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子里所说的郡主乃是先赵王之嫡长女兰阳郡主,兰阳郡主身份尴尬,她是赵王原配嫡女,赵王的原配王妃是个短命的,入府好几年都没有生育,好不容易生了女儿之后还没几年就过世了,赵王第二年便续娶了继妃,如今这位武安郡王就是继妃所出,继妃自个有自己的儿女,对原配所出的兰阳郡主也就是面子上的情分。

兰阳郡主及笄之后不久便出嫁了,一般情况下,其实郡主的行情比公主好,驸马难以入朝议政,但是仪宾却没这个限制,该科考也能科考,想投军也不麻烦。但问题是兰阳郡主出嫁的时候,赵王已经过世了,赵王当日也是夺嫡的热门,圣上没有迁怒就是好事了,赵王这一脉也就是闲散宗室了,因此,有点出息的也不乐意做这个仪宾,剩下的都是些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之徒,或者是一些想要借着皇家的名义弄点好处的人家。

最终赵王太妃做主,将兰阳郡主也算是嫁给了一个当时户部侍郎曹不器的嫡幼子曹岩,这位从小被家里惯坏了,文不成武不就,而做了仪宾,一下子就是五品,有爵有俸禄,郡主出嫁虽然不能开府,除了自家人之外,内务府也会出一大笔嫁妆,因此,曹家送了一份厚礼给了赵王太妃,兰阳郡主就这样嫁入了曹府。

曹岩可不是什么省心的人,他成婚之后,照样荤素不济,脏的臭的都往自个屋里扒拉,这还不算,还在外头养了外室。兰阳郡主母亲早逝,在赵王那里也没多少面子,因此性子有些懦弱,自然听之任之,结果弄得曹岩胆子越来越大,将兰阳郡主陪嫁的一干侍女也一一弄上了手。

兰阳郡主好不容易有了个儿子,干脆自个带着儿子过日子,不怎么理会曹岩了,哪知道曹岩对自家嫡子并无什么感情,反而宠爱一个宠妾所出的庶长子,郡主的儿子成年之后就能封爵,曹岩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想着嫡子没了,将庶长子记在兰阳郡主名下,然后就能袭爵了,于是借着考问儿子功课的机会,逮着一个错处,就将儿子往死里打,兰阳郡主好不容易将人抢了下来,但是最终这孩子还是因为受伤过重,又受了惊吓,高烧不退,没了,兰阳郡主从有心人那里知道了曹岩的打算,女子为母则强,兰阳郡主跑去找曹岩拼命,结果曹岩连自个儿子都下得了狠手,何况是对不喜欢的妻子,直接抓起手边的玉枕,就砸破了兰阳郡主的头。

兰阳郡主没了,曹家还想要遮掩,要将兰阳郡主身边伺候的人打死陪葬,结果兰阳郡主的奶娘却是逃了出来,直接告上了宗人府。这等近乎惨绝人寰之事,宗人府哪里敢擅自做主,直接报了上来,圣上瞧见之后,顿时怒气上涌,雷霆大怒,这边一句话才说完,竟是双眼一翻,就倒了下去。

第118章

圣上中风了,太医那边费了不少力气, 也没能让圣上醒来, 不管是阁臣还是楚穆等一干皇子, 都很抓瞎。

关键时刻, 还是得皇后拿主意, 皇后这几年在后宫还是很有威望的,说白了,后宫一干后妃娘家靠不上, 能靠的就是圣上的宠爱,圣上看重谁, 哪怕只是个普通的采女,也比一个长期不得宠的无子妃位要强,当然了, 无子上位的四妃到目前为止还真没几个就是了,真能做到这一步, 起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头都会是宠妃。

皇后也很为难, 说白了,她没个亲生的儿子, 能依靠的只有皇帝。别以为太后的日子有多好过, 毕竟成年的皇子那么多,都有自个的生母,不管谁当了皇帝, 她这个太后也就是个差不多的摆设, 皇帝孝顺自己这个嫡母还好, 不孝顺的话,自个说句话都传不出宫去。

只是圣上如今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御医说问题很严重,圣上已经眼歪口斜,就算是调理得好的话,也不灵便了,这个皇帝肯定是做不下去的,只是这些年来,圣上一直没有立储的意思,新君是谁,又是一场麻烦。

如今最得宠的皇子就是德妃所出的楚闻,可是皇后打心眼里不希望楚闻登基,德妃一直一副与世无争,温柔和善的样子,在宫里收买人心,大多数宫人谈起德妃都是很亲近,很敬爱的那种,可是皇后呢,掌着宫权,太过宽和了肯定不行,而且皇后本来也不是什么八面玲珑的人,加上她不得宠那些年,不少宫人捧高踩底,对她这个皇后也不甚恭敬,楚闻做了新皇,德妃就要一跃爬到皇后头上去了,尤其她本来就是四妃中硕果仅存的一个,到时候肯定要受封太后的,她这个母后皇太后可就尴尬了。

御医不敢承担责任,急等着皇后的指示,皇后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得硬着头皮问道:“不管怎么说,能不能先让圣上清醒过来?”

御医谨慎地说道:“回娘娘的话,可以以金针刺穴之法,让圣上能够清醒过来,只是金针刺穴风险较大,臣不敢擅自做主!”

皇后有些无助地看着其他人,其他人也不敢承担这个责任,金针刺穴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尤其,中风这种情况,需要针灸的穴位多半是头部的重要穴位,万一有个差池,干掉御医九族都不够!

皇后最终还是说道:“还请御医行针吧,本宫相信御医的医术!”

御医心中苦笑,做御医就是这样不好,这年头的大夫还算好当,遇上疑难杂症,对普通人,治好了是自个医术高明,治不好是命该如此,可是,对上皇家,可没这个理可讲,治不好就是你倒霉。

御医取了金针,开始给圣上治疗。别说什么神医在民间之类的话,天底下最好最多的医书一般都在大内,御医这种职业,很多也都是代代相传的,他们的医术传承有序,而且民间就算有什么名医出来,多半也会收到征召,将他们的医书收入大内,因此,御医太医差不多就是国家医术最高的一批人了。

御医的医术不是吹的,没多久,圣上的症状就缓解了许多,半个时辰过去,圣上就清醒过来了,表面上看,异常已经不怎么明显,只是,右半边身体还是有些不灵便,几乎无法动弹。

圣上想要说话,但是口中言语却是含糊不清,皇后壮着胆子说道:“圣上,御医说您是患了风疾,得慢慢调理,圣上您是不是有什么想说的?”

圣上这会儿反而平静了不少,他另一边身体还算是勉强能动,举起那只手示意人将他扶起来,又拿了纸笔过来。

圣上左手拿起笔,有些软弱地开始在纸上写字,没几个字,一下子写了好半天,没办法,就算是左撇子,在右边身体不灵活的情况下,左手也是灵活不起来的,哪怕是单独一只手的运动也是需要身体的平衡与配合的,何况圣上还不是左撇子。好不容易等到写完了,圣上直接递给了皇后,皇后双手接过来,眼睛顿时瞪大了,疑惑地看向了圣上,圣上勉强点了点头。

皇后也点了点头,瞧着下头一群人都跪了下来,然后念道:“立五皇子楚穆为太子,即日监国!”皇后念完之后,圣上微微点了点头。

皇后将那张纸又叫一边伺候的怀安拿给下头内阁的阁臣们看,一众阁臣传阅了一番之后,恭恭敬敬地递给了还在发傻的楚穆,楚穆看着那张纸上歪歪扭扭的字迹,整个人都有些恍惚起来,一时间竟是反应不过来。

圣上那边,又做了几个手势,怀安是服侍惯了的人,当即表示明白,连忙吩咐内阁侍讲学士蒋英:“圣上命学士拟旨,用印!”

蒋英赶紧应命,这才爬起来,跑去磨墨拟旨了,等到圣旨写完,又给圣上过目,圣上点了头之后,怀安才取出了玉玺,在圣旨上盖上了玉玺。

楚穆这会儿已经回过神来,心里五味杂陈,还是领旨谢恩,然后一众阁臣又拜见了储君,算是暂时订下了君臣名分。

这还只是个开始,册封储君还得有大典,不能敷衍了,看圣上如今的样子,这事是宜早不宜迟,因此,钦天监那边也得了旨意,抓紧时间算个最近的黄道吉日出来,赶紧举办册封太子的大典,毫无疑问,这大概是圣上在位的时候最后一次册封太子,而楚穆几乎是大半个身体已经坐到了龙椅上了,圣上如今这个情况,想要继续做这个皇帝也有些为难,毕竟,按照御医的说法,圣上其实早就有了中风的迹象,只不过一直靠着药物控制,这回龙颜大怒,却是都爆发出来了,之后最好的情况就是能够恢复语言能力,至于右边那半边身体,想要恢复,可能性实在是很小。这样的情况,显然不适合继续主持国事了。说不定太子这边册封之后不久,还得准备传位大典和登基大典。

有了明确的新君,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该怎么办了,尤其内务府那边,楚穆一直是直属的上司,楚穆能够登基,内务府的人自然是与有荣焉的,说不定自楚穆之后,日后每一任新君继位之前都要在内务府磨练一番呢,这也能提高内务府的地位啊!于是一个个愈发殷勤起来,更是加班加点赶制礼服。

有高兴的,自然也有不高兴的,就在朝野上下紧锣密鼓地准备太子册封大典的时候,有人已经准备铤而走险了。

第119章

楚穆这些日子简直忙昏了头, 他虽说已经是太子了, 但是一日没有得到正式的册封, 一日不能住进东宫,偏生回自个王府也不现实, 因为圣上中风, 御医表示需要静养, 而且就算是不能静养, 朝政什么的, 也是处理不了的, 他这个太子要监国, 事情简直多得要命, 因此只好先住在宫里的偏殿里头,每天睡眠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时辰。

钦天监那里已经给出了正式册封的黄道吉日, 当然,也得配合圣上的时间, 按照御医的意思, 到了大典的时候,圣上应该能好很多,哪怕依旧不能自由行走, 但是坐在龙椅上应该没什么问题了, 总不能叫下头的臣民看到天子眼歪口斜吧, 这也太不像话, 有损天家威仪。

楚穆的麻烦在于, 虽说圣上如今连话都说不清楚, 他对那些国事依旧不能自己做主,都得跑过去询问圣上的意思,圣上如今这个样子,只怕最担心的就是自个干脆利索将他架空了,楚穆有的时候都觉得有些不真实,他的确一直在争取这个位置,可是猝不及防掉到自个头上来的时候,又让楚穆觉得就像是做了一场梦。

前任太子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到头来照旧歇菜,他这个太子在很多人眼里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阴谋论一点就是大家都觉得他没什么野心,圣上也这么想,圣上如今还有着康复的希望,所以他自然要选一个没什么依靠,好控制一点的儿子。

楚穆对于圣上的印象一直就是比较能活,说不准他这个坎过去了,还能再活个十年八年呢,现在就忙不迭窜出来显摆自个的能干,回头圣上康复了,如今的能干就是给自己挖的坑,非把自己埋进去不可。

因此,哪怕很累,楚穆也得两头跑,老老实实地在圣上那里念折子,询问圣上的意见,哪怕圣上只能勉强点头还是摇头,他都得听圣上的意思。

楚穆在宫里煎熬,锦书在家里简直就是要疯,她从来不是八面玲珑的人,自从楚煜他们倒了之后,需要她应酬的人越来越少,加上家里孩子也多,她心思多半都放在孩子身上,结果楚穆一下子变成了太子,这个寿昌郡王府一下子变得门庭若市起来,没法进宫拜见太子,见见未来的太子妃(嗯,虽说楚穆已经请旨给锦书请封了,但是旨意还没下来,太子妃的册封还得放到后头,因此,现在还算不上正式的太子妃),乃至是皇后也行啊!要知道,这么多年下来,谁不知道,一众皇子妃里头,寿昌郡王妃最是受宠,家里的孩子都是她肚子里出来的,哪怕看在这么多孩子份上,只要楚穆不倒,锦书这个正室大妇的位置就不可动摇。

陆家那边,陆老太太如今也沉不住气了,一个王妃虽说已经是陆家祖坟冒青烟了,如今还出了个太子妃,将来还会是皇后,这不是冒青烟的问题,简直是祖坟着火了。

未来皇后的娘家,将来就是实打实的承恩侯,锦书已经有了四个儿子,这就代表了,下下任皇帝有很大可能就是从这几个儿子里面选出来,这么一来,陆家起码还能再兴盛两代,因此,一个个哪里淡定地起来,陆家老太太已经连续好几天叫卢春林写了贴子,表示想要上门拜见太子妃了。

锦书对此烦不胜烦,直接吩咐下去,闭门谢客,又叫人将楚穆惯用的衣裳什么的先送进宫去,心里头却心烦意乱起来,楚穆如果只是做个普通的王爷,那么,一个正妃,一个侧妃足够了,谁也不会对一个王爷的后院嚼舌根,可要是楚穆登基做了皇帝,三年一度选秀,想要飞上枝头变凤凰的不知道有多少,楚穆还能像是如今这样吗?

哪怕是在三四年前,锦书都觉得自己其实能够接受楚穆宠爱别人,顶多收回自己的爱,让自个变成这个时代标准的贵妇,可是,现在已经不行了,她送出去的爱已经太多,得到的也太多,她已经舍不得了。

不管怎么样,锦书也不能为了以后的事情就去拖丈夫的后腿,如今一方面是不愿意应酬,另一方面也是不想显得得志猖狂,因此,闭门谢客的同时,该收的礼还得收,不过得斟酌着回礼才行。

至于陆家那边,锦书直接派人去恐吓了一番,表示就算是册封了太子,也还没到尘埃落定的时候,太子能立就能废,如果他们在这个时候给太子拖后腿,仗着太子的威势胡作非为,那么,就别怪她这个女儿狠心。

陆家那边本来就知道锦书对他们感情有限,这么多年的节礼赏赐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哪怕对于陆家来说已经都是好东西了,实际上也就是那样。因此,被锦书说了一通之后,陆春林也有些难堪地吩咐下去,关门谢客。倒是冯氏,想着若是太子登基,陆家就是承恩侯了,这侯爵可不比陆春林如今的散职,那可是起码能承袭三代的爵位,若是落到其他贱种身上,冯氏得气死,因此,对陆耀祖要求更加严格起来。

好在到了如今,能够勉强锦书的人已经很少了,因此,虽说有些头疼,不过,之后很多人就不上门了,一般也就是在门口放下拜帖什么的,这些应付起来就很简单了。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就到了册封大典那天,结果,就在楚穆受封的时候,出了意外。

楚闻这几年一直春风得意,他出身几乎是诸多皇子中最贵重的一个,毕竟,硕果仅存的正妃也就是德妃了,圣上给他娶的妻子,给他安排的差事也给了他错觉,这让自诩为隐形太子的楚闻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最后自家父皇居然越过他,将楚穆封了太子。

要不是这是圣上在清醒状况下亲自下的手谕,楚闻都要以为是楚穆趁着圣上中风,自导自演的一场戏了。

楚闻不甘心,一直跟随楚闻,下了血本的那些人更不甘心,他们中很多人已经在楚闻身上付出了太多,已经无法回头了,横竖如今圣上中风,成功之后还不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因此,直接孤注一掷,在太子册封大典这天动了手。

第120章

圣上驾崩了!

楚闻在册封大典上公然作乱, 这是谁也想不到的, 楚穆也没想到楚闻居然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楚闻不过是想要趁机逼迫圣上下旨立自己为太子,然后干脆退位, 直接挟持了殿中的大臣, 然后又跑去威逼圣上。

可惜的是, 他错估了圣上的心性, 另外就是圣上对自个权势的看重。

圣上虽说准备册封楚穆为太子, 却也防了一手,担心楚穆名正言顺做了太子之后,就将他架空, 因此, 早早就准备了一支直属于自个的武力,一直守在自个身边不远处,负责联络的是他最信任的怀安。

圣上发现楚闻意图作乱的第一时间, 就给怀安做出了暗示,怀安当即通过特殊的信号将命令传了出去,于是,楚闻正握着一柄长剑走上玉阶, 楚穆心中暗自叫苦, 但是也只能硬着头皮挡在圣上面前,谁知道楚闻居然是个这样的愣头青, 这乱拳打死老师傅, 说不定就叫他翻盘了, 他能做的, 只有尽量拖延时间,因此只得拿了龙椅一侧作为装饰的镶金铜灯台挡着。

楚闻瞧见楚穆,就有些沉不住气,冷笑道:“五哥,你倒是挺忠心啊,难怪老头子会选你,也是因为你好控制吧,等着瞧吧,等着老头子这病好了,你这个太子也当不下去了,我算是明白了,老头子这是想要一直占着位置不松手呢!五哥你信不信,老头子要是还能活个十几二十年的,他能直接将最小的十九弟塞东宫里头,反正只要是毛长齐了,不听话的,那就不是他儿子,是他敌人!”

圣上气得浑身直哆嗦,嘴里含糊不清地骂道:“孽子!孽子!”

楚穆一边警惕地看着楚闻,一边拖延时间:“十一弟,现在回头还不晚,父皇一向宽和大量,对我们这些儿子一向爱护,只要你肯回头,父皇一定会原谅你的!”

楚闻顿时暴怒起来:“住口,老五,叫你一声五哥是看得起你,你算什么,你生母到死也就是个才人!你难道还看不出来吗,老头子就是个刻薄寡恩的!看看我们上头那些兄长,有几个得了好下场了!当然了,老五你一直混得不错,没办法,你没个靠谱的母家,妻家也就是那个样子,你倒是疼爱你那王妃,不过陆家到今天可没得到什么好处吧!所以,你当然听老头子的话了,老头子在的话,你是皇子,捞足了钱,后半辈子就算是没什么权势,日子也够过了,何况你运气简直好到家了,老头子这一病,就想起你来了,谁让你是个听话的呢!哼,可我们呢,我现在不得不争,不争我以后就算不是个死,也要跟老九一样窝囊地活着,与其那样,我不如去死!”

楚闻一边怒吼着,一边挥动着手里的长剑就去砍楚穆,皇子们也会学一点武艺,不过就是花架子,会骑马,会拉弓,能够挥动刀剑耍点花样,对于皇子们来说足够了,一般情况下,要真是出现了哪个皇子需要亲自上阵的时候,除非他武功搞到了不怕菜刀的地步,否则的话,也是没多大用处的。

楚闻的武艺自然也是花架子,架不住他手上的确是一把宝剑,楚穆手忙脚乱地挥动着灯架在那里抵挡,“叮叮当当”几下子,灯架上就被砍出了好几个豁口,而楚穆本来也不擅长这个,灯架又比较重,挥动几下之后,胳膊就有些发酸了,尤其他还穿着沉重的礼服,这会儿汗都下来了。

楚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他稍微退后一步,忽然抄起御案上的摆设就劈头盖脸往楚闻那边丢去,嘴里叫道:“怀安公公,快带父皇躲一边去!”

怀安这会儿也是手忙脚乱地背起圣上往后躲,圣上含糊不清地大骂:“杀了那个孽子,杀了,杀了……孽子!”

大殿的几个出入口早就被楚闻的人堵住了,楚闻这才有心情跟楚穆对砍,但是就在这时,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从后殿传来,守在后殿入口的守卫直接被砍倒在地,一群全副武装的甲士冲了进来,为首的是圣上身边的一个侍卫统领杜斐,杜斐带着的人迅速向着那些挟持了群臣的兵士攻去,又有几个甲士冲上前去,直接制住了正有些发愣的楚闻,杜斐上前一步,行礼下拜道:“臣救驾来迟,请圣上恕罪!”

楚闻一开始还没回过神来,这会儿已经反应过来了,他哈哈大笑起来:“老五,老五,你看到没有,老头子居然早就准备好了,这防备的不是我,他防着你呢!”

圣上这会儿已经挣扎着从怀安背后下来,靠着怀安勉强站着,他怒急攻心,颤巍巍地伸出左手,指着楚闻,喉咙里似乎堵了一口痰,他喘着气,想要说什么,半天说不出来,然后居然又往后一倒,怀安赶紧给圣上做了垫背,嘴里尖叫道:“御医,御医,快传御医!”

楚闻瞧着圣上又晕了过去,更是狂笑不止,然后脸上露出一丝疯狂之色,用力一挣,对着驾到他身前的刀锋就是一撞,那甲士一时反应不及,就见锋利的刀刃已经割破了楚闻的脖子,切断了气管和血管,血溅的老高,楚闻嘴里已经发不出什么声音了,眼中的光渐渐暗淡了下去。

而这个时候,已经没几个人注意到他了,楚闻一死,他那些党羽也就失去了斗志,除了几个鱼死网破的,其他人都不得不放下了武器,等待他们的虽说只有个死字,但是顽抗到底的话,只怕九族都保不住了。

圣上之前可以说是被楚闻说中了自个的心思,恼羞成怒,本来他如今这情况,情绪就不能出现什么大喜大悲的情况,如今这么一折腾,原本已经有所好转了,也变得更加严重了,哪怕御医一直就在附近等候,但是也没来得及,最终圣上还是驾崩了。

不过,册立大典虽说只进行了一半就出了事,不过楚穆已经接了旨,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了,当即在先帝灵前,一干大臣们就开始跪拜新君,请楚穆登基了,等到先帝下葬之后,就要举办正式的登基大典,

而后宫里头,锦书也懵了,人生大起大落实在太快,她一开始都以为自个要陪着楚穆这个新鲜上任的太子去死了,还想着将几个孩子看看能不能托付给皇后,结果下一个消息就是自家丈夫已经是皇帝了?

第121章

楚穆登基之后, 先是给先帝议定谥号, 最后力排众议,定了一个“仁”,没办法,先帝前半辈子就是为了这个谥号活着了,不管怎么样, 先帝对他还算不错, 至于防范什么的, 也是在所难免的, 哪个帝王会真的对哪个臣下推心置腹呢?何况, 楚穆对先帝没有太多对父亲的感情,毕竟, 在他最需要父爱的时候, 先帝作为父亲就是逢年过节见到的遥远的人影而已,因此, 还真没有太多的期待。

下头的大臣也不会在谥号,庙号上头跟顶头上司对着干, 只要不弄得太夸张,或者是有违立法, 否则的话, 这种事情其实是小事。

而接下来的圣旨,就差不多是按照新帝登基之后的流程来了, 首先, 先要奉皇后为太后, 然后要追封生母,楚穆对自个生母没什么印象,不过也是要追封一下的,毕竟这也是为了自己的身份着想,因此,楚穆那个到死都是才人的生母被追封为皇贵妃,楚穆还算是要点脸面,毕竟,先帝就一个皇后,追封成皇后之后,那哪个算原配,哪个算继后呢?因此,将贵妃抬上半格,做皇贵妃,仅在皇后之下,位居贵妃之上,这个位置就很好了。然后将生母的灵柩迁出,重新安葬在帝陵之中。

太后都已经做好楚穆将生母追封为皇后的心理准备了,如今楚穆给了她这个面子,顿时松了口气。

而楚穆生母的娘家赵家也得了册封,楚穆的外祖早已去世,追封为宁平侯,而从未见过面的舅舅封为宁平伯,外祖母也得了侯太夫人的诰命。对赵家楚穆的感情有限,楚穆早就打听到,生母并非自愿入宫,而是因为自个兄长要成亲,缺了十两银子的彩礼,结果就被父母卖给了出来采选秀女的太监,她生得只能说是清秀,性子也很怯懦,之所以不得宠也是因为这些原因。楚穆对生母没有多少印象,哪怕开府之后也没有去找过自个的外家。

而对于赵家来说,压根不知道自家卖出去的女儿生了皇子,这也是正常的事情,楚穆生母最开始就是个普通的采女,到死也就是以才人之礼下葬,这点位份可不够恩泽家人的,赵家又是南方人,自然啥也不知道,如今知道自家外甥当了皇帝,自家也成了伯爵,一个个骨头都轻了三分。等到后来发现,楚穆对自家并没有进一步的恩赏,甚至因为御史的弹劾,还差点降了爵,将家里惹事的子弟打了板子,长子甚至因此革了世子的身份,这才勉强算是消停了下来。

太后移居慈安宫,长春宫自然归了锦书,锦书被册封为皇后,而严敏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侧妃只是被封了个修媛,严家因此被人看足了笑话。而陆家按照惯例,被封了康乐侯,赐下了侯府。

等着楚穆要册封兄弟的时候,发现现在还活着并且被封了王的兄弟也就剩下那几个,偏偏多半是做了错事的,因此,也就暂时没有必要给他们晋封了,这下想要加恩,最终只能加在已经瘫痪了的楚祯身上了,楚祯被封为鲁王,而被贬为庶人的楚循的子女也得了一个差不多的爵位,虽说不过就是个云骑尉之类的爵位,但是却是宗室的爵位,总归给了楚循一支一点希望。至于那一串还没开府的弟弟,那就先等着吧。

元福如今年纪还小,不过过几年差不多也该赐婚开府了,楚穆如今就四个儿子,还都是锦书所出,元福作为长兄,在弟弟们心目中一直很有威信,楚穆对他也很看重,曾想着干脆册封元福做太子,不过想了想,还是暂时打消了主意,总得先叫元福做点差事,看看他的本事才行,因此,下头那些关于立太子的折子都留中不发,却叫元福半天上课,半天跟着上朝听政,这也算是一个信号了,下头人自然也就消停了下来。

皇帝守孝,从来都是以日代月,总共守个二十八天也就足够了,但是所谓三年无改父道,正常情况下,这三年里头,选秀什么的,自然是不会有的。

不过,作为一个皇帝,自荐枕席的人可就多了,不过,楚穆显然对此兴趣不大,先帝虽说不至于留下了烂摊子,但是,国库还有朝堂上的情况都算不上乐观,他如今自个坐上了这个位置,才发现先帝的确是不容易,毕竟,皇帝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他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才能婉转地达到自个的目的,这让楚穆有些郁闷。

而作为皇后,锦书相对要轻松不少,楚穆的后宫就不说了,几乎可以说是空虚了,先帝的高位嫔妃几乎没了,太后是个省心的,楚穆的生母追封了皇贵妃,以后再加封也是她过世之后的事情了,不管是为了什么,无论是楚穆还是锦书,都给了太后足够的尊重,这叫太后难免有些庆幸,换成其他人,自个绝对过不了这么舒心,因此,她也投桃报李,对宫中的一些关窍并不吝啬告诉锦书,也没催着楚穆开枝散叶什么的,她一个嫡母,自家娘家的孩子也没进宫侍奉皇帝的资格,干什么要讨人厌呢,锦书看似是个和气的人,实际上却是个绵里藏针的性子,皇后才是如今的一宫之主,她要是想要对太后表示不满,下头的人自然能领悟她的意思,她这个除了表面的尊荣,并无什么实权的太后能怎么办,何况,圣上未必会领这个情!

锦书如今需要低头的人不多,她也想有自个的事业了,作为皇后,她的价值不仅仅就在于统领六宫,皇后在礼法上头,与皇帝其实是平齐的,只不过本朝后族都是平民出身,一个个又没什么底气罢了。而锦书却不一样,她有楚穆的信重,还有几个儿女傍身,能做的事情就很多了。

锦书首先想到的是慈善,只是这年头生产力水平低下,做起来并不容易,关键是钱从哪里来,从内库拿钱支撑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就算是楚穆同意,以后的皇帝还同意吗?她是想要做成一个定例,长久地传承下去的,锦书仔细思考了一番,最终拿出了一份计划书,就开始准备起来了。

当然,很多事情,锦书并不能绕过楚穆,因此,锦书很快找了个机会,就跟楚穆商议起来。

第122章

不久之后, 圣上就下令各地营建慈幼局,一开始只需要当地官府提供一处相对偏远的院子, 收养被抛弃的孤儿还有没有子女赡养的老人以及一些没有什么谋生能力的残疾人。

而维持慈幼局一方面是向大户募捐,另一方面是内库拨款,不过, 最终还是需要他们自给自足。

慈幼局并不是白白养着他们,慈幼局会有一些人教导他们各种谋生的手段, 首先是识字, 会算术,除非是那种特别有天赋的, 否则的话,并不会让他们去参加科举,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若是一直考不出来的话, 每年的花销足够拖垮一个小康之家。

识字, 会算术的人可以给人做账房, 哪怕做伙计也比不识字的更灵光。他们工作之后的收入, 会有一部分交还给慈幼局,最高不会超过六成, 年限最高不会超过十五年,之后他们若是想要继续回馈, 那么, 他们就会被列入捐赠者的名单。

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一些手艺, 这些手艺大家都能学,都不会太过复杂,太过复杂的,人家一般都是教给亲传的学徒的,哪里会随便传出去。学会手艺之后,同样要将自个的产出交一部分给慈幼局,多出来的就是你自己的,留在慈幼局的多交一点,出去自谋生路的,少交一点,反正到了一定年限,你就是自由人了。

而对于那些老人和比较严重的残疾人来说,他们就算还能做什么活计,顶多也就能抵他们的饭钱,医疗之类的开支也就只能依赖慈幼局的财政了。

至于慈幼局的负责人,优先选择从军中退役或是伤残的老兵,他们也算是有编制的人,算是九品的小官,并不入胥吏的行列,每个月都会有固定的薪俸,相应的,他们也不能随便贪污慈幼局账上的钱财,一旦发现,就得滚蛋,并且将所得追回来。

当然了,在这个小农经济的时代,慈幼局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很快会过剩,但是不要紧,锦书已经开始制定进入工业时代的计划。

锦书不是理工科的学生,对许多东西,最多只知道个大概,不过,没关系,这年头的能工巧匠能做到什么程度,锦书有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意外,只要给他们一个思路,他们能做的事情不要太多。

锦书其实并不打算快速掀起工业革命,漫长的过渡还是需要的,这年头没有农药化肥,红薯土豆什么的虽然发现了,但是,没有一代代的改良,这玩意产量虽然的确比稻麦高不少,但是也没高到那个地步,倒是种起来容易,不怎么挑地是真的,红薯也就罢了,土豆在地底下还比较容易招虫子。

因此,不可能一下子将农业人口大部分转移到工业人口上去,大家吃什么呢?总不能先让一小撮人进入工业化,再饿死一批人,全面进入小康吧!

锦书毕竟不是学这种事情的,她也没那个狠心,因此,大刀阔斧的改革是不可能的,她能做的也就是潜移默化,让大家往外看,比如说南洋那边,不管怎么说,水稻一年三熟,那边也没什么人居住,可以在那边种地,然后用海船运回中原嘛!当然,移民这种事情,最好还是靠自愿,强迫移民很容易引起反弹,人不到那个地步,是不想背井离乡的。

因此,慈幼局还有背后初见雏形的皇家工业集团的步子迈得并不大,一开始不过是小打小闹,各地做点肥皂什么的,后来锦书就叫人弄出了基本的牙膏洗发水花露水之类的,等着资本大了之后,才涉及到一些在这个年代比较高端的护肤化妆产品。反正锦书只要出个主意,叫下头人研究一下可以普及的配方,将生产步骤拆分开来,交给各个作坊小工厂做就行了。

后来因为发现女婴被抛弃得比较多,还有因为各种缘故,被赶出家门的女性,锦书干脆又搞出了纺织厂,一开始就是普通的织布机,后来下头的工匠弄出了更加先进的纺织机之后,布匹的价格应声而落,江南那边的大布商本来也有自个的纺织作坊,自然承受不住这样的竞争压力,最后也只能认栽,花大价钱采购了最新的纺织机。等到织出来的棉布还有丝绸供过于求之后,大家自然要大规模走向海外,而不是以前的小打小闹。

如果说一开始的时候,楚穆对锦书的事业只是抱着让锦书有点事情可做,自己随时可以在后头补救的想法的话,等到后来,楚穆就目瞪口呆地发现,这个原以为要不断从内库掏钱输血的机构已经变成了庞然大物,要不是锦书及时将各个部分拆分开来,楚穆都要胆战心惊起来了,别的不说,这里头涉及到的人口还有经济体量简直叫人不敢置信。

楚穆后来也开始深入其中,琢磨其中的道理,并且准备慢慢将相应的模式尝试推广开来。绝大多数朝廷官员都知道,大多数王朝的灭亡,不是因为别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土地兼并,只不过,站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大家嘴上喊着兼并之害,但是自己站在这个阶级里头,自然得为自己考虑,你不兼并,别人下手可不会手软,你要是不壮大,日后家里没有足够权势的时候,就要变成别人兼并的对象了,这根本就是人性。

如今,破产的农民们可以寻到另外一条出路,没有足够的佃户,地主们不得不降低租子好留下佃户给自个种地,一些地主有钱了,也不乐意继续种地,而也是开始开作坊,弄店铺,钱也流动起来了,这已经达成了一个平衡,朝廷也从中获益不少,至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就守着那些土地赚那点死钱吧。

朝堂上的官员一开始还各种啰嗦,但是要说有什么不对,他们也没办法,只得在那里喊着什么与民争利的话,楚穆对此就是翻了个白眼,在士大夫眼里,他们才是民,至于下头的老百姓,怎么说来着,就是黔首,因此,楚穆很是干脆利索地怼了回去,对皇帝来说,同样财大才能气粗,手里没钱,说话也不响亮,想要干点什么事情,户部一句没钱,就顶回去了。

如今因为工商业蓬勃发展,楚穆又听了锦书的,改良了税制,变成了递进式税制,谁要是不服,那就让你连不服的资本也没有,因此,每年的税收都是个可观的数字,不管国库充盈,有了大量的产业之后,内库还有楚穆和锦书的私库都塞得满满当当,恨不得年年都要开新库房,有钱自然好办事,楚穆对于下头的很多事情,也就不那么在意了。

下头的人知道这些事情背后有锦书这个皇后的推动,自然也想给锦书添堵,在那里说皇后善妒,要圣上充盈后宫什么的,楚穆也是蔫坏,回头就赏赐几个特别训练过的宫女下去,保证他们家后院起火,几次之后,他们也消停了,毕竟,锦书这个皇后除了占着皇帝不松手之外,其他方面也没得说,光是孩子,这些年又陆陆续续生了四个,三子一女,楚穆子嗣不算单薄了,要是以子嗣的名义让楚穆广纳后宫,这说出来就显得有些无耻,何况,锦书在民间名声也很不错,你敢说她坏话,信不信回头传出去,家里头连菜都买不到?总之,到最后,大家都消停了。

第123章

长治一朝, 在史书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长治皇帝与皇后的爱情传奇在后世也被人津津乐道地拍了一部又一部。

长治皇帝的痴情人设早就固定下来了,他一辈子就一个皇后, 一个只在宫廷记录里头有个单薄记载的修媛, 而宫廷记录里头,这个修媛似乎一直就被遗忘了,据一些暗中流传的宫廷笔记上记载, 这位修媛最初是长治皇帝还是皇子时候的侧妃,还没进府就被厌恶, 进府之后就被冷落, 长治皇帝几乎没怎么见过她。

对此,史学界还有一些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们猜测纷纭,有的觉得是陆皇后善妒, 不许长治皇帝亲近别人,也有的表示, 这完全是帝后情深, 情到浓处, 自然是不可能插进另一个人的。许多女孩子谈恋爱的时候,都拿长治皇帝做例子, 人家贵为一国之君, 尚且能够一生一世一双人,你一个普通男人, 还想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妄图脚踩两只船, 哪来这么大脸呢!

无数的小女生幻象自个能够穿越成陆皇后,成为史上最幸福的皇后,也有人想要玩玩炮灰逆袭的套路,觉得陆皇后肯定耍了什么手段,要不然,堂堂一国之君,怎么会只跟自个的皇后有过一段呢,难道就没偷吃过一次?

不管后世的人如何猜测,锦书的一生在她自己看来,还是非常圆满的。

楚穆登基后第一次选秀,瞧见锦书满脸醋意,楚穆直接搂着锦书笑道:“都老夫老妻了,还这般作态,我以后就要你一个人,行了吧,至于那些秀女嘛,给咱们儿子留两个,其他的一部分赐婚给宗室,剩下的充入宫中就是了!”反正自从楚穆将宫女执役的年限降到了二十岁之后,许多超龄的宫女都拿了赏赐离宫了,她们中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回家,而是直接进了锦书搞出来的纺织厂和绣坊,另外的直接就在京畿附近嫁了人。

宫女出身,年纪又不算大的女子在婚嫁上头还是比较有市场的,只要不往高门大户去,许多小门小户还是乐意的,毕竟,能够在宫中平安混过这么多年的,哪个没点本事,待人接物上头也多半比较出挑,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宫女还是太监,要想在宫里出头,都得识字,那些能出宫的女官简直不要太抢手。

到后来,甚至一些有点资产的人家都会想办法让女儿进宫做一做女官,算是提升一下她们的逼格,反正随着女子也有了一定的独立经济能力,婚嫁也就越来越晚了,拖到二十也是常有的事情,不如进宫镀个金再回来。相反,那等平民人家反倒是不乐意将女儿送进宫做宫女了,宫女一个月就那么点月例,还不如去厂里工作来得多,何况,谁家有空在宫门口守着要钱,还不如直接把女儿送进离家不远的厂子呢。

锦书这辈子最得意的就是这事,她差不多算是促成了妇女的解放,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那么,女子就不必完全依赖男人活着,至于什么辛苦不辛苦的,除了那等官宦人家,地主富户的姑娘能在家娇养,其他人家的女孩子从小就得帮着家里干活,上灶下地,没有她们不做的事情,但是她们几乎没有自己的财产,因此,一旦出了变故,她们就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楚穆一直遵守了他的诺言,跟锦书白头到老,楚穆其实自个也觉得很意外,不过想想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说一开始的时候,楚穆只是希望娶个聪明的王妃,省得给他添乱的话,后来,锦书的性格,当然,其实也有容貌,准确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肤浅的,你就算是希望别人看到你光辉的灵魂,也得有个能吸引人家继续看下去的容貌才是,你要是卡西莫多那样子,人家看一眼都不乐意,谁会继续关心你那灵魂呢?

锦书看着是个随遇而安的,实际上,锦书心里头自有沟壑,这叫楚穆觉得惊奇,上一世的经历让他总觉得大多数女人都目光短浅,尤其是沈妍,她压根不知道自个做出的事情会导致什么,一厢情愿地相信了楚谦的鬼话。

而锦书不一样,她看似对很多事情都无所谓的样子,实际上,她心中自有一把称,别人很难真正动摇她的心意。妯娌们明里暗里说她嫉妒,不知道三从四德的本分什么的,楚穆都知道,还想着锦书会不会为了这贤良的名声,给他纳妾什么的,但是锦书就当做没听到,她照旧跟他谈笑,他顿时就知道,对锦书来说,什么女戒女德能为自个所用的时候是武器,不能为自个所用的时候,就是废纸。

楚穆并没有觉得锦书离经叛道,反而觉得惊喜,很多时候,到了楚穆这个地位,各种规矩什么的,是拿来束缚别人的,而不是要用来约束自己,你要是把自个也套进去,相信这一套了,多半也就走不出这个圈子了。

这样的锦书将孩子们也教育得很好,锦书一辈子陆陆续续生了十一个孩子,八子三女,在皇家简直是前所未有的,老实说,哪怕是一些后宫如云的皇帝,也不能比如今的楚穆孩子更多了。在孩子们一天一天长大之后,楚穆也恐惧过,手足相残的事情会不会再次发生在他的孩子身上。

直到他听到了锦书教育孩子们的话,锦书直接拿出了一副巨大的地图,这地图是这么多年来出海的人绘制的,她表示,世界大得很,并不是只有中原一隅之地,你们不能将自个的眼光就局限在这小小的中原上,外面的世界比中原大得多,光是南洋那些土著只有大大小小的部落,最大的部落人也就是千人左右,海外更有许多没有开发过的富饶之地,说不定被绊个跟头,绊倒自己的就是一块金矿,所以,为什么你们不能到处看看,留在这小小的京城又算什么呢?

叫楚穆哭笑不得的是,不光是自个那些儿子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兴冲冲地跑过来找自己说要训练海军,打到海外去,自个立国,连小女儿都动了心,因为锦书无意中说那个什么欧罗巴出过好几个女王,顿时也坐不住了,她可不想随便嫁个只知道花天酒地的勋贵子弟,纵然衣食无忧,一生荣华富贵又如何呢,那样的生活可不是她想要的,她也希望去冒险,她还给自个找了双保险,跟自个的几个兄长都达成了协议,将来要是自己立国之路不那么顺利,就要他们帮忙出兵,她会出一笔合适的雇用费用,顿时叫楚穆听得眼晕起来。

等到楚穆临终的时候,他的儿女们在外头都有了自己的事业,跑得最远的直接跑到了美洲,那里地方大得很,他们忽悠了当地的土著,说他们是殷商遗民,将他们也纳入了统治之中,不过愿意跟他们背井离乡移民的人实在是比较少,统治不了太大的地方,这会儿正催着自个的侄子赶紧过来分地盘,免得叫人家先把地方给占了,弄得长子楚晰也暗恨自个怎么是老大,只能留在中原守成了。

楚穆见过陆续赶回来的儿女们之后,就叫他们出去了,只留下锦书坐在他身边。

锦书这会儿也老了,她握着楚穆有些干枯的手,这么多年来,她跟楚穆不是没红过脸,也有过一些争执,但是,楚穆都包容了她,在这个年代,以楚穆的身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楚穆看着锦书也早已苍老的脸,脸上却露出了一个笑,想着自个失败的上辈子,大概没有自己,以锦书的性格与本事,也能过得很好吧,不过,这一世,锦书是自己的妻子,他可以肯定,不会有人比自己对锦书更好了,这样想着,楚穆用力回握住锦书的手,轻声说道:“云卿,我等你,好不好!”

锦书点了点头,也笑了起来:“好!”

楚穆过世的时候,见锦书似乎没什么反应,元福还以为自个母后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而想要去劝慰一番,结果他却发现,锦书靠在床头,眼睛也合上了,他哆嗦着伸出手,发现锦书也没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