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楷扫视了一眼老将们,目光似铁,深深一恭,“只是兵谏难免要担骂名,诸位老将军皆是看着我长大的,待我如亲孙,我怎忍心让老将军们暮年受辱?请老将军们放心,只要你们助我登船领兵,此后的事当作不知情即可,我一人领兵登岸杀入宫门,成则成矣,败则身死!到时还望诸位老将军在圣上面前求个情,祖父重病不醒,此事是我一人之意,念在渡江之功上,还请圣上莫要株连无辜!”

说罢,何少楷双膝跪地,顶礼叩拜,咚声似锤,三声过后,地砖上见了血。

老将们深受触动,颤着手将何少楷扶了起来。

“少都督见外了,我等追随老都督半生,如今何家有难,我等又岂是那贪生怕死之辈?”

“兵谏并非易事,淮州之事已然传开,为防有变,自今夜起,内外八卫必定严守都城,战船开去了江心,如何悄悄靠岸,如何引开城防,如何攻入宫门,皆需仔细谋划,稍有差池,便是事败身死!与其看着少都督冒险,倒不如叫我等助你成事!自从少都督被罚,军中早有不满之声,不过是老都督压着,将士们无可奈何,只好忍气吞声罢了。而今圣上不仁,也就休怪将士们不义了!”

“圣上亲信寒门,弹压士族,不满的何止军中将士?少都督放心,只要事成,朝中自会有人声援何家。”

“没错!但此事需要从长计议,我等先随少都督进宫面圣,待到了江上,再商大计也不迟!”

老将们你一言我一语,何少楷大为感动,再三拜谢之后,命人备了马来,随后与老将们出了府,一同进宫面圣。

*

这天,淮州兵变、皇后被俘的消息传遍了汴都城,百姓惶惶不安,好事者聚在市井街头议论纷纷,难以相信那般英武睿智的皇后娘娘竟会被叛党所俘。

临江茶楼里,学子们疾呼国难当头,联名贴告讨逆檄文,援当今天子,誓与南兴共存亡。

上午在宫门口未得召见的百官回到府中,不约而同地派眼线盯住了何府。

何善其祖孙出宫回府后,侯府便大门紧闭,晌午过后,老侯爷何善其动了兵符,命几位老将过府议事。傍晚时分,众将领与何少楷从侯府出来,一齐策马直奔宫门。众人面圣后说了什么不得而知,只知出宫时天已擦黑,三位御医跟在后头急奔侯府,直到二更天,御医才回宫复命。

御医一走,侯府里便举了火把,何少楷披甲而出,手执兵符佩剑,老将相随,亲兵护从,大摇大摆地驰过长街,往江堤而去。

三更时分,战鼓雷动,水师大军举火登船,出江北去。夜幕之下,战船如云,黑水涛涛,大江之上似横着延绵无尽的黑山,接天并水,万丈崔巍。城中宵禁,百姓不敢出门张望,也不敢再入睡,纷纷栓门,提心吊胆地听着江上的声响。

江上鼓声不绝,掩了江北水师都督府后门那吱呀一声门响,后巷风大,一人身穿黑袍,拢了拢风帽,行色匆匆地往东街而去。

兵曹尚书府的书房里,韩其初正挑灯翻阅公文,后窗无风自开,桌上的烛火摇了两下,忽然灭了。

韩其初一惊,猛地回头,见一道黑影掠了进来,一落地便扫上窗子,面前有火星儿闪了两闪,随即桌上的烛火又燃了起来。

那人径自寻了把椅子坐下,将火折子揣入怀中,摘了风帽,淡淡地道:“尚书府重地,护卫怎的如此松散?”

“并非松散,而是有意撤防,等的便是章兄。”韩其初松了口气。

章同眉峰一沉,“这么说,圣上有险?”

连日来,圣上宣见了汴州军及内外八卫,唯独江北水师未得宣召。江北水师乃皇后嫡系,圣上不宣,本是件好事,说明事态尚未险到要动用江北水师的地步,故而这几日,即便军中将士再忧急,他也能沉得住气,直到今夜忽闻江南水师兵动,主帅竟是何少楷,他放心不下,这才夜探尚书府,想要问个究竟,没想到韩其初竟已等着他了?

韩其初在等他,即是圣上在等他!圣上有事,却不能明着宣召江北水师,说明圣上非但有险,而且需要江北水师秘密行事。

韩其初目光炯亮,笑叹道:“章兄继任都督之后,心思比以前深了。”

“你这不紧不慢的毛病倒还跟从前一样。”章同懒得废话,当面把掌心一摊,一块玉佩躺在他手心里,暖润如膏,瑞凤古朴,烛光下泛着岁月之辉。

韩其初笑意惊敛,忙行大礼,问道:“章兄,凤佩怎会…”

“娘娘临行前所托,命我提防何家,若有兵险,可便宜行事,万不得已之时可执凤佩斩杀乱臣!所以你就别卖关子了,圣上可有神甲军的消息?娘娘应该到了淮州与岭南的交界地带了,淮州陷落,岭南要反,她腹背受敌,圣上可有解救之策?”章同攥着凤佩,手心里隐隐冒了汗。江北水师未得宣召,这几日来,他不知道是淮州出了事,今日听到传言真是惊出了一身冷汗,就算江南水师未动,他今夜也会来尚书府。

韩其初望着凤佩叹了一声,“章兄,帝后乃人中龙凤,此番齐心谋事,这世上能叫他们腹背受敌的人只怕少有。”

“…何意?”章同心里咯噔一下。

韩其初笑得意味深长,随即坐来一旁,倾身低语。

章同抿着唇,初时眉头深锁,方闻数语便忽然攥紧了凤佩!

南巡竟然不是掩护她的行踪的,而是圣上之计,意在诱反淮州叛臣,清查朝堂奸党!

她在军中夜审南图使臣,非但断出了敌计,还断定何家勾结南图,从而折道淮阳,平了淮州之叛,解了赈灾之困,还封了信道,意在助圣上清查奸党!

帝位无危,她亦无险。

“圣上是有意不宣召章兄的,如此你便不会知道内情,章兄对皇后娘娘忠心耿耿,一旦听到淮州的风声,必会来尚书府。”韩其初的声音飘进耳中。

章同回过神来,嘲弄地一笑,好一个忠心耿耿!他缓缓地松开掌心,凤佩攥得太久,掌心里红痕似血,狰狞刺目,却已觉不出痛意。他知道,那并不是忠心,但如若她需要他的忠心,他就会成为一个忠心的臣子,终此一生,为她所用。

“说吧,既然淮州之叛已平,圣上却需要江北水师秘密行事,想来防的是何家了,何家真的会反?”章同收起凤佩,似收起一些难以言说的心思,抬眼时神态已然如常。

“十有八九。”韩其初悄声道,“今日,圣上宣何善其祖孙进宫议事,何少楷趁机进谏,先是请旨命江北水师兴船南下淮水,与关州军合围淮阳,后又请旨领关州兵马平叛。”

“关州兵马?”章同仿佛听见了笑话。

“圣上没恩准,只命何老都督登船布防。可老都督刚领了旨意,回府后就病了,一干老将随何少楷入宫陛见,力保何少楷复职领兵。何少楷是不掌兵权不罢休,他的心思若仅止于此倒也罢了,怕只怕他费尽心机,所图不小。”

“我听说圣上指了御医到何府去,御医怎么说?”

“急火攻心!御医看过府里的方子,查无错处,药渣里也尝不出什么来。”

“那圣上有何密旨?”

“圣上不盼着水师谋反,毕竟一旦谋反,满城皆兵,刀林箭雨的,难免不伤及无辜百姓。可何少楷既然敢勾结南图谋害皇后,又费尽心机谋夺兵权,难说不会有大逆之举,故而不得不防。要防,却又不能明防,以免到时何家不反,圣上却要落个猜忌功臣的口实。如今能秘防江上有变的唯有江北水师,章兄来看!”韩其初说话间已起身走到桌案后,取了副地图来。

章同依言来到桌前,只见桌上铺着一副汴都城防图,皇宫、城郭、大江皆在图上,一目了然。

韩其初将灯盏移来近处,“何少楷身边有多位老将辅佐,不会冒失行事。他不会不知道今日之举已惹了圣上防备,今夜城防必严,故而他若起事,不大可能会择在今夜,但他也不敢拖延太久。今日朝中刚刚得知淮州之事,明日早朝定有一出大戏,何少楷很有可能会看看明早的情形,趁着人心动摇之际起事,以便争取到朝中文武的支持。到时…”

韩其初看了章同一眼,章同意会,往前凑了凑,两人低声密谋,烛火见风摇动,晃得图上江水汹涌,城中火光四起。

战事未起,已如见狼烟。

这夜,尚书府里的灯掌了半夜,半城灯火一夜未熄,不知多少人彻夜听着江上的动静,等着天明。

五更时分,天色未明,百官就已经穿戴齐整,赶到宫门外候着了。行宫自兴建至今六百余年,东阳门曾三度修缮,帝后渡江归来后方漆不久,宫灯下宫门漆色瑰丽艳绝,缓缓开启时,那悠长的沉铁声却似钟声,百官从门缝里注视着巍巍殿宇,见宫墙在黑沉沉的天色里崇山座座,宫灯孤幽,玉道霜白。

“上朝——”太监的嗓音似离弦而出的羽箭,捎着冬风传来,人的心窝子就像被刺出个口子,往里直灌凉气儿。

百官伴着喝道之声走过四重宫门,列班于金殿外的广场之上。太监唱报,文武入殿,皇帝先宣见丞相、六曹尚书及军机要臣,再逐下宣见,一拨一拨,与往常别无两样,只是朝议的时辰比往常短,出来的人皆神色仓惶,似乎已经昭示了什么。

这天是嘉康初年十二月初十,圣上亲政刚半年。林党余孽勾结岭南作乱,俘获皇后,淮州失陷。关州军奉旨兵压淮州州境,汴州军兵分两路,一路策应关州军,一路拱卫汴都。与此同时,江南水师奉旨备战,严防北燕。

市井传闻是真的,早在昨夜战船列阵江心之时,百官便心中有数了。但圣上瞒着朝臣密谋三日,竟未得一解救皇后之法,因担忧叛党伤及皇后,只敢命汴州军策应,而不敢举全军之力伐逆,可见局势比朝议时所说的的还要严峻。

这天,早朝下得比往日早,百官聚在宫门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色皆白如天边翻起的鱼肚。

北有北燕,南有淮岭,两线作战,南兴能抵挡多久?难不成才半年,这新组建的朝廷就要垮了吗?

这天,上至朝臣,下至百姓,汴都城中人心惶惶,街市上许多铺子闭门未开,战事尚未蔓延至都城,城中便已现萧条之象。

百官回府之后也纷纷关门谢客,许多府邸后门却有小轿进出。百官偷偷摸摸地走动议事,猜测着皇后究竟能否救出,猜测着关州军能抵挡多久,猜测着北燕会不会兴兵南渡,猜测着这风雨飘摇的朝廷还能存续多久。

眼下正值隆冬,北边大雪封道,将士不擅水战,江上又有江南水师抵御,燕兵南渡的可能性不大。但淮岭一线的战事却很严峻,且不说皇后被擒之事有多影响士气,只论兵力而言,关州军就坚持不了太久,神甲军也难以安然穿过岭南抵达南图。当年南图曾助元家宫变摄政,而今会不会又助北燕吞并南图?倘若如此,北燕无需用兵便可一统江山了!

百官琢磨来琢磨去,都觉得南兴朝廷只怕是要垮了。可惜了当今圣上,韬光养晦二十余年,刚刚亲政就要亡国了。这也怪不得别人,如若当初他不为皇后弃下半壁江山,如若此前他不一意孤行答应凤驾南巡,哪会有今日之险?

说到底,红颜祸水,误君误国也。

这天,几位老臣在府里商议了一通,一齐跪在宫外死谏,高呼皇后既然已被叛党所擒,理应自裁以保名节,不可使自己成为叛党要挟朝廷的筹码。圣上理应举全军之力平叛,若再为一女子而受制于人,只能成为亡国之君。

这天,也有许多学子聚集在宫门外,请求从军讨逆,宁效法皇后从戎报国洒血淮州,也不要在国难当头之际缩起头来看着同胞去牺牲,尤其是让一个女子去牺牲。

守旧派的老臣和新派学子,两拨人险些打起来,喋血宫门。

宫门却一直紧闭着,直到天黑也没打开。

这天,宫门外剑拔弩张,街市上人迹萧索,夜里马蹄叩着青石路,龙武卫和巡捕司举火巡查,火光和人影掠过灰墙青瓦,幻若走马灯。

四更时分,江上靠来了十来艘冲锋舟,头船来得很快,江堤上垂柳成林遮人耳目,龙武卫的人发现时,船已然近了。

“什么人!”当值的小将翻身下马,率人下了江堤。

岸上弓兵满弦,蓄势待发。

“北岸军报!”船上举着火把,领兵之人披甲佩剑,面色如铁,正是何少楷,“十万火急!探船在北岸发现可疑动静!张、吴两位老将军已率战船驶近备战,此事需急禀圣上!”

“什么?”小将举目望向江心,果见战船有兴动之象,不由心下惊疑,惊的是北燕竟然真敢隆冬来犯,疑的是禀报军情为何要带这么多舟兵?

这不过是个一闪之念,小将没来得及细想,只是下意识地远眺江心。这一抬头,只闻嗖的一声,短促而急迫。小将甚至没来得及愣神儿,喉咙就迸出血花儿,一支袖箭穿喉而过,箭头青幽,淬了毒。

小将眼神发直,直挺挺地倒下之时,乱箭贴着他的面门呼啸而过,江堤下的一队龙武卫猝不及防,中箭而亡。

岸上的弓兵不敢置信地盯着舟兵举起的袖箭,慌忙之下,长弓上的箭矢离弦而去,却遇盾落入江中。

一个小校见势不妙,翻上马背,疾驰而去!

何少楷踏舟而起,剑风扫得人仰弓折!一支乱箭向着何少楷面门射来,何少楷伸手一握,顺势一掷!

噗!

小校跌下马背,何少楷掠坐上去,策马驰回,举剑高呼:“传令!依计行事!杀进宫门!”

------题外话------

本来想一章把都城的事写完,后来算了算怎么也得三万多,还是拆开来讲吧

第二十章 水师兵谏

何家反了。

第一箭是从江上射来的,先射杀了岸上当值的小将,随后割草般处置了堤上的龙武卫弓兵队。何少楷虽只率了十余艘冲锋舟靠岸,但舟上皆是精兵,其中更有百余高手,趁着弓兵队被剑气扫得人仰弓折之际,袖箭齐发,将堤上的龙武卫扫荡了个干净。随即,火把依船序而灭,众将士上岸,一队精兵将龙武卫的衣甲、刀兵、腰牌等物速速扒下换上,尸体沉入江中,而后上堤戒备,余者除了外衫,露出一身夜行衣来,掩藏于茂密的垂柳丝下。

一切行动果决狠辣,事毕之后,堤上重归静寂,像不曾生过事。

——除了刚刚那意图前去报信的校尉纵马时传出去的马蹄声。

这几日夜里常有飞马传报军情之事,马蹄声本不那么引人注目,却坏在蹄声太短。那校尉从翻身上马到被斩落马背不过几息,马刚奔出几步,蹄声就歇了,自是反常。

但何少楷并未慌张。

江堤离城墙百丈之遥,间有柳林道遮蔽,且城门上空未设城楼——此乃古都一怪,已有数百年光景。

汴都城有四门,北门望江,墙高仅三丈,且不设城楼,这在历朝历代的大城中都是个异类。此事说来话长,当年高祖皇帝在汴河宫登基,汴河城的城墙还四面高巍,高祖迁都盛京之后,汴河宫便成了后世帝王南下赏春的行宫,此后两百余年,帝王勤政,国力强盛,外无强敌,内无大患。到了文宗时期,民间大兴诗词歌赋,尽是讴歌盛世之调,孝庆十三年,文宗南下时得一江南才子联名进献的《太平赋》,帝心大悦,便下旨废凿古都汴河城北城墙。

这道昏旨在当时遭到了不少反对,一些朝臣认为此乃自毁城防,取祸之道!文宗却笑称汴河城位处大兴之腹地,与五胡有山关大江之隔,与大图亦有岭南天堑之阻,四面皆是王土,何来城破之忧?既无忧,何不能废凿这皇族龙兴之地的一面城墙,以示海晏河清,天下太平?

当时内外无战事,难有可拓之疆土,文宗一心借废城墙一举来成就一段佳话,留一个国力之底蕴、帝王之魄力的青史美名,后因朝臣极力反对,旨意折中,将汴河城的北城墙由废改凿,成了今日这般仅高三丈、且无城楼的模样。这三四百年间,汴河城的确从未有过城破之忧,当年的忧患之论再无人提及,倒是文人墨客游历古都,再无城墙遮目,登楼临窗便可一览烟雨江波,文宗之举果真在文人笔下化作美谈。

当今圣上亲政之后,加筑北城墙一事本在朝议之要列,怎奈一帮老臣哭天抢地,有人称北城墙乃是文宗之旨,陛下已弃半壁江山,切不可再失孝道;有人称数百年来,北城墙在天下才子心中已俨然美谈,如若重筑,恐失文人之心,不利于招贤纳士;有人说南兴与北燕划江而治,陛下一南下便筑高城墙,天下人必耻笑南兴畏惧北燕,此举万万不可;有人下朝之后到太极殿中奏事,称江上有水师雄师,筑高城墙难免有防水师之意,只怕要恐惹将士们猜议。

朝中阻力重重,又逢星罗海防、淮州水灾,朝廷处处要用银子,加筑城墙之事就一拖至今,只在北城墙下安排有重兵值守。

何少楷太清楚北门的情形了,城楼已废,夜里防范江上就如同瞎子守城。今夜江上风急浪大,袖箭声短,百丈之隔难以听见,纵然江风吞不没马蹄声,他也不惧来人察看。

何少楷坐在马上,嘲弄地望着北门,静待来人。

马蹄声果然挑动了绷了数日的城防司的神经,人来得很快,率队的是北门的城门郎,远远地便扬声问道:“方才听见堤边有马蹄声,出了何事?”

战马就在堤上,马上坐着一人,城门郎尚未看清何少楷的容貌,就听马旁的人道:“水师来报,北岸有异动!我本要去城门禀报,可何少都督想要亲自面圣,我已将马给他,他正要去城门。大人来得正好,堤上尚有防务,兄弟们不敢擅离,就有劳城门郎大人引少都督去城门了。”

“什么?!”城门郎大惊,惊于北燕竟敢隆冬犯江,不由举目瞭望江上。

夜色深沉,垂柳成林,哪里看得见江上的情形?

军情紧急,城门郎并不敢多耽搁,赶忙将何少楷引到了城门。北门夜里不开,唯有正东门可启,汴都的城门设有门侯、城门司马、监门三将,非常时期奉敕命启闭城门,如遇紧急要情,需经三将勘察,方可夜启城门。

三将听闻北燕犯江也是大惊,齐上城楼远眺,但汴江浩浩如海,风急浪涌,人之目力纵是白天也难望及对岸,更何况夜里?就只见江心灯火绰绰,似有战船兴动。

“军情紧急,江上由几位老将军镇守,我身受皇命,不敢迁延,故而亲自来奏,还望门侯启门放行!”何少楷规规矩矩地候在城门外,对着从城楼上的门侯说道。

门侯回身与城门司马和监门商议了起来,北燕隆冬来犯虽然极为蹊跷,但北燕帝擅战,实乃天纵之才,他的心思谁也不敢揣测,万一误了军情,三人可担待不起。再说何少楷奉旨领兵,回禀军情实属分内之事,没有道理将其拒之城外。

门侯看了眼何少楷,见他牵着匹马,身后只有十余亲卫,于是把手一挥,“启!”

铁索搅动,城门缓启,何少楷驰进城门,尚未通过甬道,城门便已缓缓关闭。

门侯三人候在甬道尽头,对着何少楷抱了抱拳。

何少楷扬鞭纵马,驰过三人身边时在马背上拱了拱手,指缝里却忽有幽光一放!

三枚叶刀忽然飞弹而出,借着腕力与马速,去势如雷!

三人猝不及防,一声闷哼,监门的头盔被扎穿,刀入颅顶,黑血自盔里淌下,人倚着城墙滑坐下来,登时就死了。

三人之中,数门侯武艺最精,何少楷离得太近,猝然出手难以躲避,但也正因为他离得近,拱手之时袖风捎来一阵微苦之气,这气味儿极不易察觉,门侯只是心头微诧,却正因这细微的警觉令他比其他人多了一息之机,杀机乍现之时,他本能地一个蹲身,顺手将身旁的城门司马一扯,两人堪堪避过毒刀,正想起身,肩头一重,颈边一凉,跟随何少楷进城的十余亲卫已然拔刀架住了二人的脖子。

“怎么回事?”

“门侯大人!”

“司马大人!”

突生之乱惊了驻守城门的戍军,一阵惊喝与拔刀、挽弓之声中,何少楷策马而回,揪住门侯,下了袖中的机关火哨,拿刀逼着人便上了城楼。

“都别动!”何少楷藏于门侯身后扬声喝道。

戍军果然不敢妄动,城楼上下皆不知如何进退。

门侯在何少楷的刀下眯了眯眼,寒声问道:“少都督可知此举乃大逆之罪?”

“我何家满门忠烈,前有三代戍江之功,后有迎驾南渡之举,何曾有过谋逆之心?”何少楷冷冷一笑,扫视了眼城楼上下的戍军,扬声道,“将士们,你们皆被蒙蔽了!皇后娘娘根本就没被叛党所擒,她压根儿就不在淮州!这些日子以来,甘冒奇险替皇后南巡的人乃是舍妹心儿!如今,被淮州叛党所擒的人正是舍妹!”

此言一出,戍军齐惊,城墙之下顿时就炸了锅,乃至一时之间竟忘了眼下是何情形,更无人知道何少楷所言是实是虚,是何目的。

“诸位将士,你们可以想一想,圣上连半壁江山都为皇后弃了,怎会让她冒险南巡?倘若皇后当真被叛党所俘,以帝后之情谊,圣上怎会不倾举国之兵力营救?除非身陷囹圄之人根本就不是皇后!舍妹与圣上年少相识,痴心多年,故而御前自荐,甘愿替皇后冒此大险,而今身陷淮州,圣上却为保江山只肯发关州军营救,关州军能抵挡岭南和淮州大军几日,诸位将士难道不知?”

“满口胡言!”门侯见军心动摇,高声怒斥,“皇后娘娘不在淮州,难道在宫中?娘娘当年从军西北,可是杀过胡人和马匪的,岂是贪生怕死之辈?何少楷,你毒杀监门在先,蛊惑军心在后,我看你分明是想要谋反!”

何少楷仰头大笑,竟笑出几分悲凉来,他不与门侯分辩,只俯视着城楼下的戍军,愤懑疾呼:“将士们,你们可以不信我,但你们总该清楚眼下兵压淮州的只有关州军!淮州叛党已暗通岭南,仅凭关州军根本就抵挡不了多久,眼下已是国难当头!一旦关淮一线兵败,汴都城破只是时日问题!想当年,高祖就是在这汴都城中登基立国的,而今江山只余半壁,你们能眼睁睁地看着家国再亡于这汴都城下吗?自淮州事发至今,圣上瞒着百官不行朝议,只召近臣入宫商议事。可左相乃是文臣,傅老尚书只擅刑律,新任的兵曹尚书韩其初不过是一介寒门书生,年纪轻轻纸上谈兵,正是他们向圣上献了这亡国之策!圣上素日里专宠皇后,亲信寒门,这倒也罢,可如今已到了国难当头之际,我何家三代忠良,怎能眼睁睁地看着奸臣误国误君?今日宁可弃此忠良之名,也要冒死兵谏,清君之侧,劝谏圣上发汴关两州之兵力与叛军决一死战,方可救我大兴国!将士们,今日若有与我同志者,恳请诸位助我一臂之力!”

城楼下寂默无声,戍军起初惊于南巡密事,听到此时已不知作何反应。

门侯喊道:“此乃谋逆大罪,切不可听这贼子蛊惑!还不快驰报宫中?”

何少楷高呼:“此乃忠君救国!哪位将士想驰报宫中,只管去!今夜就让我与麾下这十余亲卫血洒城楼,祭此残破山河!他日城破国亡,江山易主,我的血也能在这城楼上,日月为照,永伴故国!”

何少楷提刀逼在门侯喉前,月照城楼,刀光映着他的眉宇,苍凉决绝。

城楼下,戍军开始往后退,只是退着,却无人转身,报往宫中。

城楼上,门侯眼里显出血丝来,猛地向后撞去!这一撞正挑在何少楷慷慨激昂之时,时机可谓刚好,但因他身披甲胄,何少楷此前无处点穴,只得用刀将他逼住,故而一直有所防备,此时虽然稍有分神,却只是被撞得连退数步,那刀并不曾离开他喉前太远。

门侯也是个狠角色,趁着刀刃稍离喉口之际,竟将身子一矮,拼着半张脸皮被刀削下,愣是从何少楷的怀臂中滑了出来。

何少楷被撞退到了城楼外墙一侧,门侯也离外墙颇近,他拔出一个戍卫的腰刀,抬手便朝何少楷掷了过去!何少楷招架之时,门侯飞退,顺手又拔出两把腰刀,不顾城楼高巍,飞身直跃而下——何家要反,军心动摇,唯有汴州军能救驾!汴州大军就驻扎在二十里外,眼下唯有报信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