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颔首说:“家宴无需如此繁冗礼节,传吧。”

因坐在临殿门处,我恰能看见几个内侍收了伞,几个少年在门口收整着衣衫,因我入宫时恰好的皇姑祖母登基后,几位郡王为了避祸,或是称病出宫修养,或是直接被遣出宫,如今看来,都是极面生的。

众人身前的正是李成器,一个小内侍正弯腰替他抹净长靴上的水渍,他本是侧头听身后少年说着话,像是感觉到什么,忽然回头看了殿内一眼,恰与我目光相撞,微微笑着挥手屏退了内侍。

“姐姐,”仙蕙摸了下我的手,轻声说,“我哥哥好看吧?”

我回了神,尴尬一笑,说:“你怎么跑到我这里了?”她眨眨眼说:“熏香味道太重了,你这里淡一些。”我将她搂在怀里,说:“也就你敢在陛下面前乱跑,也不怕受罚。”

她吐了下舌头,便去侧头看入内的几个哥哥。

李成器与几位郡王走入殿内,恭恭敬敬地行了叩拜大礼,陛下似乎心情极好,连连笑着让他们起身落座。除了太平细细看着他们,余下的公主都起身行礼,我刚一把拉起仙蕙,却被她挣开了手,一道粉色的影子就扑到了的李成器身上:“成器哥哥。”

李成器温和地摸了摸仙蕙的头,身后的少年却立了眉:“仙蕙啊仙蕙,我才是你亲哥哥啊。”仙蕙哼了一声,没看他。

众人皆是摇头笑着,本是那几分紧绷的气氛,也因此尽数散了。

陛下摇头笑说:“太平,这一幕让朕想起你幼时,也是如此黏着弘。”太平神色微一黯,旋即又扬起一抹明媚的笑意,说:“我那时也想黏着贤哥哥,可惜冷得像三九寒冰似的,话都不敢说上三句。”

陛下笑着摇头,吩咐宫女开了席。

这几句话听着像是闲话家常,却是在说着已离世的两位皇子,亦是曾册封为太子,又先后被废掉的尊贵人。陛下登基前,先后废了六任太子两任皇帝,这才换来了大周朝的开国。如今细想,都是皇姑祖母的亲子嫡孙,不过是我从三岁到九岁这六年间的事。

慈悲的孝敬皇帝李弘,博学的章怀太子李贤,都带着无上尊贵的封号辞世。余下的庐陵王和如今的太子殿下,却是世人口中的平庸之辈。大明宫中传说太多,成为死后的传说,或是活着的傀儡,或许谁也说不出对错。

我闲闲地夹起块七返糕,听几个少年与陛下的对话,才明白刚才那个气不过的便是庐陵王的长子,难怪和仙蕙生的有五六分像。

仙蕙黏在李成器身边坐下,像是块小膏药似的,让人哭笑不得。

宴席过半时,太平忽然说起朝堂之事。

“来俊臣审了数日,严刑酷法,五毒备至,”她边说,边举杯晃了晃,“却仍拿不到欧阳通谋逆的罪证,如今朝中众臣连上奏折为欧阳通洗冤,母皇对此事如何看?”

陛下沉吟片刻,说:“若至十二日再难有罪证,就放了吧。”

“来俊臣手里,历来没有冤枉的人。酷刑繁多,还偏就起些好听的名字。用椽子钉住人的手脚,穿成一线朝一个方向旋转,那是“凤凰晒翅”,太平讽刺一笑,拿筷箸指了指面前的一盘百鸟朝凤,“恰就像这个,不过要鲜血淋淋的多。”

她说话时,仙蕙正在吃那菜,立刻吐了出来。

太平低声吩咐婢女,给仙蕙端了杯热茶去,又挑起狭长的凤眸,说:“前几日我命人拿来他编纂的《罗织经》细读,以醋灌鼻,烧瓮煮人,这些寻常的都让女儿头皮发麻,更别说那头钉木楔,脑裂髓出”

陛下凤眸深敛,打断她道:“太平,用膳时不要说这些话。”

太平笑笑,继续吃那百鸟朝凤。

我正身上阵阵发寒,却听见玉器轻碰声响,给我上菜的宫婢已面色惨白,端不稳手中的玉盘。我心头一紧,忙伸手接过她手中的玉盘,免得她引起陛下的注意:“这菜有些油腻,帮我添杯‘神泉小团’来。”

陛下侍宴,历来冲泡的都是‘恩施玉露’,我特要了宴席上没有的,只想让她多在外走上片刻,镇定下心神。不过,太平公主说的话最多有些骇人,她怎会怕成这样?

那小宫婢愣了一下,忙感激看了我一眼,躬身退了下去。

我见她走了,也就没再细想,盯着那百鸟朝凤,心中万分钦佩太平的胃口和勇气。在皇姑祖母面前,也就太平与婉儿能直言,可婉儿历来是顺着说,太平却总要逆着陛下的意思来。

来俊臣手中诛杀的大臣官僚不计其数,多这一个欧阳通,也不过再添个记罪的名字而已。婉儿曾说过,这不过是陛下登基前打击李唐宗室的手段罢了,只不过来俊臣对于逼供真是天赋异禀,从无失手,虽恶名在外却无人能捉到半分把柄。

陛下似乎不大在意太平的话,倒是看向另一侧的李成器,说:“成器对欧阳通的案子如何看?”她边说着,边指了手边一道菜,示意婉儿赐给李成器。

李成器起身谢恩,说:“孙儿以为欧阳通之事,不仅是朝堂上的政事,也是民间学子之事,”他见陛下微颔首,才继续说道,“欧阳通之父欧阳询以其墨迹而誉满天下,连高祖都曾盛赞,于文人学子中更是声誉极高。欧阳通得其父真传,声名不在其下,是以,这一案已在文人墨客间广为议论,纷纷报以不平。”

陛下又颔首,说:“都说了些什么?”

“有句俗语,观其字而识其人,”李成器,道,“众人均以为欧阳通应无谋逆之心。孙儿以为此案当速审,以绝此话端。”

“文人说便让他们说去吧。若没有欧阳通一案,他们也会寻些别的说,”陛下细看他,微微一笑说,“朕听说在宫外芙蓉园,你曾与欧阳通临楼而书,颇有知音之感?”

我暗自一惊,手不由扣紧了案几一脚。与谋逆沾边的,皇姑祖母历来严苛,他刚才的话虽然避重就轻,但如今这话却是……

李成器面色未变,颔首说:“孙儿幼时喜好欧阳询的字帖,那日在紫云楼偶遇他,便起了些兴致,一面之缘而已,还谈不上是知音。”

陛下笑问:“那你观他的字,可也觉得此人无谋逆之心?”

此一句话,众人皆噤了声,唯有屏风后的细乐喧音,缭绕不断。

李成器沉吟片刻,似在斟酌。

忽然,太平几声咳嗽,呛了酒一般。

她拿帕掩口,笑着打断了祖孙的对话:“女儿也和他论过习字之道,可单凭字,谁又能说得清他是不是妄臣贼子呢?您刚才也说了,文人喜好妄议朝政,那便让他们说去好了。”

陛下摇头笑说:“朕怎么未曾听过你好临帖?”

“我是懒散了,”太平笑说,“当初这宫内可有不少人以《卜商帖》、《张翰帖》习字的。”

始终在一旁沉默的婉儿适时侧身,自宫婢手中接过茶,放到了陛下面前。

“公主说的是,”她笑说,“这大明宫中不少人都喜好欧阳询的墨迹,连入宫才两年的永安县主也是如此,整日将欧阳询的习字八法挂在嘴上。”

陛下淡淡一笑,抬眼看我。

“整日挂在嘴上?”陛下似乎极感兴趣,说,“来,给朕背来听听。”

我忙起身,在脑中过了一遍,才开口道:“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

我尚未背完,便被陛下出声打断:“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她眼中笑意渐深,说,“这是谁教你的?”

我回道:“入宫前,永安曾随着家中先生读了两年书,是先生教的。”

“朕幼时也常被先生逼着背这习字八法,没想到了侄孙女一辈,还是如此。”陛下似乎想到了幼时的情景,神情略缓和下来,笑中也带了几分暖意。

在陛下十四岁入宫前,是没有血雨腥风,后宫争宠的少女时代。我看她略带怅然的神情,竟也想起入宫前的日子,虽母亲早逝又不常见父王,却不必权衡旁人每句话的用意,每日最多忧心的也不过是背不下书,被先生责骂抄书罢了。

“来,到皇姑祖母这儿来。”陛下向我招手示意。

我忙走过去,众人却是看着我神色各异。几个武氏县主的艳羡,李氏公主有嫉妒,亦有淡然者。太平公主只端杯喝茶,若有似无地看了一眼婉儿,又扫了我一眼。我却佯装未见众人神态,只在经过躬身而立的李成器身侧时,稍有了些分神。

我走到陛下身侧,被她轻握住手:“赐座。”

身侧宫婢忙端上红木矮座,我坐下时,陛下才笑着说:“朕听你父王说过,教你的是谢先生。谢立亭在武家多年,连朕幼时也曾被他教训过。”

我点头,无奈说:“老学究,脾气硬,永安和几个姐妹都被他罚过。四书五经也是被他罚抄,才算是背熟了。”没想到那个老先生也曾是皇姑祖母的师傅。

陛下淡雅一笑,和我又聊了几句闲话,才对李成器说:“去坐吧。”

李成器躬身行礼,坐了回去。

“太平,朕知道你有怨气,”陛下轻叹口气,对不发一言的太平说:“半月前众臣请立周国公为皇太子,欧阳通曾极力反对,所以你始终认为欧阳通谋反一案是周国公的诬陷。朕也是武家人,你如今嫁的也是武家人,本就不分彼此,何必被朝堂上的事伤了感情。”

我听到此处,终是明白了。

自狄仁杰拜相后,朝臣三番五次奏请改立太子,武氏嫡族的武承嗣,也就是陛下口中的周国公正是数次被奏议的人选。所以太平公主才会说起欧阳通一案,这不过是个引子,她真正想说的是太子改立一事。

第7章 六 李氏武氏(3)

“当年女儿对驸马一案也如此质疑过,”太平又轻缓地补了一句:“太平只不愿见任何人都被扣上谋反的罪名,冤死狱中。”

众人方才松下的身子,又绷紧了。

三年前,驸马薛绍因谋反被杖毙在狱中,其次子才刚满月。大明宫中禁忌颇多,此事便是一桩,谁能想到,平白的太平公主竟自己说了出来。

陛下没说话,抑或不愿接话。

“女儿若对武家有芥蒂,就不会下嫁武攸暨,” 太平接着道:“对于太子之位,太平也不认为有多少争辩的余地。此次是百人上表奏请立武承嗣为太子,下次一定会有千人、万人上表。但太子之位岂是这区区表奏就能左右的?所谓太子,首先要是皇嗣,而皇嗣,顾名思义就是皇帝之子嗣。”

太平说的话有礼有节,毫无破绽。

周国公武承嗣再如何尊贵,也是陛下的侄子,而非子嗣。

我听这母女二人对阵,只能一动不动地端坐着。下意识看向仙蕙,却见她正咬着半个玉露团,笑嘻嘻冲我眨眼睛。李成器则在她身侧闲适地端着酒杯,被宫灯映着的脸色晶莹似玉,幽静如兰。

陛下轻叹口气,没说话。

因着这一场话,陛下也没再提赐婚之事,在座的公主县主私下都松了口气。

婉儿说得不错,李氏武氏都在风口浪尖上,即便是她日日伴在身侧,也难说能摸准陛下的心思。而偏就因为如此,陛下总会将赐婚做筹码,两家联姻者不计其数,连最得宠的太平公主都嫁了名不见经传的武攸暨,何况是这些途有公主之名,却因父辈遭幽禁而无根基的人。

宴罢,陛下独留了太平说话。

众人告退时,她才忽然记起什么,对李成器,道:“今日隆基怎么没来?”

李成器回说:“前几日去了曲江,没乘车也没带什么下人,半路遇了暴雨淋得湿透,这几日正在床上养着。因怕过了病给皇祖母和姑母,今日才没敢露面。”

陛下颔首,关心道:“没什么大碍吧?”

李成器笑着回道:“没什么大碍了,明日说是要来宫里向皇祖母谢罪。”

“好,说皇祖母明日等着他,”她笑了笑,又补了一句说,“明日是武氏诸王觐见的日子,让他未时左右入宫,刚好可以见见诸位郡王。”

听到武氏觐见,我凝神细听。

李隆基是李成器的三弟,莫非叔父那话,与他有关?可他又怎么知道李隆基明日入宫,而为何又会告知我?我越想越深陷迷雾中,摸不到半分头绪。

陛下又道:“刚才婉儿说昭庆宫已收整的差不多了,你们半月后回宫吧,这样皇祖母也不必逢年过节才能见你们了。”

几个郡王躬身领旨。我出殿门时,才发现漓首石刻上还残留着水渍,连日暴雨却已停了。

殿门前,宫婢们正在擦洗着玉石台阶,见我们走出忙退后到两侧躬身行礼。候着的宜平在远处瞧见我,正要上前时,我已被一只小手抓住。仙蕙在我身侧撒娇说:“这几日落雨,我在宫里憋得发慌,既然停了,姐姐就陪我去太液池走走吧。”

我愣了一下,不解她怎么如此好兴致:“路上尽是积水,明日如何?”

仙蕙轻撅嘴,说:“不好,若要再见成器哥哥,要等半月后了。”

原来,她是想约永平郡王同去。

我心里不禁嘀咕了几句,这小丫头平日待她太好了,到这种时候就知道欺负我。每次侍宴众人皆不敢多吃,我这次又是一整日未食,方才吃了两口又被太子一事搅的心神不宁,正想着回去让宜平备些吃食果腹,她却要我陪游太液池?

仙蕙见我犹豫,立刻当机立断吩咐自己的宫婢:“让永安县主宫里的先回去。”那宫婢忙躬身退下,跑到宜平身侧低声说了几句话。

宜平远看着我,我无奈颔首,示意她先回宫。

此时,仙蕙已放了我手,扑身到踏出殿门的李成器身上,撒娇说:“成器哥哥。”李成器低头看她,淡声说:“怎么还不回去?”仙蕙抽了抽鼻子,看了我一眼,说:“永安姐姐想要去太液池,成器哥哥可愿一道同游?”

李成器听了她的话,抬头看我。

我心里暗骂了一声,却不知如何去接仙蕙的话。说是,那便成了我的主意,说不是……看仙蕙那势在必得的神情,就晓得她今日去定了。

仙蕙不住向我使眼色,倒是李成器先点了头,对身后的李成义说:“既然县主有意,你我便走一走太液池吧。”

李成义笑着点头,说:“但听大哥安排。”他说完,又对我微颔首示意。我忙回礼说:“多谢两位郡王相陪了。”

两人和同来的几个郡王告辞,仙蕙的大哥拧眉看着她,叹了口气,随着其他人走了。

天上阴云尚未散去,依稀能见晕染的月色。

宫婢内侍皆在远处随着,我们四人沿太液池边的回廊而行。兄弟二人不时低语着,看神情就知道感情极好,婉儿常说太子的几个皇子手足情深,如今看来果真不假。倒是庐陵王李显的几个子女,即便住的极近也从不走动,若不然,仙蕙也不会常往我宫中跑了。

过了片刻,远处宫婢见我们走了不少路,上前低声请示,说前方是浮碧亭,已先一步备好了茶水点心。李成器听后看我,道:“也走了不少路了,去亭中坐坐也好。”

我点头,说:“我也有些累了。”

腹中无食,又走了快半个时辰,当真是饿的发慌,举步维艰。

仙蕙却是精神满满,不满地看着我说:“这才走了一会儿你们就累了?”李成义见状伸手捏了下她的脸,爽朗一笑说:“我也觉得不尽兴,不如你我渡舟去池中蓬莱山?”仙蕙忙点头,看李成器说:“成器哥哥也去吗?”

李成器淡淡地道:“本王和县主在浮碧亭等你们。”

仙蕙虽平日看起来天真,却因着大明宫七年的历练,总能从话里嗅出人的心境。李成器明明说的清淡,她却听得缩了脑袋,拽着李成义的手走了。

领头宫婢是太子身边的人,今日陪着几位郡王入宫,想是得了吩咐,照应的极妥帖。仙蕙那处刚说要去太液池,却已有人早一步备了木船,两个内侍挑灯立在船头,伺候他两个上了船。宫女内侍们又识趣地让了开,独留我和李成器在回廊而行。

他神色温润谦和,却并不说话。我只能有一搭没一搭地慢走着,看暴雨初歇后的太液池。

莲已谢,仅剩发黄的浮叶托着雨水,不时汇聚成一汪的水流,悄然滑到池中。每逢雨后,太液池水都会由青转碧,浓郁的望不见底。

宫内太液池,宫外曲江畔,这是婉儿口中总提及的景致。我自两年前入京,从未有机会出宫游一游曲江,此时见这碧波接天色的太液池,却对那曲江畔更有了几分好奇。那日婉儿见他,提及宫外的芙蓉园,今日皇姑祖母亦是提及他与欧阳通在芙蓉园中的相交,想来他是曲江畔芙蓉园的常客。

心念至此,我随口打破了沉寂:“郡王眼中的曲江,与这太液池有何不同之处?”

李成器沉吟片刻,道:“太液池美则美矣,却不如曲江的灵动。此处游玩者是天下最富贵之人,于宫外人眼中只称仙境,而曲江池畔自前朝起修建成型,自皇族到百姓皆可尽兴游玩,更似人间。”

我颔首,道:“幼时听先生说,凡新科进士都会在曲江会宴,郡王可曾眼见过?”

谢先生仕途不甚得志,一生在武家授书,却总好说这些事来消遣。幼时听过的都不甚记得清楚,唯有‘曲江流饮'、‘杏林探花’颇显风流,倒记得极深。

李成器似看透我的兴致所在,微微含笑说:“见过一两次。新科进士的赐宴历来设在江畔,所以自早年便传下了一些有趣的习俗。每到宴席过半,总有人将酒杯放于盘上,辗转江水,转到谁面前就要一饮而尽,本是一二人的小伎俩,到最后却成了名扬天下的‘曲江流饮',”他眼中带了隐隐的遗憾,说,“本王与欧阳通便是在曲江赐宴相识,此时彼时,早已物是人非。”

他似叹非叹,我却再不敢去追问。

浮碧亭恰在太液池东侧,坐在亭中能隐约见未明灯的韶华阁。

我饿的不行,也顾不得客气,先吃了两块点心,喝了杯茶水下肚。他侍宴时来得晚,也是吃得极少,此时却不见有胃口,随意拨了一下便放了筷。

见他如此,我竟也不好意思再吃了,只下意识放了筷,顺着他的目光去看漆黑的韶华阁。如今细想着,那夜我是随性所至,而他却不知为何也在那处,以他的身份该不会有意窥探陛下与面首的情事……

正是出神时,池中遥遥传来阵阵笛声,飘荡在太液池上。寒水暖音,别有意境。

我细听了片刻,才笑道:“衡阳郡王怕是被那磨人精逼得,竟也吹起笛应景了。”李成器眼带笑意,道:“成义总嫌自己学艺不精,从不在人前吹笛奏曲。如今看来,他该是被逼得怕了,才会如此。”

我听这话,脑中尽是仙蕙那看似撒娇,实则威逼的小伎俩,不禁摇头一笑:“郡王当年以笛而名扬天下,若是方才同游,此时被逼的就不是他了。”

李成器笑意渐浓:“本王已久不吹笛了。”

第8章 七 祸兮福兮(1)

待回到宫里,阴云已去了大半,已现依稀星光。

宜平伺候我梳洗完,抱怨说:“永泰县主真是好兴致,在大明宫中七年了,却还未赏够太液池。”我侧头看她,说:“暴雨初歇后,太液池碧水浓郁,确比平日多了几分韵味。”

我坐在妆台前,见右面上隐有红点,用手按下还微有些刺痛,不禁呆看宜平:“这是什么?”宜平凑过来看了一眼,半惊半疑,道:“瞧这样子不大像疹子……我叫人去请太医来看看。”她说完忙放下玉梳。

我心里一阵发慌,忙伸手拽住她,说:“去请个年轻些的,你亲自去,只说我晚膳后逛了太液池,被风吹得有些头疼。”

宜平似懂非懂地点头,出门叮嘱外头候着的宫婢不要入内,急急跑了出去。

我但凡吃酒,总会发疹子,这是自幼就有的。可是今夜并未沾任何酒水,怎会如此?我又细看了一眼,心头一阵阵发寒,切莫是天花。姨娘的女儿就是沾了天花,不出几天就死了,姨娘虽侥幸未染病却被赶除了宅子,住在父王的旧宅里孤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