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三大国公府很牛逼,那也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处在三大国公府的位置上,所受到的掣肘和限制,比一般官宦勋贵多了去。这也是为什么三大国公府必须抱团抗争皇权的原因。

现在颜宓要以晋国公的身份重掌兵权,并且还要带兵出京,长期游离在京城之外,此事很难。若非有宋子期这样的大牛相助,单靠三大国公府未必能够办成此事。

当然,颜宓重掌兵权只是第一步。最难的是带兵出京。

元康帝如今防备武将就跟防备反贼一样,怎么可能轻易让颜宓带兵出京。

颜宓想要出京,就需要一个契机。

宋子期给颜宓找到了一个契机,只待宋安然协助,时机一到,颜宓就能名正言顺的带着兵将出京打仗。

元康帝有一套组合拳,却不知宋子期颜宓和宋安然也有一套组合拳。而且他们的组合拳,会将元康帝打得头顶冒烟,暴跳如雷。

元康帝打定了主意要修宫殿修园子,谁都阻止不了。胆敢阻止的人,元康帝是恨得咬牙切齿。朝中大佬,元康帝暂时动不了。像那些御史,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抓到诏狱里面关起来。

朝中紧张气氛加剧,内阁有人提议退让。这么争斗下去,朝堂乱来,最后遭殃的还是老百姓。

有人想退,有人则坚决反对。这样一来,全如了元康帝的意,内阁如元康帝预期的那样分裂,斗争。

朝堂上乱斗了一个月,耽误了许多政事,就连老百姓都在骂朝臣们拿了俸禄不干事,全是一群窝囊废。

到了这个时候,朝臣已经没有多少底气继续斗下去。除非真的可以不顾民生,不顾天下人的非议。再说元康帝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朝臣在中途改弦易撤,加入了支持皇帝的阵营。

说白了,这就是利益博弈。

最后,朝臣妥协。户部答应两年内,给三百万两用于修宫殿修园子。

三百万两远远不够,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但是元康帝却很满意,他成功的在朝臣里面撕开了一个口子。今年户部拿出三百万两,明年他就有办法逼着户部再拿出三百万两。

说到底,人一旦习惯了妥协,就会变得越来越软弱。同理,政治上一旦习惯了退让,也会变得越来越软弱。

不少朝臣们面对这个结果,几乎痛哭失声。

而大家都没发现,有人趁机浑水摸鱼。等到元康帝一道旨意,任命颜宓为五军都督府左都督,掌南府军。原先的户部左侍郎另有任命的时候,无论文武大臣,都惊呆了。

颜宓弃文从武,这一招让人看不懂,完全看不懂。感觉就像是一个蠢货在胡来一样。

颜宓立志做文官,而且已经做到了三品户部左侍郎的位置上,只需再磨炼几年,就能更进一步。这个时候放弃,实在是让人想不通。

当然,也有一眼看穿颜宓此举深意的人。

甚至连颜宓和宋子期私下里的行动,也有聪明人猜了出来。不过大家都有默契,什么都不说,就让其他人猜去吧。

至于元康帝,虽然心有不甘,却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谁让宋子期答应他,只要让颜宓重掌南府军,宋子期就会暗中助他从户部拿钱修宫殿修园子。

宋子期做到了自己的承诺,户部果然拿出银子。元康帝也要遵守承诺,任命颜宓为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品级一下次从正三品,跃升到正一品。当然,以颜宓晋国公的身份,颜宓完全当得起。

事情看似尘埃落定,实际上一切只是开始。

国公府遥光阁书房内,宋安然指着舆图,手指放在两湖地面上。

宋安然沉声说道:“自前年开始,两湖连遭水灾旱灾。这里本是鱼米之乡,当地老百姓富足,所以就算连连遭灾,当地老百姓还能活下去。

可是这个情况,在今年发生了改变。自今年开春,两湖地界就没下过一场雨,当地百姓数年积攒下来的家业即将毁于一旦。

据四海商行传回来的消息,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卖儿卖女,有的地方已经有人上山为寇。灾情不缓,当地情况会持续恶化下去。

现在那边就如一个火药桶。等到秋收,大家见粮食难以为继,需得易子而食才有活命机会的时候,这个火药桶就会砰的一声巨响,将整个大周炸个天翻地覆。届时你的机会就来了。”

颜宓看着宋安然,说道:“我以为你不会眼睁睁的看着那些百姓遭灾。”

宋安然挑眉一笑,“我当然不会眼睁睁看着那些百姓遭灾。但是我不是官府,我没有义务救灾。

就算我以四海商行的名义去救灾,真正能落到百姓手里面的粮食也少得可怜,最终该发生的事情还是会发生。

与其延缓大灾变的发生,不如干脆一点,加快这个进程,助你一臂之力。等到你的军队达到两湖,四海商行就会全力配合你赈灾。

届时你将那些贪官污吏就地正法,腾出来的位置,正好方便我们的人补缺。顺便我还能在当地招收一些失地无产的人去海外搏命,为我们海外基地做建设。

怎么样,我这个机会是不是比现在拿粮食出来协助当地官府赈灾强多了。”

颜宓笑了起来,“娘子运筹千里,为夫甘拜下风。”

宋安然白了颜宓一眼,“少拍我马屁。我已经替你们做好了前期准备,接下来你能不能带着兵将出京,就得看你的人在两湖能挑起多大的动静。”

宋安然的四海商行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扎根两湖。

如今颜宓想要带兵出京打仗,想要实现这个目的,位于两湖的四海商行将起到关键作用。

月前,颜宓已经暗中安排人前往两湖,目的就是挑起当地山匪灾民提前造反。当那些山匪灾民造反,当地兵将无力平反的时候,势必会求助京城。

届时只需要在朝中推动一番,元康帝就只能捏着鼻子让颜宓带兵出京评判。

颜宓一出京,犹如蛟龙入海,届时元康帝想要节制颜宓,可能性非常小。

有了眼宓领兵在外,晋国公府的安全基本保证。只要颜宓不死,元康帝就不敢动晋国公府。

这是一套连环计,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小心翼翼,不可出半点差错。一旦让元康帝提前察觉颜宓的意图,那么所有的计划都将化为泡影。

颜宓派到两湖的人全是精锐,所以颜宓有信心打好这一仗。

事情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九月,秋收过后,当京城的人还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时候,两湖传来急报,两湖有人杀官造反,已经有两个县城被反贼攻陷。当地守备无能,不到一个回合,就被反贼打得落花流水。

消息到了朝中,朝臣哗然。堂堂太平盛世,竟然有人公然举反旗造反,真是狠狠抽了朝臣一巴掌。

元康帝得知此事,也惊出了一身冷汗。

凡是当皇帝的人,最怕老百姓造反。老百姓造反,就说明他不是个好皇帝,老天爷要惩戒他。而且老百姓造反,如果不能及时扑灭,一旦扩散,其影响将是全天下。

元康帝和朝臣们商量了一番,当天下旨,调周边省份的兵将进两湖平叛。

只是还没等到兵将们进入两湖,反贼又打下了两座县城和一座府城,并且杀了知府大人,以府城为根据地,一副要占地为王的姿态。

这可将元康帝气坏了,反贼就是反贼,竟然敢坐地为王,莫非还想推翻大周皇朝吗?

元康帝连下数道旨意,催促那些久不练兵的地方军队前去平叛。地方军队早在永和朝末年的时候已经开始腐朽。到了元康朝,这些地方军队已然腐朽不堪,毫无战斗力可言。最多只能吓唬吓唬老百姓,替当地官员维持一下治安。

真的对上反贼,这些地方军队跑得比谁都快。

离第一道平叛的圣旨已经过去半个月,这些地方军队才慢悠悠的走出自家地盘,说到底就是为了拖延。

拖到实在不能拖了,然后就开始叫苦,给上峰要银子要粮食要兵器要马匹。反正这些地方军队,总有办法将战事拖延下去,坐视反贼坐大。

不过走得再慢,也有走到目的地的时候。当地方军队到了反贼地盘,第一场仗就几乎输了个精光。

官兵连夜朝京城求救,反贼势大,地方兵力不足,需得京城发兵平叛。就算京城不发兵,好歹朝堂也要给点支持,比如银钱,兵器,粮食等等。

元康帝得知消息,气了个半死。他是没想到地方军队如此不堪,一个回合就被打回了原形,彻底失去了战斗力。

这下子朝堂上就吵了起来。

地方军队不堪使用,必须派京营南下平叛。

有人觉着派京营南下,劳民伤财,不如派钦差南下。

可就算要派钦差南下,也要先打两场胜仗,杀杀反贼的气焰,才能说钦差的事情。

说到打胜仗,领兵人选乃是关键。这一下,朝臣们又开始吵了起来。文臣同文臣吵,文臣又同武将吵,武将也同武将吵,大家吵成了一锅乱粥,还是没有吵出一个名堂来。

元康帝坐在龙椅上,气的眼前发黑。当真大周皇朝不是这些当官的,一个个有时间吵架,就没时间想出点对策。

如今连修宫殿修园子都暂停了,就是为了两湖的叛乱。

元康帝自认为自己还算是个明君,奈何官员不给力。

元康帝怒拍桌子,高声一吼,“都给朕闭嘴。谁敢再吵,诏狱伺候。”

所有人乖乖闭上嘴巴。

元康帝接着说道:“内阁同五军都督府,后日之前必须拿出平叛方略。若是拿不出来,朕不介意杀几个一品大员。要是有人不信,那就试试看。”

元康帝撂下这话,甩袖离去。

结果没等到后天,在第二天,三皇子就站出来,请旨南下平叛。三皇子说得慷慨激扬,一副为国为民的样子。结果却被元康帝怒斥,命他回去反省。

军国大事,岂能儿戏。一个连战场都没见过的人,也敢平叛,真当元康帝是三岁小儿,不知兵马?三皇子分明是想占个平叛的名分,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至于打仗,自有会打仗的人操劳。元康帝自然不会让三皇子如愿。元康帝将三皇子臭骂一顿,连带着其他皇子也被牵连。

到了元康帝定出的最后时限,内阁和五军都督府一起拿出了平叛方略。

由京城出兵,南下平叛,同时收拢当地的溃兵,整顿当地兵事。至于反贼,该杀就杀。

领兵的人,有人提议吴国公。吴国公百战百胜,勇猛无敌,实乃领兵平叛的不二人选。

元康帝一听到吴国公三个字,顿时脸色就黑了。他好不容易将吴国公困在京城,又怎么可能再将人放出去。

元康帝想都没想,就将吴国公给否定了。

接着有人提议定国公,毫不意外,同样被元康帝否定了。

最后终于有人提议颜宓领兵。颜宓年轻,懂军事,而且是文臣转武将,到了地方上有资格节制当地的文官。而且南府军大部分都是南方人,能够最快速度适应南方的气候,不用担心水土不服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

元康帝潜意识里就要否决颜宓。

可是某个人某句话提醒了元康帝。

“如果不派颜宓领兵出战,京城将门无人有资格领兵出战。勉强提拔一人上来,只怕不能服众,最后愧对陛下信任,致使两湖局势糜烂,影响全国。”

元康帝微微眯起眼睛,说出这番话的人,是兵部尚书。

元康帝搜寻内卫的消息,兵部尚书同颜家并无来往。这么说,兵部尚书替颜宓说话,是一心为公?

元康帝心有疑问,却没找到线索。

元康帝不想让颜宓领兵出战,元康帝让人继续挑选合适的将领。挑选来挑选去,还是限于三大国公府,跟八家侯府。奈何,侯府将门子弟有资格有威望领兵出战的人没有。

如果只是一般的战事,随便点一个人领兵就行了。可这次是关系到平叛,一个不好,反贼趁机坐大,星星之火燎原,说不定就会颠覆半壁江山。

而且两湖离财税重地江南实在是太近,上至元康帝,下至朝堂都不敢冒险让反贼坐大。

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讨论到颜宓的头上。

元康帝皱眉,他不放心颜宓。颜宓生有反骨,放他出去,只怕不妙。

却不料,宋子期出列,说道:“陛下如果不放心晋国公,那就派一名监军。”

元康帝眼前一亮,是该派个监军。

“该派何人为监军?”

宋子期再次说道:“以皇子为监军,陛下意下如何?”

元康帝微蹙眉头,他想派太监做监军。结果刚刚流露出这个意思,就被文武大臣喷了个半死。让太监做监军,这是要让太监乱政吗?

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因为两湖局势紧张,元康帝不得不妥协,任命颜宓为平南大将军,同时任命平郡王为监军。

之所以选择平郡王,这里面也是有一番博弈。

旨意一下,颜宓就要准备点兵出京。

到此,宋子期,颜宓和宋安然的全盘计划终于成功。后面的事情,就要看颜宓如何去做。

朝廷只给了颜宓三天时间,而且颜宓大部分时间都要留在军营做准备工作。留给颜宓同家人分别的时间,只有区区两个时辰。

颜宓先去见了颜老太太。

颜老太太很舍不得颜宓离京,却也知道这是颜宓必须做的事情。

颜老太太拉着颜宓的手,郑重嘱咐:“此去一路小心。”

“老太太放心,孙儿一定会凯旋归来。”

之后,颜宓又去见老国公。

老国公同颜宓分析了一下朝中和地方上的局势,提醒颜宓外出领兵时需要注意那些事情。最后,老国公给了颜宓一份名单,告诉颜宓那些人可用那些人不可用。

颜宓收了名单,告辞老国公,最后才去见安然和三个孩子。

宋安然心知颜宓此去,只怕几年时间都不会回京。心中倍感伤感。

不过宋安然没有流露出任何情绪,她不愿意影响颜宓出征的心情。

颜宓对阳哥儿说道:“等为父离京后,你就去军营报道。我已经和军营里的人打好了招呼,他们会以对待军人的方式对待你,所以你别想仗着身份乱来。”

阳哥儿一本正经地回答:“父亲放心,儿子不会堕了国公府的名声。”

颜宓暗自点头。

颜宓又叮嘱垚哥儿,“父亲不在家,你要听你母亲的话。如果敢惹你母亲生气,等老子回来,非得将你揍个半死。”

垚哥儿眼眶里含泪,很显然是被凶神恶煞的颜宓给吓住了。

颜宓狠狠瞪了眼垚哥儿,“我的话记住了吗?”

垚哥儿微微点头,害怕地说道:“儿子记住了。儿子不敢惹母亲生气。”

“如此甚好。”颜宓冷着脸说道。

还不到一岁的筝丫头,被奶娘抱在怀里。

颜宓从奶娘怀里抱过筝丫头,亲亲孩子的脸颊。筝丫头很不给面子,嫌弃颜宓的胡子扎人。扭头大哭起来。

颜宓无奈一笑,宋安然赶紧示意奶娘将筝丫头带下去。

阳哥儿也拉着垚哥儿离开了书房。

书房内,就只剩下宋安然同颜宓。

宋安然替颜宓整理衣衫,轻声说道:“在外一定要保重自身。打仗的事情我不懂,但是我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你此去,不知何时会回来。京城的事情你不用担心,有我坐镇,没人敢乱来。”

宋安然突然退后一步,看着颜宓的目光,犹如是在对待一件珍品。

宋安然对颜宓说道:“我在京城等你回来。如果你回不来,那我就带着孩子出京找你。”

颜宓伸手就将宋安然搂在怀里:“放心,我肯定回来。这里是我的家,我岂有不回来的道理。”

“记住你今日所说的话。”

颜宓在宋安然的红唇上重重的落下一吻,然后转身,大步离去。

宋安然就站在门口,目送颜宓带着亲兵家将以及小厮护卫离开国公府。

喜秋伺候在宋安然身边,轻声说道:“夫人别难过。”

宋安然摇头,笑了起来,“我不难过。国公爷为国征战,理工建业,我怎么会难过。我只恨自己身为女儿身,不能随他一起沙场杀敌。”

喜秋一头瀑布汗,宋安然的想法果然与众不同,让人完全猜度不到。

颜宓离开国公府,进入军营,整顿军事。三日后,颜宓率兵离开京城。

这一次宋安然没去送。宋安然不太喜欢离别,尤其是连着两次离别。

白一去了。白一回来后,将自己的所见所谓告诉宋安然。

听着白一的讲述,宋安然感觉身临其境。

大军离京之后,宋安然就开始计算着时间。时不时的在地图上比划一下。

颜宓送回来的消息很少。朝廷盯着颜宓,元康帝盯着颜宓,全天下都盯着颜宓。颜宓不方便给宋安然送消息。就算要写信,信中内容也是极为简单。

宋安然的消息来源,主要开始靠着四海商行。

四海商行遍布全国,颜宓行军路上也有四海商行的商铺。这些商铺既是用来做生意,同样也能用作传递消息。靠着这些商铺,宋安然也能及时的掌握大军动静。

半月后,颜宓到达两湖,整顿军备,收拢溃军。然后出兵攻打反贼。

反贼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过是仗着人多,还有一股血气,才能将当地官兵杀个落花流水。

如今大周的正牌军到来,又是颜宓这个杀神领军,情况自然不同。

第一仗,颜宓亲自督战,大获全胜,收复两座县城。不过颜宓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命军队原地休整。同时将大胜的消息送到京城,好歹要给京城一个交代。用胜仗证明当初朝臣选择颜宓做统帅是正确的。

颜宓打了胜仗,朝臣高兴,元康帝也高兴。他们高兴,就不会找颜宓的麻烦。

颜宓下令军队原地休整,不肯乘胜追击,引起了监军平郡王的怀疑。

之前在行军路上,平郡王同颜宓客客气气的。他知道自己不懂兵,所以也未曾在军事上面指手画脚。

可是如今官兵大胜,贼寇惊慌失措,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应该乘胜追击。颜宓却反其道行之,只命官兵就地休整。

平郡王找到颜宓,想试探一下颜宓到底有何打算。

颜宓丝毫不意外平郡王找上门来。

颜宓同平郡王客客气气的,对于平郡王的疑问,颜宓全程打哈哈,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敷衍平郡王。

平郡王心生恼怒,问道:“国公爷将本王当三岁小儿哄骗,是何居心?”

颜宓撩了撩眼皮,就没给平郡王一个正眼。如果在京城,颜宓还会有所顾忌。如今出了京城,天高皇帝远,颜宓行事完全是肆无忌惮。

平郡王恼怒不已,“国公爷为何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