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靖泽背对着潘金桂,根本不敢转过身,只手上尽快清理着鸡窝里的那些蛋壳,说:“那潘继芬那边做不做手术呢?”

避免尴尬的最好办法,就是尽量不去继续刚刚的话题,而是换一个话题,一般情商在线的人,都不会继续刚刚那个话题了。

潘金桂果然就顺着卫靖泽的话说:“这不还在劝么?我也是才晓得,继芬不肯去打胎,不仅仅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怕!”

“怕什么啊?”这样的事,都已经鼓起勇气回家了,爹妈打也打过了,骂也骂过了,最难的几个关卡都过去了,还能够有啥怕的?

潘金桂说:“还能是啥?她爹不太乐意给钱她去做手术呢!说去个一般的医院就行了,没必要花那么多钱!”

卫靖泽无语,敢情这一家人并不那么在意面子,反而更在意钱财啊!真是特别的一家子!

“她不是自己在外头打工么?没有攒点钱?爹不给钱自己出钱做就是了,也不是特别贵。”

虽说现在堕胎手术还是很先进的,但那是在正规的医院,有正规的手术流程,收费贵就是因为为患者想得多,用药之类的都不会那么计算成本,如果要便宜,肯定只能去没有营业执照的小黑诊所,那样的地方还真是不把人命当人命的,在手术台上加价也是常发生的。

卫靖泽以前听说的是谁家的孩子打工的时候多么多么节约,每年能够给家里攒下几万块之类的,卫靖泽以为乡下出去打工的孩子都是十分吃苦耐劳的,工资不高,还十分节约,就觉得潘继芬应该也不例外,爹妈不给钱自己有钱,也不需要那么担心吧?

结果潘金桂说:“哪啊?继芬跟我说,她手头没几个钱了,以前的钱都给那男孩子用了,还不敢告诉爹妈,只敢撒谎说是在火车上把钱弄丢了,这事儿你可别告诉别人,她就告诉我了一个人,要是外面的人知道了,她就知道是我说给别人听了。好不容易我的话她还能够听进去一些。”

卫靖泽只有点头的,听秘密也不是那么容易啊!

这潘继芬确实是脑子不灵光了,竟然为了个男的付出那么多,之前还以为是个挺精明的女孩子呢!

潘金桂还说:“这女人啊,就是不能选错了男人,要是选错了,这一辈子都是没好果子吃的。”

真正的好男人不多见,生活中多是普普通通庸庸碌碌的人,但是潘金桂运气不太好,选了个很差的,所以过了十多年的苦日子,现在这日子虽然辛苦,可是她心里踏实,每个月赚的钱能准时结算,除了娘三个的生活费,还能存点钱,过过苦日子,这整日跟鸡和鸡粪打交道的日子,倒是一点都不觉得苦了。

见潘金桂如此感叹,卫靖泽忍不住就问了:“那男孩子有啥好的,让潘继芬对他那么好,现在都念念不忘的?”

就卫靖泽目前知道的八卦来说,对方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男人,那他有什么值得潘继芬这样留恋的?

“我也没觉得那男的有多好,可是继芬就觉得人家好,什么给她做饭啦,冬天给她洗衣服甚至洗内裤啦,在外面有了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她啦,就这么点事儿,你说说,是不是鬼迷了心窍了。这一年多来,继芬打工赚的几万块都扔他身上了,他能不做点好事来感动继芬,让她继续掏钱嘛?这姑娘也是傻的。”

估计这就是情场高手的套路吧,不需要花很多心力,只需要略表现一下,就能够让一些女孩子以为这就是真爱。

可是卫靖泽却觉得,女孩子那么好骗,甚至像潘继芬这样,对骗了自己的钱的前任还念念不忘,不是别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女孩子太缺爱了。许多农村女孩从生下来就不受重视,在家里赶不上哥哥弟弟的地位,干活干得多,好处轮不上,成为了被忽视对象。有一天,等她们走出去了,突然有一个男孩子冲着她们笑,给她们买好吃的,甚至给她们洗衣做饭,她们就觉得自己是遇到了爱情了,于是奋不顾身了。而事实上,这不过是套路而已。无论目的是什么,最后受伤的还是女孩子。

像许多娇养一些长大的女孩子,就不会被套路,因为对于这样的事情,她们并不以为意,在关爱中长大的她们,很能明白这并不是真的爱。可是没有被爱过的女孩子就很难明白,很多时候都是跌了跟头,才恍然大悟了,甚至有些的会依旧执迷不悔。

而且女孩子还容易被另一些说法给套路了,比如说,不能嫌弃男孩子穷,要陪着他一起奋斗,不然就是拜金女,穷的男人只要有志气,就肯定会有出息的,女孩不能太拜金,不然遇不到真爱的。

事实并不如此呀,有些男孩是有逆袭的潜质,是潜力股,可是大部分并不是这样的,他们不仅自己不上进,还不许女孩子寻求更好的对象,不然就会拜金的大帽子盖下去。

卫靖泽因为遇上了江延宗,本来比异性恋更加难的事儿反而比别人更加顺利地实现了,穷的时候,他并不觉得自己配不上江延宗,如今,他觉得自己和江延宗是互相给了对方一个机会,自己能借着江延宗的人脉和资源发展起来,而江延宗也借着自己,从过去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因为两个人在一起,都实现了更好的自我,所以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很开心,很少去计较得与失。也因为两个人在一起很不容易,所以双方更愿意的是付出,而不是斤斤计较。

因为如此,卫靖泽对这样的事情也没什么看法,只是心里略有不平,他和江延宗倒是很想要孩子来着,只是两个都不能生,卫靖泽想跟江延宗商量这个事儿都不知道怎么开口,而潘继芬呢,有了一个孩子,却要打掉,真是甲之蜜糖乙之毒药。

潘金桂跟卫靖泽吐槽了小半天,终于感觉心情舒服了一些,还叮嘱卫靖泽:“有些事儿是继芬偷偷告诉我的,她也是因为相信我才告诉我的,你可不能告诉别人啊!”

卫靖泽黑线地回答:“当然。”

他又不是那种八卦的人。

现在的卫靖泽更加关注小鸡和小鸭的出壳情况,最热的天气要渐渐过去了,适合孵蛋的时间要来了,卫靖泽想要抓紧时间多多孵蛋,为迎接春节的销售高峰做准备,而且在冬天的时候孵化的鸡鸭需要更多的投入才能够保证顺利长大,还不如早些都准备好了。

卫靖泽开了口,答应将自家的小鸡仔卖给别人,跟他买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毕竟卫靖泽家的鸡有多走俏,大家是都看在眼里的。卫靖泽并不靠这个赚钱,所以也不肯放开了卖,抢了别人卖小鸡的人的生计,招来了骂名不说,钱也没赚到,怎么算都是亏本的买卖,所以卫靖泽才不会那么干。

有了小鸡仔的事儿在前面,后面有人说要买小鸭子,卫靖泽当然不干了,人家鸭子李卖鸭子挺好的,为什么一定要买自家的?

想买的人被拒绝了,折了面子,还颇有微词,不过这事儿也是念叨两天就过去了,也不用很在意。

倒是卫靖泽家的大白鹅,从当初的两只已经发展到现在的二十多只了,每一只都雪白巨大,每天守在鸭子身边,跟十分忠诚的护卫一样。

鹅确实是很好的守卫,至少卫靖泽家的鸭子就没怎么丢过,而且卫靖泽忙起来也没那么多时间管鸭子的事情了,鸭子多是自给自足,每天起来后,吃了一口老汉给的谷子,就去河里吃鱼游泳,到点了自己回来,再吃一次谷子,就这样,下蛋还下得挺勤快的,长得也很不错,除了给食府和饭店,零散着卖也挺赚钱的,所以卫靖泽这鸭子群一直就两百来只鸭子,数量要涨上去还有点难。

鸡的数量倒是在稳定增长,陈寒一直叫着让卫靖泽多给他供货,卫靖泽没松口,这不是在养着鸡的数量么,陈寒那边虽然有些吃紧,可是也不是应付不来,总不能把刚长大一点的小鸡仔都给了他吧?

鸡们如今在林地的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这季节正是草木茂盛虫蚁滋生的时候,鸡群在树林里多的是吃食,尽管鸡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喂食的压力到不是特别大,鸡自己能在果林里吃个半饱,回到鸡舍再给些碎米混着碎玉米之类的吃食,鸡就能够吃饱了。

只是这开学后,单泽源一家和李学农教授都回去了,家里也冷清了一些,李学农回去之后,倒是一直在帮着卫靖泽忙活着小香猪的事儿,这事儿进展挺不错的,相信不久卫靖泽就能够开始养黑色的小香猪了。

那些领养来的狗,在卫靖泽家已经适应了,每天定点吃饭,有加餐,跟着大风在村里跑来跑去,倒也快活,只是这自由的日子不是永远的,卫靖泽要给他们安排活儿干了。

在果园的几个地方,卫靖泽和老汉弄了木板安置了几个狗舍,倒不是让狗住在里面,只是作为哨岗亭给狗的,晴天能躲阴雨天能躲雨的那种,狗交班的时候,也好有一个轮班的地点,这是有助于狗狗理解并执行自己的工作的。

第228章 理还乱

在给狗分配工作的时候,卫靖泽还特地带上了大风,而且卫靖泽还发现大风真是挺会装逼的,在自己面前的时候那叫一个活泼可爱,摇尾吐舌啥的一点都不忌讳,现在家里有了别的狗了,而且这些狗都认了大风当老大,大风的老大的架子感觉就出来,尾巴不摇了,舌头也很少吐了,一副老子很威严的样子,卫靖泽看见就觉得好笑。

有了之前沈洛的训练,还有沈洛传授的办法,卫靖泽给狗分配任务的时候倒是没有抓瞎。

给狗安排工作也不像跟人那样简单,卫靖泽需要先带他们熟悉环境,如此坚持几天,然后恩威并施,让狗明白自己的任务是在附近待着,巡逻或者看守着都可以,不能随意离开,只有在交班了之后,才是自己的活动时间。

说实话,卫靖泽刚开始是心里没底的,他没有沈洛那种神乎其神的训狗技能,在部队也没有干过训狗的事儿,虽然有异能,可是专业不对口,不一定用的上,所以还担心自己没法好好地将狗训明白了。

然而实践之后,卫靖泽便觉得这事儿比自己想象的要简单一些,狗没有那么蠢,虽然有时候难以理解,多重复几次之后,狗做了正确的动作,给予了奖励,狗就会记得这个正确的动作了,这些狗还挺聪明的,记性很不赖。

卫靖泽这样带着狗在自家的果林里走,胶鞋都走坏了,狗们才算是勉强能够上岗了。

自家的狗终于能够开始干活了,卫靖泽十分高兴地跟沈洛说了这个事儿,沈洛说:“速度还是有些慢了,其实他们还可以更快的。”

好嘛,这是被鄙视了么?

“狗能够顺利上岗,我已经很满意了,等过两天,我拍视频给你看,让你看看他们是怎么干活的。”

许多人领养了沈洛家的狗之后,都会有反馈,卫靖泽这边也不例外,如果不想麻烦沈洛直接上门回访,那就要拍摄动物的照片和视频以证明动物确实是生活的不错,自己践行了在领养时的承诺。

沈洛说:“行,看你什么时候方便吧!”

沈洛也忙,卫靖泽也不好多拉着他说话,再说了,说多了,家里的那个是会吃醋的哦!

卫靖泽刚松了一口气,潘金桂就来请假了。

“继芬让我陪着她上医院去呢!”潘金桂也是在这里干活半年多来第二次请假,上次还是因为自己要打官司,所以请了一天假去庭审现场的。

卫靖泽说:“行,你去吧,我会照看一下鸡舍那边的。”

“等这事儿过去了,我也就不请假了。”

潘金桂也有些不好意思,自己这算是多管闲事了,为了别人的事儿耽搁了自己干活。

卫靖泽倒不觉得什么,潘继芬也是可怜人,让潘金桂这个过来人好好开导一下,或许人家能够明白自己念念不忘的那个人到底有多渣呢!

潘继芬去的地方还是正规的医院,在这其中,潘金桂帮着说了不少好话,这事儿关系到女孩子的一辈子,万一在小诊所里的手术做的不好,害了潘继芬,以后父母也会后悔的。在这农村里,很多时候别说生不出孩子,没生男孩都是个大问题,如果潘继芬不能生了,嫁出去了估计也难过上好日子,万一嫁不出去了,那就是要丢一辈子的脸了。

潘金桂到底年长了十多岁,很多事情比潘继芬想的明白透测多了。

不管如何,潘继芬总算是能够顺利去做手术了。

卫靖泽在家继续忙活田里的事儿,玉米和西瓜都收了之后,还要种油菜。有了去年的经验,卫靖泽这次就熟练多了。

翻地之后,还要给施肥,在下种之前,厚厚地施肥,等着肥料渗透到地里以后,才开始播种。

这个时候,村里人的注意力都回到了村里建学校的事儿上来了,潘秋阳对这个事儿最为积极,有时间便到处游说,变着法给大家讲道理,让大家明白如果叉水村有个自己的学校,那是一件很好的事儿。

潘秋阳也不愧是在外面混得很不错的人,在他的努力下,村里有不少人都已经转变了想法了,竟然都开始觉得自己办学校是个不错的事儿。

卫靖泽颇有些佩服潘秋阳的能力。

潘婉婉估计是从她妈妈那里听说了这个事儿,主动找了卫靖泽说:“小泽哥,村里要建学校?小学吗?我觉得这是大好事,到时候你们千万不要吝啬钱,要请好老师,不然跟大泥湾的学校没什么差别了。”

潘婉婉还真是关注村里的事儿啊!这个暑假,潘婉婉根本没回来,据说是打暑假工去了,这次开学,连学费都没找家里要,直接自己交了。冬梅婶子还到处说自己的闺女多厉害,都不要自己出学费了。别人也纷纷表示羡慕,说潘婉婉从小就是个厉害的小姑娘,现在人家这么厉害,也一点都不奇怪。

可是卫靖泽却觉得,这是潘婉婉在逐渐跟原生家庭疏远的标志,这次的事情说明,潘婉婉不靠家里也能够继续自己的想法了,以后冬梅婶子想要干涉潘婉婉的事情,已经没有那么有力了,因为最大的经济之约能力已经失去了。

或许人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吧。

“你怎么知道村里想修学校?”

“嗨,还不是潘勇跟我说的,现在想想,真觉得那些学校耽误了不少人,学习风气不行。小泽哥,我相信你,没有啥事儿是你办不成的。”

一言不合就戴高帽,卫靖泽觉得自己的脖子有点累。

“这个事儿最有动力的不是我,是秋阳,他闺女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了,所以他着急呢!至于我,我也只是从旁帮忙而已,我太积极了,别人还要问我是咋回事呢!”

潘婉婉一想,觉得也是,卫靖泽会支持她觉得一点都不奇怪,整个村里,她觉得最有想法最能和自己聊得来的就是卫靖泽了。只是卫靖泽没有孩子,在这种事儿上确实是没啥很站得住脚的理由,但卫靖泽肯定知道,一个软件硬件都过得了关的学校,对孩子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说的也是,我也是出来了才知道很多事情,城里的孩子都在努力上进,而我弟弟他们还在漫山遍野的疯玩,想想他们年纪差不多,以后要在同一个社会上竞争,我就挺担心的。我现在有很多事情就比不上我的同学,要花比别人多几倍的精力才可能达到他们的水平,都是我以前没有机会,所以才落后了。”

出去过,见过世面的,才知道自己跟别人的差距在哪里,窝在村里,便是坐井观天的青蛙,永远都没法知道外面是什么样子。

“个人有个人的造化,你就别想那么多了,有些人,是烂泥扶不上墙的。”

潘婉婉想了想,颇为赞同说:“确实是这样。”

城市里有如此多的机会,依旧有许多人不会去抓住,真也是扶不起的阿斗。

大家对这个事儿议论纷纷的时候,村长贴了通知,在下个月的会议上,大家将对村里要不要办学校的事儿进行投票表决,大家不用考虑用钱和手续的问题,这些村长和副村长会想办法解决。

于是,这个事情是要做真了,最高兴的是潘秋阳,他女儿已经到了义务教育的年纪,要是再拖下去,就要被学校强制入学了。现在的义务教育管得紧,学龄的孩子不能不读书,义务教育不能不去,可是潘秋阳是绝对不愿意自己的女儿随便上一所学校的。

为了这事儿,潘秋阳跑卫靖泽家更加勤快起来,无论是办学手续,还是资金问题,都是要卫靖泽这边来解决的。

如此积极的潘秋阳,卫靖泽也不好不见他,潘秋阳找他是因为在投票的时候,将由卫靖泽跟大家讲解办学校这个事情,比如说办学规模,办学的好处,办学的办法之类的,潘秋阳连自己养殖的虾都没有那么上心了。

“咱们村只有十多个孩子上小学,每个年级都有,真的办起来,班级挺小的。”

办学校是理想,潘秋阳也明白这其中问题不少。

“所以只能开设小班了,那样也好,老师能够照顾到更多的学生。”

“一个班一两个,最多三个学生,你觉得这样的学校大家会同意办吗?”

“那你的意思是?”

“我有个想法,那就是如果学校办起来,还可以面对周围的村子招生,将班级开展成二十多人三十人左右的班,这样人不多也不少,正好。”

现在的大泥湾小学,每个年级一般是一个班,一个班大约五十多个学生,其中二十个左右是大泥湾的孩子,大泥湾村子大,有百多户人家,所以他们的学生多也很好理解。

自己村里办学了,那明显就是要跟着大泥湾的学校对着干了,大泥湾的学生不一定会来这边的学校上学,但是周围别的村的孩子,像他们村的孩子一眼,容易受大泥湾的孩子的欺负,被老师打压的孩子,应该会愿意来这里上学的。

“这样的话,班级有足够多的人,也不至于没有集体生活的经历。我看书上说,孩子童年时期的经历,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我担心小学的时候没有同学,到了初中她会不知道如何跟班上的同学打交道。”

潘秋阳想的倒是挺远的。

“可是这样子,村里人可能就不太乐意的,咱们村的人花钱盖的学校,凭什么给别的孩子上学,他们又没有出一分钱。”

“所以我这不是来找你想办法了嘛!”

卫靖泽顿时就头大了,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就有这么多问题了,真要开始修建学校了,得多少麻烦事儿啊?

“对这个我也没办法,咱们村的人的想法,你应该了解。”

这是揶揄潘秋阳最近做工作很深入群众,跟村里人来往挺多的。

潘秋阳摆摆手说:“别提了,好多人都是鸡同鸭讲,根本讲不到一块儿去,难怪别人说跟三观不合的人说话累,是真累。”

除了这个问题,还有学校选址、校长等管理人员的设置等问题,任何利益点都可能引发争端,导致整个计划泡汤完蛋。

很多事情,卫靖泽都不太敢麻烦村长,村长那么大的年纪了,总不能什么事都去烦恼他,卫靖泽这副村长,干了不少活儿,可真是不容易。

在这百忙之后,卫靖泽还是抽了时间种下了油菜,将红薯藤都翻了一遍。

今年,卫靖泽又开了两亩地种红薯,因为野猪的能力实在是太强,这一个多月来,又有几头母猪怀孕了,以后这猪舍里是会越来越满了,卫靖泽要给猪准备足够的口粮,特别是过冬的口粮。

杨天健和何天武在猪舍每天忙个不停,猪舍里的猪越多,他们就越忙碌,也幸亏两个人要求并不多,每天吃着英奇师傅做的饭菜,然后再小酌两杯,睡一觉,就恢复了,壮年男人浑身都是使不完的劲儿。

何天武来了之后,还干的挺不错的,杨天健因为腿脚不便利,干活还有些慢腾腾,何天武就麻利多了,他自己也如自己所说,脑子不太够用,也只能干一些力气活儿,好在干力气活倒是一把好手。

卫靖泽家的现在每年出栏几百头猪,几乎每天能出栏一头,都是两个人的功劳,所以卫靖泽给两个人涨了点工资,也算是奖励两个人的辛勤劳动了。

这次,何天武也请了假,想要回去一趟。

卫靖泽没多想,出来几个月,回家去看看父母也是可以理解的,杨天健是回去一趟不容易,身上的债务又多,所以尽量少回去,多赚钱。

“这次回去,给爸妈报个平安,别惦记猪舍的事儿。”

何天武摸了摸后脑勺,笑呵呵地说:“知道了。”

卫靖泽觉得他状态有些不对,忍不住问:“怎么了?是不是还有别的事儿?”

杨天健笑着说:“这家伙还扭捏起来了,也不是什么大事儿,他家里给他看了个媳妇,他看照片觉得不错,所以要回去见见真人呢!说不定回来的时候,这小子就订婚了。”

卫靖泽意外又惊喜,说:“这可是好事儿啊!恭喜恭喜!瞒着我们干什么?”

“这不还没成么,成了再跟你们说,免得空欢喜啊!”

第229章 好心人

没想到何天武也有这么害羞的时候,大家便都忍不住笑了。

“没事儿,成不成都看缘分嘛,等缘分真的到了,事情也快得很!”老汉乐呵呵的说。

别人家娶媳妇嫁女儿,这些事儿已经不会刺激到老汉了,现在唯一遗憾的事儿,就是卫靖泽没能有孩子。有了潘亿鑫那样的孙子,老汉是对儿子一家都放弃希望了,上梁不正下梁歪,他们那一家,不闯出大祸来,老汉便谢天谢地了。卫靖泽这样一身正气又能干的孙子,偏没了传人,这是最大的遗憾了。

大家也纷纷出言祝贺何天武,希望他这次想看媳妇顺利,年近三十的汉子了,确实是应该要成家了。

见大家都安慰何天武,杨天健不免心中有些落寞,他年纪比何天武还大一点,现在这条件,要找个媳妇还真不容易,虽然一心想着先还债再娶媳妇,可是对比着别人,还是心里有些落差的。

卫靖泽注意到杨天健的样子,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杨天健转过脸来看着他,卫靖泽安慰说:“你的缘分来的时候,也很快的。”

杨天健觉得这个时候自己也不能影响大家的情绪,便笑着说:“是啊,不能心急。”

何天武不在的时候,卫靖泽也要抽时间去帮杨天健,那么多猪,杨天健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如今猪舍里有百多头猪,第一批野猪和家猪生的小猪也有几个月了,身上的黑毛越来越粗,外形上看更像是野猪一样,看来野猪的基因要强上许多。

这些混血的猪吃东西很厉害,比纯家猪吃得多,而且更加不挑食,可能是因为野猪在野外根本没得挑吧。家猪喜欢吃完了就躺着睡觉这些野猪并不,吃完了之后在猪栏里十分闹腾,幸好没有遗传到野猪的越栏的本事,不然都能够直接跑出来了。

卫靖泽当初计划的一个猪栏养五头猪的实行不了了,养三头猪倒是差不多,不然猪栏太拥挤了,猪会打架,猪受伤了对卫靖泽来说都是损失。

猪舍还有一些备用的猪圈,里面还没养猪,也是因为最近纯正的家猪不像以前那么好买了,附近的人家生的猪都是家猪和野猪的混血,卫靖泽自家最多,也不需要跟别人买,所以那些空着的猪栏还是继续空着,等猪长大一些,就可以进行分栏了。

李学农帮着卫靖泽联系小香猪的事儿,进展的挺不错的,估计到月底卫靖泽就能养上小香猪了。

不过小香猪据说最好不要关起来养,而是要放在户外散养,跟养鸡似得,因此,小香猪也不会放在猪圈里养着,只是要腾出几个猪圈来,给小香猪晚上过夜。

卫靖泽帮着猪圈干活的时候,老汉就忙着去种秋菜和冬菜了,九十月份要种下秋冬的菜,秋冬才好过去,除了老汉自个儿,那些老人们闲来无事也跟着老汉去地里干活,倒也不是让他们多认真地干,能干多少干多少,觉得太累了直接回去也行,反正现在工具多得很,种地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反正老人们也是量力而行,喜欢就帮着去帮一下忙,觉得想偷懒了就不去。

不过老人家们干活还是挺积极主动的。

其实在卫靖泽家里,老人们住的还不如在疗养院轻松,在疗养院,是什么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动手的,连吃饭都是有厨房的人送到房间的,每天就溜达溜达,看看书,听听戏之类的,可舒坦了。在卫靖泽家里,卫靖泽家没有请保姆,很多活儿得自己干,饭菜是不可能送到厨房的,想吃什么要好声好气的跟英奇师傅商量,换床单被罩之类的,也只能自己来,房间卫生也是自己打扫,可是老人们就是住着不愿走了。反正就是感觉住的舒坦呗。

卫靖泽也从没觉得这有什么,虽然老人们出了住宿费,可是这里没有保姆没有帮工,大家是知道的,如果觉得要自己动手太累的话,可以不住的。

这不,卫靖泽忙活了一天回家,就在门口碰到了戴着草帽打电话的老人家:“啊?你要来看我?行啊!”

“什么叫我突然改变主意?你要来我能拦着你?”

“行了行了,要来就来,少啰嗦,到时候别去疗养院了,到了那个楚庄食府的门口,看到了岔路,就直接朝岔路上来!对,我现在在这个叉水村呢!”

“我只说一次,可得记好了啊!楚庄食府门口,叉水村!”

老人家门虽然在疗养院住着,家里的晚辈们对他们倒是挺挂念的,一来是老人们影响力,二来也确实挺孝顺,许多人家的孩子是隔三差五打电话,方便的,也经常过来看,不过在自家招待,还是第一次啊!

刚转身老人家就看到了卫靖泽,便拉着卫靖泽说:“你来得正好!我想跟你说,我儿子要来看我了!”

“我刚刚听到了,您是要在我们家招待?”

“是啊,你不会不同意吧?”

卫靖泽忙说:“哪能啊,当然不会,只是担心会招待不好。”

老人家眉毛一竖,说:“我还没说这里不好呢,他们敢!我跟你说,我那儿子是教育部的,你们村不是要办学校么?我就想着他既然要来,趁此机会,你们可以把这个事情处理一下。”

卫靖泽感觉有些懵,老人家的儿子从帝都过来,而且既然老人家的意思是能帮得上忙,估计是有些权力的,帝都的掌权人物过问一个山村办小学的事儿,是不是太大材小用了?这事儿一般省教育厅那边发了文件许可了,就可以了吧?

老人家见卫靖泽表情奇异,解释说:“他当然也不会擅自专权直接做点什么,但是你也知道,如果他能够在后面露个脸,你们的事情也会快一些。”

意思就是,老人家的儿子也不需要做什么,办学校也是要走程序来,但是有这么一个面子在,卫靖泽的事情能好办许多。

卫靖泽忙表示感谢说:“那真是谢谢您的心意了,办学校的事儿确实是挺麻烦的,有您儿子在,确实是要方便许多。这事儿呢,还没定下来,不过我会和村长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