饭的时候,她看到了魏炯,笑眯眯地冲他挥了挥手。

几分钟后,岳筱慧拎着几个塑料袋走过来,一屁股坐在魏炯的对面。

“累死了。”

“去照顾猫猫狗狗了?”魏炯抬起头,看岳筱慧拧开一瓶冰红茶,咕嘟嘟喝了小半瓶。

“是啊。”岳筱慧拿出另一瓶冰红茶,递给魏炯,“请你的。”

“谢谢。”魏炯挪开餐盘,“你吃饭了吗?”

“吃过了。”岳筱慧嘻嘻笑,“和小猫一起吃的。”

“哈哈。”魏炯也笑起来,指指她的袖口,“看得出来。”

岳筱慧低头看,从袖口摘下几撮灰白相间的猫毛。

“一只美国短毛猫,特别可爱,很黏人。”岳筱慧撇撇嘴,“主人太狠心了。”

“还要去几次?”

“一次。”岳筱慧叹口气,“社会实践课的作业快完成了。你呢?”

“差不多,我也需要再去一次。”

“敬老院很无聊吧?”岳筱慧又喝了一口冰红茶,“陪老人说说话什么的?”

“不觉得啊。”魏炯想起老纪,“有个老头挺有趣的。”

“哦?”岳筱慧来了兴致,“说说看。”

魏炯想了想,把老纪的种种简要描述了一遍。岳筱慧听得很认真,边听边笑。

“这么大岁数了还有求知欲,老头太有个性了。”岳筱慧眨眨眼睛,“很帅吧?”

“还行。”魏炯如实回答。

“哈哈,真想见他一次。”

“好啊,下次社会实践课你跟我去吧。”

“不行。”岳筱慧摇摇头,“我还得去救助站呢—得给小豆子买药,它有皮肤病。”

“小豆子?”

“那只美短啊。”岳筱慧笑笑,“我叫它小豆子。”

“又逃课?”魏炯也笑起来,“你今天已经被‘土地奶奶’逮住一回了。”

“没事。”岳筱慧甩甩头发,“还有两次机会呢,不过今天把月月吓坏了。”

魏炯想起那个长发女生:“哈哈,差点儿成共犯。”

“是啊。”岳筱慧拍拍塑料袋里的一只大鸡腿,“所以安抚一下。”

“那些猫猫狗狗就那么让你放不下?”

“嗯。你没看到它们的眼神,盼着有人摸摸,抱抱。”岳筱慧的眼睛里有水汽盈动,“有一只小狗,被遗弃了三次,对每个人都讨好。我走的时候,它追出来好远。”

不知为什么,魏炯忽然想起老纪坐在铁门前的样子。

“可怜。”

“是啊。”岳筱慧摆弄着手边的塑料袋,“社会实践课搞定后,我还想去。”

“为什么?”

“被需要,被依赖。”岳筱慧转头望着魏炯的眼睛,嘴边微微带笑,“这感觉很好。”

魏炯也看着她:“你将来会是个好妈妈。”

“嗨!扯那么远。”岳筱慧拧开冰红茶,慢慢晃动着,“它们又温驯,又单纯,被一次次遗弃、伤害,可是,仍然对人类绝对信任。我宁愿和它们在一起—”

她仰起脖子,把瓶子里的棕红色液体喝光。

“人多可怕。”

杜成在局长办公室门上敲了两下,推门进去。段洪庆坐在桌前,正在打电话。见他进来,段洪庆先是一愣,随后指指墙边的沙发,示意他坐下。

杜成毫不客气地坐下,拿起桌上的香烟,点燃一支吸起来。段洪庆三言两语讲完电话,匆匆挂断,皱起眉头看着杜成,突然开口说道:“我整不了你了,是吧老杜?”

杜成不说话,嘿嘿地笑。段洪庆起身离座,走到杜成身边坐下,冲着他的肩膀捣了一拳。

“去,自己关禁闭!”

杜成笑着闪躲,顺手抽出一支烟递给段洪庆。两个人默不作声地坐着吸烟。吸完一根,段洪庆起身给杜成泡了一杯茶,放在他面前。

“老杜,我刚联系了一个北京的同学,在大医院工作,去想想办法。”

杜成端起茶杯,吹开杯口的茶叶,小心翼翼地啜了一口:“段局,咱们认识多少年了?”

“二十七年。二十七年零四个月。”段洪庆立刻回答道。

“嗬!记得这么清楚?”杜成有些惊讶。

“废话!”段洪庆板起脸,“这几天净他妈想你了。”

杜成又笑:“认识这么久了,你还不了解我?”

“老杜,现在不是逞强的时候。”段洪庆的语气软了下来,“去想想办法,现在科技这么发达…”

“没鸟用。医生说得很清楚,最多一年。”

“那总不能硬挺着吧?”

“反正也没多长时间好活,我为什么还要遭那个罪呢?”

段洪庆怔怔地看着杜成,突然笑了:“你个老东西,真不怕死啊?”

“怕也没用。”杜成舒舒服服地靠坐在沙发上,小口喝着茶水,“还不如做点儿想做的事儿。”

“说吧。”段洪庆坐直身体,盯着杜成,“你想干吗?”

“查一件案子。”杜成放下茶杯,转身面对段洪庆,“你知道的。”

段洪庆愣住了,表情先是惊讶,随后就变得懊恼。

“操!又他妈来了。”他用力一挥手,似乎想赶走眼前某个令人厌烦的物件,“老杜你有完没完啊。”

“没完。”杜成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不把那个案子查清楚—就没完。”

“你有病吧你!”段洪庆的声调高起来,“你今年多大了?”

杜成不说话,定定地看着他。

“不说?好,我替你回答,五十八了,还有两年退休。”段洪庆朝门口看看,似乎在竭力压抑自己的声音,“你干了这么多年,徒弟都他妈当队长了,你连个科长都没混上,为什么,你心里不清楚吗?”

“清楚啊。”杜成挑起眉毛,“所以想破个大案子嘛,临死前也升个官。”

“破你个鬼啊。”段洪庆不耐烦了,“案子已经终结了二十多年,人都毙了,你还查个屁啊?”

“我还是那句话,不是他。”杜成平静地看着段洪庆,“我们抓错人了。”

“得得得。我不跟你争这个。”段洪庆一挥手,站起身来,“从今天开始,你给我放长假,老老实实待着!”

“行。”杜成也不纠缠,摁熄烟头,“反正我还会再来找你。”

段洪庆皱着眉头看他:“工资奖金照发,让震梁他们排个班去照顾你。”

“不用。”杜成摇摇头,起身向门口走去,“快年底了,事儿多,让猴崽子们忙自己的吧,再说,我一个人习惯了。”

刚拉开门,段洪庆又叫住了他。

“老杜,”段洪庆的表情很复杂,“你好好的,开开心心过完…这一年。”

杜成看了他几秒钟,笑笑:“知道了。”

出了局长办公室,杜成径直上了电梯,小心地避开熟人,免得又要把病情陈述一遍,再听一堆安慰人的话。

半小时后,杜成回了家。打开门的瞬间,一股霉味夹杂着灰团扑面而来。杜成小声骂了一句,吸吸鼻子,直奔厨房。

煤气灶上的铁锅里,半锅鸡蛋面条已经生了绿毛。杜成把面条倒进垃圾桶里,又把锅刷干净。随后,他打开冰箱,拿出一根已经干瘪的葱,切了点儿葱花,把锅烧热,放油,把葱花放进油锅的一刹那,“嗞啦”一声,油烟冒起,布满灰尘的小房子里有了生气。

杜成翻炒了几下,添水,盖好锅盖。

等着水开的工夫,杜成拿起抹布开始打扫卫生,刚把桌子擦干净,肝部就开始隐隐作痛。他的脸上见了汗珠,勉力把五斗柜上的一个相框擦拭干净后,就把抹布一丢,坐在桌旁喘气。

坐了一会儿,煤气灶上的铁锅里传来咕嘟咕嘟的声音,大股蒸汽从锅盖边缘冒出来。杜成从冰箱里取出一个鸡蛋,磕开,扔进锅里,又打开橱柜,翻出一小把挂面,放在锅里煮。

吃过简单的午餐,杜成吸了一根烟,脸色也红润起来。他走进卧室,从衣柜上拽出一个老式帆布衣箱,费力地拎到餐厅。把面碗拨到一边,他把衣箱平放在餐桌上,草草擦拭了一下灰尘,打开箱锁。

箱子里是几个泛黄的牛皮纸档案袋,边角已经磨损,还有成堆的照片及文件复印件,同样布满灰尘。

杜成拎起一只档案袋,抖动手腕,大团灰尘扑簌簌地落下。午后的阳光透过铁质窗栏射进室内,形成一道斑驳的光柱。细小的尘埃在阳光中舒展、飘散,轻轻地散落在餐桌上。

杜成平静地看着档案袋上的几个已经褪色的黑色墨水字迹。

“11·9”系列强奸杀人碎尸案,1990年。

第五章 人间

骆少华抬起头,看着楼道墙壁上的“3”,感到细密的汗水正从额头上慢慢沁出。他扶住楼梯栏杆,略略喘息了一下,抬脚继续爬楼。

走到位于5楼的家门口,骆少华拿出钥匙,轻手轻脚地拧开铁门,悄无声息地进入客厅,把手里的菜篮放在餐桌上。两间卧室的门还紧闭着,不时有轻微的鼾声从室内传出。骆少华在桌旁坐下,一边调整呼吸,一边看着墙上的时钟。

凌晨五点二十五分。窗外的天色已经不像刚才那样浓黑如墨,天边隐隐出现一条亮白。骆少华的气息渐渐平稳,他起身走到厨房,从橱柜里拿出一个白瓷盘子,回到餐桌旁,打开菜篮里的一只塑料袋,油条的焦香味儿扑面而来。他把油条整齐地摆放在盘子里,又拿出几杯豆浆,一一插好吸管。随后,他拎着菜篮返回厨房,把几样青菜分类放进冰箱里。做完这一切,他再次抬头看看时钟:五点四十分。

家人至少要六点才会起床。骆少华坐回桌边,打开半导体收音机,调低音量,静静地听着一档保健养生节目。

渐渐地,窗外的天色一点点亮起来,车声、人声也愈加分明。这是一个雾霾天气,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团浓重的白色中。六点刚过,女儿房间里就传来欢快的手机闹铃声。几分钟后,骆莹穿着睡衣,踢踢踏踏地走出来,边揉着眼睛边叫了声爸,就进了卫生间。骆少华也从桌边站起,用手指试试油条和豆浆的温度,端了一份走进自己和老伴的卧室。

金凤早就醒了,躺在床上,戴着老花镜看书。见他进来,金凤试着要半坐起来,被骆少华按住了肩膀。

“躺着躺着。”骆少华把早餐放在床头柜上,抬手摸了摸老伴的头,“豆浆不太热了,要不要烫一下?”

“不用。”金凤喝了一口豆浆,“起这么早?”

“嗯,睡不着。”骆少华在床边坐下,把油条撕成小块。

“又做噩梦了?”金凤把手按在骆少华的手上。

骆少华没回答,轻轻地点点头。

“下次再这么早出去,叫我一声。”金凤在骆少华的手背上轻轻摩挲着,“睁开眼睛看不到你,心里怪没底儿的。”

骆少华嗯了一声,冲金凤笑笑:“快吃吧,我去看看孩子们。”

很快,这套小小的老式两居室房子里开始被各种声响充满。早间新闻,洗脸的扑水声,喝豆浆的吱吱声,吹风机的呜呜声,马桶的冲水声,骆莹催促儿子向春晖的声音。

骆少华在厨房和餐厅间忙碌着,眼睛始终落在女儿和外孙的身上。自从女儿离婚后,骆少华除了要照顾老伴,骆莹和向春晖的饮食起居也包在了他身上。他不觉得是个负担,反而乐在其中。当了三十多年警察,退休之后,可以好好弥补一下对金凤娘俩的亏欠。

时钟指向七点,女儿和外孙都已经吃过早饭,洗漱完毕。忙碌的早间时光可以告一段落,骆少华坐在餐桌旁,拿起一根油条,刚咬了一口,就听见自己的手机发出“叮”的一声。骆少华擦擦手指,拿起手机查看短信。瞥了一下,他就停止咀嚼,愣住了。随即,他叫住在门口换鞋的骆莹。

“莹莹,今天打车送孩子吧。”骆少华勉强咽下嘴里的油条,“我要用车。”

“嗯?”骆莹有些惊讶地回头,“我送你吧。”

“不用。”骆少华的声音坚定果决。

骆莹看着他,轻轻吐出一口气。这才是她熟悉的父亲形象:寡言少语,对工作上的事守口如瓶。一小时前那个眼神慈爱,言语温柔,甚至有些絮叨的老头已经被隔绝在某种坚硬的外壳之下。

她对这外壳的色彩、气味、质地了如指掌,也深知自己此刻无法把父亲拉出来。正因为如此,骆莹没有继续追问,只是掏出车钥匙放在餐桌上,随后就带着孩子出门了。

骆少华坐着没动,听到铁门关好,门锁闭合的“咔嗒”声后,他才重新拿起手机,把那条短信反复看了几遍,然后慢慢地吃完早餐。

洗干净碗筷,骆少华把暖水瓶灌满,服侍金凤吃了药,看着她睡下之后,穿好外套出了门。

尽管已经许久没有摸过方向盘,但是近乎本能般的熟练动作,仍让骆少华在发动汽车的瞬间有一丝小小的兴奋。当这辆深蓝色桑塔纳轿车融入交通早高峰的车水马龙中时,骆少华甚至习惯性地摸摸腰间,想检查一下枪套是否扣好。

空空如也。骆少华似乎也回过神来,他的心沉了一下,要去的地方,是他不想和自己的职业生涯联系在一起的。

只是,很多事情,不是他“想”或者“不想”,就能轻易剥离开的。

骆少华暗自咬了咬牙,脚下稍稍用力,在一片雾气中向西郊飞驰而去。

安康医院位于本市郊区,建院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和城里那些装潢气派的大医院不同,安康医院看起来更像一座破败不堪的乡村小学。骆少华把车停在一条土路旁,远远地看着医院锈迹斑斑的墨绿色铁栅栏门。

此刻太阳已经升起,雾霾却没有完全散去。安康医院里大概正是早饭时间,大团的水蒸气在院子里飘荡,混在雾霾中,让人和物都影影绰绰。骆少华摇下一半车窗,点燃一支烟,默默地注视着被笼罩在一片雾气中的医院。

这二十多年来,骆少华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一次安康医院。可是,他一直搞不清楚,明明是收治精神病人的地方,为什么要叫“安康”医院。

安康,要是这些病人都能安康就好了。骆少华掐灭香烟,看了看手表,八点二十五分。他把车窗全部摇下,让更多的冷空气灌入驾驶室内。连打了几个寒噤之后,骆少华彻底精神过来。他缩在驾驶座上,全神贯注地盯着安康医院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