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伸手,把那玉碟推到我面前,又亲自替我添了杯茶。

一切行云流水,毫不做作。

我只默看着,不发一言。狄相弥留之际所说的话在心中盘旋月余,他仍是放心不下李家,仍是顾虑我的身份为李显这一脉子嗣带来弊端,所以才说出那番轻描淡写的话,让李成器记住的是我的恩,而非我的情。

只是他让我置身事外的话,我又如何做得到,自我踏入临淄王府起,便已注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更何况还有我的妹妹永惠,还有他的兄弟手足。

今日做的,也不过是一年前便已应下的,好好留在他身边。

余下的,或许日后也再难做到了……

我凝神看他,过了很久才问:“你怨我吗?”

恍惚着,似个声音撞入耳中,那年那夜也曾有人揽我入怀,问我可曾怨。此时我问得苦涩,彼时他怕也是如此心境,无能无力,满腹亏欠。

李隆基眼色清澄,似笑非笑:“相识这么多年,却换不来你认真看我一眼,我该怨的是自己无能,对你何来怨恨?”我没料到他如此答,默了片刻,才笑:“从我认识你起,你就是不肯认错服软的人,怎么今日变了个人?”

他仍旧笑得懒散,语气却是柔了下来:“我在你面前……似乎总是错的。”

我没说话,夹起一块迎春糕,盯着他咬下的那个缺口,将整块都吃了下去。

他就坐在对面,却因背对着窗口,神情半明半暗的,看不分明。

就这样默看了我许久,才又道:“永安,你今日既选择不再避开,那我也不会再放手。无论胜负,或生或死我都会带着你,”他顿了下,看了一眼玉碟,“即便是最后一刻,我也绝不会让你死在我之前。”

我望着他的眼睛,嘴边的笑竟是难以为继,只能低头掩去尴尬,随口打趣道:“真是天意,当初在凤阳门误打误撞,竟救了个大贵人。”

他似在笑:“若要认真算起来,你才是我的贵人。”

我手动了下,想要去拿茶杯,却被他伸手握住。抬头时,他已伸出另一只手,轻拭了下我的唇角:“看来这迎春糕做的不错,你都吃的忘形了,”他侧头,对外头接着道,“李清,让膳房去领赏。”

李清在外问询是赏哪个,他倒是爽快,只说尽赏。

才刚吃完点心,他便又坐不住,立刻吩咐人备马,要带我出府。

我忙摇头,只说自己想去看看父王,他这才放我离去。直到回了自己院子,冬阳才是嗤嗤地笑出声:“郡王对夫人,真是疼到骨子里了。”

我笑了笑:“去备车吧,我要去趟西坊。”

进屋时,夏至正收整着架子上的书。我看她一卷卷翻看着,忽然想起幼时在婉儿房中,亦是如此,拿起什么都要偷看两眼,掩不住的探究心思。那时的婉儿对我来说美艳不可方物,又有满腹学才,自然对她所读的书都有些好奇,也因此跟着她读了不少旁人读不到的。

正要进房换衣裳时,冬阳已进房,回话说车已候着了,她边说边走到夏至身侧,拿起一卷书道:“这就是你说要请教的《释私论》?”我见夏至有些发愣,忙笑道:“拿来我看看。”

没想到夏至一年前在画楼搪塞的话,这小丫头竟然还记得。

冬阳拿着那卷书,递到我面前,笑道:“这是夫人亲手抄的?”我嗯了一声,没有反驳。我与李成器的字本就相像,若非是研习较深的人,草草看着也分不出差别。

她翻了翻,极有兴趣道:“夫人可能借我看几日?”我看了她一眼,犹豫着要不要答应时,夏至已静悄悄地走过来,道:“若要借,也该是我先才是。”冬阳撇嘴看她,道:“刚才看那么多书你都不开口,偏我说要看了,你来抢了。”

夏至无奈看她,道:“若不是我,你还知道什么是《释私论》,难得见到全本,自然要让我先看。”冬阳将书卷递给她,没好气道:“好,给你,看完记得拿给我。”我看着她两个,笑道:“我还没答应,你们就争上了?”

我这一说,冬阳再不敢说什么,挤眉弄眼地笑了下,进屋去给我拿替换的衣裳。夏至拿着那卷书,对我道:“奴婢粗看也难懂,倒不如放在夫人这处,夫人有闲时讲解一两句便好。”

我没说话,接过书,看她也走进去时,才随手将书摊开,放在窗边,让阳光晒散多年的湿气。正是有阵风吹过,书连着翻了数页,瑟瑟作响。

到茶楼时,姨娘已先来了一步。

房内仅有她和一个中年人,看起来眉目开阔,很有富态。我让夏至守在门外,才进了房,姨娘低声和他说了句话,他立刻就躬身拜了一拜:“夫人。”我笑着点头:“不必多礼。”说完,便坐在了姨娘身侧。

他立刻眼明手快地添了杯茶,覆又立在一侧,不再说话。

姨娘笑着看我说:“当年的举国首富,永安可曾听过?”我点头:“邹家鼎盛时,连李家武家都不及,又怎会没听过。”姨娘继续道:“我娘家与邹家多少有点关系,他们被抄家时还曾收留过一两人,这位便是邹家的远房亲眷,王元宝。”

姨娘说的话,其实早在几日前和我提过。但当着此人的面,总要做的足道一些,我佯装讶然地看了他一眼,没说话。

姨娘继续道:“话说的远了,只是想起邹家不禁唏嘘,世事无常,当年天下首富到如今竟没了几个后人。余下的我就不多说了,只是念在旧情带他来见你,帮得到帮不到的,只能由你权衡了。”

我笑着点头,这才认真看他,他立刻就躬身行了个大礼,言简意赅地说了来意。约莫不过是他的小儿子在去年从军,与突厥战事时临阵脱逃,因大胜而免去一死,却是活罪难逃,已判发配。

待他说完,我已明白姨娘的意思。

她知道我与李成器的关系,而此次战事虽是挂了皇嗣的名,却是由李成器出征,他若能有心说句话那便是条生路。其实这种事,换作父王的身份也是能开口的,只可惜事关邹家……堂堂首富落得如此田地,期间便宜了多少王公贵胄,谁又能算得清?谁又能轻易去管?

我犹豫着,看他指间老茧,随口问了一句:“当年邹家生意,你可有插足?”他倒颇为镇定,不紧不慢地回了一句:“小人自幼跟着邹老爷,耳濡目染,也算小有所成。”

邹家……我握着茶杯,心中忽地萌出个心思。

如今连张易之那样得圣宠的人,都不忘拉拢商贾,甚至引蜀商宋霸子等十数人入宫陪陛下小赌消遣,说是小赌,谁又不清楚这其中的私下交易?邹家当年既然能够富甲天下,就一定有不同寻常的地方,与其四处拉拢已富贵的人,倒不如手里握些实在的东西好。

我复又看了他一眼,略想了想:“姨娘,此事连父王都要避嫌,我只能说试一试。”

第51章 五十 暗潮(3)

这件事放在心里,反复琢磨了十数天。

如今李家武家尚未有分晓,李家就已经内斗连连,纵然李隆基待我再好,他能在区区十七岁就能有如此算计,又何谈之后。我承认自己有私心,怕父王亲妹日后涉险,也怕他真不顾手足情义……

窗外春日正好,甚至都有了些闷热。

夏至在我旁边冲茶,我盯了她许久,才道:“夏至,年前永惠高烧不退,我去白马寺烧香也算是显了灵,不如趁着这几日天气好,去还个愿吧?”她替我添了杯,道:“需要先告知老郡王和王妃吗?”我笑:“不用,自己去轻便些。”

我说完,静看了她会儿,才轻声道:“我想见寿春郡王,你可方便传话?”她神色未变,把茶壶放在手侧:“不是很方便,需要几日安排。”我点头,没再说什么。

这件事过了三日,才算定下。

车一路出府,才行了不久就被拦下来,夏至下去问过后,回到车上脸色极不快:“是洛阳令在清道,说是今日宴客,凡过往车辆均要避让。”我想了半天,也不知道如今洛阳令是何人,倒是冬阳接了话:“张昌宗的胞弟,张昌仪。”

我恍然:“原来是他,那就等一等吧。”

自狄公辞世后,二张势焰更胜往昔,连李显一脉都退避三舍,更何况是李隆基兄弟几个。李成器大胜突厥的功劳,也尽数被打压下来,倒不如他一个面首的胞弟威风。

想到此处,我便随意挑起车帘,扫了一眼。正看到数匹马飞奔而来,毫不顾忌路旁百姓。

真是祸国殃民。

我正要放下车帘,忽听见嘶鸣阵阵,有匹马不知怎地受了惊,前蹄高扬,连着踢翻了三四个百姓,眼看就要踏向一个小童,却不知怎地忽然人仰马翻,摔出了数丈。

我正是惊愕,就看见烟尘中,有个人扶起被撞的小童。看着身形姿态分外眼熟,待他转过身才恍然,原来是姚元崇。那一路疾驰的人都下了马,忙不迭扶起被摔的人,一面替他探看伤势,一面大喊着谁人如此大胆。

“夫人,那不是姚大人吗?”冬阳也凑过来看,声音还颇有些紧张。我点头:“正是你一直推崇的姚大人。”冬阳不好意思笑笑:“夫人怎么还记得当年比剑的事呢?”我默了片刻,才低声道:“吴兴姚氏的剑法出众,有幸看过,又怎会说忘就忘了。”

她应了声,随口道:“不过说起来那日,倒是寿春郡王让奴婢开眼了。”

我笑了笑,没再答话。

这几句的功夫,张昌仪已经摇晃着爬起来,挥手让人拿下姚元崇。

冬阳见此状,又开始紧张,我看她神色不禁取笑:“怕什么,姚元崇如今官运正盛,狄公辞世前力推此人为相,怕是不日就要高升了,一个洛阳令还不敢拿他如何的。”

冬阳点点头,继续偷看。

我倒是没再继续看下去,拿起书卷,只等着路通了好出城。岂料,才翻过一页,冬阳又啊了声,忙回头道:“夫人,姚大人要闯大祸了……”我疑惑看她,她说不出话,一个劲儿指车外。

车帘再被掀开时,我才明白是什么让她吓成这样。

不过一会儿功夫,那正气凌然的姚大人就已经横剑,直架在了张昌仪的脖颈旁,看着神情,似是要为民除害的架势。我倒吸口气,忙扔下书,下了马车。

府里车夫猛地见我露面,吓了一跳,低声道:“夫人快进去吧,怕是要见血了。”就是要见血才跑下来的,我来不及解释,提起裙子就叫了句姚大人,姚元崇手顿了顿,看向这处,认了会儿才道:“夫人。”

好在他还认得我。

此时围观的人都已经退出十数步,张昌仪的随从也不敢妄动,只虎视眈眈地看着,听见我这处出声,立刻都灼灼看过来,凶神恶煞甚为骇人。

我定了定神,从人群中穿过,恭敬行礼道:“姚大人,洛阳城中人多马多,这种事情一日总有个几次,大人何须为此动气?”他微蹙眉,想要说什么,我立刻又道:“说起来此事也怪郡王,非要邀洛阳令入府饮酒,张大人这才骑的急了些。”刻意说重了洛阳令三字,唯恐他不明白,说完,便伸手按住了剑锋。

手指才碰上,就觉刺痛,真是柄利剑。

好在没有见血,没见血万事好说。

那剑锋下的张昌仪早已面色煞白,这才约莫猜出自己得罪了谁。

“张大人,”我笑着看他,“受惊了。”

他呆呆看我,我又笑:“妾是临淄郡王府里的,大人若没有印象,可听过永惠县主?那是妾的胞妹。” 无论如何,我终是武家人,他听到总会有所顾忌。

果不出所料,他怔怔地看我,支吾片刻才道:“永安县主?”

我没答话,再看姚元崇,他倒也没再坚持,抽回剑道:“原来是张大人,唐突了。”

他也算机灵,明白自己虽不怕姚元崇,却也暂时惹不起他,只整了整衣衫,对他躬身道:“原来是姚大人,误会误会,我兄弟素来仰慕姚大人,今日一见倒也别有……意境,”他讪讪笑,接着道,“身为男儿就当如姚大人,有怒极挥剑的意气,改日张某定会到府上拜会”

既已是误会,两人自然都推就着寒暄了几句,张昌仪这才上马而去。

我看他远去的背影,对姚元崇抱歉一笑:“姚大人,抱歉。”他摇头一笑,道:“是姚某该说多谢才是,若不是夫人点破,怕将是一场大祸。”我这才觉得手指痛意上涌,又怕让他见了再说什么抱歉的话,忙将手收回袖中,轻声道:“狄公之后,李姓皇族就要仰仗大人了,所谓十年一剑,终归会有大人出剑那一日,但绝非是在这小小洛阳城中。”

他眼中讶然一闪而逝,随即是渐了然的笑意。

不知怎地,我总觉这笑似曾相识,像极了过世的狄公。

因路上的耽搁,到白马寺已近午时。

上香还愿后,夏至借口让我小憩,将我带入事先安排的独院。院子很清静,大半被树影遮了,正中还有口极深的井,我在井边看了两眼,幽深幽深的,有些骇人,正收回视线时,身后已走近了人。

“郡王,”我看着脚下的影子,了然转身。他的视线落在我手上:“伤得深吗?”我摇头,笑道:“就是不小心割了个口子。”他只是笑,过了会儿才叹道:“姚元崇是习武之人,手上的兵刃何其锋利,你竟真就敢徒手去挡。”

我抬头看他,诧异道:“郡王也看到了?”他颔首,道:“没想到你比我抢先了一步。”我不解:“郡王既是看到了,为何不现身?”他的脸面,总比我要好用不少。他倒似不在意,只道:“姚元崇面有贵相,若能记下今日事,日后或许能在危难时帮到你。”

我一时恍惚,过了会儿才笑笑道:“多谢大哥。”

这是我初次这么叫他,他似乎早料到一样,面色平静如常,只笑着转言道:“你如此急着找我,又避开隆基,可是碰到什么难事,需要我做什么?”

我见他直接问,就没再犹豫,从我姨娘和当年首富邹家的关系,一直讲到十几日前见了邹家亲眷,还有王元宝所托之事。他始终静听着,直到我停下来,才道:“此事要办起来并不难,你为何要瞒着隆基?”

我苦笑看他:“算是我为日后的武家,留条后路。”他沉吟片刻,才道:“以他待你的心思,日后定不会为难你的家人。”我直视他,认真道:“人心难测,海水难量。”

他亦是看我,漆黑幽深的眼睛中,望不到半分情绪,过了很久才开口道:“若是我插手,你不怕我纳他为己用?”我笑:“纵是人心难测,也总有要搏一搏的时候,那么多年来除了父王,我唯一能尽信的,也只有你了。”

他沉默不语。

我又道:“而且此事我来求你,也是将脉门交在你手上,若是我日后以此为难李隆基,你可以断我后路来帮他。”

他仍旧不说话,我渐有些摸不准他的意思,只能静候着。

不知是不是寺庙的缘故,那些飞鸟竟不怕人,就在我二人不远处落下,三两只凑在一起啄食。我侧头看着,忽然有些羡慕这些飞禽走兽的自在。

他终究是叹了口气:“我只怕他日后知道,才真会对你起疑心。”

他所说的,也是我所想到的,我虽未有害他的心思,却仍是存了防他的念头。

“救人容易,若是想要掌控商路,你即便有心也难尽力,”他静看着我,道,“我会帮你救人,也会助你与恒安王重整邹家商路。倘父王有幸登上皇位,在那之前,隆基若察觉此事,你只管推脱干净,在那之后,隆基若有为难你家人时,即便我无力相助,你也会有所倚仗。”

他就如此说着,到最后,真正入耳的却是那句‘即便我无力相助’。

我一时发不出声,只觉心酸上涌,这么多年走过来,皇权咫尺的是非他早已清楚,虽不及我坦然说出人心难测,竟也有了这样的准备。

第52章 五十一 暗斗(1)

到盛夏时,陛下忽降了一道旨意,改控鹤监为奉宸府,常日于殿内设曲宴,频繁召武李两家与张昌宗、张易之饮酒作乐,完全不顾君臣上下的礼数。

李隆基日日酒醉归来,都会在府内再大肆热闹一番,唯恐外人不知他的纵情酒色。他倒是有自知,从不传我过去陪着,倒是每每醉得深了,才来我这处倒头就睡。这一日我替他收整好了,他还强撑着,睡眼惺忪,酒意浓郁地看着我。

我莫名看他:“怎么了?”他忽然攥住我的腕子,拉我坐下:“我记得你这半年来,从未入宫过。”我嗯了声,依旧不解:“究竟怎么了?”他手撑着头,侧躺在床上笑了半天,才道:“张昌宗今日和皇祖母说,后日要见见曾在宫中极受宠的永安县主。”

我愣了下:“他怎会提起我?”他似笑非笑:“所以我才来问你,怎么和这种人搅在了一起?”我听他语气怪,再看他很是不快的神色,不禁叹气:“你是问我,还是来审我?我纵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和皇祖母争。”他挑眉:“本王是怕有人来抢你。”

我哑然:“你还真当我是倾国倾城了?在宫里的,哪个不是国色天资?”他意外地默了会儿,才用食指轻划着我的手背,低声道:“在我眼里,你就是当年染了酒刺的模样,已经胜过万千佳人。”

我笑了笑,没说话,想要让他早睡时,他却忽然又道:“何况,能让当年名传天下的永平郡王倾心十载的人,又怎是那些宫里人可比的。”我暮地一惊,他却再没看我,闭上眼,过了许久,也没再出声。

我呆坐在床边,也不知他是沉睡过去,亦或是不愿再说话,终是开口道:“时过境迁,天下已再没有什么永平郡王了。”

说完,才起身吹熄灯烛,替他盖上了锦被。

张昌宗如今一句话,可算是半个圣旨。

自随李隆基搬出宫后,我就没再入宫,这一日晨起竟然就开始下雨,雨势还是越来越大,倘若是平常,我定是在屋中呆着不肯出去,可既是定了今日,即便下了冰也要去,绝无它法。

入奉宸府时,皇祖母还未到,倒是张氏两兄弟被众人众星拱月一般,在其中很是得意。我刚才落座,就有个碧青色的身影闪过来:“永安。”

是婉儿。

我刚才对她笑,她就扣住我的腕子,对李隆基道:“人我带走了,无妨吧?临淄郡王?”李隆基哭笑不得,连连拱手:“婉儿姑娘要带的人,本王怎敢留。”婉儿嗤嗤地笑着,低声道:“其实郡王的胆子,似乎比天大呢。”李隆基倒不大在意,亦是低声道:“婉儿姑娘的胆子,也似乎有些骇人,天子的心头好,也敢妄自动了念头?”

我听着婉儿的前半句,琢磨不出意思,可李隆基的话,却极为明显……心底不禁蒙了层凉意,不动声地看了眼婉儿,她是默了一默,攥紧我的腕子:“告退了,郡王。” 话音未落,已拉着我急往外走。

雷雨阵阵,终是阻了她的脚步,她停下来,看着檐上落下的雨帘。

我亦没出声,此事严重,纵再有心思也不敢妄自开口。

默了片刻,我才开口道:“相见我的,是姐姐吧?”她没有反驳,只牵着我入了偏殿,让我坐下后,才道:“也是,也不是。”我不解,她又道:“你忘了,那日在洛阳城中你化解过一场干戈?”

我这才恍然,先前没记起,是因为那场干戈,我其实只为了姚元崇,而不是那个飞扬跋扈的洛阳令。没想到传入有心人耳中,却成了别的目的。如此也好,张昌宗是太平姑姑的人,婉儿的心思,还有那深不可测的太平公主,能对此时如此理解,只有好,没有坏。

大殿内传来阵阵欢笑祝酒,这里却格外安静。

“永安,”婉儿细看我,“你不过双十年华,尚算是最好的年纪,为何眼神却像是当初心灰意冷的我?”我笑,随口敷衍:“是昨夜没睡好。”她明白我不愿深说,叹了口气:“当年你有什么,总是先和我说,如今,见了面反而不知说什么了。”

我被她说得有些愧疚,忙把话转到别处,和她说了些杂七杂八的趣事。她纵是受宠,也不过被困在这太初宫中,难出宫走动,听我说到有趣处,立刻笑得欢,渐渐地也化解了刚才的尴尬。

正说到兴起,外头已有人传话,说陛下来了。

我和婉儿忙起身折返,入殿时,众人正是行礼。我刚要俯身行礼时,皇祖母已出声道:“永安,来。奉宸府中无君臣之礼,你们也都落座吧。”我抬头,她正侧卧下来,二张兄弟已分坐左右,亦是笑着看我。

众人谢恩,纷纷落座。左侧是朝臣明俊,右侧则是李武两家人。

一室香薰,丝竹阵阵,果真是惬意非常。

我挂了抹笑,走过去,被她拉着坐在一侧:“你怎么都不入宫请安了?难道还在怪皇祖母当年削了你的封号?”我忙摇头,道:“皇祖母不宣,永安怎敢擅入。”皇祖母笑着看我,又去看李隆基:“永安虽是没了封号,却仍是我最属意的侄孙儿,隆基你可不能薄待她。”

李隆基起身回话:“孙儿不敢。”皇祖母淡淡地嗯了声:“你如今有了长子,又是妻妾在侧,也该让永安给朕抱个重孙了。”

李隆基没回话,只低头笑,似乎真红了耳根。或许是这奉宸府中素来如此,身边人竟然就不顾圣驾,纷纷低声笑着附和,亦是艳羡看他。我这么看着,只觉无奈,旁人看着他娶了我真是福气,可得陛下如此看重叮嘱,可落在我这处,却是一道道无形威压。

其实,既已决定安心留下,便对此事多少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