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那可不成,老婆子我平生心善,最见不得人受苦的。”老婆子一个小银锭落怀,顿时眉开眼笑,“来来,我指给你看锦奴的那个房间——就在二条东头第三间,我们这边一个时辰不到就要关门落锁了,你赶紧找找。”

黄梓瑕陪着笑应着,赶紧寻往二条东头第三间。到了那边一看,锦奴房间的门居然大开着,有两个小丫头正在门口说话。

黄梓瑕赶紧上去,问:“两位,请问刚刚那位仙女似的姑娘呢?”

那两个丫头回头看了她一眼,打量她一身宦官服色,便笑问:“哟,你是哪边的人呀?内教坊的人?还是诸王府邸的公公?”

“可不就是我家王爷有东西落在锦奴姑娘这儿了,现下她不见了,王爷让我来找找他送给锦奴姑娘的一件东西,虽然东西不稀罕,但却是王爷旧时珍爱…”黄梓瑕诚恳地说,“听说先来了位极美丽的姑娘?”

“可不是呢,锦奴本来也挺好看的,谁知还有那么漂亮的一个妹妹。”左边的小丫头说道,又朝里面看了看,嘟着嘴说,“不是说去旁边买点零用什么的吗?怎么还没回来呢?”

“是啊,我还急着看她那幅画呢。”另一个丫头皱眉道。

黄梓瑕诧异问:“什么画?”

“就是那个,传说中什么六女的,据说扬州有几个伎乐艺人就是从其中悟出了乐舞道理,最后成了一代传奇的。”

黄梓瑕哑然失笑:“云韶六女?”

“是呀是呀,你也知道?可你是个小宦官,也要看那张画悟道吗?你又不学乐舞。”

“…”黄梓瑕无语,不知道这种奇怪的传言是从哪里来的。她心想着那个带着画过来的美人必定是程雪色,在心里暗暗诧异,为什么陈念娘没有第一时间与她过来找自己。

那两个丫头等了一会儿,见人还未回来,便嚷着要走了。黄梓瑕问她们:“锦奴的房间可以进去吗?”

“可以呀,她走的时候,值钱的和重要的东西应该都拿走了,没拿走的也被坊间的人分光了,个个说得好听,帮锦奴先收着,其实还不个个自己收用了?我看里面呀,八成没啥东西留下了。”

“话虽如此,权当碰个运气了。”黄梓瑕说着,告别了她们,走进门去,四下看了看。

锦奴的房间十分雅致,花窗上糊着玫瑰红色薄纱,内室与外厅之间隔了一扇珠帘。正门进去是小厅,花窗后有灯光透进来,原来坊内已经上灯了。

窗下设着一几一榻,几上摆着几个小玩意,白瓷瓶中供了两支石榴,如今已经枯萎,落了一桌花瓣与叶片。

她在旁边小椅子上坐下,一边考虑着这个案情,一边等候着程雪色。

天色越来越暗,窗外的灯照进来显得更加明亮。程雪色一直没有回来。

黄梓瑕终于等不住了,决定还是先查看一下。她站了起来,先走到柜子边,就着窗外的灯光,打开来看了看。

果然如那两个小丫头所说,里面的好东西似乎都被人拿走了,只剩下几件衣服被翻得乱七八糟。又查看了桌椅床榻等,并无收获。那个刚刚大家说走进来的姑娘,似乎带着东西又离开了。

她沉吟着在室内走动着,目光扫过各个角落,终于在角落看到小小的一点亮光,在窗外透进来的灯光下,折射出一点明亮的反光。

她趴在地上,伸手从角落花架的下面,拿到了那块反光的东西。

半块银锭。

和在雍淳殿里拿到的那半块差不多大小,切口和光泽都显示,这半块银锭应该能和那半块银锭凑成完整的一块银锭。

她将银锭揣在怀中,然后仔细地又将屋内搜寻了一遍,确定再没有遗漏了,才带上门。

赶在教坊闭门之前出来,黄梓瑕一个人站在光宅坊前四下一看,长安城即将宵禁,如今已经四下无声,也找不到可以雇的马车。

她无奈地叹了口气,抬脚向着夔王府走回去。

长安万户寂静,只听到鼓楼传来长安的闭门鼓,一声声响彻初夜。她加快了脚步跑过京城的街巷,光宅坊是城北,靠近大明宫与太极宫,却并不热闹,她几乎可以听到自己脚步的回声在街头回荡。

后面传来喝问:“是谁?这么晚还在这里是为什么事?”

黄梓瑕回头看见追上来的京城巡逻,便解释说:“我是夔王府的宦官,因有事耽搁了,所以才急匆匆赶回去。”

听说是夔王府的,对方的态度明显好了一点,问:“有办事手札之类的吗?”

“不用手札了,我认识他,他是夔王府的杨崇古杨公公。”后面有人说。

黄梓瑕听见这声音,不由得便在心里暗暗叹了口气,回身向他躬身行礼:“王都尉。”

京城防卫司右都尉王蕴,今天敬业地在这边巡视呢。

王蕴骑在马上,居高临下看着她,却并不显得高傲,反而面容温和,声音柔缓:“杨公公,今天下午还见你在王府门口无聊看天,怎么大晚上的却忙到现在?”

“嗯…错估了自己的脚程,还以为自己能在宵禁前赶回去的。”看来在锦奴的房间里,真的呆太久了。

王蕴点点头,示意其他的巡逻护卫按照事先的路线,去别的街巷巡视,然后抬手拍拍自己那匹马的屁股,说:“上来吧,我送你回王府去。”

“哈…这个就不需要了吧,大人公务繁忙,哪里敢这么有劳您送我。”她僵硬地笑道,行了一礼就赶紧往前疾步走去。

身后马蹄轻响,王蕴的马又跟了上来。

她转头看他,他眼望着前方,温和地说:“最近京城不太平静,我陪你一起走吧。”

“多谢…王大人。”她艰难地挤出这几个字,便不再说话了。

长街寂无声,各坊在街角的灯在夜色中静静地亮着。偶尔风来,烛火微微颤动,整个长安的灯光似乎都在风中流动,明明暗暗,顺着风来的方向如水波般起伏,笼罩着整个长安城。

他们向着夔王府走去,王蕴骑着马,黄梓瑕走在街边,他的马训练有素,也是温和的性子,不疾不徐地迈着步子,与黄梓瑕始终保持着平行的节奏。

他们踏过水波般的灯火,穿过长安笔直宽阔的街道。这座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千楼万阙被灯火映得通明。

永嘉坊是王公贵族聚集处,偶尔有几家作乐的弦歌,顺着风轻送到他们耳边,歌女的喉音柔软娇媚,似有若无地在夜色中传来一两句——

珍珠帘外梧桐影,秋霜欲下手先知。

黄梓瑕正在边走边茫然出神,忽听得王蕴含笑道:“夏天还没到呢,怎么先上秋霜了。”

黄梓瑕呆了呆,才回过神来,原来他说的是那个女子唱的歌。

她说道:“意合即可,外物原不重要。”

他侧脸看了看她,说道:“嗯,是我太拘于外物了。”

黄梓瑕既然开了口,便又问:“王姑娘棺木不日便要送回琅琊,都尉近来应该会很忙碌吧,怎么今日还来值夜?”

“家中上下那么多人,只要安排好了,自然有人去做事,不必时时盯着。”他说着,又抬眼望着面前的夜,说,“而且,我喜欢长安的夜色,比白天时,显得沉静而深邃,一座座楼宇被映衬得仿佛琼楼宫阙,可内里隐藏着什么样的景色,却令人无论如何也难以窥见全貌。”

“身在其中,自然就会迷失其中,抽身而出就好了。”

他看着她微微而笑:“杨公公说得对,旁观者自然清楚。”

远远近近的灯光模模糊糊,映照得他的笑容,似乎其中另有她所不知的含义。

黄梓瑕觉得自己的牙齿一阵酸痛。这个王蕴,这样对她一个小宦官,绝对不对劲。

可是,他是已经认出了自己,还是持怀疑态度?若说以后要提防的话,应该从何处下手?

她低下头,不敢再看他的神情,只说:“我快到了,王大人请回吧。”

“嗯,下次可别这样忘记时间,在外面太过逗留了。”

他勒马停在街心,目送着她离去。

黄梓瑕快步走到夔王府西北角的偏门,敲开门进内去。关门时她回头看向王蕴。

他依然驻马望着她,在夜色与灯火的笼罩下,脸上的神情,一如春风和煦。

也不知他停马驻留了多久,身后有另一个人骑马缓缓行来,问:“蕴儿,你什么时候回去?家中事务尚多。”

“马上回去。”王蕴拨转马头,尾随着他回家,问,“爹,你今日怎么亲自出来了?”

王麟叹了一声,道:“皇后急召,我能不去么?”

王蕴默然点头,两人两马,一路徐徐回家。

“吩咐你的事情,办完了吗?”

“解决了。”他平静地说,“用药消掉了一些血肉,应该无人再能认出。”

“亲自动手的?”

“当然不是,找了个可靠的人。”

“可靠?”王麟冷冷地说,“这个世上,只有死人才称得上是最可靠的。”

“是,以后我会找个机会。”

周一,我回来啦~

评论留言我都一一看了^^多谢大家的谅解和支持~我会努力的!

————————————————————

修改了一下关于银子的BUG,谢谢大家提醒~

十四长街寂寂(二)

于是两人都不再说话,王家的府邸已经遥遥在望。他们进了门,门房帮他们牵走马,父子二人沿着回廊,一直往内院走去。

写着横平竖直的一个“王”字的灯笼,在地上洒落晕红的光,让这座冷清的宅邸,也显得有了些许暖意。

王麟走着,在夜色中慢慢停下脚步,转头看着王蕴。

王蕴不明究底,站在灯下看着自己的父亲。

王麟看着面前比自己高了半头的王蕴,脸上露出欣慰又感伤的神情:“蕴儿…其实我并不想你的手上沾上血腥。”

王蕴抿住自己的唇,看着父亲良久,说:“我是王家人,所有王家的风雨,我都将站在最前面抵挡,殒身不恤。”

王麟抬手重重地拍着他的肩膀,叹道:“好孩子…可惜王家这一代,只有你一个。”

“族姐虽然是女子,但她坚毅果敢,如今又身居皇后之位,她为了我们王家,恐怕更是辛苦。”王蕴说。

王麟的面上显出变幻的神情,皱眉许久,才点头说:“是啊,她毕竟也是王家人…”

王蕴又说道:“如果阿若没有出事的话,她也会是出色的夔王妃。”

“是啊,王家这一辈的其他女孩子都是庸庸碌碌,没有她这样出色得让夔王爷都一眼看上的女子了。”王麟叹道,“当初皇上还是郓王的时候,受邀到我们家饮宴,也是一眼便看上了你族姐。可见这个世上,能吸引人的,永远都是夺目的特出容颜。”

王蕴听着父亲的感叹,望着檐下悬挂的红色灯笼,不自觉便想起了黄梓瑕,想起三年前,她十四岁的时候,他悄悄跟在她的身后,看着那抹银红色的纤细身影,如初初抽出的花信,柔软而气韵清远。

那种清远的气质,让他沿着记忆检索,那时年幼的黄梓瑕在他的脑海中,缓缓回头,然后…

面容居然和那个杨崇古合二为一,变成了同一个人。

黄梓瑕和杨崇古,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一个十七八岁的宦官;一个娇嫩,一个清致;一个肌肤白皙自信张扬在旧时宫苑中莹然生辉,一个身体羸弱面有菜色在夔王的身边谨小慎微。

——明明是一个王府的小宦官,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让他联想到黄梓瑕,而且,居然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让他觉得感觉异样。难道,就仅仅因为他和黄梓瑕一样善于破案,而且五官和通缉画像上似有相像?

甚至,他也曾经悄悄遣人去打探过杨崇古的身份,发现他的来历清楚明白,从九成宫到夔王府,甚至连当初入九成宫中时画下的押都还在——只是那时的杨崇古还并不识字,只在纸上画了个圈。

还有,更无法质疑的证明是,夔王李舒白。

质疑夔王身边的杨崇古,不啻于冒犯夔王。

他想着那个令他蒙受了奇耻大辱的未婚妻,一瞬间恍惚。但随即便听到父亲的声音:“蕴儿,如今王家凋蔽至此,先祖在地下恐怕也会觉得蒙羞…如今这一代所有的希望,都在你的身上。就算你不能让王家恢复昔年的荣光,也至少,不能让王家断了在朝中的势力!”

王蕴郑重点头,说:“我们家如今宫中有皇后,朝中有爹您在,并不算弱势。”

“你错了,其实在朝中和宫中,王家影响最大的人,并不是皇后与我们。”王麟微微而笑,笑容中不无得意之色,问,“你忘了,还有一个人,足以翻覆天下,改朝换代吗?只是大家都忽略了,那个人,也姓王。”

王蕴低头,默然无声,许久,才说:“是。”

“不日等王若棺木运送走之后,你得去拜访他了,以免他忘记我们家族。”王麟说着,想了想,又说,“他喜欢养鱼,记得给他带几条过去——红色的小鱼最好。”

“不知道膳房还有没有吃?”

回到夔王府的黄梓瑕感觉到一阵胃痛。今天一天,除了早上吃了几个春盘,中午喝了几碗茶之外,她一直都在外奔走,没有粒米下肚,现在真是饿晕了。

她捂着肚子挪到膳房一看,灶台冰冷,空无一人。

“这日子没法过了…”黄梓瑕恨自己没有早向鲁大娘打探一下东西放哪儿,导致现在她一走,自己压根儿找不到吃的。

好容易在碗柜里找到两个干巴巴的蒸饼。黄梓瑕一手一个,一边往嘴巴里塞着一边往自己住的偏院厢房走去。

走到院门口一看,自己屋内竟然亮着灯。她愕然,赶紧走到门口一看,惊得差点连手中的胡饼都丢掉了——

那个,那个,那个坐在里面一副悠闲自在挑灯夜读的人,不就是夔王爷李舒白吗?

她站在门口发愣,李舒白已经抬头看见她了,抬手朝她勾了勾。她手中捏着两个各咬了一口的蒸饼挪进来,问:“王爷…深夜到此,有何贵干?”

他没说话,只微微一抬下巴,示意旁边一个食盒。

她迟疑地提起来,打开将里面的东西端出来——

一盏贵妃粥,一碟蜜制馓子,一碗白龙曜,一份箸头春,还有她最喜欢的虾炙和雪婴儿,居然都还尚有热气。

她看了李舒白一眼,见他理都不理自己,立即扔了手中的蒸饼,拿起食盒中的象牙箸先给李舒白那边摆了一双,剩下一双自己立即抄起来,先把箸头春扎起一只。

箸头春是京中最近风行的菜,原料也没什么的,不过是烤鹑子而已。但这只鹌鹑酱料用得十分地道,火候掌控完美,再加上她现在真的是饥肠辘辘,连撕带扯瞬间两只下肚,才松了一口气,恢复了正常速度,开始细嚼慢咽。

李舒白也放下手中的书,问:“有什么进展?”

她不说话,只将怀中那半锭银子拿出来,放在桌上,说:“锦奴的房间里找到的。”

李舒白拿过来,将银锭翻过来,仔细端详着。

银锭的背面,铸着两行字,第一行是“邓运熙宋阔”,第二行是“十两整”。

黄梓瑕又从胡床的抽屉中取出之前那半块银锭,递给他。

两块银锭严丝合缝,组成一整块。背后的字也终于完整了,是“副使梁为栋邓运熙宋阔,内库使臣张均益,铸银二十两整”。

李舒白放下拼在一起的银锭,抬头看她:“在哪里发现的?”

“她屋内的花架下。”

“不应该。”李舒白肯定地说。

“是啊,她的屋内已经被很多人翻过,花架那么明显的地方,不应该还有遗漏的银锭存在。”黄梓瑕说着,又喝了一口贵妃粥,才说,“所以,应该是刚刚离开的程雪色留下的。”

“程雪色?”李舒白终于有点动容,“她进京了?”

“对,但是,我没见到她,只是听教坊的人说有个极美丽的女子带着一幅画到锦奴房中。但等我过去的时候,她已经离开了。”

“错过了,那也没办法。”李舒白微一皱眉,又问,“陈念娘为何没有告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