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裴羽应下,又问道,“崔家的女眷,我要不要理会呢?”

“眼下用不着。过了年,家里设宴的话,可以给她们下帖子。”萧错叮嘱她,“别到崔家做客,那家人什么事都做得出。看看闵夫人,该是不难想见。”担心她到了崔府受委屈甚至出事。

“嗯,我记下了。”

萧错拍着她的背,“睡吧。白日出城一趟,累得不轻,没力气闹腾你。”

裴羽轻笑出声,更深地依偎到他怀里,阖了眼睑。

翌日一早,周妈妈磕头辞了裴羽,回家去跟儿子、儿媳商量去田庄的事情,下午她的儿子周贵就来回话,诚惶诚恐的磕头感谢裴羽,对裴羽交代的事情俱是仔细记在心里,诺诺称是。

裴羽瞧着周贵样貌朴实憨厚,该是如何都不会惹是生非的脾性。是不是因为儿子太过老实,周妈妈才瞎张罗呢?不管怎样,她又放心不少。

二夫人听说周妈妈的去向之后,一颗心总算完全落了地。

接下来的日子,皇帝朝政繁忙的情形有所缓和,改为三五日一早朝,平时上午在御书房见一见朝廷重臣。

裴羽偶尔会见一见阮素娥,坐在一起闲话家常。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吉祥、如意都有些懒洋洋的,乐得在火炉、火盆附近呼呼大睡,再有就是喜欢与相熟的孩童在暖如春日的室内玩儿——吉祥陪着皇子,如意则陪着隔三差五来家中的诚哥儿。如此一来,它们相互串门便改成了几日一次。

二夫人也是打心底喜欢小孩子的人,初次见到诚哥儿,便来来回回打量他和裴羽,笑道:“这孩子的眼睛,跟大嫂生得一模一样,真真儿是好看。”

随后便温言软语的跟诚哥儿说话,神色不知多温柔。一来二去的,她与诚哥儿随着相见的次数增多而亲近起来。偶尔三五日不见诚哥儿过来,便问裴羽:“诚哥儿怎么还不来呢?”这前提下,她连带的也与如意熟悉起来。以前是不行的,以前她看到如意就有些打怵。

进到十一月,萧错清闲了一些。值得他关注并着手安排的,只有等待崔贺进京一事;需得他腾出时间打理的,只有庶务。

**

这日,阮素娥带着自己亲手绣的几条帕子来见裴羽,要请裴羽指点一二。马车离萧府只有半里路的时候,一辆黑漆平头马车跟了上来。

跟车的婆子当即禀明,又道:“马车很寻常,没挂牌子,看不出是哪家的,仆人倒是衣着光鲜。”

阮素娥想着,兴许是裴羽或二夫人的亲朋吧,低调出门的人并不少见,便没理会。

因为是事先约好的,她的马车一路畅行到垂花门外,而后面那辆黑漆马车亦步亦趋相随。

阮素娥下了马车,出于好奇,回头望去。

两女子一先一后下了马车,仪态万方。

阮素娥却被气得不轻——那分明是崔家姐妹两个。

若不是身在萧府,她真要当场发一通脾气了,当着萧府的下人,只得强行维持着笑容,问道:“这么巧啊,两位也是来见济宁侯夫人的?”

“是啊。”眉宇昳丽的崔大小姐应道。

崔二小姐则是回以千娇百媚的一笑。

鬼才信,她们多半是跟着她的马车才能进门来。阮素娥腹诽着,侧身道:“二位先请。”

“你先请。”崔大小姐笑道,“总要讲个先来后到,你是先到的。”

阮素娥目光一闪,招手唤来萧府一名小丫鬟,先赏了一个八分的银锞子,继而附耳说了几句,末了道:“快去知会你家夫人。”

小丫鬟飞跑着去正房传话。

过了一阵子,木香笑盈盈地款步而来,先对阮素娥屈膝行礼:“阮小姐快请进,我家夫人在暖阁等着您呢。”

阮素娥笑着颔首,举步踏上石阶。

木香看向崔家两位千金,笑道:“我家夫人早就说过,没精力见崔家的人。眼下要待客,就更不得空了。”语毕屈膝一礼,又扬声吩咐近前的小丫鬟、婆子,“把门看好,别把不相干的人放进去。”

崔家姐妹的脸色俱是青红不定,裴羽居然让她们吃了闭门羹,这是打定主意夫唱妇随,还是事先得了萧错的吩咐?她们用这法子进到萧府,已经将姿态放到最低,萧错夫妇怎么好意思拒之门外的?

阮素娥则停下脚步,先是意外,没想到裴羽能有这般强硬的态度,原来那其实是个遇事吃硬不吃软的。随后又忍不住嗤笑崔家姐妹:这般死皮赖脸的,又是何苦来呢?

她回眸望着崔家姐妹,定颜一笑。

“不知好歹的东西!”崔大小姐低声说着,气冲冲上了马车。

崔二小姐则对上阮素娥的视线,眼神里有怨怼之色。

第47章 ·042·042¥

047

阮素娥到了暖阁,笑靥如花,落座后一面亲亲热热地说话,一面打量着裴羽的神色,没发现分毫的不悦。

裴羽始终笑盈盈的,认真看过阮素娥的绣活,委婉地道出不足之处,又将自己的心得分享给阮素娥。

阮素娥也便收敛起别的心思,认真聆听,末了再三感谢,道辞离去。

裴羽亲自把她送到了垂花门外。

先前阮素娥的行径,照顾到了裴羽作为主人的颜面,固然会让她与崔家姐妹未见面就生了罅隙,但阮素娥并不能从中得到好处,只会加深阮家与崔家的矛盾。

而这证明的是,阮素娥说过的话都是实情。这份真诚,是裴羽喜闻乐见的。

至于崔家姐妹两个的事情,裴羽真是没往心里去,只是循例行事:别人做了不守规矩的事儿,就别怪她不客气。

阮素娥、张二小姐之前也曾设法走进萧府,可她们用的是最委婉最客套的方式,让人即便存着三分不情愿,却不会在心里起反感。

崔家姐妹又是个什么做派?马车跟在阮素娥后面,让萧府的人以为是阮素娥带来的亲朋,便没加阻拦——还没见面呢,就跟她玩儿了一招障眼法。再加上先前散播她病得快死的消息,她怎么可能对那两个人以礼相待。

而最根本的原因,是萧错与崔家的恩怨几乎没可能化解,只有两条路:要么两家结亲,崔家利用萧错现在的权势,把以前丢掉的颜面、损伤的势力找补回来之余,捞到更多的好处;要么两家相争,在官场上明争暗斗,一方没落之后,这场恩怨才能有个了结。

萧错与崔家的恩仇,裴羽问过裴洛,已经知晓原委。

最早,是在前几年战事期间,萧错为左前锋,崔家二公子在他帐前听令。崔二公子比萧错年长,却是个好大喜功的。一次突袭期间,崔二公子贪功冒进,违反军令,自己重伤,随行的八百名精兵则无一人生还。事后,萧错把他剁了的心都有了,崔二公子却以重金行贿,想要萧错对上揭过不提。

萧错对那八百名精兵无辜丧命痛心之至,将事情原委如实告知主帅——主帅正是当今圣上,行贿的事情也是不加隐瞒。

结果,崔二公子死。军法处决。

崔大人虽然心痛得无以复加,仍是上折子请罪,先帝只是斥责了几句教子无方之类的话,并没深究。

从那之后,崔家及其亲朋就看萧错处处不顺眼。说起来也是在情理之中:崔二公子是有机会活命的,偏生萧错丝毫情面也不讲。到底是一个大活人不在了,还是以很不光彩的形式赴死,即便是自找的,心里总归是不痛快。

其后征战期间,崔家大公子崔贺、四公子崔振先后到了两军阵前,贪功冒进的事情从没出过,却是明里暗里给萧错使绊子。

正如裴洛所言,萧错能在沙场扬名,委实不易。

后来,战事结束,萧错与崔家的仇越结越深——先奉圣命到了崔大人所辖的南疆,手法利落且不近人情地惩处了诸多官员,削减了崔大人的大半势力。

从那之后,崔家一直致力于广结人脉,试图恢复家族曾有的辉煌。这样的行径,遭到了连琛、张放等人的阻挠。

若非如此,崔大人不会赶在闵侍郎夫妇事发后上折子,称病回京辞官赋闲。以前到底是身在边疆,揣摩不出局势。由此,索性将自己放在一个被动又狼狈的位置,回到天子脚下筹谋前程。

崔家的位置,这些年都很微妙——早些年,崔大人曾得到皇后之父的大力提携,二人多多少少有些交情。

而皇后之父江式序,那位可遇不可求的名将、英年早逝的俊杰,萧错都敬他如神,何况寻常将士。

早些年,崔大人为人处世算得低调,从未宣扬过自己与江式序的交情。而在皇帝登基、皇后母仪天下之后,崔家可没少拿此事做文章,在南疆军中,无人不知。

七分真话,三分夸大,任谁又能不信。

是因这一点,谁都明白,只要崔家不做出大逆不道的事儿,皇帝就不会对崔家下杀手——他不能动岳父的故交,不能不顾皇后及其母族的颜面,更不能不考虑到动崔家很可能导致军心不稳的后果。

如果皇帝实在是看崔家不顺眼,只能从别的地方下手发落。

崔家呢?只能在明面上以退为进韬光养晦,暗地里下手削减仇家的势力,寻找能够得到皇帝重用的机会。他们没有退路,不争取的话,年轻一辈几乎没有前景可言——张放、萧错这等武将从来是斩草除根的做派,断不能坐视不理这等隐患。

思及此,裴羽不由心生感慨——江式序曾经赏识、提携的崔家,怎么会走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他若在天有灵,看着昔日麾下那些将领如今明争暗斗,该作何感想。

这天傍晚,崔家两名管事妈妈来为崔大小姐、崔二小姐送帖子。

裴羽好笑不已,连人都懒得见,吩咐木香把人打发掉。

**

萧锐回到府中,脚步匆匆地去了凌云阁,进门见到萧铮就问道:“小厮说你有要事找我,什么事?”

萧铮把案上的一封书信递给他,面色凝重:“玉杰出事了。我们一直有书信往来,这是今日刚收到的信。”

“玉杰?他怎么会出事的?”萧锐说着话,匆匆取出信纸,看罢信上的内容,神色现出怒意。

他们口中的玉杰,是现任南疆总督连琛的独子连玉杰,他们的至交。

连玉杰是文武双全之人,最仰慕的人是萧错。早些年来京城的时候,总会登门拜望。萧错对连家的人很看重,亲自宴请过连玉杰几次,但他对不相熟的人也只能做到礼数周全,深交的话,需得长久的时日。

连玉杰只比萧错小三岁,但态度从来以晚辈自居,这就使得两个人更没法子交好,萧错根本不知道用什么态度对待才妥当。

连玉杰对这不远不近的情形倒是不以为意,觉着这是该当的,爱屋及乌的缘故,寻机去见萧锐、萧铮。没成想,他与这兄弟两个十分投契,相处一段时日后,成了莫逆之交。

萧铮在外游历的时候,曾特地去找连玉杰团聚过一段时日,闲时来往的信件不断。

“我上次见到他,还好好儿的,他允诺冬日会来京城,与我们好生团聚一段日子。”萧铮语气黯然。

萧锐则在为信上血淋淋的事情恼怒:“食指、中指断了,很难再提笔写字,肋骨也断了三根…崔贺这等歹毒的小人,老天怎么还不把他收了!”

萧铮没接话,沉吟道:“你说,大哥知不知道这件事?”

“一定还不知道。”萧锐语气笃定,“若是知道,崔贺在路上早就出岔子了,可我并没听说这种风声。”

萧铮却迟疑地道:“大哥就算知道,也不会对崔家的人下手吧?”

“怎么可能呢?”萧锐道,“大哥与玉杰的父亲都是骁勇善战之人,论情分,不比与张国公的情分浅,只是山高水远的,没有来往的机会罢了。”

“就算如此,大哥怕是也不会为玉杰报这一箭之仇。”萧铮看住萧锐,“从沙场回到京城的人,大多会有太多顾虑,当今圣上如此,大哥也如此。”顿了顿,又道,“张国公的事,你可见大哥为他做过什么?”

“…”萧锐沉默多时,道,“这个…兴许是为顾全大局吧?”

“是啊。”萧铮笑了笑,“他们以前都是睚眦必报,如今动辄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挂在嘴边。”

萧锐思忖半晌,终究是捏紧了手里的信纸,“我这就去问问大哥!”

萧铮即刻站起身来,“我跟你一起去!”

**

萧错下衙回府之后,换了身家常穿戴,到外院处理庶务。

他其实每次拿起账本都会烦躁一阵子,要盯着看上好一阵子才能平静下来。

要不是没法子,他真没闲情理会这些。

年关将至,京城内外的生意上的账都要理清楚,积压到明年的话,会是个乱糟糟的开端,不省心的地方会更多。

最早,他看着账目上的进项,还会有些欣喜,眼下则只是茫然:银钱赚再多,又有什么用?自己能花多少?不要说没工夫,便是有了大把的时间,他也只是留在家中看看书,陪陪如意——嗯,眼下多了裴羽,愿意多陪陪她。挥霍银钱的方式,他知道——去赌,去花天酒地,但他没长那根儿筋,想想就腻烦。

幸好赚到的银钱不是他自己的。话说回来,只他自己的话,他就不需要置办更多的产业,涉足更多的营生,俸禄、御赐的良田和祖上留下的几间老字号的铺子,应付日常开销绰绰有余。

还有二弟、三弟。

就算他们都是二世祖的性子,也要尽力多赚取些银钱;就算他们拿到银钱只挥霍的话,也要让他们挥霍的日子长一些。

他不欠他们的,这是他与生俱来的责任。

听得清风通禀,兄弟两个一同前来,萧错心里有点儿意外,想到连玉杰的事情,心里便有数了,“让他们进来。”

萧锐、萧铮相形进门来。

萧错指了指近前的座椅,“坐下说话。”视线仍留在账目上,在心里迅速地核对着数目。

两个人落座之后,对视一眼,萧锐先小心翼翼地试探道:“大哥,张国公那件事,你应该知道原委了吧?”

“嗯。”

“那,你跟张国公说过没有?你们是怎么个打算?”

萧错轻描淡写地反问:“这是你该过问的?”

萧锐赔着笑,“这不是知道你们情分匪浅么?要是有什么打算,兴许我和三弟能帮你一把呢?”

萧错牵了牵唇。能帮他一把的地方可多了,他们却偏要拿这种事说事。“别废话。”他放下账册,在宣纸上记下几个数字,“有什么事?”

萧锐踌躇着。

萧铮却忍不住了,轻咳一声,把连玉杰的事情说了,“大哥,你知不知道这件事?”

“现在不是知道了?”

“那是崔贺下的毒手,你与崔家一向不合,今日是连家的人,来日兴许就会轮到你被算计。”萧铮如实说出心绪,“你就不打算给崔家一点儿颜色瞧瞧?”

萧错慢条斯理地问道:“你有什么法子?”

萧铮脸色更差,语声略略拔高,“崔贺就在回京途中,这个月末或是腊月初就能进京,这难道不是好机会么?”兄长过于淡然的态度,让他很是恼火。

“有道理。”萧错不喜三弟这种态度,但是按捺下去,“这件事我会着手安排,你们只需安生度日,不得轻举妄动。”随后用下巴点了点门口的方向,“出去。”

萧锐、萧铮俱是欲言又止,到底是听从吩咐,起身往外走。

“你们…”萧错看着他们的背影,沉吟着。

兄弟两个同时止步回眸。

“记住我的话。”萧错语气肃冷,“我对你们从来是放任自流,只有这件事,你们要听我的。答应么?”

“答应!”萧锐即刻应声。

萧铮却是迟疑片刻才颔首应声。

“好。”萧错拿起账本,继续合账。

**

自十一月中旬起,萧错恢复了以前的做派,请了一个月的假。在部分言官眼里,这人是旧病复发,又开始偷闲躲懒了。

其实他留在家中又哪里能得清闲,整日留在书房,不是与管家、账房几名管事合账,便是见各处赶来的管事。

在别家,都是要到腊月才会如此,但他腊月里根本不得空。年尾,各地的封疆大吏都会争着抢着进京来给皇帝请安,其中不乏他的旧识,有的人真是一年就有区区数日可相见,自然要好生款待,腾出时间来叙旧。

是以,在萧错这儿,历年来都是如此,十一月才是年关,要为庶务忙得焦头烂额。

他对此是很有些脾气的,偶尔真会烦躁得想撕账册。

不了解情形的时候,裴羽一头雾水——他整日留在家中,反倒连回房的时间都没有,诚哥儿来了,他也是抽空见了见,哄了诚哥儿一阵子,便又回了外院。况且,请假归请假,京卫指挥使司的事情也不可能不过问,晚间总有属下、幕僚上门,他常常与一班人议事到深夜,和衣歇在书房里间。

有些时候,裴羽三两日都见不到他一面。

了解原由之后,裴羽便心疼得厉害,吩咐清风、益明愈发尽心的打理他的膳食。她也看出来了,最让萧错上火费精力的是庶务,这些日子下来,他面容都清瘦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