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淮闻声下望,张着嘴,任风雪猛灌入喉。

长街四面,人涌如潮,大雪如幕,数不清的百姓,看不见人脸,只见人头如鸦。

圣驾进入县衙前守卫在街上的御林卫已被挤得没了影儿,昨日傍晚进城时见到的萧条无人的小县,当百姓走出家门,声势足以惊天下!

刘淮睁着眼,如被冻在屋顶。

怎会如此?怎会如此!

“刘大人没见过这等景象吧?看过此景,你还敢说出城调兵之言吗?你出去给我看!”

“文臣治世?古有文臣如此谏君:‘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为治世之臣!你也敢称文臣,敢论治世?蠢臣!”

刘淮瘫坐不动,脸颊通红,不知是臊的,还是被风雪割的。

元修望向暮青,见少年面迎风雪凛立,上顶青天,下踏县衙,衣袂猎猎,一身正气浩荡如天。

县衙里,步惜欢端坐正堂,怅然一笑,她虽在屋顶,但所言又怎能避过他聪明的耳力?有时,他真希望自己不是一国之君,便可如她这般痛快行事!

那怅然之意尚在胸间,心头又起疑惑。古有文官?何人之言,竟未听过。能出此言者,定为治世之贤臣,千古流芳,何以未曾听过?

正疑惑,元修带着暮青和刘淮从屋顶跃了下来,三人再进大堂时,刘淮似失了魂儿,再无言语。

步惜欢瞧也未瞧他,淡淡瞥了眼地上跪着的一干臣子,道:“奉县知县。”

奉县知县正偷瞄刘淮,闻言一惊,忙伏低身子道:“微臣在!”

“朕问你,何为刁民?”

奉县知县心里咯噔一声!

“刁民者,无赖奸猾者为刁,此刻你县衙门口的可是此等百姓?”

奉县知县跪伏在地,面朝地上,脸瞧不见,只眼来回转动。

“他们乃何人,为何事而来,为何事而怒?”

“这…”奉县知县不敢答,也不敢不答,支吾难言。

“你不知?朕来告诉你。”年轻的帝王坐在堂上,敛那一身慵懒散漫,眸光慑人,“他们乃边关将士家眷,为瞧热闹而来,却为你等贪污抚恤银两而怒!贪官作恶,反诬百姓为刁民?你真以为朕昏聩无边,会纵你杀民?”

“微臣不敢!”奉县知县哆嗦着,额头抵在地上,只觉青砖冰凉,风雪袭背,寒意透心。

陛下昏聩,十三岁起便纵情声色不理朝政,荒诞轻狂之事孩童都知一二!陛下一年有半年在汴河行宫玩乐,朝事全由元相国主持,与监国无异,说得不好听些,这朝廷是元家的朝廷,步家子孙虽为帝王,却不过是傀儡罢了。

他虽是小小知县,却也没将圣上放在心上,自古昏君皆一样,哪会管百姓死活?他以为百姓冲撞县衙定会惊了圣驾,圣上定以自身安危为先,命御林卫杀几个震慑暴民,哪成想事态竟会如此?

“你身为一方父母官,不教民王化,反当官为恶,官逼民反,这等佞臣朕留你何用?来人!”

“臣在!”李朝荣在大堂门口应道。

“摘了他的乌纱,褪了他的官袍!”

“臣领旨!”

圣旨下得果断,御林卫来得也快,四名铁甲卫大步进了县衙大堂,两人一左一右押住奉县知县,一人摘去乌纱,一人褪去官袍。堂外寒风凛凛,奉县知县只穿着中衣被拖死狗般拖下,心中一个念头惊起——圣上要杀他以平民愤,以止暴乱?

念头刚生,便听堂上帝王又道:“押入囚车,明日随驾入京,抚恤银两一案,彻查!”

奉县知县顿惊,圣上若想平民愤,只需下旨将他斩立决,他的人头滚落在衙门口,百姓之怒自会平息,此法最有速效。可圣上未杀他,反要将他押回朝中,莫非是真要查抚恤银两一案?

这还是那不理朝政的昏君?

有此念头的并非奉县知县一人。

亲眼看见狗官被革职查办,衙门口的百姓齐望堂上。

雪不知何时大了起来,密如白帘,远远的只见堂上帝王穿一身大红龙袍,别的皆瞧不真切,只闻帝音慵懒,大雪天儿里听着,别有一番春意,暖融融,“朝荣,撤了你的人,搬去衙门口的门槛,放百姓入衙。”

“啊?”跪在堂下的朝官们纷纷抬头,惊怔互望。

依大兴律,衙门审案要开着门,百姓观审要在大门外,不得踏上衙门口的石阶。门内到大堂有九丈阔院,百姓观审实际上只能看见堂上人影,连堂上的话也听不太清。今日奉县百姓暴乱,已是冲上了石阶,圣驾到了堂上,百姓在大门外台阶上见驾已是不合规矩,哪有再请进来的道理?还要搬去门槛,这是多大的礼遇?

帝王见民,不设门槛,这等事古来未闻!

朝官们大不赞同,李朝荣却只遵圣意,领旨便撤了人,命八名御林卫抬走衙门口的门槛,竖去了一边。

奉县衙门口四门大敞,御林卫让路,帝王端坐堂上,一条君民相见的路平坦宽阔,不见门槛,不见台阶。

奉县的百姓聚在门口,嗡的一声,人人相顾,反倒却步,无人敢进了。

步惜欢起身,下了堂来。

门口嗡声又起,百姓们齐盯着堂内,见一男子缓步而来,墨发红袍,红袖舒卷,片雪不沾,立在堂门口含笑遥望,雪天儿里如升明珠,容颜惊了天。

百姓们瞪眼张嘴,人人屏息。

这便是帝王风姿?

大兴的皇帝,六岁登基,十八年来昏名遍天下,竟是这等风华如仙,宛若神祗?

这般风华与昏君之名实难想到一处,百姓们惊怔无言,只见帝王一笑,那一笑似风雪皆歇,碧天无际里有雁高行。

听步惜欢道:“朕登基起至今十八载,年年在盛京与江南行宫,未曾到过边关,今在边关住了些日子,边关苦寒,朕亲眼见之,亲身试之,才知将士不易。如今朝中与五胡议和,此后边贸可开,将士们也可歇歇。这等大事,理应——大赦天下!”

第十一章 朕本昏君

大赦天下!

此言一出惊了满堂!

大赦乃新皇登基、立后立储等重大喜庆亦或天鸡星动才会颁布,且赦令应在朝中颁布,仪式亦该在朝中举行,这般在奉县县衙宣布大赦实不合朝制。

有朝官欲谏,尚未拜下便被人按住衣袖,那朝官转头看向一旁,见同僚摇头,目含深意。

陛下已开金口,大赦未必有害,抚恤银两一案可…

那朝官忽明,暗暗收手,直当方才欲谏之事未曾发生。

堂外,百姓尚且无声,崔远已露狂喜之色!

天下大赦,娘有救了!

堂内,暮青望着步惜欢的背影,眉头微皱。古来大赦,形同灭罪,未追诉的不再追诉,已追诉的撤销追诉,已受刑的归于无罪。她知道大赦乃帝王示以仁政笼络民心的手段,但实不赞成天下大赦,因牢狱之中确有恶徒重犯,赦免释放于民有害,于被害者及其亲眷不公。

这时,听步惜欢又道:“方才,英睿将军曾言,士族犯法与庶民同罪,朕以为此言差矣。庶民犯法,斗杀一人十人。士族犯法,戕害万民。似泰和殿大学士李本、奉县知县之流,贪赃枉法,伤及边关将士家眷,动摇军心祸及国本,其罪难赦!贪官犯法,虽不见血亦甚于民,罪当重处!朕大赦天下,乃为施仁于民,而非施仁于脏吏,是而吏犯赃罪,不赦其罪!十恶犯科,不赦其罪!自朕之一朝起,为官贪赃罪同十恶,不赦!”

狂风起,大雪纷飞,这一日,大兴元隆十八年腊月十四,帝于越州奉县县衙宣见百姓,不设门槛,大赦天下,立贪官不赦、十恶不赦之政,止百姓暴动于衙门口,百姓沐浴天恩慑于天威,跪伏而拜,三呼万岁。

崔远率先跪拜,“吾皇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十恶之罪,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娘皆未犯,其罪可赦了!

县衙门口,此一声惊醒了百姓,一时间呼声迭起,跪拜如潮,“吾皇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呼声随风雪传入长街,远处涌来的百姓不知出了何事,见前头跪拜高呼,亦跟着跪拜高呼,呼声层叠传入县衙,步惜欢负手,仰望云霄,日出云层,一片雪花沾落男子眼睫,片刻融作了珠光。

十八年了,这一日竟等了十八年。

大堂里,朝官们惊望步惜欢的背影,嗡嗡议论。

“陛下!”算盘落空,众臣纷纷进谏,“县衙内颁布赦令不合朝制,此事应回朝中再议!”

谏言被万民呼声盖住,其声为送出堂去,却依旧送入了步惜欢耳中。步惜欢负手望着衙门外跪伏的百姓,未回身,声已凉,道:“朕金口玉言,诸位爱卿是劝朕失信于万民?”

“臣等不敢,陛下金口玉言,自不可失信于民,但亦不可有违朝制。我大兴自高祖皇帝起,便有大赦之制,新皇登基、立后立储及天鸡星动皆赦天下囚徒,其余重大喜庆时赦天下皆死罪者减为流放,流罪以下者一律赦免,不曾有十恶不赦及贪官不赦之制。臣请陛下遵祖制!”

即便是死罪者减为流放,流罪以下者一律赦免,也比贪官不赦强。再者,抚恤银两一案牵涉众多,若朝中一致反对,陛下要查也是查不下去的。怕只怕元大将军不肯罢休,要为边关将士讨个公道,那此事便有些麻烦,只怕到时会推出几个替罪羊来。因此,此事不提早打算不成。

“臣请陛下遵循祖制!”

“臣请陛下遵循祖制!”

众臣齐谏,步惜欢回身,袖扫寒雪,笑意不辨喜怒,道:“高祖至今六百余年,旧制当破,新政当兴。”

“这…”

“爱卿们以为呢?”步惜欢不看那些跪着的,只笑着扫一眼站着的。

刘淮似因暴民受了惊,自被从屋顶提回来便失了魂儿般瘫坐在地,大堂里立着的尚有元修、暮青和季延。

元修深望步惜欢一眼,跪道:“旧制当破,新政当兴,陛下圣明!”

暮青也道:“陛下圣明!”

季延望着步惜欢,只觉今日圣上之言与往日判若两人,一时诧异不解,但想起家中小妹,不得不附议道:“陛下圣明!”

“这、这…”众臣皆惊,不可罢休,“祖制乃先祖所定,怎可称旧制?我朝以孝治国,陛下教化万民,当为表率,如此轻忽祖制,实非明君所为!”

暮青闻言顿时面冷,说此话者为列九卿,乃司掌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的大鸿胪,姓范名高阳,亦是朝中议和使团中的人。九卿乃朝中正卿,与外卿相比皆出自门阀大族。但即便门阀士族势大,臣就是臣,当众指责帝王,此人也确是不将帝王放在眼里。

盛京究竟有多少这等臣子?

这等臣子若是刚正不阿的谏官也倒罢了,偏是自身不正为己谋利之徒,步惜欢在朝中究竟有多艰难?

“哦?”步惜欢不怒反笑,惯常的散漫不经,只俯身时面容覆上层阴沉之色,笑望范高阳,不怒亦慑人,“爱卿难道不知,朕本就是昏君?”

范高阳一怔,步惜欢已长笑一声,转身出了大堂,直出了县衙。

县衙门口,百姓们跪着,见帝王缓步而出,皆自发地让开。

“吾皇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姓高呼之声仍存,大雪如鹅毛,覆了长街,步惜欢走上长街,百姓分如潮水。只见如鸦人头分作人字,路上有人独行,雪路,鲜衣,衣袂猎猎如画。

百姓们回头,望男子背影,见他路行得缓,却也渐渐去得远了。

这一日对奉县来说是漫长的一日,夜里朝中二品大员被杀,清晨尸体被发现,晌午县衙堂审,一件朝官被杀案牵出抚恤银两贪污案,险些酿成乱民暴动,后帝王颁布大赦才止了暴乱。

事后,留给奉县百姓的是那雪路鲜衣人独行的记忆…

这日,暮青等人跟在步惜欢身后出了县衙回了客栈,范高阳等人却在县衙内不敢出去,直到百姓都散了才敢偷偷出来,由龙武卫护着回了福顺客栈。

元修因抚恤银两之事心中不平,关在房中半日未出,到了晚饭时分,跟店里要了坛酒,抱着酒坛去敲暮青的房门,敲了半晌无人开门,那店小二在楼下愣了愣,报道:“大将军是找英睿将军?”

“她午睡尚未起?”元修皱眉问,心中又觉得不对,暮青有午睡的习惯,但从不会睡到傍晚,他面色不由一变,“她可是染了风寒?”

今日查了一上午的案子,雪打风吹的,莫非是寒症又发了?

元修抱着酒坛子便要撞门,小二挠了挠头,道:“风寒?没有吧?出去时瞧着好好的…”

“出去?”元修转头看向那店小二,问,“去了何处?”

“这小的就不知道了。”

元修自楼上纵身一跃,落地时已在大堂门口,掀了帘子便走了出去。客栈门口,两队亲兵正站岗,元修问:“英睿去了何处?”

“哦,英睿将军说是有事,去了杨氏家中。”

杨氏?

“何时走的?”

“刚走,也就一盏茶的时辰。”

元修听了,大步便往客栈外走,走了两步又回来,将怀里的酒坛子往那站岗的亲兵怀里一塞,道:“不许喝,送回去。”

亲兵抱着坛子,望着男子离去的背影,咕哝笑道:“要俺喝,俺也不喝!谁不知道是水?”

话刚咕哝完,忽闻怀里有酒香,不由鼻子凑去那红绸包着的酒塞上闻了闻,诧异抬头。

真是酒?

*

杨氏家住城北,一间独院儿,颇为偏僻。暮青来时正值傍晚,晚霞映红了院墙茅草上的厚雪,屋瓦上的烟囱里正生着炊烟,暮青一时有些恍惚,江南没有雪,那独院儿炊烟却让她想起了爹爹在时。

崔远来开的门,见是暮青,不由怔住。

“唐突来访,望莫介怀,在下有话想与崔夫人一叙。”暮青道。

崔远闻言眼底生出些戒备,他本不该戒备,这位小将军是西北军出身,与朝中那些狗官不同,若非她出言斥朝官,百姓闯入县衙杀官惊驾,莫说娘死罪难逃,他们一家都难逃死罪,这位小将军对崔家其实有恩,但娘刚被赦了罪回家,她就到了家中,他实在怕出什么变故。

“大赦天下乃圣意,谁也改不了,我有别的话与崔夫人说。”暮青一瞧崔远的神情就知他心中所想。

崔远这才松了口气,觉得方才失了礼数,忙将暮青让了进来请去了屋里。

崔家只一间主屋,两间厢房,东屋窗子半支着,可瞧见里面是书房,西屋旁边辟了间灶房,两个七八岁的小姑娘正围着灶台转,一个烧火,一个踮着脚往锅中添水,见有人进了家中,蹲着烧火那个歪着头瞧人,小脸儿被火烘得红扑扑的。

“哥哥,有客来?”那添水的小姑娘嗓音脆生生的,笑起来眼弯得像月牙儿,模样儿玉雪可爱。

暮青身后跟着月杀,两个小姑娘见是男子,起身福了福,小脸儿微微低下。

“远儿,何人来访?”这时,杨氏的声音自主屋里传来,声音落下,人已走了出来,见是暮青,也怔住了。

------题外话------

科普:

天鸡星动——天鸡星属斗宿,共两星,在人马座位于银河系最亮部分。它和政事毫不相干,但是封建统治者很巧妙地把它与大赦联系了起来,以体现天寿皇权的威力。天鸡古人称之为瑞鸟,即凤凰。凤凰乃古人心中的仁鸟,因此天鸡星动时,要有大赦。

十恶不赦——首出自《齐律》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由于“十恶”之罪危害了封建制度的核心——君权、父权、神权和夫权,自隋《开皇律》中确立“十恶”之罪后,历代封建法典皆将之作为不赦重罪,帝王大赦天下常不赦十恶,这便是“十恶不赦”的由来。

不赦贪官也有史实,通观大赦历史,罕见有赦贪官污吏的,基本不赦。

第十二章 为君求才

“民妇见过将军。”杨氏只怔了会儿便出了屋,下了台阶便跪了,“今日多谢将军维护我儿,本该在县衙便叩谢将军,奈何时急情乱,尚未来得及,将军便走了。”

暮青将杨氏扶起,道:“我不过言语几句,大赦乃圣上之意,夫人记着圣上之恩便好。”

月杀闻言挑了挑眉头,瞥了眼暮青戴着风帽的后脑勺,这女人这会儿倒是会说话,在主子面前要也这么会说话就好了。

杨氏笑道:“记着,都记着!这不,民妇自县衙回来便叫远儿去城南肉铺买了二十斤五花肉,刚包出肉包来,寻思着蒸好了就给圣上和您送过去。明日圣驾便启程回京了,民妇无以为报,只这两锅肉包为圣上和将军送行,粗野之食,望莫嫌弃。”

方才两个小姑娘在厨房里忙活,暮青已瞧见灶台上放着包子了,以为是杨氏赦了死罪,儿女要为她庆祝去晦,不想竟是包来送恩人的,二十斤肉对崔家来说可是不少的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