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交错,孟缇想起最后一次见面时,她毫不留情的说“我恨你一辈子”,言犹在耳。

赵初年轻声说:“你瘦了。”

你又何尝不是。其实赵初年不但瘦了,也憔悴了很多,脸上带着风尘的痕迹。他大衣下是件针织的薄毛衣,看起来并不太保暖。

孟缇很清楚这几千公里走下来是多么的疲劳,更何况外面还下了大雪。积累半年的恨意就像他鬓发间的雪花一样消融无形,取而代之是不可言说的无奈和揪心。憎恨是一种劳心劳力的感情,像一柄剑,需要攒积着所有的力气才能让剑锋朝外针对敌人。

她垂着头,觉得气息哽住了喉咙。很久之后才开口问:“你在门外等了多久?”

“不知道。我一直在犹豫不要敲门,”赵初年抬手想要摸摸她的额头试温度,却在最后一瞬停下来,“想着想着,你就开了门。”

他说得很慢,听他说话的时候,总觉得他好像痛得很厉害。不是那种肢体上的疼痛,而是另外一种精神上的撕裂感。

孟缇忍住自己所有的感情,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走?”

“看情况。”

“程璟在楼下住。”

“我一会就去找他。”

话已至此似乎再也没有别的可说。

赵初年站起来,拿起墙角的热水壶晃了晃,打开瓶盖,还有一丁点水,但热气全无。他回头问她:“哪里有热水?”

孟缇掀开被子下床,从床底拿出电热水器,又开始穿鞋。单人间没有卫生间,打水只能去公共的洗手间,赵初年伸手去接,说:“我来。”

孟缇用手臂挡开他,摇了摇头,开门去了走廊。

外面很冷,在西北,伴随大雪的往往还有大风,水管子里留出来的水大概在零度左右,几乎可以把人的手指头冻掉。自然条件恶劣成了这样,哪怕这么冷,还是不想回屋,不想看到赵初年。她看着哗啦啦的雪山流水,想,半年了,居然还是没有勇气面对。

几分钟后她捧着壶进了屋,看到赵初年拿着扫帚和垃圾铲打扫尾声,他弯着腰,把床底的纸屑扫出来。

孟缇把水壶往桌上重重一砸,“我自己有手,也会打扫。”

赵初年直起身子,支着扫把静静看着她片刻,孟缇也不甘示弱回以冷淡和拒绝的眼风,他大概有一瞬间的怔,但没有流露出任何不快,把扫把和垃圾铲归回原位。相比一年半年初识时的赵初年,他磨去了所有的棱角,在她面前变得低声下气,除了讨好还是讨好。

水终于烧上了,在电热水器“咕噜咕噜”的呼吸声中,赵初年把小药箱搬到在书桌上,随后微微弯了腰,去拿行李箱和大衣围巾。

孟缇不言不语看着他的动作。

“阿缇,记得吃药,医嘱也在药箱里,各种药都写了用法。身体总是自己的,不要因为恨我而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赵初年手扶在门把手上,但没有回头,“我去程璟那里住。大雪封了路,我大概会在昌河呆一段时间。”

赵初年离开后,屋子再次恢复了死寂。孟缇觉得头疼,从柜子里翻出几包板蓝根冲开喝下去。她抱着药杯子笑了,喃喃自语,“怎么会封路,又不是没有路政。”

她之前过得浑浑噩噩,现在终于清醒了。以一种她最不情愿的方式。

第二天开门的时候,孟缇才发现,雪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

大概是赵初年带来的药有效,昨天吃了两次,今天起来头就没那么沉了,对温度的变化尤为敏感。

冷。外面好冷。

冷得眼睛都不想睁开,冷得想把手臂腿都缩到身体里去。

孟缇前所未有的想念温暖。

她返回屋内拿起杨明菲走时给她的备用钥匙,去了她的房间,从柜子里取了一床棉絮和一床被子,费力的抱在怀里,刚刚想下楼忽然又改了主意,把棉絮被子放回原位,重新拿好钥匙下楼。

程璟的那间屋子她经常去,知道屋子很小而且狭窄,连张多余的床都没有,也不知道两个高高大大男人昨天晚上是怎么住的。

她在楼梯间缓慢的行走,投过楼梯间的窗户看到远处的标志性的高大山脉在细雪中消失了身影。雪花就像是层层的白色的巨大窗帘,把这栋小楼和世界割裂开来,连天空都消失了。风从楼梯口卷起,拂过她的脸。她裹紧了衣服,加紧了步子,来到了程璟的门口。

门很快打开了,开门的是程璟,他一怔,失声叫了一句“阿缇”;孟缇心说明明昨天跟他见过面,而他到底要多吃惊声音才会拔这么高失态成这样。程璟过了几秒种才回神,一把拉她进屋。赵初年像个孤独的将军,站在窗前,此时他正因为听到声音而回过头来,正对上她的视线。两人隔着程璟,恍若两军对阵般,僵持站立。

他的行李打开了,瘫在地上,在这单间中狭小的空地上。孟缇扫了一眼,没有多少衣服,大部分是各种吃的——准确的说,都是她曾经很喜欢吃的零食。

程璟问她:“好点了吗?”

“好多了,”孟缇深呼吸,驱赶身体中冰冷的空隙,“药很管用,我吃了两次就好了。”

她说话时抬高了一点声音,让站在窗边没动的赵初年也能听到。

“那就好,我一直担心你不吃药。”

“不会的。”孟缇阖上眼皮片刻,装作无意地打量了一下这间屋子,“你们昨晚怎么睡的?”

“初年哥睡的地铺。”

孟缇轻轻“嗯”了一声,跟她预料得差不多。她走到赵初年面前。从她进屋后,他一直很沉稳,因此也很沉默,平静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偶尔转眸间,她会看到他凝结的眉心,还有那眼神中的期盼。

孟缇笑微微,“赵老师,住得还习惯吗?”

她叫他赵老师,这个称呼让屋子里的其余两人都怔了一下。

赵初年的面孔迅速阴沉下来,虽然他的脸色表情一直不太好看,但此时的不好看程度都比得上窗户后的阴暗雪天了。孟缇看到他喉结滚了滚,像是在竭力压制着什么,半晌后才说了一句,“习惯。”

“那就好。”

孟缇拿出钥匙递给他,“这是杨明菲那间屋子的钥匙。明菲回家了,你去她那里住吧,她屋子里什么东西都有。程璟表哥的屋子太小了,你们两个人住,也许不太方便。”

赵初年完全没有想到孟缇下楼是为了这件事情,呆了呆,甚至都忘记伸手去接过钥匙。

孟缇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怔了怔问,“你不愿意?”

“不是,不是的,”赵初年摇头,身体微微前倾,接过钥匙,“谢谢你,阿缇。”

他很客气,非常的客气,孟缇也一样的客气,客气地言道,“举手之劳。”

程璟在一旁看着,微微蹙起了眉头。孟缇给了钥匙就上楼去了,大家都知道,要叙旧,机会还多的是,不在乎这一时。

赵初年因为要收拾行李,没有当即跟着她上去。

程璟摸着下巴看他拿起椅背上的大衣,又拉上行李箱的拉锁,他个子高,在屋子里晃动的时候,影子也晃得明显,存在感极其强烈。

程璟叹了口气说:“阿缇的心底到底还是善良的,也见不得你吃苦受罪。”

赵初年垂着眼,听不出感情地“嗯”了一声。

“表哥,别急,慢慢来。”程璟说,“她现在已经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情,总有一天会原谅你的。”

赵初年停止了收拾,盯着程璟,眸子里迸出了异样的光,“她想起来了?想起多少?你怎么知道的?”

程璟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在摇光古城那个晚上孟缇跟他说的话大致转述了一遍,末了又说:“我当时没想到她会跟我说她刚到孟家的事情。十五六年前的事情她完全记得,她真的很聪明。可以这么说,她的聪明已经超过我的想象了。”

“她继承了父母的所有优点,一直很聪明,五岁就能背几百首唐诗,记忆力极好,”赵初年声音不高,但说这话时他微微笑着,下一秒却苦涩起来,“因为她聪明,所以后来才能从人贩子手里逃走。”

被人贩子掳走这件事情程璟大致知道,但具体的细节他则前所未闻,他张大眼睛,诧异之极,“啊?居然有这种事情?”

“有的。”

赵初年没有详细解释的打算,伸手合上了行李箱。

“初年哥,你们俩和以前相比,都变得太多了。我在昌河这两个多月,基本上没有看到阿缇真心的笑过几次。而你就更不要说了,就像个装在罐子里的炸弹。老实说,我看着你都觉得心惊胆颤。”

赵初年对他颔首,阴霾的表情散开一点。

“我有分寸。”

第四十二章雪重

孟缇不知道赵初年要在北疆待多久,但住得这么近,中间还有一个跟两人关系都不错的程璟,反正从那之后她天天看得到他。孟缇每天都去看考古队修复从古城里发掘出的文书,赵初年往往也在。赵初年跟这群人的关系很不错,孟缇听他们说话说知道,赵初年和他们在大学里就认识了。有时候他们聊起学校的事情,对比得她完全成了外人。

赵初年在她面前不怎么说话,像是怕引起她的反感。他从来不说什么时候要回去,孟缇也不会问。不过毕竟是邻居,每天总会碰到几次。天气这么寒冷,不少店铺都关了门,开着的就那么几家,所以孟缇每天的生活较固定,去固定的小超市里买生活必需品,跟考古队的一行人去五十米外的小饭店吃饭。但早上天气太冷,她不愿意出门,就买上一堆馕放在屋子,饿的时候就把馕撕碎,泡上热水权充早饭。

赵初年来了之后,她的生活在慢慢地改变。他无声无息地取代了程璟的位置。每天早上他都会送早饭过来,主食都不一样,但总会有羊奶或者牛奶。他第一次送早餐的时候,就打扰了她的清梦。孟缇本来还睡意蒙眬,揉着眼睛开门后,看到是他,吓了一跳,睡意全没了。

“你这是……”

“阿缇,我听程璟说你不爱吃早饭,这样对身体不好,以后我每天都会给你送早饭过来。”赵初年把两个饭盒递给她,微笑着说。那是她熟悉的能融化冰雪的笑容。

他没有要进屋的意思。孟缇看到他大衣肩膀上的雪花,终于还是让他进了屋。他看上去非常高兴,实际上只要孟缇跟他说一句话,多看他一眼,他都不掩喜色,虽然表现得很含蓄,但孟缇之前跟他相处了整整一年,又怎么会看不出来。

她的房间内有张折叠的小桌,赵初年两天前就发现了。他打开折叠小桌,放在屋子正中,又把饭盒放好,“阿缇,过来吃吧。”

她才睡醒,头发没梳,浑身上下都是乱糟糟的。她朝手心呵了口气,揉了揉自己的脸,视线瞄到小桌上的食物,是她很喜欢的南瓜羊肉馅的饺子,饺子正在腾腾地冒着热气,看着就食欲大起。

“赵老师,谢谢你。”孟缇从词典中选了一个最安全的词,“你别再费心了,我这里有吃的。”

“放了这么些天,馕都硬了,也不好吃。”

“好吃不好吃,我无所谓。”

赵初年看着她,平和地开口,“阿缇,我有所谓。”

孟缇知道他长得极为英俊,而那一双眼睛则是最迷人的,据杨明菲形容,他的目光简直可以让枯枝长出新芽。她刚刚起床,脑子还不太清醒,更何况她素来不如赵初年执着。她半合着眼睛,疲惫地开口,“我知道你在想尽一切办法弥补我。我收回我的话,我不再恨你了。”

赵初年走到她身边,小心翼翼地握住她的手,轻声叫她“阿缇”。

这个小房间的气压顿时为之一改。

这个握手的动作充满了善意,大概还有一点感动和讨好。孟缇在下一秒抽回了手,速度虽然很快,但是也感觉到他手心的温度——大概是刚刚拿饭盒时留下的热度。

孟缇开口,“赵老师,是啊,我不恨你了。你没有必要费心讨好我。我也不需要你的照顾。虽然我不恨你,但我不希望看到你在我面前出现。”

好像忽然被流放到北极去了,赵初年的身体明显地颤抖了一下。

孟缇觉得自己脑子清醒多了,说话非常流利,“不论怎么说,你骗了我,你布下了一个巨大的骗局让我钻,这些都是事实。我所拥有的一切都被你破坏了,我失去了太多,父母,哥哥嫂嫂,我的小侄子,郑大哥……我现在连家都回不去,我什么都没有了。赵老师,你再怎么弥补,也没办法把我失去的一切补偿给我。”

赵初年微微点头,错开了视线。

“我知道。我来找你,不是为了补偿你。”

“那是什么?”

“只是想见你。”

孟缇呆呆地看着他,大脑一团乱麻,根本无从分辨他这句话里的感情。他还是很从容很镇定,对她点头示意,随即离开了房间。

门被小心地带上了,隔壁的房门也响了一下,大概是他开门关门的声音,声音很轻,不注意是听不出来。孟缇把脸埋在手心,长久不语。

因为要赶在三月份之前出成果,考古队任务繁重。哈格尔机场也因大雪临时关闭,加上下雪后城镇间的大巴车班次变少,所以大家都打算在昌河过年,不肯休息。考古队员每天加班加点地复原、解读从古城里发掘出的文书。

孟缇有时候也会跟过去看他们修复古代文书。现在修复的都是一千五百年前的文书,上面的文字她完全不懂,不过并不妨碍她看得津津有味。带队的蒋也夫很满意她的热情和态度,往往一边指导修复工作,一边为她介绍说明。

这间简易的工作室里,最外行的显然就是她了。

发掘出的文献小部分是用西域一个小国的文书书写,大部分是突厥语如尼文。北疆气候干燥,因此文书上的字迹异常鲜明。南北朝末期,虽然已经有了纸张,但为了书籍能保存得久,多半还是用绢本,只有一小部分是纸张。这群人里只有蒋也夫懂得少量的突厥语,所以解读工作一直没办法展开,目前所有人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修复和拍照。

太专业的事情孟缇做不来,也只能在一旁观看考古队员往文献上喷水,给文献碎片加编号,再根据绢本的结构字迹拼成原状。倒是赵初年在此时显得颇有用武之地,他编了个小程序来处理文献的照片,在计算机上拼图。

蒋也夫对此大为赞赏,拍着程璟的肩膀,“你这个表哥很不错嘛。”

收获虽大,但遗憾总是存在。一起出去吃午饭的时候,孟缇听到考古队的一行人闲谈,说直到现在也没发现汉语的文献。在昌河这一带,距丝绸之路的北道有一百余公里,不远不近的距离,汉文化也许还没有辐射到此,相当遗憾。

谁知当天下午就有了惊人的发现。

吃完饭回到那间小工作室,施媛和程璟马上去检查一件帛书的修复情况。他们从昨天开始负责修复的那件砖头开关的帛书。帛书写在一段长绢上,然后整齐地折叠在一起,但因年代太久,千百年的螺压使帛书的折叠处断烈、粘连在一起,像一块规则的长方形砖块。为了使它揭开后的顺序不乱,施媛和程璟在他们能找到的最大的搪瓷盆内注入了蒸馏水,铺上塑料窗纱,将帛书放入了盆内。泡了足足一个上午,现在终于有了松动的迹象。

他们用窗纱一层层地提取出绢,再用小起子慢慢地将绢布一页页分开,平放在那张三米宽的工作台上。

施媛“啊”了一声,所有人都围了过来,大家发现这件帛书的碎片居然全部是用汉字写成。

当时孟缇正在看一本古代文献,听到声音也扔下书围了过去,着急地问:“写了什么?”

赵初年错了错身体,让她站在身边。孟缇这段时间一直避免跟他正面接触,但此时略一犹豫,还是挤了过去。

那件帛书跟她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并无太大区别,只能从细密的纹路上分辨出那是陈旧发黄的绢布,那些纹路是那么的沧桑,黑色的字迹却异常分明,字体相当漂亮,有点像飘逸版的楷书,又或者接近行书——但孟缇知道那不是楷体。

蒋也夫到底是行家,伸手指了指其中某页,颔首大赞:“这笔字极赞,很像《月仪帖》。”

大家都在表示赞同,只有孟缇这个外行一头雾水,好奇地问:“那是什么?”

所有人都沉浸在看到中文文书的喜悦中,没注意到她的问话。孟缇正打算再问一次,赵初年接过了话,微微抬高了声音,“那是西晋时的一张名帖。”

“没错,我最喜欢其中的几句诗:山谷路限,不能翻飞,登彼崇邱,延伫莫及,不胜眷然。”蒋也夫的情绪高涨,手从窗纱上拂过,但没敢触及那薄而脆弱的绢帛,问赵初年,“实际上,《月仪帖》不但书法成就高,文字也非常优美。初年,你记得很清楚嘛。”

赵初年微笑回答:“我小时候多次临摹过这张帖。”

一位博士生说:“我记得这是索靖送给挚友的文吧?”

“挚友吗?我觉得更像情书。”施媛笑眯眯的。

“情书?当然不是,就你乱想。”蒋也夫拍了一下施媛的头,“要说情书,这张上的字才更像情书。”

大家都低头去看,孟缇也盯着他手指的方向。她下意识念出来,“道之去远,我劳如何。深谷杳杳,而君是……”接下来那个字模糊不清,几近草书,她自然就顿住了。赵初年在她身边,用不高的声音回答她的疑问:“涉。‘跋涉’的‘涉’。”

孟缇噎了一下,去年的记忆又浮上来。她强令自己忘掉,不再出声,默默地看下去,这下子顺利多了,剩下的基本上都认识,偶尔一两个不清楚的字也能猜出来,“高山岩岩,而君是越;长河寂寂,而君是渡;远路悠T悠,而君是践;冰霜凛凛,而君是履……”

正如蒋也夫所说,这短短数行字更像是一封情书,读之令人动容。

施媛又羡又嫉,重重感慨了好几声,“这样长途跋涉,是为了见最心爱的那个人吗?真是让人感动死了。也不知道世界上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程璟冷不丁地插嘴,“有人可以做到。我就认识。”

“谁?”

孟缇感觉到他的目光扫过来,顿时心里沉重得好像灌了铅。她挤出人群,走到座位旁,捡起书读起来。

眼不见心不烦,仅此而已。

考古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目前发现的汉语文献就像是看电影看到一半没了下文,令人心痒难耐,对研究古代文献痴迷的蒋也夫睡不好也吃不好,于是他决定:等到雪停了,再探一次古城,在上次发掘出这批文献的地方再深入挖掘一下。

因为按照已有的文字记载,这批文献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国王所有,文献上记载说他“藏书二千一百五十七卷于石室”。而就已经发掘的文献数量来看,不要说两千卷,十分之一都不到。

在蒋老师许下宏愿之后,雪在第二天就停了。

新年也姗姗来迟。大家聚在一起吃了顿饭,饭后大家聚在一起玩牌。李开南老师身体不好去隔壁房间休息了,剩下的八个人恰好凑齐两桌,一桌麻将,一桌牌。

玩牌时,孟缇和考古队的一个李姓男生一组,那天晚上两人招手气超好,打得施媛和程璟“鼻青脸肿”。新年就这样在大家的吆喝声中度过了。

随后的两天都是冬日朗朗的好天气,没有下雪,虽然还是寒冷,但那种冰冷沁骨的感觉却淡了好多。于是蒋也夫带上包括程璟在内的四个学生准备再次朝古城进发。孟缇很想看看大雪中的摇光古城,因此有机会绝不放过。她早就领教过北疆的天气,起床时又有点发烧的症状,就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

孟缇走到吉普车边才发现,赵初年居然也在,他正帮着蒋老师搬器材。他还是冬天里惯常的打扮,深灰色长大衣,里面是浅色毛衣,脖子上随意围着一条厚厚的灰色格子围巾,再加一双羊皮手套。他就算是搬东西,也好像是从时尚杂志上走下来的顶级模特。

恰好施媛从她跟前走过,她听到施媛嘀咕:“都是表兄弟,为什么差这么多?”一副很不明白的样子。

孟缇侧头看了施媛一眼。

施媛恰好也在看她,视线一对上,施媛就叹了口气,一把扯过孟缇到车子前方,看了看四周无人,才说:“阿缇,程璟让我不要问你,但你就当我多嘴,我就问一句话。”

“什么?”

“因为程璟的关系,我认识赵初年也有好几年了。”施媛说,“他们俩是表兄弟,你和程璟是表兄妹,赵初年跟你也有亲戚关系吗?我看你们好像也认为的样子。当然,这个问题你回不回答都无所谓,我就是觉得你们三个人之间一团乱麻。”

孟缇觉得头疼欲裂,也不知道是心理效应还是被冷风吹的。连外人都觉得他们的关系一团乱麻,她这个在局里的人就更不清楚了。她想说话,一张嘴,冷风刺激着鼻子和喉咙,忽然就痒起来,连续低咳了好几下。

这样一来,施媛也知趣地不再问了,于是笑了笑,拉着她上了车。

起初还担心国道上的积雪影响路况,但吉普车出了城后,发现道路干干净净,雪整齐的堆在路边,洁白如棉。

颠簸的过山车的效果再次出现,孟缇这次早有准备。她带了件厚毛衣出来,把毛衣罩在头上,不论车怎么颠簸,都不怕脑袋撞到车上了。触目所及都是白色,如果略过这一路的颠簸不提,倒好像在云层里穿行一样。

吉普车花费了比平日多一倍的时间,终于到达了摇光古城。

站在古城东城门入口,雪中的古城在午后的阳光中闪闪发亮,冰冷的雪变成了温柔的被毯,覆盖在这座冬眠的古老城市上。孟缇想起了儿时看过的童话故事——小姑娘为了寻找被白雪皇后骗走的小男孩,一路冒险,走过了险峻的山河和白雪覆盖的原野,找到了自己的朋友。那片原野,应该就是眼前这样的。

天气那么寒冷,她深吸一口气,呼吸变成了烟雾。她手心发痒,于是从车子里摸出考古队的一台老式的数码相机,咔嚓咔嚓连拍数张。她没有带相机来北疆,因此在北疆这么久,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