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靖泽点点头,自己拖了一把椅子,说:“你们好,我姓卫,家长们和孩子们都喜欢直接叫我校长。”

“校长好。”

女孩子也怯怯地说:“校长好。”

卫靖泽在桌子边坐下了,说:“请问有什么情况需要说的吗?”

女孩子的妈妈就说:“是这样的,我女儿想要转入你们学校的五年级,以前她是在第一小学读书的,上个学期的时候,老师抓到她跟班上的男生交流,还看到他们传纸条,怀疑他们有早恋的倾向,批评了一顿,还告诉了我,我当时也没很在意,只是说了她一次,没想到从那以后,她就有些神思恍惚了,成绩下降的很厉害,到了期末的时候,都不肯去上学了,这孩子抵触学校。我自己看过一些育儿的书籍,想着应该是学校老师给的压力太大了,所以她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我打听到你们学校的学习氛围轻松,想把她转到你们学校来。”

事情也不是很复杂,就是孩子因为被老师冤枉,后期可能还有一些批评和态度的不友善等原因,导致这孩子就不愿意去学校了。

“以前她成绩挺不错的,最差都是班上前十——”估计是想用自己女儿的成绩来打动老师,所以家长就开始说起自己的女儿的成绩了。

卫靖泽阻止她继续说,说:“孩子的成绩固然很重要,但不是我们接纳学生的唯一标准。可以让我跟小姑娘说说话吗?”

卫靖泽很少说跟孩子谈谈,那样显得太正式,说说话就随意一些,让孩子也轻松一些。

老师带着家长出了门,卫靖泽注意到那女孩子一直在揉搓自己的衣角,其实她是有很强的自责心理的吧?

“你可不可以告诉我,后来老师是怎么对你的?你有没有跟你妈妈说过?”

小姑娘刚开始没吭声,过了好一会儿才说:“她对我态度很不好,我的作业有错误的话,就会把我叫到办公室去批评,说我要控制好自己,不能想男生!”

说着,小姑娘还用袖子抹了抹眼泪,估计原话比这难听一些,所以她想起来就伤心了。

在那么严苛的学校,男生和女生接触肯定是不允许的,而且是在老师眼中有危险的接触,所以在老师的教导下,男生女生都觉得跟异性接触是可耻的,是有罪的,当这个女孩子被扣上这样的帽子之后,当然心里接受不了,她一方面很自责,另一方面又觉得委屈,因为老师批评的太重了,让她有些承受不来。

卫靖泽还挺同情这孩子的,当初在合唱比赛的时候,遇上了第一小学的校长,人家对自己第一句话就是乡巴佬,卫靖泽觉得他真的是十分自我,看来那个学校的风气都是这样,老师仅凭一个事情就断定学生有早恋的倾向,也太自我太武断了。

“很好,你能勇敢说出来,就很好了,你是不是不想再回到那个学校了?”

小女孩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校长,我是想要好好读书的,可是…可是原来的班上,我就是学不进去,每次老师看到我笑,我都觉得她在笑我…”

这小女孩心思还挺敏感的,也难怪受了那么大的影响。

卫靖泽点头说:“我明白了。”

“那你会接受我吗?”小姑娘鼓起勇气问。

卫靖泽突然觉得这孩子还挺勇敢的。

“唔…我很愿意接纳你成为我们学校的学生,因为你很聪明,而且很很勇敢,只是呢,你要经过五年级的老师的考试,才能够进入我们学校,我作为校长,只能在我这里通过你,却不能要求老师也收下你。”

小姑娘有些懵,显然不明白这里面的规则。

卫靖泽站起身,说:“我跟你妈妈聊聊,你等会儿,可以吗?”

小姑娘点点头,卫靖泽开门出来,让数学老师进去陪着小姑娘,自己找了小女孩的母亲说话。

“她的情况我了解了,你孩子确实是挺不错的,她也知道为自己争取机会,不过我们的转校规则和要求您应该也明白了,如果她能够通过老师的测验,我是可以签字的。”

孩子的妈妈很高兴,说:“好,我们随时都可以接受考察的!”

“嗯,你跟数学老师沟通好就行,另外,我希望你以后多多关注一下她的心理变化,她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如果有机会,锻炼一下心性就更好了。”

“我也知道,唉…所以我也愁。谢谢你的建议,我会去做的。”

能够为孩子积极寻求出路的家长,一般都是挺负责的家长,能够将孩子送到润泽小学来的,多是经过自己的考察之后觉得不错的家长,一般都对孩子挺上心的。

后续也挺顺利,那孩子虽然上个学期成绩有所滑落,但是基础还在,也通过了老师的考察成为了五年级班上的一名学生。

其他的学生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没有特殊情况的,多被学校拒绝了,为了保证当下的教学水平,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

去年制定的新校规,这个学期也开始实施了,每个班都有几个孩子免除了部分学费,部分家庭情况好坏,这对家长们来说是很欢欣鼓舞的事情,省钱谁不乐意啊!

更多的家长也因此督促孩子们好好学习,不要懈怠。

开学第一天虽然忙,却也不乱,孩子们是见到了同学们,回到了校园里,还吃上了好吃的饭菜,都很高兴,家长们也因为买到了好吃的元宵而高兴,去年没吃上的,今年可算是满足了这样一个心愿了。

在这开学期间,还有不少家长给卫靖泽送了礼物,恭喜他收养了孩子,卫靖泽在朋友圈里晒过,所以大家都知道啦!

如此有爱心的校长,大家都很喜欢啊 !

开学没多久,卫靖泽就召集老师们开会,商讨下一学年扩大学校规模的事情,学校并不是规模越小越好,也不是越大越好,大了不好管理,小了很多活动不好开展,比如现在,虽然有了足球队合唱队乒乓球队之类的,可是因为学生才三百人,有些想要开的兴趣团队因为人数不够而没有开展。

如果扩大规模,招聘更多老师,招收更多学生,师资力量更丰厚,几个老师管理一个兴趣小组,也轻松一些,而且孩子们也能够在同样的兴趣小组认识更多的朋友,促进班级年级之间的交流,学校也能够形成一种传承的模式。就算是前面优秀的学生毕业了,离开了,后面还有优秀的学生进来。

对此,老师们也是赞同的,现在学校三百多学生,她们就感觉有点吃力了,学生的活动,学生上学放学,都需要老师的照看,老师更多人员安排也更灵活。

在硬件上,倒是没有很大的困难,在之前建校的时候,学校占地面积就不小,现在还有好些空教室,有时候给孩子们做活动,或者是下雨天上体育课之类的。如果分了新的班级的话,也能够将那些教室都用上,另外开辟几个固定的活动室出来就行了。

大家佩服校长的远见,卫靖泽却佩服江延宗的远见,如果学校现在又扩大规模,需要用地,再申请的话就麻烦了,还不如现在直接有了地方用。

招聘新老师的事情,还是要交给学校的事务处办。

忙完学校的事儿,卫靖泽回到家,抱着天赐宝宝就一顿亲,以后他家的天赐也会上小学,不知道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呢,自己作为校长,一定要好好教导孩子,不然别人怎么相信你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呢,自己的孩子都没教好就去教别人家的孩子。

这元宵节刚过,老人们就都回来了,都是红光满面的样子,估计这个年也是过得很不错的。

“嗨,以前没注意,小孩子竟然那么有趣!”

“哈哈…你后悔了吧?错过了多少时间啊!”

“是啊是啊,好在现在也不算晚。”

因为见识了天赐宝宝的魅力,大家回去了之后忍不住逗了逗自家的孙子,以前也抱孙子的,现在不免多了一些耐心,对别家的孩子那么好,自家的更不能差了不是?

其实孩子们是有些受宠若惊的。

第336章 种药材

当然这不是说老头儿老太太们在家里的时候就不关心自家的孩子,而是因为在家里的时候,爹妈都会教育孩子在爷爷奶奶面前规矩点,不要捣乱,束缚了孩子们的个性,所以每次看到一举一动都跟框好了似得的孙子孙女,老人们就觉得没什么意思,当然大人们忙的时候,孩子乖乖的,不捣乱那是最好的,但是在平时,孩子们还是活泼一些好,又去一些。

这次老人家们回去之后,多花了点时间陪着孙子孙女玩,等孩子们释放了天性之后,就发现这些小东西都挺有趣的,有些小聪明,也有些小糊涂,有时候就算是闹出了事儿,也让人想笑。

这应该就是含饴弄孙的乐趣吧!

“听说今年老余头要晚点来呢!他在家里带孙子带的可是不亦乐乎了!”

“哈!我也听说了,他家有个孙子,跟天赐差不多了大,估计是尝到了其中的乐趣了!”

“庞老头不是也么?这次说是孙女在国外找了个对象,他老人家一定要去看看,不然不放心,哈哈…”

说起那些去年还住在这里的老人家,大家也是十分开心,只是今年有两个老头儿暂时不来了,都在家里带孙子玩的开心呢!

可能是天赐宝宝让他们发现了小孩子的乐趣,所以乐在其中了吧。

当然,他们也没忘在卫靖泽家买米买菜之类的,虽然不在村子里呆着了,可是村里的粮食会让他们想念啊!在外面可吃不到这么健康又好吃的食材。

老人家们不来,卫靖泽也不在意,这样还能让房间空出来一些,如果有亲戚朋友之类的上门,也有个地方可以住。

开学之后,学校教学都进入了正轨,卫靖泽也要开始忙活春耕的事儿了。

趁着现在田里还不需要人忙活的时候,先把山上的活儿干了。

第一座山上的果树需要剪掉一些枝叶,两座山都要施肥,而如今,几百头猪和几百头牛养着,攒了一个冬天的肥料终于派上用场了。

开年的时候聘请的那些人,现在要开始干活了。

运送肥料的时候,山里的路开不进去,只能靠着小三轮车往里面运,而且往山上走的都是上坡路,十分难开,浇肥也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三轮车开到果林里之后,一桶一桶的粪肥要担到林间去用,也是费力气的活儿。

江延宗最喜欢的那些古茶树,都已经用篱笆围起来了,等茶叶出来的时候,才能够打开篱笆的门进去采茶叶。江延宗为了避免破坏古茶树出产的茶叶的口感,连肥都不让浇,全让古茶树靠着风吹雨露过日子,除非遇上了虫子,不然不让人出手帮忙。

不过这山上的自然环境已经有所改变,本来全部是树和杂草的地方,都已经种上了茶树,对于古茶树还是会有一些影响的。

两座山,卫靖泽雇了十多个人干活,除了农忙的时候其他的时候都干,应该还是能够干的完的。

茶叶倒是比较好打理的,最忙的时候也就是上半年的时候,主要是采茶季忙一些,最忙的要数药材园了,药材属性比较特别,常年都需要人照顾,而且不少药材是属于草本植物的,每年都需要重新播种,而这种药材的工人也需要有些基础的知识,才能够更好的管理药材,这方面卫靖泽还需要找人。

单泽源是专门研究和教导种植的农学教授,但是他也不太懂药材种植的事儿,李学农那个研究养殖的,就更加没有研究过了。

然而人脉广也是很有好处的,单泽源和李学农也不认识这方面的专家,倒是陈老爷子给介绍了两个挺有能耐的人,关键是人家的头衔比较吓人,据说在中医药大学供过职。

不过能够入陈老爷子的眼,说明已经是很厉害的人物了。

卫靖泽这边还打算怎么去上门拜访,陈老爷子直接给人家打电话过去了,问有没有兴趣过来看看。

卫靖泽突然发现,原来上位者办事的时候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完全没有什么时间去纠结人家答应不答应啊!

陈老爷子对卫靖泽的想法很不屑:“你不去问问,你怎么知道人家会不会答应你?你又不是人家肚子里的蛔虫。而且你眼前明明有我这个可以帮你忙的人,你都不来找我,你说你这年轻人,心里怎么就那么多顾忌呢?都不敢出手,没什么年轻人的锐气。”

卫靖泽简直是要哭了,正常人都会想想那么大咖的专家,很不容易请动吧?而且这个大佛,也没有那么容易支使吧?

当然老爷子也说得对,有时候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了,完全没有必要。

陈老爷子在这住了半年多了,身体上的小毛病基本上没犯过,用陈少的话说,这次过年回去,最明显的是走路又快了,小短腿们跟不上,骂人的声音更大了,中气十足,卫靖泽也只能默默汗,不过老人家长寿也是好事啊,反正看到老爷子身体好,陈家人都很高兴,让陈少好好感谢卫靖泽,现在两边的关系不错,合作也很深,无需陈少多加照拂,也能够让夫夫两获益不少。

对于霸气侧漏的陈老爷子,卫靖泽就只有拜服的份了。

幸亏老爷子是讲理的人,不然还要挨多少骂啊,卫靖泽觉得难以想象。

最后,有个专家因为在参与一个研究项目,走不开,所以就不能过来了,另一个倒是正好有些空闲,也有兴趣,所以愿意过来看看,很明显是看在老爷子的面子上才来的。

专家终于在春耕开始之前到了,花白头发,身形消瘦,看的出这位老专家真的是呕心沥血的做研究的人。

现在家里正好空了两个卧房,专家也能入住。

第一天,专家先去看了地形和朝向之类的,药材属性不同,对生长环境也不同,而山上的环境,是阳面和阴面都有,水源充足,地形的坡度有点大。

专家看过之后,说:“看样子,还是勉强能够种药材的,主要是这片土地没有被污染过,非常纯净的样子。有些地方,种药材还拼命打农药,那是要治病还是药死人呢?”

其实除了打农药,还有用硫磺熏制药材,还有用高锰酸钾之类的化学药品泡制药材之类的,原因就是为了让造假的药材或者不那么好看的药材,变得好看一些,变得受欢迎一些,然而这种药吃下去,不说立马要人命,也是对身体不好的。

这老专家也是操碎了心,跟卫靖泽说:“你要种药材,那很好,但是心一定要做良心药材,不要昧着良心做事,就算赚不到钱咱们不种了,也不能害人!”

估计是老专家看到许多行业乱象,所以十分心痛,却又没有很大的力量去改变,所以逢人就要说一说。

说到底,这老专家也真的是真心爱这个行业,不然哪里会经常这么说。

卫靖泽也真心诚意说:“那是当然,如果种药材赚不到钱,我干脆改全部种果树得了,害人的事情肯定不能干。”

“好,年轻人可要记得今天说的话,不能食言而肥啊!”

卫靖泽点头:“那是当然!”

卫靖泽自问从小到大,做的事情都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的。

陈老爷子有些不耐烦了,说:“你这老家伙,罗里吧嗦说这些干什么,难道我让你来帮忙的人,你也看不上啊?是不信我啊还是怎么滴?”

老专家也不示弱:“我这是提点刚入门的而后辈,你还嫌我话多了不成?”

“就是嫌你话多!”

老人家打架,卫靖泽这个晚辈夹在中间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不过两个人吵完了之后,都没有生气的样子,老专家也继续给卫靖泽讲种药材的事情,要不是陈老爷子嫌他展开太多,这老专家能从药材的历史讲到现在行业的乱象再讲到行业的研究,一天都讲不完一种,陈老爷子时不时打断一次,才能够把话题拉回来。

晚上,除了好菜之外,还有好茶招待,这老专家自己研究中医药的,对酒的危害十分了解,所以不沾那东西的。

不过这老专家也有口不对心的时候,嘴上说着晚上喝茶不太好,喝了一杯之后,又让江延宗给他倒,好茶也让他爱不释手啊!

陈老爷子真是十分看不起他那副口是心非的样子,又是一通损。

这两个人遇到起,真是跟两个活宝一样,每天都要看好多笑话。

卫靖泽跟陈少打电话,说他爷爷真是找到了知音一样,每天忙着斗嘴,感觉开心的不行。

陈少说:“我爷爷就是那样,年轻的时候就爱和人斗嘴,他觉得吵嘴能吵出新意来,很多好的想法都是从争辩中产生的嘛,只是他越年长,敢和他斗嘴的人就越来越少了,越是这样的人,他就越珍惜。”

卫靖泽想象一下,也能理解这种感觉,有人希望和人说话能越来越说到一块儿去,有人则希望吵吵闹闹的,你损一句我损一句,乐此不疲。老爷子是因为官位越高,下面的人就越不敢和他对着干吧?估计憋得挺辛苦的。

陈少乐呵呵地在电话里说:“总感觉我爷爷去了你们家住着以后,都开始了第二春一样。”

卫靖泽觉得陈少的语文还需要回学校好好学习一下。

第337章 有琴音

只是在看完地形和各方面条件后没几天,卫靖泽要开始忙春耕的事情了,除了自家的春耕需要忙之外,还有合作商户家的春耕也要一一通知到位,保证大家都能够跟上节奏。

这个时候,山上的活儿是要暂时放下了,干活的人都要回去忙田里的事儿。

老专家倒也不心急,跟着陈老爷子一边体会这乡间的生活,一边跟陈老爷子斗斗嘴,这日子倒是过得挺不错的。

除了药材,老专家在生活方面还真是比不过陈老爷子,连享受都没有人家会享受,只能够有样学样地来。

这天,两个人一个人拿了一根鱼竿,在河边钓鱼,此时天气还有点凉,太阳倒是晒得很舒服,两个老头子就往河边的一坐,放下鱼竿,就眯起眼睛开始打盹儿,跟晒太阳的懒猫似得。

老专家忍不住就问了:“这么好的地方,你是怎么找来的?”

陈老爷子慢悠悠的打了个哈欠:“是我大孙子发现的呗,说来这儿住着对身体好,也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人上门来求办事,我想着那就试试吧,反正不舒服我再回去。这不,都住了半年了。”

“你大孙子真是有心了。”

“那是当然!臭小子没别的好,就是有好的就惦记我。”

老专家乐道:“你就得了啊!不带这样炫的,你那大孙子,谁家不羡慕?”

两个人慢悠悠地说着家里的事儿,还说英奇师傅的手艺,说天赐宝宝的可爱,这种不问世事,只关心自己的小日子的时光,真是太舒服了。

于是…两个老头儿差点在河边睡过了午饭时间…

两个人还互相埋怨来着,说都是对方的错,差点没吃上饭,要知道英奇师傅的手艺是让大家顿顿光盘的,不然老头儿老太太们怎么能够红光满面呢。

卫靖泽第一次看到老专家,还以为是个上了年纪的老愤青,现在看来,人家其实也有天真可爱的一面,嗯,就是被陈老爷子骗的时候感觉挺天真的,跟人斗嘴的时候挺可爱的。

忙活了春耕的事儿,卫靖泽还要忙活着种西瓜的事儿。

到现在为止,大棚里的蔬菜和草莓基本上到了枯萎的时候,所以大棚拆掉顶棚,能够开始种植别的东西了。

眼看自己是没什么时间管种药材的事儿了,卫靖泽只好选出几个人来跟着老专家学种药材,别错过了种植的时间,又要等一年。

最近是播种的季节,田地里的事儿老人家们也帮不上太多忙,所以他们除了帮着摘菜之类的,很多时候还去弄个春游之类的,虽然在这乡下住了几年了,可是他们文艺的心思是一点都没有减少啊。

赵令齐则是很少出门的,以他的身体状况,一个小小的台阶就能够难住他,他也不喜欢麻烦别人,所以出门就拿着拐杖,说实话,他那风度气质,拿着拐杖还真是有些破坏美感。

尽管大家都惋惜,却没有办法,只能够靠在卫靖泽家住着慢慢养着,当初他病的都没办法自己动,只能够靠着儿子背进背出的,现在能够站起来自己走路,已经十分难得了,说不定多住一段时间,就能够好起来呢?如果能够好起来,赵森阳愿意把自己所有的资产送给卫靖泽夫夫两个作为谢礼。

有时候那位老太太或者老头儿好心,就可以搀扶着赵令齐在村子里溜达一下,去大马路上转一转,没有的时候他就不怎么出门了,赵森阳把他的琴都送过来之后,他多了事儿干,那就是在房间里抚琴。

卫靖泽是第一次看到弹个琴仪式感这么强,赵令齐不方便洗澡沐浴,那也会仔细洗手,然后焚香,才郑重地将古琴拿出来,摆在琴架上,开始抚琴,等一块香片烧完之后,他就不弹了。他的意思是,琴虽然是死物,却也有品格,不能一天到晚操弄,不然就损了其中的韵味了。

卫靖泽却想,如果是一个新学琴的,能不一天到晚练琴吗?不然怎么进步到这样的境界?

卫靖泽没啥文艺细胞,连哼曲儿都是哼的军歌,所以也听不出有多好,倒是老头儿老太太们经常希望闲时听赵令齐弹一曲,这群老头儿老太太们平时生活品质不差,名家艺者的表演看过不少,他们欣赏,说明赵令齐的水平还是很不错的。

卫靖泽有个想法,希望孩子们能够机会来听听赵令齐弹古琴,还有其他的传统乐器,只是不知道赵令齐会不会答应。

卫靖泽家的果园在春天的盛景,在家长圈子里是十分出名了,只是他家的园子不对外开放,所以多数人只能够远远地观望一下而已。

有些人向往这样的盛景,也不奢求能近距离观赏,只远远地看上几眼也成,经常有家长送孩子来学校的时候,正好站在桥上或者河边,远远地看一下远处那如披着彩霞的山坡。

这果园的花朵是一年比一年更盛,因为果树在一年一年长大,开出来的花朵也越来越多。

这天也是天气多云的一天,一些家长来送了孩子之后,也不急着离去,准备在村子里和村子附近溜达一下,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这里可是比所谓的农家乐之类的地方还要原始的,更具有自然情怀的地方。

“那栋最高的楼您看到了嘛?那就是校长家!那房子可真不错,听说是国际上获过奖的设计师设计的呢!”

“确实是漂亮,恐怕花了不少钱吧?”

“相对于农村别的房子肯定是算多的了,不过相对这城里的房子,真的要实惠多了。我有时候也想,如果我在农村有块地,也要盖个这样好看的房子,里面户型想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前面是花园,后面也是花园。”

“人家这是农家,当然这么设计自己的房子了。”指的是前面那片水泥地。

“那个我当然知道了,但是我又不种田,就没必要了吧?”

“干园丁的活儿要累死你!”

“哈哈…妈妈你可以来帮我!”

“想得美!”

两个人一边说着,一边朝着村里走去,村子里不允许外面的车子进来,人倒是可以进来的,此时大马路两侧的农田都是在耕田插秧,一派忙碌的景象,不过都是机械在忙碌,效率还是很高的。

叉水村的理念已经传到了别的村了,用机器干活,省时省力,省下来的时间和力气可以用来干别的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