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秋娘从匣子里取出那方端砚,仔细看了看,又看了看,摇了摇头道:“是方好砚,看着象是宫里的东西,这是?”李恬失望万分,慢慢收了砚台,垂着眼帘含糊道:“是和那只小镯子放在一起的,我以为是她一起送来的呢。”

“我说是在官家身边侍侯,其实没当过差,在潜邸那几年,每天除了玩就是学琴。”水秋娘歉意的看着李恬道,李恬轻轻呼了口气,收了砚和匣子,看着水秋娘问道:“姚婆婆什么时候没的?听说是病死的?”

“嗯,绣缭绫这次过后,我又过去看过她两三次,那时候还好好儿的,浴佛节后,听说她病了,我赶过去看了一趟,那天官家也在,我等了大半天,官家也没走,我只好赶回宫里,后来又过去了好些趟,看着她是一天天渐好了,谁知道重阳过后没多久,她的病突然就重了,没等我再寻着机会去看她,就说她没了。”水秋娘声音哽的说不下去了,李恬心里算着日子,姚姨娘这病,好象跟勇国公府的那场惨剧几乎就在同时。

“姚婆婆怎么到官家身边的?她什么出身?娘家还有什么人?”李恬顾不得安慰水秋娘,有些着急的追问道。

“明月姐姐跟我差不多,也是自小入宫,一直在官家身边侍侯,从来没听她说过她家里的事,也没听说过她家里还有什么人,自小入宫的,除了高官之家送秀女进宫,唉,那些以高门秀女身份进宫的,都是各个贵人作养女养着的,哪有为奴做婢的?明月姐姐多半也象我这样,罪没入宫。”水秋娘情绪很是低落。

第一八九章 都在算计

“姚婆婆就是姓姚?自小就叫明月?她多大进宫的?”

“是姓姚,是不是自小叫明月就不知道了,奴婢的名字多半是主人起的,明月姐姐进宫时也极小,好象也是八九岁年纪,我只听郑大官提过一次,明月姐姐自己从来没说过这事。”

“郑大官?他当时就跟着官家了?他认识姚婆婆?”

“嗯,我到潜邸的时候,郑大官就是官家身边最得信任的首领内侍,郑大官极敬重明月姐姐。”水秋娘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是那抹怅然低落还无法褪去。

“先皇后是怎么死的?还有孙侧妃和柳侧妃,二爷为什么被圈禁?”李恬紧跟着追问道,水秋娘皱了皱眉头道:“我那时候小,一心只顾学琴,后来又进了宫,先皇后说是生孩子难产伤了身子没的,孙侧妃和柳侧妃说是病死的,二爷的事,我那时候已经在宫里了。”李恬失望的呆了片刻,不死心的接着问道:“姚婆婆还有什么亲人或是亲近的人没有?”

“没听说过。”水秋娘摇头道,李恬又问了许多琐碎的问题,就象水秋娘说的,她那时太小,又不留心,大的时候又进了宫,除了她说的那些跟自己有关的事,别的,竟几乎一无所知。

李恬回到上房,吩咐璎珞将那几件东西取出来一溜排在面前,一件件翻看着,至少,她现在知道这东西是谁送的了,找到线头,总有揭开谜底的时候。

姚府,姚十四提着只李吉家烤鸡、一包虚汁垂丝羊头肉,后面小厮抱着坛子上好黄酒,偷偷摸摸进了吕先生的小院。

摆好酒菜,姚十四赶走小厮,看着红泥炉上的黄酒差不多了,给吕先生斟上酒,再斟上自己的,举起杯子,讨好小意的笑道:“先生忙了一年了,辛苦辛苦,我敬先生一杯。”吕先生好笑的看着姚十四,举着杯子抿了口酒,好整以暇的等着看他的来意。

“听说闵相公告老了?”果然,姚十四的耐心也就两三杯酒,吕先生目光微闪,看着他笑着点了点头,姚十四往前挪了挪,那话探的干脆直接:“听说老头子要荐刘大学士入中书做那个参知政事,真的假的?”

“你打听这个做什么?这是朝政大事,可不是你该打听的。”吕先生抿着酒,瞄着姚十四,不紧不慢的回道,姚十四点头如捣蒜:“我知道我知道,就是不该打听,这不才来寻你探探话。”吕先生无语的看着姚十四,他真想不明白,姚相那样精明有大智之人,怎么养了这么个儿子出来。

“刘大学士能入中书不?您无论如何得给我透个话儿,这是极要紧的事,要紧的不得了!”姚十四猴急的问道,吕先生拎起酒壶自己给自己斟上酒,斜着目光上下打量着他问道:“要紧的事?有什么要紧的?这算什么要紧的事?”

“要紧要紧,要紧的很,先生快说,他到底能不能当上这个参知政事?”

“他当不当参知政事,关你什么事?”吕先生慢条斯理的抿着酒,根本不理会姚十四的猴急。

“关我的事!先生别卖关子,就透一句,透一句就成!”

“他当上怎么样?当不上又怎么样?”吕先生放下杯子,掂起筷子挟了块垂丝羊肉,眯着眼睛细细品着问道,姚十四急的坐不住:“当上了就有银子用,当不上事儿就麻烦,先生快说快说!”

“你还少银子用?谁托到你这儿了?有人托你说项?”

“瞧先生说的,谁不知道老头子那脾气,谁会托我说项?不是这个,托是托了,不过不是说项,先生倒是爽快些哪!”

“谁托你的?托的什么事?我听听托的什么事,这才好知道你能不能拿到这请托银子。”

“你说了我也拿不了请托银子,这事,我哪能拿什么请托银子?都是自家兄弟,好了好了,我告诉你,又不是什么大事,是五爷,前儿他们府上闹的那事,你也知道,又是苛刻又是撵人的,老五说了,这事不怪他媳妇,是他想省银子,他开了府,用银子的地方太多,手头没银子用,这不就想寻几件有好处的差使做做,就象去年姜六领的那差使,一趟就是小十万银子到手,要是刘大学士能入中书,老刘一来好说话,二来,讷言又能在他面前说得上话,这差使的事就容易,就这个事,跟你说是小事,行了,你赶紧说,到底能不能进?”

姚十四的脾气,哪是个能耐着性子磨蹭的,吕先生不急,他先急了,一五一十将五皇子和自己说的事都交待了。吕先生听的专心,瞄着他沉吟了一会儿才笑道:“还真不是什么大事儿,不瞒十四爷说,这事我还真没听相公说起过,这样吧,姚相公一会儿就该回来了,他一回来,我就去寻他探探话,你晚一晚过来听回音,怎么样?”

“好!先生就是爽快!”姚十四眉飞色舞,他家老头子最信任吕先生,吕先生既答应替他打听,那必定能打听出来。

送走姚十四,吕先生嚼着羊肉细细想了好一会儿,听说姚相公回来了,忙起身漱口净手,往书房寻姚相公去了。

姚相公听吕先生说完,脸色微沉,好一会儿才重重叹了口气:“子孙不肖!”

“十四哥儿生性淳厚,这不是坏事。”吕先生宽慰了一句,姚相公伤感的拍了下高几:“要不是儿子蠢笨不肖,我何苦”姚相公又是重重一声叹息,他只有两个儿子,嫡长子姚远征也就是比幼子姚远航好上那么几分,两个儿子,竟连他十成之一都不及。

“相公言重了,大哥儿和二哥儿多少聪明难得!”吕先生很知道如何开解安慰姚相公,大哥儿和二哥儿是姚相公嫡长子所出两个嫡孙,一个八岁,一个五岁,确是极聪明难得。

“就是为了这两个小孙子!”姚相公想着两个小孙子的聪明可爱,捻着胡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若不是为了他们两个,我又是何苦?!唉,不说这个,说说你的意思。”

“五爷打听刘学士入中书的事,断不是为了寻什么能挣钱的好差使,他一个皇子,想挣钱有的是门路,再说,有黄家和他那个王妃,他不会少银子用。”吕先生话语肯定,姚相公捻须点头,吕先生接着道:“就是,他是为自己打听,还是为别人打听。”

“多半是为别人。”姚相公眼睛微眯:“他从前没生过自立山头的心,如今,看样子也没这个打算,只能是为别人,为寿王。”

“嗯,”吕先生极赞同姚相公的话,沉默了片刻,看着姚相公道:“这些年,五爷一直袖手旁观,就因为玩月楼的事就有了归附?他不是笨人,没凭没据就这事让人想不通。”

“怎么想不通?这是你着相了,”姚相公端起杯子抿了口茶:“五爷,就象只谨小慎微的狐狸,每走一步都要支着耳朵再三细听,前面哪怕有一丝险处,他都不肯再踏进去,就得掉头另寻安稳处,他这归附不是自玩月楼那事,从官家下了指婚旨意,他就开始另寻安稳处了。”

“唉。”半晌,吕先生明了的叹了口气,这真是桩孽缘。

“玩月楼的事,绝不是四爷,这个,官家必定也心知肚明,要是四爷出手,他还能活着?”姚相公不屑的轻笑了一声:“叶大郎认定是大爷,我倒觉得,”姚相公顿了顿,眼睛眯的更紧了:“这是五爷自己给自己安排的桥段,有了这场事,他就成了苦主,他和四爷翻脸,投到大爷怀里,不管是官家还是大爷,甚至是四爷,就都觉得理所当然了。”

吕先生面容凝重了不少:“若是这样,五爷这份心机,令人佩服。”

“这么些年,他能在宫里活下来,而且越活越好,没有心机能成?你看看二爷,看看三爷,哪一条不比他强?一个高墙圈禁,一个吓破了胆,他既附到大爷怀里大爷真是好福气。”姚相公悠悠感叹了一声,吕先生皱着眉头道:“刘学士这事?”

“告诉那个逆子,他家老头子必要一力将刘学士推进中书。”姚相公随手摸过折扇,抖开摇了两下,面容轻松的回道,吕先生看着姚相公笑道:“相公也得多看看十四哥儿的长处,就这朋友遍京城一条,相公就比不了。”

姚相公‘噗’的笑出了声,收了折扇指着吕先生又气又笑道:“你这话他傻成那样,只有人家算计他的,背后又有我这个老子,他朋友能不多?他那些朋友,不是想算计他,就是想借他的手算计我!那也能叫朋友?唉,养了这么个儿子,不敢求别的,只盼着他能平安终老就行了。”

“两个哥儿也不过十来年就大了,有父如此,有子如此,说起来这是七爷和十四爷的福份。”

“但愿他俩有这个福份。”姚相公带着几丝忧虑,长长叹了口气。

第百九十章 明白

五皇子回来的时候脸色很阴沉,吃了饭,沉着脸闷头喝了两三杯茶,抬头看了看一眼一直打量着自己的李恬,示意她屏退众丫头婆子。

“出什么事了?”李恬先问了句,五皇子放下手里的杯子,闷声道:“不算什么大事,”顿了顿,烦恼的敲了几下炕几:“你当年排那出玉堂春造势,那戏演的不错,有没有什么法子让咱们府上在十五那天多争几个彩头?”

“这是两回事,”李恬怔了下,好笑的看着五皇子:“玉堂春前前后后我准备了小半年,现在离十五只有几天了,能有什么法子?”五皇子脸色更阴郁了,李恬皱了皱眉问道:“出什么事了?那个彩头那么要紧?”

“嗯,”五皇子似是而非的‘嗯’一声,下意识的扫了眼门口,李恬顺口道:“悦娘在外头呢,没事。”五皇子挑眉看了眼李恬,犹豫了片刻才开口道:“要搁往年自然不要紧,可今年咱们新开府”李恬斜着他,嘴角往下抿了抿,这不是实话,开府跟争彩头有什么关系?

“我是说,”五皇子觉出李恬听出他这话不尽不实,有些尴尬的挥了下手,这媳妇太聪明了也不好:“今年不一样,”五皇子长呼了口气,干脆实话直说:“今天宴席上,阿爹夸赞东阳郡王府家伎好,年年十五灯会上大出风采,东阳郡王顺话奉承说,太平盛世当承圣恩,下与民乐,又扯到了孝字上,说了半天。”李恬皱了皱眉头,五皇子停了停才接着道:“你也知道,大哥日子过的简朴,府上从来不养这些歌伎舞女,年年十五不过看看灯,应个景儿,从来不与人较这个长短,东阳郡王这话又是圣恩又是孝的,话里话外的意思,十五灯会上不唱好跳好,就是不知恩不孝了,大哥不说话,我不能不驳几句。”

李恬有些明白了,看样子是话赶话让人挤兑了,五皇子一脸的苦笑:“也不知道阿爹怎么想的,竟从这话说到治国的大道理上去了,说这礼乐之道,是治国教民的根本之道,这话就重了,姚相和刘大学士几个跟着奉承,这话最后竟一路滑到猜测今年十五哪家皇子府上的歌舞最精彩,哪家最热闹,还说我说咱们府上最懂歌舞曲乐如何如何,不知道阿爹怎么想的,竟让我们兄弟好好热闹热闹,说哪家最精彩最热闹,他还有赏。”

“这个赏要争也不是咱们争吧?”李恬直接道,五皇子仿佛舒了口气,话也顺畅多了:“照理说不该咱们争,可大哥大嫂那脾气,又从来不好这个,这会儿又没几天了,他们更没法争,我不是要争,就是不能让四哥得了彩头了。”

“三爷府上能行?”李恬一脸怀疑不信的问了句,韩王以爱读书好学著称,爱读书好学的人,当然不会爱听曲儿看跳舞,他们府上哪一年也没出过彩。

“三哥府上要是比四哥他们强,我也不愁了,不能让四哥再得这个彩头儿,这关着好些事。”五皇子烦恼却肯定,李恬看着他,好一会儿才低低道:“你是想着不让他得彩头儿,可看在别人眼里,这不就是争么?”

“唉!”五皇子长长叹了口气,神情复杂的看着李恬,欲言又止,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声音极低道:“别人怎么想先不管,最要紧的是阿爹怎么想。”李恬听的有些莫名其妙,五皇子斟酌着言词:“把你指婚给我这事,我查了大半年也没查出是谁动了手脚,阿爹雄才大略,精明自负,我想不出谁能在他面前瞒天过海、能说得动他,我觉得,这就是阿爹的主意。”

李恬怔怔的看着五皇子,心里想的却是那几件礼物,这桩婚姻也许和那几件礼物有关,五皇子越说越顺:“阿爹没有妇人之仁,他指下这门亲事,必有所图,图的什么?玩月楼刺杀,大哥说不是四哥,若不是四哥,那还有谁?三哥没那本事,我死了对景灵宫没有任何好处,还能有谁?”

“大爷?”李恬下意识的低声道,五皇子缓缓摇了摇头:“大哥和阿爹,我宁可相信是阿爹。”李恬吓的打了个寒噤,仰头看着五皇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五皇子深吸了口气:“从接到指婚的旨意,我就没睡过安稳觉,开始是想到底是谁的手脚,又来是想这到底是不是阿爹的意思,再后来,就是想阿爹到底什么意思。”

五皇子这一番话说的乱而隐晦,李恬却听的明明白白,忍不住抬手握着胸口,呆呆的看着五皇子,五皇子苦笑连连:“皇家,还能有什么事?不都是为了那个位子?阿爹心里头,没什么比那个位子更要紧。”

“他想让你也去争?”李恬声音发紧,五皇子头摇的极慢:“一开始我也这么想,后来越想越觉得不对,阿爹对我从来没什么特别处,小时候我跟着几个哥哥送窗课薄子给他看,我记的清清楚楚,阿爹就那么笑着扫一眼,不管我写的多好,阿爹都是那么扫一眼,后来我故意写错字,他竟从来没看出来过,他根本没看我写的字,从来没看过,他只要我活着,别的都没放心上过。”

“他对别的也这样?”李恬心里莫名的酸涩难忍,声音也温柔了许多,五皇子摇了摇头:“我不知道,阿爹心思深沉,臣僚侍从几乎没有人能看出他的心思,我能觉出他对我,可觉不出他对别人如何。”

“阿爹那么看重这祖业天下,怎么会把她交给一个他从来没关心过的人?”五皇子嘴角扯出丝苦笑:“若不是逼我去争,那只能是想让我站在哪一处去,能站到哪一处?”

“大爷?”李恬怔怔的又想起了那些礼物,这事得告诉他,也许这桩婚姻,不是他想的这样,而是,别的什么原因:“我去拿几件东西给你看。”李恬扶着炕几下炕穿鞋,冲五皇子摆摆手,示意他回来再说,自己急匆匆冲进内屋取那几件礼物去了。

第一九一章 往事如血

五皇子看着摆在炕几上的五只匣子,顺着李恬的手指和介绍一个个看着五只匣子,眉头越皱越紧,李恬一口气说的极快:“水先生只记得这只匣子里垫的缭绫,旁的她都没说没见过,你看看,这些东西虽说各不相同,可这些挂绳、垫布、匣子上的花纹,一看就是出自一人之手,温嬷嬷自太婆嫁进来就在太婆身边侍侯的,她说送这枚长生果的是一个穿戴讲究、很秀气的小厮,太婆只说必是一个人送的,却不知道送东西的人是谁。”

五皇子捧着那方端砚,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又细细看了一遍黄花梨匣子,指肚轻轻抚着底部被磨去的落款,看着李恬道:“这端砚和这匣子确是宫里的东西,照惯例,一年里窗课勒红最多的皇子,年底会赏一方上品端砚,我在大哥那里见过,就是这样的匣子。”

“那这是官家的东西?姚姨娘到底是什么人?”李恬示意给五皇子看砚底的磨痕,五皇子心不在焉的摸了摸,好一会儿才低声道:“我七岁那年搬进宫里,在潜邸的时候还小,好些事不知道更不记得了,当年潜邸旧事,几乎没有人提起过,阿爹自己从来不提,也不喜欢人家说从前的旧事,我知道的不多。”

李恬期待的看着五皇子,五皇子蹙着眉头,理了理道:“黄家和阿爹很早就有交往,”五皇子先从黄家说起,李恬挪了挪坐好,仔细听着每一个字:“阿爹成亲开府那年,领过趟往西北巡查军马的差使,这是苦差,黄家那时候生意做的不错,可还算不得大商家,就是在太原府都算不上,听黄掌柜的意思,是阿爹找的黄家,从那时候起,黄家先是暗里,后是明里帮阿爹做了不少事。”

天下各大商家的发迹之道,是外婆活着的时候最喜欢和她说的话题之一,外婆说黄家在黄姨娘入潜邸前,必定早已经和官家互通曲款,原来真是这样。

“母亲入潜邸时还不到十六岁,黄老太爷遣人送母亲启程进京时,就调回黄掌柜,准备让他入京城调度,母亲进府前前后后的事,黄掌柜极清楚,他说母亲入潜邸是阿爹的意思,原本照黄家老太爷的打算,并不准备这么早送母亲进府,黄老太爷眼光见识皆不凡,照他的打算,是让母亲晚两年进府,进府一两年生孩子,若是时运相济,阿爹六十岁的时候,我刚好二十出头,”五皇子嘴角露出丝讥笑:“自作聪明的人都是这样,自以为天下皆在他算计之中。”

李恬看着五皇子没有接话,只沏了杯清茶推给他,五皇子端起茶抿了几口才接着道:“母亲路上病了一场,晚了两个月到京城,要不然,就是和叶贵妃同时入府。”李恬呆了下,和叶贵妃同时进府!二爷和三爷也只差了半岁,孙侧妃和柳侧妃就是同时进府,这又是同时进府!

五皇子捏着杯子慢慢晃着,垂着眼皮看着青黄的茶水,好一会儿才接着道:“母亲进府没多久就怀孕了,说是难产死的,母亲死后,阿爹召见过一回黄掌柜,让他放心,说我会平安长大。”

李恬微微有些战栗,当年潜邸外杀戮不断,潜邸内只怕也一样杀的惊心动魄。

“我阿娘进潜邸时带了四个丫头和一个嬷嬷,四个丫头死的死、散的散,只有韩嬷嬷一直守在阿娘身边,阿娘死后,就跟在我身边侍侯,直到我十岁那年,说是有疫病传进宫里,韩嬷嬷也染上了,被送到井院等死,黄大掌柜想尽办法才将她接出去,没敢让她留在京城,悄悄送回太原府荣养了,韩嬷嬷老实本份,话极少,从小到大,她只交待过我一句话,说是我阿娘临死前再三交待她的,让她一定教会我把大哥当父亲一样敬爱,要视姚姨娘如母。”

五皇子迎着李恬震惊的目光,目光有些茫然的苦笑道:“母亲这话必不是随意而说,黄掌柜说母亲极聪明,若照黄老太爷的意思,过两年再让她进府,她肯定能活的好好儿的,进府时她太小了。”

“不是说潜邸一直是姚姨娘主理,叶贵妃进府后,才由叶贵妃和姚姨娘一同打理的?”李恬话里有话,五皇子明白她的意思:“因为母亲的话,姚姨娘的事我一直留心着,可姚姨娘好象是个禁忌,象郑大官这样肯定知情的人,对她都是绝口不提,能听到的信儿极少,姚姨娘不是八岁就是九岁进的宫,当年就分到阿爹身边侍侯,阿爹成亲开府时,她是外院总管事丫头,后来被收房做了姨娘,外院还是一直由她主理,叶贵妃之前,内院先是先皇后主理,后来是孙侧妃和柳侧妃主理,再后来是叶贵妃,我听到的话,她应该没管过内院。”

李恬莫名其妙的松了口气,大约是因为这些礼物,她不由自由的先站在了姚姨娘的立场上,害怕她和五皇子母亲的死有任何牵连。

“我还记得姚姨娘,笑的很好看,很温暖,说话特别和气,我很喜欢去看她,不过去的次数极少。”五皇子垂下头,好一会儿,没抬头,声音微微有些含糊的低低道:“姚姨娘过世那年,我刚满六岁,我不记得当时怎么会躲在棺后的帐帷里,看到阿爹进来,趴在姚姨娘棺木上哭,哭的,”五皇子好象在想怎么形容:“好象阿爹就要死了一样,我跟谁都没敢提过,做了好些年的恶梦,梦里好象又听到阿爹的哭声,觉得阿爹哭声一停就要死了。”

李恬怜惜的看着五皇子,生在皇家,都是可怜人,李恬伸手过去,轻轻按在五皇子手上,叹了口气却没说话,五皇子低头看着李恬的手,突兀的道:“姚姨娘或许跟你有亲,你和她笑起来都特别好看,很温暖。”

“噢,”李恬突然有些尴尬,一下子收回手,急忙解释道:“我查过了,先从太婆这头查的,宁家没有姓姚的近亲,太婆没有姐妹,只有一个弟弟,就是堂姐妹,也没有嫁给姓姚的人家的,李家也没有,我觉得姚姨娘不象是和李家有亲,”李恬的话一句接一句,好象这么一直说着才好让她自在不尴尬:“姚姨娘送的这些礼物都和太婆有关,姑姑出生、周岁和及笄也有礼物,我让姑姑拿给我看过,跟这些差不多,可大伯他们都没有,一个都没有。”

“姑母出嫁时呢?”五皇子追问的很不自然,李恬摇了摇头:“姑母说那时候乱的很,好些添妆都没写明谁送的就收进箱子了,好几箱子这样的东西,实在没法分辩。”李恬边说,边站起来从炕头炉上提起滚水,沏了两杯茶。

“我找人查姚姨娘是怎么进的宫,家里都有什么人,这不难查。”五皇子看着李恬不紧不慢的沏茶,茶香四溢中,心情渐平,轻轻呼了口气道:“这就不会错了,阿爹根本不是要让我自立门户,他知道我的性情,怪不得把你指婚给我,姚姨娘送这些东西,阿爹必定知道,那砚是旧砚,那是阿爹的东西。”

“官家对姚姨娘很不一般。”李恬想了想低声道,五皇子想了好半晌才摇头道:“我不知道,若说好,一来姚姨娘只生了大哥一个,此后再无所出,二来,潜邸那么多侧妃、姨娘,官家的心思谁都猜不透,当年九位皇子,太子是嫡出,立的又早,阿爹生母卑微,当年在九位皇子中最不起眼,谁能想到阿爹登基时,他是翁翁唯一活着的儿子。”

李恬轻轻叹了口气,这场惨烈之极的争储,她听到的过往和各式各样传说肯定比五皇子多的多了,先是太子,据说是在先皇后宫里中的毒,他的亲生母亲、先皇后亲眼看着儿子七窍流血死在自己面前,太子死后一直混乱了好些年,受牵连抄家的官家不计其数,那些年宫里没放的罪奴人满为患,连带着京城人市里,多好的女奴都卖不出价钱,八个皇子,一个接一个死了七个,灭门的就有五家,难道新的轮回又要开始了么?李恬轻轻打了个寒噤,悲伤中带着恐惧,看着五皇子,不知道说什么好。

“如今不比从前,阿爹也不是翁翁,我们兄弟中,也没有阿爹,且放松心。”五皇子低低安慰着李恬,也安慰着自己。

“上元节的事,怎么办?”李恬仰头问道,五皇子深吸了口气:“别的都不必管,只要管好两件就行,一是阿爹的意思,其二是大哥什么意思,看阿爹的意思,是不容我再自在混日子,大哥比阿爹宽仁,可心思也一样深的猜不透,他这心思不管怎么深,必定不愿意这上元节的彩头让四哥得了,这个彩头只能勉力争一争。”

“巧媳难为米之炊啊!”李恬摊手苦笑道。

“咱们再想想,你再想想,你这么聪明,我这么聪明,我就不信想不出出奇制胜的法子!”五皇子和李恬对坐苦脸,李恬双手托腮看着他,突然想起了叶十二娘。

第一九二章 接招

“也许有个法子可以试试。”李恬迟疑道。

“什么法子?”五皇子直起上身急忙问道,李恬仔细看着他,犹豫了下笑道:“刚有点影子,让我再细想想。”五皇子微微有些失望的‘噢’了一声道:“明天我去找找看,也许还能找到几个好些的歌舞伎,黄家也养了几个,姿色是不错,就是不怎么能上台面,尽人力吧。” 李恬眼睛一直看着他,心不在焉的‘嗯’了一声。

夜深人静,黑暗中,五皇子头枕着双手,出神的看着屋顶,心里隐隐有些懊悔,他又说的太多了,阿爹哭姚姨娘那件事,他是头一回说,他原以为他已经忘了这事,再也不会跟人提起,今天怎么会说出来了?他跟她说话,每次都话多!怎么每次跟她说话都这么不提防?五皇子细细想着和李恬话多的那几回,一点点品着,他从来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怎么跟她说话总是话多这一件,错了一回又一回?五皇子心里又是一阵懊恼,呆了片刻,渐渐品出丝味儿来,他懊悔,却不惊慌。

五皇子一下子坐了起来,他竟从来没想过跟她话多的后果,好象跟她说什么都没事,五皇子呆呆的坐着,怎么会这样?现在她嫁了他,夫妻同体,她和他一样,都无可依处,他不提防她情有可原,那从前呢?他好象从没想过要提防她!

第二天一早,五皇子眼圈微黑,低着头沉闷的吃了早饭,换好衣服出门前,扫了李恬一眼问道:“那个孙六的话,可信?”

“什么事?”李恬没直接回答,五皇子从托盘里挑着折扇和扇袋道:“让他打听管通。”“可信。”李恬肯定的点头道,五皇子没再说话,挑好扇袋和折扇,穿了斗蓬,出门去了寿王府。

寿王府,大皇子秦琰正平心静气的抄书,幕僚姜先生捧着本书坐在窗前,见五皇子进来,姜先生忙起身见礼,大皇子手下没停,头也没抬,只温和招呼道:“坐吧,还有十几个字。”五皇子答应一声,在姜先生上首椅子上自自在在的坐了,接过小厮奉上的茶喝了一口,舒服的吐了口气,先和姜先生说起闲话来。

大皇子抄好书,放下笔,接过小厮递上的帕子仔细净了手,接过茶喝了几口,这才屏退众小厮,看着五皇子安然道:“上元节的彩头不是大事,何必计较?你不该接那个话。”

“哼,我不在乎那彩头,就是不想让老四得了便宜再卖乖,我不得,也不想让他得这彩头儿!再说,姚相那话居心不良,我不能不驳回去。”五皇子横着眼睛仿佛气还没顺过来,姜先生抿着茶,看着五皇子笑而不语,大皇子笑着摇了摇头,五皇子收了折扇,看着两人正颜道:“昨天姚十四托了递话回来了,说他家老头子说了,必要推一力推刘学士入中书。”

大皇子眉头一蹙即分,沉吟了好一会儿,看着五皇子道:“你的意思呢?”不等五皇子答话,又转头看着姜先生道:“先生的意思呢?”五皇子看了姜先生一眼,先开口道:“姚十四说是寻吕先生探的话,吕先生是姚相第一得用的腹心幕僚,姚十四寻他探话,必定先被他探的底朝天,姚相这句话是专程递给咱们听的,推刘学士入中书,姚相肯定做梦都想,可刘学士是姚相一系,这是摆明了的,若他入了中书,五个参知政事就有两个是姚相一系,加上姚相,七居其三,这对范相极其不利,范相怎么肯点这个头?范相不点头,刘学士就入不了中书,这道理姚相能不明白?他拿什么能换范相允刘学士入中书?我觉得没那么简单。”

“五爷说的极是,”姜先生接话道:“姚相推刘学士入中书,必得先过范相那一关,要想换范相点头,姚相一系必要付出极大代价,这不划算。”

“嗯,范相昨天和我提了提,他想推吏部尚书徐绪翰入中书。”大皇子接了句,五皇子拧眉苦想:“我看,姚相这一手,说不定是声东击西之计,先放出话,说要铁了心要推刘学士入中书,范相要推徐绪翰,就得给刘学士另安排个好位子,难道是吏部尚书?”五皇子边想边说。大皇子看着姜先生,姜先生捻着胡须,紧锁眉头道:“一个吏部尚书怕不行,吏部是要紧,可他吃不下,徐绪翰在吏部做了十年,上上下下经营的极好,若升到中书,范相只须略加调整,让徐尚书仍分理这一块,刘学士就算做了吏部尚书,要想掌住吏部,没个两三年经营肯定不行,要等两三年,怕他们等不得了。”

“还有一处,”五皇子轻轻吸了口气,拍了拍手里的折扇道:“度支使!过了年,度支使的位置也空出来了,四哥掌着户部,刘学士若再掌了度支,三司占其二,天下财赋可就都掌在四哥手中了!”五皇子看着大皇子,余下的话没敢再往下说,若真是这样,四哥可就是如虎添翼了。

姜先生连连点头,他也是这个意思,大皇子沉默了好一会儿,神情淡然的开口道:“范相既有人选,少不得对姚相有所补让,这度支使刘学士也确实是极佳人选。”

“既是这样,这吏部尚书咱们就荐季中丞,只是这御史中丞的位置也极要紧。”姜先生捻断了几根胡须,五皇子凝神听着,季中丞季世安是寿王妃季氏嫡亲叔父,他若能转行吏部尚书自然最佳,就是这御史中丞五皇子突然想起一人来:“蒋远深可用。”

“蒋远深?蒋状元的父亲?”姜先生惊讶道,五皇子点了点头:“就是他,蒋家处事谨慎,蒋鸿”五皇子想起林扬风的话,挑了挑眉梢笑道:“倒不错。”

“嗯,大爷不妨留意几分蒋鸿,确是可用之才。”姜先生笑着推荐道,五皇子却不知道想的什么,笑的意味深长。

午后,李恬和水秋娘低低说了自己的打算,水秋娘神情古怪的看着李恬,好一会儿才说出话来:“你真是也就你这无法无天的性子才能想出这样的主意,这不合适!”

“先生,这事我仔细想过,你想想,这彩头又是牵着孝又是连着教化的,出头争这个,肯定是官家一个想法,大爷一个想法,别的人,自然也是各有各的想法,有想法就有流言,传的传多了就难说清,咱们这边,五爷肯定没有争储的意思,一丝也没有,这我看得出来,既然没有,那就撇得越清越好,你想想,又要争这个彩头,又让谁都能看得出五爷没有争储的打算,除了我这法子,还有更好的法子没有?”李恬看着水秋娘道,水秋娘被李恬一番话说的半晌无语,好一会儿,才叹了口气道:“五爷怎么肯?”

“我倒觉得他肯定肯,抱怨肯定抱怨,肯还是肯的,我这都是替他着想。”李恬说的十分笃定,水秋娘疑惑的看着她,抱拳靠门站着的悦娘嘿嘿笑起来,边笑边点着李恬道:“真替他着想,你让人紧赶慢赶做那些绢花、抹额什么的做什么?她就是个生意人,绝不会吃亏的。”悦娘最后一句话是对水秋娘说的,李恬斜了她一眼:“生意人有什么不好?这不是吃亏不吃亏的事,做一件事,能得的好处要想全了,一件也不能少。”

初七起,京城就夜夜灯火通明,到十五日,这份热闹繁体到了顶处,今年的宣德楼下多了两座灯棚,建安郡王府和晋安郡王府的灯棚一个紧挨着寿王府灯棚,一个紧挨着韩王府,两座新灯棚都搭的高大华丽。

黄净节妻子乐四奶奶和女儿黄锦安早两天就收到了李恬的请贴,请她们十五那天到晋安郡王府灯棚赏灯,这张贴子让黄家上下激动的几乎不能自抑,他们是五皇子的外家,却又没人把他们当成皇子外家看待,在京城,一直被目为商户的黄家,从来没能踏入过京城上层圈子,这是头一回,作为接到请帖的贵客,她们要到晋安郡王府的灯棚,做这头一回座上客。

黄锦安紧张的浑身僵硬,跟在同样紧张的乐四奶奶身后上了灯棚的木制台阶,乐四奶奶跟在银桦身后,只觉得喉咙发干,这就到楼上了,可千万别失礼闹了笑话!

熊嬷嬷笑容温和,恭敬客气的迎在楼梯口,见乐四奶奶上来,曲膝笑迎道:“给四奶奶见礼,王妃正陪徐夫人和我们姑娘说话,四奶奶跟我来。”乐四奶奶看到熊嬷嬷,稍稍松了口气,熊嬷嬷算是熟人了,熊嬷嬷看着黄锦安上来,这才引着两人往前面过去。

李恬正和徐夫人及姑母李静好说着话,王二奶奶陪坐在下首,一眼看到熊嬷嬷引着乐四奶奶过来,急忙站起来迎上去见礼:“四奶奶来了,这是大娘子?真是好看,快这边请。”

作者有话说:

明天要出远门,更新和今天时间差不多,要17号才能回来,这中间暂进每天一更。

魔都太热,逃走先。

第一九三章 出卖色相

徐夫人和李静好是长辈,都没起身,看着乐四奶奶的笑容温和可亲,旁边坐着李恬的过继兄长李孝宁的母亲卫大太太,王二奶奶热情的做了介绍,除了卫大太太,灯棚里都是熟人,乐四奶奶舒了口气。

黄锦安被俞瑶芳拉了过去,这灯棚里长者不多,小娘子却不少,林珂哪肯和蒋郡王妃一处呆着,自然是要凑到李恬和俞瑶芳这里,蒋珊也不愿意到蒋尚书灯棚去,那灯棚里堆满了长辈,拘束的难受,再说,也没有晋安郡王府灯棚位置好,从这里看教坊的演出简直好的没办法,事先征得李恬的允可,蒋珊又带来了冷明松的妹妹冷暖,冷明松出了外任,蒋鸿和徐思海就把照顾冷家视为己任之一;叶十二娘那是一定要过来的,这里原本是她家灯棚的位置,其实她更盼着能顺便看一眼五爷,五爷比花灯好看多了,再加上李氏族中的几个小娘子,黄锦安有些目不暇接的感觉。

这头一回应酬,乐四奶奶和女儿都很轻松,李恬见两人都由紧张而应对自如,暗暗松了口气,李静好见乐四奶奶和卫大太太、徐夫人相谈甚欢,站起来往前走了几步,忧虑的看着对面建安郡王府灯棚,李恬挪过去,李静好左右扫了扫,看着李恬低低道:“争什么彩头的事我听你姨父说了,你没打算争吧?”

李恬疑惑的看着姑母,李静好叹了口气道:“你还小,没见过上一场争那个大彩头的事,太可怕了,昨天还去赴宴的人家,第二天一早起来,却听说抄了家,早上还说说笑笑的小姐妹,晚上就成了官奴,李家你父亲最小,上头哥哥几个都不省心,你翁翁心宽,觉得儿子上进是好事,你太婆操碎了心,天天祈祷赶紧再立个太子。”

“姑母别担心,五郎不会争那个大彩头,我们不会有事的。”李恬伸手挽住李静好,依靠着低声安慰道。

“那就好,要是不争大彩头,小彩头也别放心上,别碍别人的事,再说,那又是个有心结的。”李静好冲对面建安郡王灯棚微微招了招下巴,李恬叹了口气,想了想解释道:“没打算争,不过有些事不得不做,就是不争也要自保。”李静好仔细看着李恬,看了好一会儿,挥了下手笑道:“你外婆好几年前就说,你要是个男儿,必定青出于蓝,我又多操心了,没法子,什么事一沾上你,我明知道是多操的心,可就是放不下。”

“那是姑母疼我。”李恬挨着姑母笑道,灯棚外,鳌山上一直倾流如瀑布的水流幻成五彩,教坊的演出开始了。

对面建安郡王府灯棚阴影处,四皇子秦琨一身深紫,负手而立,脸色阴沉的看着对面的灯棚,叶树盛站在他侧后,正低声说着话:“都安排好了,这话传出去,大爷怎么着都会掂量掂量,不管五爷想不想,他出面争这个彩头了,这个彩头只能是他的,他也只能卷进来、争到底。”

“嗯,”好一会儿,四皇子才缓缓应了一声,望向对面灯棚的眼睛眯了眯,他既娶了她,就应该站出来放手一搏,想缩头躲到老大身后,他愿意,自己可不愿意。

教坊的演出告一段落,各家彩棚的演出热闹起来,这才是上元灯节最精彩的演出,御街上人多的如过江之鲫,东阳郡王府和建安郡王府前围的人最多,东阳郡王府年年都有上元节最精彩的演出,这是有口皆碑的事。

晋安郡王府灯棚一角,五皇子一身月白锦衫,沉着脸,烦闷非常的啪啪拍着折扇,管秀才戴着古铜色暗花幞头,一件古铜色织锦缎长袍,腰间垂着块成色极佳的玉佩,这一身富贵气十足的打扮没让他显的富贵,反倒让人怀疑那织锦缎和玉的真假。

管秀才自己感觉极好,袖着手,三角眼眯成一线,看着五皇子嘿嘿笑道:“也就五爷,换了别人,想这么着,还没人买帐呢,说实话,五爷真娶了个好媳妇,就冲这主意,又争了彩头,又堵住了众人的嘴,这样一举两得的事,要是王妃不提,我真想跟五爷提一提。”

“爷是郡王,是皇子,是龙子凤孙!当众吹曲出卖色相,好个屁!”五皇子一肚皮邪火,管秀才笑的一嘴大黄牙全露在外面:“所谓出奇不意,五爷又不想争那个大位,这样最好,最好不过。”五皇子手里的折扇扇的啪啪作响,他也知道管秀才说的对,可这股子郁气闷的难受,她竟能想出这样的主意,她把他当什么了?!

御街上的叫好声一阵接一阵,一直响到宣德楼上,头一份赏赐从宣德楼上一路张扬飞进了建安郡王府灯棚时,御街上你传我、我传你,传出了一个让人不敢相信的小道消息,那个风姿如神仙般的五爷,要亲自吹奏尺八娱亲,消息越传越真,据说五爷要为父兄祈福,还要亲手派送福礼,与民同庆。

这消息虽说让大部分人不敢相信,可总有相信的人,御街上人群如被搅动的水流般动起来,往晋安郡王府灯棚下涌过去。

管秀才半边身子吊在柱子上,见人群涌过来,急忙跳下柱子,冲五皇子拼命招手道:“五爷,赶紧!大事要紧!”五皇子也不知道是吸了口气还是叹了口气,不情不愿的站起来,邵大官急忙躬身上前,亲自给他系上银白缎面紫貂里斗蓬,又仰头从五皇子头上的金冠起,飞快的打量了一遍,确认五皇子浑身上下整齐妥帖到无可挑剔,退后半步,双手递上那只乌沉发亮、极古朴漂亮的尺八,忍不住又看了五皇子一眼,王爷本来就好看,这一身银白,又衬的人如冠玉,连玉树临风四个字都不足以形容。

五皇子接过尺八,冷着张脸,穿过帘子,上了几步台阶,出现在晋安郡王府的台子上。

台下有人兴奋的尖叫:“五爷来了!真来了!”十几声尖叫引来一片尖叫,管秀才蹲在台子一角,拼命挥手示意五皇子再往前,五皇子要站立的位置是他不知道琢磨过多少回才寻到的,那个位置看到的人最多,从台下看五爷的风采也最好看。

五皇子只好再往前迈步,最后一步没落稳,就听到旁边自家的看棚里一阵尖叫随着咚咚的脚步声响过来,忍不住怒目而视,一帘之隔的看棚里,叶十二娘激动的气也透不过来了,头一个扑到帘子上,要不是有婆子守着,她就得扑过帘子,一头扑到隔壁台子上去了。

林珂紧跟其后,李恬嫁了五皇子,可她真没怎么有机会时常饱眼福,这样的机会哪肯错过,没等俞瑶芳伸手去拉,她早和叶十二娘一起扑过去了,蒋珊拉着冷暖,也奔了过去,李氏族中的几位小娘子花痴之心一点也不比叶十二娘和林珂少,平时没机会又胆小,如今有了机会,又有了先锋,这样的好机会自然是绝不能错过,俞瑶芳看着黄锦安,黄锦安对这个皇子表哥虽说不是时时能见,可见的机会也比那些小娘子们多多了,而且,对于这个皇子表哥,她只觉得可敬可惧,至于英俊好看什么的,反倒没什么感觉了,这会儿俞瑶芳看她,她也看着俞瑶芳。

她们这一片,连小娘子带小丫头,除了她们两个,都在通往隔壁台子的帘子前围着呢,两人你看我、我看你看了好几眼,俞瑶芳指了指看台,咳了一声道:“去看看吧,我是说,咱们看着她们去。”黄锦安抿嘴笑着,和俞瑶芳一起,也挤进去探头往看台上看热闹。

温暖的灯光下,五皇子长身玉立,低垂眼帘看着手里的尺八,仿佛根本不知道眼前人潮正一波一波涌上来,动作舒缓的将尺八送到唇边,后面的琴、鼓凝神听着他的曲子和上来。

整个御街几乎沸腾了,能亲眼看到皇子就不容易,再亲耳听到皇子吹奏曲子,这简直跟传说一样,这种机会的难得程度,不亚于亲眼看到官家,更何况,这个皇子,是传说中京城第一美男,那些小娘子、小媳妇无论如何也要挤过去,不为听曲子,只为亲眼看一看传说中谪仙一般的美男子。

郑太监脸上说不出什么表情,垂手站在官家身后,不由自主的眨着眼睛,不时的偷眼瞄着官家的神情,官家靠着大靠枕,半闭着眼睛听小内侍说完,沉默了好一会儿,突然笑起来,郑太监一颗心放回到肚子里,官家笑了一会儿,转头看着郑太监道:“老五越来越滑头了,朕的脸面都让他丢尽了。”

“这是五爷一片孝心,古有戏彩娱亲,今有五爷以曲奉亲,恭喜陛下。”郑太监笑应道,官家‘哼’了一声,声音里却没有生气:“什么孝心,朕还不知道他的心思,亏他能想出这样的馊主意!也不嫌丢人,他那儿再热闹也没有彩头!”

作者有话说:

昨天七个小时回到老家,今天吃了一整天,好不容易有半天,强忍困意,明天休息一天码字,尽量双更。

老家凉快多了,总算从烤肉状态逃出来了。

第一九四章 巧与不巧

侯府尹大睁着眼睛,看着如同滚水般沸腾起来的御街直咽口水,郭推官满头热汗,和洪先生后背贴后背挤在高台上,紧握着拳头,手里的彩旗早被汗水湿透了,洪先生一颗心提到喉咙口,紧张的四下张望,嘴里不停的念着佛,这亏得大爷早就交待过,京府提前两三天就准备下了,可看这会儿的情形,从侯府尹到台子下的衙役,都觉得不管是预想还是实际准备,都远远不够,这京城的花痴太多太凶猛!

晋安郡王府台下的仆从早就汗透衣背,原本准备的一道人墙现在已经成了三道,外头还有殿前三衙和府衙的衙役,那十几大筐绢花、抹额也不知道哪儿去了,反正谁也顾不上了,大家只能先顾着台子,无论如何不能挤断了台子,惊了台上的贵人们。

徐夫人哪还敢往台前靠,揪着李静好不停的念佛:“阿弥陀佛,可千万别挤伤了人,五爷不过吹首曲子,怎么就挤成这样了?”李静好示意乐四奶奶扶着徐夫人,转头看着笑盈盈看着台下的李恬皱眉道:“这谁出的主意?你看看,这成什么了?”

“我的主意。”李恬往姑母身边靠了靠,轻声应了一句,李静好后面的责备冲到喉咙口只好再硬咽回去:“你这主意,这也真是,亏五爷好脾气。”

晋安郡王府旁边的韩王府台子上,一群小娘子不管不顾的从台子上伸出半边身子,一边懊悔着当初该到晋安郡王府台子去,一边努力想看清楚吹曲娱亲的京城第一美男子。台子另一边,三皇子抿着酒,又是惊又是叹又是感慨的看着隔壁的五皇子和御街汹涌的人群,老五这一曲之后,那把椅子就与他再无缘份了。

对面的寿王府台子上,大皇子捏着杯茶站在阴影中,脸上说不出什么表情的看着沸腾的御街,幕僚姜先生站在旁边,用折扇点着对面台子上一曲将终的五皇子,笑的几乎说不出话来:“也就五爷有这本事,这一支曲子,可谓面面俱到,这真是大爷的福气,五爷龙子凤孙,真是难得之极。”

“嗯,”大皇子似叹似怜:“老五是个极要面子的唉。”大皇子的话只说了一半,长长叹了口气,余下的话没再往下说,姜先生往后退了半步,停了一会儿才低声道:“五爷有大智慧。”

旁边建安郡王府热闹的歌舞早就停了,对面吹曲娱亲的五爷是整个京城唯一的焦点,这会儿就是天女下凡也没人看了。四皇子冷的象块冰,阴阴的盯着对面一袭白衣,眼帘半垂,只顾专心吹曲的五皇子,叶树盛呆呆的看着五皇子,不知道报以什么表情、说什么话才合适,龙子凤孙象歌伎舞女一样当众演奏,这完全超出他的想象了。

东阳郡王府台子正中,孙老夫人慢慢转着手里的佛珠,五味杂陈的看着对面晋安郡王府台子,这样出身、人品、手段、心计俱全的助力,竟然站在了四哥儿对面。

离宣德楼稍远,过了各王公之家灯棚的几家沿街酒店二楼,个个窗户都挤满了伸长的脖子,努力探头张目,冀万一之望想看一眼那位正娱亲娱众的京城第一美男,二楼稍偏的一间雅间里,清江侯世子俞盛世已经喝的脸色通红,双手撑着窗台从窗外缩回身子,挥着手叫道:“这有什么看头?明年我请大家进灯棚去看!”

“怎么着?明年有清江侯府搭灯棚的地方了?”“俞大爷要飞黄腾达了?”挤在窗户伸头往外张望的众人回身接话哄笑道,俞盛世甩了把衣襟坐回到桌旁,自己给自己斟了杯酒,神秘中透着不屑斜了眼众人,一脸得意的‘哼’了一声,眯缝着捏着杯子顾自口起酒来。

站在窗户一角的莱国公府丁二爷丁金经瞄着俞盛世,眉头蹙了几蹙,也回到桌边坐到俞盛世旁边,提壶给他又斟了杯酒,自己也斟了一杯,举杯敬了俞盛世一杯才笑道:“俞大爷这灯棚可不能少了我。”俞盛世斜着眼上下将丁金经上下打量了一遍,嘿嘿笑了几声,竟没象平时那样随口就应,丁金经心里‘咯噔’一声,眼里闪过丝亮光,脸上笑容亲热而浓厚,殷勤非常的又给俞盛世满上酒,举杯敬道:“我再敬俞大爷一杯,说实话,满京城这些人,我就看俞大爷是个能福气有本事的。”

“丁二爷过奖过奖了!”俞盛世最喜人夸,心眼不多,在丁金经有心奉承下,不一会儿,就兴奋的满脸放红光,咬着丁金经的耳朵,将那件徐夫人千叮咛万嘱咐,自己也时时提醒不可多言的好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丁金经:“我告诉你,这事不能跟外人说,虽说不能跟人说,可你不是外人,不是不是外人,我是说你是个妥当人,我只告诉你,你听了可千万不能告诉别人,就是父母妻子也不行,你听到没有?”

丁金经不停的点头保证,俞盛世满腹的兴奋欢喜总算找到了可诉说之人,这会儿就是丁金经不听,他也得非拉着他说完不可:“我告诉你,明年!我带你进灯棚!除了那位爷,那是皇子,咱们比不得,除了那几位爷,就数咱们的灯棚了!我本来不想告诉你,你肯定不知道,你知道吧?我告诉你,临川侯府你知道吧?姜家!姜家你知道吧?就是姜贵妃娘家!官家最宠的姜贵妃,专房独宠十几年的姜贵妃,娘家!姜大爷!临川侯世子!我告诉你,你可千万别告诉别人,只要我一点头,那就是我女婿了!”

俞盛世喷了丁金经一脸口水,摇晃着晕的不知东西的脑袋,手指紧紧按在自己嘴唇上,一脸紧张的左右不停的转着头。

丁金经听的愕然,见诸人从窗口陆续转回来,眼珠转了转,伸手半扶半抱起俞盛世,和众人笑道:“俞大爷醉了,我送他回去。”说完,又俯在俞盛世耳边低声道:“这儿没意思,咱们去红翠楼好好乐一乐去,我请客。”俞盛世一听红翠楼两眼放光,不停的点着头,任由丁金经扶下了楼。

从红翠楼出来已经是第二天了,丁金经将俞盛世送到清江侯府门口,看着他进了府门,才放下帘子,想着俞盛世的话想的出了神,去年他好不容易知道李孝祖怎么进的楼店务,想借着李孝祖搭上东阳郡王府和四爷,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李家娘子竟指给了五爷,还没搭好的路就这么夭折了。

丁金经袖着手往后靠到车厢板上,姚相公想和姜家议亲,姜大爷却想娶俞大娘子,丁金经眯起三角眼,官家没立太子,可这几位爷,他只看好四爷,四爷背后有东阳郡王府,有姚相,有祝家,这半个朝廷,不,大半个朝廷都是四爷的了,别的爷丁金经嘴角一路往下扯,他们凭什么跟四爷争?丁金经轻轻呼了口气,看样子那签还真准,今年他真要时来运转了,这一开年,就得了这样要紧的好信儿!

“去东阳郡王府!”丁金经突然用力踢了踢车门,中气十足的吩咐道。

节日的欢庆热闹从帝国的中央向边陲漫延,远离京城的上京道北安府的喜庆华灯与京城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十五这天,宵禁也不过晚了一个多时辰而已,武思慎和几位同僚从北安府最大的酒店得胜楼出来,披上斗蓬,跺了跺脚下的冰渣,深吸了几口凌利的寒气,只觉得神清气爽,酒气一下子散了不少。

一群人上了马,抖动缰绳往城北营地回去,刚转过巷口,一个焦急尖利的声音传过来:“我不是犯夜!我家有急病人!京城都没有犯夜之说,北安府凭什么说宵禁就宵禁!放开我!我告诉你,我是侯府大衙内,清江侯府!我有路引!”

久违的京城口音吸引了武思慎的注意,再听到清江侯府,武思慎突然勒住了马头,他冲在最前,这一急勒马,后面紧跟着急停,一阵马嘶人吼,武思慎已经勒转马头,冲到几个查夜的兵卒前,领头的兵卒忙上前见礼,武思慎跳下马,走到被两个兵卒反扭着胳膊的一个穿着极厚的粗布面狼皮斗蓬,面容黑瘦的少年面前,仔细打量着他,少年看着他,焦急万分的请求道:“这位将军,我是清江侯府大衙内俞志宏,和先生游学至此,先生病的重,得赶紧请大夫,不然怕熬不过去,我有路引,就在怀里,请将军明查。”

清江侯府,姓俞,武思慎呆了片刻,抬手示意兵卒放人,看着俞志宏皱眉问道:“清江侯俞府?你父亲是清江侯?母亲姓什么?可还有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