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品代嫁/殊联碧合上一章:第 3 章
  • 一品代嫁/殊联碧合下一章:第 5 章

“姑娘,往这边——”知雨习惯性地打算拉着许碧拐到旁边的岔道上去。大姑娘也就罢了,三姑娘却是个刻薄的,有事没事就要刺自家姑娘几下,还是能躲就躲吧。

“哟,那是谁呀?”许珠却是眼尖地发现了许碧主仆,扬声先开了口,“怎么的,这定了亲事就连自家姐妹都不认得了?”

许碧在心里暗暗叹了口气。据原主的记忆,她对许三姑娘可是能躲就躲能让就让,真不知道这位三姑娘到底是哪根弦不对,就硬是要没事找事。要说是小孩子不懂事吧,大姑娘许瑶可是没有过这种中二期,一直还对这个庶妹保持住了表面上的和平。

所以,还是许三姑娘自己的性格讨人嫌吧。许碧在心里下了结论。

“原来是二姐姐呀。”许珠果然是一副要找麻烦的口气,趾高气扬地走过来,先把许碧全身上下打量了一遍,然后撇了撇嘴,“二姐姐如今可是定了亲的人了,怎么还穿得这么素净,说出去还当家里不给你做新衣裳呢。”

虽然是这么说,可许珠的脸上明显是挺满意的。

这是来比穿戴的?许碧只觉得一阵无语。

虽说都是女儿,陈氏也从来不说什么嫡庶有别的话,甚至大家的月例银子都是一样的,可陈氏自然会贴补自己的女儿,所以许瑶许珠的穿戴根本不是许碧能比得的。

就拿眼下的情况来说吧。许碧穿的是年前公中给做的衣裳,湖蓝色绸缎散绣碎花,因为穿得仔细,看起来还跟新的一样。可是跟许珠身上那海棠红绣大朵团花的袄裙一比,就黯然失色了。更不用说头上手上的首饰——老实说,许珠才十二岁,这种打扮实在是太过华丽了一点儿,要不是那些首饰的式样都轻巧,看着简直就有些累赘了。

这种金光闪闪的风格,许碧这个穷鬼可是根本及不上,这远远一看就能知道,许珠还非要跑到眼前来打量,真是莫名其妙。

既然如此,许碧也没什么好说的,对着后面的许瑶招呼了一声:“大姐姐。”

虽然是亲姐妹,可许瑶真不是许珠能比的。相貌就不说了,十六岁的少女,身条已经长开,银红色袄子稍稍在腋下收了一点儿,就显出了腰身。就是戴的首饰也不像许珠那么招摇,发髻中间一朵赤金镶红宝石的牡丹花,旁边就配几朵绿松石和蜜蜡的串子压压颜色,看起来既雅致又不失喜庆,也难怪陈氏有底气送她去应选了。

许瑶矜持地点了点头:“二妹妹这是从哪里过来?”

“刚刚去看过路姨娘。”

许瑶眉梢微微一跳。刚才她和许珠都在陈氏屋里说话,忽然间许良圃就气冲冲进去,开口就是让陈氏挑个嘴紧又能干的丫鬟去伺候素姨娘。

丫鬟要挑嘴紧的,等于就是在说素姨娘主仆嘴碎。而要挑能干的,与其说是去伺候,倒不如说是去监督了。显然,素姨娘主仆肯定是说了不该说的话,而如今许家最不能说的话,也就是那件事了。

不过素姨娘这个人,许瑶是知道的——眼皮子浅,又欺软怕硬,平生最注重的除了衣裳首饰,大概就是生儿子,除此之外的事,她既不怎么关心,陈氏也不会允许她知道。所以,姊妹易嫁这事儿,素姨娘主仆根本就不知道,又怎么会因此触怒了许良圃呢?

不仅如此,许良圃还说,为了防止下人乱传话,要让路姨娘住到翠庐去,将她和素姨娘隔开。这话许瑶就更不相信了。真是怕下人乱传话,把两人都关在香园里才最稳妥呢。路姨娘这一搬去翠庐,日子可是比从前要好过多了呢。

难道又是这个二妹妹捣的鬼?许瑶不动声色地打量着许碧。

许珠还小,许多事陈氏都不曾告诉她。但许瑶却早就是母亲的左膀右臂,就是这次陈氏拿了四千五百两银票给许碧的事儿,许瑶也知道。那会儿她还有些不敢相信,母亲居然会被许碧拿捏住,但现在看许碧的神态,果然是跟从前不一样了。难道说真是死过一回,竟开了窍不成?

“妹妹是舍不得路姨娘吧?”许瑶笑了笑,“其实妹妹不用担心。沈家这门亲事是极好的,你过得好,姨娘自然也就放心了。”

又是这一套。还真是亲母女,说出来的话都这么相似。许碧似笑非笑地弯了弯唇角,正要说话,许珠却在旁边嗤了一声,阴阳怪气地道:“可不是。沈家光是聘礼就下了那许多,又有嫁妆,日后就算是守了寡,二姐姐也——”

“三妹妹!”许瑶猛地提高声音,“这也是你一个女孩儿家该说的话?”这个妹妹真是被母亲娇惯坏了,原是怕她年纪小,有些事并不敢让她知道,结果就是说话也不知忌惮。这会儿家里都盼着许碧安安分分地嫁过去,为此陈氏咬牙拿自己的私房给她做嫁妆,许珠却是什么戳心窝子就说什么。若是把许碧刺得再闹出自尽的事来,那她的前途可就全完了!

许珠不怕陈氏,却是有些怕这个姐姐,闻言悻悻闭上了嘴,可心里到底是不忿。

沈家是什么门第她知道,沈家送来的那聘礼单子她也看了,虽则她是不肯去冲喜的,可想想许碧竟得了这么一门亲事,心里便觉得不快。

若是许碧一直闹生闹死,她心里还舒服些,可许碧这会儿眉眼带笑,仿佛是十分满意这门亲事似的,又怎么教她心里不恼呢?凭什么一个姨娘生的,能嫁去那样的人家,还平白的得了那许多聘礼和嫁妆?

“三妹妹是该谨慎些了。”许碧冲许珠冷笑了一下,“已经是大姑娘了,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开口之前还是先想想的好。免得被人听见,倒要说夫人没有好好教导女儿了。大姐姐说是不是?”她这好端端的在路上走着,平白无故就被许珠夹枪带棒地来了一通,难道还要跟她客气不成?

本来许碧是不打算跟这姐妹俩多说什么的。虽然以前的许二姑娘没少被她们欺负,但对许碧来说,即使年纪最长的许瑶也不过是个半大孩子,她年纪比她们两个加起来都大,也不怎么好意思以大欺小。

然而许珠说的话实在让人恼火。就算许珠不知道这门亲事原本是许瑶的,对她没什么感激之心,至少也该有点同情心吧。沈家也算是许家的世交,听见朋友家的孩子重伤将死,不但毫不担忧,仿佛还巴不得人家快死,只为了让庶姐守寡。就凭这些话,说她一句没家教,说陈氏一句不会教养孩子,难道还冤枉了她们?

“你敢说母亲——”许珠两道眉毛险些竖到额头上去,冲上一步就抬起手来。

许碧一把抓住了许珠的手。许二姑娘这小身板儿,力气和反应自然是都比不上她自己原来的身体,但许珠也才十二岁,娇生惯养的同样没什么战斗力,许碧拿下她还是不成问题的。

“珠儿!”许瑶脸都有些青了,“快住手!”

许珠从前倒是没打过许碧。盖因许碧在她面前永远都是畏畏缩缩的,根本也没有让她动手的理由。但她更没想到,她要打了,许碧居然不是老老实实受着,竟然是敢还手了!

这简直是要造反了啊!许珠气急败坏地想把手抽回来,谁知连抽两下都没抽动,手腕倒被许碧抓得有些痛了:“你,你敢打我!那沈家大郎就是快死了,谁不知道!”

许碧用力一甩,把许珠甩得身子一歪,冷笑道:“究竟是谁打谁?三妹妹说话最好先过过心。老这么胡说八道的,仔细给家里招祸!沈家少爷是战场负伤,皇上那里尚且赏下御医全力救治,三妹妹却巴不得他快死。不知道这话要是传到皇上耳朵里,皇上会怎么想?”

流苏说了,沈家原先在西北是对战北戎,如今在江浙则是剿匪抗倭,这就是守土开疆,保家卫国呀!虽然这个年代的军人跟她那个时代不大一样,但无论如何你过着人家打出来的平安日子,就应该有些敬重才是。就凭许珠说的这些话,要是被沈家人听见,抽她一耳光都是轻的。

许瑶脸色十分难看:“珠儿,你再不住口,我要告诉父亲去了!”

许珠不怕母亲陈氏,却怕许良圃,闻言眼圈顿时红了:“我要告诉母亲去!”说罢,转身就跑,她的两个贴身丫鬟连忙跟了上去。

许瑶瞥了一眼妹妹的背影,轻咳一声:“珠儿是被宠坏了,不过她素来有口无心,二妹妹别跟她计较。宫里御医都去了,沈少爷必定能药到病除,转危为安。”

她一面说,一面心里冷笑。这个庶妹果然是有长进了,如今说起话来竟是一套一套的,字字句句都叫人无法反驳,也难怪能挤得母亲拿出了一大笔银子。

不过,这个庶妹再能耐,终究还是只在翠庐那一方小院里过日子,外头的事知道得太少了。她只道宫里派御医就是要为那沈云殊治伤,却不知这派御医里头也大有门道,更不知道如今沈家已被新帝猜忌,新帝只怕是根本就不想治好沈云殊的。

母亲就是关心则乱——许瑶冷静地想——不过这也怪不得母亲,谁也没料到先帝突然驾崩,而新帝竟这般忌惮沈家,更不必说她居然正逢上了新帝选秀。母亲素来疼爱她,沈家和皇宫,该选哪个一目了然,母亲为了她,一时谋划得稍稍急了些,不免就有些漏子被人抓在了手里。

不过,便容这个庶妹略得意几日好了。马上她就要离开京城,只要想在沈家安生过日子,她就绝不敢说出易嫁之事,否则,单是沈家那位继室夫人就有得苦头给她吃。

如此一来——许瑶漠然地想着,她就有足够的时间了。也幸得这些年家里从未宣扬过与沈家的亲事,许碧嫁过去冲喜,自然就无人再疑心她,她便有足够的时间在后宫之中经营。

新帝才二十五岁,中宫又无子,若是她能抢先生下皇子,那时还有何惧?若是新帝要算计沈家,或许她还能利用许碧,替新帝打探一下沈家的消息呢。等到沈家倒了,许碧手里捏的那点把柄还算什么呢?

许瑶垂下眼睛,微微一笑:“我们到底是姐妹,日后还要守望相助,妹妹切莫记恨珠儿。去了江浙,可要多写信回来,有什么事,尽管告诉父亲母亲,这到底是你的娘家…”

☆、旅途

二月初十,宜嫁娶,宜出行。

当然,即使不宜,许碧也得启程,毕竟从沈家人入京已经过去了七八天,再拖下去就真不像话了。就是现在动身,路上紧赶慢赶也得耗上五六天,真要是那位沈云殊伤重难治,说不定她还没进门,就先成寡妇了。

如果真的出现那种情况——许碧想了一下,觉得那恐怕是最糟糕的了,到时候她会进退两难——沈家有可能不会要她,而如果回许家,那可真就是要由着陈氏搓圆揉扁了。

“姑娘,吉时到了,得去拜别老爷和夫人了。”知晴乐颠颠地跑过来。这些日子姑娘对她十分冷淡,她特别怕姑娘会不带她去沈家了,还好没有,看来她这些日子的勤快还是很有用的。

“走吧。”许碧才走出房门,就见路姨娘站在廊下,眼巴巴地看着她。

昨日路姨娘已经将东西搬到了翠庐来。说是搬家,其实总共也只有两个不大的箱子,路姨娘不肯改了翠庐的陈设,也不肯住许碧的卧房,只肯在厢房里住,说是要留着屋子,等许碧将来回娘家的时候住。

整个许家,舍不得她的也就只有路姨娘一个了吧?只是按规矩,这种时候路姨娘是没资格来跟她告别的。

好在该说的话昨天晚上也都说过了,许碧吸口气,对路姨娘笑了笑,接过知晴递来的斗篷披在身上,大步走出了翠庐。

虽说她得去了江浙之后才能拜堂,但出门之前还是要给许良圃和陈氏磕个头,领几句训导,掉几滴眼泪的。

许碧当然对他们没什么不舍,也根本没什么眼泪可掉。陈氏倒是拿着个帕子在眼角抹来抹去,不过只见红,不见湿。最后许良圃干巴巴地说了几句,咬文嚼字的许碧也没怎么听明白,反正就是那些套话,并没多少真情实感。

于是,许碧几乎是心情毫无波动地离开了许家。

时辰还早,但京城已经醒了过来。许碧一路上都把马车的窗帘掀起一个角,向外看得津津有味——别说她了,就是原本的许二姑娘,长这么大都没仔细看过京城的街景呢。

“姑娘,今儿风大——”知晴看看坐在马车一角的一个中年妇人,小心翼翼地扯了一下许碧的衣袖。

扒窗户这种事儿,可不是大家闺秀该有的行为。若是别的时候也就罢了,可如今沈家派来的人就在马车里,姑娘这么做,岂不是让人看不起吗?

“我就是看看,车是往哪里走…”许碧放下帘子,对那个中年妇人有点怯怯地笑了一下,“让林妈妈见笑了。”

她问过流苏,这个林妈妈是沈夫人王氏的陪嫁丫鬟,这次就是她带了那一对玉佩和聘礼单子,来许家商议亲事的。

陪嫁丫鬟,必定是王氏的心腹,又能担当这样的大事,必然就是个能干的。既然如此,她在许家这些日子,必然也打听了解过许碧的情况,不管沈夫人有没有什么其它心思,许碧想自己还是暂时维持许二姑娘原本的形象比较好一点——敌不动我不动嘛,情况未明的时候,装一装有好处。

林妈妈生了一张满月脸,看着就很好亲近的样子,笑起来就更显得和善了:“我们先坐船,所以是出南门往码头上去。”

许碧挺庆幸的,虽然这个朝代根本不存在于她读过的历史中,但许多事情都差不多。比如说京城,差不多就在南京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坐船走很长一段水路,然后再转陆路进江浙。如此一来,省时省力,还舒服得多。要知道这个时代的马车可没有橡胶轮胎,这要是一路咯噔咯噔的颠到江浙去——想想都觉得绝望。

码头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不过沈家用的是官船,事事优先,故而许碧没怎么耽搁就登上了船,不久船身就晃动起来,驶离了码头。

“这里是姑娘的住处。”林妈妈把许碧主仆几个领到了船中间最大的一间舱房里,“奴婢就在姑娘隔间伺候着,姑娘有什么事只管吩咐。只是这船在水上不比别的,姑娘若是要去甲板上,千万要知会奴婢一声儿,好让人跟着——这万一落了水可不是闹着玩的。”

知晴原先还兴致勃勃的,很有上甲板看看风景的念头,这会儿听了林妈妈的话,不禁缩了缩脖子:“妈妈说得好生吓人…”

“可不是奴婢吓唬姑娘。”林妈妈一本正经,“这江里水大,若落了下去都未必救得及。且这会儿江水冷着呢,姑娘在舱里都要仔细些,不要吹多了风,更不必说落水了…”

“我知道了,多谢妈妈提醒,若是要出舱房,我总先告诉妈妈就是。”许碧是会游泳的,但就许二姑娘这小身板儿,真落了水估计是扑腾不了几下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许碧对此深有体会。上辈子她几次得到出国采访的机会,不就是因为她身体好,不管到什么地方都吃得住吗?当时有个同事各方面条件不比她差,但就是身体不好,时不时地生病,这叫领导如何敢把她派出去?

锻炼身体,势在必行。在许家那几天是事情实在太多,现在离了许家,她就得开始着手了。比如说,她得给自己补充点营养,再比如说,要多活动。

不过,许碧的计划还没开展就不得不搁置了,因为——她晕船。

确切点说,是许二姑娘晕船。

“姑娘,这是刚买来的姜梅,姑娘快含一颗。”知雨抱着个小罐子跑进舱房,急急地打开罐口包的油纸,散发出一股子酸甜的香气来。

许碧恹恹地躺着,张开嘴让知雨投喂。活了两辈子,她第一次知道晕船的滋味居然这么难受,稍微动一动就是天旋地转,胃里仿佛装了条活鱼,时不时地就要翻腾一下。别说多活动了,她现在饭都吃了几口。

“姑娘,怎么样?”知雨眼巴巴地看着。许家只随便给姑娘准备了些防风寒的成药,好容易熬到船在码头上停靠补充食水,她忙不迭托船工去买了姜梅来,原还想请个郎中来给姑娘诊诊脉,开些汤药,却是被林妈妈拒了,说是这等小地方没个好郎中,倒怕把姑娘治坏了,且如今急着赶路,倒不如等到了芜湖再请个好郎中,仔细诊诊脉。

“奴婢觉得,那林妈妈——”知雨有些忍不住了。林妈妈笑得和气,跟许碧说起话来客客气气的,一口一个“请姑娘只管吩咐”,可却连个郎中都不给姑娘请,真是口是心非!

许碧笑了笑:“你心里明白就好。”许家总共只给她陪嫁了四个人,除了知晴知雨,就是一对儿从前据说是在庄子上当差的夫妇。这么着,这条船上都是沈家的人,她们主仆也只能先忍一忍了。

“可姑娘的身子…”知雨眼圈微红。难怪路姨娘说沈家不是好亲事,果然如此!

“放心,晕船死不了人。”晕船这事儿,就是在她那个时代也没有什么特效药,就是习惯了便好。其实她自己都能感觉得到,今天吐得已经比昨天少了。要不是许二姑娘这个身体实在有点弱,还能适应得更快些。

“知晴怎么样了?”

“在隔壁躺着呢。只说不想吃东西。”知雨不想说知晴的坏话,可她也实在是有些太娇气了,连姑娘这里都在想着法儿的吃东西补充体力,她那里倒好,上了船就躺着哼哼,比姑娘还难伺候。

“你把这姜梅分一点给她,再跟周嫂子说,我想喝鱼片粥。”这姜梅还真是挺有用的,许碧吃了一颗,就觉得舒服了许多,似乎有点食欲了。

“鱼片粥?”知雨把脸皱成了个包子,“可是把鱼煮在粥里?姑娘这不自在,还吃那腥的东西…”许家是北边人,迁到京城也没几年,平日里对鱼虾之类吃得不多,知雨想不出那腥巴巴的东西煮在粥里可怎么吃…

许碧笑起来:“你叫周嫂子照着我说的法子去弄…”周嫂子,就是给她陪嫁的那对夫妻中的一个,虽说是在庄子上干活的,却有几分厨艺,许碧跟她说过菜,她竟也能做出七八分来,可算是意外之喜了。

“把林妈妈叫进来陪我说话。”晕船的症状减轻,许碧的脑袋就又开始转了,“你再带点姜梅,跟喜鹊说话去。”

喜鹊,是林妈妈的丫鬟。没错,林妈妈这一路过来,也有个小丫鬟伺候着呢,因为那小丫鬟不晕船,所以林妈妈现在的待遇并不亚于许碧。

“奴婢知道了。”知雨机灵地看了看旁边小几上的点心,“奴婢能不能再带几块绿豆糕去…”林妈妈是个老道的,说起话来滴水不漏,但喜鹊跟知雨年纪差不多,可就没那么深的城府了,从她那里打听消息,可比找林妈妈容易多了。

林妈妈很快就过来了:“姑娘今日可觉得好些?等明日到了芜湖就下船了,那边能寻着好郎中…”

“我好些了。”许碧弱弱地说,倚着枕头,“请妈妈过来,没打扰妈妈休息吧?”

“姑娘快别这么说。”林妈妈还是一脸弥勒佛似的笑容,“姑娘有什么事,尽管吩咐。”

“我想——”许碧故做迟疑,过了片刻才道,“我想做几件针线孝敬大将军和夫人,只是不知夫人有什么喜好,喜爱什么颜色…”

林妈妈笑了一声:“原来是这样…”说是孝敬大将军和夫人,却只问夫人的喜好,可见这位许二姑娘很知道该奉承谁。也是,一个庶女,撞了天大的运气才得了这么一门亲事,可不是要仔细奉承着么。

林妈妈嘴里说着沈夫人喜爱的颜色花样,心里却有些不屑。沈夫人派她到许家来,自然是来打探一下沈云殊未婚妻子的底细,毕竟这娶进门就是嫡长媳,即使沈云殊真的…这占了嫡长的身份,只要再过继一个儿子,许多事情也能争一争。

谁知这事儿真是天从人愿,许家舍不得嫡长女去冲喜,竟换了一个记名的庶女。说起来那位许夫人管家也算是严谨了,下人口口声声的说这位二姑娘是打小就记在夫人名下,与两个嫡出姑娘一般教养;且正是生在那年大捷的时候,所以才被老爷定给了沈家大少爷。

这谎话倒也说得圆,若不是林妈妈早从沈夫人处知道了真相,怕还真的会信了呢。

林妈妈自然不会急着去戳破这个谎言。所谓百密终有一疏,那位许夫人只顾着编造定亲的谎话,可就忘记了在许二姑娘本人身上也使使劲儿,她花了些银钱终于打听到,许家虽然号称是三个女儿一般教养,可这位二姑娘啊…

林妈妈眯了眯眼,又打量一下眼前的许碧。尚未及笄的女孩子身形纤瘦,大约是正在抽条儿,看起来格外的单薄。因为晕船的缘故,脸色还有些发黄,娇怯怯地倚着枕头,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

这副模样儿,可不是当家夫人的做派。林妈妈心里暗暗地笑——相貌倒是生得好,尤其是那双水汪汪的眼睛,简直像是会说话一般,只可惜这姨娘生的就是姨娘生的,便是充做嫡出,也还是上不了台面。对着自己这个下人都一脸小心翼翼,那到了夫人面前,更不知要瑟缩成什么模样了。

老实说,林妈妈确实是在心里替沈夫人松了口气。这些年夫人过得不容易,尤其是二少爷不争气,夫人暗地里不知想了多少办法。天幸这回大少爷出了事,听郎中说,便是侥幸能醒过来怕也要损了身子。如此一来,再娶上这么一房上不得台面的妻室,那说不得日后得了老爷重视的就只能是二少爷了。

想着日后的光明前景,林妈妈眼里不由得露出一丝笑意,就是回答起许碧的话来也轻松了许多。两人一问一答地过了好一会儿,直到林妈妈忽然觉得腹中一阵饥饿,才惊觉自己今儿竟然不知不觉地说了这么多话。

“姑娘也累了,歇一歇吧。”言多必失,林妈妈心里暗暗警告了自己一句。虽说这许二姑娘说起话来毫无头绪,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也不知道她要问什么,可自己好像说得的确不少了,还是谨慎点的好。

“有劳妈妈了。妈妈陪我说会儿话,我这心里就踏实多了。”许碧作势要起身,“知雨这丫头,叫她去要个粥,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我送妈妈。”

林妈妈还没有敢托大到真让她送的程度,连忙谢绝:“哪能劳动姑娘,姑娘快歇着。如今船上伺候的人本来少,知雨忙不过来也是有的,不过几步路,哪里就用得着送了。”

她一边说,一边心里不由得又有些鄙夷。庶出的就是庶出的,说什么一般教养,顶天了不过是识几个字罢了,那些驭下理家的事儿,有哪个嫡母真会用心去教导的?许二姑娘这两个丫鬟,大的娇养得好像小姐一般,晕个船就躺下不起来了;小的又是玩性大,捉着空儿就满船乱跑。仆似主人,下人这般的没规矩,可见主子也好不到哪里去。日后不要说是打理整个沈家,就是光管自己的院子,恐怕都要乱做一团了。

自然,这些想法林妈妈可不会露在脸上,仍旧是满脸笑容地起身,出了许碧的舱房。片刻之后,知雨就端着一盅热腾腾的粥回来了:“姑娘,这是周嫂子用刚打上来的活草鱼做的鱼片粥,还配了几样小菜,姑娘快尝尝。”

米香混合着鱼肉的鲜香扑鼻而来,让许碧的肚子顿时就咕噜噜地叫了起来。知雨看她有了胃口,喜得眉开眼笑,不过她也没忘了正事,一边伺候许碧用饭,一边就说了起来:“奴婢刚才拿了那姜梅和绿豆糕去寻喜鹊,原来她也有些晕船,没胃口吃饭呢。”

林妈妈是沈夫人的陪嫁丫鬟,心腹之人自然待遇好,可喜鹊这个小丫鬟就没那么好福气了,即使也是晕船难受,仍旧要干活儿,便是吃不下饭,也没人单给做些饭食了。故而知雨拿着姜梅和绿豆糕过去,可是大受欢迎。

这吃人嘴短实在是千古不易之真理,知雨自上了船已经跟喜鹊混熟,这会儿喜鹊又吃了她的东西,知雨再跟她搭起话来便容易得多了。

“喜鹊说她只是个三等的小丫鬟,进府才两年,只是平日听那些年长的丫鬟和婆子们说话,才知道些许事情。据她说,沈大少爷是出海剿海匪的时候受了伤,开始是在军营里养伤,因怕动摇军心,所以只说是箭伤,直到前些日子伤重难治,苏杭一带能请到的好郎中请遍了都不见效,这才去宫里求御医的。还是沈夫人想出了冲喜的主意,所以沈家人动身来京城的时候,沈大少爷院子里已经在收拾东西,要把他接回来养伤了。”毕竟总不能在军营里成亲。

知雨说着这话,面上便有些掩不住的忧虑之色。她自然是盼着沈家少爷的伤不要那么重,可若是听喜鹊这么说,似乎还真是十分严重呢。

☆、驿站

知雨的担忧,许碧自然也是有的。刚才她也向林妈妈问过沈云殊的伤情,林妈妈却是满嘴只说沈云殊年纪也不小了,因这些年边关一直打仗竟无暇成亲,此次正好借着养伤的机会把人生大事办了,成家而后立业云云。若听她的,仿佛根本就没冲喜这回事儿似的。

这显然是胡扯了,尤其是与喜鹊的话两相对照,不由得不让人忧虑——若是沈云殊的伤真的不重,又为何要怕人知道,根本不敢宣扬呢?直拖到这会儿才又是求御医又是冲喜的,只怕是真的瞒不过去了…

然而这件事偏偏许碧是毫无办法的,因此考虑了一下之后,也只能是不去管她。毕竟她既不是什么神医,也没有带着前世的医疗系统穿过来,沈云殊的伤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还有别的吗?沈家其他人呢?”

知雨也知道这事儿无计可施,只得把念头暂时放下,说起别的来。

喜鹊进府日子短,说的那些事大都是众人皆知的,流苏也都说过,只有两件事,知雨听着还新鲜。

“沈家两位少爷都是十三岁就跟着沈大将军进军营,后来大少爷十五岁就上阵杀敌了,可二少爷进军营才半年,沈夫人就生了一场大病。那会儿沈大将军和大少爷都在边关打仗,二少爷孝顺,瞒着沈大将军回家侍疾,结果等夫人病好了,二少爷也没法再回军营了。”

“那二少爷现在做什么?”前头还打着仗,沈云安就擅离军营,不管他是为了什么,不处罚他沈大将军都无法服众,所以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让他离开军中了。

“说是如今在家读书,去年已经考取了童生,以后怕是要走科举的路子了。”知雨说着又有点忧虑起来,“听说二少爷十分聪明,学武的时候就学得很快,后来读书,也是才读了一年多就考取了童生,今年就打算考秀才了呢。”

一家子有两个儿子,还不是一个娘生的,如此免不了就有些比较的意思。之前沈云殊年纪轻轻就屡立战功,出尽了风头,把弟弟牢牢地压在下头。如今他倒了,沈云安可不就显了出来?

许碧叹了口气:“都是一家子,二少爷出色也是好事。”总比一家子后继无人,沈大将军一过世家里就垮了的好,“还有什么?”

“听说——”这又不是个好消息,“沈二姑娘院子里的丫鬟,这几年换过好几拨了。”

婢仆与财物等,主子用不惯了就换,从道理上来讲是没什么的。然而婢仆又毕竟不同于财物,你高兴了每日把屋子里的陈设都换一遍也无妨,可若是每日把身边伺候的人都换一遍,那就不对了,至少也得说你一个性情苛刻。尤其是姑娘家,贞静平和才是好名声,若被人说是难伺候,那可不是什么好事。

这做人儿媳的,第一怕遇着恶婆婆,第二怕遇着刁小姑。若喜鹊说的话是真的,这位沈二姑娘沈云娇可是人如其名,不好相处呢。

“沈夫人还真是宠爱女儿…”许碧喃喃地说。

姑娘们身边的丫鬟,一般是不常换的,尤其贴身丫鬟,往往自小就在身边伺候,一直用过几年,彼此都摸着了脾性,有了情份和忠心,这才敢充做心腹。

就比如许碧身边的知晴,那是九岁上就买了进来,至今已经伺候了许碧五年。便是知晴,也已经伺候三年了,若不是因此次匆匆出嫁,至少还是要再伺候许碧两三年,才会跟着她出嫁,做她在婆家的膀臂的。

心腹可不是那么好培养的。长时间的相处未必能培养得出来,但没有时间必然不行。沈云娇这么频繁地更换身边的丫鬟,自然是不利于培植心腹,这道理沈夫人肯定知道,可仍是由着她,若不是对女儿不关心,就是真的宠爱得没边了。

宠爱——许碧心里忽然一闪,沈夫人这么宠爱女儿,那对儿子必定更为重视,既然如此,当初她生的那场大病,是真是假呢?会不会正是看着战场吃紧,怕儿子有危险,这才想出这个法子,让沈云安以“孝顺”的名声离开军中呢?须知逃兵的名声不好,但本朝也是以孝治天下,一孝遮百丑,是最好的挡箭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