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头,你又没说实话啊!”淳庆帝一眼就看出来了。

玉璧嘿嘿笑,不好意思地说:“书院收得贵了点,总要平衡一下,否则御史言官们又该打脸了。”

一说到收费贵,淳庆帝就想让人打这夫妻二人一顿大板子,三千两银子一年,亏他们想得出来。三千两放到普通人家,够一家四口过一辈子安逸舒适的日子,结果钟山书院一年的学费就三千,太吓人了:“这叫贵啊,简直就是漫天要价。”

替淳庆帝满上茶,玉璧道:“陛下,婢子说过有奖学金的,只要成绩优异,这三千两完全不会成为门槛。到钟山书院读书,要么捧得金山银山来,要么努力精进课业,订这么高也是为了盼着学子们能够努力向学。”

话这么说自然是合情合理的,怪不得早几天就放出榜来,御史言官们没一点动静。当然,淳庆帝也知道,大理寺前一“战”,让他那群从来不安份的御史言官们受到了严重打击,近来上的奏疏都少了许多:“也罢,随你们去吧。说到书院,朕有意让老四他们几个小的都到钟山书院去学习,他们年纪虽然小,但早已开蒙,去书院足够了。”

钟山书院那拨长长的师长名单里,当然有淳庆帝敬仰的名宿,所以淳庆帝也十分乐意把几个儿子送到那里去。除了二皇子三皇子都已经开始办差,四皇子以下的都还小,正是学习的时候。

“当然可以了,学院开门就是收学生的,有教无类。当然,前提是陛下给钱。”玉璧说得明明白白,干干脆脆。

淳庆帝听完差点没气倒,削了玉璧一眼说:“朕还能短臣子的银钱不成,少提这事。”

趁着淳庆帝说起书院的事,玉璧就跟淳庆帝提了提自己日后只能上午在宫里,下午得去书院的事。淳庆帝就好奇地问了一句“你难道也要去当先生不成”,玉璧还真就点头了:“是呀,陛下可不知道,婢子的算学不错,钟山书院有工学分院,工学分院里没有一样不要用到算学的。眼下算学的先生稀缺,庆之让婢子先顶顶。”

这时代女子当先生倒也不稀罕,所以大家伙儿也并不排斥,玉璧这么说,淳庆帝还只能答应她。毕竟教书育人是大事,哪怕只是工学,那也是学,修船造屋垒墙铸炮都需要用到工学,所以淳庆帝挺看重工学这一科:“去吧,省得朕看着你堵得慌,顺道把老四他们几个带去…别这么盯着,朕不少你银钱,这就让人支给你。”

淳庆帝多想抽这丫头大嘴巴子,没见过这么要钱不要命的。

就这样,玉璧怀里揣着九千两银票,马车上载着四五六三位皇子驶向钟山书院。此时钟山书院已经开始了开院第一讲,讲的是“良知”二字,这是取自玉璧无意中一句“学问无良知既是社会的毁灭”。当时萧庆之还问了什么是“社会”,听罢他就记住了,虽然是请梁师言讲,但讲授内容却是他草拟的。

讲台之下,大大小小数百名学子,并着旁边人山人海的围观群众,场面原本应该十分喧闹,但却出奇的安静,除了梁师言不大不小的授课声之外,只有风声鸟声树叶声。

“作学问的人尤其不能失去内心的良知,倘若作学问的人失去良知,那这浩浩人间便是从根子上烂掉了。就如同我们主张,从政者应该心存道德与敬畏之心一般,若人心里完全失去了道德与那一点敬畏,那他们何事不敢为,何事不可为。”顾忌到在场不仅有学子,还有来往看热闹的乡邻,梁师言的第一课讲得深入浅出,来去直白。

玉璧身边皓若白雪的顾弘川小正太撇撇脑袋,看着玉璧说:“陈尚令,这是不是就是你说的——没有良心猪狗不如。”

总结得真精辟。

拍拍顾弘川的小脑袋,玉璧说:“道理是相同的,只是我不如梁先生有学问。”

“我觉得陈尚令讲得更好,人间从根子上烂掉有些人不会怕,但没有人愿意做猪狗不如的东西。”顾弘川小小年纪领悟力非凡。

因为是帖在玉璧耳朵边上说的,加上他们站在很边上,也没惊扰场中的秩序。

也幸好是这样,否则,她立马就会成为千夫所指的过街老鼠。

第一三七章 再也无法维持风平浪静的表相

在给工学分院的学子们上数学课之前,玉璧回想了一下自己小学的数学课,好像是先认识数字,再从加减法到乘除法,然后复合运算以及各种单位。她觉得是这样的,至于是不是真的是这样,那她就不清楚了。

都是十岁上下的少年,玉璧觉得第一节课,教教数字就好了。结果她低估了这群少年们的学习能力,想想也是,都是有基础的,满屋子的孩子都是有钱人家的娃,大多从三五岁起就读书识字,这时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部分少年很谦恭,但也有眼睛朝天看的,对玉璧的教学大感质疑:“陈先生,这些东西学了有什么用呢?”

“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就太广泛了,小到一针一线,大到世间万物都可以用算学来推理。如果你们不信,我们来尝试着用算学来解析一下世间万物,比如你们现在能看得到的桌椅板凳,长宽高都有定数,高一分低一分都会让人感觉到不适。”玉璧觉得跟孩子们说应该从简单的事物开始说,毕竟只是十岁的孩子,她十岁不也才四年级么。

但是这般少年们明显十分不满意于玉璧的答案,他们始终觉得这是小道,再说白一点这就是完全没有用的东西,如果不是学院安排了这样的课程,他们肯定不会乖乖坐在这里上课。

“算学包纳的当然不止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还包括山高水深,四季轮回,风雨雷电等等。比如我们现在所在的钟山,你们可知它有多高,要如何丈量。又要如何计算。”玉璧虽然从来不觉得数学有趣,但是她现在是数学老师啊,只能尽着往死里忽悠这般孩子了。

“钟山高九百丈,这个书上写过。”小孩儿傲气十分地回答了玉璧的问题。

小破孩儿,敢拆她的台。真不要命了。玉璧眯着眼打算来个神威大发:“那书上有没有告诉你,知其然如何知其所以然。你只知道它高九百丈。却不知道它到底是九百丈多一点还是九百丈少一点,也不知道是怎么丈量出来的。但是,通过算学。我们不必一点点去丈量它。可以很快地得知它高几何。”

小孩儿们听完滴溜溜地转眼珠子,说道:“那也能算出门前这棵树多高是不是,陈先生,要不我们试试。”

“成啊!”玉璧说完。领着这群小破孩儿出门,大家一块儿站到树下。有小孩儿问用不用找根绳给她。玉璧笑眯眯地看着小孩儿,心道,敢全我绳我就敢把你们全吊树上严刑拷打:“不用,给我来把卷尺就成。”

这算是道趣味算术题,玉璧记得有相对简单一点的算法,就是以人影和树影来最终计算树的高度。最终玉璧得出结论,这棵树高七米九八,换算成市制是:“树高二丈三尺九寸四,如果不信,你们可以尽管去量。”

误差不会太多,毕竟公式摆在那里。

有不信邪的孩子非要上赶着量去,玉璧就看着几个小孩儿找来侍从,让侍从到想办法量出高度来。费尽好大的周折后,终于量出来了,和玉璧的答案有一点点小差距,差两分。这点误差可以接受,不过却是那帮小孩有差,他们不信邪再量一次,和玉璧的答案就只差一分多一点点了。

最后,小孩儿们不得不承认,玉璧赢了。

“可是算树的高度有什么用呢?”

“以后长大了,有一天你们做某个地方的官员,你可以把这个地方的人口列出来,计算每人每天多少粮食,就可以得出结论,需要种多少亩地才能够这个地方所有人不饿着。再譬如司农院今年报上来,今年共有九千万亩水稻和二千七百万亩麦子。你们谁能知道这是多了,还是少了?要知道这可关系到大家是饥是饱,会不会饿死人,你们说这重要不重要!”玉璧可算是把这群小破孩儿忽悠着了,其实她数学真的不成,至于让她说数学为什么要学,她也想说扯谈呢,普通人数学学到初中就差不多够用了。

好在这时代的算学本来就不难,大部分都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有个算盘就能搞定。

好不容易下了课,玉璧长出一口气,为人师长固然有成就感,但是这成就感得来不易呀!玉璧决定好好催促萧庆之去找算学课的先生,侍候这群孩子比侍候淳庆帝还麻烦。

临到她快要出去的时候,有个孩子忽然跑过来问她:“陈先生,算学可不可以算出路程上要用的时间来?”

“当然可以啊!如果你去的地方离家一百里,每个时辰走十里,每天走四个时辰,那两天半就能到。”玉璧随意说了一句。

“我想去的地方离书院有九百多里,坐马车要走多少天呢?”

咦,这小孩儿是要离家出走还是想家了:“如果马车每个时辰行驶十五里,每天还是四个时辰,那十五天就可以到。”

“啊…我想见娘亲岂不是要走半个月才能看到!”果然是个想家的孩子。

打发走小孩儿,玉璧一抬头正好看到萧庆之笑盈盈地冲她乐:“庆之,你对我最好了是不是。”

得,这丫头又发娇了:“是,你又怎么了。”

“赶紧找几个算学老师来吧,我扛不住这群孩子,太闹心了。”玉璧心说就自己这数学水平,能忽悠过去今天已经是奇迹了,再让她忽悠下去,她可不想玩了。还不如让她去教他们怎么玩泥巴,那个她擅长,她从小就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捏泥人大师”。

“你不是教得挺好,我一直在旁边听着,倒真没想到,你光凭一把五尺的卷尺就把树高量了出来。”萧庆之夸奖得十分真心实意。

但是,玉璧坚决不接受:“不要,你还不如让我开门课教沏茶,这个我能教得得心应手。”

看着她,萧庆之摇头说:“好,知道了,算学先生月底会来几名,你先支应一段时间。”

两人相携走到向后院,那里是先生们办公和暂歇的地方,两人还没跨进院门,俭书就从远处一路跑来:“侯爷,定州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