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敏此次入京,探望故友只是其一,最主要还是为了契丹而来。

早些年契丹人依附突厥汗国,频繁侵扰辽东。不过自从十年前被谢、赵二人威逼利诱背弃突厥之后,这些年都还算老实。贺敏在辽东也奉行谢、赵二人订下的联弱抗强、以夷制夷的策略,同契丹人打了不少交道。

如今突厥内乱,偌大的汗国早已四分五裂。各部可汗为了争权夺势,纷纷拉拢、吞并周边部族,扩充实力……契丹人接连被威胁攻打,终于决心彻底倒向汉人,便派使者来长安。

朝中同突厥打交道的多,对契丹、铁勒这些小部族却知之甚少。营州官吏也常常分不清此夷与彼夷,倒是契丹有几个头领粗通汉文——此事决定的是辽东的命运,做决定的却是稀里糊涂的外人,贺敏自然不肯置身事外。便同行入京,以备圣上查问。

本来她也是要走谢怀逸和赵文渊的门路的,同赵文渊定情也是意外之喜。

这两个人的亲事在长安也是激起一层波浪——这头家长、媒妁在立婚书,那头贺敏就和赵文渊面对着面讨论公务。时俗重贞节,定亲后成亲前正该是男女最相互避讳的时候,这二人竟全不放在心上。

不过赵家素来也不大在意这些。有林夫人前例在先,长安倒无人刻意去攻击贺敏,顶多嘲讽人以群分罢了。贺敏也混不在意。待将公务处置完毕,两人定亲也有三五日了,贺敏才显露出拘谨来。

贺姑娘做过很多事,譬如求援、杀敌、当官、重建一郡、给弟弟娶媳妇……甚至隐退后,还闻讯契丹有使来,不远万里入长安……但是她唯独没有待嫁过,而且还是在他乡孤身一人待嫁。

得知赵文渊没娶妻于是冲动自荐的劲头褪去了,她甚至略有些懊恼自己的草率。

不过这个时候反悔也已经晚了。

这个时代契丹人还未立文法,虽其民悍勇、有“镔铁”之赞誉,却也不过是游牧在辽东的小部族罢了。当然,皇帝要打突厥,也是不遗余力的挖突厥人的墙角。得知契丹背弃突厥投奔汉人,十分亲善的亲自接见了使者。

随即也就从赵文渊口中得知,贺敏来到了长安,还同赵文渊定亲了。

——当日晋国公表奏贺敏为龙城令,皇帝本着近事近办的原则准奏了。但对一个能安抚一方民心的少女也颇有些好奇。如今听说她入京了,自然无论如何都要接见一次。

接见之前,先问了赵文渊一个他十分好奇的问题,“当年你在江南遇到贺姑娘,就是她吗?”

赵文渊下江南时,贺敏确实往扬州去寻他了。皇帝隐约也有所耳闻。

赵 文渊很窘迫——想想他这些年的逸闻情史,好像太多姿多彩了些,不觉背后冷汗潸然。却也还是坦荡的承认了,“不是她。不过若早知道她罗敷未嫁,臣也不至于游 移这么些年。”就烦恼的吸着凉气,“现在街头巷尾都在传臣的往事,被她听到了,还不知该怎么解释……真是悔之不及。”

皇帝不由就大笑起来,道,“赵卿竟也是惧内的汉子?”

赵文渊觉着有必要给自己正名,“臣兄有言,君子有三畏:上畏慈母,中畏贤妻,下畏娇女。因敬而畏之,因理而畏之,因爱而畏之。臣不过是见贤思齐罢了。”

皇 帝虽也有爱妻,可他才是被又敬又爱的那个。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他纵然有三畏,也是“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对赵氏兄弟的话便颇不以为然。不过赵 家家事,他也不会胡乱插嘴就是。便转而笑问道,“既然对贺卿又敬又爱,何以要拖到十年后再娶人家。若不是贺卿心志坚定,岂不就这么错过了?”

赵文渊道,“当年臣还年少,不过是个浮浪书生,无产无业,不求上进。而她以城为家,以民为亲眷,踏实勤恳。让她随臣抛家其亲去漂泊,臣说不出口,她也必然不肯。臣便没有提起。如今臣已收心立业,她又未嫁他人,臣便当仁不让,势在必得了。”

皇帝这才笑着点了点头——最后这句还是很合他的胃口的。娶妻有什么好犹豫拖延的?看准了就下手,要的就是当仁不让、势在必得。当然娶回去当菩萨供着,言听计从什么的,就有些堕威风了。

皇帝觉着,自己若召见贺敏,势必要有赞誉之言,是替贺敏定论、张势。赵文渊未娶先惧,贺敏又得到御口亲封的“不让须眉”,难保日后她不会成为林夫人第二。

想 了想,终于觉得好奇心不满足也罢,还是不召见的好——女人当官终究还是不妥的,贺敏既然要嫁人,便该以“三从四德”为要。不过,贺敏毕竟是伐梁、抗击突厥 后安抚辽东的功臣,她卸甲嫁人,皇帝也不能无所表示,便按龙城令的品秩册封她为五品诰命,由皇后出面接见嘉奖。

皇后要接见贺敏,贺敏也没有托大。她不熟悉京城的规矩,对皇后的喜恶更是毫无所知,便亲自来府上,向林夫人求教。

订 婚后,贺敏其实就是赵家的人了,自然不会再寄居在晋国公府上。如今她住在国公府西北角一处别院里,同国公府只隔了一个胡同——那院子也是赵家的产业,原本 是太夫人怀赵文渊的时候,望见那院子里树上枣子而嘴馋,府上便将整个院子盘下讨她欢心的。后因府上遭难,便搁置至今。

如今收拾好了,贺敏住进去也正得宜。

林夫人却已经知道皇后要召见贺敏的事,原本也是要同贺敏说的。

当 然不能说赵文渊同楼蘩当年几乎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便将赵文渊在江南遇上“贺柔”,他老大不娶,家里便催得很急,听说他同这位贺姑娘志同道合,相谈甚欢, 便四处寻访其人的事向贺敏说了,道,“谁知人是找着了,却是皇后的胞妹楼薇,化名作贺柔的。三郎自然是不乐意,家里也不答应,此事就作罢。谁知不知是谁又 在陛下跟前提起,陛下有意成就这门亲事,三郎却推辞了。此事损了皇后的脸面,只怕她对你会存一些意气,你心里要准备。”

贺敏便点头笑道,“这倒没什么可怕的。”

若皇后果真为此为难她,也只显得气量狭小罢了——她是有功之人,当此讨伐突厥之际,皇帝断无贬损她的道理。

至于楼薇,如今同赵文渊定亲的是她自己,对楼薇嫉恨不平,岂不反而显得她自己名不正言不顺,显得赵文渊好色贪得、拖泥带水了吗?是以贺敏很淡定。

林夫人见她谈笑自如,便知道她不是糊涂狭隘之人。就将太子同皇后的龃龉,皇后的为人,赵家的立场向楼蘩分解讲述一番。说起赵家的立场,自然也就不能不提当初帮助楼家一事。

虽林夫人略过赵文渊同楼蘩的往事不提,但贺敏也是略一想就明白了七分——楼蘩的处境同她当年何其相似?将心比心,隐约就意识到,当年楼蘩同赵文渊之间大约是有些暧昧的情愫的。

只怕林夫人说楼蘩对她不能平心以待,更多还是落在这上头。

贺敏熟知赵文渊的品性——你看他明明就有一颗四海为家的心,可她向他求助时,他也还是义不容辞的在龙城一留三年。他这个人,有情有义,当仁不让,确实是容易被拖累的。

楼蘩明知赵家是太子党,却依旧时不时的想拉拢赵家,显然就是看准了赵文渊的为人。知道她若有难,他不会弃之不顾。但她又不信赵文渊的操守。怕关系疏远了,那点子情分不足以令赵文渊保她,便想趁机用自己的妹妹绑住他,好将他的公心化为私用……

这就未免有些自私无耻了。

不过说到底,皇后已近穷途末路,哪怕是稻草也想抓住救命。明明低估了赵文渊的品德,却又高估赵文渊对她的眷恋、赵楼两家旧日的恩情、赵家对她本人的认可,昏了头相信自己能将赵家绑上船……也并不奇怪。

只是这番作为怕只会令赵文渊心寒,令赵家厌烦罢。

想到此处,贺敏又隐隐有些同情皇后了。

……她是半点都不操心赵文渊会不会对楼蘩余情未了。

当年赵文渊留在龙城,局面复杂多危难,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他依旧举重若轻的将局面稳住了。有那三年的德政和武威,他在龙城甚至辽东的人望都还远高于贺敏,可也是说走就走了。

赵文渊这个人,确实有情有义,容易被拖累,可他并不优柔寡断、拖泥带水。

他不可能对一个女人余情未了,却忙着同另一个女人成亲。

何况……贺敏觉着,自己才是正主。若当年她能跟着赵文渊走,也就没旁的女人什么事了。

当年他们两个之间,才是真的余情未了。

贺敏入宫觐见,心情最复杂的莫过于雁卿。

雁卿很喜欢她三婶。

贺敏虽不是楼蘩那样的绝色佳人,却也很好看——目光尤其好,看人的时候从不躲闪,干净带笑的望过来,简简单单又很有气场。谈吐也好,见多识广,聪敏却不炫耀,反而春风化雨,娓娓道来。

连林夫人也笑言,“也不知她是怎么看上三郎的。三郎固然聪明绝顶,可为人就跟个孩子似的。同她相比还是差得远。”

贺姑娘为人很是不许不躁,柔缓亲善。可谈起往事来,也会说,“若没有赵将军,我也不过是另一个豫让罢了。”

雁卿知道豫让,他漆身毁容、吞炭毁声,到仇人家做杂役,伺机复仇。最后复仇不成反被擒,遂求仇人之衣斩之,了却心愿后便伏剑自杀了。可谓决绝至极、偏执至极。

贺敏当日惨遭灭门,怀有豫让之心也很正常。不过若是她真做了豫让,也不过是令亲者痛仇者快罢了。

虽不知道当初在龙城,三叔和贺敏之间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不过令贺敏从仇恨中解脱出来,得以重生的,显然是赵文渊。

赵文渊身上确实有一种正直又开朗的气质,如冬日之日般能感染旁人。且他又极聪明上进,再困顿的局面他都能寻出正道上的解决办法来,到最后总是能皆大欢喜。是以他身旁之人不论最初是乖戾、孤僻还是偏执,到最后常常都开朗温和起来。

他也许给不了旁的,却能令人一生欢喜无忧。

雁卿也是不由自主就想到了楼姑姑——自入宫之后,楼蘩身上就有股子困顿的意气,令她身上本来就若有似无的孤高变本加厉的凸显出来。便如当日她所画的丑荷,仿佛总是在怨恨什么、想要证明什么一般,便不复当初的从容坦荡。

可其实她所遭遇的仇恨,也未必就比贺姑娘更惨烈些。

若见到贺敏,两相比对,她心里还不知会是什么滋味。

雁卿固然对楼蘩感到失望,可楼蘩毕竟是她最初憧憬的姑娘。她还是不希望楼蘩看到为自己的选择懊悔、痛苦的。

雁卿也只是想,人各有志。那路是楼姑姑自己选的,路上必然有她想要的东西,她也是做过取舍的罢。

这一次召见也并没有起什么风波。

入见回来,赵文渊倒是央求了林夫人去打探贺敏的口风,贺敏只笑道,“我是头一次入宫觐见,光想着别闹笑话。只记得皇后美而贤,待人慈祥,说话使人如沐春风。再多就糊涂了。”

似乎楼蘩也只同她说了些勉励赞誉的套话。

林夫人也明白,面上的风度楼蘩还是有的。她也只是先让贺敏心里有底,防患未然罢了。

这件事了结了,赵家便又专心筹备起婚礼来——虽订婚仓促,但婚礼还是要风光大办的。等到九月,就是为了准备得充足些,也好让贺敏的亲友能及时赶来参加婚礼。

婚书并贺敏的书信早已差人送去辽东,六月里,聘礼也开始浩浩荡荡的送过去——赵家筹备十来年了,财物都是现成的。累年添加,只怕送不出去,断无缺斤少两的。

随即便又修整新房——剿匪其实也是很肥的差事,赵文渊的家底颇为丰厚,金银珠宝几乎不用另行置办。不过家具、衣物、绸缎之类却免不了。

明明是最忙的时候,林夫人却不用雁卿从旁帮手,说是,“用你反而碍事,管好你院子里的事就罢了。”

雁卿被刺了一下,却是正中下怀……入夏后天气潮湿,太夫人腿脚酸疼,兼苦夏吃不进东西去,这阵子又开始用针石。雁卿也想到太夫人跟前去伺候。

太夫人接二连三的生病,雁卿和月娘轮班陪护,为太夫人忧虑、恨不能以身相代的心都是相同的。早先的龃龉早抛之脑后,两人都自然而然的默契亲密起来。

有两个善解人意的孙女儿陪在身旁,太夫人的气色也好了不少。只是半夜她疼出点声,孙女儿就跟着醒过来,她难免也要跟着心疼一回——尤其心痛的便是月娘。

太夫人看得出来,雁卿是出自纯粹的孝心,月娘在孝心之外却还多了一层忧惧——她是这丫头心里唯一的倚靠,若她倒下了,月娘还不知会怎么着。

“不要紧……”她就常对月娘说,“人老了就是小毛病不断,底子还是硬朗的。”

月 娘没养在林夫人跟前,就算太夫人再向她保证林夫人的人品也没有用——从林夫人将柳姨娘发卖了那日,这两人就必然会互相提防着。到了这一步,太夫人也不说多 余的话,只缓缓的对月娘说起来,“这些年我也替你琢磨了不少人,有一个是真不错。聪明上进,人踏实,家风也好……改日上门,你去松涛阁看一眼吧。”

月娘一怔,泪水便滚落下来。张了张嘴却不知该说什么——太夫人这竟像是安排后事了。便将头埋进太夫人怀里,道,“我不嫁,我在家陪着阿婆。”

太夫人就笑道,“傻丫头。阿婆还想看你早早的嫁出去,抱着重外孙子回来看我呢。”

月 娘这才能缓一口气。太夫人便又道,“阿婆知道,你心里怕是憋了一口气,非要令人刮目相看不可。其实何必……你看皇后,富贵至极,她过得就舒心吗?我这一辈 子见多了国公夫人、王妃、皇后,就无一个过得称心如意的。连同我自己,纵然嫁得如愿,可三十出头就守了寡……究竟有什么福气?雍王一人作乱,八公落败了五 家,皇帝废立了三个。所谓富贵,也不过就是这么种反复无常、镜花水月似的东西罢了。”

月娘沉默不语,太夫人便叹了口气,道,“不是阿婆专断……等你知道苦处就晚了啊。”

雁卿靠在墙边静静的等她们说完,待里头无声了,才抬手一拨门帘,先道,“我做了新点心,阿婆您要不要尝一尝?”才抬步进屋去。

91第六十二章 上

七月,有客自荆州来——年初皇帝下令各州举荐能建言边务的人才,镇守荆州的赵文华便举荐了襄阳杜氏一位子弟入京。

杜哲字知友,三十容许的年纪。得赵文华举荐,入京后自然先到赵世番府上拜谒。

赵世番早收到二弟的书信,知道杜哲在长安无亲友,便亲自为杜哲安排了住所,令他专心准备考试——举秀才也要通过对策五问,考试合格后方能授官。

随 杜哲一同入京的还有他的长子杜煦,杜煦年十四岁,师从蜀郡儒门谯氏。虽年纪还小,举手投足间却已一派稳健作风。模样也十分清俊,体格挺拔精悍,只是略黑了 些,却又黑得显正派。赵世番一见之下便已留意。细细的问起他的功课,见他应答如流,不卑不亢,学问比他家鹤哥儿不知精湛了多少,越发喜欢。便留在身旁考察 了几日。

……越考察越觉得孩子不错,就同林夫人说起来,“是个麒麟儿。”

林夫人见他相中了,便笑道,“前几日阿娘还同我说起来——既然连你也这么说,想来是不差的。”

“阿娘问起过?”赵世番也是立刻就听出了言外之意。

林 夫人点头道,“去岁冬天,我说要重修松涛阁时,阿娘便留了心。年前不是给二郎捎了家信去吗?”林夫人就顿了一顿,“说的就是这件事。今年春天二郎就写了回 信,说是杜家十三郎出类拔萃,他早有意同杜知友做一门亲。只是鸾卿早定了亲,五娘年纪又太小……太夫人便回信说想见一见。这不就带到长安来了吗?”

赵世番就斟酌了一会儿,显然也是默认了,只问道,“说的是雁卿还是月娘?”

林夫人道,“是月娘。”

赵世番默然片刻,点头道,“……倒也般配。”主意拿定了,就转而追问道,“雁卿那边可是早有人选了?”

松涛阁送信过来时,太夫人已将赵文华的信给月娘看了。

月娘的心事确实不那么容易开解。

换 做谁在她的那个立场上,都想从林夫人那里争一口气。可世道没给女孩儿家出人头地的门路,她也就只有嫁人这么一件事可以扬眉吐气。是以月娘卯足了力气想要嫁 到比赵家更富贵的门第里去。她的夫君日后起码不能仰赵家鼻息过活,起码要能在她阿爹和鹏哥儿跟前抬起头来,她才能在林夫人跟前有立足之地。

太夫人也是看明白了这一点,才想到从南边给月娘挑一门亲——天高皇帝远,无法嫁得比林夫人更富贵,那么不同林夫人碰面,也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

只 是现实还是有所出入——杜煦的父亲举秀才了。一州三年才举荐一个的大才,一旦授官,必然留在长安与赵世番同朝。日后杜哲也很可能官至宰执,可那起码是十年 之后的事了。且就算做到宰相,也不过同赵世番平级。更因赵文华举荐之恩,这重门生关系是摆脱不掉的。虽说无关尊卑,门生与师门也是互相成就、平等相交,可 在月娘心里怕是天然就矮了一头。

太夫人也暗叹,怕月娘有心结、不情愿。

不过月娘听太夫人说完,面色依旧很平静安顺,似乎也在仔细的琢磨着。

待松涛阁送信说,“杜郎来了。”月娘才有些无措的抬头望向太夫人,面色泛起红来。

——毕竟是个小姑娘,平日里再怎么烦心嫁人的事,真到了有人上门的时候,也还是会打从心底里害羞忐忑起来。

太夫人便略松了口气,和蔼道,“去看看吧。”

月娘怔了一阵子,见太夫人期许又慈祥的望着她,终还是乖顺安静的点了点头。出门叫上雁卿,一道往松涛阁去了。

月娘一路上闷闷的想心事,雁卿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

她听见了太夫人对月娘说的话,自然知道此行是去替月娘相看郎君的。她心里也很茫然,就只是想,连月娘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啊……

雁卿其实还没真正想过嫁人意味着什么,这一次却不得不思考了。

……要离开家,她想,要住到旁人家里去。兄弟姊妹都要分开,若嫁得远也许许多年都不能归宁一次。

只这一条便足够令人怅惘了。

雁卿自幼便明白“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的道理,她对分别早有心理准备。她心里天涯若比邻,相逢会有时。脚长在自己腿上,只要有心总能回来。可嫁人的那种“分别”,她却直觉没有这么简单。

旁人家的人……雁卿想象不出这是什么概念。她就只能拿林夫人来类比。但麻烦的是——她压根就不知道林夫人做女儿时是什么样的。她只觉她阿娘可亲可敬可爱……但要让她过现在她阿娘现在过的日子,她不乐意。

雁卿茫然的想着,到最后也只想明白一点——这个家,包括她自己,似乎就是林夫人的牢笼和拖累。可林夫人就算不是甘之如饴,也起码踏实的习以为常了。

可她还是不想过林夫人或是世子妃或是楼蘩,或是她所见过的任何一个贵妇人眼下所过的日子。

她想过的,似乎是她三叔、谢二叔、东郡公,贺姑姑,出嫁前的楼姑姑……他们过的那种日子。

似乎有哪里不太对头……雁卿迷迷糊糊的想着。

松涛阁里做客的,却并不只是杜煦一个人。谢景言也在。

鹤哥儿似乎也得了假期,正同杜煦、谢景言并肩站着,同他阿爹说话。

三个少年都是好骨相、好气质,站在一处竟比不出高下来。鹤哥儿更神采飞扬,谢景言更雅重沉敏,杜煦更精悍沉稳,琳琅满目,一室生辉。

雁卿看到谢景言时也不由一愣,脸上不知怎么的就有些发热。

先前是她忽略了……杜夫人的日子过得也很舒畅自在,如杜夫人那般,她也是愿意的。

随即她便又想到,自己早先还曾因谢景言不来看她而心生埋怨。可也许三哥哥并不是故意躲着他,你看他这不就来了吗?

她心里便又轻快起来。

兀 自乐了一会儿,才又仔细打量起杜煦。此刻杜煦正在同她阿爹说荆州的形势,雁卿仔细听了一会儿,觉着杜煦这个人很踏实。也许是这半年来她听多了干谒士子的雄 辩——干谒之人急于展现才华,言辞往往夸大,动辄指点江山,却往往大而无当——杜煦讲荆州形势,却很翔实条理,见微知著。就连雁卿也能看出来,他是有干 才、能做事的人。也许朴实无华,却又胸有策略。雁卿身边不乏出类拔萃的少年,可杜煦却是鹏哥儿之外唯一一个让她觉得能成大器的。

也不是说三哥哥和七哥就不好……只是他们两个显然志不在此。

雁卿就悄悄望了望月娘……她一直都觉着,月娘对鹏哥儿格外的尊重和憧憬。如此说来,杜煦还是很适合她的。

月娘放下了帘子,目光略有些茫然。

雁卿就悄悄的将她拉到外头去,问道,“你觉着可好?”

月娘垂着头不做声,失神了好一会儿,才反问道,“姐姐你觉着呢?”

雁卿就道,“我觉着很好。他引用了那么多文书材料,可见博闻强识。说话条畅清晰,应答敏捷沉稳,对同辈谦让不傲慢,对长辈从容不鄙陋。以后定然有出息。”

月娘越听眉头便越皱起来,到最后似有不信的望着雁卿,“姐姐将他说的这么好?”

雁卿略觉得自己似乎说错话了,声音便低下来,“……刚刚他表现得确实不差啊。”

月娘便惨淡的一笑,道,“那么姐姐愿意嫁给他吗?”

雁卿便愣住了。

月娘脸上已又羞恼得通红,显然也意识到自己失言了——可雁卿轻易便替人说好话,她心里倍感失望和孤单,怎么也说不出道歉的话。便抿紧了嘴唇,飞也似的逃走了。

雁卿也是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

月娘出言嘲讽,她也感到羞恼。可雁卿好处是实诚,她承认自己不愿意。可这不愿意是无关杜煦的好坏的,而是……她压根就头一次见杜煦啊!

随即她便意识到,月娘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怕此刻她心里也很茫然、忐忑吧。

……羞恼过后,雁卿也很快便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忙去追赶月娘。

松涛阁外院往西北去不远,便是鸿花园。当日改建松涛阁,额外从东边儿辟出一道门来连同内院,以方便姊妹俩出入,然而西门也并未封死。月娘低落难过之下只想着逃走,下意识便往西门去了。

一 路只隐约觉着景物熟悉又陌生,心里还未回神,身上却已认出来了。渐渐的脚步更加沉重起来,她茫然的四望着,待上了玉带桥,终于再挪不动脚步——自玉带桥上 已可望见鸿花园。自柳姨娘被黜去,鸿花园便也渐渐荒废。野草生得几乎等腰,花木枝桠久不修剪,当此夏末秋初,便荒芜放纵的横了满院。

这些年月娘总是有意无意的避着这里,已四五年不曾回到这里。乍然见到,那些一直逃避着的情绪铺天盖地的再度涌来。

她同雁卿不一样,她是妾生子……她的生母因犯错被发卖了。所以她必须要嫁得争气。可她究竟为什么非要遭遇这些?

她忽然便有些不堪重负了。

雁卿最终在翠篁园里找到了月娘。她在横穿竹林的乱石小径上坐着,将头埋进胳膊里低低的哭泣。

雁卿呆呆的看了她一会儿,最终只能安静的在她身旁坐下——她也从西门一路过来,竟玉带桥过鸿花园来到翠篁园。自然明白月娘必是触景伤情了。

月娘的啜泣近乎无声,她不知该怎么安慰她,陪着坐了好一会儿,便侧过身去,想用单薄的怀抱抱住月娘。

月娘先是想要挣开的,可竹林阴湿,她浸洇久了,感受到那胸口的温暖便再难拒绝。

最后她终于伏在雁卿的膝盖上,放声哭泣起来。

一旦哭出来了,道歉也就变得容易。她边啜泣着边说,“我不是故意的,姐姐。我很害怕,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雁卿便也说,“不喜欢便拒绝,不是说他好你就非要选他的……别害怕。”

月娘便轻轻的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