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把心一横,咬牙说道:“好,就这个价格卖给您们了。”

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这东西他自己在家里也研究了不少时间了,实在不觉的是什么值钱的东西。

蒋卫国点点头,放下了手,旁边蒋忻非常主动的直接走上前去跟那男子去结账。

男子还是有点不死心的说道:“这把折扇应该也是清末民初的,我问了网上的人据说也是名家制作,你们不一起要了吗?”

蒋忻嘴角挂着笑说道:“这折扇如果完好无损确实还值得收藏,只不过已经动过手的东西就不是太能卖得上价。”蒋忻这还是说的委婉,这三样东西里边就属这把折扇价值最低,一千块钱就已经是同情价了,再多不可能。

这就是圈子里的专业人士跟完全的新手之间的区别了,根本就弄不清楚那样才是更有价值的。

男子失望,只得接受这个结果。他把自己的银行账号报给蒋忻,蒋忻划了账,展台上的这两件展品就不再属于男子。只不过现在还不能带走,要等到交流会结束之后,买主才能把东西领走。

接下来,四人又往里边的展台逛了过去。

这个时候看的快的人已经把所有的展品都看了一遍,很多展台跟前站着买主跟展台的主人交谈着,旁边还围着几个对这件东西有意的人。

来参展的收藏家拿出来的藏品都是自己最得意的,但是这些藏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买账,因为有些收藏品种属于很冷门的那一种。比如算盘、筷子、老明信片、酒瓶…等等。

人气比较高的还是那些古玩展台,蒋卫国四人走到位于展台后半的时候,热热闹闹的议论声很引人注目。

蒋忻走过来看这边人多,就怕挤到两个上了岁数的老人,于是对徐久照说道:“你跟我一人一边护着点。”

徐久照点点头,扶着自己老师的胳膊。

等到能看到展台上的展品的时候,四个人都忍不住吃了一惊。

那是一只青白色三足熏炉,底部是绽放的莲花,炉口是延伸的莲叶,炉口两端有一把手,两只昂首张口似乎在嘶吼的五爪龙蹲在炉体上。从龙头往上延伸的龙身上细密的鳞片和龙鳍。熏炉口上还有一个造型奇特似乎是莲蓬的盖子,上面圆圆的小孔既是通气孔,又是莲子孔做装饰功能。

“青白瓷,好漂亮的青白瓷。”邹衡新看直了眼,径直的往着前边走去,徐久照也护着往前走去,听到这话,徐久照忍不住说道:“恐怕这不是青白瓷,而是元宋的影青瓷。”

蒋卫国本来正看的入神,听到徐久照一口断定的说出这瓷器的年代品种,不由的诧异的看了他一眼。没想到徐久照小小年纪竟然对于古瓷如此了解,只是看了一眼就能断定。

徐久照已经走到了他跟蒋忻的前边,自然是不知道蒋卫国的惊疑。

邹衡新却是没有多想,立刻就相信了学生的判断,说道:“哦,白中闪青,果然是影青瓷。”

蒋卫国跟蒋忻俩人也挤进了人群里,这个时候人们说是热闹的讨论,不如说是争论才传入四人的耳朵里。

“胎质不白,白中闪青,必定是元宋时期影青瓷。你看那上边的龙兽五爪,肯定是御贡品,官窑毫无疑问。”

“胎质不是不白,而是发灰发黄!既然是御贡品,怎么可能是灰黄色的胎质,那五爪龙更是最大的破绽!要没这五爪龙,而是三爪龙,说不定还有可能让人相信这是元宋时期的影青瓷!”

“你有点常识行不?我都要被你气笑了,胎体底足那黄因为燃烧不充分的铁氧化物!”

“谁被谁气笑啊?真品底部发黄那是自然渗出,你看看这灰黄色的部分是渗出来的吗?这质感这么厚,这么不自然,压根就不是渗出来的。再说这气泡,这么少,根本就不像是柴窑烧出来的,反倒是跟气窑、电窑烧出来的一样。”

“这气泡虽然少,但是大小一致,松散明快,符合元宋时期的影青瓷特征。”

“气泡也许是我看的不准,但是再怎么说元宋时期的影青瓷距今也有700多年了吧?这么长时间釉面早就应该开片了,怎么这件瓷器一点开片的痕迹也没有?说是保存完好也太说不过去了吧?”

“这…”

凑近了看,这件莲花龙兽三足熏炉通体浑然一体,整体呈现白玉色,只有积釉的地方是青色,在灯光的照射下宛如玉器般完美。然而就是这般完美让人心中不确定,就算是窖藏器或者悬器也不可能一点岁月流逝的痕迹都没有吧?只要接触氧气,就有可能造成开片。

“好了,你们都不要争执了。”站在展台后边的是一位白发的老者,他语气沉缓的说道:“我这件瓷器是‘东北货’,是从我父亲手中传下来的,我可以保证这件东西是真品,不是仿作。”

“东北货?”徐久照不解的出声。

蒋忻对他说道:“东北货就是指民国初期末代皇帝溥仪逃离北京城的时候带走的1000多件故宫文物,当时这些东西都被带到了长春伪皇宫小白楼,后来这些文物慢慢的流失。因为都是从东北流出,所以被称为东北货。”

“哦。”徐久照理解的点头。

老者又说道:“这么说吧,要不是我儿子给人做担保,对方逃跑银行追账追到他的身上,我也不会舍的把这件熏炉拿出来。这件三足熏炉我出价1500万,恕不还价,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就算了。”

这个价格比起之前那件白玉如意观音像还要吓人。

毕竟是收藏家之间的交流会,几百万就已经是高价了。一般的交流藏品价都在百万之内。老马老田是跑来坑人,而这位老者摆明车马的高要价,要不是他说替儿子还追账,还以为他要故意把人吓退。

邹衡新收获了一张老戏单现在正是对这些藏品兴趣浓厚的时候,他撞撞蒋卫国说道:“这件东西不错啊,可以摆在博古轩里当镇店之宝。”

蒋忻扭头说道:“要以价值论,还是封窑四方瓶更高一些。我想这件三足熏炉比不上四方瓶。”

邹衡新对此并不懂,他不解的说道:“这件不是有五爪龙吗?官窑啊。”

蒋忻笑道:“封窑也是官窑,而且从存世量来说比起影青瓷要珍稀的多。”

听到蒋忻这么看重自己的作品,徐久照挺开心的。

蒋卫国若有所思的说道:“我记得胡教授说过,封窑的第一发现者就是小徐吧。那时候张文钊还说他们认为那是柴窑瓷片,结果你非常肯定那是那是明代高仿。”他不解的说道:“你年纪也不大,瓷器烧的好不说,竟然也精通鉴定瓷器?这也是自学的?”

蒋卫国这么一问,蒋忻和邹衡新也好奇的看着他。

一时之间徐久照心思电转,他该怎么回答才不惹人注目?

同一时间,徐久照作为封窑的第一发现者被另外一些人谈论着,只不过跟蒋卫国他们的好奇不同,这些人对徐久照报以恶意。

“老板,那个徐久照现在在上海,兄弟们不好下手。”体型彪壮的保镖弯腰在一个长相阴柔气质寒冷的男子身边说道。

第44章 【改BUG】

男子坐在宽大的老板椅当中,低头看着手中的文件。办公室里空气静谧,保镖的冷汗扑簌簌的落了下去。

“汗不要滴在我的桌子上,”男子头也不抬的说道,“不然你知道后果。”

保镖赶紧站远了一点。

这时男子悠然的说道:“他总有回去的一天,我不着急。”他手上的文件,赫然是徐久照的偷拍照片,还有《春江水暖》的高清图片。

上海交流会场,影青瓷莲花龙兽三足熏炉展台前那几个对熏炉有疑问的人依旧在讨论着,而在他们身后徐久照面对三张疑惑的面孔,镇定的回答:“我对古瓷的了解都是来自福利院的老院长——常久。”

“你以前的院长还懂这些?”邹衡新意外。

蒋卫国却觉得这个名字挺耳熟:“常久…”他回想着,然后一个人慢慢的出现在他的脑海当中:“哦!我知道了!原来是他!”蒋卫国难得露出一个惊奇的神情,他说:“原来你竟然是他的弟子!”

徐久照这下惊讶了:“您知道常院长?”那些书都是常久留给原身的,严格来说常久确实是原身的老师,他这么说也不为过。

蒋卫国一脸“意想不到”的表情看着徐久照,唏嘘的说道:“我知道他也是机缘巧合,常久这人原来是考古研究所的学者,后来也被下放了。动乱结束之后,他没有返回原职,一直下落不明,原来是去做了福利院的院长。”

“倒是一个难得的人物。”蒋卫国说道:“这些年他一直还在进行考古研究?”

“常院长几年前已经去世了,不过在他生前一直在进行陶瓷的考古研究。他去世之后留给我很多的相关书籍,在世的时候也经常指点我一些鉴定瓷器的知识。”徐久照说道。

蒋卫国点头:“原来如此。看来你能成为封窑的第一发现人,凭借的可不只是运气。”

邹衡新拍拍徐久照的肩膀说道:“既然你懂得鉴定瓷器,就给我说说这瓷器吧。你怎么看?”

蒋卫国也是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蒋忻更是目光灼灼的看着他,徐久照不好意思的摸摸鼻子:“我听刚才的人说,这件瓷器引人疑惑,还是需要到跟前去看一下。”

蒋忻主动说道:“那咱们到前边去看。”

说完他就直接穿过人群,挤到前边去了,没一会儿前边就让开一个通道,蒋卫国、邹衡新和徐久照一起走到了前边。

站在最前边的几人,半侧着身子,对着蒋卫国问候:“蒋老,您好。”

蒋卫国高冷的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这几人也不认为受到了冷待,蒋卫国的身份地位在那摆着,让他们生不出一点怨怼的心思。

“蒋老,您经营博古轩见多识广,您老来看看这件三足熏炉,到底是真是假。”刚才争执当中的一人对蒋卫国说道。

“行,等我上上手。”蒋卫国走到展台前边去。

熏炉的主人也是圈子里边的一个老收藏家了,不过他的名声并不显赫,这会儿见到蒋卫国这个古玩界的名人,也挺意外的。稍微寒暄了一下,表达了一番敬仰之情,主人就请蒋卫国上手。

蒋卫国带着白手套凑近熏炉,蒋忻把自己的那个小放大镜拿出来递给蒋卫国,自己也凑近看。

蒋卫国弯腰看了几分钟,然后他让开位置,十分自然的把放大镜递给了徐久照:“你也看看。”

展位主人此时的注意力都放在蒋卫国身上,发觉徐久照动作谨慎,也就没有驱赶。

“博古轩对老朽这件三足熏炉有何感想?”

蒋卫国精通玉器和杂项他也有所耳闻,果然蒋卫国并没有发表什么倾向性比较明显的话语,既没有肯定是真的,也没有说是假的。

蒋卫国这也不算是含糊其辞,古瓷鉴定并不是他的强项,在古玩这一行,很多人打眼就是因为一时钻入了牛角尖,对自己并不了解的类型出手,陷入了一叶障目的魔怔状态当中,被坑的倾家荡产、一蹶不振的也有。

徐久照用蒋忻的小放大镜观察着熏炉的釉面,对于刚才他们所说的没有开片的情况特别的注意了一下。

注意到了一点非常不起眼的细节,徐久照的唇角一弯,他收起放大镜,小心的捧起熏炉看了看他们所说发黄发灰的底部。徐久照用手指摸了摸底部的没有釉质的胎体,心里有了谱。

他放好熏炉,抬眼的时候又看到熏炉盖上那些小孔,他伸出手,把炉盖打开。出乎他意料的是这只熏炉并不是影青瓷那种胎薄如纸的类型,胎壁有5、6毫米的厚薄。

这让他感到意外。

在他的所知里,影青瓷的御贡品可没有这种厚度的。影青瓷最薄的时候只有一毫米,5、6毫米可以说的上是厚了。虽然这个厚度的胎壁并不影响透光性,不过御贡品依然会挑选薄的送上去。

徐久照眼睛移到盖子上,那不是一个单纯的盖子,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塞子,造型是莲蓬的样子。

徐久照手指捏着盖子的边,若有所思的看着上边的那些小孔。

“年轻人,看出什么没有?”熏炉主人对徐久照说道。

徐久照把盖子放回去盖好,直起身说道:“是一件非常好的三足熏炉。”

熏炉主人这话听多了,只是微笑没再说别的话,显然不认为徐久照这么一个年纪轻轻的人能够说出什么道道来。

徐久照回到蒋忻的身边,轻轻的冲他颔首,蒋忻目光一闪,自然而然的带着几人慢慢的后退了几步。

“你看的怎么样?”蒋忻悄然问道。

“是真品。”徐久照肯定的说道。

“哦?”蒋卫国也低声说道:“他们刚才把这瓷器真品和赝品的理由都说尽了,对他们所说认为赝品的地方,你有不同意见?”

徐久照十分自信的说道:“对于他们说的底部发黄灰的现象,我想我知道是怎么回事。那并不是从胎体当中渗出的,也不是垫圈遗留的痕迹,而是匣钵当中的添加物跟胎体表面在燃烧的过程当中起反应造成的。”

如果不是这段时间学习的各种对于古代陶瓷技术的解析,徐久照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做出这个判断。

“跟匣钵当中的添加物反应?”这个答案是蒋卫国没有想到的。

“就算是现在仿古烧柴窑的时候也会往匣钵当中放一些灰来防止垫圈和瓷器粘连。跟现在刻意挑选的不会跟瓷器发生反应的矿物灰不一样,以前放的是植物灰和矿物灰混合。所以有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徐久照详细的解释说道。

这些小细节很难被现代的人知道,不是烧多了柴窑瓷器的窑师根本就想不到这一点。

蒋卫国恍然,暗暗点头,他刚才倒是没有特意注意这一点,而是从别的方面判断这件瓷器是真品的。

蒋忻说道:“胎体底部发黄灰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那没有开片又怎么说?”

徐久照跟蒋卫国对视了一眼,很明显蒋卫国也发觉了什么。

“这一点想必蒋老也发现了。我先来抛砖引玉,还请蒋老查漏补缺。”徐久照尊敬的对蒋老说道。

蒋卫国难得的露出一个微笑:“好。”

徐久照正正脸色说道:“在灯光的照射下,熏炉表面上有一个反射点,也就是一个光斑对吧。”

蒋忻回想了一下那个光斑,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一般的反射光是一个完整的光斑。可是这个熏炉上的光斑却不是一个完整的,而是由很多个小光斑组成的。”徐久照侃侃而谈,眼睛闪亮,他嘴角翘着,显然对于这个发现自己也感到很兴奋,“这就说明熏炉的表面不是平的!”

蒋卫国赞赏的看着徐久照,点头说道:“没错,这是由于在烧造的过程当中釉面跟胎体发生不同步的褶皱造成的。因为是很细微的不同步,就在胎体的表面上形成了皱纹一样的细纹。这种细纹微不可见,收缩导致瓷器表面不会出现开片形象,即使存世多年,表面也一如刚刚出窑一般。”

邹衡新感慨的说道:“久照你真的而很心细,连这么一小点的细节也能注意到。”

蒋卫国点头附和:“没错,从事古玩鉴定心细如发是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你倒是没有辜负常久的教导,已经可以出师了。”

以小见大,只从这只影青瓷就可以判断出来徐久照对于古瓷的鉴定水平来,蒋卫国转念一想,博古轩现在不正是缺少一位可靠的古瓷鉴定顾问么?

这个念头只是在他的脑海当中一闪,就被蒋卫国暂时忽略了过去,他扭头对孙子说道:“1500万的价格还有利润空间,博古轩的流动资金还够不够?如果不够,我这边可以支援一些。”

蒋忻怎么肯让爷爷动他的养老金,当即语气轻松的说道:“您放心,在我这两年的经营之下博古轩起死回生,一下子拿出1500万还是不成问题的。不过…”蒋忻迟疑的说道:“爷爷,这元宋时期的影青瓷虽然少见,几百万也就到头了,1500万是不是要价太高了?”

蒋忻的这个意思就是问蒋卫国能不能把价钱还下来。

蒋卫国却说道:“元宋官窑的影青瓷存世量并不多,再说如果这是真品就冲着那五爪龙也有人会买账。这三足熏炉的主人确实会要价。”

蒋忻这才点点头,上前去跟展台主人交涉起来。本来人们还在为这件三足熏炉是真是假而争执,这会见有人要购买了,天平慢慢的向着是真品的结论而倾斜了。

参加交流会的不只是博古轩一家古玩商,也不只是他们一家有钱人,眼见有人走在了前边,顿时急的赶紧凑到展台的跟前去。

“你这三足熏炉,1550万,我要了!”一个肥头大耳的中年男子把手按在展台边缘,生怕展台主人看不见似的往前探着身子。

展台主人顿了一下,却没有扭头看他,而是继续和蒋忻说话。

旁边看热闹的人嗤笑:“哪里来的土包子,懂不懂规矩,这边生意没谈完,就上来横插一杠子。”

这倒是古玩界默认的规矩,在买方卖方正在交易当中,后来者是不可以来竞争的,除非前两者没有谈拢才能去跟卖方谈交易。

不过这也要看卖方的人品,有的商家就为了挣钱,不会跟钱过不去,不管先来后到,谁价高卖给谁。

那人顿时脸红脖子粗的争辩道:“这话怎么说的,这可不是在古玩市场,而是交流会。就算是在古玩市场,也讲究个价高者得吧?要不然怎么还有‘拦一道’的说法。”

熏炉主人微微一顿,蒋忻跟熏炉主人同时看向他。

第45章

交流会确实出现过几个买家一同竞价的情况,就算是谈拢了买家也可以去跟新买家去交易。

熏炉主人迟疑了。这三足熏炉是他的心爱之物,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他是不会拿出来卖掉。1500万的价格也是他咬牙硬撑,当然如果能多卖一些,也好给儿子多留出点流动资金。

“要说先来后到,也是我比他们先来对吧?”那人厚颜无耻的说道:“再者说了,交流会上几个买家共同竞价的出现有很多次呢,刚才不还有一块独山玉好几个人竞相出价?一样是参展的展品,独山玉可以,这影青瓷熏炉当然也可以。”

蒋忻目光冷然的看着肥头大耳一脸暴发户气息的男人,转而看向熏炉主人。让不让这人竞价不是他说了算的,现在他也只能被动的等别人做决定。

那老人心里纠结了一番,最后还是对金钱的渴望占据了上风。他几乎不敢看蒋卫国和其他相熟的收藏家的脸庞,强忍着心中的羞愧说道:“刚才跟博古轩的这位小老板也没有谈拢,既然你们两人都想要这三足熏炉,那就价高者得吧。”

蒋忻心中涌起怒气,蒋卫国上前两步按住了他的肩膀,语气冷静的说道:“也行。”说完他抓着蒋忻的胳膊拉到一边说道:“古玩界良莠不齐,难免不会遇见这种情况,不值得为了这事生气。我的估价在1800万,超过这个数字你就不要再挣了,没利可图。”

蒋忻深吸一口气点点头,告诉自己要沉住气,然后又走了过去。蒋卫国一生都在跟古玩打交道,人老世故,他才刚入行两年,要学的还多着呢。

徐久照担忧的看着蒋忻,他细心的发现蒋忻手攥成了拳头,这个时候心里肯定是没有表面上那么平静的。

他回头看了看老师跟蒋老先生站在一边,想了想主动走到蒋忻的身边,无声的给他壮声势。

只不过他这个身量还没有完全的张开,实在没有什么威慑性。

见熏炉主人同意了,蒋忻和那人都站在展台跟前,蒋忻没有着急开始,反而抬头环视周围的围观者,朗声说道:“还有哪位要一起竞价?干脆都一起来吧,不要一会儿又冒出来横生枝节,耽误大家的时间。”

暴发户做派的男人一派淡然的转头看着周围,好像跟蒋忻说的话一点关系也没有一样。

周围都只是抱着胳膊看热闹的,这当中有钱的人也不是没有,只不过这件藏品实在超出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也有的是比较冷静的,对于刚才的争执还心存疑虑,害怕打眼吃药,虽然他们有钱,可是这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蒋忻见没有人说话,转头说道:“我出1600万。”

那人显然有蒋忻会竞争的预感,所以毫不意外,他紧跟着说道:“1650万!”

蒋忻声音平静:“1700万!”

那人:“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