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舒锦想了下说道:“会不会说去扬州,不过是说给旁人听的?袁家是出了什么事情吗?为什么忽然举家搬迁?”

严知理说道:“还在打听,不过因为时间有些久了,中间又有战乱,很多东西查不到了。”

袁氏正色道:“王爷的大恩大德,无以回报……”

“可以回报的。”严舒锦笑嘻嘻地说道:“袁姨让宁安对我好点就是了。”

袁氏被逗笑了,刚才的伤感也消失了,说道:“若是宁安对公主不好,我就打断他的腿。”

韩景:“……”

他什么都没有说,为什么又有他的事情了?

严舒锦心满意足地点了点头:“其实袁姨,我们都是一家人,何必说那些外期待话,而且宁安有人帮衬着,对大家来说都是好事。”

柳勤实在没忍住说道:“宝姐,你把你父亲和我的话都抢了。”

严舒锦笑着撒娇道:“我知道父亲不好意思说,所以我要帮着父亲说。”

严知理嘴硬不愿意承认:“我可没想说。”

韩景在一旁,有许多话想说,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只是觉得自己又多了几个家人,一辈子要对公主很好很好。

严知理看着韩景一脸感动的模样,心中觉得有些好笑,忍不住说道:“你这个傻小子,可别哭。”

满心感动,就差直接跪下喊宣王父亲的韩景:“……”

严舒锦笑个不停。

柳勤和袁氏对视一眼,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严知理说道:“快擦擦脸,跟我去书房。”

韩景有些无奈,依言擦了擦脸,说道:“王爷我好了。”

严知理站起身说道:“行了,你们说话,我带傻小子走了。”

严舒锦不满的抗议:“父亲,别老喊宁安傻小子,万一喊傻了怎么办?”

严知理说道:“我就没见他聪明过,再傻点也就这样了。”

严舒锦觉得父亲说的有道理,点了点头,不再抗议了。

韩景:“……”

心里很苦,说不出来。

严舒锦没有跟着过去,而是留下陪着母亲和袁氏说话。

严知理带着韩景去了书房,又让人把杜先生、李先生和孙桥都请了过来。

孙桥正好在杜先生那里受训,到厨房的时候,整个人都有些灰溜溜的。

严知理等人坐下,就找出西北的地形图出来,说道:“事情有变,怕是李先生要提前出发。”

李先生闻言说道:“我这就回去收拾东西。”

“不急。”严知理说道:“陛下那里新得了消息,西北那边有人打着前朝太子遗孤的名号,在收拢人手,李先生过去先暗中查探是不是属实,除此之外还要小心那边的土匪。”

韩景和孙桥都是第一次听说西北的事情,此时都皱起了眉头,若是这样的话,真让其发展起来,难免又要发生战乱,这对百姓来说是很不利的。

严知理沉声说道:“不过西北那边的官员和将领,不确定其中有多少是可靠的。”

西北的官员和将领有些是投降的,未免发生动荡,严帝当时没有彻底清换,不过安插了自己的属下过去,只是他们去的时日毕竟短,不如那些在西北扎根数年的前朝官员,真被蒙蔽也是可能的。

甚至严帝怀疑自己的人手也有被收买的,前朝太子遗孤的事情,还是西北的探子送来的消息,那探子是个行商,是从西北那边的一些局势分析出来的,更多的消息却打听不出来了。

而且未免暴露,那行商也不好在西北停留过久。

所以严帝要安排人去那边重新打听,李先生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是前朝的官员,在今朝的时候,哪怕严帝派人去请,也被李先生拒绝了,家中的财产也被抄没,后来一直在宣王府当差,不显山不漏水的。

严知理说道:“孙桥你选几个人护送李先生,到那里了自然有人去接应你们。”

孙桥应了下来。

严知理看着孙桥说道:“武举的事情,你不用担心,陛下很看好你。”

孙桥正色道:“属下一定不辜负王爷的期望。”

“在去西北的路上,你跟着李先生好好学一下。”严知理交代道:“兵法一类的也多读读,还有西北的情况。”

在座的都是聪明人,听明白了严知理话中的意思,等武举结束了,怕是孙桥就要去西北的。

孙桥恭声应了下来。

严知理提醒道:“你的亲事不要急。”

孙桥说道:“王爷,属下不急。”

严知理也不再多说什么,而是看向了韩宁安:“你既然不知道自己想走哪一条路,就都试试。”

韩景知道严知理是为了自己考虑,说道:“是。”

严知理说道:“若是真的不喜欢官场,走旁的路也可以,只是不要走上歪路。”

韩景保证道:“王爷放心,我不会的。”

“我也觉得你不会。”严知理感叹道:“毕竟有永福看着你,你小子真走运。”

韩景:“……”

虽然他也觉得自己很走运,但是宣王这样说真的好吗?

孙桥当自己不存在。

严知理说完也不再看韩景,而是和杜先生说道:“先生这几日你忙一下,好好教一教孙桥,哪怕他不懂,也先让他记下来。”

杜先生叹了口气,用看朽木不可雕的眼神看着孙桥,忍不住说道:“我尽量吧。”

不是说孙桥差,而是孙桥的对政治上的敏感度几乎没有,纯粹是靠着直觉来办事,不能说不好,就是不靠谱。

严知理当做没看到,接着说道:“起码让他知道,人心险恶。”

孙桥忍不住说道:“王爷,我不傻。”

韩景有些同情地看了眼孙桥,原来宣王不止嫌他傻,也嫌孙桥傻的。

严知理说道:“别以为军营就没有那些勾心斗角,我怕你过去就被架空了,若不是手上没有人,我都想给你配个军师。”

孙桥摸了摸鼻子说道:“王爷,我就算得了武状元,过去西北也没有资格配军师的。”

严知理指责道:“没志气!”

作者有话要说:来成都后。。每天都在吃外卖。。

心里苦。

说不出。

错别字等我回家改。

笔记本码字不舒服,而且网络用的都是我的手机热点。

好慢。

最近可能错字有点多,对不起大家了~

第123章 金包子的父母

严舒锦本以为大舅一家还要过段时间才能过来,没曾想一个月的路程, 他们只用了二十天就到了京城。

当接到侍卫消息的时候, 严舒锦正在柳勤的身边, 两个人商量着年礼的事情。

严舒锦由此而诧异问道:“明日就到?”

柳勤看着侍卫送来的信, 说道:“按照信上的时间估计, 就是明后两日了。”

严舒锦微微皱眉问道:“那要不要去接弟弟?”

本来他们算好了大舅一家来的时间,到时候提前去书院帮着严启瑜请假,说到底他们姐弟对大舅家的尊重都是看在母亲的面子上的。

可是忽然提前到了,若是去接了严启瑜,也不知道他功课的安排。

柳勤说道:“不用, 他们来的急, 正好等四天后,贵哥休沐了再见吧。”

说到底柳勤挺想念兄长的,但是在她心里还是儿子更重要一点, 更何况如今的情况也是兄长那边的问题:“让管事明天派人到码头守着, 见到了就把人接过来。”

严舒锦说道:“那让丫环们今天累些, 把院子收拾妥当。”

柳勤说道:“方姑姑去看盯着点,被褥准备的厚实些。”

“金楼订做的首饰怕来不及了,不如买些现成的。”严舒锦说道:“还有料子多备着些, 等大舅他们来了, 先让铺子里送些合身的成衣,再量了身材订做几套。”

柳勤点了点头。

方姑姑当即去安排了。

严舒锦问道:“让他们住在一个院子可以吗?”

“够了, 不过是暂住。”柳勤直言道:“东城那边的院子也不需要修缮,让婆子这几天去打扫一下, 再买些被褥一类的,就让他们搬过去。”

严舒锦靠在柳勤的身边问道:“要不要等过了年?”

柳勤知道女儿是为了自己考虑,可是这些话,也只有她能说,哪怕被人说太无情,她也是没关系的:“在王府住久了,我怕他们生了不好的心思,有多大的本事,就过多富裕的生活,才是对他们最好的。”

免得给他们了不切实际的希望,升米恩斗米仇,柳勤说道:“我不可能帮扶他们一辈子的,你大舅有几分本事,我很清楚,若是他有真才实学,哪怕我舍了面子也要求你父亲给他安排一下前程,可是说到底他……还是远离官场比较好。”

“这段时间我也可以仔细看看你的表哥、表弟,若是他们人品性子还行,多教几年,不管是参加科举还是做别的事情,我也算对你死去的外祖父有个交代了。”柳勤很冷静,说道:“若是没有,一辈子靠着吃租金过日子,生活也不会拮据的。”

只是柳勤觉得兄长一家,怕是不太行,先不说大哥竟然能让女儿嫁到那样的人家。

而大侄子也眼睁睁看着同母妹妹这般下场,柳勤心中就不得劲,大侄子已经成年更娶妻生子了,这般只要他坚持的话,按照兄长的性格也是坚持不下去的。

两个小的,柳勤没见过,所以也没什么想法,只等见了看看,如果本性不错,那她就帮着找个先生,让两个小的去读书,若是不行的话,那就找个人狠狠管教一番,起码让他们知道怕不敢去胡作非为,免得连累了自己的一双儿女。

如果再不行,就直接安排人把他们送回老家,再找人看着他们,每年让人送一些钱财过去。

严舒锦明白母亲这般其实是为了大舅考虑,就是不知道大舅能不能领情,问道:“那母亲让于姑姑打听的事情怎么样了?”

柳勤闻言说道:“倒是有个合适的,是当初宫中放出去的,嫁人后丈夫在战乱的时候没有了,你大舅的情况,方姑姑也与她说了,她倒是愿意的。”

严舒锦有些好奇:“母亲见过吗?”

柳勤叹了口气:“还没有,我本来想着过两日去看齐夫人的时候,见她一面的,如今都打乱了。”

严舒锦给柳勤倒了杯茶,说道:“可能大舅想母亲了。”

柳勤闻言笑了下说道:“你大舅那个人啊,没主见,遇到事情也担不起来,却不是坏人。”

严舒锦都不知道母亲是在夸大舅还是在贬大舅了。

柳勤不再提这些,只是说道:“先安顿好你大舅一家,剩下的到时候再说。”

晚上的时候,柳勤把兄长一家的事情和安排都和严知理说了。

严知理问道:“还是把贵哥接回来吧。”

“不用了。”柳勤说道:“他忽然改了行程,总不能让孩子们都迁就着他。”

严知理握着妻子的手:“那我让人明日去告假,这两日在家……”

“夫君。”柳勤并不赞同,说道:“我和宝姐在家呢,而且该安排的都安排妥当了,我又让人去金楼买了不少东西,夫君下朝了早些回来就是了。”

严知理这才不再说什么:“那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尽管说。”

柳勤说道:“我给兄长一家买的院子,夫君帮我安排几个人进去,免得兄长一家来京城,闹出了乱子就不好了。”

严知理点了点头:“我知道了,等他们熟悉了京城的事情,我再把人……”

柳勤摇了摇头:“就算兄长他们熟悉了京城的事情,也难免有人会算计他们,还是留着对他们更好一些。”

严知理也明白,如今外面不少人等着抓他们家的把柄,而柳勤兄长一家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这样的安排不仅是看着他们更是为了保护他们:“我知道了,我会和他们说,不许干扰他们一家平时的生活。”

其实哪怕柳勤不提,严知理也会安排的,因为这样对彼此才好,只是妻子主动提起来,严知理明白,妻子更多的是为了他考虑,心中感动却又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柳勤却不再提这件事,问道:“李先生走的时候,给他准备多少银子比较好?”

严知理想了一下说道:“碎银准备一百两,再准备两千两的银票,另外孙桥那里私下也给他一千两。”

柳勤记了下来,问道:“李家姑娘的亲事……”

严知理摇了摇头:“和程家是不成了,也不知道杜先生与李先生说了什么,李先生次日就与我说,怕是女儿不合适嫁到程家。”

柳勤没想到杜先生会这样处理,见丈夫不知道,就把李玥的算计说了一遍。

严知理皱眉说道:“这不是多此一举吗?怕是程家姑娘与杜先生说了这件事,杜先生直接找了李先生,谁也不是傻子,想来李先生心中也明白的。”

怕是李先生知道女儿所做的事情后,就知道女儿不适合嫁到程家,所以取消了和程家结亲的打算。

柳勤叹了口气说道:“从杜先生和程家姐弟看来,程家着实是个不错的人家,李家姑娘可惜了。”

严知理皱眉说道:“我本想着程家的亲事不成,等孙桥考上武举出去做官后,和李先生提一下,孙桥虽然出身不行,却是自己有本事的,如今看来也不合适。”

柳勤看向严知理说道:“多亏你没提。”

严知理愣了愣看向柳勤。

柳勤说道:“李家姑娘和孙桥不合适,而且李先生怕是没考虑过孙桥,毕竟孙桥在你身边得用,又要参加武举好出去做官的事情,李先生是知道的,若是真的有打算,想来李先生当初也不会提和程家结亲的事情了,直接提孙桥了。”

“毕竟孙桥是什么品性,李先生一清二楚,而且又要去西北,李先生何必舍近求远呢?”这些事情,柳勤看的比严知理更清楚一些:“不过是李先生从没考虑过孙桥罢了。”

严知理也明白过来,对孙桥的安排,李先生他们知道的怕是比孙桥还要早一些,如果李先生真有心思,确实应该提孙桥的,可是李先生只提了没见过的程家子弟,可以说是相信程家的家教,另一方面何尝不是没看上孙桥。

柳勤倒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为人父母,总想给子女最好最合适的,李家姑娘知书达理,虽然性子上有些不妥的地方,品性却也不坏,文才又好,想来李先生想给女儿找个书香出身的,以后夫妻两个也有共同的话题可以聊。”

“若是找孙桥了,怕是李姑娘想找人对个诗,都是不行的。”柳勤实事求是地说道:“而且因为李先生,李家姑娘已经退过一次亲了,想来李先生憋着一口气,想给女儿找个比罗家更好的亲事,也让李家姑娘嫁的更舒心一些。”

严知理也明白过来,说道:“若是这样,李家姑娘的所作所为,怕是李先生挺失望的。”

柳勤却不愿意再多言这些:“孙桥的话,我倒是觉得更适合能独当一面的姑娘,哪怕孙桥不在,那姑娘也能撑起家中事情的,毕竟我们帮的再多,以后都是他们两个过日子,孙桥又没有长辈了,若是出点事情,妻子就六神无主,对孙桥来说只是负担罢了。”

严知理叹了口气说道:“确实如此,其实当初……我想着宝姐没这么早嫁人,孙桥也是合适的。”

柳勤虽然觉得孙桥不错,可是说到底,对她来说还是女儿的喜欢更重要:“这事情夫君千万不要再提,我觉得宝姐和宁安蛮般配的,而且宁安那样的容貌性子,怕是也没人会不喜欢的。”

严知理哼了一声。

柳勤笑了下不再提这件事:“孙桥的亲事,我也会注意着点的,倒是不拘家世,主要看看孙桥喜欢什么样子的才妥当的。”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要去三星堆~

终于可以出去吃一顿饭了!

开森~

已经吃两顿绝城芋儿鸡的外卖,还有老妈蹄花了!明天我要去吃小吃!

第124章 金包子见舅舅

严舒锦大舅一下是在傍晚的时候,被柳勤安排的管家接回来的, 正巧严知理下朝在家中。

因为严知理派人去接的时候, 特意给了不少银子, 延路上给他们置办了衣服首饰, 只不过进王府的时候难免有些拘谨。

严舒锦到门口去接的, 引着他们往正院走去,说道:“大舅,父亲和母亲都在家中等着你们,你们吃饭了吗?”

柳家大舅态度有些小心说道:“还没有吃,不过中午吃的有点多, 倒是不饿。”

严舒锦笑了下, 见柳家人有些紧张,就没再多说什么,只不过扫了一眼自家表姐, 就见表姐低头扶着一妇人, 想来那妇人就是吴氏了。

吴氏虽然端着, 却忍不住偷偷左顾右看的。

等到了正院,严知理和柳勤都在门口等着,柳家大舅见到妹妹, 眼睛一红却又有些不敢认。

“哥。”柳勤向前一步, 叫道:“好久不见。”

柳家大舅使劲点头说道:“妹、妹妹这般,我在外面都认不出来了。”

严知理说道:“大舅哥, 快进屋说话,外面冷。”

柳家大舅赶紧应道:“好、好。”

严舒锦走在母亲身边, 等一众人都进屋了,严舒锦让人端了茶水来,说道:“大舅你们都暖暖身子。”