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儿在村里传开之后,也有不少人开始思量了,随后,村里有更多的人开始修建沼气池。原因在于,一个是潘大江小儿子出意外这个事儿,潘大江小儿子运气好,很快就有大人来救了,所以没什么大事儿,只是生了一场病,发了烧而已,但是谁敢保证自家的孩子下次也有这么好的运气呢?就算是人不掉进去,掉只鸡掉只鸭进去,也挺让人心疼的。

见没什么大事儿,卫靖泽也回去继续干活了,春天是很重要的时候。

江延宗去食府那边,也是吃了午饭才回来的。卫靖泽半天运完了肥,下午就跟着江延宗去山上。

这一天山上还是湿漉漉的,站在山顶看深山处的山,只见云雾缭绕,雾气如白纱一样缥缥缈缈。山里有不少妇女在摘野菜,下了一场春雨之后,山里的东西长得更加热烈了。

江延宗说:“那边不是有块地长满了草么?又太短,连牛都不愿意吃,我想先开挖了出来,种上西瓜,你觉得如何?”

卫靖泽当然没意见,说:“可以,那样不仅可以供应食府,也能够供应帝都那边,不过只靠我和爷爷挖地可能来不及了,要请帮工。”

“这个没问题,你要去干活我不拦着你,就别让爷爷干了,他也辛苦。”

西瓜种植最重要的条件就是热量,水分充足的甜西瓜需要充足的热量,在长果期间,还要保证有充足的水,而且西瓜不能在同一块地里连作,也就是不能连续两年把西瓜种在同一块地里,这对西瓜的生长是不利的,最好能够轮作五年以上。

江延宗选的这块地,确实是不错,比较靠近村子,方便过来管理,又是向阳坡,保证有足够的光照,水源上,几百米外就有小溪经过,取水也不困难,好好照料,产量应该很不错。

不过农村人当今还是喜欢把西瓜种在田里,种在山上的比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

两个人在山上转了半天,也收获了不少野菜,只是他们两个人认识的野菜也不多,所以不敢贸然摘不认识的植物,最后倒是嫩嫩的野山笋弄的最多。

回家之前,卫靖泽还特地带着江延宗去公共的竹林转了转,挖了几个笋回家。

春天里,竹笋长得飞快地,一天能长高几十厘米甚至一米多,早上他比你矮一截儿,到了晚上就是你比他矮一截了。

挖竹笋也是有技巧的,长高了的自然不适合挖,因为已经老了,要挖才出土没多久的,最好是挖长歪的笋这种,挖了笋之后,还要把土填回去,一个是免得别人不小心踩坑里了,还有也是免得地面坑坑洼洼的,竹子不好多出笋了。

挖笋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竹林生长的,竹子自己会“计划生育”,在出笋太多的情况下,有些笋会缩回去,因为竹林的营养物质是有限的,成竹需要营养,竹笋飞长也需要营养,太多的笋子冒出来,并不利于竹林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有些笋会被淘汰掉。挖掉一些笋,也能够给其他的竹子和笋腾出生长空间。

挖笋只有在立夏前可以挖,之后的就老了,不适合了。

弄了几个孙,担着一些野菜回家,回家之后,清理了一些出来,准备晚上炒了吃。

晚饭后,村里的女人们就陆陆续续拿着白天的收获来给卫靖泽了。

这一天,除了昨天弄得那些野菜之外,还有一些蘑菇之类的,还有一种据说叫雷公屎,又名地耳,十分常见,长在地上,黑褐色的。据说只有打雷了才会出现,所以叫雷公屎。卫靖泽和江延宗交换了一个眼神,不约而同将这东西叫地耳,免得帝都人民没法接受雷公屎这样接地气的名字。

卫靖泽负责称重,江延宗负责记录,等到下个月月初的时候,就可以一起领钱了。

潘旺的三个姐姐也来了,卫靖泽对她们倒是有些印象。

现在潘旺跟他三个姐姐关系还不错,兰香的态度也有所变化,估计是潘旺做通了思想工作了。

亲戚之间就是这样,吵吵闹闹的时候肯定有,但是一定要好好解决,要说通说明白,才能够一直有来有往的,你帮帮我,我帮帮你。

这第二天之后,收上来的菜就差不多占了半个堂屋了,卫靖泽心里想要做个新房子的想法也就越明显。

晚上,卫靖泽跟老汉说了想要种西瓜的事儿,老汉说:“行,这事儿我在行,几年前我就种过。”

原来,在卫靖泽还没认识老汉之前,老汉就种过两亩地的西瓜,种西瓜是真辛苦,要经常注意管理,水多了不行,长西瓜的时候水少了不行,而且西瓜想要高产,必须采用人工授粉的形式,光靠自然的风和虫子授粉,是很难达到高产的目的的,也很辛苦。

第68章 修路啊

而且西瓜吃肥也重,要长出大西瓜,施肥要舍得。

所以,别看夏天西瓜多,其实要种出来也不容易,农民也是要费不少功夫的。

问起老汉为什么那么大年纪了还种西瓜,还是为了孙子孙女,说起来都让卫靖泽觉得心疼,城里的老人家这么大年纪了,就每天做做饭,遛遛弯,孙子这么大了,也不需要带了,日子别提多好过了,老汉白养了一个上大学的儿子。

既然老汉熟悉种西瓜的那一套,卫靖泽心里也有了底,说:“过些天,就找人把地先挖出来,撒上肥料。”

老汉表示同意。

此时,沼气池里的肥料已经挖掉了大半了,卫靖泽顿时觉得,肥料真是一个大缺口啊!

老汉说起了别的事儿:“我准备今年多养两头猪,夏桥村有个人卖小猪的,我准备去买四头小猪来。”

老汉惦记着猪的事儿好久了,一直没找到合心意的小猪,这次应该是看上合适的了,卫靖泽说:“行,到时候您骑着三轮车去。”

“我一直在寻摸着,到时候买头母猪。”

现在很多猪都是养猪场里,老汉不喜欢养猪场的猪,觉得都是饲料喂出来的,生猪都是一批一批生的,猪容易生病,所以想要自己养头母猪生小猪。估计是陈寒那叨咕叨咕的话老汉听进去了。

卫靖泽也没意见,除了冬天弄猪的吃得有点难之外,其他的倒是没什么,而且猪很赚钱,今年全村都不约而同加大了养猪的数量。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的时候,都出现了猪荒了,大家猪栏里都没有猪。

“只是猪栏恐怕不够大,买四头小猪回来,再养母猪恐怕就有些难了。”

关键是猪也会打架,脾气不和的猪放一起,会互相攻击的,打坏了不仅心疼,猪因为受伤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不好的影响,比如因为伤痛导致食欲减退之类的,所以猪栏里养猪也不能太密集。

老汉也愁这个问题,卫靖泽便说:“爷爷,咱们做新房子吧!”

潘建新家如今材料都已经到位了,等插完秧,就会动工,连工程队都请好了。

老汉有些意外,问:“咋就想做新房了呢?”

卫靖泽说:“咱们这房子一个是房顶,去年拾捡了一遍之后,昨晚大雨虽然没漏雨,但是我觉得青瓦也支撑不了多久了,又要重新弄,也麻烦。做了新房,住着也舒服。再说了,反正钱也够。”

老汉想了想,确实是这样,便问:“你手里现在有多少钱了?”

卫靖泽说:“卡里得十多万吧。”

去年卖菜卖猪卖鱼,所有的钱都存在卡里了,也没什么花大钱的地方,所以就这么攒了下来了。

“跟江先生包山,你没出钱啊?”

卫靖泽说:“他除了钱,我出力就好了,到时候种果树啥的,不都是我管着?他哪懂什么果树的事儿?”

老汉沉声说:“小泽啊,我跟你说,就算是你跟江先生在一起了,也不要随便乱花别个的钱,咱们自己要靠自己,知道吗?不要占人便宜。”

卫靖泽有些哭笑不得,老汉竟然担心他会成为吃软饭的小白脸?他这样子也不像是吃软饭的吧?

“爷爷,你放心好啦,肯定不会占他便宜,但是我们两这关系,划得太清楚也不好,显得生疏,您说是不是?”

老汉转念一想,人家城里谈个恋爱,都要请人吃饭看电影买礼物,卫靖泽虽然是没出钱占了股份,但不是不出力白拿钱,也说得过去。

于是老汉点头说:“反正你注意着点就是了,你们两的事儿我不反对,但是我不准你白占人便宜。”

“那是当然了。”

说着,卫靖泽说起了江延宗请了个专家的事儿,专家估计过个四五天就过来了,既然是来帮忙的,当然也住在这里,要管人家吃饭的事儿,老汉也答应了。

卫靖泽把老汉的话转给江延宗听,江延宗见卫靖泽傻乐,不由得摇摇头,这家伙还真是白的很。老汉那才叫活久了成人精。要是自己真有什么打算,这家伙肯定会是被自己占便宜才是。

专家要来,陈寒住过的屋子正好给专家落脚,江延宗不用搬屋子的事儿,有了更加充足的理由了。

白天一起来,卫靖泽照例去看看自己正在孵蛋的事儿,母鸡那边早就有了动静,已经有小鸡破壳而出了,而箱子这边,也终于有了响动,第一只鸭子出来了!

卫靖泽十分激动,抱着站在旁边好奇张望的大风也亲了一口,大风整个都懵逼了。

小鸭子软软的,毛茸茸的,此时在卫靖泽眼里,真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了。

将小鸭子捉出来,放在筐子里养着,刚出壳的鸭子还比较稚嫩,需要圈养,不能马上出去跑的。

老汉见卫靖泽孵出了鸭子,也十分赞赏,第一次做这个事儿,就成了,也是难得。

卫靖泽有异能,想要成功也不是特别难,只是第一次孵出了鸭子,还是十分激动。

这一天白天,就又出来了三只鸭子,卫靖泽忙把他们都放进了同一个筐子里,可以互相取取暖,这框子也有一个灯照明,给鸭子取暖,刚孵出来的小鸡有母鸡照顾,不需要卫靖泽多操心,但是这小鸭子,卫靖泽还得当爹当妈似得小心照看着,免得好不容易出来了,却夭折了。

卫靖泽有异能在,压力倒不是很大。

这一天是收送往帝都的野菜的最后一天,妇女们也是卯足了劲干活,最后收上来的,恐怕能拉辆车去帝都。

江延宗这边忙着跟帝都联系,谁家要多少什么菜,一一登记好,按照分量分好,标上各家的名字,到时候谁家的都一清二楚了。

当然,卫靖泽的鱼是每一次都少不了的。帝都的人也知道了,少了什么都不会少了鱼。

忙活到了大半夜,将菜都整好了,才歇下,第二天,陈寒联系的老司机就上门来拉菜了,一筐一筐的,还真不少。

司机将菜拉走之后,卫靖泽是松了一口气,帝都那边挺能催的,每次见江延宗打完电话,都感觉帝都那边要断粮了似得。

送走一大车司机,江延宗也把表格给司机小陈发了过去,现在人家算是江延宗在那边的代理了。

“要是能有个省事儿的东西就好了,谁家要多少,往上面一填,然后自动计算每家要多少,一共要多少,咱们按照这个来,你也就轻松了。”

江延宗伸个懒腰,说:“以后可能会有,但是这些日子,咱们还是先靠自己吧!”

江延宗包山的款项交给村里之后,村长就开始想着修路这事儿了,要修水泥路还是柏油马路,修多宽,路线怎么走,请多大的工程队,大概要修多久,都是村里要考虑的问题。

卫靖泽经常被村长找去,就是为了商量这些事儿,江延宗见卫靖泽和村长显然都摸不着什么门路,就给介绍了一个工程学的教授,人家跟林业学教授是认识的。

因为是江延宗介绍的,对方十分客气,真的做到有问必答,卫靖泽感觉,江延宗的面子还真是好用啊!有些问题,你没有专业学过,还真是没法想得到。

有了专家的指导意见,确实是要好多了,很快就决定好了修路的路线。对方只看了卫靖泽拍的照片和地图,很快就给出了一个十分合理的修建意见,建议修水泥路,柏油马路造价高,也是需要养护的。而且给算出了大概需要多少水泥沙石等材料。

真是除了工程队的事情之外,其他的都给想到了。

卫靖泽跟江延宗感叹,说:“专业的人就是不一样,我和村长是两眼一抹黑,人家一说,我们就觉得真是有道理。”

村长是对江延宗赞不绝口,包了山还附赠这么好的修路方案,也是没谁了。

卫靖泽收拾了一些土鸡蛋、腊肉腊鱼和新鲜鱼之类的,给那位教授寄过去,人家不肯要感谢费,这些东西,算是聊表谢意了。

教授那边也是欣然接受,说:“我女儿正好要生产了,给她送过去,养养身体。”

卫靖泽说:“那行,以后您有需要,就可以跟我们村里联系,我们村有的是土鸡土鸭还有蛋之类的,可以给您优惠价。”

对方高兴地答应了。

有了方案,就像是有了地图,按图索骥并不难,村长按照经验,去找了工程队,买了水泥沙石等材料。

最先要修的,就是村口那个桥,实在是太窄了,现在动工,双抢之前来得及修好,到时候收割机容易通过,担着谷子的农民也容易通过,卫靖泽还能够趁此机会修一个更保险的拦网,保证鱼绝对不会跑到下游去。今年夏天涨水的时候,也就不用老担心鱼会跑走了。

这些事儿交给村长去忙,卫靖泽要忙活家里插秧的事儿了。

老汉已经买了四头小猪回来,小猪都十分活泼,每天就哼哼唧唧要吃的。卫靖泽现在对猪倒是不觉得新鲜了。

老汉和卫靖泽两个人在田里忙活了一天,才插了两亩田的秧,正好这时候,那位专家来了,还要忙着招待专家,也是分身乏术。

老汉倒是让卫靖泽自己去忙自己的,卫靖泽怎么可能把那么多农活全扔给爷爷。

第69章 农家肥

于是,卫靖泽干脆请了两个手脚十分麻利的女人,花了三天时间,把家里的秧插完了。

两个人女人三天的工钱,都快一千块了,可把老汉心疼的不行,就算一季稻子卖三万,也不是这么干的啊!第一次老汉骂了卫靖泽真是败家。

虽然卫靖泽觉得有些委屈,可是老汉骂的也是,真是划不来啊!

教授听了还十分惊讶,说:“现在有好几种农用插秧机,效率高,也不用弯腰,省力省时,为什么你们不买一个呢?”

卫靖泽还真没听过这个。

教授立马拿出笔记本,调出资料给卫靖泽看:“现在插秧机已经不是一个新事物了,已经是十分成熟的商品了,你们完全可以买一个,也才一千多块,虽然比今年请人用的多,可是多次累加起来,也是要优惠不少吧?”

卫靖泽看了才知道,如今有好几种插秧机,有手推式的,也有机器式的,有单人的,也有双人协作的,无论哪一种,都比人工来的快和好。

这位叫单泽源的教授还说:“机器是通过科学设计的,保证秧苗能够直接埋入泥里在适当的位置,比手工的更科学。”

好吧,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说,是很好的样子,不过人工也能够做得很好啊!卫靖泽还是看中它的省时省力。

除此之外,教授还给介绍了几种农用机械,比如有一种点播的播种机,专门用来播种玉米、花生、豆子之类的作物,只需要把种子放进那个机器的肚子里,然后手推着前进,就均匀地洒下了种子,还顺便把土盖上了,人力播种,还需要数一数,弯腰丢进去,盖土,机器是推着走一回,就都干完了,十分省事儿。

卫靖泽看的是十分心动,有这些机器,就算是以后老汉不下地不下田了,他自己干完那些农活,也是毫无压力。

单泽源见卫靖泽吃下了自己的安利,十分开心,说:“为了发展农业,国家也是想了很多办法的,能够坚守土地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

卫靖泽忙说:“哪里,你们才是专家。”

“虽然是专家,却从未为市场和群众贡献过一粒粮食,也挺惭愧的。”

卫靖泽说:“这有什么,你们做出这些东西,还是很有用的,为我们省力不少,也腾出了更多时间干别的事儿。只是还需要加大推广力度才行,像这些东西,如果没有你来介绍,我是不知道的。”

单泽源听了,十分认同卫靖泽的说法,确实是推广上还需要加大力度。

作为农业学的教授,单泽源是十分好奇农村的一切的,以前也去过农家做实验之类的,但是像叉水村这样,还保持着十分原始的风貌的村子,很难的一见,而且他也十分好奇,为什么叉水村的农产品,就是要比别处的好吃一些呢?

卫靖泽倒是不怕这专家,因为他的异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被发现的。

招待这位单教授,也主要是用最近很多的野菜,单泽源吃得十分开心,从未吃过如此原汁原味的野菜,很香很有味道。

这些天,卫靖泽的第一批鸭子陆续出壳,只有一个蛋因为没选对,没有孵出来,另外九个蛋都孵出了小鸭子,十分可爱。

卫靖泽倍受鼓舞,立马开始了第二次的孵蛋,单泽源也饶有兴致的围观,很好奇农家土办法是怎么孵蛋的。

小鸡也都早已出壳,在两只母鸡的带领下,唧唧唧地十分欢快。有母鸡的照顾,再加上大风的照看,卫靖泽倒是不用很担心小鸡,只要注意别让小鸡被压着了或者掉水里淹死了。很神奇的是,母鸡能够记得哪只小鸡是自己的,哪只小鸡不是的,分的清清楚楚,而小鸡们也能够认得自己的母鸡,真是好神奇。

鸭子们还要养在房子里,这些新孵出来的小鸭子没有母鸭的照料,卫靖泽就要多操心一些了。

有卫靖泽的异能支撑,鸭子们都顺顺利利地活了下来。

插秧的事儿不用多管了,卫靖泽和江延宗带着单泽源山上看情况,让他帮忙看看,规划的水果是否适合种植。

山一般会分为阳面和阴面,处在北半球的中国,当然是以南面坡为阳面,北面坡为阴面,适合种在阳面的水果不少,但是种在阴面的水果却不多。

阳面阴面也只是根据山体能够得到的阳光照射来区分的,阴面只是得到的阳光比较少,而不是全无阳光。

在山里转了一圈,单泽源就说:“延宗,你是怎么找到这块风水宝地的?这一片还真是十分适合种水果,不过你要注意了,千万不要把这里的环境和生态给破坏了。”

春天的山上,是鸟语花香,各种动植物蓬勃生长,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江延宗说:“当然了,我们计划的就是尽量保持这种生态环境,会在果林中种上一些草,可以做肥料,也可以作为各种动物的栖息之所。尽量利用自然界食物链的相生相克的办法,遏制住虫害。”

“这个想法倒是挺好的。”单泽源点头,“就是投入恐怕就更大一些了。”

江延宗说:“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你也知道,我面对的那群客户,可不是市面上的那些水果能够糊弄过去的。”

想要赚大钱,当然要更花心力了。

本地适宜种植橘类水果,除了橘子之外,还有橙子,准备在阴面山坡大面积种植,其他的水果都集中在阳面。

单泽源对这个规划给出了肯定的态度,并根据山上不同的地势和水源环境,调整了不同的水果之间的面积和片区规划,卫靖泽和江延宗两个人是心服口服,真觉得请专家来看看,确实是请对了。

老汉那边已经买了西瓜籽,开始准备育苗了,卫靖泽这边也赶紧趁着大家都插了秧,有点空的时候,帮忙挖地,地挖好了,还要用牛拉着犁再犁几轮,然后将肥料洒在地里。经过一定时间的渗透混合,再进行平整。

如今,叉水村的人工也开始涨价了,大家自己的地里的事情都忙不完啊,家家户户都忙着种菜育秧苗,有江延宗这尊财神在,不担心干了活赚不到钱的。

人力还好,就算是本村的人请不了,请了亲戚家的人来干活,给工钱,人家也乐意,就是肥料是个大问题,现在还只是种几亩西瓜,等以后,整座山都要种果树,都要施肥,肥料缺口就大了。

这次,老汉靠着自己的面子,从亲戚家拖了辆车堆肥回来了,下次可不一定还有这么好的事情了。

见卫靖泽为肥料犯愁,单泽源还十分惊讶,说:“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既然能够想到修沼气池,为什么就没有想过要扩大养殖规模呢?你可以养猪养牛,这些都是能产生大量粪便的动物,特别是猪,你这个循环利用就很好,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来做猪食,都不需要愁柴火。猪又是杂食性动物,食物都无需很发愁的。”

猪真的是最适合作为肉食的动物了,不挑食,长肉多,养育起来十分方便简单。

卫靖泽问江延宗意见,江延宗说:“在山上建养猪场,我是没什么意见的,只是你肯定忙不过来。”

要是卫靖泽忙得过来,泥鳅黄鳝也不会让给别人养了。

但是单泽源的话让卫靖泽很动心,有足够多的动物,才能够用足够多的粪肥,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最近,潘秋阳和潘壮牛两个人比赛似得找卫靖泽,两个人养殖的事情都已经开始了,都已经干了塘,消了毒,晒了好几天,眼看就是要买苗开始养殖的时候,两个人都有些紧张。

于是,卫靖泽干脆把单泽源也拉上,看看他懂不懂这些养殖,事实上单泽源不太懂,他擅长的地方还是在种植业,而不是养殖业。

卫靖泽还得自己上。

当初答应了帮人家的,卫靖泽当然要说话算话。

每天晚上,卫靖泽都熬夜查资料,寻找合适的买苗的地方,看别人养殖的经验和教训,整理好了就给潘秋阳和潘壮牛两个人看。顺便帮着一起选苗种。

三月底,两个人的苗都买回来了,投入了各自的塘里,开始养殖了。

黄鳝泥鳅混合养,有利于充分利用生存空间,黄鳝进食后的残渣,都是泥鳅很好的食物,而且泥鳅十分钻洞,能够将泥里空气带活,对于黄鳝来说也是很有好处的。

养泥鳅和黄鳝的池塘自然水不用像养鱼那么深,只是塘底的泥要够厚,可以供他们钻洞打洞,但是四周的堤岸要夯实,防止泥鳅黄鳝打了洞跑出去了,条件好的人,还会给用水泥给糊一遍。

黄鳝和泥鳅都算是肉食性动物,喜欢吃虫子之类的。田里的黄鳝泥鳅不多,食物是够吃的,但是密集养殖肯定需要投食了,像飞的虫子、苍蝇幼虫、蚯蚓等都是黄鳝和泥鳅喜欢吃得东西。

作为新手的潘壮牛,比潘秋阳还紧张,天天盯着自家的黄鳝和泥鳅,生怕发生什么不测一样,用他媳妇的话说,就是就差睡到塘里去了。

但事实上,养黄鳝泥鳅,算是成功率比较高的一种养殖了,等以后经验丰富了,养殖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赚钱也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